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书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将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技术应用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界面和功能,了解地理数据的组成和类型。

2.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地图扫描、GPS定位等。

4.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查询、空间关系分析等。

5.完成一个简单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例如根据地图数据绘制出一些区域的土地利用图。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实验环境准备:安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了解其基本功能和操作方式。

4.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查询和分析功能,绘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空间关系分析。

5.实验结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得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四、实验心得与体会本次实验使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我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现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还可以进行遥感监测、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重要应用。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在地理学、规划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理实验报告范文

地理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名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 熟悉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了解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 学会使用GIS软件进行城市规划相关操作。

二、实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数据相结合,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的计算机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GIS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

2. 实验数据:城市规划相关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3. 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1)收集城市规划相关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土地利用、交通、人口、经济等。

(2)将收集到的数据导入GIS软件中。

2. 空间数据编辑(1)对导入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编辑,包括拓扑检查、要素编辑、属性数据编辑等。

(2)对编辑后的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3. 空间分析(1)根据城市规划需求,进行空间分析,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

(2)分析结果以图形、表格或报告等形式展示。

4. 可视化表达(1)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如地图、图表等。

(2)根据需求调整地图颜色、字体、图层顺序等。

5. 输出结果(1)将分析结果导出为图形、表格或报告等形式。

(2)对导出的结果进行整理和编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准备本次实验收集了城市规划相关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包括土地利用、交通、人口、经济等。

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公开数据平台等。

2. 空间数据编辑对导入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编辑,包括拓扑检查、要素编辑、属性数据编辑等。

经检查,数据准确无误。

3. 空间分析根据城市规划需求,进行空间分析,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

分析结果如下:(1)叠加分析:将土地利用、交通、人口、经济等数据进行叠加,得到城市规划的初步布局。

(2)缓冲区分析:对交通设施进行缓冲区分析,确定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解,
掌握GIS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提高地理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熟悉GIS软件的基本界面和功能;
2. 创建地理数据,包括点、线、面数据;
3. 对地理数据进行编辑、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操作;
4. 制作地图输出,并进行布局设计。

三、实验步骤
1. 打开GIS软件,创建新项目;
2. 导入地理数据,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
3. 对数据进行编辑,添加属性信息;
4. 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5. 设计地图输出,包括添加比例尺、图例、文字标注等;
6. 输出地图文件或打印地图。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创建了一个包含多种地理数据的GIS项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编辑和分析,最终设计制作出了一幅具有美观布局
和丰富信息的地图输出。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GIS的应用和功能,提高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五、实验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处理工具,已经在各个领域
得到广泛应用,对地理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展示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
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还加深了对空
间数据处理和地图制作流程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
能更加灵活和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

六、参考文献
暂无
七、附录
实验数据文件及地图输出截图
以上为本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第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A课程实验所属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A开课学期:2014-2015第一学期所在专业:所在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时间:目录实验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构成…………………………3-7 实验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8-16 实验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17-19 实验四: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20-25 实验五:空间操作及其空间分析………………………26-34 实验六: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输出………………………35-42实验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构成一、实验目的了解GIS的组成和软硬件平台,熟悉平台软件的界面环境、基本操作,理会GIS的基本功能二、实验分组每人一组,独立完成三、实验内容启动MapInfo MapInfo界面结构菜单命令 MapInfo的工具条读取栅格图像并使用绘图工具打开表完成实验结果、体会指定项目,和个人收获。

