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菌群好坏直接决定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免疫相关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
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种微生物。
肠道菌群的构成取决于个体的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等多种因素。
研究发现,早期生活环境对肠道菌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母婴间的微生物传播、喂养方式以及室内外环境等都会对肠道菌群进行塑造,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善氧菌和厌氧菌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包括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高脂肪饮食、过度消毒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对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影响过敏反应。
研究发现,特定的菌群可以增加抗炎细胞的数量,降低过敏反应的程度。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来抑制过敏反应。
耐受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环境物质的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六亲疏远的机制,可以帮助免疫系统建立对自身、环境抗原的耐受性。
另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屏障的功能来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发展。
胃肠道屏障是人体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个重要媒介,起到保护和阻隔作用。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胃肠道屏障的破坏,使外界过敏原更容易穿过肠道黏膜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近年来,肠道菌群的调节被提出作为一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方法。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改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益生菌或益生元的摄入来调节肠道菌群。
过敏的根本原因,高达80%难以治愈,原来与肠道益生菌也有关
过敏的根本原因,高达80%难以治愈,原来与肠道益生菌也有关据相关的资料统计,有接近八成过敏者的过敏症状很难得到真正改善。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治疗并且没有解决更深层的根本原因。
因此,大多数人的过敏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人类过敏的根本原因过敏是由人类免疫细胞失衡引起的免疫问题。
当外部变应原进入呼吸道粘膜并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时,辅助Th2细胞增加,这会促进免疫球蛋白IgE数量的增加,触发肥大细胞破裂,并最终导致该组。
组胺的大量分泌导致一系列体内的过敏症状。
益生菌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婴儿出生后第一次获得益生菌是在母体的产道中,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肠道益生菌,这些益生菌帮助其机体肠道强化免疫功能,让婴幼儿拥有更强有力的免疫力。
而对于剖腹产,由于宝宝不是经过产道出来的,所以也就没有机会从产道中获得益生菌,这也就意味着其免疫系统在无形中没有了被激活的机会,这将使婴儿在以后的成长中更容易出现过敏问题。
益生菌缓解过敏症状肠道内的益生菌会分泌出各种各样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其中有一些就会具备调节免疫功能,让免疫细胞处于平衡状态的功能,以及减少Th2细胞数量,从根本上解决过敏。
益生菌改善过敏的实验数据为了验证益生菌的抗过敏作用,2017年的时候有个研究小组想要通过对比试验来判断抗组胺药物以及益生菌两者谁在对抗过敏方面更胜一筹。
他们将这些上呼吸道过敏的志愿者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27人,男12例,女15例;观察组30人,男15例,女15例。
实验人群年龄在18-30岁之间,过敏持续时间超过1年。
两组的治疗方法如下:观察组: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天一次;益生菌,每次2g,每天一次。
对照组: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天一次。
实验持续12周。
实验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IgE指数有不同的变化。
相对于实验前,试验后的观察组的IgE指数减低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可以说明使用抗过敏益生菌能够很好的改善过敏。
其实不论是患有呼吸道过敏,皮肤过敏亦或是肠道过敏的人,只要是属于过敏性疾病的,都可以使用抗过敏益生菌来改善以及防止过敏。
改善过敏性疾病的肠道调理法
改善过敏性疾病的肠道调理法在现代社会,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湿疹、荨麻疹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肠道健康与过敏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调理肠道,我们有可能改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甚至预防其发生。
一、肠道与过敏性疾病的关联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它不仅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还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着肠道的健康和免疫系统的平衡。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的屏障功能会受到损害,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也就是常说的“肠漏”。
这时,一些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颗粒、细菌毒素等物质就可能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引起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这种异常反应可能会引发过敏性疾病。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影响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例如,某些有益菌可以促进调节性 T 细胞的生成,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二、改善肠道健康的方法1、饮食调整饮食是影响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有益菌的生长。
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等都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其次,要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这些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不健康的脂肪,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另外,对于有过敏性疾病的人来说,还需要注意食物过敏的问题。
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小麦、大豆、海鲜等。
如果发现对某种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
2、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系统。
可以通过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泡菜等,或者服用益生菌补充剂来补充益生菌。
最新研究证明:肠道菌群数量越少,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越高
最新研究证明:肠道菌群数量越少,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越高目前针对人体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果,并在研究当中证实,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和人体微生物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肠道菌群和过敏性疾病的种种关联,并通过微生物研究来分析攻克过敏性疾病的方法。
过敏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关系最新研究证明缺乏细菌,会导致人体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几率更高。
因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上万亿的细菌均匀的分布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以及生殖器官当中,当人体内有益细菌数量较多时,就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更好的抵制过敏原造成的刺激。
简单来讲,过敏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致敏原做出了过激反应,例如花生,花粉,灰尘,螨虫以及皮肤接触的化学物质,都是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过敏原。
而过敏性疾病患者身体当中会产生一种抗免疫球蛋白E的抗体,并结合体内菌群产生大量组胺物质,诱发过敏反应。
细菌数量越少人体耐受力越差根据“卫生假说”研究理论而言,人体早期接触的微生物数量越少,那么就会导致体内菌群多样性被破坏,使自身免疫耐受功能减弱,增加过敏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所以在生命早期,通过外界微生物的不断刺激,能增强免疫耐受,减少接触过敏原之后产生的免疫变态反应。
细菌是抗过敏核心研究团队在针对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时,将健康人群的粪便和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粪便,分别进行采样研究发现,健康人群粪便当中含有的两种特殊菌群,可对人体免疫功能起到保护作用,抑制过敏症状产生,使人体产生免疫抵抗力。
