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意义

合集下载

如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如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如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呢?首先,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是关键。

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

例如,建设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场所。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文化投入,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也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要加强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从基础教育开始,开设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另一方面,要为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

设立文化人才培养基金,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和研究;建立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化人士讲学等方式,拓宽文化人才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

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

不仅要有高雅艺术,也要有贴近群众生活、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产品。

在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都要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同时,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比如,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具有教育意义和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为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口味的传统文化产品。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发展也成为了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主题展开,并探究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有力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符号”,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

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提升、文明程度的标志。

尤其在当前文化快速变迁、全球化浪潮愈发强劲的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被日益彰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味着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和角色纳入了发展的整体规划。

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并列的文化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和增强了国家软实力,更为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和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文化兴,美丽中国”的政策伴随中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而来,文化产业也因而成为了国家发展重要增长点。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总收入达5.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同时,文化产业支撑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相关统计表明,文化和旅游产业就业人数约为3400万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大于4000万人。

文化产业的不断崛起,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在“文化+”的理念引领下,贯穿数字化、物质文化保护、文化旅游等方向,以优质专业制作和创新经营方式的文化产品,越来越成为各个行业的关键词。

文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发展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输出,更是传递中国文化和信仰,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文化艺术展览、聚集全球游客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相继举行,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截止2020年,美国解放之后对中国发起的四轮文化封锁已经超过了50个年头。

现在,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舞台的日益扬名,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和资本前来“草根突围”。

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也加速融入到了世界文化的大家庭,并对外界的了解和理解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发展格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 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 放格局; 发展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 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在综 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 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 文化发展道路; 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 的文化发展道路。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定了文
化的基本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 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新民主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时代 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三、落实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各项任务
3、功能: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正是这 样一种价值体系。它突出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先 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民族认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具有社会认同性。这里 所说的社会认同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符合进 步人类利益,为社会进步人类所认同。二是符 合大众的愿望和利益,为社会最广大成员的认 同。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十八大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和六条具体道路的提出, 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 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是我党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新的成果。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1、让中国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2、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加快。


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是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3、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

新时代十年
伟大变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历史机遇,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构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历史机遇。

4、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历史机遇。

深刻领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意义

深刻领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意义

深刻领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意义摘要:一、引言:阐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背景和重要性二、分析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三、提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策略与措施四、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努力正文: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深刻领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新时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文化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让我们有机会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我国文化内涵。

科技革命的推进,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手段。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是要充分应对新时代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

诸如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面临巨大压力;文化产业的竞争激烈,需要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网络空间的治理,对文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正视这些挑战,加强文化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努力。

三是要提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策略与措施。

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其次,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再次,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

最后,要加强文化对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努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人们的生活,还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经过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学习和实践,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深化文化改革。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改革,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发展模式,才能够使文化体系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文化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扎根人民群众,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人民对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

其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只有通过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才能够培育和培养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创造更好的文化传播和体验环境。

除了经济上的投入,还需要加大对文化政策的支持与倾斜,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再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加强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够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为了一个趋势,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

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注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信才能够激励我们在文化领域不断创新和突破。

同时,也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

最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加强文化教育与普及。

文化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群众提升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

要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投入,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与提升。

加强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2024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范本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我个人参与和见证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并探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象征。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和传统等。

这些文化元素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众不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等,这些文化元素赋予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其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

一个文化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通常意味着它在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能够提高国家或地区的声誉和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其的认同和尊重。

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比如,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民族的自豪感。

再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惑,生活显得十分匆忙和忙碌。

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对抗压力和寻求心灵慰藉的空间和途径。

通过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参与文化活动等,人们可以愉悦心情,放松身心,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比如,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感官的享受,同时也能够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念,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思想碰撞。

最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

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也成为了交流的重要媒介。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可以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增进互相理解和友谊。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在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世情、国情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

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成为可能。

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

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

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

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

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的追求,要在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

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

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心得体会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心得体会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民群众,我深刻认识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号召下,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而产生的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跨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我们反复研究这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推广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更是一项历史任务,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路上必须要攸关的中心问题。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伟大光荣的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荣历程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伟大历程密不可分。

伟大的思想理论家和文化艺术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历史足迹。

这些足迹代表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巅峰。

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光荣本质就在于这些足迹。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吸引世界目光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强大的创造力。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长城蜀绣的国家级扶植,都彰显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荣与巨大的包容力。

