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

合集下载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人均GDP 是一个很灵验的指标,它到达什么水平,就必然出现什么样的消费现象和产业现象,相应地就出现什么样的商机。

研究发达国家的这个演变轨迹,然后对应中国走到了哪个阶段,这是分析商机走向和商潮变迁的一条认识路线,很管用。

我们认为:沿着人均GDP 看产业兴衰和商机变迁,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整理/ 郭雷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主要有以下两种(一)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0 世判断标准[1] :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

20世界70 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

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

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

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

2007 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GNI 低于905 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 在906美元至3595 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 在3596 至11115 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 在11116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

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 处于3000 到10000 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

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

按照1989 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1987 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NI 为6000 美元。

工业化分哪几个阶段

工业化分哪几个阶段

工业化分哪几个阶段2010-11-04 10:04:30工业化分三个阶段。

初期:人均GDP一般为280—56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20%-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80%以上。

中期:人均GDP为560-112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40%-6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0%-80%以上。

后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00-330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6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25%以下,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

什么叫工业化?工业化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6-7-9 18:12 |提问者:atopy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工业化一般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并逐步赶上消费品工业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2006-11-4 17:50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增长、就业结构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比例上升,相对应的就是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

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小资料什么是工业化﹖简单说,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体系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社会经济在工业化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生产手段的彻底改造。

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理论观点,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有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大类。

总量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人均水平两方面。

按照发展经济学中与我国现时水平相关的划分标准,工业化阶段可以分为人均国民收入280~560美元、560~1120美元、1120~2100美元三个阶段。

依据结构性指标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

按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划分,其基本依据是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工业比重不断增大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一般趋势。

关于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启示

关于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启示

关于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启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更新表现出相似的阶段性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对照发达经济体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将驱动城市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议顺应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在城市更新推进中,着眼城市长远发展,提高战略性和可持续性;多元目标综合协调,突出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导向;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坚持地方主导、中央给予引导与支持。

一、从发达经济体看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尽管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以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为代表的亚洲发达经济体在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及背景方面不尽相同,但其城市更新仍有相似的理念与脉络可循,总体可归结为起步阶段、探索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成熟稳定阶段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每个阶段的更新内容各有侧重,更新模式也不同。

(一)城市更新的起步阶段该阶段大致对应于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到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二产在经济中占较高比重,日本和新加坡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英美工业化进程虽然完成但二产占比仍然保持在40%和35%左右的较高水平。

这一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清除存在安全隐患或不符合标准的住宅,解决住房状况较差的问题,推动城市物质环境改善,因此,以清除贫民窟的住宅更新为主,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

(二)城市更新的探索发展阶段该阶段大致对应于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中高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期对应的人均GDP从超过1000美元到1万美元左右的水平。

这一阶段,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均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二产占比缓慢下降。

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是重振老城区的核心地位,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环境吸引力,寻求土地的高效利用。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四大地区)高考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四大地区)高考

1、指标:(1)常用指标
常用 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均国民收入( GNP)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区域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类型 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区
高收入地区 ≠ 发达地区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 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
3、区域的空间结构总体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二、区域发展阶段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 展水平
区域产 业结构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 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 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区域 对外开放程度最低
水路、公路、铁路交通 便利,尤其是水运很发 达
对外开放相对较早,开放程 度较高,外向型经济成就突 出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自然资源 优势
限制性因 素 面临问题
经济地位
森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生 铁矿等资源丰富 物资源、水力资源
等相当丰富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 水资源不足,黄土 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阅读P9材料,回答问题
1、匹兹堡的地理位置特点是: 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北
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2、匹兹堡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的原因: 19世纪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附近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 规模开发利用,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 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 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匹兹堡才成为逐渐发展 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中国⼤陆各省⼈均GDP的变异系数中国⼤陆各省⼈均GDP 的变异系数摘要:我国是⼀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东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超过西部,⽽且各省份发展也很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提速,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有所缩⼩,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形成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畸形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2000年3⽉5⽇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三次会议政府⼯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局”战略思想⾯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决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变异系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域及我国经济的总体变化规律:1.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包括我国的31个省(包括省级⾃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

1.2⾃改⾰开放以来中国的GDP 变化情况:改⾰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瞩⽬。

1992-1996年、2003-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均连续5年超过10%,被称为“中国的奇迹”。

但与此同时,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差距⽇益扩⼤。

2007年,东部地区⼈均GDP 为31241元,西部地区仅为13073元,东部是西部的 2.39倍,其他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都差距悬殊。