为明确细菌降低过敏的主要机制,研究人员分别将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植入,与人体基因相近的实验小鼠体内,发现这些菌群会刺激小鼠的调节性t细胞分泌,并改变其耐受力和结构。
这些效果不只在临床前模型当中得到体现,在人类和婴幼儿应用当中也得到了显著的证明。
显然通过相关研究证明,人体微生物对过敏性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生命早期接触的细菌越少,就会导致人体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增高。
因此针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不应该只停留在基础治疗上,还应该补充益生菌,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强人体免疫耐受功能。
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18.05.029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王亚娟 付三仙 张贝贝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18)05⁃0786⁃04作者简介:王亚娟,女,硕士,主要从事营养与疾病方面的研究,E⁃mail:1246541419@㊂[摘 要] 过敏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㊂肠道菌群结构异常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㊁发展关系密切㊂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形成过程受到分娩方式㊁喂养方式㊁益生菌或益生元的添加㊁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异常是其后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㊂本文拟结合最新文献,探讨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异常与过敏性疾病发生㊁发展之间的关系㊂[关键词] 过敏性疾病;肠道菌群;生命早期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allergic dis⁃easesWANG Ya⁃Juan ,FU San⁃Xian ,ZHANG Bei⁃Be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0,China[Abstract ] Allergic diseases is a major worldwide health problem.The abnormal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The formation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early life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the mode of delivery,feeding methods,the addition of probiotics or prebiotics,heredity and so on.The abnormal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early lif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allergic diseases in the later life.In this paper,w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normal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early life and allergic diseases with the latest literature.[Key words ] Allergic diseases;Intestinal microbiota;Early life1 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影响因素1.1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正常成人胃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㊁结构复杂的微生物群体称为肠道微生物㊂研究表明成人胃肠道中包含约有500~1000个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细菌数量约为1014个,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其编码的基因量是人体的100多倍[1]㊂人体肠道微生物主要分为9个菌门,即厚壁菌门(Firmicutes)㊁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㊁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㊁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㊁梭杆菌门(Fusobacteria)㊁螺旋菌门(Spirochaeates)㊁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以及Vadin BE97菌门,其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占肠道菌群总数的90%以上㊂研究普遍认为,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时,肠道内呈现近乎无菌状态㊂当胎儿出生,暴露于周围环境时,细菌通过分娩时阴道分泌物摄入㊁口腔摄入㊁皮肤接触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肠道,并在肠道内迅速定植繁殖[2,3]㊂首先定植的微生物主要是葡萄球菌㊁肠杆菌㊁链球菌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随着氧气的逐渐消耗,严格厌氧菌(如双歧杆菌㊁拟杆菌㊁梭状芽孢杆菌等)逐渐取代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优势地位,成为主要的优势菌群并在肠道中大量繁殖[4]㊂约1岁时其肠道菌群结构类似于成人,并在随后的1~2年内逐步完善,向成人肠道菌群结构靠拢[5]㊂1.2 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因素 肠道菌群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成过程受到分娩方式㊁喂养方式㊁生长环境㊁药物如抗生素的使用㊁益生菌或益生元的添加㊁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㊂1.2.1 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决定了婴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微生物群落,对婴幼儿早期肠道微生物的定植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双歧杆菌数量的影响[6⁃8]㊂母亲产道及皮肤的微生物是婴幼儿肠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来源㊂通过对早产儿粪便菌群结构分析,发现婴儿消化道微生物结构和母亲皮肤(顺产)或产道(剖宫产)的微生物存在联系㊂大量研究显示,与剖腹产婴儿相比,顺产婴儿肠道中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时间较早[9],数量较高,且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为丰富[8]㊂1.2.2 喂养方式 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的定植有着重要的影响㊂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㊂研究表明,人工喂养会使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定植时间推迟[10];另外,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含有较多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同时还有少量的拟球梭菌㊁拟杆菌㊁肠杆菌和葡萄球菌[11],并且肠道中双歧杆菌多样性也较高[12]㊂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婴儿粪便中有与母体粪便中相同的细菌菌株,提示婴幼儿早期微生物很有可能来自母乳[13]㊂母乳中特殊的营养物质如寡聚糖,可促进双歧杆菌和拟杆菌的生长,抑制葡萄球菌㊁肠球菌㊁韦荣球菌㊁梭菌及肠杆菌的生长;免疫因子和铁蛋白对大肠杆菌和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14]㊂母乳中的双歧杆菌㊁乳酸杆菌㊁链球菌等可以促进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发育和免疫系统的成熟[15]㊂1.2.3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但是过量或者长期使用不仅可杀死病原微生物,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16]㊂研究指出,婴儿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其肠道中肠杆菌㊁肠球菌㊁克雷伯杆菌比例增高,但是双歧杆菌和拟杆菌比例降低[17];同时肠道菌群多样性也会降低并持续一定的时间[18]㊂另外母体孕期或者哺乳期抗生素治疗可能会导致婴儿肠道中拟杆菌属和细菌总量的降低[19]㊂1.2.4 环境及遗传因素 研究分析德国和芬兰两个国家儿童肠道微生物,发现芬兰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较德国婴儿多[20]㊂出生于家庭人员较多的家庭的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较多,但是细菌总数量较低㊂动物实验表明,同一笼子中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呈现聚集性,而不同笼子间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较大[21]㊂有研究表明,双胞胎肠道菌群定植及结构相似,同卵双胞胎高于异卵双胞胎[22]㊂均表明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的形成还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㊂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岁以前,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婴儿分娩方式㊁喂养方式㊁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影响㊂因此顺产㊁母乳喂养㊁合理规范的使用抗生素有利于婴儿时期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和发育㊂2 