当然,即使在这样伟大光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历程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认真对待的几个问题1.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认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认真对待文化产业的健全和转型升级问题。

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于先进科技和策略上的精密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要坚决打破旧式意识、旧式管理和旧式理念的桎梏,让文化产业焕发出创新动力和增长动力。

2. 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融合在进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推进文化融合。

要深刻理解“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中心问题。

在处理多样文化融合问题时,我们需要科学规划,明确繁荣文化的重点和方向。

我们要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

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㊁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项目批准号:21L L M L A 001)的阶段性成果㊂邹广文 华思衡[内容提要] 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价值追寻,它包含着文化凝聚力㊁文化感召力㊁文化生命力以及时代精神的引领力等价值内涵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兼顾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㊂建成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与感召力,守护人类文明多元一体图景㊂[关键词] 文化;文化强国;价值;实践路径;时代意义[作者简介] 邹广文,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思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战略目标肇始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㊂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的新要求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㊂ [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㊂ [2]32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站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需要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㊂一㊁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诞生于人又塑造着人,没有脱离文化的人,同样也没有脱离人的文化㊂文化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又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㊂一方面,文化诞生于人类的活动,又同时塑造和规范着人类的活. All Rights Reserved.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动㊂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的 第二自然 体现了人是能够摆脱自然本能束缚的超越性存在㊂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文化拥有着鲜明的特征:文化作为总体性的存在,表征着人类的存在方式;而从文化的个性表现来看,文化就是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的灵魂㊂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语境之中,文化的价值内涵是比较明确的㊂它体现于国家 五位一体 发展的总布局中,文化与经济㊁政治㊁社会和生态相区别,主要指的是作为观念形式存在的文化,它是人类活动产物当中的非物质形态,包括政治㊁法律㊁道德㊁哲学㊁艺术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㊂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中国是2020年世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㊂但是,相比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国的文化发展则相对较慢㊂如何使中国的文化实力与经济地位相称,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话题㊂根据统计,世界上现有的国家数量接近200个,曾出现在历史长河当中的国家更是数不胜数㊂与此相反的是,当今世界乃至历史上可以被称作是文化强国的国家屈指可数㊂举例来说,如果说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标志着人类全球化历史序幕的拉开,那么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9个国家成为区域性或者世界性的大国,它们是葡萄牙㊁西班牙㊁荷兰㊁英国㊁法国㊁德国㊁日本㊁俄罗斯和美国㊂毫无疑问这些国家都是具有经济或政治影响力的大国,但如果我们说这些国家都是文化强国便一定会存在异议㊂由此可见,大国也并不一定就是文化强国㊂对于文化强国而言,最重要的特征并不是经济规模与军事实力,而是在文化上的影响力㊂纵观近代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史,文化强国具有如下共性特征㊂首先,文化强国要具有突出的文化凝聚力㊂有学者认为: 文化凝聚力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即文化特有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力量,通过文化的内化过程,引导㊁集聚㊁激励公民积极进取的精神㊂文化凝聚力作为民族情感的纽带,能够激发公民的民族感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㊂ [3]人心齐,泰山移㊂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心往一处想㊁劲往一处使,便能够推动国家走向富强,反之则会使国家走向衰败㊂可以说,文化凝聚力是文化强国最本质㊁最基础的特征,也是文化强国之强的根本性支撑㊂对于中国而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凝聚共识㊁鼓舞人心是十分重要的㊂因此,文化凝聚力不仅是文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价值诉求㊂其次,文化强国要具有鲜明的文化感召力㊂文化感召力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受到他国认可㊁追随和模仿的力量㊂仅具有文化凝聚力对于一个文化强国来说是不够的,文化感召力同样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特征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㊁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㊂ [4]举例来说,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尽管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但由于其将本国利益视为唯一追求,罔顾甚至践踏别国利益,最终酿成了悲剧㊂将本国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并非错误,但是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他国的利益㊂而实现本国利益的手段也不能仅仅依靠强权与威吓,更多的是要依靠文化感召力发挥作用,使别国认可本国的愿景㊂正如约瑟夫㊃奈在谈论软实力时所言: 它是一种通过吸引.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㊂ [5]这实际上道出了文化感召力的本质㊂当前中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经济地位,但是在国际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㊂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充满敌意,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 失语 ㊁挨骂的情况时有发生㊂基于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树立鲜明的文化感召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价值追求㊂再次,文化强国要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㊂文化处于不断易变之中,一成不变的文化终会因与现实脱节而被时代所淘汰,而文化生命力就是一国不断对其文化进行推陈出新从而使自身不落后于时代的能力㊂一个国家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以保持其文化生命力㊂缺乏文化生命力的国家宛若一潭死水,失去了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也无法立于时代潮头㊂而文化强国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人民美好精神需要并不断激发国家创新活力㊂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这就更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㊂文化生命力作为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价值构成㊂最后,文化强国要具有时代精神的引领力㊂优秀的文化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文化强国之所以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㊂黑格尔曾经称赞拿破仑是 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作为德国人的黑格尔在法国皇帝拿破仑攻破德国城市耶拿的时候并未对其进行谴责,反而对其大加赞赏,原因便在于后者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与资本主义精神传遍了欧洲㊂在19世纪,世界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超越,因而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自由㊁平等㊁博爱的观念便深入人心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而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而以往深入人心的观念 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㊂ [6]591对于当今中国而言,在大变局中紧握时代脉搏,以时代精神的引领力团结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㊁实现互利共赢,就显得尤为重要㊂因此,掌握时代精神的引领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高价值追寻㊂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 [2]9实际上,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㊁地域之间,同样也存在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㊂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相比,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不足㊂从国内方面看,在宏观政策上对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大众文化的塑造缺乏引领,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微观具体层面仍存在着短板㊂而在国际层面,也同样存在着世界对中华文化仍然怀有敌意与偏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仍显不足等问题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应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㊂第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㊂人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前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并不急迫,而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后,精神需求便开始增长㊂随着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旧的㊁靠本国产品来. All Rights Reserved.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满足的需要,被新的㊁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㊂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㊂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㊂ [6]35不难看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生产可以被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部分㊂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宗教㊁家庭㊁国家㊁法㊁道德㊁科学㊁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㊂ [7]186因此,生产力不仅仅包括物质生产力的概念,同样包含着精神生产力或者文化生产力的概念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 文化生产力 的概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㊂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文化生产力还相对薄弱㊂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占G D P比重为4.5%,较上一年增长0.02%,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增长缓慢㊂而早在2000年,英国文化产业占G D P比重就已经达到了8%㊂在2016年,德国文化产业产值与机械制造业产值基本持平㊂不难看出,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文化产业的G D P 占比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较低水平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首先要做强文化产业㊂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以出版㊁影视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还是以游戏开发㊁动画制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均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经济增长所提供的动能不足㊂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方面更多地向文化产业倾斜,扶持㊁壮大文化产业㊂其次要扩大文化产品的生产㊂与我国国际贸易总体保持对外顺差的现状相反,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尚处于逆差,文化产品出口量较少㊂因此需要扩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并扭转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现状㊂最后要善用文化资源㊂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㊂ [8]我国既有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有着建党以来所产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有改革开放依赖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需要对其加以进一步地开发利用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方面能够壮大中国文化产业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㊂第二,努力推进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㊂大众文化是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业化,它以满足都市大众的娱乐需求为主导,是市场经济时代最为活跃的消费形式㊂大众文化因其强调娱乐性而成为最易被接受的文化形态,但是它缺乏价值导向层面的自觉,因此需要对其加以积极引导㊂积极引导大众文化,首先涉及到的是如何看待大众文化的问题㊂在威廉斯看来,大众文化包含着三重含义: 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㊁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可以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㊂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而这一点,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在先的两个意义重叠的㊂ [9]这就是说,传统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是将其作为低档的㊁快餐式的文化来看.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待,而威廉斯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更多是 为许多人所喜爱的 作品㊂但是,为许多人所喜爱的作品不一定就是低档次㊁快餐式的,为许多人所喜爱的作品也可以是既有现实的温度,又有理论的深度的作品㊂当前的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很多人满足于庸俗肤浅的感性文化消费之中,所接受的文化消费品多以感官刺激为目的㊂如武打凶杀㊁诲淫诲盗㊁宫廷秘闻㊁警匪传奇等内容充斥于大众传播领域 [10]㊂这就需要对大众文化加以积极引导,塑造向上向善的大众文化㊂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并不是相悖的,二者是可以同向而行的㊂马克思曾说: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㊂ [7]11主流文化不能因其居于主流就自认为可以居高临下,而是要与群众相结合,将自身亦变为大众的,即为许多人所喜爱的文化形式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最终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美好精神生活需要㊂因此,大众文化作为最易被接受的文化形态,对其加以积极引导和塑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一环㊂第三,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㊂有学者将文化基础设施界定为 包含了学校㊁剧院㊁图书馆㊁文化体育休闲设施㊁城市文化公园㊁城市历史街区㊁城市人工和自然遗产等一系列满足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富有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组成的网络系统 [11],但是,这一界定缺少了对于乡镇向度的考察,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我国在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薄弱㊂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县级区划2844个,而县级文化馆数量为1604个,仅有约56.4%的县级区划拥有文化馆,群众文化机构2931个,平均每个县级区划拥有1.03个;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人均藏书数量0.79册,每万人拥有图书馆面积12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阅览室座席约8.5个;我国共有博物馆5446个,平均每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㊂[12]而根据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I M L S)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美国共有博物馆33072家,截至2019年,美国共有9057家公共图书馆以及17278个公共图书馆网点(包括图书馆的分支机构以及移动图书馆)㊂[13]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人均占有量上看,中国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于美国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无论是有物质载体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需要一定的平台进行传播,这个平台就是文化基础设施㊂马克思曾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㊂ [7]11没有传播平台,再好的文化形式也无法深入人心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形成优秀文化固然重要,但通过一定的平台将其传播出去也是同等重要的㊂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知识㊁艺术等文化形式传播的载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㊂第四,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㊂文化诞生于人,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㊂但是,在当前这个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社会,创造文化的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㊂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有其具体承载者,文化产品越来越有其具体的生产者,这就是文化人才队伍㊂从量上看,当前我国人才队伍数量不足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约为232万人,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35806万人,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6.5%,文化人才队伍人数相对较少㊂相比之下,根. All Rights Reserved.