2数据来源:2.1各省份GDP 数据和全国GDP 数据的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全国以及各省份的GDP ,以及各省份的各产业数据,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2.2 各省份⼈⼝数据和全国⼈⼝数据的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包括1978——2010年个省份的⼈⼝数量。

其中海南省没有1988年以前数据,重庆没有1997年以前数据。

(注:1.⽆直接调查的数据根据⼈⼝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全国总⼈⼝包括现役军⼈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

3.全国总⼈⼝根据⼈⼝变动情况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进⾏了修正,分地区⼈⼝未作修正(下表同)。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本文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与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主导型”和“工业重型化”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估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科学把握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正确选择切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 GDP 或GNP) 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本文以上述三类指标为依据,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估。

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将一国经济发展按人均GDP的变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

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按人均GDP的变动又可以细分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3个分阶段。

以1964年美元计,人均GDP 介于200 -400 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400 -800 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800-15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

由于钱纳里研究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需借助GDP平减指数将1964年美元换算成2007年的美元水平。

换言之,须将美国经济增长的物价波动因素予以扣除,以此来准确反映钱纳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

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8)》(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8)公布的CPI指数变动情况,可以计算出2007年美元与1964年美元的折算因子为7.966。

据此分别得出在2007年美元水平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变动水平(表1)。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等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任务。

研究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目的在于明确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明确“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供参考。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选择一套适当标准。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国际上有多种标准。

其中,人们常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

为便于比较,本报告选择这一标准作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

在大国经济中,地区之间一般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

但运用H钱纳里标准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地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在新的世纪,将出现一种以知识增长和知识运用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

显然,我国的工业化必须伴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壮大而推进,必须具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如何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在明确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判断标准。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

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GDP水平;第二,要素投入构成及要素质量;第三,产出结构;第四,就业结构;第五,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第六,收入分配结构;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第八,贸易结构,等。

这八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 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
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 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
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企业内贸易占
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 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 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 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 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 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 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析方 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
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
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 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 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 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空客的第一个型号 A300的生产中,这样的分工就开始了:含驾 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 由法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由英国航宇公 司生产,机身的其余部分和垂尾由德国空中客 车工业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由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客舱门、起 落架舱门和平尾由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这些 部件从欧洲各地运往德国或法国,在汉堡或图 卢兹的总装线上加以组装。而在后续机种的开 发和生产中,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全资子 公司也参与其中。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1.1.3经济发展阶段评价依据不同的理论和标准体系,学术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目前比较通行的方法,一般是从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来研究。

总量指标选择人均GDP,结构指标则一般选择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

为了便于国际比较,本研究分别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世界银行收入标准”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作为经济发展阶段判定依据。

1、总量指标判断(1)依据世界银行标准,我市正处于上中等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演进阶段世界银行是按人均国民总收入1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

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按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收入分组标准为: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表1-3)。

表1-3 世界银行收入分组标准1国民总收入(GNI)是指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再减去对国外的要素支出。

人均国民总收入是指国民总收入除以年均人口,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相等,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致相当。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相关报告,各年度《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我市人均GDP为9075美元,参照世界银行2008年划分标准,我市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已超过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987美元)2,正在向发达城市(地区)迈进3。

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突破10000美元需要的时间一般是5到10年。

从我市近年的人均GDP增速看,也是比较符合这一规律的,预计2009年我市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1-4)。

表1-4 部分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至进入10000美元起迄时间2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7年数据,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平均为37566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平均为6987美元,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平均为1887美元,低收入国家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平均为578美元3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线。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摘要:中国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阶段,现已步入“创新发展”阶段。

粗放式“改革开放”的表述已经无法涵盖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质和要素,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现状下,以及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都必须依靠“创新发展”。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性描述,探讨这三个阶段的承续与演替,目的是认清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方向。

关键词: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建国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或将要经历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

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是第一个30年(1949-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举着“公平”大旗,走的是平均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第二个30年(1979-200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举着“效率”的大旗,走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路。

今后第三个30年(2009-203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应该走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是与政治体制相互形成的一种路径依赖,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三个阶段,以便指明我们现在正处在哪一个阶段,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的主题词已无法涵盖当前时期新的历史使命。

今后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应该是:“创新发展”。

熊彼特认为,创新能够使潜在的利益得以实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要想使经济持续发展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

[1]一、计划经济时期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1979年,中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

实行的是生产资料计划安排,生活资料采用配给,力争做到社会资源占有平均,但社会效率受到遏制,导致物质供应匮乏,社会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资源高度集中计划的配置,要素价格被扭曲,国家实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压低农副产品价格,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和重工业提供资本积累。