四、方案设计(要求)略五、实验结果1.快速启动项2.系统界面情况3.点数据层4.线数据层5.面数据层六、实验体会(结论)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1.系统硬件:数据处理设备(包括从服务器到图形工作站、个人计算机等各种形式的计算机),输入设备(数字化仪,大幅面图形扫描仪,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全球定位系统),输出设备(显示器、投影仪、绘图仪、打印机)2.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GIS基础软件平台(如MapInfo)、GIS应用软件3.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逻辑上分为矢量和栅格两种数据结构4.应用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和最终用户)5.应用模型(是和专业知识连接的纽带,模型的实现一般是在平台软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2. MapInfo的主要功能① 测量分析② 缓冲区分析③ 地图代数④ 多边形操作⑤ 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3.地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1.数据采集与编辑:…… 2.数据存储与管理 3.数据处理和变换 4.空间分析和统计 5.产品制作与显示 6.二次开发和编程实验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一、实验目的熟悉图象处理方法,明确数据结构构建原理,掌握图象配准、屏幕数字化、属性数据输入方法,理解物理坐标和用户坐标的转换关系及数据输入环境,体会图层概念二、实验内容栅格图象处理在MapInfo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进行栅格图象配准矢量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实验结果的指定内容及其它个人体会三、实验步骤略四、结果(一)栅格图象处理1.图象配准提示框(你想简单地显示未配准的图象,或配准它使它具有地理坐标)截图2.单位选择对话框截图3.投影选择对话框截图4.输入控制点坐标对话框截图5.4个控制点坐标输入完毕的图象配准对话框截图6.配准后的结果(文件另存窗口插入)7.方法2的步骤结果截图(选做)(二)屏幕矢量化(图形数据输入)(三)属性数据输入五、结论(体会)1.关于图象配准的功能配准一幅栅格图象时,要输入地图坐标(如经度/纬度),并指定栅格图象上与该坐标对应的点。

地信实验报告总结(3篇)

地信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地理科学研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GIS的基本操作,熟悉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流程,提高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理解GIS的基本原理,掌握地图制图、空间分析等基本技能。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GIS软件安装与启动- 安装ArcGIS软件,确保软件版本与实验要求相符。

- 启动ArcGIS软件,熟悉界面布局和基本功能。

2. 地理空间数据准备- 收集实验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行政区划数据等。

-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转换,确保数据格式符合ArcGIS要求。

3. 地图制作- 使用ArcGIS软件创建新的地图项目。

- 在地图中添加地理空间数据图层,设置图层属性和显示参数。

- 完成地图布局,包括标题、图例、比例尺等。

4. 空间分析- 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 输入分析参数,执行空间分析操作。

- 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5. 实验报告撰写- 按照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总结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图制作- 成功创建地图项目,添加了地形、土地利用、行政区划等图层。

- 地图布局合理,图层属性设置符合要求。

2. 空间分析- 成功执行了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空间分析操作。

- 分析结果准确,可视化展示清晰。

四、实验总结与反思1. 实验收获- 掌握了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熟悉了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流程。

- 学会了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2. 存在问题- 在地图制作过程中,图层属性设置不够精细,影响地图美观度。

- 在空间分析过程中,对部分分析方法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分析结果不够理想。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书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书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书姓名:班级:指导教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11月目录前言-------------------------------------------------3 实验一:几何校正-------------------------------------4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二:数据库设计基本流程---------------------------8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三:空间分析-------------------------------------1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四:地图制图-------------------------------------17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总结------------------------------------------------21前言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的学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的建立、采集、处理与存储组织、GIS空间分析的原理方法、地图可视化等内容,并了解常用GIS软件的操作,为后续其它GIS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实验课程要求掌握:ArcCatalog的基本操作、ArcMap地图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操作。

强化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并不断学习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实验一:几何校正一、实验目的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

二、实验原理几何校正的原理是将图像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而将地图投影系统赋予图像数据的过程,称为地图参考。

由于所有地图投影系统都遵循一定的地图坐标系统,因此几何校正的过程包含了地理参考过程。

在进行几何纠正时,可以使用一幅不含地理参考的图像和一定数量的图像上已知地理坐标的控制点,也可以使用一幅不含地理参考的图像和一幅具有地理参考的高精度图像。

三、实验软件ArcGIS 10.2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地理配准工具1)打开ArcMap,将: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JPG、rectify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wgs84.tif加载到ArcMap中;2)添加“地理配准”工具栏;3)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JPG增加到ArcMap 中,会发现“地理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地信实习实验报告

地信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我们选择了GIS实习实验课程。

本次实习实验旨在使学生了解GIS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地图编辑、空间分析等功能。

2. 学习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可视化。

3. 培养学生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软件:ArcGIS 10.22. 实验数据:我国某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

3. 实验步骤:(1)启动ArcGIS软件,创建新的项目。

(2)导入实验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

(3)进行地图编辑,包括添加图层、设置图层属性、调整图层顺序等。

(4)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5)可视化处理,包括地图符号化、专题制图等。

(6)输出实验成果,包括打印地图、导出图片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图编辑在地图编辑过程中,我们成功添加了土地利用、地形、人口等图层,并设置了相应的图层属性。

