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e6c376c336c1eb91a375d4b.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详解一、学习目标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对比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写作背景《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日渐没落的旧中国的农村,作者回乡处理家务并告别了自己的故土与心中唯一眷恋和牵挂的儿时玩伴—闰土。
此一别不知今生还能否再见,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已“没有什么好心绪”。
而当见到记忆中的小英雄褪去了光环,变做一个“木偶人”,好生意的“豆腐西施”沦落为尖酸刻薄、小偷小摸的“圆规”,更是引发作者无尽的感慨和悲哀。
文章结尾写道:“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四、生词识记阴晦[yīn huě]:阴沉,昏暗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谋食[móu shí]:谋生无端[wúduān]: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伶仃[líng dīng]:形容瘦弱或细长鄙夷[bǐyí]:轻视,看不起瑟索[sèsuǒ]: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多写作“瑟缩”松[sōng]松爽[shuǎng]爽:形容轻松愉快展转[zhǎn zhuǎn]: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现写作“辗转”恣睢[zìsuī]:任意胡为祭祀[jìsì]: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嗤笑[chī xiŕo]:嘲笑,有讽刺之意。
应酬[yìng chou]:交际往来世面[shìmiàn]:指社会或形形色色的社会情况隔膜[gémó]: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第15课《故乡》-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
![第15课《故乡》-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9fd2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4.png)
2024年山东省枣庄三中高考一模高效提分物理卷(基础必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在xOy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存在匀强磁场,两个相同的带电粒子①和②在P点垂直磁场射入,①的速度与x轴负方向成45°,②的速度与x轴正方向成45°,如图所示,二者均恰好垂直于y轴射出磁场,不计重力,不考虑带电粒子之间的作用力,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判断的是( )A.带电粒子①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大B.带电粒子①在磁场中运动的过程中洛伦兹力的冲量大C.带电粒子②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短D.两个粒子磁场中运动的过程中平均速率相等第(2)题用一束紫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为使该金属能产生光电效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延长该紫光的照射时间B.改用频率比该紫光高的紫外线照射C.增大该紫光的强度D.改用波长比该紫光长的蓝光照射第(3)题两个完全相同的闭合线圈甲和乙电阻均为,匝数均为10。
将它们分别放在变化的磁场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甲按正弦规律变化,图乙线性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B.乙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有效值为10 AC.0〜4 s内甲、乙两线圈中产生的热量之比为D.一个周期内甲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三次第(4)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
如果将“总确诊病例人数的增加”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加速”,将“总确诊病例人数的减少”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减速”,将增加和减少的快慢类比成“加速度”,据此,“确诊人数增加出现减缓趋势”可以类比成运动学中的( )A.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B.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C.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D.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第(5)题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方,有两个方向相反的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磁场范围足够大,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左边为,右边为,一个竖直放置的宽为、长为,单位长度的质量为、单位长度的电阻为的矩形金属线框,以初速度垂直磁场方向从图中实线位置开始向右运动,当线框运动到虚线位置(在左边磁场中的长度为,在右边磁场中的长度为)时,线框的速度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时线框中电流方向为逆时针,线框中感应电流所受安培力为B.此过程中通过线框截面的电量为C.此过程中线框产生的焦耳热为D.此时线框的加速度大小为第(6)题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可认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f2f3c4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a.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想要学好语文,那么对于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都要掌握好,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 猹chá五行xíng缺土
jiàng 秕bǐ谷鹁鸪bó gū獾huān猪潮汛xù,初中化学;n 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 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 suī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
(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
(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
(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
(5) 看不起。
鄙夷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
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1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
![1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b07705f524ccbff021844e.png)
语言描写方面,如闰土的一声“老爷”,将中年闰土的自卑、痛苦 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杨二嫂尖酸刻薄、咄咄逼人的语言描写,生动地 表现出其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动作描写方面,如杨二嫂一边走一边“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 腰里”,表现出她的贪婪和好占小便宜的特点。
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因此, 宏儿“回来”的想法很难实现。“我”这次回到故乡,已经感到与 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使原本 内心就不平静的“我”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 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疑难探究
1.小说为什么要用很大的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 这和全文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写作特色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了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 闰土与杨二嫂两个典型人物的对比,不仅衬托出闰土的淳朴、善良, 而且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杨二嫂形象前后的 对比,反映了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故乡面貌前后的对比,反映出 中国农村经济的每况愈下的现实;“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 生的关系的对比,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背景资料
鲁迅自1912年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12月最后一次返回 故乡绍兴,准备将家迁至北京。回乡后,他目睹了故乡的破败景 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看到了童年时的朋友——农民章运水(闰 土原型)的悲苦境况,感到十分悲愤。1921年1月,他以这次回乡 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cef505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e.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知识点归纳写作背景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
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
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
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
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大约29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字词解释1.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2.阴晦(huì):阴沉昏暗。