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通过追求资源效率来实现的,如果希望通过平均主义的路径来实现,结果是南辕北辙。

1978 年以来, 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人均GDP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

1978 年以来, 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人均GDP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

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p105~115「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胡琳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常志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内容提要」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减贫却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贫困形态。

增长质量下降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减少,是中国减贫放缓的重要原因。

中国应该构建新的减贫战略,内容包括调整国家贫困线,实施有利于减少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视弱势群体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加,提高贫困人口能力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国家贫困线/增长质量/收入分配一、中国减贫的趋势及评价(1978—2004)(一)中国在减贫方面的巨大成就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人均GDP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

正如阿玛蒂亚。

森(Amartya Sen )评价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

然而,人们常常意识不到,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人均收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完全不同于那些有名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和香港,因为它们实际上都只是一些城市,而不像中国这样,有大量的农村人口。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地区差异又这么悬殊,能取得如此高的平均增长率,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卓越的成就。

①与此同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按照中国国家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4年的2610万,减少了89.6%,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数为861万人(表1)。

即使按照国际贫困线,即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世界银行(2000)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由1990年的2.8亿下降到1997年的1.24亿,减少了55.7%,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数为2229万人。

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及新常态

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及新常态

钱币与收入分配——硬币与粮食小麦子。

CFP供图
2014年第11期 中国经济报告
费的共同驱动和生产率的提高上;三是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人们理念、政府管理方式上的诸多脱节矛盾,导致了许多发展矛盾的积累。

这些都需要通过“中速”和制度调整加以消化、个字:“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求
质量,重民生”,可能的只是表述的不同,
但会在未来十多年里一直延续下去。


中,“稳增长”是使得增长在一定的区
间运行,可以容忍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上
总量会趋于相对稳定,主要根据公共需
要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矛
盾;金融改革的指向是疏理、调节产融
结合中的投融资关系,优化资金在要素
资源配置中的功能,货币政策会在谨慎
外媒拍中国:上海,一名小贩在市场卖厨具。

据报道,近期中国的就业市场开始出现增速放缓迹象。

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减速、危机甚至可能崩溃的又一轮“唱衰中国”言论频现海内外舆论,引来广泛关注。

CFP供图。

把握人均GDP翻两番的意义

把握人均GDP翻两番的意义

翻番的含义
从统计上看,“翻番”是一种速 度指标。翻一番,就是比基期水平增 加了 100%,即是基期水平的两倍。如 果翻两番,就是比基期水平增加了 3 0 0 % ,即是基期水平的四倍,而翻三
方。除了增加一倍与翻一番计算结果相 同以外,其他情况下计算结果都不同。 如果增加的倍数与翻番数相同,其数越 大,计算结果相差越远。比如将基期 定为 100,基期的 5 倍是 100 × 5 = 500, 而比基期翻5番则是100 ×25=3200。因
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必须“在 家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程度得以提高, 的概念,“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 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而“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某数
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
为了深刻领会报告精神,需要正确 的几倍就用“几”乘以该数,而某数
求 ”。
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发展中分享的成果。此次,将目标由 0.45=300%,即增加了1980年的国民生
报告指出,做出上述调整,原因是我 “总量”变为“平均”,说明了在综 产总值的三倍。
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 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 GDP 提高,国
另 外 ,“ 番 ” 和 “ 倍 ” 是 不 同
告中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 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 民生产总值为 0.45 万亿元,到 1990 年
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 翻一番,则 1990 年就为 0.90 万亿元,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 增强”。当时,没有使用“人均”一 到上世纪末再翻一番,则 2000 年应为
倍,到那时人均 GDP 应该达到 856 × 22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2006-01-19 17:54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乌兰察布市县域人均GDP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乌兰察布市县域人均GDP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January2021No.1TotalNo.4672021 年1 月第1期总第467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乌兰察布市县域人均GDP 时空格局变化研究张冰玉(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在 ArcGISlO. 0的支持下,利用GIS 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乌兰察布市11个 旗县(包括区、地级市)2001年〜2015年的县域人均 GDP 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找到县域人 均GDP 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如下:①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②各时 期的重心在经度112. 973°E 〜113” 167°E 之间变化,纬度在41 133°N 〜41 185°N 之间变化;③乌兰察布市地区的县域人均GDP 总体上呈现''西北一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整体在长轴方向上呈现强化 趋势,短轴上呈现分散的趋势;④乌兰察布市县域人均GDP 重心呈现"V ”形变动,即"先东南、再东北";⑤乌兰察布市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对县域人均GDP 重心移动起重要作用,以期为乌兰察布市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关键词:乌兰察布市;县域经济;人均GDP ;标准差椭圆;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901(226) 文献标识码:A县域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区域性,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上 举足轻重(区域经济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范 围要小(研究县域经济来揭示它的发展规律,对县 域经济的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 是在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条件差异和区域发展 理念等综合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 显的差异经济活动往往都是不均衡分布的,但 是差异必须在合理范围内,适度的经济差异,既有助 于促进社会生产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利用,又有利于 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差异太大,则会造成很 多不良后果比如:使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人 均收入差距日益变大,造成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影响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甚至引起经济发 展的秩序混乱,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我们 要充分地了解各个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演化,从而 为区域发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对策(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由宏观尺度向微观尺度转变⑸,研究内容也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我们 也在不断地改变研究方法,从传统的统计方法向统计 法和空间分析法等的综合运用改变67/(因为传统的 统计模型的不足,导致不能体现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

