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专项总结2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整合(二)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阶段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一方面,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出卖国
家利益,国家陷入分裂,另一方面新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人民又
看到了新的希望。
(1)政治上
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视角2 五四运动后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1)思想空前解放,欧美各种思潮流入中国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影响也更为 深远,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欧美的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涌入中国。 (2)救亡的主题没有变化,救亡的主角却发生了改变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和科学传播,“救亡”的时代背景仍然没有改变。但是, 传统知识分子逐渐从思想界的主角退下,较少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年轻知识 分子涌现,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偏激的倾向,但是也具有更彻底的战斗 精神。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答案 C 解析大范围和大规模的编著史地著作绝非偶然,而是受鸦片战争刺激,出于 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这些地理学者重视的是边疆地区的国 防,不是经济开发,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这些地理学者反对君主专制制 度,B项错误。这些著作是历史地理著作,不是科技著作,D项错误。
协约国方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
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
命走到了尽头。阶段1阶Fra bibliotek2阶段3
阶段4
③五四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 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新特色。 (2)经济上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 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_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模块通史贯通课件
模块通史贯通一、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在屈辱中逐步向近代化迈进。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1)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1)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服、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长技以制夷”思想西餐、西式住宅传入中国(2)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2)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2)社会习俗受到冲击,婚俗、社(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用”思想交礼仪等发生重大变化(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二、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阶段特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异常活跃,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1)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运动设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共和(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春天”(2)报纸等大众传媒在宣传维新变法与革命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阶段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1)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义革命的序幕,1921年中共诞生(2)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国民革(2)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打击(1)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领导了国民革命(1)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影视事业都得到较快发展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命、十年内战、十四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2)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进步缓慢陷入绝境(3)毛泽东思想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一、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第一次: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模块三中国近代篇专题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社会生活的变
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据所学可知, 近代民族工业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并未出现跨 越式发展,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近代民族工业仍以轻 工业为主,重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 16年”“订单20多张”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 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 的加深,实业救国已变为现实,故D项错误。
1.(2018河南濮阳一模)《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由此 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 )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根据所学可 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后,与题干中所给的“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十室之邑,八口之 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山西使用洋货的情况很普遍,但 不能说明全部使用洋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十室之邑,八口之 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洋货使用情况普遍,西方进口货 物输入山西,山西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仅 仅表明了山西的情况,没有涉及沿海地区使用洋货的情况,因此无 法进行对比,故D项错误。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 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 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 尚未解决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 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 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 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 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 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 点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高考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5、小农经济的瓦解
•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主要原 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 2、过程:
• 3、表现:①传统的手工业遭到严重的打击,尤其是棉纺织业;
•
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开始受国际市场影响;
•
③对华贸易的洋行增加,买办阶层出现;
•
④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 4、影响:①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
•
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
③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8、西学东渐的表现、特点与影响
• 表现 • 第一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 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
学技术知识 但在思 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 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前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 洋务 运动的兴起 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
• 3、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满汉力量对比变化——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 1)原因:
•
①汉族地主武装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并得到外国列强
的支持。
•
②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堕落,慈禧太后为巩固统治倚
重汉族官僚。
• 2)表现:
•
①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其中曾国藩的湘军、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
• 2.不平等条约体系:
•
(1)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
(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第4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考点导图历史特征1、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表达最明显。
(3)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中国人民展开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近代中国革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新思潮。
考向一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典题例证【典例1】 (2018·海南单科,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题情境切入,考查外国的宗教侵略,实质考查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宗教行径所反映的实质。
首先材料中的宗教行径都是对中国人进行侵略的罪行,这必然激起中国人的反抗,是教案出现的根本原因,也表达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
故答案选B项。
答案B【变式训练1】(2018·青浦质检)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整体感知]一个核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
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主题一近代中国的民族屈辱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主题纵向贯通·一、近代列强侵华和民族屈辱1.英国独霸(1840—1894年)(1)特点:英国在华势力最大;法、美、俄也追随英国加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结果: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割让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群雄逐鹿”(1894—1914年)(1)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①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①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镇压义和团运动。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2.(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城市开放。
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
这一做法(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3.(2018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
……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
”在此,孙中山认为(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4.(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5.(2018北京东城一模)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18河北邯郸一模)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话题1 战争推动下的变革——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
品主题纵横一、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
1.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1)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
①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侵扰。
为了挽救其统治,洋务派从“练兵”“制器”着手,开始了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
