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33e09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3.png)
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一、背景介绍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而配合比则是混凝土施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对于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提高混凝土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制定背景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旨在规范混凝土设计和使用,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效率。
二、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主要内容2.1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普通混凝土,但不包括特殊混凝土和特殊性能混凝土。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 矿物掺合料的使用- 骨料的选用- 掺合料的选用- 水灰比的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2.3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 混凝土各组分的计算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2.4 配合比实施前的试配- 配合比实施前的试验对象- 试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三、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应用3.1 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根据该规程的要求,建筑单位应当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程要求,确保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2 在相关领域的推广该规程的制定不仅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混凝土生产企业、建筑材料研究机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出台,对于规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各建筑单位和相关行业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该规程,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也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进一步提升这一规程的适用性和指导性,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203352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203352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a12efba0912a216147929ff.png)
补充:GB/T50476-2019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规范》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3 基本规定(最小胶凝材料)
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3.0.4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 的混凝土,可不受表3.0.4的限制。
(在满足最大水胶比条件下,最小胶凝 材料用量是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和掺 加矿物掺和料后满足混凝土耐久性的 胶凝材料用量)
(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
2.1.9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 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包括流动性混凝土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泵 送时坍落度不小于100mm。)
2 术语、符号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 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 缝的结构混凝土。
度经时损失值(mm)。
3 基本规定(新增加)
3.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 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 久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 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 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 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通混 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和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GB/T50082的规定。
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 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 指水泥混凝土)
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 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 混凝土。
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完整
![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8a061c7cc850ad02de8041d8.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1年04月0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北京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通知建标[2000]302号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九年工程建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9]30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经审查,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55-2000,自2001年04月01日起施行。
原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55-9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0年12月28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1999]309号文《关于印发“一九九九年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原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55-96)进行了修订。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7、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的要求,修改了有关符号和术语;2、与1996年以后颁布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配套,并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3、在全国六个大区进行了大量的水泥和混凝土强度试验的基础上,与实施的水泥新标准相适应,修改了混凝土强度公式中的回归系数αa(A)和αb(B);4、增加了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的调整和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条件的规定;5、增加了采用快测强度或早龄期强度推定28d强度等规定。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9)-精品文档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9)-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0cc98a6cc22bcd126ff0c4a.png)
2 术语、符号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等级 S1 S2 S3 S4 S5 坍落度(mm) 10~40 50~90 100~150 160~210 ≥220
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
2 术语、符号
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 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 凝土。 (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 2.1.9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 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包括流动性混凝土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泵
经济性
在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使 料,降低成本。
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2019年12月1日实施
1 总则
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 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并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 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 分为5个。)
2 术语、符号
等级 V0 V1 V2 V3 V4 维勃稠度(s) ≥31 30~21 20~11 10~6 5~3
2 术语、符号
2.1.3塑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 90mm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 150mm的混凝土。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 160mm的混凝土。
合理砂率与坍落度及水泥用量的关系
强度
满足混凝土工程结构设计或工程进度的强度要求。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 : 水泥强度越高,则混凝土强度越高。 当混凝土水灰比值在0.40~0.80之间时越大,则混 凝土的强度越低; 水灰比定律:在材料相同的条件下,砼强度值随水 灰比的增大而减小,其变化规律呈近似双曲线形状。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0e6a1f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2.png)
补充:GB/T50476-2021 ?混凝土构造耐 久性设计标准?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3 根本规定〔最小胶凝材料〕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的规定, 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 受表的限制。
〔在满足最大水胶比条件下,最小胶凝材料 用量是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和掺加矿物掺 和料后满足混凝土耐久性的胶凝材料用量〕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21〕
2021年12月1日实施
1 总那么
为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 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且 到达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 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 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 2000kg/m3~ 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 指水泥混凝土〕