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2.1 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过敏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同时又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㊂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㊁哮喘㊁特应性皮炎㊁过敏性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㊂2003年有调查研究显示,美国4岁以下的儿童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比20世纪80~90年代增加160%[23]㊂根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WAO)对全球30个国家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约22%的人口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㊂我国在2008年至2009年对北京㊁重庆㊁广州三个城市中0~14岁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三个城市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14.46%㊁20.42%和7.83%,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分别为3.15%㊁7.45%和2.09%,湿疹的患病率分别是20.64%㊁10.02%和7.22%[24]㊂因此探索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和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㊂2.2 肠道微生物与免疫 肠道菌群是肠道免疫系统的重要刺激因素,它们通过不断的刺激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应答反应,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的成熟,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㊂研究证实,以乳酸杆菌㊁双歧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通过与肠黏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构成肠黏膜上皮的生物屏障,协助机体抵御外源性致病菌的入侵,对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5]㊂婴儿期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虽已基本完成,但其免疫功能仍不十分成熟和健全:如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较差;机体此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多为初次反应,抗体产生速度慢㊁效价低㊁免疫能力较弱等[26]㊂因此,婴儿出生后,随着其与母亲皮肤㊁阴道以及外界环境中微生物的接触,其肠道菌群不断定植,该过程对机体免疫系统分化和发育成熟至关重要㊂2.3 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2.3.1 过敏患儿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存在差异 研究显示,过敏体质儿童与健康儿童之间肠道菌群存在差异㊂Björkstén等[27]对29例爱沙尼亚(低发地区)和33例瑞典(高发地区)的2岁儿童的大便进行菌群分析,发现过敏性患儿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低,而需氧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增加;且爱沙尼亚儿童粪便中产乳酸杆菌较瑞典儿童更为常见㊂Yong等[28]通过对过敏性疾病高发(英国)和低发地区(新西兰)的婴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的类型分析发现低发地区婴儿粪便中均含有婴儿型双歧杆菌,而高发地区的婴儿则不完全如此;另外研究还表明长双歧杆菌㊁两歧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能够诱导胎儿脐血树突状细胞表达CD83,诱导Th2免疫反应,而婴儿型双歧杆菌无此作用㊂Kalliomäki等[29]采用定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发现与正常婴儿相比较,过敏婴儿大便中梭菌较高,而双歧杆菌较少㊂总之,在过敏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研究中,不同的研究其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不尽相同,但所有关于过敏患儿肠道菌群的研究均提示过敏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或者双歧杆菌类别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㊂2.3.2 生命早期菌群结构可能是后期过敏发生的重要因素 过敏性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由于人类基因表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明显的变异,因此,循证学资料显示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主要为环境因素[30]㊂ 卫生假说”[31]认为,生命早期 过度卫生”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卫生条件使得微生物的暴露减少,这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高存在密切联系㊂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自然免疫可诱导Th1型细胞因子的释放,而新生儿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Th2型,因此生命早期微生物的暴露可以刺激婴儿Th1细胞的分化,使得Th1/Th2达到平衡,避免相对过多的Th2型细胞因子过度刺激B细胞引起IgE增高,从而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㊂反之,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源自生命早期低水平的微生物暴露,生命早期微生物的暴露情况对其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有着决定性作用[32]㊂因此,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可能是其生命后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㊂新近研究表明,过敏性哮喘儿童在生命早期已经出现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的降低[32]㊂另有研究指出内毒素暴露频繁和家庭成员多的婴儿的肠道菌群结构更为丰富,而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会避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或者减少过敏症状的出现[33]㊂分娩方式㊁喂养方式㊁抗生素的使用均可影响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㊂抗生素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稳态失衡,进而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的长期改变[34]㊂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小鼠使用万古霉素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且更容易发生过敏性哮喘[35]㊂人群研究结果指出,新生儿时粪便中的球样梭菌XIVa种和脆弱杆菌亚组可以预测生命后期哮喘的发生[36]㊂挪威一项大样本的队列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孕期服用含有益生菌乳制品的母亲分娩的孩子,3岁时过敏性湿疹㊁结膜炎的发病率较低[37]㊂另有研究显示,乳酸杆菌㊁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通过诱导Th1类型细胞因子的产生,起到缓解过敏症状和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作用[38]㊂因此婴幼儿期甚至孕期肠道菌群结构对后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㊂3 展望近年来,随着肠道代谢组学㊁基因组学㊁蛋白组学的不断发展,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机体健康的作用越来越清晰,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维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的重要性㊂婴儿期是肠道菌群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形成过程受到婴儿分娩方式㊁喂养方式㊁抗生素使用等因素的影响㊂多项研究证明,过敏性疾病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和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发现婴幼儿期肠道菌群结构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密切关联,婴儿期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其生命后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㊂因此我们应更进一步探索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其后期发生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整肠道微生物,从而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㊂同时益生菌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㊁预防过敏性疾病方面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意义,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以提供证据支持㊂参考文献:[1] West CE,Jenmalm MC,Prescott SL.The gut microbiota and its rolein the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disease:a wider perspective[J].Clin Exp Allergy,2015,45(1):43⁃53.