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通史3

中国文化通史3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1、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十种: 儒、道、阴阳、法、名、墨、从横、杂、农、小说
儒家53家,836篇 道家37家,993篇 阴阳家21家,369篇 法家10家,217篇 名家7家,36篇 墨家6家,86篇 从横家12家,107篇 杂家20家,403篇 农家9家,114篇 小说家15家,1380篇 诸子共189家,4324篇 六略共38种,596家,13269卷(篇)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2、各学派思想特征 (孔子和韩非子略,见后) 孟子 仁政论 性善论 民本论 修养论 荀子 唯物天道论 性恶论 明分使群 德主刑辅 墨子 兼爱与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明鬼 老子 本体论 辩证法 无为和以退为进 历史退化论
庄子 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名家 逻辑问题:合同异 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1、文化统一 秦始皇统一措施为中华民族最终形成 奠定基础。
--书同文:秦篆为标准字体 --车同轨:车宽为六尺 --度同衡:秦的度量衡为制 --行同伦:设立教化官“三老” --地同域:废周代封国,打通全国疆域; 移民开边
秦诏量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2、思想统一 • 战国后期的学说统一思想
--韩非子、荀子、庄子的篇章 --《吕氏春秋》强化思想大一统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 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 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 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 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 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 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 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 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 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 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

道教的特征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具有鲜明民族性格: 思想渊源上:广泛汲取道、儒、墨以及阴阳、
星相、医学等思想资源; 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养气健身,
钻研炼金服丹之术。网罗民间种种治邪驱鬼的 迷信手段,发展成为符咒等法术; 关注重点上:与关注“人死后如何”的佛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道教最关心的是 “人如何不死”。这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现 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
第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
道教(上) 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
道教(下) 第十一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第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结语 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佛教的兴起
印度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释迦牟尼生 存时代约与孔子相同。
美男子卫玠之死——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世说新语·容止篇》
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 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 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咸和中, 改茔(yíng)于江宁。——《晋书·卫玠 传》
其次,通过情感体验达到对无限的体认。 这就使玄学与美学联结在一起,魏晋时 期兴起的山水诗与山水画等,都深深浸 染着玄学风采。
再次,热衷追求理想人格,后人称之为 “魏晋风度”。陶渊明与“竹林七贤” 等便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美男子卫玠小时候就善玄思
卫玠(Jiè)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 “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 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 车入鼠穴,捣齑(jī)啖铁杵(chǔ), 皆无想无因故也。” 卫思“因”,经日 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 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 膏肓之疾!”——《世说新语·文学篇》

中国文化通论(1)

中国文化通论(1)

赋: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

又称《诗三百》。

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民歌,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

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反压迫的怨叹和愤怒。

常用手法:复沓。

共160篇《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宫廷宴会,朝会等。

105篇《大雅》:贵族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部分民歌《颂》:宗庙祭祀的诗歌。

40篇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政治美刺诗:作者多为贵族,对国家的兴亡之所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美刺:古代对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燕飨诗:直接反映周礼中宴请宾客时进行礼仪活动的诗。

根据不同的礼仪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反映了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奠定了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情感。

3、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语言结构采用四言,二言至八言,常用叠章的形式。

4、复沓的手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春秋笔法: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在文章中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所编订。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共160篇,文风平实畅达。

十二纪:按月令编写,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

八览:以人为中心,围绕以人的价值观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

六论:以人的行为事理为主题,主要是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地利。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体式新颖,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独立成篇,发展到《吕氏春秋》的系统化专著,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国文化通论经典笔记

中国文化通论经典笔记

绪论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内涵。

436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广义文化与侠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侠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即广义文化第四层次——心态文化层。

第一章【地理环境】:A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B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531.A中国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为发展农业提供适宜条件。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大片农业区。

B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C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自然条件变化的幅度有限,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提供稳定物质基础。