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 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 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 分为5个。〕
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 160mm的混凝土。
2 术语、符号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等级
坍落度〔mm〕
S1
10~40
S2
50~90
S3
100~150
S4
160~210
S5
≥220
2 术语、符号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 送管道进展浇筑的混凝土。 〔包括流动性混凝土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泵 送时坍落度不小于100mm。〕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J64-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J64-2011](https://img.taocdn.com/s3/m/00ffa13867ec102de2bd89b4.png)
3 基本规定(修订前的规定)
环境条件 最大水灰比 素砼 钢砼 预砼 最小水泥用量 素砼 钢砼 预砼
一 二a
二b 三
—— 0.70
0.55 0.50
0.65 0.60 0.60 0.60
0.55 0.55 Leabharlann .50 0.50200 225
250 300
260 280
280 300
300 300
300 300
2.1.11 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 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 合料用量之和。 (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 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 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 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 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 量的质量百分比。 (11~15是新组建的术语和定义)
2 术语、符号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 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 缝的结构混凝土。 • (大体积混凝土也可以定义为,混凝土结 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
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 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 产生的混凝土。)
2 术语、符号
3 基本规定(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 合表3.0.6的要求。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 含量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 规程》JTJ 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 速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 按环境条件影响氯离子引起钢锈的程度简明地分 为四类,并规定了各类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中氯 离子最大含量。 • 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的方法,与测试 硬化后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方法相比,时间大大缩 短,有利于配合比设计和控制。 • 表3.0.6中的氯离子含量系相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的百分比,与控制氯离子相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 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全。
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94967
![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94967](https://img.taocdn.com/s3/m/88baca8faa00b52acfc7cabb.png)
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
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 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 量的质量百分比。
(11~15是新组建的术语和定义)
下式计算: fb fgsgfce
f、s ——粉煤灰(fly ash)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
粉(slag)影响系数, fce ——水泥(cement)28d胶砂抗压强度(MPa)。 ① 采用Ⅰ级粉煤灰宜取上限值。 ② 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
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 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05。
2 术语、符号
fb—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m0(—k计g)算;(基准)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量
γf—粉煤灰影响系数; γs—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 Pt—压六值个(试MP件a中)不;少于4个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 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 T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mm); Tp—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mm) ΔT—试验测得的预计出机到泵送时间段内的坍落
(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
2.1.9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 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包括流动性混凝土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泵 送时坍落度不小于100mm。)
2 术语、符号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 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 缝的结构混凝土。
• 掺加适量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 对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共61页
![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共61页](https://img.taocdn.com/s3/m/967b2d5d52ea551810a687bd.png)
3 基本规定(最大碱含量)
3.0.8 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设计要求的工 程,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3,并 宜掺用适量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对于矿物掺合 料碱含量,粉煤灰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6,粒化 高炉矿渣粉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2。
1.当具有近1个月~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 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 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
n
f2 cu ,i
nmf2cu
i 1
n 1
n—试件组数,n值应大于或者等于30。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σ计 算值不小于3.0MPa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 值;当σ计算值小于3.0MPa时,σ应取 3.0MPa。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 160mm的混凝土。
2 术语、符号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等级
坍落度(mm)
S1
10~40
S2
50~90
S3
100~150
S4
160~210
S5
≥220
2 术语、符号
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 凝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 凝土。
• (大体积混凝土也可以定义为,混凝土结 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 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 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 产生的混凝土。)
2 术语、符号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https://img.taocdn.com/s3/m/9dc31ef519e8b8f67c1cb961.png)
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
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 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 量的质量百分比。
(11~15是新组建的术语和定义)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2.当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无实测值时,公 式(5.1.1-2)中的fce值可按下式计算:
fce c g fce,g
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
统计资料确定;当缺乏实际统计资料时,
也可按表5.1.1-2选用(增加);
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 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的方法,与测试 硬化后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方法相比,时间大大缩 短,有利于配合比设计和控制。
• 表3.0.6中的氯离子含量系相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的百分比,与控制氯离子相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 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全。
3 基本规定(最小含气量)
3.0.7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 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引气剂掺 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掺用引 气剂的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3.0.7的规定, 最大不宜超过7.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11)
2011年12月1日实施
1 总则
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 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并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 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https://img.taocdn.com/s3/m/a6f1130b4693daef5ff73d56.png)