通过调整图层顺序,使得地图内容更加清晰易懂。

2. 空间分析(1)缓冲区分析:以人口数据为分析对象,生成不同距离的缓冲区,以便了解人口分布情况。

(2)叠加分析:将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叠加,分析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在地形上的分布特点。

(3)网络分析:以交通网络为分析对象,计算最短路径、最优路径等,为实际出行提供参考。

3. 可视化处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可视化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成果:(1)土地利用分布图:展示了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2)地形图:展示了研究区域的地形起伏情况。

(3)人口分布图:展示了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GIS实习实验,我们掌握了以下知识和技能:1. 熟悉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地图编辑、空间分析、可视化处理等。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训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加深对GIS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地理信息系统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

二、实训目标1. 理解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功能。

2. 掌握GIS软件(如ArcGIS)的基本操作。

3. 学会利用GIS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GIS基础知识学习:介绍了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

2. ArcGIS软件操作:学习了ArcGIS软件的界面布局、基本功能、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等操作。

3.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了如何利用GPS、遥感等技术采集空间数据,以及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编辑和转换。

4. 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学习了如何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5. 项目实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利用GIS技术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四、实训过程1.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了解GIS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2. 第二阶段:软件操作训练。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输入、编辑、查询等。

3. 第三阶段: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利用GPS、遥感等技术采集空间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编辑和转换。

4. 第四阶段: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

学习空间分析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5. 第五阶段:项目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利用GIS技术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五、实训成果1. 个人技能提升: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GIS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以及ArcGIS软件的操作技巧。

地理信息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操作与应用实验目的:1. 熟悉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

2. 掌握地理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3. 学习地理空间分析的基本技能。

4. 了解GIS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器材:1. 计算机:配置满足GIS软件运行要求的硬件环境。

2. 软件平台:ArcGIS软件。

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1. 安装ArcGIS软件,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2. 准备实验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

二、GIS基本操作1. 打开ArcGIS软件,熟悉软件界面和基本功能。

2. 导入实验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

3. 对导入的数据进行编辑,如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4. 创建地图视图,调整图层顺序、颜色、透明度等参数。

5. 查看地图要素属性,了解地理信息。

三、地理数据处理1. 对实验数据进行投影转换,确保数据在相同的坐标系下。

2. 对实验数据进行裁剪,提取所需区域数据。

3. 对实验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地理空间分析1. 使用ArcGIS软件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对人口分布数据进行缓冲区分析,了解人口密度分布。

2. 使用空间插值分析工具,对地形数据进行插值分析,得到地形高程模型。

3. 使用网络分析工具,对交通数据进行网络分析,找出最优路径。

五、GIS应用1. 分析实验数据,了解地理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GIS在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GIS基本操作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数据导入、编辑、地图视图创建、图层管理等功能。

二、地理数据处理通过实验,学会了地理数据的投影转换、裁剪等处理方法,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三、地理空间分析通过实验,了解了地理空间分析的基本技能,包括缓冲区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网络分析等。

gis地理信息系统实训报告

gis地理信息系统实训报告

gis地理信息系统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融合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测绘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能力。

本次 GIS 地理信息系统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深入了解 GIS 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熟练掌握常用 GIS 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我们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训内容(一)GIS 软件的学习与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一款主流的 GIS 软件,如 ArcGIS 或 SuperMap 等。

通过软件的安装和界面熟悉,逐步掌握了数据的导入与导出、地图的创建与编辑、图层的管理与操作等基本功能。

例如,在数据导入方面,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不同格式的数据(如Shapefile、CSV 等)成功加载到软件中,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和预处理。

在地图编辑过程中,我们能够运用绘图工具绘制点、线、面等地理要素,并对其属性进行编辑和赋值。

(二)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地理空间数据是 GIS 应用的基础,因此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实训的重要内容。

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投影变换、坐标转换、数据裁剪与合并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还掌握了空间查询与分析的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可以获取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相互影响,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利用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通过叠加分析可以判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三)地图制作与可视化表达地图是 GIS 成果展示的重要形式,因此学会制作精美、准确的地图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地图符号的设计、地图布局的调整、图例的制作以及地图的输出等内容。

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标注,将地理数据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地图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美观性。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3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3

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 2摘要本报告是对2024年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进行的总结和分析。