[2] Zhou D,Zhang H,Bai Z,et al.Exposure to soil,house dust anddecaying plants increases gut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decreases serum immunoglobulin E levels in BALB/c mice[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6,18(5):1326⁃1337. [3] Elgin TG,Kern SL,McElroy SJ.Development of the neonatal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J].Clin Therap,2016,38(4):706⁃715. [4] Penders J,Gerhold K,Thijs C,et al.New insights into the hygienehypothesis in allergic diseases:mediation of sibling and birth mode effects by the gut microbiota[J].Gut Microbes,2014,5(2): 239⁃244.[5] Mika M,Mack I,Korten I,et al.Dynamics of the nasal microbiotain infanc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135(4):905⁃912.[6] Lee E,Kim BJ,Kang MJ,et al.Dynamics of gut microbiotaaccording to the delivery mode in healthy korean infants[J].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6,8(5):471⁃477.[7] Gallego CG,Salminen S.Novel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how canthey help in human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J].Appl Food Bio⁃technol,2016,3(2):72⁃81.[8] Jakobsson HE,Abrahamsson TR,Jenmalm MC,et al.Decreasedgut microbiota diversity,delayed Bacteroidetes colonisation and reduced Th1responses in infants delivered by caesarean section [J].Gut,2014,63(4):559⁃566.[9] Grönlund MM,Grzekowiak L,Isolauri E,et al.Influence ofmother′s 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gut colonization in the infant[J].Gut Microbes,2011,2(4):227⁃233.[10] Favier CF,de Vos WM,Akkermans ADL.Development ofbacterial and bifido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feces of newbornbabies[J].Anaerobe,2003,9(5):219⁃229.[11] Fernández L,Langa S,Martín V,et al.The human milkmicrobiota:origin and potential roles in health and disease[J].Pharmacol Res,2013,69(1):1⁃10.[12] Tsuji H,Oozeer R,Matsuda K,et al.Molecular monitoring of the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Japanese infants[J].Beneficial Microbes,2012,3(2):113⁃125.[13] Martín V,Maldonado⁃Barragán A,Moles L,et al.Sharing ofbacterial strains between breast milk and infant feces[J].J HumLact,2012,28(1):36⁃44.[14] Marcobal A,Barboza M,Froehlich J W,et al.Consumption of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by gut⁃related microbes[J].JAgricul Food Chem,2010,58(9):5334⁃5340. [15] Rescigno M.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its effects on the immunesystem[J].Cell Microbiol,2014,16(7):1004⁃1013. [16] Cox LM,Yamanishi S,Sohn J,et al.Altering the intestinalmicrobiota during a critical developmental window has lastingmetabolic consequences[J].Cell,2014,158(4):705⁃721. [17] Greenwood C,Morrow AL,Lagomarcino AJ,et al.Early empiricantibiotic use in preterm infant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bacterialdiversity and higher relative abundance of Enterobacter[J].JPediat,2014,165(1):23⁃29.[18] Schokker D,Zhang J,Vastenhouw SA,et al.Long⁃lasting effectsof early⁃life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routine animal handling on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immune system in pigs[J].PLoSOne,2015,10(2):e0116523.[19] Korpela K,Salonen A,Virta LJ,et al.Intestinal microbiome isrelated to lifetime antibiotic use in Finnish pre⁃school children[J].Nat Commun,2016,7:10410.[20] Grzekowiak,Grönlund MM,Beckmann C,et al.The impact ofperinatal probiotic intervention on gut microbiota: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in Finland and Germany[J].Anaerobe,2012,18(1):7⁃13.[21] Lees H,Swann J,Poucher SM,et al.Age and microenvironmentoutweigh genetic influence on the Zucker rat microbiome[J].PLoS One,2014,9(9):e100916.[22] Goodrich JK,Waters JL,Poole AC,et al.Human genetics shapethe gut microbiome[J].Cell,2014,159(4):789⁃799. [23] Eichenfield LF,Hanifin JM,Beck LA,et al.Atopic dermatitis andasthma:parallels in the evolution of treatment[J].Pediatrics,2003,111(3):608⁃616.[24] 赵 京,柏 娟,申昆玲,等.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中心城区0~14岁儿童过敏性疾病问卷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40⁃744.Zhao J,Bai J,Shen KL,et al.Questionnaire⁃based surveg ofallergic diseases among children aged0-14years in the downtownof Beijing,Chongqing and Guangzhou[J].Chin J Pediatrics,2011,49(10):740⁃744.[25] Hooper LV,Littman DR,Macpherson AJ.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icrobiota and the immune system[J].Science,2012,336(6086):1268⁃1273.[26] Kau AL,Ahern PP,Griffin NW,et al.Human nutrition,the gutmicrobiome and the immune system[J].Nature,2011,474(7351):327⁃336.[27] Björkstén B,Naaber P,Sepp E,et al.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allergic Estonian and Swedish2⁃year⁃old children[J].Clin ExpAllergy,1999,29(3):342⁃346.[28] Young SL,Simon MA,Baird MA,et al.Bifidobacterial speciesdifferentially affect expression of cell surface markers andcytokines of dendritic cells harvested from cord blood[J].ClinDiagn Lab Immunol,2004,11(4):686⁃690.[29] Kalliomäki M,Kirjavainen P,Eerola E,et al.Distinct patterns ofneonatal gut microflora in infants in whom atopy was and was notdeveloping[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1,107(1):129⁃134.[30] Schuijs MJ,Willart MA,Vergote K,et al.Farm dust andendotoxin protect against allergy through A20induction in lungepithelial cells[J].Science,2015,349(6252):1106⁃1110. [31] Jovanovi c'D,Ili c'N,Miljkovi c'⁃Selimovi B,et al.Campylobacterjejuni infection and IgE sensitization in up to2⁃year⁃old infants[J].Vojnosanitetski Pregled,2015,72(2):140⁃147. [32] Abrahamsson TR,Jakobsson HE,Andersson AF,et al.Low gutmicrobiota diversity in early infancy precedes asthma at schoolage[J].Clin Exp Allergy,2014,44(6):842⁃850. [33] Hörmannsperger G,Clavel T,Haller D.Gut matters:microbe⁃hostinteractions in allergic disease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2,129(6):1452⁃1459.