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人渐醒,国殇横行;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民主科学,封建愚昧;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世有流寇英雄,心中义气浩然。
影片开头不久,在沈阳火车站,野战军的马宝山就要抢电厂的粮食,不听人劝,不顾军管会命令,只知道不能让兄弟们饿着肚子打仗,“流寇”作风,明抢。
可是,电厂遭遇袭击,为维护电厂他也可以号令兄弟们冲锋陷阵“装好子弹,跟我上!”,无畏“英雄”。
军管会陈云的评价“英雄+流寇”倒是贴切,同时“铁的部队就要有铁的纪律”一句,似乎已经为脾气火爆、性格有些鲁莽的马宝山作了未来的预言。
耿涛将要离开西柏坡想跟主席道别却找不到机会,首长们谈了一宿,他等了一宿,只因“首长们在谈大事,不能去打扰。
”有点遗憾,有点委屈。
想起一句相似的话,“总理是要管国家大事的,不能让咱们这点儿事儿让总理分了心。
”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即便全村饿得树皮都没得啃了,郭主任也不愿让总理知晓,行为有些过激,但那颗心与耿涛一般,对国家都是真诚的。
耿涛将要走的那天,为主席驾好最后一班车,主席对小孩的那一句“我这里有个空位,想找个人坐。
”真暖呀!自此,高潮来了。
缔造新中国的革命先辈们从战争走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和跨越的历程,开始了!毛主席“战争人才咱们有,可建设人才是远远不够。
”说的一点儿不差。
耿涛还没进城,攻打天津卫的将士“子弹是不会拐弯的。
”对上耿涛一伙“可是人会拐弯”,两种思想的碰撞,犹如后来提出政府贷款给资本家时同意与反对的两个思潮。
各路企业家的不配合,要建设者们学会了“吃鸡蛋”;花社会主义的钱养资本主义,没有人承担得起失败的后果,这条探索的路,内外都走得艰难。
在探索建设过程中不怀好意的人,更让人要提高警惕,躲避糖衣炮弹。
马宝山禁不住美色诱惑,与资本家二姨太私通,险些被骗光银行贷款。
小于牺牲生命的代价,成为马宝山永远赎不回的罪。
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西柏坡观后感篇1灯光聚暗的那刻,荧幕上激扬的前序,撩开了这场西柏坡之战的薄纱。
虽然我们离那兵荒马乱已六十年有余了,谈论老革命的光芒历史好像也不能有身临其境的彻头彻尾的深刻,但是此次学校组织的观看红色电影却让我们经验了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铭刻。
那些忠言警句照旧留在脑海,在将来的路上时刻指导着我,要接着保持不骄不躁虚心慎重的心态,去开创生活去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气。
电影《走出西柏坡》刻画的是七届二中全会前后革命战场上的情景。
走进西柏坡,我们看到当时河北天津烽火连天的血腥场面,那是农村转向城市时战士们与敌人顽固的对峙抗衡,那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选择考验的辛苦过程。
共产党就是在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斗争中奋力拼搏夺取成功的果实,走近历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前辈们的昂扬斗志,战略才智,更多的是前车可鉴后事之师,我们从中学到血的教训,领会了颇多处事道理,对党的相识也更加深刻了。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临危不乱关爱百姓忠于爱情的耿涛同志,他与毛主席关系甚好,正值农村转向城市的阶段他被派于接收城市管理工作,可是当时的资本家奸商勾结,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保证人民的保暖,他开了先例拿政府的钱给资本家经营工厂。
他公私清楚,好友马宝山被糖衣炮弹打到他依据军纪处分毫不留情,但他有情有义,在马大哥戴功立罪后替他求情。
他和恋人小兰的爱情值得我们敬佩,即使分开两地多年见面那瞬间照旧萌动开怀热泪盈眶,为了人民的利益他置生命于不顾,救人民于危难之中。
为人民"焦头烂额,夜不能寐",可见中国共产党能有今日辉煌当年该有多少个耿涛的鲜血铺成啊!他正直爽朗机灵稳重,不失为栋梁之才。
再说说与之形成显明比照的马宝山,同样是为国抗战,他是前线的英雄却总是马虎大意,当然他的坚韧也是可歌可泣的,与敌人厮杀时不留余力拼死留守阵地,惋惜这位意志坚毅之夫却被糖衣炮弹给击中失去判定力,急于求成而失去纪律,差点酿成大错。
这也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戒备之辞来源,不能被敌人所蛊惑,要保持醒悟的头脑。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600字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600字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小山村。
这个不起眼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地方。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1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我们生存和精神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革命先辈们的代代努力与探索。
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充满了许多荆棘和坎坷,是革命先辈们在在血泪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我们在后续的建设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走出西柏坡》这部革命历史影片再现了50年前的风云际会,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在从战争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革命先烈中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所做的不懈探索及努力,以及最后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耿涛和马宝山这两位共产党人。
尤其是耿涛和马宝山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建设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如在当时情况下城市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革命人士在城市建设中思想的保守死板,革命人士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以及资产阶级的无形诱惑等等。