实习活动主要包括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和相关课程的学习。

通过实习活动,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并学会了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与同事和导师的合作和交流,我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问题。

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技能,还培养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

本报告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对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的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改进实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实验室、数据处理、团队合作1. 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结合地理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它可以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集成和管理,并通过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来解决地理空间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本学院组织了2024年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学习,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实习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实际操作和课程学习。

实际操作部分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GIS软件,并完成一系列实际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

课程学习部分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常见功能和应用案例的介绍。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学会使用GIS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参与了实际操作部分,学会了使用一些常用的GIS软件工具,例如ArcGIS和QGIS。

通过操作这些软件,我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等。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总结和格式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总结和格式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总结和格式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GIS)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期间,我在XXX公司参与了GIS项目的实施与开发工作。

通过实习,我对GIS技术的应用和工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下面是我实习报告的总结部分:
一、实习内容
1. 参与了XXX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负责制定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处理流程。

2. 参与了地图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工作,熟练运用ArcGIS等GIS软件进行数据编辑和分析。

3. 协助团队进行GIS系统的搭建和优化,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和性能问题。

二、实习收获
1. 加深了对GIS技术原理和应用的理解,提升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 了解了GIS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团队合作方式,培养了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

3. 获得了实际工作经验,为将来从事地理信息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建议和展望
1. 继续学习和掌握GIS相关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 多参与项目实践,拓展眼界,增加实战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实习报告格式范文(以WORD文档形式展示):
(这里是实习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封面、摘要、目录、引言、实习内容、总结、建议和展望等部分)
通过实习报告的撰写和总结,我对自己的实习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书表达能力。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二

地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二

地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和掌握桌面GIS软件MapInfo的界面环境和基本操作(2)了解扫描屏幕数字化的工作步骤, 完成地图的扫描屏幕数字化工作(3)掌握对数字化结果进行编辑与修改的操作(4)了解常用GIS软件数据模型, 掌握利用MapInfo进行属性数据的创建和编辑二、实验环境CPU为i5-2310、内存4G、硬盘为500G的高档微机, 中文版Windows8, MapInfo Professional7.0简体中文专业版, 数据文件为实验指导书自带的地理数据。

三、实验内容(1)使用MapInfo软件进行水库()。

(2)利用MapInfo软件提供的集合选择和SQL查询功能, 对所选择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面积统计。

五、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实验一: 水资源保护区评价(1)点击菜单“开始-程序-MapInfo-MapInfo Professional 7.0SCP”运行MapInfo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在MapInfo Professional中的“快速启动”对话框中选择启动选项“打开表”, 打开…\实验数据\基础数据\Map-Info目录下的lake.tab文件。

另存为新表…\实验数据\实验七\lakebuffer.tab。

然后打开lakebuffer.tab, 打开可编辑状态。

在下拉主菜单中的“查询”, 选择“全部选中”(3)下拉主菜单中的“对象”, 选择“缓冲区”。

分别填入输入缓冲区半径, 从下拉式列表中选择缓冲区半径单位, 输入缓冲区多边形的光滑度, 选择是为所有选中对象创建一个缓冲区还是为每个选中对象创建一个缓冲区。

(4)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显示缓冲区分析结果。

实验二: 空间数据的编辑和修改(1)打开土地利用现状图(landuse.tab), 然后在主工具箱中选取“矩形工具”, 进行选择。

(2)点击主菜单查询下的“SqL选择”命令(图六)。

在“SQL选择”窗口中, “从表”栏中选择landuse表, “选择列”中填入要分类统计的依据字段和求和函数, “按列分组”栏中填入要分组统计的字段(图七), 统计结果放在临时表“selection”中。

地信原理实验报告(3篇)

地信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基本技能,提高在实际项目中应用GIS技术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的系统。

GIS的基本原理包括:1. 数据采集:通过遥感、GPS、地面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空间数据。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校正、投影、拓扑等。

3. 数据分析: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属性分析等,提取有用信息。

4. 数据输出: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 数据采集:使用GPS设备采集实验区域的地形数据。

2. 数据处理:利用GI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3. 数据分析: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属性分析。

