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的特点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2286fc7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c.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与较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对抗主要体现在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领域的争夺。
美国以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为核心,苏联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为基础,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的分歧。
这种对立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经常产生冲突和对抗。
两国在冷战时期通过制定一系列反对对方的政策来展开较量。
美国实行了所谓的“遏制政策”,试图阻止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扩张。
而苏联则通过支持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和进行政治援助,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对抗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和冲突。
二、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美苏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军事开支、科技研发和经济援助等方面。
为了保持军事优势,美苏两国都在巨额的军事开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双方在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的发展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致力于获取军事上的优势。
此外,美苏两国还通过援助和经济合作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以确保这些国家不会倒向苏联。
而苏联则通过提供援助和建设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经济竞争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文化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文化领域上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美国通过文化输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试图传播其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和美国流行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苏联则通过对外宣传和艺术创作来传播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
苏联电影、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文化角逐不仅是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也是两国在国际影响力上的竞争。
通过文化传媒的影响力,美苏两国试图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四、科技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科技竞赛也是非常激烈的。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https://img.taocdn.com/s3/m/805f4c0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1.png)
13.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个打败敌⼈的⽬标,这⼀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林(1945年于雅尔塔)材料⼆: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在亚洲则充满了⽕药味。
----《冷战风云》材料三: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江泽民在中共⼗五⼤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打败共同敌⼈的⽬标”,“战时”“同盟”进⾏了什么努⼒?“同盟分裂”的标志是什么?(2)依据材料⼆指出美苏冷战的特点。
举⼀例说明在“亚洲则充满了⽕药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的特点及“亚洲则充满了⽕药味”的史实.(3)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因素.解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打败共同敌⼈的⽬标”,1945年召开了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联合国起到了⼀定积极的作⽤.“战时”“同盟”进⾏的努⼒有1944年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战场,对德国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加速了德国的投降;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2)据材料⼆“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在亚洲则充满了⽕药味.”可知,美苏冷战的特点是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在“亚洲则充满了⽕药味”的表现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发⽣.(3)据材料三“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可知,当今世界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因素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答案为:(1)召开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特点: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举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和⼆战后的世界格局及美苏冷战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历史史实的能⼒.。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b65cb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8.png)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冲突之一。
其中,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历史上关于美苏冷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冷战的定义和背景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其所领导的集团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对立:美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两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2.领土争端:二战后苏联试图通过扩张领土来保护自身利益,而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
3.核武器竞赛: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相互威慑"。
4.军事同盟体系:美国与苏联分别领导了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同盟体系,双方为了拉拢其他国家的支持,进行了长期的角力。
二、主要冲突和事件1.柏林危机:柏林作为东西方冲突的前沿阵地,曾多次成为美苏之间的争夺焦点。
在1948年至1949年期间,苏联封锁了柏林,导致美国与苏联爆发激烈的对峙。
最终苏联被迫解除封锁。
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使得美国感到极度威胁。
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之间最为严重的冲突,双方险些爆发核战争。
最终通过外交手段缓解了紧张局势,两国达成了危机的解决方案。
3.朝鲜战争:1950年至1953年,朝鲜半岛爆发了美苏两大国之间的代理战争。
苏联和中国支持朝鲜,而美国则支持韩国。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东亚地区冲突的一次重要事件。
4.越南战争:1965年至1973年,越南战争成为美苏冷战的一大战场。
苏联支持北越,而美国支持南越。
越南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之一,最终以美国在越南的溃败而告终。
三、冷战的结束和影响冷战最终于1989年到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国家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与两极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b6093c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0.png)
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时期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时期,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对抗。