[34] Arrieta M C,Finlay B.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allergicasthma[J].J Infection,2014,69:S53⁃S55.[35] Russell SL,Gold MJ,Willing BP,et al.Perinatal antibiotictreatment affects murine microbiota,immune responses andallergic asthma[J].Gut Microbes,2013,4(2):158⁃164. [36] Vael C,Vanheirstraeten L,Desager KN,et al.Denaturing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 of neonatal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relation tothe development of asthma[J].BMC Microbiol,2011,11(1):1⁃7.[37] Bertelsen RJ,Brantster AL,Magnus MC,et al.Probiotic milk con⁃sumption in pregnancy and infancy and subsequent childhoodallergic diseases[J].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4,133(1):1⁃8.[38] West CE,Jenmalm MC,Kozyrskyj AL,et al.Probiotics fortreatment and primary prevention of allergic diseases and asthma:looking back and moving forward[J].Exp Rev Clin Imunol,2016,12(6):625⁃239.[收稿2017⁃09⁃27 修回2017⁃11⁃22](编辑 倪 鹏)。
肠道菌群与过敏症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消化健康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过敏症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消化健康的影响肠道菌群与过敏症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消化健康的影响导言:肠道菌群是指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各类微生物的总称,其中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过敏症状之间存在关联,并且肠道菌群对消化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过敏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对消化健康的影响。
一、肠道菌群与过敏症状的关系过敏症状是人体免疫系统对不良食物、环境或其他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增加过敏症状的发生。
1.1 肠道菌群的失衡与过敏症状肠道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状态。
然而,一些因素,例如长期应用抗生素、饮食结构改变等,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与过敏症状的发生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在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的人身上,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较低,且某些特定的菌群丰度发生了改变。
例如,某些致病菌的数量增多,并且益生菌的数量减少。
这种失衡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增加过敏症状的发生。
1.2 肠道菌群的调节对过敏症状的改善一些研究发现,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可能有助于改善过敏症状。
首先,益生菌被认为是调节肠道菌群的关键。
益生菌指的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
研究发现,长期应用益生菌可能有助于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有害菌的数量,并且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因此,适量摄入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改善过敏症状。
其次,饮食结构的调整也可能对调节肠道菌群起到积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并且减少有害菌的数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
张纪泳;曾永梅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24(46)1
【摘要】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环境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暴露因素、膳食结构、生活环境对机体肠道菌群定植、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肠道菌群的丰度、组成、代谢产物可通过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与宿主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对过敏性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产生持久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展开综述。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张纪泳;曾永梅
【作者单位】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67
【相关文献】
1.孕妇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肠道菌群及肥胖的关系研究进展
2.过敏性疾病幼儿肠道菌群分析
3.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4.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5.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自双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见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亚娟;付三仙;张贝贝
【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2018(034)005
【摘要】过敏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肠道菌群结构异常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形成过程受到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益生菌或益生元的添加、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异常是其后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拟结合最新文献,探讨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异常与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4页(P786-789)
【作者】王亚娟;付三仙;张贝贝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
【相关文献】
1.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郭晗;张捷;杨硕;乔蕊
2.口腔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许振国;赵晓静;刘博罕;贾倩;刘继轩;何昆仑
3.口腔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许振国;赵晓静;刘博罕;贾倩;刘继轩;何昆仑;
4.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岳宏宇;丛春莉;李艳梅
5.肠道微生物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王勇;黎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如何
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如何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世界,那就是肠道菌群。
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在维持我们的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就包括过敏性疾病。
那么,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的数量极其庞大,种类繁多。
这些微生物与我们的身体相互作用,参与了许多生理过程,如消化、免疫调节等。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肠道内环境的稳定。
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因为饮食不当、使用抗生素、压力过大等原因,就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密切相关。
那么,肠道菌群失衡是如何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呢?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影响过敏性疾病。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肠道菌群能够与肠道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免疫调节功能就会出现紊乱,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容易对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过敏性疾病。
