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合集下载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呼,这些称呼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被称为“襁褓”。

襁褓是一种供婴儿包裹使用的布匹,用来保护婴儿免受外界伤害。

古代人们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称为“襁褓之儿”,寓意着婴儿需受到特殊照料和保护。

二、幼儿期:幼儿期指的是婴儿长大到能够说话走路的阶段,其称呼为“孩童”。

孩童这个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注,也体现了古代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祝福。

三、童年期:童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被称为“童子”。

童子是指逐渐长大但尚未成年的儿童,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仍然需要家长和师长的教导和照顾。

四、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中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少年”。

少年是指已经进入青春期但尚未成年的男女,他们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五、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生中最为充实和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壮年”。

壮年是指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人,他们在事业和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六、中年期:中年期是人生中的稳定时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中年”。

中年是指年纪在四五十岁之间的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七、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中的晚年阶段,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老人”。

老人是指年纪已经较大的人,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享受着晚年的安宁和舒适。

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观念,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古代的称呼体现了人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的期望和祝福,也传承了古代的尊老爱幼的传统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童龀[chèn]: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男孩八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年龄称谓的排序可以分为多个层次,由大到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长寿老人类别:1. 太古稀:指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这是最高荣耀的称号。

2. 古稀:指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3. 松寿: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二、晚年老人类别:4. 耄耋:指九十岁以上的老人。

5. 耄跌: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三、朝堂官员类别:6. 八十户:指入朝当官的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7. 老太尉:指九十岁以上的宰相。

8. 老将军:指身体健壮且九十岁以上的将军。

四、官职晋升类别:9. 养病太守: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地方太守的人。

10. 养病郎中: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医生的人。

五、士人类别:11. 终南山——指从事文学创作的士人。

终南山是传说中仙山的名字,因此这一称号寓意着士人寻求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12. 三分人:指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次。

13. 秀才——指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

14. 举人——指通过殿试考试的士人,并且进入仕宦行列。

15. 状元——指科举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居于士人之巅。

16. 榜眼——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二名的人。

17. 探花——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三名的人。

18. 老生——指过了壮年以后考取功名的士人。

六、草莽人士类别:19. 客卿——指外地来京城考取功名的士人。

20. 不世勋臣——指具有卓越成就的草莽人士,称号寓意其功绩非同一般。

七、普通民众类别:21. 老人、老翁、老妪:分别指年老的男人、女人。

22. 老伯、老爷:分别指年纪较大的男子。

23. 大人:指成年男子,多用来称呼平民或富裕阶层的人。

24. 少年、儿童:指尚未成年的男孩子。

25. 小孩子、娃儿:一般指年纪较小的男孩子。

上述的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只是大致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年龄称谓是反映社会等级和尊卑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智慧的认知和尊重,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敬重和重视。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如下:
1、1岁:牙牙。

2、2岁:孩提。

3、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4、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5、10岁:幼学、外傅之年。

6、12岁:金钗之年。

7、13岁:豆蔻、舞夕之年。

8、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9、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10、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11、24岁:花信年华。

12、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13、40岁:不惑(不惑之年)。

14、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15、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16、61岁:还历寿。

17、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18、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19、88岁:米寿。

20、90岁:上寿、鲐背。

21、99岁:白寿。

22、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的年龄,同时也代表了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阶层、身份等信息。

这些称谓随着时代的演变,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是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却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乳儿(出生-1岁)乳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婴儿,这个称谓通常在婴儿一年以内使用。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子嗣,对乳儿的抚养和保护也是非常注重的。

在唐代,还有专门的“乳媪”为宫廷中出生的皇子皇女哺乳。

2、襁褓(1-3岁)襁褓是指在婴儿会爬之前所使用的棉纱、米粉等制成的贴身衣物,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行走,所以衣物要够包裹。

襁褓这个称谓也常常用来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3、学步(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学步,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语言和行为礼仪。

在古代,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4、童子(6-20岁)童子是指从学步到成年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礼仪等等,开始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

同时,这个阶段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5、少年(20-30岁)少年是指从童子期走向成年之前的一个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开始了解社会,并且有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在这个时期内,需要通过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为将来的成年生活做好准备。