4. 数据输出: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输出。

四、实验步骤1. 数据采集:- 准备GPS设备,包括接收器、数据线等。

- 选择实验区域,并确定采集路线。

- 按照设定的路线,使用GPS设备采集地形数据。

2. 数据处理:- 打开GIS软件,导入采集到的GPS数据。

- 对数据进行校正,包括坐标校正、海拔校正等。

- 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

- 进行拓扑处理,包括消除重复点、连接线等。

3. 数据分析:- 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 对分析结果进行属性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方案或优化建议。

4. 数据输出:- 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输出。

- 选择合适的输出格式,如PDF、JPEG等。

- 打印或保存输出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通过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地理空间数据,实现了以下目标:1. 加深了对GIS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掌握了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基本技能。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图制作4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图制作4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试验报告实验四| 地图制作
班级: 地理科学0902
学号:
姓名:
1.试验目的: 在学习GIS空间分析理论的基础上, 熟悉ArcGIS9.3软件地图。

试验数据: 数据: 咸阳师范学院Shp格式。

实验步骤和结果:
第一步: 打开Shp格式:
第二步: 在view中将视图更改为layout view:
则出现效果:
第三步:在file中选择page and print setup对页面格式进行更改, 由竖向改为横向:
第四步: 在工具栏选择insert工具对图进行内容的补充:
Title是指标题, 打开后在对话框中输入‘咸阳师范学院平面图’
North arrow是指指北针, 打开后有多种图形的指北针供选择, 挑选一种插入平面图中
Legend是指图例, 按照窗口提示进行相关操作设置, 如边框宽度, 颜色, 图例显示内容等
Scale bar是指比例尺, 打开后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得到初步效果图, 在对其进行进一步美化和细化即可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专题地图的制作实验, 更让我领略到了arc gis的强大之处, 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制图操作, 不足是图不够精细、美观, 以后还需要更多的练习。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实习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本次我参与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实习,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实习的单位是一家专注于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公司。

刚进入公司时,我对即将面临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在实习初期,我主要接受了关于 GIS 软件操作的培训。

熟练掌握GIS 软件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基础。

我们使用的主要软件包括 ArcGIS、SuperMap 等。

这些软件功能强大,但操作起来也颇为复杂。

通过反复练习和向同事请教,我逐渐熟悉了软件的各种功能模块,如数据输入与编辑、空间分析、地图制图等。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参与了大量的工作。

这包括对原始数据的整理、清洗和格式转换。

例如,将不同格式的地理数据(如 Shapefile、GeoJSON 等)进行统一转换,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中的错误和缺失值进行检查和修正。

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因为任何一个小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分析结果。

空间分析是 GIS 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空间分析工作。

比如,为了评估某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我们需要运用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和比较。

通过这些分析,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地图制图是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重要环节。

我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数据特点,设计合适的地图符号、颜色搭配和标注方式。

制作出清晰、准确、美观的地图,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还能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GIS 项目往往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共同协作。

与同事们的交流和合作,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然而,实习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和管理工具,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 GIS 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提高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软件为 ArcGIS 106,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

实验数据来源于网络和实地采集。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数据采集1、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了某地区的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道路数据。

2、使用 GPS 设备进行实地采集,获取了一些特定地点的坐标信息。

(二)数据预处理1、对下载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统一为 ArcGIS 支持的格式。

2、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去除重复和错误的数据。

3、对坐标系统进行定义和转换,确保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能够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分析。

(三)地图绘制与数据可视化1、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加载到 ArcGIS 中,创建了不同的图层,如地形图层、土地利用图层和道路图层。

2、对每个图层进行符号化设置,以直观地展示不同类型的数据。

例如,将地形图层用等高线和颜色填充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地利用图层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道路图层用不同宽度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不同等级的道路。

(四)空间分析1、缓冲区分析以道路图层为基础,创建了不同宽度的缓冲区,分析道路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环境影响。

例如,创建了 500 米和 1000 米的缓冲区,研究道路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叠加分析将地形图层、土地利用图层和道路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地利用的分布规律和道路建设的适宜性。

例如,找出坡度较缓、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且距离道路较近的区域,为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五)数据输出1、将分析结果以地图的形式输出为图片文件,如 JPEG、PNG 等格式。

2、将分析结果以报表的形式输出为 Excel 文件,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结论。

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3篇

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3篇

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 1 (2)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范文 1 (2)精选3篇(一)实习报告标题:2024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在2024年暑期,我参加了一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的实习。

这家公司专注于开发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客户提供从数据采集到空间分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我的实习时间为两个月,期间我参与了一些项目的实施和维护工作。