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据2017年统计数据,美国从事核心文化艺术生产的从业人员达到了540万人,占其总人口的1.6%,广义上从事文化产业(表演㊁广告㊁建筑㊁设计㊁教育以及文化艺术辅助服务等)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了1.52亿人,占其总人口近一半㊂从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上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从质上看,我国文化人才队伍总体质量有待提高,文化产出质量参差不齐,国际影响力仍有不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人才队伍当中的指导地位还不够凸显㊂在2019年,我国图书出版种数为505979种,其中马列主义㊁毛泽东思想图书出版种数仅有758种,仅占全部出版种数的0.15%,情况并不乐观㊂[12]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的各类文化人才所获得的国际奖项较少,在各类国际平台上发言㊁发表的数量较少,自说自话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人才队伍的总体质量亟待提高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塑造和传播主流文化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㊁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这些任务都需要专门的文化人才队伍来完成㊂而从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愿景相匹配㊂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㊂第五,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引领㊂文化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一直关注的问题㊂意大利革命家葛兰西首先提出了 文化领导权 这一概念㊂在葛兰西看来,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领导权,一种是政治上的领导权(p o l i t i c a l h e g e m o n y)而另一种是文化上的领导权(c u l t u r a l h e g e m o n y),这两种领导权是分别相对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而言的 而无产阶级即使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仍然要十分重视对整个市民社会的领导㊂ [14]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见解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㊂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经济领域以及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仅仅重视政治上的领导权已经无法面对新形势下的种种新问题,还要更加重视社会生活领域的文化领导权㊂不仅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就涉及到与他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㊂针对这一状况,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文化领导权问题提出了新观点: 党管宣传㊁党管意识形态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㊂ [1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对于文化领导权概念所做出的新阐发㊂确实,我国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大,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仍处于文化守势,在国际社会上 失语 的现象时有发生㊂一个失语的大国很难称得上是文化强国,因此,无论是在国内层面还是在国际层面,文化领导权问题都是应当被重视的㊂第六,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㊂但是,对于中国所取得的进步,国际社会还存在着很多误解㊂ 历史终结论 社会主义失败论 中国崩溃论 等论断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攻击㊂可以说,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㊂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向内用力提升自身实力,也要向外用力,努力地宣传㊁介绍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㊁理解中国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关键是要解决 挨骂的问题 ㊂习近平总书记说: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㊂ [16]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将经济优势㊁.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解决好 挨骂问题 ,让世界能够真正地认可中国㊂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㊁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问题还是要依靠全世界的力量来解决的㊂与西方文化惯有的两极对立思维不同,中华文化提倡同舟共济㊁守望相助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以中华文化的和合思维推动解决世界性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和谐国际关系㊂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超越国家的概念,因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拥有影响力强大的文化也是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㊂除此之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㊂首先,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㊂毫无疑问,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依靠市场作用㊁激发市场活力,但是在注重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因为 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可能其影响比某些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损失大得多 [17]㊂不良文化产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比其他不良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覆盖面更广,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㊂其次,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㊂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只依靠政府作用,同样也要依靠市场作用,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㊂但是,单纯依靠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就会出现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这就使得文化产业不能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㊂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借助市场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㊁丰富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加以政策引导,使文化产业均衡发展㊁文化产品均等分配㊂最后,要处理好文化强国与文化强权之间的矛盾㊂文化强国之 强 ,一定是在与他国的比较当中得出的结论,而在与他国比较的过程之中就容易产生出文化一元主义的倾向,即只认可本国文化而贬低他国文化,而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疑将会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㊂ [18]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塑造㊁尊崇本国文化,同时也要 美人之美 ,尊重和欣赏他国文化,更要允许和鼓励各国文化 各美其美 ,在 美美与共 的过程之中达成 天下大同 的文化理想㊂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建成文化强国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成为前提的㊂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够极大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会极大激发中华民族创新活力,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㊂真正使文化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相对接㊂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当中,将公元前500年前在中国㊁印度和西方同时出现的文化繁盛时期称为 轴心时代 [19]㊂自此之后的千余年时间里,中华文化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历史上也出现过 万邦来朝 的盛况,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高度的文化优越感㊂而自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多次入侵,不仅在经济.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文化复兴的时代