3.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4.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5.心绪:心情。
6.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7.谋食:谋生。
8.寓所:寄居的房子。
9.猹(chá):作者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主要内容《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表达思想: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题思想《故乡》的主题思想是: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小册子知识点:14 故 乡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小册子知识点:14 故 乡](https://img.taocdn.com/s3/m/a08436a76f1aff00bfd51e17.png)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小册子知识点:14 故乡 14 故乡1.生字注音阴晦(huì)五行(xíng)脚踝(huái)瑟索(sè)恣睢(zìsuī)嗤笑(chī)髀间(bì)愕然(è)深黛(dài)寒噤(jìn)惘然(wǎng)秕谷(bǐ)潺潺(chán)颧骨(quán)祭祀(sì)獾猪(huān)2.多音字系(xì)联系(jì)系鞋带模(mó)模仿(mú)模具吓(xià)吓唬(hè)恐吓行(háng)字里行间(xíng)行踪壳(ké)蛋壳(qiào)地壳薄(báo)薄饼(bó)薄命(bò)薄荷3.形似字晦(huì)阴晦诲(huì)教诲惘(wǎng)惘然罔(wǎng)欺罔睢(suī)恣睢雎(jū)关雎箫(xiāo)竹箫潇(xiāo)潇洒萧(xiāo)萧索讯(xùn)通讯迅(xùn)迅速汛(xùn)潮汛4.词语解释(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3)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4)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5)鄙夷:轻视;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8)恣睢:任意胡为。
(9)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10)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现在写作“辗转”。
(11)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12)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13)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鲁迅名言佳句(1)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故乡》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cd57c644e2bd960591c67720.png)
《故乡》备课资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1.字词积累阴晦huì: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谋食:谋生。
无端:无缘无故。
潮汛xùn: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è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嗤chī笑:讥笑。
瑟索: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惘wǎng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zì睢suī:放纵,凶暴。
2.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30年。
3.背景链接《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
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
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故乡》以搬家为线索,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为内容,把现实和回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艺术整体;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文章脉络小说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叙写,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653f21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4.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笔记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笔记如下:一、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愕然:吃惊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迎”和“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迎”和“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
“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故乡》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故乡》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5426d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7.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故乡》必背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 字词字音:猹(chá)、髀(bì)、廿(niàn)、黛(dài)、阴晦(huì)、祭祀(sì)、嗤笑(chī)、惘然(wǎng)、五行(xíng)、恣睢(zìsuī)、脚踝(huái)、颧骨(quán)、蜷缩(quán)、折本(shé)、模样(mú)、潮汛(xùn)、愕然(è)、伶仃(língdīng)、应酬(yìngchou)、瑟索(sè)等。
2.词义: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伶俐:聪明,灵活。
愕然:吃惊的样子。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嗤笑:讥笑。
障壁:屏障,墙壁,这里指隔膜。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一气: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3. 作者及背景作者:鲁迅 (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写作背景: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 (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作品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二、课文理解1. 小说三要素人物:核心是思想性格,描写角度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故乡》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0bdb8b7476a20029bc642d05.png)
《故乡》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于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10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
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积累1.阴晦.(huì):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苍黄:灰暗的黄色。
本文形容天色不好。
4.悲凉:悲哀凄凉。
5.瓦楞.(léng):绍兴人习惯用“楞”指称那种格子状的狭长凹凸的东西,如“一畦菜地”说成“一楞楞菜地”。
屋瓦沟脊相间,也是“一楞楞”的,故称为“瓦楞”。
6.嗤.(chī)笑:讥笑。
7.素:向来。
8.如许:这么些。
9.易主:改换主人。
易:改变。
10.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
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11.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12.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13.祭祀.(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14.无端:无缘无故。
端:头,引申为缘由。
15.伶俐:动作灵活。
16.景况:光景,情况。
本文指生活状况。
17.秕.(bǐ)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18.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031cc7649649b6649d7475f.png)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中考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解析版)
![中考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2583f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0.png)
第15课故乡一、夯实基础1.识音阴晦.( )萧.( )索愕.( )然鄙.夷( ) 嗤.笑( ) 惘.( )然隔膜.( )恣睢.( )【答案】阴晦(huì)萧(xiāo)索愕(è)然鄙夷(bǐ)嗤笑(chī) 惘(wǎng)然隔膜(mó) 恣睢(su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
著有散文集《》,小说集《》《》,散文诗集《》,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答案】鲁迅周树人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狂人日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文学常识的掌握。
3.释义(1)阴晦:(2)萧索:(3)无端:(4)伶仃:(5)鄙夷:(6)寒噤:(7)恣睢:【答案】(1)阴沉昏暗。
(2)荒凉、冷落的意思。
(3)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4)形容瘦弱或细长。
(5)看不起。
(6)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7)放纵,放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意思的掌握。