二、实习内容1. 数据采集和处理在实习的第一个月,我主要负责采集和处理地理数据。

公司将我派往一家农业公司,负责采集该公司的农田数据。

我使用GPS设备在农田测量地物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并将数据导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地图制作和编辑随后,我被分配到地图制作和编辑的工作。

我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各种类型的地图,包括点线面地物的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

我还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地图的编辑和更新工作。

3. 空间分析在实习的最后一个月,我参与了一些空间分析项目。

我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距离测量、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以支持客户的决策和规划工作。

我还与团队成员一起参与了一个市区道路规划项目,通过空间分析确定最佳道路布局。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获得了以下收获:1. 熟悉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常用工具。

我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等技能,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些项目。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工作进度和分工合作。

3. 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讨论,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四、实习总结这次实习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工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工作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_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桌面GIS软件ArcGIS的界面环境。

2. 掌握ArcGIS的基本操作,包括地图的创建、编辑、查询、分析等功能。

3. 学习使用ArcGIS进行空间数据的导入、导出和空间分析。

4. 了解GIS在地理信息管理、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二、实验环境1. 软件环境:ArcGIS 10.52. 硬件环境:Windows 10操作系统,Intel Core i5处理器,4GB内存,NVIDIA GeForce GTX 1050显卡三、实验内容1. 空间数据的导入与导出(1)实验目的:掌握ArcGIS中空间数据的导入与导出方法。

(2)实验步骤:a. 打开ArcGIS软件,创建一个新的地图文档;b. 在“数据”面板中,选择“导入”选项,导入实验提供的矢量数据文件;c. 导入成功后,查看数据在地图上的显示效果;d. 将导入的数据导出为其他格式,如shapefile、GeoDatabase等。

2. 地图创建与编辑(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ArcGIS创建和编辑地图。

(2)实验步骤:a. 在地图文档中,添加底图图层,如地形图、卫星影像等;b. 添加实验提供的矢量数据图层,如行政区划、道路、河流等;c. 使用“编辑”工具,对矢量数据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d. 设置图层属性,如颜色、线型、填充等;e. 保存编辑后的地图。

3. 空间查询与分析(1)实验目的:掌握ArcGIS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

(2)实验步骤:a. 使用空间查询功能,查询特定区域内的数据,如查询某个行政区划内的所有道路;b. 使用缓冲区分析,计算指定点、线、面的周边缓冲区;c. 使用叠加分析,分析两个图层之间的空间关系,如道路与行政区划的叠加;d. 使用网络分析,计算最短路径、最近设施等。

4. 空间分析应用(1)实验目的:了解GIS在地理信息管理、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2)实验步骤:a. 以某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估土地利用效率;b. 分析城市道路网络,优化道路布局,提高交通效率;c. 利用GIS进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GIS软件(如ArcGIS)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

3. 学习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

4.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二、实验环境1. 软件:ArcGIS 10.52. 硬件:个人电脑(配置:CPU:Intel i5,内存:8GB,硬盘:500GB)3. 数据:实验数据来源于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行政区划数据等。

三、实验内容1. 地理数据采集(1)实验目的:学习地理数据的采集方法,了解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工具。

(2)实验步骤:1)利用ArcGIS软件中的“矢量化”工具,将纸质地图数字化成矢量数据。

2)利用ArcGIS软件中的“栅格数据”工具,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

3)利用GPS设备采集实地数据。

2. 地理数据处理(1)实验目的:学习地理数据的编辑、拓扑检查和空间分析。

(2)实验步骤:1)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辑,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地理要素等操作。

2)进行拓扑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1)实验目的:学习GIS软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2)实验步骤:1)分析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2)分析某地区交通网络,绘制交通图。

3)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绘制人口分布图。

4. 地理信息可视化(1)实验目的:学习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方法。

(2)实验步骤:1)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地图制作”工具,制作美观、实用的地图。

2)学习不同地图符号的应用,提高地图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地图比例尺、图例等地图要素的设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进行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2. 实验分析:(1)地理数据采集:本次实验采用矢量化、遥感影像转换和GPS采集等方法,成功获取了所需地理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书姓名:班级:指导教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11月目录前言-------------------------------------------------3实验一:几何校正-------------------------------------4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容与步骤实验二:数据库设计基本流程---------------------------8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容与步骤实验三:空间分析-------------------------------------11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容与步骤实验四:地图制图-------------------------------------17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容与步骤总结------------------------------------------------21前言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的学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的建立、采集、处理与存储组织、GIS空间分析的原理方法、地图可视化等容,并了解常用GIS软件的操作,为后续其它GIS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实验课程要求掌握:ArcCatalog的基本操作、ArcMap地图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操作。