例如,某些有益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平衡。
而当有益菌减少时,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也会减少,炎症反应就可能会加剧,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失衡还可能影响肠道屏障的功能。
肠道屏障就像是一道防线,能够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
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
但当菌群失衡时,肠道屏障可能会受到破坏,使得一些过敏原更容易进入体内,触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引发过敏性疾病。
此外,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也可能直接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肠道健康与皮肤过敏的关系是什么
肠道健康与皮肤过敏的关系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皮肤过敏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不适,如瘙痒、红肿、皮疹等。
而你或许未曾想到,肠道健康竟与皮肤过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肠道的重要作用。
肠道不仅仅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场所,它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内栖息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肠道菌群。
这些肠道菌群与我们的身体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就包括皮肤过敏。
那么,肠道健康是如何影响皮肤过敏的呢?一方面,肠道具有一道重要的屏障功能,被称为肠道屏障。
它就像是一堵坚固的城墙,阻止有害物质、病原体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颗粒进入血液循环。
如果肠道屏障受损,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趁虚而入”,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而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往往会成为炎症表现的“战场”之一,从而出现过敏症状。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影响皮肤健康。
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使其能够正确识别和应对有害的外来物质,而不过度反应。
然而,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紊乱,对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进而引发过敏。
再来说说食物过敏与肠道健康的关系。
某些食物如果不能被肠道充分消化和吸收,其残留的蛋白质片段可能会穿透肠道屏障,进入血液,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敌人”,引发过敏反应。
而良好的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效率,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风险。
此外,肠道内的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来影响免疫系统和皮肤的健康。
短链脂肪酸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那么,如何维护肠道健康,以预防和改善皮肤过敏呢?饮食是关键。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失衡会引发哪些皮肤过敏反应
肠道菌群失衡会引发哪些皮肤过敏反应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世界,那就是肠道菌群。
这些微小的生物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其中就包括对皮肤健康的影响。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皮肤过敏反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衡。
简单来说,就是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失调。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它们参与着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多种生理过程。
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滥用抗生素、过度的压力等因素,就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那么,肠道菌群失衡是如何引发皮肤过敏反应的呢?这其中的机制较为复杂。
一方面,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会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
肠道黏膜就像是一道防线,正常情况下可以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
但当菌群失衡时,这道防线可能会出现漏洞,使得一些过敏原能够“趁机而入”,进而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就可能出现过敏症状。
湿疹就是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引发的一种常见皮肤过敏反应。
湿疹往往会导致皮肤发红、瘙痒、起疹子,让人忍不住去抓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时,某些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增加,从而加剧湿疹的症状。
荨麻疹也是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之一。
患者的皮肤上会突然出现风团,伴有剧烈的瘙痒。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敏感,使得身体更容易出现荨麻疹的症状。
还有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是过敏性皮炎。
皮肤会变得干燥、发红、瘙痒,甚至可能出现脱屑的情况。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调节机制,使得皮肤对外界刺激更加敏感,从而引发过敏性皮炎。
除此之外,肠道菌群失衡还可能导致痤疮的发生或加重。
痤疮不仅仅是因为油脂分泌过多或者毛囊堵塞,也可能与肠道菌群的状态有关。
失衡的肠道菌群可能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进而影响皮肤的油脂分泌和炎症反应,使得痤疮问题更加严重。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皮肤过敏问题呢?除了观察皮肤症状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检查手段来判断。
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
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过敏性疾病的出现越来越常见,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湿疹等。
而在探寻这些疾病的根源时,肠道菌群失衡逐渐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肠道菌群,简单来说,就是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体。
它们的数量之多,超乎想象,种类也极为丰富。
这些微生物与我们的身体形成了一种微妙而重要的共生关系。
正常情况下,它们相互协作,维持着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对我们的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肠道菌群失衡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呢?为什么它会和过敏性疾病产生关联呢?首先,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
肠道就像是一道坚固的城墙,其表面的细胞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屏障,阻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然而,当菌群失衡时,这道屏障可能会受到破坏,变得“漏洞百出”。
原本无法通过的过敏原等物质就有了可乘之机,得以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其次,肠道菌群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帮助免疫系统“训练有素”,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和应对真正的威胁,而对无害的物质保持“宽容”。
但当菌群失衡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变得敏感和过度反应,将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误判为敌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再者,肠道菌群可以产生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比如短链脂肪酸。
这些物质对于维持肠道的健康和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都非常重要。
一旦菌群失衡,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减少,就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具体来说,在过敏性鼻炎中,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鼻腔黏膜的免疫反应异常,使鼻腔更容易受到过敏原的刺激,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对于过敏性哮喘,失衡的肠道菌群可能影响呼吸道的免疫平衡,导致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引发喘息、咳嗽等哮喘症状。
