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唱腔的特点
京剧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

京剧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1. 京剧的“四功”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唱B. 念C. 做D. 画答案:D。
京剧的“四功”指唱、念、做、打。
2. 京剧的“五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手B. 眼C. 身D. 心答案:D。
京剧的“五法”指手、眼、身、法、步。
3. 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的()。
A. 榜首B. 第二C. 第三D. 第四答案:A。
4. 京剧的主要腔调是()。
A. 西皮、二黄B. 昆腔、高腔C. 梆子腔、皮黄腔D. 南腔、北调答案:A。
5.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陆续进入北京的四大徽班不包括()。
A. 三庆班B. 四喜班C. 启秀班D. 春台班答案:C。
四大徽班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6. “生”行不包括以下哪种分类?()A. 老生B. 武生C. 彩生D. 小生答案:C。
“生”行包括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等。
7. 以下不属于老生分类的是()。
A. 安工老生B. 衰派老生C. 武老生D. 文老生答案:D。
老生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
8. 以武功见长的“生”行角色是()。
A. 老生B. 小生C. 武生D. 红生答案:C。
9. “旦”行中扮演性格活泼的女子通常是()。
A. 青衣B. 花旦C. 刀马旦D. 老旦答案:B。
10. 以下属于刀马旦的代表角色是()。
A. 红娘B. 秦香莲C. 穆桂英D. 青蛇答案:C。
穆桂英是刀马旦的典型角色,红娘是花旦,秦香莲是青衣,青蛇是武旦。
11. “净”行通常被称为()。
A. 花脸B. 白面C. 红脸D. 黑脸答案:A。
12. “净”行中以唱功为主的是()。
A. 正净B. 副净C. 武净D. 油花答案:A。
正净重唱功,称铜锤花脸、黑头。
13. 架子花脸主要侧重于()。
A. 唱功B. 念白C. 做功D. 打功答案:C。
架子花脸重工架表演。
14. “丑”行一般扮演的是()的角色。
A. 正面B. 反面C. 滑稽D. 严肃答案:C。
如何区分“西皮”与“二黄”

如何区分“西皮”与“二黄”“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区分“西皮”与“二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呢?简而言之,不妨从京胡的定弦入手。
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尔后逐渐深入,再从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样,你就会感到辨别它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gol~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g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
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
“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
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了解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属性和京胡定弦后,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你就不难抓住容易区分二者的另一个特点--过门儿。
以〔原板〕的起首过门儿(也就是演员准备开唱前的前奏)为例,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法开起,在过门儿结束处,“西皮”过门儿总是归到“1、6”这两个音上,而且用一个起于“do”音又止于“la”音的箭头连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然后演员起唱;而“二黄”过门儿的结束又总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归到“565561”这几个音上,三、四两个“gol”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随之进入唱腔。
如果您要证实这一点的话,不妨翻看几条“西皮”与“二黄”过门的。
d音乐:京腔京韵《唱脸谱》

zxxkw
京 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 融合徽剧和汉剧的特点,并 吸取了其他剧种的精华, 200 年前形成于北京。
京 剧 的 唱 腔
西皮唱腔较为流畅、轻快、明朗、活 泼,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多用 于叙述和描写.
二黄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适 合于表现沉郁、悲愤、激昂的情绪,多用 于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
B段——刚健、豪迈 采用了京剧的西皮唱腔
zxxkw zxxkw zxxkw
A部分
B部分
我们想说的话
京剧艺术是国粹
让我们共同学习它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 弘扬京剧为责任
zxxkw
生
旦
净
丑
zxxkw
生——指一般男子角色
老 生
小
生
娃 娃 生
旦——指女性角色
花
旦
青 衣
武 旦
zxxkw
丑——指诙谐或邪恶的男子
文丑
文丑
武
丑
文 丑
丑 婆
净——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
红为忠
白为奸
黑为正
黄为暴
蓝为猛
绿为侠
紫为唱
A段——柔美、俏皮 采用了京剧的二黄唱腔
京剧现代戏旦角“二黄”唱腔音乐的比较分析——以“定能战胜顽敌