强化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并不断学习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实验一:几何校正一、实验目的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

二、实验原理几何校正的原理是将图像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而将地图投影系统赋予图像数据的过程,称为地图参考。

由于所有地图投影系统都遵循一定的地图坐标系统,因此几何校正的过程包含了地理参考过程。

在进行几何纠正时,可以使用一幅不含地理参考的图像和一定数量的图像上已知地理坐标的控制点,也可以使用一幅不含地理参考的图像和一幅具有地理参考的高精度图像。

三、实验软件ArcGIS 10.2四、实验容与步骤(1)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地理配准工具1)打开ArcMap,将:05年土地现状图.JPG、rectify05年土地现状图wgs84.tif加载到ArcMap中;2)添加“地理配准”工具栏;3)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05年土地现状图.JPG增加到ArcMap中,会发现“地理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2)添加控制点1)我们可以从图中均匀的取几个点。

一般地,这些点应该在拐角处。

2)找到适当位置,点击添加控制点按钮,根据校正过的图输入控制点的真实坐标。

3)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添加完所有控制点坐标为止。

(3)查看表1)控制点添加完成后,点击查看表查看。

2)检查控制点,删除残差较大的控制点并重新选取控制点。

(4)保存结果1)将结果保存。

2)设定数据框的属性:增加所有控制点,并检查均方差,在”配准”菜单下,点击“更新显示”。

执行菜单命令“视图”-“数据框属性”,设定数据框属性3)在“坐标系统”选项页中,设定数据框的坐标系统为与扫描地图的坐标系一致“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更新后,就变成真实的坐标。

4)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矫正”,对配准的影像根据设定的变换公式重新采样,另存为一个新的影像文件。

5)加载重新采样后得到的栅格文件,并将原始的栅格文件从数据框中删除。

后面我们的数字化工作是对这个配准和重新采样后的影像进行操作的。

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的数据已经完成了配准工作,下面我们将使用这些配准后的影像进行分层矢量化。

分层矢量化:在ArcCatlog中创建一个线要素图层。

6)从已配准的地图上提取等高线并保存到上面创建的要素类中,切换到 ArcMap中,将新建的线要素图层,加载到包含已配准地形图的数据框中,保存地图文档为Demo.mxd,打开“编辑器”工具栏,在“编辑器”下拉菜单中执行“开始编辑命令”,并选择前面创建的“等高线”要素类。

确认编辑器中:任务为――新建要素,目标为――等高线,设置图层――等高线的显示符号为红色,并设置为合适的宽度。

7)将地图放大到合适的比例下,从中跟踪一条等高线并根据高程点判读其高程,输入该条等高线的高程。

8)进行一步练习线要素的其它操作,比如线段的合并、分割、编辑顶点等操作可参照以上步骤,从地图中提出多边形要素(比如居民地),并进一步熟悉多边形要素编辑的相关操作。

实验二:数据库设计基本流程一、实验目的了解GIS数据库设计的概念,掌握GIS数据库设计目标,了解如何进行GIS 数据库设计。

二、实验原理目前,多数GIS软件所提供的数据模型还是图形与属性数据库分开,通过关键字段进行连接。

所以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常用GIS软件数据模型,以及如何在数字化后进行属性数据的创建和编辑。

三、实验软件Arcmap 10.2四、实验容与步骤1)在创建的地理数据库之间要完成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每一个图层对应一个数据表,在ArcCatalog中“要素类”的概念与之对应。

可以将多个要素类组织成为一个“要素集”,在同一个要素集中的要素类都具有相同的地理参考(坐标系相同)。

2)在ArcCatalog的目录树中,在文件目录栏右键新建个人地理数据库,命名为huainan.mdb。

在huainan.mdb右键导入多个要素类,将文件夹下面的多个shape文件导入进来。

3)右键点击数据库文件“huainan.mdb”,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新建]>>[要素数据集],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要素集的名称并为其指定一个坐标系,在这里,我们设定坐标系为:GCS_WGS_1984,这是一种被GPS采用的地理坐标系。