6、青年(30-50岁)青年是指从成年到中年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内,人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同时,在这个时期内也开始了解到自己的生命有限,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7、中年(50-70岁)中年是指从青年期走向老年之前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内,人们开始减少工作时间并开始享受生活。

但是,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并传承并传授社会经验和价值观。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0-1岁: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

“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

男孩8岁又称龆年8-14岁: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黄口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女孩13岁:豆蔻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子15-20岁:舞象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晋人孙绰《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说的,将瓜字破为二字。

男子20岁:加冠、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幼年
幼年是指儿童出生后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幼年时期的称谓因不同朝代、地区和家庭而异。

常见的称谓有:
•婴儿:出生后不久的小孩。

•襁褓:指还需包裹在布中抱着的婴儿。

•孺子:指会走会说的幼儿。

少年
少年是指从六岁到十八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少年时期的称谓因各种原因而有所不同:
•童子: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男孩。

•童女: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女孩。

•弱冠:男子到了十五岁。

•及笄:女子到了十五岁。

青年
青年是指从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阶段,也有一些特定的称谓:
•壮年:男子到了二十岁。

•及时雨:也指男子到了二十岁,阳气盛旺之意。

•豆蔻年华:女子到了十八岁。

•及笄之年:女子到了十九岁。

中年和老年
中年是指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阶段,老年是指六十岁以上的阶段。

在古代,中年和老年的称谓有:
•壮年:男子到了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到了四十岁。

•知命之年:男子到了五十岁。

•耳顺之年:男子到了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的人。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一、0 1岁1. 赤子含义:刚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得名。

2. 襁褓含义:本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2 3岁1. 孩提三、女孩7岁1. 髫年含义: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髫”指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

所以女孩7岁称髫年。

四、男孩8岁1. 龆年含义:“龆”也是指儿童换牙。

男孩8岁开始换牙,所以称龆年。

五、10岁以下1. 黄口含义: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六、12岁(女)1. 金钗之年含义:女孩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所以称为金钗之年。

七、13 15岁(男)1. 舞勺之年含义:“勺”是一种乐舞。

古代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的是男孩子13 15岁期间学习勺舞。

八、13 14岁(女)1. 豆蔻年华含义:豆蔻是一种植物,初夏开花。

二月初含苞待放时,豆蔻梢头的嫩叶卷而未舒,非常像少女的样子。

因此用来比喻少女13 14岁时的美好年华。

九、15岁(女)1. 及笄之年含义:“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簪子。

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15 20岁(男)1. 束发含义: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一般认为15岁为成童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所以15 20岁之间的男子称为束发。

十一、16岁(女)1. 破瓜之年含义: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十二、20岁(男)1. 弱冠含义: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

十三、20岁(女)1. 桃李年华含义:形容女子二十岁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十四、24岁(女)1. 花信年华含义:花信,花开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十五、30岁(男)1. 而立之年含义: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

二、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三、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五、百岁以上:
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 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

(说明: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 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 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 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

志学: 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 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 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 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天命: 五十岁。

(《论语》: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 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 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 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

在古代年龄称谓中我们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_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返回目录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0-1岁: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

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生日。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

一起来看看吧!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

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古代的年龄称谓1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古代的年龄称谓2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引言: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重要。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不同的称呼,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人年龄称谓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

一、儿童阶段1. 新生儿:指出生不久的婴儿。

古代社会对新生儿十分珍视,视其为宝贝。

2. 乳儿: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年龄一般在出生到三岁之间。

3. 捱堂儿:指已经不吃母乳、能够捱得住磨炼的孩子。

年龄在三岁左右。

二、学童阶段4. 童子:指已经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男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5. 童女:指正在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女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6. 象棋童:指对象棋有初步认知并学会下棋的孩子。

年龄在六岁至十岁之间。

三、青年阶段7. 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一般指十岁至十八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

8. 青年男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男性。

9.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女性。

四、中年阶段10. 壮年男子: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男性。

11. 不惑之年:指年满四十岁,有所领悟和经验的阶段。

12. 中年妇女: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女性。

13. 耳顺之年:指年满五十岁,延年益寿的阶段。

五、老年阶段14. 高年男子: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男性。

15.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16. 高年妇女: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女性。

17.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六、耄耋之年阶段18. 老爷子: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男性。