在电影中,我们会对马宝山这个战斗英雄的最后结局感到浓浓的悲哀和无奈,这是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人生的缩影。
看过影片我们难道能说马宝山同志不热爱祖国吗?不热爱劳苦大众吗?不是一位革命英雄吗?不容置疑的是马宝山是一位当真无愧的革命英雄。
在沈阳面临敌军袭击时,为了沈阳,马宝山等人浴血奋战,不惧爆炸的危险将油罐车推离沈阳发电厂,拯救了整个沈阳;在攻打天津时,不把自己的枪伤放在心上;在面对一批批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时,马宝山严厉痛斥资本家,为工人们出头;最后为了弥补所犯下的错误,击杀背叛者,在牢里深深忏悔等等。
《走出西柏坡》爱国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走出西柏坡》爱国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一在看到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倒在了糖衣炮弹下之后,我感到的是无比的惋惜,我没有指责他,一个人在没有经历过诱惑之前,是不会明白诱惑有多可怕多难抵挡的。
自古爱美人不爱江山,爱金钱胜过生命的人不在少数,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无可厚非,但这就代表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吗答案我想自然不必我多说,肩上是否肩负着职责,心中是否有信仰和坚持,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心。
一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衣食足而知荣辱,此刻社会已步入小康,绝大多数的人都已不为生活所累,我们追求的应当是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之下,能独善其身的实属不易,但即使再不容易,我们作为党员也必须要成为其中的榜样,一个人也许未必能改变世界,可是一个人能改变另一个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带动身边的人,拒绝诱惑,拒绝贪婪,这个世界必将充满浩然正气。
《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二电影《西柏坡》刻画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转向城市时,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团结广大工人群众恢复生产并和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的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的情景。
其中,两位主人公在处事上的强烈比较让我印象深刻:耿涛参加城市接管工作后,时时刻刻坚持清醒的头脑。
而马保山在安逸的环境下,忘记了党的一贯艰苦奋斗作风,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打中,最终铸成大错。
看到那里就异常惋惜他以往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还是被糖衣裹着的炮弹击碎了。
联系到了之前杨教授的党课异常提及的“两个务必”精神,即:务必继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再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视察时,曾说:“那里是立规矩的地方。
”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应当把耿涛时刻坚守纪律底线当成我们的学习榜样,而把马宝山的错误当成我们最好的警钟。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当坚持自我的理念立场,在工作中、生活中严格遵守规矩纪律,决不触碰红线。
走出西柏坡 电影读后感

《走出西柏坡》所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我不是经常看战争题材或者历史题材的人,但这一次这部《走出西柏坡》还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一些历史书中出现的人物当活灵活现地演出来时,那种感觉比读生硬的文字更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来看下整部电影的情节。
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在全国解放前夕,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并和他一起共事。
马宝山是一位老战斗英雄,虽然曾经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屡建奇功,但是在进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之后,在“糖衣炮弹”面前,忘记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被美色和假象所欺骗,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
而耿涛尽管是来自中央领导身边的人,但他牢记毛主席的叮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终于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圆满完成了任务。
耿涛和马宝山都曾经是在战场上在硝烟中的勇士,可是之后他们两个人完全不同的走向这使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两个典型形象。
尤其是耿涛,这使我们更对他有一种崇敬的心情。
耿涛在全片中有几幕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以至于现在在写的时候都会很清晰地放映在我的脑海中。
一幕是在冰天雪地中,为了去寻找厂房要开工而丢失的机器设备零件,耿涛奋不顾身地跳到冰河中。
那一霎那我想我是被震撼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人可能无法理解的拼了命的奉献精神吧。
耿涛不仅仅是为了党,更是为了人民。
第二幕是马宝山与耿涛发生了立场上的冲突,但耿涛最后毅然决定站在真理的这一边。
可能现在的我们,会讲究人情世故,会处事圆滑,会为了一些利益去打友情牌去违背真理。
但是,那个时候的共产党员,正是如耿涛般刚正不阿,无论是面对压迫还是友谊,都坚决地站在了真理的这一边。