目录
1 总则......................................................................................................................................1 2 术语、符号.......................................................................................................................... 2
2.1 术语...........................................................................................................................2 2.2 符号...........................................................................................................................3 3 基本规定.............................................................................................................................. 4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6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6 5.1 水胶比.......................................................................................................................6 5.2 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8 5.3 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9 5.4 砂率...........................................................................................................................9 5.5 粗、细骨料用量.....................................................................................................10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10 6.1 试配.........................................................................................................................10 6.2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11 7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2 7.1 抗渗混凝土.............................................................................................................12 7.2 抗冻混凝土.............................................................................................................13 7.3 高强混凝土.............................................................................................................13 7.4 泵送混凝土.............................................................................................................14 7.5 大体积混凝土.........................................................................................................15 本规程用词说明...................................................................................................................... 16 引用标准名录.......................................................................................................................... 16
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精选文档
![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cef891d5a8102d276a22fb2.png)
3 基本规定(新增加)
3.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 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 久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 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 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 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通混 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和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GB/T50082的规定。 • 强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耐久性能要求
补充:GB/T50476-2019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规范》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3 基本规定(最小胶凝材料)
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3.0.4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 的混凝土,可不受表3.0.4的限制。
(在满足最大水胶比条件下,最小胶凝 材料用量是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和掺 加矿物掺和料后满足混凝土耐久性的 胶凝材料用量)
3 基本规定(最大水胶比)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控制水胶比是保证耐久性的重要手段,水胶
比是配比设计的首要参数)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不同环境条件的 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作了规定。 环境类别 一 二(a) (b) 三 最大水灰比 0.65 0.60 0.55 0.50
2 术语、符号
fb—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m0—计算(基准)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量 (kg); γf—粉煤灰影响系数; γs—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 Pt—六个试件中不少于4个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 压值(MPa); 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 T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mm); Tp—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mm) ΔT—试验测得的预计出机到泵送时间段内的坍落 度经时损失值(mm)。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https://img.taocdn.com/s3/m/45a6d5b7c77da26925c5b06f.png)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符号2.1术语2.2符号第3章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第4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第5章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第6章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6.1试配6.2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第7章有特殊要求的混凝配合比设计7.1抗渗混凝土7.2抗冻混凝土7.3高强混凝土7.4泵送混凝土7.5大体积混凝土附录A本规程用词说明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普通混凝土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增长,确保混凝土工量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工汪与民用建筑及一秀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1.0.3条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第1.0.4条进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除应遵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1 术语第2.1.1条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干密度为2000-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第2.1.2条干硬性混凝土stiff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第2.1.3条混凝土plastic concrete混凝土物坍落度为10-90mm的混凝土.第2.1.4条流动性混凝土pasty concyete混凝土物坍落度为100-150mm的混凝土.第2.1.5条大流动性混凝土flowing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第2.1.6条抗渗混凝土impermeable concrete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级的混凝土第2.1.7条抗击冻混凝土forst-strength concrete抗冻等级等于或大于F50级的混凝土.第2.1.8条高强混凝土high-strength cocrete强度等级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第2.1.9条泵送混凝土pumped concrete混凝物坍落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第2.1.10条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2.2 符号第2.2.0条 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f ce---水泥28d抗压旨度实测值(MPa);f 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m wa---掺外加剂时每立方来混凝土中的的水泥用量(kg); m c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粗骨用量(kg)'m g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细骨料用水量(kg); m s,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细骨料用量(kg); m w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米的粗骨料用量(kg); m 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水量(kg);m g---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 s---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 w---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cp---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γ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β---外加剂的减水率(%);βs---砂率(%);ρc---水泥密度(kg/m3);ρg---粗骨料的表现密度(kg/m3);ρs---细骨料的表现密度(kg/m3);ρw---水的密度(kg/m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ρc,t---混凝土表现密度实测值(kg/m3);ρc,c---混凝土表现密度计算值(kg/m3);δ---混凝土配合比较正系数.