2024年文化复兴的时代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推动文化复兴,各国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和国际地位,进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复兴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内涵
挖掘与传承
创新与发展
交流与互鉴
文化复兴是指一个国家 或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 文化衰落或中断后,通 过挖掘、传承和创新自 身优秀文化遗产,实现 文化的再生与繁荣的过 程。
03
文化复兴将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文化的回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将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
进步。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对于文化复兴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数据来源的有限性等。此外,对于不同地 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复兴研究还不够深入。
的支撑。
03
文化复兴在各个领域的表现
文学艺术的繁荣
01
02
03
文学创作
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家和作 品,反映时代精神,探索 人性深度。
艺术创作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 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呈 现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趋 势。
影视产业
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质量显著提升,具有更高 的艺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文化复兴的相关问题,探索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化复 兴的本质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复兴现象,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各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这就从根本上阐述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从而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心得体会与思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心得体会与思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心得体会与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实现中国人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而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大放异彩的必要条
件,文化创新需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文化技术、文化产品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培育新生力量,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
要保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侵蚀和污染,在文化运动中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文化自信。

3.推崇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必须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准则,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要素的作用,培养和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促进全社会的文明和谐。

4.打造精彩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表现
形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艺工作者扎根于人民中,发掘和表现全民族性格、风格、气质和优秀传统文化,以
高雅艺术作品和大众艺术创作相结合,不断打造精品,与世界尖端水平对标,引领时代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需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化文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瓶颈,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和推进德育、美育等各项工作,全方位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转)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

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

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

就长远目标而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发扬光大?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如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六中全会提出“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奋斗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衔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做到“五个坚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第九课.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第九课.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海港中学王建中(市拔尖人才,高级教师)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1、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1)“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帅位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2、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地位及意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如何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怎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尊重差异、包容多样,(3)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为什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

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正快速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中国人经历了很多文化冲击和变革,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有可能出现文化危机和文化自我否定,这就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来强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它既具有时间的包容性,历史的厚重性,又有着精神的深邃性和价值的本体性。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其内涵可以解释为文化,而又可以理解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根源,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展示国家文化底韵,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牢固基础。

二、启示社会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社会,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理和谐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思想的一大特点,倡导珍爱生命、和顺共处、仁爱互助等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以及实践方法。