这两幕体现了共产党员几个优秀的品质并正直的形象。
那么,在另一边,马宝山呢?其实,马宝山虽然在革命途中犯了一些错误,但是他最后仍然清醒了过来,知错就改,从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站了起来,这也正体现了共产党知错能改的精神。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一、影片概述《走出西柏坡》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勇革命故事的影片。
影片以红军战士李世英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展现了他在战乱年代中坚守信仰、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通过影片的叙述,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与危险,更能够深切体味到革命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影片剧情分析1·李世英的成长历程影片从李世英年少时眺望西柏坡起,一直到加入红军,展现了他从一个心怀家国梦想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英勇战士的过程。
在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信仰,不断锻炼自己的身心素质。
2·反映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如遵义会议、长征等,将整个影片的情节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故事更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
同时,通过这些事件的呈现,展示了红军英勇奋斗的历程和伟大的革命斗争。
3·人物形象刻画影片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李世英、赵世坤、乔良等,他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和成长变化。
三、影片给予的启示1·坚守信仰的重要性李世英在影片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没有动摇。
这种信仰不仅来自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信,更来自于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这种坚守信仰的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就能够战胜一切。
2·英勇战斗的勇气与决心影片中展示了红军战士们在打击敌人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不畏艰险,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战斗中,为了自由和正义,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的一切。
这种英勇战斗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深感敬佩,同时也呼唤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勇往直前,奋发向前。
3·信念的力量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并凭借着这种力量去激励自己和他人。
这种信念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更能够引领他们走向胜利。
爱国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爱国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一“这样的党课我愿意多上几堂”,7月13日交建分公司机关党员在上海影城上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电影党课后纷纷这样表示。
活动第一部分听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杨悦教授讲授《彰显“致胜基因”的西柏坡精神》,第二部观看电影《走出西柏坡》。
首先电影党课这个形式新颖,改变了传统“说教式”党课形式,丰富党员教育资料,提高党课的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党课入脑、入心、入情、入景。
电影党课的第二亮点是引入“互联网+”理念,上影集团旗下联和院线、天下票仓联合打造了全新“电影党课”APP,实现了党课载体的渠道固化。
APP能够对电影党课网上资源和动态变化进行更及时的更新,党员能够方便选择参加相应的学习活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这座城市,红色基因随之根植于这片土地。
围绕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推出的电影党课创新党课形式,让党员同志得到了良好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二此次分公司组织党员观看《走出西柏坡》,让我们经历了思想上的洗礼。
那些忠言警句依旧留在脑海,在未来的路上时刻指导着我们要继续坚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心态,去开创生活,去为国家贡献自我的力量。
电影《走出西柏坡》刻画的是七届二中全会前后革命战场上的情景。
走出西柏坡,我们看到当时河北、天津烽火连天的血腥场面,那是农村转向城市时战士们与敌人顽强的对峙拼杀,那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抉择考验的辛劳过程。
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当时革命前辈们的昂扬斗志和战略智慧,还从中学到血的教训,领略了颇多处事道理,对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看完影片,我更加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以历史先例来提醒自我,我们不管怎样,不能忘记那些充满血与火的年代,且行且惜!《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范文三这两天看了电影《走出西柏坡》,颇有感触。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观走出西柏坡有感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先驱为了“自由、平等、民主”的共产主义信仰,孕育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历史性的政治力量。