冷战期间,世界呈现出两极格局,即东西方阵营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明显对立。
本文将探讨冷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实力迅速崛起,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区域势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
随着争夺欧洲势力范围、经济实力竞争、核武器军备竞赛等因素的加剧,冷战逐渐形成并持续了几十年。
二、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1. 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了明显的政治对抗态势。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奉行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国际上主张包括经济资本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而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奉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倡导国家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2. 军事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
双方在军事领域展开持续对抗,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3. 经济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上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苏联则通过对东欧国家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4.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西方民主自由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与东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三、冷战两极格局的特点1. 对抗性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呈现出极为强烈的特点。
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互相遏制和竞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区域势力分裂:冷战时期,世界呈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明显分裂。
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选择站队,形成了两极格局,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抗性格。
3. 战略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军备竞赛。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争霸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争霸](https://img.taocdn.com/s3/m/4b27f6f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c.png)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争霸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争霸。
这种对立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同时还涉及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争霸。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两个核心。
两者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对立成为了冷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主张自由民主制度,强调个人权利和市场自由;而苏联则主张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体利益和计划经济。
这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上的竞争与对立。
二、经济领域的竞争冷战时期,经济领域的竞争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大争夺战。
美国以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强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经济援助、贸易和投资活动,以加强其全球影响力。
苏联则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
两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争夺,更是两个不同制度的对抗和竞争。
三、科技领域的角力冷战时期,科技领域的竞争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另一个焦点。
双方在太空竞赛、核武器研发、计算机技术等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美国推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并成功将人类送上月球,苏联则在太空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如完成首次载人航天器的发射。
在核武器领域,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试图通过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来威慑对方。
科技领域的竞争成为了衡量两个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四、军事的对峙与较量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对峙与较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两国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大量的核武器和先进的军事技术。
在全球范围内,两国通过盟友和间谍网络争夺势力范围,并试图通过间谍活动和秘密行动来获取对方的军事情报。
此外,两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和军备竞赛,试图在军事领域上取得优势。
五、影响力的竞争冷战时期的美苏对立与争霸不仅仅是在直接冲突和对抗上,也涉及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争夺。
对美苏冷战的认识
![对美苏冷战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d366b8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7.png)
对美苏冷战的认识
美苏冷战是20世纪中期长达几十年的政治和军事对抗,是两个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和争斗。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夺全球的支配权和影响力,包括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竞争。
美苏冷战的成因主要是两个政治体系的对立和相互不信任。
美国坚持自由民主政治体制,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而苏联则奉行共产主义政治体制,注重国家集体和计划经济。
两个政治体系的对立和冲突导致了全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美苏冷战形成了各种军备竞赛和军事同盟,例如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
而且美国还采取了各种干涉和介入政策,推翻了一些亲苏的政府,例如中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
苏联则采取了类似的政策,支持一些亲苏的政府,例如古巴和南斯拉夫等国家。
美苏冷战对全球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种对抗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而且也导致了全球各地的战争和紛爭。
在冷战中,美国和苏联都试图通过外交对话和顶层会谈来解决问题,但是冷战结束的事件是苏联解体和连带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变化。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12b54eaa00b52acec7ca63.png)
美苏冷战的特点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美苏之间的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转攻为守。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苏联在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能够更好的遏制苏联的发展,来实现称霸全球的目标,美国开始采用各种的手段拉拢同盟国,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格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而美国在1947、1948、1949三年之内相继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从这时期开始到60年代,是美苏冷战的发展时期,美苏两国在不断地试探对方,退与进相互融合,试图在推搡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时期的冷战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一)缓和1、苏联促使签订对奥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内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对于奥地利的解决方式,苏联一贯主张根据保障奥地利民族独立的利益和保障欧洲安全的利益尽快缔结对奥和约,但是美、英、法三国不仅在草拟对奥和约的工作上一味拖延阻挠,而且力图把奥地利拉入西方军事集团,以堵塞解决奥地利问题的道路,致使奥地利问题拖延了十年之久而未获解决。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这不仅使奥地利恢复了自由和独立,而且为和平协商解决其他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美苏冷战书面的形成知识点