二、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qì)蓬.隙(pénɡ)毡.帽(zhān)祭祀.(sì)B.装弶.(jànɡ) 伶.俐(líng)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磕.头(kē) 皱.纹(zhòu) 瑟.索(sè)D.寒噤.(jī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姿.睢(zì)【答案】C【解析】A.“戚”应读作“qī”,“蓬”应改为“篷”;B.“弶”应读作“jiàng”;D.“噤”应读作“jìn”,“姿”应改为“恣”。
2.写出与下面各词意义相近的词。
阴暗( ) 萧条( ) 寂静( )悲凉( ) 鄙视( ) 崇敬( )【答案】阴晦萧索安静悲哀鄙夷崇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平时对词语的积累。
《故乡》学习要点(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学习要点(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638becef83d049649a665801.png)
《故乡》学习要点〔一〕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呐喊》的小说有哪些?〔《社戏》与《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所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乡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凄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关于题目:“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关于本文的线索和结构:《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我”回故乡的时间为顺序,以“我”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枢纽来展开故事情节。
思考: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并说出每个部分写什么?(1)回故乡(1--5段)(2)在故乡(6--77段)(3)离故乡(78--88段)关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思考: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说说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闰土衬托人物:杨二嫂线索人物:“我”2、让我们先看主要人物闰土。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少年闰土的形象:朴实、善良、热情、活泼、聪明、勇敢的小英雄,是通过多种描写方式及多个故事情节来塑造的。
中年闰土的形象:衰老、迟钝、自卑、麻木、迷信的木偶人。
闰土由“小英雄”到“木偶人”这一惊人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生活上日趋贫困;精神上遭受损害。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 乡》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 乡》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6e931d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a.png)
嗤笑(chī)huáng(惶)恐
瑟索(sè)寒噤(jìn)zhàng(障)壁惘然(wǎg)zì suī(恣睢)
多音字
吓 模
壳 提
形近字
重点词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社戏》
二、外貌描写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综合素养
素材积淀:鲁迅作品精彩文段赏读
一、环境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节选自《祝福》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故 乡》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 者
鲁迅
生卒年
1881—1936
初三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知识点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4a50f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3.png)
初三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知识点及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三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知识点及教案初三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知识点及教案免费下载《故乡》一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初三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知识点及教案,仅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重要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88439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6.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 | 学习笔记整理《故乡》重要知识点总结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写作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主题思想】《故乡》通过描写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关注。
作品展现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合理。
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性的思考。
【字词】(1)字音字形阴晦(huì)萧索(xiāo su ǒ)鄙夷(bǐyí)嗤(chī)笑恣(zì)睢(suī)潮汛(xùn)惘(wǎng)然愕(è)然(2)多音字壳【(ké)贝壳(qiào)躯壳】畜【(xù)畜牧(chù)畜生】吓【(xià)吓唬(hè)恐吓】解【(jiě)解放(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3)释义阴晦:阴沉昏暗。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e2cd0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c.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故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涵盖了许多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与故乡有关的各个知识点。
1. 故乡的定义和特点故乡是指一个人出生、成长或者长期生活的地方。
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乡土情怀、亲情和回忆。
故乡的特点包括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以及个人情感等。
2. 故乡的文化和传统故乡的文化和传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包括方言、民俗、节日等。
方言是一种地方语言,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是故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是指民间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习俗,它们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它们代表了故乡人民的某种信仰、情感和价值观。
3. 故乡的自然环境故乡的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故乡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植被等。
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也塑造了故乡人民的习性和文化特点。
4. 故乡的名人和文化遗产每个地区都有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名人和文化遗产。
这些名人可以是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他们的成就代表了该地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
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传统工艺品、文物等,它们是故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故乡的独特魅力。
5. 故乡的文学描写和情感表达文学作品是人们对故乡的情感表达和思考的重要方式。
作家通过描写故乡的风景、人物和事件,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和怀旧之情。
这些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展现了故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6. 故乡的语言和故事传承故乡的语言和故事传承是保持故乡文化的重要方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口头传统,这些语言和故事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故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 故乡的变迁与未来发展故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化。
故乡的发展涉及到经济、人口流动、城市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故乡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通过对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关故乡的知识点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故乡的文化和传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导读: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xíng缺土
jiàng秕bǐ谷鹁鸪bógū獾huān猪潮汛xù,初中化学;n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折shé本黛dài色惘w ǎng然恣睢zīsuī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
(2)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
(3)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
(4)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
(5)看不起。
鄙夷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