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标,西柏坡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
我也有幸到过西柏坡一次,这次旅程让我感受到了一段时间的漫长岁月所铸就的伟大历史与深刻启示。
站在西柏坡党校的讲台上,欣然注视三教楼下的几十名授课学员,我内心充满感慨和敬意。
这些莘莘学子,在文革时期成为先后不同的职业知识分子,他们曾历经肃反、插队、劳改等劫难,又深刻参与了改革开放。
在这个党校里,他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共产党的历史、思想和理论,而且能获悉先进的思想动态,研究当今国内国际政治形势。
一位年逾七旬的农民代表告诉我:“我现在领悟到,我过去的插队劳动和现在的村务工作都是为送小孩上大学…是为了国家的明天。
”这些普通人在共同的信仰下,以不懈努力为社会进步、家庭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是中国共产党的不竭动力源泉。
穿过景区入口处的大门,迎面看到了一段巨无霸般的黑色铁链。
翻开历史的尘埃,这条长达20公里、重达500吨的铁链正是1935年红军西征中,由于洪水肆虐而被独木桥断裂后,将红军与南岸直接联系的“铁索桥”。
这条铁链见证了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不凡历程和希望的来临。
海阔天空下,只有亲自踏上这块红色土地,才能真正感到那段艰难曲折的历史遗产,虽久远,却似乎一直呼唤着我们。
在“中央人民政府旧址”门口,摆放着九寸巨炮。
当年红军的无畏斗争和人民军队的辉煌战绩,除了对国家、人民的无私贡献外,也着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军队价值观和宗旨精神。
这种军民胜利共享、同舟共济的理念,在我们现代的军事建设中仍然格外重要。
在西柏坡的纪念馆里,观察到了各位领袖们曾使用过的物品,包括书桌、办公椅、茶具等。
一件古朴的绿色条幅上写满了毛泽东的同志们对压迫、束缚、穷困、疾病等各种困难所进行的反抗斗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电影走出西柏坡 观后感小学生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小学生电影《走出西柏坡》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围绕着小学生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展开,讲述了她在抗日战争中勇敢抗敌、为人民献身的感人故事。
本片深入描绘了小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抗战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个时期小学生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仰。
影片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示了小学生刘胡兰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
刘胡兰与父辈相继走上前线,为保家卫国而战。
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但她没有被局限在校园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抗战中去。
片中的刘胡兰有着一颗炽热而坚定的爱国心,她毫不畏惧地参加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成为了一名英勇坚毅的独立女战士。
刘胡兰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期的小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影片中的刘胡兰是一个非常独立和自信的小女孩。
她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怕艰辛,坚定地走在了为国家、为人民的正义事业上。
她在电影中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与她的形象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困难所束手无策,而刘胡兰却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她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在影片的情节中,刘胡兰与同学们一同参加了游击队,进行了训练和战斗。
尽管她们只是小学生,但她们的行动却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影片中的刘胡兰同学们面对各种艰苦的环境和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前进。
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前,为了保家卫国而战。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团结的力量下,他们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胡兰同学们在影片中面对了各种困境和敌人的追击,但他们从未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面对敌人的严峻考验,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祖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我。
在这个物质丰富、富于科技的时代,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否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私奉献,是否能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
《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精选20篇)

《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精选20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篇1小学最后一次的阳光电影行,带我们进入了西柏坡的世界,让我们认识了小小英雄,看到了他们心中的美好心灵。
