福建师范大学17年2月课程考试《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2、徐霞客游记
3、禹贡学会
4、羁縻州
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2、叙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事实。
3、叙述黄河变迁的经过与影响。
4、西安定都的条件有哪些?
5、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答:
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3、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4、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一般指唐代于周边少数族内附部落中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习惯上总称羁縻州,又称蕃州。
简答题
1、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层级总体上以三级制为主,同时层级逐渐增多,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日趋严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2、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5)金代黄河河道(1128-13世纪中叶)。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为决河李固渡,使黄河由泗入淮入黄海。从此黄河不再东北流向渤海,改为东南流入淮泗。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6)元代至明初河道(13世纪中叶-1390)。
元至元23年(1286)黄河在原武等地决口15处,黄河在原武或阳武境内分成3股,一股由徐州入泗,大致为古汴水河道;一股由颖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至此,黄河下游自太行山东麓至黄淮平原西缘的华北平原上绕了一圈。这算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改道。元至正年间,贾鲁曾对黄河进行了治理。元末明初黄河又多次决口,河道大致在颖水和泗水之间的地域范围内摆动。(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1391-1854)。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河道仍有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分流。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逐渐向单股入淮转变。这一时期白昂、刘大夏、潘季训等人先后对黄河进行了治理。(8)清咸丰五年年以后的河道。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携大清河入渤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光绪元年(1875)黄河全线筑堤,黄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4、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因此西安位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5、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2)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第二 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 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3)地理环境虽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6、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