}
耩 一艘 节
i
l
蒜;艘 暂
l
_ - I
风 l | f
蒜三 糙啦
一
餐
-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 匿
第一腔节由于“ 风声” 二字均 为“ 阴平” , 因此唱腔开 始就从叠音的“ d 0 ” 进入 , “ 紧” 字腔用借字上移五度调落宫音“ s 0 1 ” ; 第二 腔节的“ 雨” 字以第一腔节 “ 紧” 字相叠 , 腔节紧缩 , 仍落上五度宫音“ s 0 l ” ; 第三腔节的“ 天低” 二者相互 回应, “ 云” 字用模仿 , “ 暗” 字转 回本调落宫音后进行加花 , 使曲调柔软并带有 不稳定 的期待感 。 整个 上句 的三 个腔 节头字 的“ 风” 、 “ 云” 、 “ 天” 分别在 “ d o . s i — r e ” 音上起唱 , 与传统三个 腔节 常以同音“ s o l ” 起 唱所 形成 的平
一
、
传统 旦 角二 黄唱 腔 的程式
传统京剧唱腔中 , 二黄腔 已经形成 了较为稳 固的程式 。其上下旬的结构、 旋法 、 落音 、 调式等也建立起一整套相对 固定 的
模式 。 旦 角二黄腔是建立在老生二黄腔基础上上移 四度所形成的 , 其定弦为 I = D, 音域基本活动在十四度之间 。 上句落入 “ d o ”
域为“ r e —l a ” 的十二度 。
唱腔 由【 二黄慢三 眼】 开始进入 , 其 中含有两个上下句 。 第一个上下旬均为十字句的三个腔节, 5 + 5 小节“ 联句体” 的对称结构 , 与传统 【 二黄慢板】 联 句腔型摆 字相 同。 但是在起音 行腔、 婉转装饰 、 句尾落音等细节上却不尽相 同 , 所带来 的情绪表达也有所不 同。
京剧简短介绍

京剧简短介绍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国剧”之称。
京剧包括有皮黄、昆、曲三种声腔,也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
京剧的唱腔主要由西皮、二黄两种板式组成。
西皮属高亢明亮类,二黄属低沉哀婉类。
二者各有特点。
高亢明亮的西皮,节奏比较自由,适合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低回婉转的二黄,节奏较为规整,适合表现祥和安静的场面。
京剧剧目丰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
京剧是在中国明末清初之际,由外地流入北京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曲。
它是中国最大的剧种,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京剧的脸谱,也叫“色子”、“谱子”等,它是根据戏曲演员扮演人物角色时所戴的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脸谱而命名的。
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生行里又有生、旦、净(丑)三大行之分。
生行里又有花脸和武生之分。
京剧表演以唱为主,唱起来要求字正腔圆、咬字清晰;做起来则要做眼功、身功和手功三功齐上;念起来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唱和做是京剧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京剧表演艺术最显著的特点。
— 1 —。
国粹京剧的唱腔分类“西皮”与“二黄”

国粹京剧的唱腔分类“西皮”与“二黄”展开全文国粹京剧的唱腔之西皮 :戏曲腔调,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
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
京剧西皮则是早在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入京后,在徽秦合流的基础上,于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再一次促成徽汉合流而形成的。
西皮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扬扬格,即所谓“眼起板落”。
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胡琴定弦为la,、mi,唱腔最后大多结束在宫音上,具有宫调式的特征(旦角为徴调),与二黄相比,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又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
西皮的板式类别丰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导板”、“摇板”、“散板”等,也有反调。
国粹京剧的唱腔之二黄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
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
其渊源众说不一。
一说系由明末清初的弋阳腔,经吹腔、高拨子、四平调发展成为二黄腔。
一说系由安徽的石牌腔(吹腔),传至江西宜黄而成宜黄腔。
从声腔曲调上分析,两者均与京剧二黄有某些共同点,说明彼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湖北、安徽等省地处我国腹地,为我国几大方言及各次方言区的交接地带,即除较靠南的粤语、客家话、闽南、闽北话以外,是北方话中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和吴语、湘语、赣语的汇集点,很易极变腔调,成为近代我国声腔产生的摇篮。
二黄腔流传甚广,涉及南部大半个中国。
赣剧、湘剧、桂剧、粤剧等称为“南路”,川剧、滇剧等称为“胡琴”。
京剧二黄则为18世纪末(清乾隆五十五年后)相继进入北京的徽班,经过徽秦、徽汉两次合流而形成的。
粤剧详细介绍