电影开始时,大家从宝泉圣水中认识到了王二小、核桃、枣花等儿童团的团员,他们纯洁的心灵就仿佛是那温和的圣水,在开心的那一刹那,鬼子的突然袭击,将村民们都杀了,王二小的奶奶也遭到了毒手,为此,王二小更加痛恨鬼子,此后,他去送情报,他为了村民有时间撤退,就把想要攻打西柏坡的小鬼子“带路”,山路十八弯,他的心也是那么的不安,最后,他为了让部队打鬼子,自己就为此牺牲了,那一刻,他的脑子里,呈现出他、奶奶、及部队快乐的笑容。
王二小是一个一心为国的人,他为了打日本鬼子牺牲过自己的生命!我们行吗?不行。
我们现在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下,就不曾为国想过,我们从来不会想自己会为国效力,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包括生命,而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是能够开心地玩电脑。
看电视,做一个坐享其成的人,而王二小呢,心里也希望能与伙伴永远在一起,也渴望自己很幸福,但在自己幸福与国家和平中,他选择了国家的和平,而在我们的100个人中,最多只会有1人选择国家和平,而其余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能长久,但是,有力量才能创造幸福,有和平才能有快乐,我想了很久,发现王二小的名字有如此意义二小,就是1、国家,2、自己,他的名字就是包含了国家是大事,自己是小事的含义,希望,我们小学生也能和王二小一样,毕竟我们都是13岁左右了,我们要发扬王二小的爱国精神,在心中的重要的位置是国,因为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篇2每一年假期,我和表姐必须到影院看电视剧,2020年大家看过《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第一篇:《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影片伊始,一个叫“核桃”的小男孩就要求要去参军,这便十分轻松地把核桃的正面人物形象定位于观众的心中。
核桃,一定是一个正义、勇敢的小男子汉。
接着,又以一群童子军团玩儿游戏来引出一系列的西柏坡童子们。
枣花、大金瓜、小柏坡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的人物形象都在一个游戏中展现出来。
发现“地主”大金瓜后,由团长核桃来分配各自任务,这时,枣花的表现就向观众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那勇敢的一面,不甘于在原地等待“地主”的到来,直至核桃劝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时才肯同意。
游戏最后,“敌人”被抓获上岸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老是让我办地主,不好玩”,可见大金瓜从不仅是不喜欢扮演地主,更是特别期望去扮演一次英雄,去抓地主。
而其他的一些小战士们,也都个个勇猛,听从团长核桃的指挥,从而很巧妙的凸显了核桃的领导能力。
影片中,通过一件自行前往前线打仗却意外在途中碰到真正的敌人这样一个故事,把这群孩子们的聪明机智、团结友好都完整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当核桃受伤后,枣花的成熟气息也表现出来;当核桃坚持自己去和敌人拼命,命令大金瓜把枣花带走时,大金瓜的眼中,也流露出对核桃的钦佩之情。
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同样名为“核桃”的少先队员和他的两个好朋友一起来到西柏坡纪念馆。
这个少先队员核桃驻足在纪念物“被炸弯的钢笔”和“收音机”前,凝视了许久……他是在回忆些什么吗?或是领悟出了什么……“天蓝蓝水弯弯,西柏坡神龙山,山里核桃沉甸甸,树上枣儿甜又甜……”这是本部影片的片尾曲,这歌中,到底是在唱那西柏坡神龙山的美丽景象,还是在唱那西柏坡神龙山里的可爱的人儿?第二篇:《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观看了动画电影《西柏坡》。
《西柏坡》介绍的是儿童团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整部影片充满童趣和幽默。
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亲身体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为中国的建设发展而奋斗。
今天我们通过观看《走出西柏坡》来了解当年的动荡的中国是如何从受尽摧残掠夺的欺辱中,坚强的站起来赢得革命的胜利;如何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如何在困难重重地情况下稳定社会发展走向辉煌的。
剧中有几两个场景给我很大感触。
第一个场景是:在冰天冻地的环境下,耿涛同志不顾严寒,奋不顾身的跳到冰河里去寻找厂房要开工而丢失的机器设备零件。
充分体现了耿涛同志的大无畏精神,更代表了党对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二个场景是:马宝山同志对于美色及骗局假象的诱惑,他没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铸成了大错,枉送了一位战友的生命。
他明白事情真像后,马上用行动去弥补过错,把骗局的头目绳之于法。
最后,在于耿涛同志分别时,他说:“他说他在党前进的路上掉队了,但他会赶上去。
”这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知错能改的精神,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
虽然这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但是却不能遗忘掉,而是在要用来提醒我们要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肩负起我们祖国的未来。
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前一半,这前面一半由老一辈的革命家完整成功地的走完,接下来的一半得由我们年轻一辈接起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地往前冲,为完成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而奋斗。
电影《走出西柏坡》为我们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上了生动的一课。
共产党员耿涛在社会变革时期成功地为我们展示了从战争的指挥者到建设的管理者角色的转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正如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杖”。