![美苏冷战书面的形成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59117ce45c3b3567ec8b68.png)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美苏冷战书面的形成1、冷战含义:二战后,美苏双方推行的除战争的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
2、原因:(1)遏制苏联;(2)确立霸权。
3、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稳定欧洲的资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456、特点:(1)政治上:社义和资义两种力量对立(2)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3)军事上:两大集团激烈对抗(4)意识形态: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7、评价:冷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积极作用: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消极作用:(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书面,世界被分裂的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演,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1、含义:①雅制,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②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③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三者的关系: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③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搞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救火车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④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选修3.3 美苏“冷战”、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选修3.3 美苏“冷战”、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bec46a1ed9ad51f01df290.png)
美苏冷战的评价 【例1】(2011·浙江文综·T39)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 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 苏德签订互不侵 月23日 犯条约
1945年 8 月8 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共第19次代表会 爆发 月1日 议,首次提出“人 1988年 道的、民主的社会 1941年6 苏德战争爆发 6~7月 主义”,“公开性、 月22日 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1942年1 《联合国家宣言》 意见的多元化” 签署 月1日
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 苏冷战”的。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
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解题分析】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
趋于消失。
(3)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需要有更雄厚的 经济力量支持。
【史论要旨】在海湾战争中,高技术、空中力量起到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高技术战争使得经济因素在国际斗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上升,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革命。
3.影响 (1)给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人民带来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 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解题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的重要
原因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国家团结
一致,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实施禁运,引 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 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A项错误;二战后,世界经济就 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
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美苏“冷战”对峙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f490fd33e2bd960590c6779e.png)
2.影响
(2)积极影响:
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 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 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 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④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 际环境。
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 (1)阵线分明: 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并带有浓厚的 意识形态色彩。 (2)美苏主导: 建立在美苏均势基础之上,美苏作为队里 双方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 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 (3)斗争方式: 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着两种社会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 (4)体现矛盾: 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 大局。 1.特点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 (5)对峙地区: 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影响 (1)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影响: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 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 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在对峙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 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④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⑤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 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⑥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 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⑦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苏冷战表现形式
![美苏冷战表现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e4834f1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7f.png)
冷战是一场经济、文化和政治竞争,这场竞争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苏联之间,但也影响了全世界。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信任和敌对感,双方都希望获得全球的支持和影响力。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包括:
1.
军事竞争:美苏两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并经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军事演习和军事干预。双方之间的军事竞争也表现在核武器的竞争上,美苏两国都对核武器的发展进行了大量投资。
2.