粤剧详细介绍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广东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最初是以本地的民间歌谣、小曲为基础,融合了弋阳腔、昆腔等多种声腔的特点而逐渐形成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南音、木鱼歌、龙舟歌等广东民间说唱艺术的元素,使得粤剧的唱腔和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粤剧的唱腔是其一大特色。
主要包括梆子、二黄、西皮等,每种唱腔都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梆子腔高亢激昂,多用于表现激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情节;二黄腔则较为平稳、深沉,适合抒发内心的情感;西皮腔则活泼明快,常常用于喜剧场景。
此外,还有诸如南音、龙舟、木鱼等说唱腔调,为粤剧增添了独特的地方色彩。
粤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做、念、打。
“唱”即歌唱,要求演员有优美的嗓音和准确的音准;“做”指的是身段表演,通过各种动作和姿势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念”则是念白,要有清晰的发音和恰当的语气;“打”则是武打动作,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
在粤剧的表演中,演员的化妆和服饰也十分讲究。
演员的面部化妆采用独特的脸谱,通过色彩和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服饰则华丽精美,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服装款式和颜色,如帝王将相的服饰通常金碧辉煌,而平民百姓的服饰则较为朴素。
粤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等多个方面。
经典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白蛇传》等。
这些剧目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粤剧的乐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乐队通常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如高胡、扬琴、锣鼓等。
乐队的演奏要与演员的表演紧密配合,营造出合适的氛围和节奏。
在过去,粤剧主要在民间的戏棚和茶楼中演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的粤剧演员、举办粤剧文化节等。
京剧唱腔的特点

京剧唱腔的特点为:
京剧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
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二黄”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
京剧的特点
1、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
2、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3、京剧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4、京剧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京剧的西皮和二黄

京剧的西皮和二黄“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sou~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sou”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
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
“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
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
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可以分为“西皮导板”,然后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
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
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然后是“西皮原板”,是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
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然后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
但这并不是没有眼,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
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还有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
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
二黄与西皮类似,也分“导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摇板”、“散板”和“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
二黄唱腔的特点

二黄唱腔、导板的特点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
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
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
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
1/ 1。
京剧二黄唱腔的特点

京剧二黄唱腔的特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京剧二黄唱腔这一独特的宝贝呀!
京剧二黄唱腔,那可真是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呢!你想想,那婉转悠扬的旋律,就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而动人。
二黄唱腔的节奏啊,不快不慢,恰到好处,就好像是一位优雅的舞者,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舒展大方。
它不像有的唱腔那般急促,让人喘不过气来,也不像有些过于缓慢,让人等得着急。
它就是那么稳稳当当的,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再说说它的音调,那真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啊!有时候高亢激昂,就如同那展翅高飞的雄鹰,冲向蓝天;有时候又低沉婉转,仿佛是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难道不神奇吗?
还有那韵味啊,哎呀呀,真是回味无穷!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饱含着演唱者的情感,让你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跟着它一起欢喜,一起忧伤。
你看那些京剧大师们演唱二黄唱腔的时候,那神情,那姿态,真的是太迷人啦!他们就像是指挥家一样,引领着旋律的走向,让二黄唱腔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呀,得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和琢磨呢!
咱平常人虽然不能像大师们那样专业,但也可以试着去欣赏呀。
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那二黄唱腔带来的美妙体验,难道不是一件很惬意的
事情吗?
京剧二黄唱腔,它不只是一种唱腔,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呀!它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情感和记忆呢!它就像是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
我们能不好好珍惜它吗?能不把它传承下去吗?
所以啊,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多多欣赏京剧二黄唱腔,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吧!。
晋剧知识的简介

晋剧知识的简介晋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山西晋中一带,流行于晋、陕、豫、鲁等地。
晋剧是以山西晋中方言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剧情内容而闻名于世。
晋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晋中地区的民间艺人开始以杂剧的形式演出,逐渐形成了晋剧的雏形。
到了清代,晋剧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戏曲艺术形式。
晋剧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孟母三迁》等。
晋剧的表演风格独特,以唱为主,兼有念、做、打、舞等表演形式。
晋剧的唱腔分为高腔、二黄、梆子等多种,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高腔是晋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为特色,适合表现豪杰英雄的形象。
二黄是晋剧中的女性唱腔,以柔美婉转的唱腔为主,适合表现女性的温柔婉约。
梆子是晋剧中的快板唱腔,以其快速、生动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晋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演员们除了唱腔外,还要掌握念白、打击乐器、舞蹈等技巧。
晋剧的念白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演员通过念白来说明剧情、揭示人物内心的想法。
打击乐器在晋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音乐的节奏感,还可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舞蹈是晋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剧情,丰富演出的内容。
晋剧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剧,也有民间传说和现代戏。
晋剧的剧本通常由剧作家根据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剧情紧凑,富有戏剧冲突。
晋剧的演员要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内心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晋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的变化和观众口味的改变,晋剧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剧团的数量也在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晋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文艺界人士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晋剧的发展,如举办晋剧演出、培养新一代晋剧演员等。
晋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剧情内容。
京剧最基础的唱腔