一个人应该清醒的懂得,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理想而忘我奋斗会得到鲜花和掌声。
就如马宝山一样,人们并不恨他,只是惋惜他,惋惜他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被糖衣炮弹击碎了,战场上坚不可摧的意志脆弱地倒在了石榴裙下。
走出西伯坡观后感

走出西伯坡观后感影片一开场,就把我带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氛围里。
西柏坡这个地方,那可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革命圣地。
在那片土地上,共产党就像一颗孕育着巨大能量的种子,已经做好了要去改变整个新中国的准备。
咱先说这人物啊。
影片里的那些角色,一个个都鲜活极了。
他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是像咱身边的叔叔伯伯一样真实。
就说那些要从西柏坡走向大城市的同志们吧,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理想,但同时也带着那种质朴和对未知的一点点小忐忑。
你能看到他们对新中国建设的无限憧憬,就像咱们小时候对未来充满各种美好的幻想一样。
比如说,看到大城市的电灯电话,眼睛里都放光呢,那种好奇和兴奋,特别打动人。
再讲讲情节。
这里面的故事那是相当精彩,有让人揪心的困难时刻,也有让人忍不住欢呼的胜利场景。
共产党的队伍要从农村走向城市,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地方住,那是整个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大转变啊。
就好比一个习惯了在小池塘里摸鱼的人,突然要到大海里去捞鲸鱼了。
他们面临的挑战可多了去了,有敌人的破坏,还有城市里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但是,咱共产党就是有办法,靠着坚定的信念和老百姓的支持,一路披荆斩棘。
其中有个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在处理城市里的经济问题的时候。
那可不像在农村分田地那么简单,得考虑市场规律、资本家的关系啥的。
这些从西柏坡出来的同志们,虽然没什么经验,但他们敢于学习、敢于尝试。
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慢慢地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
这就像我们平常玩一个全新的游戏,一开始啥都不懂,但只要有那种不服输、肯钻研的劲头,总能找到通关的办法。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革命不容易啊,从胜利走向胜利更不容易。
共产党从西柏坡走出的这一步,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但又充满了希望。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为新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真的是全靠那时候的先辈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看完电影,我就觉得自己得好好珍惜现在的日子,也得学习先辈们那种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说不定哪天自己也能在自己的“战场”上创造出点小奇迹呢。
走出西伯坡观后感

走出西伯坡观后感片子一开头,就把咱带到了西柏坡那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在那片土地上,咱共产党可是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那时候的氛围啊,紧张又充满希望。
就像一群怀揣着超级梦想的人,在一个小角落里默默积攒着力量,随时准备改变整个世界。
电影里那些人物可鲜活了。
那些从西柏坡走出去的同志们,就像一群刚从新手村出来要去闯荡大世界的勇者。
他们面临的挑战那叫一个多,大城市里各种诱惑、敌人的阴谋诡计,还有新环境带来的不适应。
这就好比游戏里突然换了个超级复杂的地图,到处都是陷阱。
咱就说那个接管大城市的过程,可太不容易了。
那些战士们,以前在山里打游击,对大城市的电灯电话啥的,可能都觉得新奇得很。
可是他们要去管理这些地方,那可不是光靠着打打杀杀就行的。
就像让一个习惯了野外生存的人突然去管理五星级酒店一样,得重新学习好多东西。
但是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啊,这信念就像无敌的盾牌,挡住了那些糖衣炮弹。
其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干部,被敌人用金钱和美女诱惑,差点就走偏了。
这就告诉咱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坚守自己的底线。
就像咱们平常生活里,也会遇到各种诱惑,可能是一块特别美味的蛋糕,吃了会胖,可还是忍不住想吃;或者是别人给个小便宜,占了好像挺划算,但其实可能会失去更多。
这时候就得像那些坚定的共产党人一样,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还有那些在西柏坡就养成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走出西柏坡后依然闪闪发光。
哪怕环境变了,他们还是能保持那种朴素的作风。
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小在艰苦的环境里长大,后来即使发达了,也不会忘本。
这种精神真的是太宝贵了,现在咱们生活条件好了,有时候就容易变得懒懒散散的,看看人家,咱得好好反省反省。
从西柏坡走出去,是走向一个新的开始,也是走向更多的挑战。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咱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勇敢、坚定,也让咱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告诉咱们过去的不容易,也提醒咱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还要学习先辈们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在咱们自己的“人生战场”上勇往直前呢。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走出西柏坡》观后感本文档为观看电影《走出西柏坡》后的观后感,主要从剧情、角色、情感、场景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一、剧情电影《走出西柏坡》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革命年代的奋斗故事。
