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笔记第七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课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注意:操作过程、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基本思路和方法)1 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
时间、
人物
1928年,格里菲斯1944年,艾弗里
细菌
培养
场所
小鼠体内培养基
实验材料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R型菌、
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
实验
过程
实验
结论
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巧妙
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做对照将物质提纯分离各自观察
相同点巧妙选用R型和S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实验目的都是探究遗传物质成分
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延伸实验设计都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 实验拓展分析
(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2)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因是S型细菌DNA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3)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例题: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可知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R 蛋白质R型
②R 荚膜多糖R型
③R DNA R型、S型
④R DNA(经DNA酶处理)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实验材料
(1)噬菌体
外壳:蛋白质,含S元素
遗传物质:DNA,含P元素
噬菌体为细菌病毒
寄生在大肠杆菌内
需要在活细胞中培养
例题: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
答案:D
(2)大肠杆菌
2 实验过程及现象
(1)相关: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高倍电镜)
②真正进入噬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③噬菌体增殖场所是大肠杆菌内,模板为噬菌体的DNA,原料、场所大肠杆菌提供
例题: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
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答案:A
(2)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①实验思路及方法: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的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各自作用。
(巧妙之处:把微观条件下看不到的侵染过程,转化为宏观实验)
例题: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答案:C
②实验过程
含35S的细菌培养基
+ 培养含35S的大肠杆菌培养35S标记的噬菌体大肠杆菌+噬菌体
+ 培养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32P标记的噬菌体
含32P的细菌培养基
含35S的噬菌体+大肠杆菌——>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宿主细胞内无35S
结论: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
含32P的噬菌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结论: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在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在用35S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元素,那么沉淀物的少量放射性是如何产生的?而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却主要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那么上清液中的少量放射性又是如何产生的?
答:上清液中含32P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
沉淀物种含35S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③实验结论: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例题: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我认为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当时科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从上文《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探索之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倾向性的判断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却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然而他们实验本身有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
所以,在艾弗里之后,急需有人通过一个实验证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哪怕是一种生物的。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他们的实验无可辩驳的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从实验的科学性讲,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菌体,单就本实验而言,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更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
该实验同时证明:aDNA分子具有相对稳定性
bDNA能自我复制,使后代保持一定连续性
c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不能证明:DNA分子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三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细菌的实验
1 实验过程
2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例题:有人将车前草病毒(HR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RNA、蛋白质分离、组合,分别进行实验,进一步明确RNA也是遗传物质。
实验步骤如下:①用车前草病毒(HRV)
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分别感染烟草叶片出现两种不同病斑,如示意图(a)、(b)。
②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去侵染烟草叶片。
③用车前草病毒(HRV)的RNA去侵染烟草叶片。
④将车前草病毒(HRV)的RNA与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用它进行侵染实验。
(1)这个实验说明RNA是遗传物质,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联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没有参与增殖过程,所以不能证明蛋白质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照这个说法,这个实验岂不是也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了吗?(2)这个实验中,用TMV和HRV蛋白质外膜分别感染烟草,没有出现病斑,有资料说这是对照组,但有些又说是实验组,哪个更合理一些?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非细胞结构:DNA或RNA
生物原核生物:DNA
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DNA
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例题: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答案:C
例题: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第2课时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
一DNA分子的结构
1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一分子含氮碱基
基本组成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磷酸
磷酸二酯键——形成:DNA连接酶、DNA聚合酶;形成时脱水
打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
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基本骨架: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磷酸二酯键(沃森和克里克)内侧:碱基对——氢键连接,A-T间2个,C-G间3个
氢键——打开解旋酶或加热,合成不需要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嘌呤=嘧啶
2 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
(1)多样性: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2)特异性: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遗传信息的特异性生物的特异性。
(3)稳定性:主要取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例题: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相关计算
(1)双链DNA分子中,两互补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各占碱基总数的50%,且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
(2)双链DNA分子中A+T/G+C等于其中任何一条链的A+T/G+C。
(3)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条链中A+G/T+C互为倒数。
即两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
(4)双链DNA分子中,A+T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百分比等于其中任何一条链中A+T占该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
例题: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4%,其中一条链中
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见机总数的22%和28%,则另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24%,22%
B.22%,28%
C.26%,24%
D.23%,27%
答案:A
二DNA分子的复制
1 推测: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假说
2 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
例题: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 min分裂一次,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
(1)复制过程除需要模板DNA、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________等(至少答两点)。
(2)为了证明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请设计实验三(用图示和相关文字补充在上图中),并画出结果C(同时含有14N和15N的DNA分子称为中链DNA)。
(3)该过程中,实验一、实验二起________作用。
若用15N标记的DNA作为模板,用含14N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在坐标图中画出连续培养细菌60分钟过程中,15N标记DNA分子
含量变化的曲线图。
3 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探究实验
关于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假说—演绎法,即在克里克假说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最终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1)实验材料: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
(3)实验假设: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
(4)实验过程
例题: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 min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
(1)实验一、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果C、D看,DNA复制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理论上结果E中含14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复制过程除需要模板DNA、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____________等条件。