京剧最基础的唱腔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唱腔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京剧最基础的唱腔:
1. 二黄腔:二黄腔是京剧中最基础的唱腔之一,其重点在于唱腔的基本节奏和音程,唱腔的起伏、抑扬顿挫和音高变化都体现了京剧唱腔的基本特色。
2. 梆子腔:梆子腔是京剧中的一种响亮、豪放的唱腔,其唱腔的节奏、音调和唱腔的气氛都较为粗犷,表现了京剧唱腔的另一种风格。
3. 班子腔:班子腔是京剧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唱腔,其唱腔的特点是轻盈、灵活、优美,表现了京剧唱腔的柔美和优雅。
4. 花脸腔:花脸腔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唱腔,其唱腔的特点是明快、活泼、直接,表现了京剧唱腔的活力和生命力。
5. 武戏腔:武戏腔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唱腔,其唱腔的特点是激昂、豪放、慷慨,表现了京剧唱腔的英雄主义和战斗精神。
以上是京剧最基础的唱腔,这些唱腔不仅在京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 1 -。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作者:秦风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4年第07期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
现所知有传统剧目抄录存本达九百三十七个整体戏和折子戏,取材范围从上古传说到明清故事,活像是一部“中国通史演义”。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
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汉调的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与京剧接近。
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
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
特点与艺术表现汉调二黄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洛、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
汉调二黄的行当,分为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
嗓音运用上,四旦、八贴用假音(小嗓),其余各角用本嗓,即一末、九老用“苍音”,二净、六外用“虎音”,三生、十杂用正音,五丑、七小用尖音(细音)。
舞台表演,向以细腻精到、认真传神为观众所赞赏。
它讲究创造角色,要求把握人物性格与身份、情态,做到含情入理。
其次,讲求按照所写地理环境与人物籍贯,准确使用方言、土音,往往一个名角须习数省口音,借此以增强故事的地方色彩或人物的某些特征。
再者,讲求分析角色,猜度心理,注重在表演动作中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
在脸谱勾画上,二黄各路亦别具特色。
安康派讲求笔调细致大方,敷色匀称、鲜明;洛镇派讲求“直线要直,圆线得圆,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条线”。
原存脸谱有名有姓,一人一戏者,约计四百幅。
类型大致有三块瓦、十字脸、吊膛脸、麦子脸、旋转脸、豹子脸、阴阳脸等十余种。
许多脸谱勾有动物、植物、星辰、兵器、文字、图案以及宗教标志。
京剧音乐试题及答案解析

京剧音乐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京剧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
A. 琵琶B. 二胡C. 京胡D. 扬琴答案:C解析:京胡是京剧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它的声音高亢激昂,能够很好地配合京剧演员的唱腔。
2. 京剧音乐中的“西皮”和“二黄”是()。
A. 两种不同的唱腔B. 两种不同的乐器C. 两种不同的曲牌D. 两种不同的舞蹈解析:西皮和二黄是京剧音乐中两种不同的唱腔,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力。
3. 京剧音乐中,以下哪个角色通常使用“二黄”唱腔()。
A. 生角B. 旦角C. 净角D. 丑角答案:C解析:净角在京剧中通常使用二黄唱腔,这种唱腔深沉有力,适合表现净角的威武和刚毅。
4. 京剧音乐中的“过门”是指()。
A. 演员的表演动作B. 乐队的间奏C. 剧情的转折点D. 舞台的布景解析:过门是指京剧音乐中乐队的间奏,通常在演员唱段之间或唱段与念白之间出现,起到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5. 京剧音乐中的“锣鼓经”是指()。
A. 锣鼓的演奏技巧B. 锣鼓的演奏曲目C. 锣鼓的演奏节奏D. 锣鼓的演奏方法答案:C解析:锣鼓经是指京剧音乐中锣鼓的演奏节奏,它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和节奏变化来配合剧情和表演。
6. 京剧音乐中,以下哪个乐器不属于打击乐器()。
A. 钹B. 鼓C. 笛子D. 锣解析:笛子是吹奏乐器,不属于打击乐器,而钹、鼓、锣都是京剧音乐中的打击乐器。
7. 京剧音乐中,以下哪个角色通常使用“西皮”唱腔()。
A. 生角B. 旦角C. 净角D. 丑角答案:A解析:生角在京剧中通常使用西皮唱腔,这种唱腔高亢激昂,适合表现生角的英勇和豪迈。
8. 京剧音乐中的“板眼”是指()。
A. 音乐的节奏B. 音乐的旋律C. 音乐的调式D. 音乐的和声解析:板眼是指京剧音乐的节奏,它通过不同的板式和眼位来控制音乐的速度和节奏。
9. 京剧音乐中,以下哪个乐器是吹奏乐器()。
A. 京胡B. 二胡C. 笛子D. 锣答案:C解析:笛子是吹奏乐器,而京胡、二胡和锣都是京剧音乐中的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