整个剧情叙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主人公们在西柏坡农校的学习、成长,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和战斗,再到最终走出西柏坡,投身到更广阔的革命事业中,每个环节都充满了紧张和激情。
二、角色电影中各个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命运变化都令人难以忘怀。
主人公小雷、李云龙、冯世杰等人都是非常有魅力的人物,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坚定意志,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同时,电影中还塑造了一些反面人物,如反动派、特务等,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主人公们的英勇和纯洁。
三、情感电影中的情感描写十分细腻而真实,无论是兄弟之情、爱情还是家庭情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主人公与父母的亲情和朋友之间的情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且,电影还展现了革命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让人动容,令人敬佩。
四、场景电影的场景设计非常精美,通过对山区的描绘和农村生活的呈现,展示了西柏坡和革命者们的生活环境。
同时,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历史重要场所的再现,如延安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历史感。
五、意义《走出西柏坡》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题材影片,更是一部对于革命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弘扬。
通过展现主人公们的奋斗与付出,告诉观众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我们当代青年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本文档涉及附件:1、电影《走出西柏坡》观看证明2、电影票截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族:指一个历史上形成的、在某一特定阶级社会和国家范围内具有相同语言、文化、血缘关系、居住地等共同特点的人群。
民族是现代国家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
2、革命:指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手段,以改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为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观《走出西柏坡》有感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我们生存和精神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革命先辈们的代代努力与探索。
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充满了许多荆棘和坎坷,是革命先辈们在在血泪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我们在后续的建设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走出西柏坡》这部革命历史影片再现了50年前的风云际会,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在从战争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革命先烈中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所做的不懈探索及努力,以及最后七届二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耿涛和马宝山这两位共产党人。
尤其是耿涛和马宝山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建设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如在当时情况下城市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革命人士在城市建设中思想的保守死板,革命人士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以及资产阶级的无形诱惑等等。
在电影中,我们会对马宝山这个战斗英雄的最后结局感到浓浓的悲哀和无奈,这是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人生的缩影。
看过影片我们难道能说马宝山同志不热爱祖国吗?不热爱劳苦大众吗?不是一位革命英雄吗?不容置疑的是马宝山是一位当真无愧的革命英雄。
在沈阳面临敌军袭击时,为了沈阳,马宝山等人浴血奋战,不惧爆炸的危险将油罐车推离沈阳发电厂,拯救了整个沈阳;在攻打天津时,不把自己的枪伤放在心上;在面对一批批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时,马宝山严厉痛斥资本家,为工人们出头;最后为了弥补所犯下的错误,击杀背叛者,在牢里深深忏悔等等。
从这里面的每一个点,我们都可以看到马宝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革命党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宝山身上存在许多革命党人所具备的缺点。
一方面是无组织、无纪律。
在影片中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马宝山因为战士们两天没有吃饭,不顾后果而去抢夺沈阳发电厂的粮食,这充分体现了马宝山的无组织,无纪律。
看走出西柏坡电影有感

事情发生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
一名年轻的女护士给一位赫赫有名的' 外科专家做责任护士。
复杂
的手术进行了整整一天,用了十二块纱布。
即将缝合时,那名女护士
坚信只取出了十一块纱布,而专家为了考验她,硬说全部取出来了。
女护士知道,这,关乎医院的名声,更重要的,是一名责任护士简单的
选择和病人的安危。
为了让这位病人能平安,女护士争论不休。
许久,专家微笑着,举起了左手中的第十二块纱布,并宣布:“她是我合格的
助手!”