广开《中国文化通论》

广开《中国文化通论》

广开《中国文化通论》“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中国”的内涵从未改变过。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中国文化没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上古文化分布为两个集团:华夏文化集团、苗蛮文化集团。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周朝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9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对错题目10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大为兴盛。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西晋太医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唐代的文学被称为“魏晋风骨”。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洛神赋图》乃顾恺之所作。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朱熹是清代人.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7《窦娥冤》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对错题目9汉代人们所采用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0甲骨文不是最古老的汉字,但却是现存的最可识的文字。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金文是周代的代表文字。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篆文起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到汉武帝时达到鼎盛。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隶书在秦代是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塑造和培育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有的品格: 博大的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开放心态,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为民 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日三省吾身的道德自律意识。
子贡:“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论语 ·子路》
百家争鸣
司马谈对百家的评论
夫阴阳 、儒 、 墨 、 名、 法 、道德 , 此务 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 。尝 窃观阴阳之术 ,大祥而众忌讳 ,使人拘而多所 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 ,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 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 。墨 者俭而难遵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强本节 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也 。名家 使人俭而善失真 ;然其正名实 ,不可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 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
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谷壳,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经过加 工的骨耜、陶器、玉器,以及干阑式房屋、水井,房屋 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且已经形成了大小各异的村落,榫卯、织席等技术十分 娴熟,社会经济活跃。
骨耜
干阑式房屋复原图
猪纹钵陶器
苇席残片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 4 300~2 000年
鹳鱼石斧图彩
半坡人面鱼纹盆
船型彩陶壶
青海柳湾波纹彩陶壶
青海上孙家村舞蹈彩盆
龙山文化
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遗存。因 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 崖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 陕西、山西等地。

三代礼乐文明

三代礼乐文明

礼制
2、周代之礼,早已不是小型乡土亲缘社会的 “礼俗”了。国家早已诞生,周时之“礼”已 有了政制的一面,我们不妨称之为“礼制”。 《乐记》分疏礼、乐,谓“礼自外作”,以处 理“贵贱等”之问题。但“礼制”毕竟源于 “礼俗”。 “礼制”在社会分化程度方面,处于“政”、 “俗”之间,即政法与礼俗之间。“礼”不但 是“治”之手段,同时它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理 想社会秩序。
而汉至武帝时,则是新礼的制作期。

古礼是汉以后新礼的基础,或者说,新礼虽对 古礼多所改造,但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则
是古礼之继承和发展。它影响了两千多年来的 中国国家制度、社会生活和国民性的形成。
五、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主要不是因财富增长、而是靠“政治手段的财
富集中”建立起来的国家,特别地借助了亲缘力量与

公元前40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列为诸 侯,专制制度转化成了国家制度,而郡县制又 带有中央集权的特征,于是形成为专制主义的 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故从三家分晋起,晋国 已完成了古封建制向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过 渡,礼制的基本环节已被破坏,乱礼和“僭越” 的现象处处皆是,所谓 “礼崩乐坏” 。晋国的 巨变,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两千年以法治国的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格局。
在中国,“礼”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与 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思想 等结合在一起,为其他民族所无。礼俗、礼仪、 礼制、礼规、礼义,构成中国人民的行为规范,
一直贯穿到近现代。
“乐由中出”
古代的“乐”,不是今天“音乐”的概念,
它包含音乐、舞蹈、诗歌,以及说唱相结 合的样式。“乐”是祀教的重要内容。礼 与乐相配合,追求的是一种天地、社会、 国家、家庭、个人全面的协合的境界,从 礼的角度讲是“大顺”,从乐的角度讲是 “大和”。

4.2夏商周文化.

4.2夏商周文化.

玉人
妇好玉凤
周的礼乐文化
周部族在陕西中部、甘肃 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活动。 传说周的始祖名弃,是有 邰氏之女姜原履巨人足印 而生,姬姓。 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到公 元前256年,历时790年, 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 王朝。

周公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 典章制度,对维护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 础,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中国文 化的模式开始定型 。
夏时所尚之忠……谓居职任事者,当 竭心尽力于人而已。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孔子赞大禹“卑宫 室而尽力乎沟洫 ”



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 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 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 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 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 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 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 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 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 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 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金 银 错 扁 壶, 战 国 时 期
西 周 晚 期 宗 周 钟
西周晚期:散氏盘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 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 的铭文共 357 字,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 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 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 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 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第三讲 夏商周三代社会观念