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西皮和二黄。
京胡的伴奏也为适应不同的声腔而随时改变它的定弦音高。
为切换方便,通常琴师都会准备三至四把琴放在身边,每一把的定调都不同。
下面说一下西皮和二黄两大唱腔系统的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
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2、二黄起源于大清初,是徽调的主要唱腔。
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二黄与西皮并用时,被称为“黄皮”。
在湘剧、桂剧等剧种中,来自南边的二黄又称为“南路”,来自北边的西皮又被称为“北路”,或合称为“南北路”。
(二)演奏音律不同:
音律不同是最显著的不同。
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
西皮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西皮腔属板腔体,结构为抑扬扬格,“眼起板落”。
胡琴定弦为la、mi。
二黄腔也属板腔体,结构为扬扬扬格,“板起板落”。
胡琴定弦为Sol、re。
京剧是二黄和西皮腔合并形成的独有系统。
“急是西皮缓二簧”再配合使用“月琴弦子与胡琴”,能出现绝妙的音效效果。
详解京剧各种板式

详解京剧各种板式- ⼆黄 -京剧主要声腔,原作⼆黄是⼀种⽐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节奏⽐较平稳,起⾳、落腔多在板上,由于⼆黄的唱腔流畅、舒缓、⽐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黄腔。
⼆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黄等,另外有唢呐⼆黄。
- ⼆黄原板 -京剧⼆黄板式之⼀。
⼆黄原板是⼀板⼀眼四分之⼆的板式。
⼀般认为:⼆黄原板是由原始的⼆黄声腔演变为戏曲的板式声腔以来最先形成的板式。
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本形态,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都是由原板发展变化⽽来,因此原板是⼀种很重要的板式。
点击下图购买,记得先领优惠券京剧⼆黄板式之⼀,⼆黄慢板是⼀板三眼四分之四的形式,是原板扩展放慢⼀倍的板式,⼆黄慢板唱腔的结构和原板⼤致相同,是板上开⼝,最后⼀字落在板上,即板起板落。
⼆黄慢板也称三眼或正板,⽐慢板速度稍快⼀些的名中三眼或中板,⽐中三眼再快⼀些的名快三眼。
中三眼、快三眼也可统称快三眼。
⼆黄慢板长于表现⽐较复杂的感情,⼀般说长于表现感叹、忧伤的情绪,抒情性较强;中三眼、快三眼则叙述性较强。
⼆黄三眼同“⼆黄慢板”。
⼆黄正板同“⼆黄慢板”⼆黄中三眼同“⼆黄慢板”。
⼆黄快三眼同“⼆黄慢板”。
⼆黄中板同“⼆黄慢板”。
- ⼆黄碰板 -碰板和顶板不是独⽴的板式,只是在开唱原板或慢板、快三眼之类的唱腔时,由于开法不同才有这个名称。
唱腔与⼀般的原板、快三眼等也有些不同,尤其第⼀句的曲调⽐较丰富。
⼆黄碰板开唱前不⽤⼤过门,只在⿎点打个“多罗”后,胡琴在后半拍拉个引奏即可开唱。
唱腔的第⼀个字是和板碰着⼀齐出来的,故名碰板。
- ⼆黄顶板 -⼆黄顶板就是开唱前不要过门,⿎点打“多罗”之后⽴即开唱。
是为顶板。
- ⼆黄导板 -京剧⼆黄板式之⼀。
导板是散板形式,只有⼀个上句,列在⼀个正式唱段的前⾯,作为开导之⽤,故名导板。
- ⼆黄回龙 -京剧⼆黄板式之⼀。
安康-汉调二黄