(4)若对结果C中的DNA分子先用解旋酶处理,然后再离心,结果为F,请在图中表示出。
(5)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结果C比以往实验结果所呈现的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 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_______。
答案:(1)对照作用(2)半保留复制 1 (3)酶、能量
(4)图略(图中应显示两条带分别处于轻链和重链位置) (5)15N
解析:(1)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表示14N和15N标记的DNA的离心结果,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实验结果形成对照。
(2)从结果C、D看,新形成的DNA保留了原来DNA的两条链,DNA 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经过60 min后,DNA复制了3次,共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是15N/14N,其余6个DNA分子为14N/14N。
(4)结果C中的DNA分子为15N/14N,解旋后形成的单链为一条重链15N和一条轻链14N。
(5)“中带”为15N/14N,“中带”略宽,说明新合成的DNA分子之间的分子量有差别,是由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15N 引起的。
4 DNA分子复制中相关计算的规律方法
假设将1个全部被15N标记的DNA分子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n代,结果如下: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设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
①经过n次复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种脱氧核苷酸m·(2n-1)个。
②在第n次复制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m·2n-1个。
例题: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答案:C
例题: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用含有同位素13C的脱氧核苷酸合成一个DNA分子,然后加入普通的含12C的脱氧核苷酸,经n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中含12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13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 )
A.2n∶1
B.(2n-2)∶n
C.(2n-1)∶1
D.(2n-2)∶2
答案:C
三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 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的关系
对于真核细胞来说,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对于原核细胞来说,拟核中的DNA分子或者质粒DNA均是裸露的,没有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染色体。
DNA分子多样性——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如:某DNA中含有200个碱基对,可形成4200 种)
DNA分子特异性——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例题:分析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是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F是______,G是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1条H中含有____个F,1个F中含有_____个E,1个E中含有_____个D。
(3)图中______中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后代,其复制过程严格遵循______原则。
例题:下列关于基因、遗传信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遗传信息可以通过DNA复制传递给后代
C.互为等位基因的两个基因肯定具有相同的碱基数量
D.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C
例题: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碱基对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答案:D
第3课时
基因的表达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 RNA
(1)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核糖、碱基(A、G、C、U)、磷酸
(2)结构:通常是单链结构
(3)RNA的类型①mRNA:转录遗传信息,翻译的模板;
②tRNA:运输特定氨基酸
③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2 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3)转录的过程:在细胞核中,以DNA解旋后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A—U、G—C、T—A、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
与核糖体结合
(4)模板——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酶——解旋酶、RNA聚合酶
(5)转录的产物一条单链的mRNA
(6)转录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注:细胞中因有DNA和RNA ,所以就整个细胞而言,嘌呤和嘧啶未必相等。
复制和转录发生在有DNA的部位,如:拟核,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1 翻译
(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2)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3)模板——mRNA;原料——20种氨基酸;运载工具——tRNA
(4)翻译的产物多肽链(蛋白质)
(5)翻译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例题: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
2 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
概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
列顺序
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
的三个相邻碱基
tRNA中与mRNA密码
子互补配对的三个碱
基
作用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
直接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
酸序列
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
酸
种类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种类、
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
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
性
64种
61种:能翻译出氨基酸
3种:终止密码子,不能翻
译氨基酸
61种或tRNA也为61
种
联系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决定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序列
②mRNA中碱基序列与基因模板链中碱基序列互补
③密码子与相应反密码子的序列互补配对
例题: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C.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答案:C 例题:甲(ATGG)是一种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C.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答案:D
三 中心法则
1图解
例题: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tRNA 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 .DNA 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 .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 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 .线粒体中的DNA 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2 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翻译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有丝间期和减Ⅰ间期 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中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少部分在叶绿体和线粒体 核糖体
原料 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四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模板 DNA 的两条链 DNA 中的一条链
mRNA 条件 都需要特定的酶和A T P 等
过程 DNA 解旋,以两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子链与对应链螺旋化 DNA 解旋,以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对原则,形成mRNA(单链),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tRNA 一端的碱基与mRNA 上密码子配对,另一端携相应氨基酸,合成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模板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子代DNA 分子中 恢复原样,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DNA 双链全保留 一个mRNA 上可连续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肽 产物 两个双链DNA 分子 一条单链mRNA 等 蛋白质(多肽链) 意义 传递遗传信息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性状
例题: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 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
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
有AUU 、AUC 、AUA )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 、
ACC 、ACA 、ACG ),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
况是 。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
应T 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
的细胞是。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答案:(1)细胞核(2)26% (3)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4)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5)不完全相同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3 基因表达过程中有关DNA、RNA、氨基酸的计算
(1)转录时,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产生一条单链mRNA,则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中碱基数目是基因中碱基数目的一半,且基因模板链中A+T(或C+G)与mRNA分子中U+A(或C+G)相等。
(2)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数目是mRNA中碱基数目的1/3,是双链DNA碱基数目的1/6 。
补充: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及比较
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
↗↖
←——非编码区——→←——编码区——→←——非编码区——→
编码区上游编码区下游
↑↓
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编码蛋白质
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
↗↖←—非编码区—→←———————————编码区——————————→←—非编码区—→编码区上游内含子内含子编码区下游↑ 外显子外显子外显子
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原核细胞的基因真核细胞的基因
区别编码区连续,无外显子、内含子之
分,结构简单
编码区间隔、不连续,可分为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和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复杂
相同点都有编码区、非编码区,在非编码区都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在编码区上游均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四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间接控制)
酶或激素细胞代谢(白化病、豌豆粒形的形成)
基因性状结构蛋白细胞结构(镰刀型贫血症、囊性纤维并病)
(直接控制)
2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 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