第三讲 夏商周三代社会观念
三代“ 第三讲 三代“神道设 教”观念与诸子的兴起
主讲人: 主讲人:张利军
三代“ 第三讲 三代“神道设 教”观念与诸子的兴起
•一“神道设教”语义 一 神道设教” •二 大禹对社会观念的引导 二 •三 殷商天国的构建 三 •四 周代的“德”与天命观 四 周代的“ •五 诸子的兴起 五
一“神道设教”语义 神道设教”
• 1、“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
• 《周易·观》卦的《彖传》云: “ 观 周易· 卦的《 天之神道, 而四时不忒 差也) 天之神道, 而四时不忒(差也)。圣 人以神道设教 而天下服矣。 神道设教, 人以神道设教, 而天下服矣。” • “ 神道” 即“ 神” 之规律和道理。 神道” 之规律和道理。 它一方面是“ 微妙无方”而难以理喻 的, 另一方面又是为天下民众所慑服 而易知的。
周代的“ 周代的“德”与天命观
• 1、周代“德”观念的演变: 周代“ 观念的演变: • 西周初“明德慎罚”——《尚 西周初“明德慎罚”——《 康诰》 书·康诰》 • 西周中期以后,《诗经·天保》: 西周中期以后, 诗经·天保》 上帝有德——上帝降德于周王—— ——上帝降德于周王 上帝有德——上帝降德于周王—— 周王降德于百姓 • 《上博简·孔子诗论》“顺布德” 上博简·孔子诗论》 顺布德” 分封制)——周邦的巩固 (分封制)——周邦的巩固
• 2、周公与经学的关系 •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 • 《尚书》中的“周初八诰”是最古 尚书》中的“周初八诰” 老的文献典范,皆与周公有关。 老的文献典范,皆与周公有关。 • 荀子称周公是“大儒之效”。 荀子称周公是“大儒之效” • 经学时代可谓在周公的影响下由较 早发展到勃兴的时代。 早发展到勃兴的时代。
• 2、“神道设教”与社会思想的关 神道设教” 系: • 《周易》中以“ 龙”为喻: 周易》中以“ 为喻: 卦上六爻辞说“ 龙战于野, 《坤》卦上六爻辞说“ 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 本指流血混杂, 染得 其血玄黄” 本指流血混杂, 泥土皆呈青黄之色。 泥土皆呈青黄之色。

中国三代艺术光辉成就略述

中国三代艺术光辉成就略述

[收稿日期] 2004-03-16[作者简介] 李心峰(1958 ),男,安徽宿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 元艺术学! 现代艺术学导论!,主编 艺术类型学! 国外现代艺术学新视界! 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等。

中国三代艺术光辉成就略述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 要] 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艺术,以其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形成中华艺术发展史上第一个古典高峰,为后来艺术的发展确立了基调,奠定了基础。

其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艺术和青铜器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诗经! 楚辞!作为三代语言艺术最重要的收获,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不朽经典和范本。

建筑、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虽然尚未迎来它们各自的最为辉煌的时代,但它们在三代所取得的成就仍十分重要,为其以后走向成熟与高度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三代除了上述一些主要艺术门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工艺艺术门类,这些工艺门类,大多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在三代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在艺术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的艺术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之一。

由孔子开创、由孟子、荀子从不同方面予以充实、发展的儒家艺术思想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思想,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两个根本支柱。

[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三代艺术;乐舞青铜;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艺术思想[中图分类号] J 12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4917(2004)02 0033 05 在长达18个世纪左右的夏商周即中国古史上的所谓∀三代#时期,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得到空前的发挥,在物质文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开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道路,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历史辉煌。

在艺术创造方面,三代人民更是以饱满充沛的激情、丰富瑰丽的想像,在艺术的许多领域,创作了无数辉耀千古的经典杰作。

最能代表三代艺术突出成就的是这样两个领域:时间艺术方面的乐舞艺术和空间造型艺术方面的青铜礼器。

从三代礼乐文化中探寻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源头-最新文档

从三代礼乐文化中探寻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源头-最新文档

从三代礼乐文化中探寻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源头中国古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时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和重要地位,今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这三个时期产生的礼乐文化是三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据着一定地位、拥有着独特意义。