第3章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第3.0.1条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f cu,0---沸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第3.0.2条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1.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显著差异时;2.C30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第 3.0.3条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和C25级,其强芳标准差计算值不于2.5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C30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MPa.3.当无统计资料计算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取用.第4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第4.0.1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1)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可按表4.0.1-1,4.0.1-2选取.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表4.0.1-1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表4.0.1-22)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2.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1)以本规程表4.0.1-2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用水量增加5kg ,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2)掺外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m 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w0---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β---外加剂的减水率(%).3)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第4.0.2条当无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粒径及水灰双按表4.0.2先取.混凝土的砂率(%)表4.0.22.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4.0.2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3.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表4.0.4第 4.0.3条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一>>(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的规定.第4.0.4条当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0.4中的规定.第4.0.5条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引气剂的掺入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并经度验确定,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符合表4.0.5的规定;混凝含气量亦不宜超过7%.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应作坚固性试验.长期处于潮湿和严寒环境中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表4.0.5第5章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第 5.0.1条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计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骨料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第5.0.2条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计算配制强度f 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量;3.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第5.0.3条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级时,混凝土灰比宜按下式计算:式中1.αa,αb---回归系数;f 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1.当无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公式(5.0.3-1)中的f ce值可按下式确定:式中γ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f ce值也可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第5.0.4条回归αa和α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回归系数αa和αb应根据工程所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表5.0.4采用.回归系数αa,αb选用表表5.0.4第5.0.5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m w0)可按本规程第4.0.1条的规定确定.第5.0.6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 c0)可按下式计算:第5.0.7条混凝土的砂率可按本规程第4.0.2条的规定选取.第5.0.8条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m c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 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 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 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βs---砂率(%);m 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ρc---水泥密度(kg/m3),可取2900-3100kg/m3;ρ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ρs---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ρ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kg/m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为1.3.粗骨料和细骨料的表观密度(ρg,ρs)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规定的方法测定.6.1 试配第 6.1.1条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混凝土的搅拌方法,宜与生产时使用的方法相同.第6.1.2条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符合表6.1.2的规定;当采用机械搅拌时,其搅拌时不应小于搅拌机额定搅拌量的1/4.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表6.1.2第6.1.3条按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配时,首先应进行试拌,以检查拌合物的性能.当试拌得出的拌合物坍落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要求,或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时,应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试验用的基准配合比.第 6.1.4条混凝土强度试验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时,其中一个应为本规程的6.1.3条确定的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用水量应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1%.当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与要求值的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第 6.1.5条制作混凝土强度试验试件时,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粘聚性,保水性及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作为代表相应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第 6.1.6条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每种配合比至少应制作一组(三块)试件,标准护到28d时试压.需要时可同时制作几组试件,供快速检验或较早龄期试压,以便提前定出混凝土配合比供施工使用.但应以标准28d强度或按现行行业标准<<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一>>(JGJ28)等规定的龄期强度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调整配合比.6.2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第6.2.1条根据试验得出的混凝土强度与其相对应的灰比(C/W)关系,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与混凝土配制强度(f cu,0)相对应的灰水比,并按下列原则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材料用量:1.用水量(m w)应在基准配合比用水量的基础上,根据制作强度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进行调整确定;2.水泥用量(m/c)应以用水量乘以选定出来的灰水比计算确定;3.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m g和m s)应在基准配合比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基础上,按选定的灰水进行调整后调整后确定.第6.2.2条经试配确定比后,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校正:1.应根据本规程第6.2.1条确定的材料用时按下式计算混凝土的表观密度计算值ρc,c:2.应按下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较正系数δ:式中ρc,c---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值(kg/m3);ρc,t---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kg/m3);3.当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按本规程第6.2.1条确定的配合比即为确定的设计配合比;当二者之差坡过2%时,应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经校正系数δ,即为确定的设计配合比.第6.2.3条根据本单位常用的材料,可设计出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备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情况及混凝土质量检验的结果予以调整.但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1.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时;2.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3.该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7.1 抗渗混凝土第7.1.1条抗渗透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2.细骨料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外加剂宜采用防水剂,膨胀剂,引气剂,减水剂或引气减水剂;4.