汉调二簧地域文化——汉调二黄(一)源流与名称汉调二黄(亦作簧),陕西大型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为安康的传统地方剧种。
汉调二黄是以汉印为风格的。
流行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旁及甘南、川北、豫西、鄂西北和山西晋城一带。
历史沿革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西秦腔、西曲、二黄等,起源于古都长安。
明末传入汉水一带。
据府县志记载:清初(1662--1735)安康、石泉、紫阳、旬阳等县多兴建庙宇戏楼,有“演戏”“作乐报赛”活动。
乾隆至道光(1736--1850)百余年间,外省移民大量涌入陕南,兴安府、县“农商聚兴、祭祀日盛、春祭秋报、戏会梨园、娱神娱人“。
庙会演出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断。
已有戏楼和草台不敷应用,百余座庙宇戏楼、会馆戏楼接踵新建。
规模精伟,显示了当地经济水平及外省商帮的雄厚财力。
融祭祀、观剧、集市贸易于一体,万人趋之若鹫,蔚然成风。
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每个时期都人才辈出、成绩斐然。
对安康汉调二黄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几方面力量:清嘉庆中叶(1805年),紫阳县蒿坪河川道平坦、土地富饶,茶、桑、榨油业大兴,农贸两旺。
由紫阳县汝河迁居蒿坪的杨氏大家,为蒿坪首富。
杨家六世景泰、履泰兄弟二人酷爱戏曲二黄,就近招生,外请名师授徒,在院内修建戏楼,臵办戏衣。
后支持义子杨金年开办“鸿”、“来”二科班。
此后150年间不间断开“永”、“清”、“长”、“福”、“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字派科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前。
继蒿坪河办班的60年之后,约清咸丰十年(1860)左右,湖北名伶范仁宝领“祥瑞班”西进安康,初于城内三义庙(今汉滨高中)设围售艺。
该班行当齐全,阵容强实。
开办“瑞”、“彩”、“方”、“盛”等科班多年间,后多活动于陕南汉水流域各地。
对安康(中路)流派的汉调二黄的形成、普及、传播起过决定性作用。
清代近现代戏曲史题库

清代近现代戏曲史题库1.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10分)题目:清代近现代戏曲是在哪些古代戏曲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请列举至少三个。
(5分)答案:清代近现代戏曲是在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古代戏曲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昆曲是明代就很流行的高雅戏曲形式,弋阳腔风格较为粗犷质朴,梆子腔则有着独特的唱腔风格,这些都为清代近现代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题目:近现代戏曲发展过程中,哪些社会变革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5分)答案: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戏曲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开始追求民主、自由等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戏曲的剧本创作也开始更加通俗易懂,反映现代生活等。
2. 著名戏曲家(10分)题目:程砚秋是清代近现代戏曲史上的重要人物,请简单介绍他的艺术风格。
(5分)答案:程砚秋的艺术风格独特。
他的唱腔幽咽婉转,低回曲折,非常富有感染力。
在表演上,他擅长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题目:说出一位清代近现代戏曲史上擅长演武生角色的戏曲家,并简述其代表作。
(5分)答案:杨小楼是擅长演武生角色的戏曲家。
他的代表作有长坂坡等。
在长坂坡中,他通过精湛的武打动作和生动的表演,将赵云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戏曲剧目(10分)题目:牡丹亭在清代近现代戏曲史上有怎样的地位?(5分)答案:牡丹亭虽然是明代的作品,但在清代近现代戏曲史上依然有着极高的地位。
它的爱情主题影响深远,不断被改编和重新演绎。
其优美的唱词和独特的剧情结构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典范,许多戏曲家从牡丹亭中汲取灵感。
题目:列举一部清代近现代反映民间生活的戏曲剧目,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5分)答案:打金枝是一部反映民间生活的戏曲剧目。
内容主要是讲述了唐代升平公主下嫁郭暧后,小夫妻之间因为家庭地位等问题产生矛盾,后经调解和好的故事,它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家庭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4. 戏曲唱腔(10分)题目:西皮和二黄是京剧的两种主要唱腔,请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黄唱腔、导板的特点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
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
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
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