人文地理——精选推荐

人文地理——精选推荐

⼈⽂地理图:迁移扩散第⼆章(⼀)扩散概述扩散(Diffusion )——⼀种通过空间和时间传播的现象。

是⼀种⾮常普遍的空间过程,如⽂化、疾病、技术等现象从发⽣源地向其他地⽅蔓延发展。

因此,扩散也可以看成事物在空间上的发展。

对扩散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演化过程,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

哈格斯特朗的扩散模型揭⽰了扩散的动⼒机制,扩散的形成由信息场和接受⾯决定,散的时空过程表现为“S ”型曲线特质。

扩散有很多种类型,通常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类。

其中,迁移扩散可以分为占据式扩散、蔓延式扩散、墨渍式扩散和变异式扩散;扩展扩散⼜可以进⼀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迁移扩散——⼜称重新区位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 ),是指事物或特质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产⽣的扩散。

⼀般的途径是最初的某事物或现象的接受者从⼀个地⽅迁移到另⼀个地⽅的同时,该事物或现象也随之迁移。

典型的如移民过程中,语⾔、宗教、习俗随⼈⼝⼀同扩散到其他地⽅。

中国城在世界各地的出现就是迁移扩散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迁移扩散过程中,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了空间的位移。

当然迁移扩散过程中或完成之后,很可能伴随或相继发⽣扩展扩散,使得接受者的数量也进⼀步增加。

1、占据式扩散——主要指移民从原居住地带到新居住地的⽂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的⼀致性。

其中,根据扩散后对物质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带来的变化情况,可以进⼀步分⼤⼀致性扩散和⼩⼀致性扩散。

所谓的⼤⼀致性扩散是通过移民使得原来⼤⾯积⽂化区中存在的⼩部分异⽂化区被同化,形成⼀个⼤的同质⽂化区。

⼩⼀致性扩散是指迁移到与原居住地不相邻的地⽅,新居住地外围仍然为其他事物或现象所包围,形成与原居住地相⼀致的孤岛式区域。

2、蔓延扩散——⼀般是指在移民过程中,由于所带来的⽂化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周围的⼟著⽂化产⽣较⼤的影响,并在⼀定程度上吸收⼟著⽂化精华,逐步形成⼀种混合型⽂化,在地理空间上进⼀步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人均GDP 是一个很灵验的指标,它到达什么水平,就必然出现什么样的消费现象和产业现象,相应地就出现什么样的商机。

研究发达国家的这个演变轨迹,然后对应中国走到了哪个阶段,这是分析商机走向和商潮变迁的一条认识路线,很管用。

我们认为:沿着人均GDP 看产业兴衰和商机变迁,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整理/ 郭雷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主要有以下两种判断标准[1] :(一)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0 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

20世界70 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

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

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

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

2007 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GNI 低于905 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 在906 美元至3595 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 在3596 至11115 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 在11116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

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 处于3000 到10000 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

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

按照1989 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1987 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NI 为6000 美元。

在此收入门槛以上,便划入“高收入国家”或“发达国家”之列。

这一门槛每年随美元购买力或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2007 年世行确定的高收入或“发达经济”的收入门槛为11116 美元。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在现有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钱纳里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他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3 个阶段(表1)。

二、人均超过GDP3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这是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了人均GDP3000 美元的跨越。

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际经济发展轨迹来看,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在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2]。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 3000 美元前后,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大多会持续较长时间。