②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洋务派在“求富”的思想下大力兴办民用工业,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同时还兴办了大批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如轮船招商局,还有通行全国主要行省的电报及邮政事业。
③新式工矿企业的创办,改变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开始有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重工业,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起了示范作用。
④近代工业的出现,带动了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格局开始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形成。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办以及商品性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剥削方式开始改变。
②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
我国早期创办的规模较大的近代民族工矿企业,大都通过洋务派向清政府申请“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
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①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本国的工矿、交通、电讯业等,以“分洋商之利”。
2019届高考历史(导与练)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近代篇 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政治
特征
经济 思想
生活
主干排查
一、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的侵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争 (1)主要特点:英法是主力,美俄是帮凶;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
(2)主要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 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解析:B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
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此事件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 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也使清政府威信扫地,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 面临危机,故选B。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由地方总督与列强签订协议可知列 强在华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C项地方实力派旨在维护地方利益,进而维护 国家利益,并非列强代理人;D项夸大了当时地方实力派的实力。
(2)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适应了普通民众阅读的需要,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微专题整合
专题一 晚清民初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危机 角度1 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东南互保 【典例1】 (2011·全国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
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
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 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2019高考历史二轮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随堂演练.doc
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河北衡水二调)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解析:C 从咸丰皇帝的“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可知其不尊重所签条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说明清政府认识到遵守条约的重要性,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故C 项符合题意。
A 、B 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 项“维护权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1853年,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 A.区域经济差异 B.国内政治形势 C.抑商政策松弛 D.列强侵略深入解析:B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发展到长江流域,官方贩盐困难重重,食盐专卖无法实施,迫不得已允许私商在此地贩盐,B 项正确。
3.(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据下表可知( )中国生丝销售量估计表(单位:万担)A.外国对中国资本输出增长快B.我国农产品商品化比例提高C.我国已经发展成外向型经济D.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解析:B 题干表格中的生丝总销售量在1894年比1840年前提高了2倍多,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有较大增长,所以说明我国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排除A项;题干中仅仅有生丝的销售情况,而且既有内销也有外销,据此不能得出C项结论,故排除C项;生丝属于工业原料,生丝销售量的提高不能反映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故排除D项。
4.(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单位:量(吨),值(海关两)C.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D.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解析:C 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项错误。
精品-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二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精练含解析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一、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外社会剧变历程1.“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解析:材料未反映诸侯违背盟誓,因而无法反映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项错误;“誓”本应是各级贵族之间的约束,但春秋盟誓天子、诸侯、大夫乃至国人均能参加,打破了贵族的等级性,说明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注重夷夏之防,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8·河南省六市高三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来侵略的影响,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3.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解析:题干中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表明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四 近代西方的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二、辛亥革命 1.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 命政党。 2.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起武昌起义并取得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 4.1912年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 级宪法性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专题四 近代西方的列强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板块二
历史
内容索引
核心要点聚焦 热考专项突破
知识网络
线索总览
线索一 西方列强的侵华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两次鸦 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由原先的局部侵华走向 全面侵华。 线索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 过程,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 亥革命,多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到后来的全民 族抗战。
易错点拨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 输出为辅,但商品输出并未停止或减少。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微点2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艰难抗争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前期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 流背道而驰。 2.后期 (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 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3)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专项总结2近代中国的社会
转型
【中外关联】
【典题探究】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西城市化进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阅读以下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材料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
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
……(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
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
……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提示:(1)发展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
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或工业化程度不高,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措施:对原有城市进行彻底改造;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类型。
(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方法攻略】评价、评述类设问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2)“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评论性表达。
二者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表达,评价偏重于结论。
(3)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介、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等。
2、答题模板
(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历史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作答:
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以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一】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
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表达。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
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的历程、特征
1、历程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问题
1、中国近代化开始的背景
(1)国际背景: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
(2)国内形势: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是指导思想。
政治近代
化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的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初步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3)曲折发展阶段(1927年~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近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
3、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①打上了深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烙印,与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连。
②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特点,发展十分缓慢。
③最初由地主阶级领导,后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互为因果。
④中国初期的近代化过程几乎与农村、农民、农业无缘。
(2)评价:①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专制和迷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③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
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④由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又受到列强的干涉和顽固派的阻挠,也没有或很少顾及到农民利益,所以其前进的过程十分艰难和缓慢,即使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许多弊端。
如洋务运动过程中只重视军事工业,辛亥革命前后只重视轻工业等,使我国近代化从一开始就畸形发展。
⑤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
⑥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四】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表现及特点
1、历程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
想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