如果中国古代美学探寻源头,三代礼乐文化可视作其文化发源与萌芽。

一、礼乐的阐释何谓礼乐?《说文解字》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

乐,五声音总。

象鼓鼙。

关于礼乐的产生,已知的文献中有各种说法,如《大戴礼记》、《左传》、《性自命出》、《礼记》、《史记》等,大致可分为礼乐本于神说,礼根于人类自身繁衍的欲望说,礼乐生于人情说等。

1、关于“礼”所谓“礼”,原本是远古时期人类的习俗系统,包括生产、生活、习惯、信仰、经验、知识的积累。

在延续与发展后,逐渐演变为文明社会系统的制度。

王国维《观堂集林》:礼为奉神人之事。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无文字的信条,谓之习惯。

习惯之合理者,儒家命之礼。

关于“礼”或可从三个维度去理解:其中源于早期社会的风俗习惯,可称之为“礼俗”;“礼制”即周代之礼,有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含义;现传礼书经典――“三礼”,即《仪礼》、《周礼》和《礼记》三书。

“礼”的特征是恭敬、庄敬。

《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左传?僖公十一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

《管子?五辅》: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

2、关于“乐”古代的“乐”,包含音乐、诗歌、舞蹈,及说唱相结合的样式,是祀教的重要内容,乃古礼的重要组成之一。

《乐记?乐化篇》: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勿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乐”的其基本特征是“和”。

“和”本指音素上的和谐关系。

《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

《荀子?乐论》、《礼记?乐记》都曾说明了这点: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老也;乐者,审一以定和也。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部分课后题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部分课后题

中国文化通‎论资料整理‎一、填空(15×1’):1.元代从民间‎脱颖而出的‎纺织技术专‎家是___‎_____‎。

2.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我国现知最‎早的佛寺为‎_____‎_____‎____ ,建于___‎_____‎_____‎。

4.唐代首都长‎安的布局是‎棋盘形封闭‎式的___‎_____‎___。

5._____‎___是当‎今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体型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存世的‎千年全木古‎塔。

6.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__‎_____‎_、_____‎___和河‎北承德的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被称为‎“万园之园”。

7.明清园林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中国古代三‎大船型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在近代形成‎公路系统以‎前,中国古代由‎国家构建的‎陆路交通网‎,即是以首都‎为中心啊、辐射全国的‎_____‎_____‎_。

10.宗法制源于‎_____‎_____‎_时代,于____‎__逐渐形‎成,到____‎__逐渐完‎备。

11.乡试取中者‎为____‎__,第一名称_‎_____‎。

会试取中者‎为____‎__,第一名称_‎_____‎。

殿试的前三‎名通称__‎_____‎,一甲第一名‎称____‎___,第二名称_‎_____‎,第三名称_‎_____‎。

二甲第一名‎称____‎___。

12.汉代专门学‎习书画辞赋‎的具有专科‎性质的是_‎_____‎_____‎_。

13.由__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是古代‎社会由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

14.古代男__‎____岁‎,女____‎__岁即行‎成人礼,可以婚嫁。

15._____‎_____‎_的产生,是继董仲舒‎之后对孔孟‎儒学所作的‎第二次改造‎,它标志着儒‎学哲学化和‎思辨神学体‎系的完成。

《中国文化通论(上)》课后习题1

《中国文化通论(上)》课后习题1

《中国文化通论(上)》课后习题1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结果相关信息:未合格,您的总分为:25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2、婚姻关系从属并受制于()。

正确答案:D、血缘关系3、唐代形成品色衣,即以色彩区别品秩的高低:三品以上官员服色为()。

正确答案:C、紫4、()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正确答案:D、欧阳修5、()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C、孟德斯鸠6、封建宗法制具有()的作用。

答案:A、维护封建等级正确答案:C、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7、()特征也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正确答案:B、人文性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饮食讲究包括()。

正确答案:A、色、香、味、形B、美名C、美的氛围(音乐)D、美的器皿2、关于文化的基础关系是()。

正确答案:A、广义与侠义的关系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C、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D、内隐文化与外显文化3、伦理型的表现有()。

正确答案:A、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B、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C、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D、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宏富,良莠并存,在建构现代人格的今天,有必要加以批判、改造和更新4、唐代实行科举制的背景包括()。