如日本从1961 到1973 年保持了12 年的高速增长,GDP 年均增速达到9.8% ;希腊从1961 到1973 年平均7.7% 的增长速度保持了12 年;截止到1994 年,韩国的高速增长已持续了11 年;新加坡与香港的高速增长期则达33 年之久。

由此可见,在人均GDP 3000 美元前后,总体经济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2、人均GDP 水平加快提高在总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国人均GDP 变化的速度得到证实。

统计结果同时显示,较晚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其经济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快。

如50 年代末期进入起飞期的德国,人均GDP 每增加1000 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是9 年、6 年和3 年,快于较早时期开始经济起飞的英国和法国(分别是13 年、7 年和3 年);60 年代后期开始经济起飞的日本又快于德国,人均GDP 每增加1000 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只有6 年、3 年和2 年。

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后起国家可以通过借鉴别国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来加快发展,形成所谓后发优势。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1、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产业结构。

历史地观察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发现,虽然他们人均GDP 为3000 美元左右的时间分别出现在50 年代、60 年代和70 年代,却共同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稳中趋降,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0%,居三次产业之首。

就城市性地区香港而言,由于第一产业可以完全退出经济领域,使第三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时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60%。

由此可见,人均GDP3000 美元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并持续上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是该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表2)。

2、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过程。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根据工业先行国家工业化的总结发现,工业化过程包括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起步期;以钢铁、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扩张期;以组装工业和深加工化为特征的成熟期。

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产要素的构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移。

工业化将进入成熟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的历程看,人均GDP3000 美元后,将进入以工业重型化和技术先进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化在第三产业推动下进一步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演进密切相关。

有资料表明:首先,城市化的速度因工业化的不同时期而不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工业化的起步期,城市化率缓慢增长,可达到30% 以上;在工业化的扩张期,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率是工业化起步期的1.5-2.5 倍;到工业化的成熟期城市化的速度有所下降。

其次,由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本身对区位集聚的依赖高于工业,使城市化的进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高于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在工业化的后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第三产业本身具有集聚出效益的特点(所谓“店多拢市”),第三产业既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又依赖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三)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规模扩大和速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

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往往经历由粗放到集约的过程,即由重视量的积累到重视质的提高。

逐步实现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为标志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的增长。

1、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从反映经济效益状况的主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看,在人均GDP3000 美元后,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

2、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观察人均GDP3000 美元前后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人均GDP 到达3000 美元之前,经济的增长尚不稳定,虽然会有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的年份,但波动较大;当人均GDP3000 美元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三、人均超过GDP5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 达到5000 美元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更加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总体上看,目前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来自像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是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等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在进入人均GDP5000 美元之后,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3]。

(一)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既稳又快发达国家跨越人均GDP5000 美元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从增长率方面看,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率在1% ~3% 为低速增长,3% ~5% 为中速增长,5% ~10% 为高速增长。

从人均GDP 每上升1000 美元所用时间看,在人均GDP5000 美元前,法国、英国等国人均GDP 每上升1000 美元平均需要近8 年,日本、韩国等国所用时间则在4 年左右。

而在人均GDP5000 ~10000 美元期间,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人均GDP 每上升1000 美元分别只用1、1.8、1、1.2 年,所用时间比前者缩短了4 ~8 倍。

发达国家在人均GDP5000 美元后,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稳定性也在提高。

(二)服务业成为三大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在人均GDP 5000 美元后,美、日、英、法等国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逐渐成为了主导产业。

在三大产业中,美、法、日、英、意等国农业在前一阶段持续下降基础上继续稳中有降,工业在高速增长后逐步回落,而在服务业方面,由于各国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房地产、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等新兴产业,促使服务业加快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其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

到了人均GDP10000 美元时,日、英、意三国的服务业在GDP 中比重分别达到的54.4%、60.9%、62%,总量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龙头老大。

(三)消费需求居于三大需求之首在人均GDP5000 美元之前,发达经济国家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在三大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到了人均GDP5000 美元之后,由于居民消费快速扩张,总消费逐渐成为三大需求中的主力。

在整个70 年代,美、日两国年人均居民消费额分别提高了4300 美元和4315 美元。

居民消费的不断扩大,使总消费替代总投资,成为发达国家三大需求的主导地位。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进入人均GDP5000 美元的1970 年当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贡献率30.3 个百分点,1980 年又进一步扩大到了35.5 个百分点。

(四)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关研究表明,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是经济增长从低到高的四个阶段。

一般而言,当一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GDP 的比重少于1% 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处于1% ~2% 时,具有较强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但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强;超过2% 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