经济竞争:美苏两国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美国采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苏联则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这两种体制之间的对比也成为冷战期间的一个焦点。
3.
文化竞争:美苏两国都希望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美国提倡自由主义,而苏联则提倡共产主义。这两种理念之间的对比也是冷战期间的一个重要议题。
4.
政治竞争:美苏两国都希望获得全球的政治影响力,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两个国家在国际组织中也存在着激烈的政治竞争,如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另外,冷战期间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如科技竞争、外交竞争、贸易竞争等。虽然冷战在1991年结束,但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仍然很大。
窗பைடு நூலகம்顶端
窗体底端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977929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1.png)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从1945年到1991年,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了许多局部冲突和竞争,但幸好没有直接爆发全面战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的不同方面。
一、意识形态对立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美国推崇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主张集体主义、国有财产和单一党制。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系统上的冲突。
二、核武器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使得全世界都生活在核战争爆发的阴影之下。
两个国家在核武器技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致力于提高武器的威力和射程。
这种核威慑使得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
三、武装冲突的代理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利用代理人进行武装冲突和冲突介入。
美国支持西方国家和亲西方政权,而苏联则资助社会主义和亲苏政权。
这些代理人战争在越南、朝鲜、阿富汗和尼加拉瓜等地引发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四、间谍活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间谍活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双方设法渗透对方的政府、军队和情报机构,以获取对方的机密信息并进行秘密行动。
著名的间谍事件,如美国的凯西案和苏联的美国间谍内森·哈利登,进一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五、竞争与合作尽管美苏两大国在冷战期间是核心对手,但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合作与竞争。
其中之一是太空竞赛,两国都试图证明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优势。
另一个是战略武器限制谈判,例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甘迺迪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开始进行重要的军备控制和裁军会谈。
结论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两国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核武器竞赛,代理人战争,间谍活动等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合作与竞争。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26cd40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f.png)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抗和竞争。
这场冲突持续了数十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一、政治上的对抗在二战后不久,美苏两国在政治上就开始了明显的对抗。
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的扩张政策,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主义,而美国则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积极阻止苏联的扩张,并试图在国际社会上争取更多的盟友。
这导致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对立态势。
二、经济上的竞争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也在经济上进行了剧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计划,积极支持欧洲国家的经济重建,以遏制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
苏联则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其军事实力,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来巩固其地位。
这种经济上的竞争极大地刺激了两国之间的对抗。
三、军事上的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也是激烈的。
两国相继研发了核武器,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扩散。
同时,两国还进行了军备竞赛,争夺军事技术和军事基地的建设。
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四、全球影响力的争夺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还通过支持各种政权来争夺全球的影响力。
美国支持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加强了西方的阵营。
苏联则通过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
两国之间的这种竞争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五、冷战的结束与后果冷战在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后才结束。
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霸权地位。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
然而,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浪费和安全隐患,其后果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总结:冷战美苏两强对抗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与竞争使得全球局势紧张,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冷战的结束为美国带来了更大的霸权地位,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隐患。
分析冷战的特点。
![分析冷战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82a50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0.png)
分析冷战的特点。
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到苏联解体之前的一段时期,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敌对状态和紧张关系。
下面是冷战的主要特点:
1.意识形态对立:冷战的核心是美国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
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
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
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并试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争取全球各地的支持和影响力。
2.核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唯二的核武器
拥有国。
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积极发展强大
的核武器力量,并具备相互毁灭的能力。
这增加了彼此之
间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3.代理人战争: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支持各种代
理人战争和政治冲突,以争夺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影
响力。
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影响
下的代理人战争。
4.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一系
列的领土和影响范围的争夺。
苏联在战后通过红军的进军
巩固了自己在东欧的影响力,并形成了苏联卫星国家;而
美国则在东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推动盟友的建立来抗衡苏
联。
5.资源和技术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
事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争相发展新的技术和武器,