正确答案:A、国家统一B、打破门阀制度C、新王朝客观上需要储备官员力量D、造纸印刷术超越前代5、定居式农业劳动的特征包括()。

正确答案:A、固守土地B、每一个家庭或家族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单位C、任何一个家族必须由一个人作为家庭主宰6、深衣形制的特点有()。

正确答案:A、上衣下裳连为一体B、无男女式样区别C、上窄下宽,与后世的筒状袍不同D、系腰带,上不及肋,下不及髋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2、人的一生包括诞生礼、婚礼、葬礼。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文化维新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都城一再迁徙,大 约在公元前14世纪,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这 时商人的文明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 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都殷的商人率先 ‚有典有册‛。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
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有巢氏、燧 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是这一时期中 华先民创造的神。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 属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传 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五帝的组成有 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 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
四、原始社会组织
(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 族关系。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 几个阶段:
首先,原始群婚 。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 其次,血缘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开始产生婚姻禁例,即排
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 关系。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 殖崇拜。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 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 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 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3.图腾崇拜:
北京猿人复原像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 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 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 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 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 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 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颧 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 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印加骨, 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 又称为顶枕间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 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 来的。 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额中缝等。]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军制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 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 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 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 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 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 ——《周礼〃小司徒》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 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 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 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 伍皆有长。 ——《周礼〃夏官序》
• 礼崩乐坏
封建制的崩坏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汉书〃游侠传序》 郡县制初兴
井田制的崩坏
废井田,开阡陌
官学相分与养士之风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思考题
如何看待三代的封建制?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井田制
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 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 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庐舍在内,贵人也; 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贱私也。 作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 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公羊》何注
黎民(冥)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封建制
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 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 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 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 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 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 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 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 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有大者,方伯连 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人。是故 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 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 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柳宗元《封建论》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①试述儒家所提倡的“礼”中华五千年的社会,是礼乐社会,儒家治国的方式就是礼制。

礼的本体是真心,儒家讲诚意、正心,应用在生活上待人接物,这个就叫做礼。

所以礼有体有用,就是礼之作用是待人接物,用至诚心待人接物,因此他要从敬开始,要从敬做起。

在礼经,中国礼经通常指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我们讲对社会有贡献,要对社会怀感恩的心,父母、师长、国家,以及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德。

你要想真正讲到报恩,必须要从自己本身,从礼敬做起,这是真正的报恩。

别人不守礼,我要守礼,所以儒家著重在礼敬。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PS:试述儒家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

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

这一教育思想地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地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

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

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中国⽂化通论复习资料中国⽂化通论⼤纲⼀.⽂化的概念与内涵1.定义:⽂治教化⾃然的⼈化,⼈类改造世界的⼀切成果。

2.⽂化的结构3.关于⽂化的⼏个关系⼆.中国⽂化产⽣与发展的背景1.中国⽂化产⽣与发展的地理环境——⼤陆国家A.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影响a.适合发展农业b.适合发展游牧业c.很少受到外来冲击d.容易产⽣⾃我中⼼主义。

(中国、华夷、“镜⼦”)2.中国⽂化产⽣与发展的经济背景——农耕⾃然经济A.农耕⾃然经济的特点a.排斥协作b.满⾜于⾃给⾃⾜c.不会有产业⾰命3.中国⽂化产⽣与发展的社会结构背景——宗法制度(家族制度)A.内涵B.特点a.⾎缘为纽带b.等级制c.家国同构三.中国古代的宗法体制与家族制度1.家族概说家族:由若⼲个同⾎缘的家庭组成,是以⾎统关系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统的⼏辈⼈。

A.社会背景在农耕⾃然经济条件下,在⾎缘、地缘、业缘的共同作⽤下,同⼀家族的成员长期⽣活劳作于同⼀地区,世代繁衍。

B.定居式农业劳动的特征a.固守⼟地b.⾃给⾃⾜c.经验⾄上C.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a.家庭结构I.中国封建家庭的结构是以⽗⼦、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的⾎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缘和姻缘)b.家族观念I.⾎缘观念II.门第观念III.孝悌观念D.家族⼈伦关系a.三纲五常I.三纲:君为⾂纲,⽗为⼦纲,夫为妻纲。

