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银行业最近几年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银行业最近几年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用来衡量银行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相对而言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
资本充足率低意味着存在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和增资压力。
提高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自身经营和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国银行业近几年来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做出不少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看,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包含降低风险资本以减少风险资产总量和增加核心资本或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金总量两个方面。
作为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资本总额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途径包括:
一、实行股份制,发行股票上市。
上市筹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有了充足的资本金,将银行的存在的不良资产激活变成有效资产,从而减轻银行的负担,使银行可以迅速改善其经营管理。
在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在香港公开发行股票。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国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公开发行上市,H股发行共筹集资金860亿港元,A股发行共筹集资金200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全球近6年来创纪录的最大IPO项目。
同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实现A+H股同步上市,总融资额超过200亿美元,再次刷新纪录,成为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二、增加财政注资,加大国家投入。
1988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改革注资,为给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中央财政部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这是自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注资。
第二次注资发生在2004年,当时国务院宣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且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两家试点银行补充资本金。
三、增加附属资本,发行次级定期债券。
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填补我国商业资本总额当中债券余额为零的空白,对于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资本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年11月,中国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可将发行次级定期债券计入附属资本,同时也允许其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发行次级定期债券作为附属资本。
2004年7月,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成功,筹集资金140.7亿。
其他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以来也正在积极准备发行次级债来补充附属资本。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业务发展速度很快,仅采用定向增发方式已不能满足银行对补充资本金的要求,而发行次级债,作为一种较为简便的补充资本金的手段(承销成本也更低),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为银行所采用。
A股上市公司包括中国银行(601988)、南京银行(601009)、民生银行(600016)、兴业银行(601166)等均发行过次级债券;非A 股上市公司建设银行(0939.HK)、政策性银行国开行也发行过次级债以补充资本充足率。
四。
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成为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重要形式。
由于引进了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和良好管理方式,因此促进了中国银行业在竞争中的服务提升与业务发展,健康的竞争带来创新活力和改革动力。
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国已有16家境内商业银行本着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
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均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如建
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等。
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引进符合他们战略发展意向的境外战略投资者,13家股份制商业银中,已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5家银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
除分子对策外,还有分母对策。
分母对策的目地在于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