例如孔子提到的“道德经商”,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儒家倡导的“仁爱”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如今社会构建和谐关系的有重要的指引。

同时,在社会治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社会和政府提供重要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良性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促进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次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时代变革,对于中国的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观念内容,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本,也是有效推动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等重要文化符号,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和形式,同时它还包容并蓄了众多民族文化和它文化气息的文化元素,这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内在深度和多样性,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文化背景。

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引领全球文化的复兴,并为世界文化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文化自信,是指一种立足民族根源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自豪和自信,以此为基础,对本国文化素质和文化价值观念保持自信和独立;文化大繁荣,依托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弘扬本场文化精髓,创造出新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大发展,着重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快文化经济的发展。

文化自信,体现在我们从各种方面呈现的文化艺术,包括传媒、文化产业、影视娱乐、新媒体等,都已逐渐为世界所认可和接受。

我们应该保持这种自信,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也要打造出更多代表本国文化的产品,让整个世界认识和接受我们的精神文化。

构建文化大繁荣,需要在文化创意、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支持。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文化大繁荣提供了条件。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都将推动我们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壮大。

文化大发展,是整个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高质量地培育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确保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我们建设更加强大、更加稳定的新时代中国的必由之路。

只有发挥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由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凝聚形成的,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餐饮文化、农历和传统节日等等。

当前,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仍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发挥中国特色,弘扬中国文化,面向世界,富有文化自信地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

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作者:李海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8年第7期李海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文化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这三个“更” ,凸显了“文化自信” 在“四个自信” 中的地位。

自建党以来,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定位。

文化自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真心实意与理论自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化方面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在党的十九大修改的党章中,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以上足以说明,我们党已经把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

二、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民族特征和印记的文化,是基础文化、是落脚文化。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先人们在思想文化中体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今天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乃至治国理政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壮大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内化于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里。

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摘要:一、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背景和内涵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3.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要素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3.加强文化人才培养4.推动文化“走出去”正文: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

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背景和内涵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体现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1.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助于展示我国文化魅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

3.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丰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要素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意义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其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把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做出重大部署,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重新给文化以应有的历史定位,重新认识文化的作用,这是体现党的执政理念转变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战略和时代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紧迫性,具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四项重大任务,指明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重点领域和方针政策,是新世纪新阶段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宣言和行动纲领。

其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上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所强调的理论武装、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等丰富内涵,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内容之一。

建设好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第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繁荣民族文化开辟了道路。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

新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引导下,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作为北方草原民族集大成的民族文化精华——草原文化学已经宣告诞生,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奠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已成共识。

在此情况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

在我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就是要推动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草原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我区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做大做强草原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包括继续拓展草原文化研究,丰富和填补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空白。

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壤,而草原文化产业则是草原文化理念的物化,它赋予草原文化产业以鲜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有鲜明的唯一性、民族性,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在其发展进程中催生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的文化业态。

草原文化产业既带有一般文化产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文化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为草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当前要特别在整合草原文化资源,重视草原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草原文化丰厚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完善有利于草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把草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跻身于我区强势产业行列。

第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消化别的、外来的有益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而成为一种内涵全新的文化,同时使自身的文化特征更为彰显。

但是,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种文化的影响。

文化要实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增强文
化发展的活力,必须要形成一种强势的文化氛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打破了许多禁锢,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这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最可宝贵的、最有利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文化的创新和文化活力的迸发再一次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闸门,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空前高涨,文化发展的环境更为宽松,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文化生产力必将得到空前的解放。

实践将证明,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在又好又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的文化百花园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辟了广阔前景。

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描绘了宏伟蓝图。

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的先进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极为热切,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兴起新的高潮,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必将要求全社会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落脚点,更多更好地关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应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文化部门要能够适应时代、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清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性障碍。

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加宽松、舒畅的环境,建立良好机制,从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个大局出发去想问题、作决策。

我区文化人才济济,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

总结兄弟省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当前的文化政策导向,我区的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从本地区文化人才资源相对较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才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队伍不散,创作不断,留住骨干,切实解决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搞好体制,构建好符合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灵活机制上,统筹考虑编制、人事、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激活体制机制、激活人才、激活创造活力,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文化人才、多出文化大家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并把是否做到留住了人才、是否激活了人才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可以相信,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区的文化发展一定会出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可喜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