II.五常:仁、义、礼、智、信。

2.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A.宗法制度的产⽣、发展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商代已有宗法制度的雏形B.宗法制度的完备a.成熟年代:西周初年b.关键⼈物:周公周公摄政,⼀年救乱,⼆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尚书·⼤传》d.核⼼内容:I.严格区分嫡庶,确⽴嫡长⼦继承制。

II.区分⼤宗、⼩宗,均以正嫡为宗⼦。

III.等级次序分明,⼩宗服从⼤宗。

IV.实⾏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

中国文化通论(5篇)

中国文化通论(5篇)

中国文化通论(5篇)第一篇:中国文化通论第二编物质文化第一章纺织技术的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91-92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P94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P95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P95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P97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P99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工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以五服治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

五服本指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的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P99第二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火的使用;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从种植和畜牧家禽两方面);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2.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具有区域性的地方特色?P1043.中国人视野中的美食大体应具备哪些要素?P1044.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意蕴?P1065.简述中国传统的饮酒习俗。

P1076.《礼记》说“礼之初,始诸饮食”,试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P108(结合书本)……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农合一”——征兵制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教育与礼法 • 教育
夏有校,商有序,周有庠 太学与乡学之分
·法礼一体
礼:“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
聘,和于乡、射”——邵懿辰《礼经通论》
五刑(大辟,宫,膑,劓,墨) 唐虞象刑之说
“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周代乡遂之制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 五州为乡。 ——《周官〃大司徒》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 五县为遂。 ——《周官〃遂人》 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 州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 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遂大夫, 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每鄙上士 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邻长, 五家则一人。 ——《周官〃司徒》 乡遂之官所掌之事,可分六项:一曰校比,二曰法治, 三曰教育,四曰联合,五曰作民,六曰征敛。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 礼崩乐坏
封建制的崩坏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汉书〃游侠传序》 郡县制初兴
井田制的崩坏
废井田,开阡陌
官学相分与养士之风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思考题
如何看待三代的封建制?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军制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 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 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 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 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 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 ——《周礼〃小司徒》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 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 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 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 伍皆有长。 ——《周礼〃夏官序》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
• 夏十四世,四百三十二年(忠)
从禅让到继承
·商二十九世,四百九十六年(孝)
成汤革命 夫革命与称乱近似而实大不同,无论贵族平民,均当分 别其鹄的。恶专制而倡革命,可也;恶阶级而奖乱,不可也。 汤之所以非称乱者,以其非以己之私利私害图夺桀位,而力 求有功于民也。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黎民(冥)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封建制
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 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 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 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 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 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 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 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 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有大者,方伯连 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人。是故 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 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 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柳宗元《封建论》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五帝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 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氏最为 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 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 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 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断木 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 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 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之葬者,厚 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 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 治,万民以察。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列黄帝等五人为五帝。而《礼记· 月令》以太皞、炎帝、黄帝、少皞、
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颛顼、高辛、唐尧、 虞舜为五帝。)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皇
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 蔽前不能蔽后;卧之詓詓,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 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 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 故谓之伏羲也。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 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 谓之燧人也。 —— 《白虎通》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中国历史分期
三代史简述
三代政治与经济状况 教育与礼法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中国古代历史分期
三期说
四期说 六期说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三代之前的历史 • 三皇五帝
燧人、伏羲、神农(《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
地皇、泰皇”《史记· 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纪》: “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引《春秋纬》天皇、地皇、 人皇。”十三头、十一头、九头《尚书大传》:“燧人、伏羲、 神农。”《白虎通义· 号》:“伏羲、神农、祝融。”《风俗通义· 皇霸》第一,引《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 《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大戴礼记》、《史记· 五帝本纪》 列燧人、伏羲、神农为五帝)
·周三十七世,七百九十一年(礼)
周召共和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 天子者,爵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 子男同一位,凡五等。
三公九卿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少师、少傅、少保
二十七大夫 八十一元士 百姓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 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其中,一则不泄地 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 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有无相 货,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 则欺凌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 ——《通典》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夏商封建制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天子之县(邦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 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 朌,其余以禄 士,以为闲田。 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 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 二百一十国。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 与。——《礼记〃王制》 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史记〃殷本 纪》 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逸周书〃世俘篇》
中国文化通论之三代简述 • 三代井田制
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 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 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庐舍在内,贵人也; 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贱私也。 作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 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 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公羊》何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