而湿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因为肠道和皮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的问题可能会通过某种机制反映在皮肤上。
“内忧外患”肠道菌群、荨麻疹与益生菌的关系
“内忧外患”肠道菌群、荨麻疹与益生菌的关系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
正常的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造成肠道菌群失衡,继而引发或加重疾病,影响人体健康。
通过膳食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选择性地刺激和调节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保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有效措施。
肠道菌群与人体长期互动、共同进化。
帮助宿主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宿主肠道中产生的有毒废物,同时产生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短链脂肪酸等供能物质为宿主所用。
肠道菌群紊乱将导致诸如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荨麻疹等多种人体疾病的发生。
因此,维护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对维持机体健康十分关键。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科门诊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先有皮肤瘙痒或灼热、刺痛感,然后皮肤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凸起风团,颜色为淡红或苍白,瘙痒症状往往很严重。
出现皮疹后,通常1~2天就可自动消失,但也可复发。
有些人的荨麻疹不仅仅有皮肤上的外在表现,还可能发生在胃肠道,会伴腹痛、腹泻;发生在喉头黏膜会出现呼吸困难等。
诱发荨麻疹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直接的触发因素和基础因素。
直接的触发因素多为外源性和暂时性,如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光照等)、食物中的假变应原(包括动物蛋白、食品添加剂等)、药物过敏、运动等;基础因素通常是内源性和持续性的,包括肥大细胞对IgE 的高敏感性、体内慢性局部感染(细菌、病毒等)、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等。
传统的治疗方案一般采用抗组胺类、消炎类药物口服,辅以激素类软膏外用,见效明显。
但过段时间病情又会复发还有加重的趋势,长期服用药物会对肝肾造成损伤,外用激素类软膏停用后易复发,长期使用会使皮肤失去正常防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最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
使患者饱受折磨,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变而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是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肠道健康与皮肤过敏有何关系
肠道健康与皮肤过敏有何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皮肤过敏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可能表现为瘙痒、红肿、皮疹等症状,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扰。
而你可能想不到,肠道健康竟然与皮肤过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弄清楚这两者的关系,首先得了解一下肠道的重要功能。
肠道不仅仅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场所,它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在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维持着肠道的健康和身体的整体平衡。
当肠道健康出现问题时,比如肠道菌群失调,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就包括皮肤过敏。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
正常情况下,肠道的黏膜层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可以阻止有害物质、细菌和未消化的食物颗粒进入血液。
但如果这道屏障出现漏洞,那些本不该进入的物质就会“趁虚而入”,引发免疫系统的警觉和攻击。
免疫系统一旦被激活,就可能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的炎症和过敏反应。
比如说,湿疹就是一种常见的与肠道健康相关的皮肤过敏疾病。
此外,肠道菌群还能够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
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脂肪酸等,对于维持皮肤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肠道菌群失调,影响了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皮肤就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营养而变得脆弱、敏感,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饮食也是影响肠道健康和皮肤过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过多地摄入高糖、高脂肪和加工食品,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同时,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直接引发过敏反应,或者通过影响肠道健康间接导致皮肤过敏。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对于预防和缓解皮肤过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通过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膳食纤维就像是肠道菌群的“食物”,能够滋养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病有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病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
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
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法正常形成。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
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
母婴健康系列十:肠道菌群在婴幼儿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母婴健康系列十:肠道菌群在婴幼儿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西方生活方式的人群中,越来越多的儿童和成人患有过敏性疾病,这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过敏性疾病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然而,某些过敏性症状很有可能在特定年龄阶段首次出现。
例如,婴儿和3岁以下的儿童中,食物过敏最常见,尤其是牛奶、鸡蛋、小麦和坚果过敏等,影响多达8%的儿童。
大多数受过敏影响的婴儿和儿童有一种或多种症状,涉及一种或多种器官系统,主要在胃肠道和/或皮肤。
3岁以后,吸入性过敏变得更为常见。
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花粉过敏很常见。
严格避免刺激性过敏原是主要的治疗选择。
单凭遗传因素我们很难解释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迅速飙升,所以环境因素一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肠道菌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今天,我们重点关注肠道菌群在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在预防和治疗婴儿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肠道菌群与过敏早期接触微生物抗原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辅助性T细胞Th1/Th2免疫反应平衡的建立至关重要。
微生物接触对于口服耐受性的发育也至关重要。
最初,“卫生假说”认为,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与微生物的接触减少(环境太干净),可能使生命后期的免疫调节容易受损,导致Th2疾病(比如过敏)或Th1疾病(比如1型糖尿病)的发生。
最近,卫生假说受到了挑战。
虽然接触某些病原体可以帮助预防特应性疾病,但是接触其它一些病原体也可能会促进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致病因子的暴露时间和特性、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和其它环境因素等也可能非常重要。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可能导致过敏的发生。
下面我们讨论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因素及其对过敏风险的影响: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剖宫产婴儿与顺产婴儿的细菌定植模式不同。
剖宫产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前2年里拟杆菌门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较低。
与顺产婴儿相比,剖宫产婴儿体内与Th1相关的趋化因子水平降低,Th1/Th2平衡向容易过敏的Th2免疫反应偏移。
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性研究
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物过敏问题在全球愈发普遍起来。
食物过敏是一种身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对正常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质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不适或严重的健康问题。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