并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以保持自己的全球地位和优势。
总的来说,冷战的特点是基于意识形态对立、核军备竞赛、代理人战争、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以及资源和技术竞争。
这段时期的紧张局势持续了几十年,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也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和现代世界秩序的塑造。
冷战的特点和影响
![冷战的特点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e76ace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f.png)
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有,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实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
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
能够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防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
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有,甚至影响到今天。
分析冷战的特点,能够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实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水准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小结:
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反苏、反共、反革命,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
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水准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https://img.taocdn.com/s3/m/4aef1a7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8.png)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激烈、最紧张的战略竞争之一。
这场对决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并塑造了后来的世界秩序。
本文将深入探讨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从历史背景、军事对抗、意识形态对立以及最终走向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历史背景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起源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调整。
二战过后,苏联以及美国成为全球唯二的超级大国,二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对抗纷纷扩大化,国家意识形态分歧逐渐加大,彼此互不信任。
另外,苏联迅速在东欧国家建立了一个由共产党政权主导的东欧剧变铁幕政治格局,这使得美苏之间的对抗更加尖锐。
二、军事对抗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不仅在军事技术水平上展开了紧张的竞争,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代理战争进行对抗。
其中最著名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这些代理战争成为美苏争夺全球霸权的核心,彼此支持不同的阵营并以此推进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经济支持,美苏两国都在竭力争取领先地位。
三、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时期,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两强竞争的核心。
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强调个人和企业自由,而苏联则倡导计划经济和单一政党体制,重视集体和国家利益。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进行争夺,并试图通过意识形态上的胜利来争夺全球主导地位。
四、最终走向和影响冷战的最终走向是苏联解体,这使得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变化,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也带来了新的全球挑战。
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虽然在经济和军事上不再是美国的对手,但仍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对世界以及两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军事的发展。
在这场较量中,美苏两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战后世界的走向。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a5928e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9.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冷战时期是二战结束后的一个特殊时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对抗不仅影响了两国的国内政策和国际关系,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场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是基于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展开的。
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代表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分歧。
在经济方面,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
而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更强。
这导致了两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抗,例如军备竞赛和经济制裁等。
在政治方面,美国主张民主制度和人权保护。
而苏联则采取了一党制和集权政治。
这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
例如,美国支持西方国家,而苏联则支持东方社会主义国家。
二、核武器的威胁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是核武器威胁的对抗。
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库存,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研发和测试。
这使得两国之间存在着核战争的威胁,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核武器的威胁不仅仅是战略上的,也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核武器的使用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和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因此,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促使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核运动和核裁军倡议。
三、间谍活动的角力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是一场间谍活动的角力。
双方都派遣了大量的间谍人员,试图获取对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以及科技窃取等。
这使得冷战时期的间谍活动异常活跃,两国之间的情报战也愈发激烈。
间谍活动不仅仅是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的,也渗透到了国内。
美国和苏联都对本国内部存在的间谍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和打击。
例如,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运动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反间谍运动,而苏联也对内部的叛徒进行了无情的清洗。
四、冷战的结束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九年级下册冷战的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冷战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ae4ce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4.png)
九年级下册冷战的知识点冷战的知识点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对抗和竞争的状态。
它被称为“冷战”,是因为在该时期两个国家没有爆发直接军事冲突,但他们之间的对抗和紧张关系却是非常明显的。
以下是关于九年级下册冷战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冷战起因于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影响力之间的矛盾。