抗渗混凝土宜掺用矿物掺合料.第7.1.2条抗渗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试配步骤除应遵守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总量不宜小于320kg;2.砂率窒为35%-45%;3.供试配用的最大水灰比应符合表7.1.2的规定.抗渗混凝土最大水灰比表7.1.2第7.1.3条掺用引气剂的抗渗混凝土,其含气量宜控制在3%-5%.第7.1.4条进行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渗性能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配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2.试配时,宜采用水灰比最大的配合比作抗渗试验,其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P t---6个试件中4个未出现渗水时最大水压值(MPa);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3.掺引气剂的混凝土还进行含气量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本规程第7.1.3条的规定.7.2 抗冻混凝土第7.2.1条抗冻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用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宜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细骨料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4.抗冻等级F100及以上的混凝土所用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均应进行坚固性试验,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及<<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5.抗冻混凝土宜采用减水剂.对抗冻等给F100及以上的混凝土应掺引气剂,掺用后混凝土的含气量应符合本规程第4.0.5条的规定.第7.2.2条抗冻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试配步骤除应遵守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外,供试配用的最大水灰比应符合表7.2.2条的规定.第7.2.3条进行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冻融性能试验.抗冻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表7.2.27.3 高强混凝土第7.3.1条配制高强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用质量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2.对强度等级为C60级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对强度等级高于C60级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5mm;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含泥量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3.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大于2.6,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其他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4.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应掺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5.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应掺用活性较好的矿物掺合料,且宜复合使用矿物掺合料.第7.3.2条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步骤除应按本规程第5章规定进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准配合比中的水灰比,可根据现有试验资料选取;2.配制高强混凝土所用砂率及所采用的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品种,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3.计算高强混凝土配合比时,其用水量可按本规程第4章的规定确定;4.高强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大于550kg/m3;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不应大于600kg/m3.第7.3.3条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与确定的步骤应按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进行.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其中一个应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2-0.03;第7.3.4条高强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尚应该配合比进行不少于6次的重复试验进行验证,其平均值不应低于配制强度.7.4 泵送混凝土第7.4.1条泵送混凝土所采用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泵送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不宜大于10%;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符合表7.4.1的规定;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表7.4.13.泵送混凝土宜采用中砂,其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少于15%;4.泵送混凝土应掺用泵送剂或减水剂,并宜掺用粉煤灰或其他活性矿物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第7.4.2条泵送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应按下式计算:T 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T p---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T---试验测得在预计时间内的坍落度经时损失值.第7.4.3条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步骤应按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规定进行外,应符合下列规定:1.泵送混凝土的用水量与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之比不宜小于0.60;2.泵送混凝土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小于300kg/m3;3.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宜为35%-45%;4.掺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其混凝土含气量不宜大于4%.7.5 大体积混凝土第7.5.1条大体积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应选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如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廷缓水热的释放;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宜采用中砂;3.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酬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第7.5.2条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酬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第7.5.3条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步骤应按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进行,并宜在配合比确定进行水化热的验算或测定.附录A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03352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203352JGJ55-20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7cb80825fbfc77da269b16e.png)
f、s ——粉煤灰(fly ash)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
粉(slag)影响系数, fce ——水泥(cement)28d胶砂抗压强度(MPa)。 ① 采用Ⅰ级粉煤灰宜取上限值。 ② 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
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 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05。
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32.5
42.5
52.5
1.12
1.16
1.10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1.2 回归系数a和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根据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建立
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
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 5.1.2选用。
碎石
卵石
a 0.53(0.46) 0.49(0.48) b 0.20(0.07) 0.13(0.33)
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 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 指水泥混凝土)
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 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 混凝土。
补充:GB/T50476-2019 《混凝土Hale Waihona Puke 构 耐久性设计规范》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3 基本规定(最小胶凝材料)
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3.0.4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 的混凝土,可不受表3.0.4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3 基本规定
3.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及其它力学性能、拌合物性 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 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 法标准》GB/T50081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2的规定。
2.1.7 抗冻混凝土 frost-resistant concrete 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2.1.8 高强混凝土 high-strength concrete 强度等级不小于C60的混凝土。
2.1.9 泵送混凝土 pumped concrete 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 凝土。
3 基本规定
3.0.6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应符合表3.0.6的要求。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 性氯离子含量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水运 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中混凝土拌合 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本规范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的 方法,与测试硬化后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方 法相比,时间大大缩短,有利于配合比设 计和控制。)