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该疾病,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一、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调节的影响肠道菌群是人类消化道内寄居的微生物总称,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它们与宿主共生共存,在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免疫系统调节方面,肠道菌群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机体免疫功能:1. 产生抗原物质:肠道菌群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其中包括一些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的抗原物质。
这些抗原物质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免疫应答,从而加强或抑制免疫反应。
2. 影响免疫细胞发育:肠道菌群的存在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例如,某些特定细菌株能够促进T细胞和B细胞等重要免疫细胞的生成。
3. 调节白细胞功能: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可以调节白细胞的功能。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直接与白细胞相互作用、介导信号通路等方式。
二、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之间的关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专家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之间的关联。
一些观察性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与食物过敏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以下是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的概括:1. 肠道菌群多样性:一些研究显示,食物过敏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
与正常人相比,食物过敏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株数量显著减少或增加。
2. 特定微生物株:一些特定微生物株在食物过敏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乳酸杆菌株被认为具有抑制免疫反应、减轻食物过敏症状的作用。
3.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肠道黏膜屏障是阻止外界抗原进入体内的重要保护层。
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关系的深入研究
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关系的深入研究食物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常导致人体对某种食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之间的相关机制,并探讨未来在潜在治疗该类过敏性疾病上的前景。
一、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调节的作用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侵袭及感染的重要防线。
虽然我们从小就接触到大量潜在致敏原,但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这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怀疑,肠道菌群是否参与了这一调节过程。
1.1 肠道菌群影响T细胞平衡T细胞是机体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和调节性T细胞(Treg)。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与人体中这两种T细胞的平衡紧密相关。
研究发现,丰富多样的肠道菌群可以促进Th17细胞生成,而Th17细胞是机体对某些过敏原产生反应时起到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
相比之下,贫乏的菌群会增加Treg细胞的数量,这种细胞则具有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过敏风险的作用。
1.2 肠道菌群调控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内皮细胞构成了肠道屏障,起着保护消化系统以及预防致敏原通过黏膜层进入血液循环的作用。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健康的菌群可以增加黏蛋白(mucin)蛋白质在肠壁上的产生,从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而异常肠道菌群可能导致黏蛋白的合成减少,使得肠道屏障受损,有害物质更容易通过黏膜进入血液。
这种情况下,机体更容易出现对食物过敏的免疫反应。
二、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的关联众所周知,饮食在食物过敏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将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出来。
2.1 肠道菌群与食物免疫原互动一些食物含有抗原性较高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和坚果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潜在致敏原不会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
但当人体缺乏必要的免疫调节时,就会容易对这些蛋白质产生过度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肠道菌群好坏直接决定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台敏乐】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过敏常常一早就打喷嚏、流鼻水、揉眼睛、搓鼻子,有时候异味性皮炎也来凑凑,尤其是在早晚温差大或梅雨季节最严重。
过敏也因为三天两头感冒,夜晚咳嗽,鼻窦炎、荨麻疹、湿疹反复发生等等,不论睡眠、食欲、情绪、专心度和生长发育都受到影响。
过敏的症状与部位会随着年龄而改变,大致会遵循着1异位性皮炎(湿疹)、2过敏性鼻炎、3哮喘、4过敏性结膜炎、5慢性病,这样的时间顺序出现,就像进行曲一般,这就是所谓的(过敏五部曲)。
异位性皮炎是过敏性疾病最先出现的,主要来自食入性过敏原,常在出生后1-6个月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主要来自吸入性过敏原,症状约在3-6岁开始发现。
在过敏的治疗上,除避免接触过敏原、接受药物治疗外,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临床证据提示,益生菌在过敏疾病的治疗上,有不错的效果,可以补充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能够将TH2免疫反应调节趋向TH1免疫反应,大量产生抗发炎细胞激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以缓解过敏的发炎反应。
一种新型乳酸菌probiotic(中文名:台敏乐益生菌),在、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中国获得抗过敏专利认证。
(中国专利号:罗伊是乳杆菌ZL 201010226737.7;副干酪乳杆菌ZL 2011 10404611.9抗过敏益生菌,是一种功能性的乳酸菌菌株。
台敏乐抗过敏益生菌,是复合型抗过敏的乳酸菌组合物,用于治疗过敏之乳酸菌菌株之食品组合物以及医药组合物。
),其作用表现在:调整过敏体质,调节免疫平衡,缓解过敏症状。
(来源:发明专利中专利内容摘要)
有研究表明,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减少密切相关。
从胎儿的出生方式就有可能决定过敏性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人,是人菌共生的超级微生物,“人体菌群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肠道菌群1000余种,总数超过100万亿。
这些有益菌与有害菌刺激肠粘膜和免疫器官发育、成熟,激活免疫系统,这些人体微生物菌群可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维持肠道粘膜的完整性起到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
为什么孩子过敏跟肠道的菌群有关呢?
先来想想,其实过敏主要是从食物过敏开始的,食物过敏是食物吃到肚子里,胃肠道没有很好地消化就吸收了,造成了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成分对人体的刺激。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食物,别的小孩吃了就没有问题呢。
其实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就吸收,原因就是因为肠道菌群不太健康所致。
所谓抗过敏益生菌就是可以和人体共生且对人体有正面效益的微生物,其中含有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的抗过敏益生菌制剂台敏乐是最具代表性的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
益生菌长期以来一直用来照顾人类的健康,除了可改善肠道的生态,产生抗菌物质,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乳糖不耐受综合症,还可降低TH2细胞所造成的过敏免疫发炎反应。
由于益生菌本身在肠道内就象过客一样,无法长期在肠道繁殖生长期,若要在肠道内生长及发挥有效功能,就得提供它足够生长的必要营养素,抗过敏益生菌之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长双岐乳杆菌的特性是肠吸附能力佳,具有耐酸性,菌体通常呈细长杆状,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不会产生内孢子,于好氧及厌氧环境下会生长。
含有丰富副干酪乳杆菌的台敏乐益生菌对免疫调控能力是可以有效地降低IgE,以及增
加干扰素抑制IgE来减轻过敏症状。
此类功能性抗过敏益生菌通过肠道定殖才能在肠内形成菌种优势,进而能绵延不绝的发挥它本身免疫调节的功能。
通过了胃酸和胆盐考验,从而得以顺利的在肠道发挥其它抗过敏功能,实验证明抗过敏益生菌组合物台敏乐可以通过人体消化系统严格环境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