冷战的特点是:(1)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代表西方民主,苏联代表共产主义,两者意识形态冲突;(2)核武器竞赛:美苏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研发和军备竞赛;(3)间谍活动:两国之间秘密进行间谍活动,试图获取对方机密情报;(4)地区冲突干涉:美苏相互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导致一系列地区冲突。
二、冷战时期的两个阵营冷战时期,世界主要被分为美国领导的北约阵营和苏联领导的华约阵营。
北约阵营主要由西欧国家和美国组成,华约阵营主要由东欧国家和苏联组成。
两个阵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对抗和竞争,尤其是在欧洲地区,两个阵营分别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同盟,以保持力量对比和自身利益。
三、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1.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旨在遏制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扩张。
2. 柏林封锁:1948年,苏联封锁了对西柏林的陆上交通,导致柏林封锁危机。
美国采取了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的行动,最终导致苏联撤销封锁。
3. 韩战:1950年-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和苏联在韩国战场上展开间接对抗。
联合国军队主要由美国领导,而中国则支援北朝鲜。
4.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以威胁美国。
最终,在国际压力下,苏联同意撤回导弹,两国冲突得以避免。
5.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支援阿富汗的抵抗力量,成为冷战中一次重要的地区冲突。
四、冷战结束和影响冷战结束于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
这一事件标志着华约阵营的解体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
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
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
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
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
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
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
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
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
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
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
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
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
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
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
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
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
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
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
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
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
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时,美苏的激烈对抗到了最为紧张的顶点。
古巴导弹危机后,国际关系趋于缓和。
这是因为美国的力量相对下降、对外政策失利、越战的不能自拔,而苏联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大有发展。
同时,欧洲局势渐趋正常,美国不得不正式承认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对此,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而勃列日涅夫则正式推行了“和平共处”的政策。
在此基础上,美苏高层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并达成了一系列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发表了大量的宣言、声明,签订了众多的条约、协议。
在军备控制,特别是核军备的控制上,美苏之间都作出了相互的让步。
这是国际关系走向缓和的表现。
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介入了亚洲、非洲的一系列军事冲突,特别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不断扩展自己的军事、政治义务,使得美苏之间重新走向了对抗。
苏军大举进入阿富汗后,美国立即对苏联进行了全面的制裁,卡特主义并随之出台。
苏联对此则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里根入主白宫后,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抛弃了缓和的方针而对苏联进行了全面的进攻。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苏联及其东欧盟国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变更,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与美国抗衡与竞争的能力。
此时美国亦加强了对苏联的“和平演变”,因而美苏之间又趋向了缓和。
但是此刻苏联已渐渐走向瓦解。
布什政府的上台,更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为美苏冷战划上了句号。
可见,美苏冷战史便是美苏间的对抗与缓和相交替的历史。
在美苏强烈的对抗的背后,美苏也进行过缓和的尝试,但缓和的另一面,冷战双方的对抗总不能避免。
二,冷战与热战
一部美苏冷战的历史,不仅仅是“冷战”的历史,也是热战的历史。
在欧洲,冷战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
在20世纪以前,欧洲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欧洲的中心地位直到美苏的崛起后才有所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彻底让位于美国与苏联这两个侧翼大国。
美苏冷战在欧洲正式爆发后,也是以欧洲作为对抗与僵持的主战场。
欧洲是传统的权力中心,有着强烈的帝国主义烙印,是列强的主要集中之地,长时间以来地缘政治形势也较为稳定与简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各列强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实力大受削弱,而美国和苏联却迅速得到强大。
因而,战后欧洲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被美苏迅速填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德国问题是美苏在欧洲关系的关键问题,因而战后美苏在德国问题上不免要发生大的争斗。
战后德国的分区占领、两次柏林危机的爆发,直到柏林墙的建立都体现了美苏的对抗。
此外,针对对方,在军事上美苏还分别成立了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在经济上是巴黎统筹委员会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在政治上当然是双方分别结成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这些相对应的组织或机构大大加剧了冷战的进程。
柏林墙建立以后,欧洲的地缘政治局势基本上趋于稳定。
自此以后,美苏在欧洲的对抗形式充分地表现为间谍战、宣传战等相互攻击,少了两军对峙的局面,也少了由冷战变为热战的危险。
自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到冷战的结束在欧洲地区基本上都是以“冷和平”式的对抗存在,这种对抗最终也没有转为正式的战争。
但是美苏在亚洲的关系并非能与欧洲所比拟。
亚洲在冷战中一直以热战的形式出现着。
1950年6月,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1958年美国出兵黎巴嫩,60年代美国又大举进军越南战争。
苏联方面,1979年苏军大举侵入阿富汗,直到1985年底苏联在阿富汗的驻军达到15万之多。
朝鲜战争是美国直接参与的战争,而它的另一方,北朝鲜与中国却缺少不了苏联的支持。
在越南战争中,苏
联不但向越南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而且还派遣了军事人员和顾问。
亚洲一系列的战争大大地刻上了美苏冷战的烙印。
亚洲的冷战以热战的形式存在有着众多的原因。
亚洲地区自近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特别是欧洲列强的侵略,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战后,亚洲地区的民族觉醒与民族解放运动大量涌现,
使得亚洲地区的政局较为动荡。
当欧洲的地缘政治局势趋于稳定时,美苏便将目光转向了亚洲。
然而,对于欧洲而言,亚洲地区无非也只是美苏双方战略的边缘地区,因而当亚洲的冲突影响到冷战双方的利益时,为了避免双方的直接冲突,美苏双方都优先考虑采取代理人进行军事对抗。
这些对抗“双方出兵都是有限度的,美苏都不会全力以赴,不存在相互间势均力敌的直接核威慑,风险较小。
”k 但是,美苏在亚洲地区没有固定的盟国,就算有盟国,大多也是政局不稳,力量薄弱。
因而有时候美苏都不得不亲自出兵。
这是一种矛盾,这种矛盾使得美苏在考虑双方的关系时都较为小心,并且达成了一定的游戏规则。
因而亚洲地区的战争若是有了冷战一方直接参加,另一方则处于较为隐蔽的状态。
如苏军入侵阿富汗,美国虽然宣布进行封锁,但也只向阿富汗提供武器装备而不派遣部队。
因而,尽管在亚洲的冷战常表现为热战,但冷战最终还是没有转化为全球性的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