2.1.10 大体积混凝土 mass concrete 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 力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未注明尺寸)
2 术语、符号
2.1.11 胶凝材料 binder 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 binder content 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2.1.5 大流动性混凝土 flowing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不小于160mm的混凝土。
(用坍落度可以合理表示具有塑性或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稠度, GB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规定,坍落度等级划分应符合 表2.1.3~2.16 抗渗混凝土 impermeable concrete 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3.0.4 除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外,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 量应符合表3.0.4的规定。(在控制最大水胶比条件下,表3.0.4中最小胶 凝材料用量是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和掺加矿物掺合料后满足混凝土耐久 性能的胶凝材料用量下限。)
关于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的规定:
原标准规定
关于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的规定:
(将混凝土中碱含量控制在3.0kg/m3以内,并掺加适量量粉 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对预防混凝土碱骨 料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中碱含量是测定的混凝土各 原材料碱含量计算之和,而实测的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 粉等矿物掺合料碱含量并不是参与碱骨料反应的有效碱含 量,对于矿物掺合料中有效碱含量,粉煤灰碱含量取实测 值的1/6,粒化高炉矿渣粉碱含量取实测值的1/2,已经被 混凝土工程界采纳。)
新标准对于最大水胶比的规定(GB50010-2010)
关于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的规定:
新标准对于最小胶凝材料的规定
3 基本规定
3.0.5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采用硅 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 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1的规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 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2的规定。对基础大体积 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和复合掺合料可增加5%。 采用掺量大于30%的C类粉煤灰的混凝土应以实际使用的 水泥和粉煤灰掺量进行安定性检验。
标准修订背景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及之 前几版,对我国混凝土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该标准 始终没有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按照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来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当前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土木工程界公认 的首要问题,很多工程的破坏和失效,不是由于混凝土强 度不够,而是由于混凝土在各种严酷环境下因耐久性不足 而引起的破坏,因此,以往只根据水灰比定则按照强度要 求进行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使得实际工程的混凝土难以 满足耐久性和长期性能要求,有些工程在验收时为优质工 程,但使用几年以后就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报废失效。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4月22日
标准修订背景
混凝土作为一种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建 筑结构材料,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和发 展,各种混凝土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混凝土技术正在向着提高强度、耐久性、 工作性和节省资源、能源的绿色高性能混 凝土方向发展,混凝土标准规范是对这种 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集中体现。
(胶凝材料、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工程 技术领域已被普遍接受。 )
2.1.13 水胶比 water-binder ratio 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国内外已经普遍采用水胶比取代水灰比。 )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 percentage of mineral admixture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11)
解析与研讨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公告 第 991 号
现批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为行业标准, 编号为JGJ 55-2011,自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2.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普通混凝 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同时废止。
(强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耐久性能要求这是本次标准修订的重点之一。 )
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所采用 的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控制最大水胶比是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手段,而水胶比又是混凝土配合比设 计的首要参数。 )
(本标准是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具体方法,是混凝
土生产、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对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和 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 术语、符号
2.1.1 普通混凝土 ordinary concrete 干表观密度为 2000~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
2.1.2 干硬性混凝土 stiff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时间(s)表示其稠度的 混凝土。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对于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公式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原标准对于标准差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1992对于标准差的规定
按照实际生产技术水平和大量调研,适 当调高了按公式4.0.2计算的强度标准差取 值,并给出表4.0.2的强度标准差取值,这些 取值与目前实际控制水平的标准差比较, 是偏于安全的,也与国际上提高安全性的 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规定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耐久性能。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实际掺量是通过试验确定的,在 本规程配合比调整和确定步骤中规定了耐久性试验验证, 以确保满足工程设计提出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当采用超 出表3.0.5-1和表3.0.5-2给出的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时,全然 否定不妥,通过对混凝土性能进行全面试验论证,证明结 构混凝土安全性和耐久性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后,还是能够 采用的。 )
(用维勃时间(s)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 土拌合物稠度, GB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规 定,维勃时间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1.2的规定。 )
2 术语、符号
2.1.3 塑性混凝土 plastic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 流动性混凝土 pasty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98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
的快速测定方法
表3.0.6中氯离子含量是相对于混凝土中水泥 用量的百分比,与控制氯离子相对混凝土 中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全。
3 基本规定
3.0.7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 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引气剂掺 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掺用引 气剂的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3.0.7的规定, 最大不宜超过7.0%。
只有将按照强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和按照耐久性要求 设计配合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工程的可持 续发展。
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1、与2000年以后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 2、增加并突出了混凝土耐久性的规定; 3、修订了普通混凝土试配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强度标准差; 4、修订了混凝土水胶比计算公式中的胶砂强度取值以及回归 系数αa和αb; 5、增加了高强混凝土试配强度的计算公式; 6、增加了高强混凝土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推荐表
1 总则
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 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且达到经济合 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 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1水胶比 5.2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 5.3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5.4砂率 5.5粗、细骨料用量 6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6.1试配 6.2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7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7.1抗渗混凝土 7.2抗冻混凝土 7.3高强混凝土 7.4泵送混凝土 7.5大体积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