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名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花筒》名师教案
教材分析
《万花筒》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综合·探索”领域。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万花筒这种玩具是他们比较熟悉和喜爱的。
教学采用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实物入手,有利于他们进行了解和创作。
教材出示的图片旨在引导学生在玩耍万花筒的过程中,学会探究万花筒成像的奥秘,发现其图案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万花筒成现出的美丽图案是靠玻璃镜子反射图像而成的。
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彩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的图像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这就是万花筒物理成像原理。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万花筒的图案,感受其形式美,学会运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表现,激发其创作灵感。
学情分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艺术创造的原型,拉近了生活与绘画的距离,使学生备感亲切。
通过对万花筒的观察,探究其成像原理,并且体验其构成的形式美,通过游戏、讨论等方法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在体验、思考中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趣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万花筒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能描述其图案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并用双手改变美、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万花筒中的美丽图案,体会其形式美感,并用中心对称的原理和多种表现手法设计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并且配上活泼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打拍子,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视频提出问题:“视频中出现的画面是由于哪一个科学小知识所产生的?”让学生开动脑筋,结合科学知识进行回答,将美术与科学学科巧妙地进行整合。
而后根据学生们的答案,用一个小实验来揭示正确答案,卖了个关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小实验的答案,引出课题《万花筒》。
并介绍,这件神奇的玩具是由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在1816年发明出来的。
万花筒的发明还被列入科学重大发明而载入史册。
由此进入课题。
(二)、课程新授
环节一:
为学生准备好了教具——万花筒,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同时总结出万花筒中图案的特点。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整合资料,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语文中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出特点,进行分享。
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利用ppt课件讲解,引出“中心对称图案”的概念,并且借用图形让学生更好的判断中心对称图案的特征。
师生互动,将万花筒的图新特点归纳以下几点:1.图案被分成6份;2.图形丰富;3.色彩绚丽;4.中心对称。
环节二:
利用多媒体教具——ipad,借助iPad上的APP软件,进行小作业练习。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利用便捷的软件操作,快速的制作出类似于万花筒图案的小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构成美感,为最后的大作业进行铺垫。
环节三:
在一、二环节的铺垫下,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的要求,但是动手之前需要先明确创作步骤,并且了解注意事项,此环节借用微课,利用微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本堂课的作业要求,以及创作方法。
微课学习的设计,既节省了课堂示范的时间,也能借助大屏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习惯,让教师示范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三)、作业布置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帮忙一起来完成设计。
作业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课堂气氛。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收集作品粘贴展示。
(五)、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本环节需让学生学会欣赏、肯定和表扬,采用相互评定的方式,对于作品可以各抒己见,既能肯定同学的作品,也能根据自己对本课的理解提出建议,让学生不仅学会创造美,还要懂得欣赏美。
(六)、课外拓展
通过欣赏身边常见的例子,由此引出其实生活处处都隐藏着美好,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停下发现美,寻找美的脚步,大胆的去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