如果我是这位责任护士,即使发现了问题,我也不敢提出来,更何
况已经遭受了专家的反驳。
但是这位护士,她知道自己是一位责任护士,在她面前的是一位病人,她必须保证病人的安全,不管有多少人
在排斥她。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曾当过“责任护士” ,但我是个不合格的助手。
我不敢说出别人的错误,就是因为这个错误,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错。
老师在讲台上讲一道题,当我发现老师错了后,我却不敢说出来。
这,如同一只孵在蛋壳里的小鸡,如果他没有勇气冲破蛋壳,他将
永远看不见世界。
走出“蛋壳”,人生才会更精彩!。
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观后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同学们一起观看了《走出西柏坡》这部电影。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正是由革命先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过了风风雨雨,才带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电影《走出西柏坡》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快要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漫漫黑夜过去,黎明将要来临,中国共产党内从领导到士兵,面对胜利果实如何采摘,如何让果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产生的不同心态和行为,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思考。
电影的主角是战斗英雄马宝山。
演员孙海英用自己高超的演技再现了一个真实英雄的形象,在许多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宝山这个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多重性格。
在刚出场时,是他领着士兵去火车上抢军粮,原因是自己所在的部队由于战争激烈,食物出现短缺,正在这个时候,敌军的炮弹击中了火车上的军火,管粮食的同志还来不及制止马宝山抢粮事件,就已经面对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如果不立刻转移军火,就有可能在军火爆炸后同时炸毁发电厂。
在这紧急关头,马宝山率领自己的部下立刻搬运军火,保住了电厂等重要物资。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马宝山勇敢、不怕危险,为党和人民利益随时牺牲自己的合格党员的形象,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做事鲁莽,遇到问题不做细致分析,不考虑全局,违反原则、纪律的个性。
这正是马宝山会有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解放军进驻天津后,针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生产问题,刚开始,马宝山在新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想起以往见了敌人就一个“杀”字,而今天面对资本家这个敌人却要保护,并且鼓励资本家组织生产,这样的工作让他在许多场合大发脾气,这是这个战斗英雄只知战斗打仗,不知战斗的目的是生产建设,是头脑简单的原因。
后来,在宋学仁姨太太的引诱下,一步步被糖衣炮弹击中,轻信敌人,违反原则,巨款被骗走,连自己的同志也遭残害。
从以上马宝山成为英雄和囚犯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成为英雄是因为马宝山始终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成为囚犯是因为他面对党的工作有了骄傲情绪,想凭着自己战场上的英勇换来工作上违反原则的自由,面对工作不认真对待,视组织纪律于不顾,独断专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
这是来自电影《走出西柏坡》中主人公耿涛告诫犯了错误的朋友马宝山的,应该说是很富有哲理的。
但是我听后觉得不以为然。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不能同时跳进同一条河里”。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也许你跌倒的时候与你爬起来的时候早已是时过境迁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
电影《走出西柏坡》主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建设的紧要关头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所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和抉择。
其中最主要是再现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后天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段历史。
而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意味深长地说的那句话“我们的许多同志在枪林弹雨中走了过来,却被敌人的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击倒了”,正是该影片的主题和点睛之笔。
其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影片和反腐倡廉的好教材是当之无愧的。
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
这样人生的境界才会开阔,对物质的追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电影《走出西柏坡》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特别是最后马宝山因一时糊涂而差点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并受到了严惩。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可以使我们在深思中反醒。
如果说影片中的“他”——马宝山是在完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话,那么王宝森、陈熙同、胡长清之流却硬是与国家和人民为敌,做出了“上对不起天地良心、下对不起衣食父母”的伤天害理之举,则更让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前不久读了关于赖昌星建“红楼”腐蚀党员干部以及湛江特大走私案的报道后,更使人咬牙切齿、深恶痛绝,欲先除之而后快。
当然在我们痛恨赖昌星之流的时候,我们也要进一步对那些被腐蚀的党员干部深刻的剖析,在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他们为什么会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党员干部深思,深思作为党员干部应如何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
如果今天我们再对他们说“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的话,那么我们也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没有再爬起来的理由了,他们将会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看完影片《走出西柏坡》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同志的那句话在我耳边时时
回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但要防止“糖衣炮弹”的攻击,还要将“三个代表”的旗帜高扬。
库尔勒市委书记孙建新同志曾在他的述职报告中说过一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时刻不能忘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理所当然的要为党的事业、为库尔勒市父老乡亲掏心窝、使真劲、干真事”。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番话贴心窝子的话,我不能不感动,因为这一切都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才是共产党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