19.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20. 老太太: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女性。

21.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结语: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年龄的尊重和称谓,上方所列的年龄称谓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年龄差异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他们对于长者的尊重和崇敬。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命阶段的认识和尊重。

以下是关于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的主要内容:
1.婴儿期:出生后一个月到满月之前,被称为“胎”或“胎儿”。

满月后到一岁之前,被称为“襁褓中”的婴儿。

2.幼儿期:一岁到三岁之间的幼儿被称为“孩童”或“童子”,也有人称之为“小童”。

3.少年期:三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少年被称为“童子”或“少年”,也有人称之为“小儿”。

4.青年期: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被称为“壮丁”,女性则被称为“闺秀”。

5.中年期: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被称为“中年人”,女性则被称为“中年女子”。

6.老年期:六十岁以上的男性被称为“老者”或者是“老爷子”,而女性则被称为“老太婆”。

以上是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的主要内容。

这些称呼不仅仅是对于年龄的划分,更是对于人生阶段的认识和尊重。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年龄和地位的界定,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责任,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责任与义务的理解和承担。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大部分古代称呼已经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中,但是一些传统文化依旧保留下来,例如“老爷子”、“老太太”等词汇依然有着广泛使用。

这些称呼也成为了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从0岁到100岁称谓大全1、幼年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

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婴儿的皮肤呈色。

孩提:指2- -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垂髫:亦作垂龆。

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

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为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左右。

2、少年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

豆蔻:女子13、14岁。

二七之年:女孩14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 -15岁期间。

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

束发:男子15岁。

3、青年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好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而立:男子30岁。

始室:30岁。

4、中年不惑:男子40岁。

艾: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

六九年:54岁5、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古稀、从心之年:7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1、桃李年华、摽梅之年: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2、花信年华: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3、半老徐娘: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4、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5、而立之年: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6、不惑之年: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7、强壮之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8、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的是50岁。

9、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的人。

10、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男子70岁。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有着丰富的称谓。

以下将按照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古代年龄称谓。

1. 景岁(尊龄)在古代,把一个人活到80岁以上的称之为“景岁”。

这是最高的尊龄称谓,表示这位老人享受了大寿和长寿之福,也代表着长寿的祝福。

2. 耆龄“耆龄”是指活到70岁到79岁之间的年龄段,表示对老者的尊重和敬意。

3. 卒岁“卒岁”一词原指年已终了,人的一岁已经过去了。

后来泛指活到60岁到69岁之间的年龄段,这个阶段人们可以享受退休、晚年生活。

4. 及中“及中”指的是人已达到50至5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正好是中年时期,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奋斗和积累,开始享受努力的成果。

5. 壮岁“壮岁”是指人处于40岁到49岁之间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是体力尚旺、精力充沛、事业发达的黄金年华。

6. 不惑“不惑”是指处于30岁到39岁之间,也就是三十而立的年龄段。

在这个年纪,人们已经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于人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洞察力。

7. 二八“二八”指的是人已经到达20岁到29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期的人正值青春年华,身体健康,精神活跃,面对的是人生的起点和新的挑战,对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8. 弱冠“弱冠”的意思是二十岁,是中国古代少年即将成年而成为男子的年纪。

在这个年纪,人们开始承担起家族和社会责任,并且标志着男子正式成年。

9. 嘉肩“嘉肩”是指15岁到1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的人已经长成了少年,开始有一定的独立性,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10. 弱年“弱年”指的是12岁到14岁的年龄段。

此时的孩子已不再幼稚,开始接触和学习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

11. 童年“童年”是指6岁到11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12. 赤子“赤子”是指初生婴儿的年龄,也就是新生儿到5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依靠父母照料,无任何责任和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襁褓:不满周岁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2~3岁垂髫(tiao,又称髫年):女孩7岁(髫)。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龀、龆年:指儿童7~8岁。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总角:幼年泛称,具体指八九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黄口:10岁以下。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豆蔻年华):女孩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

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子到了15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女子24岁梅之年、待年、待字:女子成人至出嫁前。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子40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男子50岁。

知命,“知天命”之意。

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杖朝之年、中寿:80岁耄耋之年、上寿:80~90岁鲐背之年:90岁。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10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另有: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古代各年龄段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