4)右键点击新建的要素集-zuobiaoxi,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新建]>>[要素类],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要素类的名称-公交站点,点击<下一步>,再次点击<下一步>按钮。

在出现的对框中选择“Shape”字段,修改字段的几何类型为“点”(表示此要素类中将要存储的要素类型是点要素,我们准备用来存储公交站点)5)在出当前的对话框中,我们新加两个字段“站点名称”、“公交站点编号”,数据类型都设置为“Text”.点击“完成”按钮。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要素类的定义。

可以将这个要素类(图层)加入的ArcMap中,进行数字化的工作,从背景地图中提取公交站点的位置。

6)新建数据表:右键点击地理数据库-huainan.mdb,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新建]>>[表],输入表名称:公交线路,点<下一步>,再次点<下一步>,在对话框中,新添加两个字段“公交站点编号”、“公交线路”(数据类型都设为Text)。

7)创建公交站点到公交线路一对多的关系(1:M):右键选择地理数据库-huainan.mdb,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新建>-<关系类>,对以下容进行设定,其它设置接受默认选项即可。

8)以上步骤完成后,ArcCatalog中就可以看到,在地理数据库huainan.mdb中,有一个要素集(zuobiaoxi),其中包含一个要素类(公交站点)、一个数据表(公交线路)、一个关系类(公交站及公交线1:M)然后再拖放数据到ArcMap中,编辑属性数据及进行1:M的空间查询,最后导入GPS数据,生成图层即可。

实验三:空间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基于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基本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间的转换,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缓冲区分(Buffer) 、采样数据的空间插(Interpolate)、栅格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邻域统计(Neighborhood)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3)为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求解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空间信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

三、实验软件ArcGIS 10.2四、实验容与步骤(1)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1)打开ARCMAP软件,打开实验数据文件,将相关文件加入软件中;2)主干道噪音缓冲区的建立。

选择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shp),打开图层的属性表,在菜单中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在select by attributes对话框中,左边选择“TYPE”, 双击将其添加到对话框下面SQL算式表中,点中间“= ”,再单击Get unique values 将 TYPE的全部属性值加入上面的列表框中,然后选择“ST”属性值,双击添加到SQL算式表中,单击 APPLY 按钮,就将市区的主要道路选择出来。

3)点击缓冲区按钮,对选择的主干道进行缓冲区的建立,首先在缓冲区对象图层选择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 ),然后将下面的Use Only the Selected Feature(仅对选择的要素进行分析)选中,单击 next ; 4)确定尺寸单位,选择第一种缓冲区建立方法(At a specified distance),指定缓冲区半径为 200 米,单击 next ;5)由于不是分别考虑一个图层的各个不同的要素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这里选择的是第一种边界设定类型(Dissolve barriers between),然后指定好缓冲区文件的存放路径和文件名后,单击 OK,完成主干道噪音污染缓冲区的建立。

6)商业中心影响围建立①建立大型商业中心的影响围。

首先点击缓冲区按钮。

在缓冲区对象图层选择商业中心分布图层(marketplace ),单击next ;②确定尺寸单位,选择第一种缓冲区建立方法,以其属性字段YUZHI为缓冲区半径,单击 next ;③选择的是第一种边界设定类型,然后指定好缓冲区文件的存放路径和文件名后,单击 OK,完成商业中心影响围缓冲区的建立。

7)名牌高中的影响围建立①点击缓冲区按钮,在缓冲区对象图层选择名牌高中分布图层(school ),单击 next ;②确定尺寸单位米,选择第一种缓冲区建立方法,指定 750 米作为半径,设置好后,单击 next ;③选择的是第一种边界设定类型,然后指定好缓冲区文件的存放路径和文件名后,单击 OK,完成名牌高中的覆盖围缓冲区的建立。

8)名胜古迹的影响围建立①点击缓冲区按钮,在缓冲区对象图层选择名胜古迹分布图层(famous place ),②单击 next ,确定尺寸单位,选择第一种缓冲区建立方法,指定 500 米作为缓冲区半径,设置好后,单击next ;③选择的是第一种边界设定类型,然后指定好缓冲区文件的存放路径和文件名后,单击OK,完成名胜古迹的覆盖围缓冲区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