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
固体物理发展史范文
固体物理发展史范文固体物理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固体物理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将对固体物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要介绍。
古代:古代人类对固体物理的认识很有限,主要以经验为基础。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了“五大元素”说,即地、水、火、气和空气。
这些元素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17世纪。
近代:17世纪,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实验中获取新的固体物理知识。
伽利略通过斜坡实验开创了现代弹道学的先河,同时对固体物理的研究也有很大贡献。
另外,伽利略还提出了相对论和圆形运动理论等。
18世纪,物质的微观结构概念开始出现。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经典物理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德国科学家辛普森发现了溶解度和比热容的关系,为后来热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德国热力学家卡诺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动了热力学的快速发展。
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固体物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德国科学家荷姆霍兹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奠定了固体物理与热力学的基础。
此外,法国科学家傅科解释了固体传热的机制,开创了固体热传导理论的先河。
同时,电磁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固体物理研究的进展。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成功解释了光的性质。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实现了对固体物理的革命性突破。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奠定了量子理论的基础。
随后,德国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解释了光谱的规律。
此外,奥地利物理学家斯特恩发现了空间磁性量子化现象,提出了自旋轨道耦合。
瑞士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理论,并证明了电子也具有粒子和波动性质。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固体物理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半导体技术的应用带动了固体能源学的快速发展,光电子学与固体激光器的研究使得固体物理在信息科学、通信科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在科学的大舞台上,固体物理学以其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一直备受瞩目。
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态物质性质和行为的科学学科,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固体物理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里程碑的成就。
本文将对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里程碑进行详细探讨。
一、早期发展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在古希腊的物理学研究中开创了固体力学的奠基性工作。
然而,直到19世纪初,固体物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克鲁伯、泊松和拉格朗日等科学家和数学家在固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量子力学的出现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出现对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为解释黑体辐射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随后,爱因斯坦和玻尔等科学家对固体材料的光谱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光电效应、玻尔频率规则等重要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三、半导体物理学的突破在20世纪中叶,固体物理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半导体物理学的新时代。
晶体管的出现不仅使得电子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石。
此后,发展出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器件等一系列强大的电子元件。
四、超导现象的发现1960年代,固体物理学又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即超导现象的发现。
超导材料在低温下能够完全消除电阻,电流可以无损耗地通过材料传输。
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在能源传输和储存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也为理解物质的宏观量子性质奠定了基础。
五、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0年,范克尔和克拉兹尼奇通过相关实验观测到了量子霍尔效应。
这一效应在低温和强磁场条件下,电阻出现了明显的量子级别跳跃,揭示了电荷在二维系统中行为的全新规律。
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为拓展新型电子器件和研究凝聚态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固体力学发展概要
固体力学发展概要资料来源:(1)铁木生可 著 材料力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2)武际可 著 力学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维基百科大间房屋、纪念碑、庙宇、教堂、道路、桥梁、防御设施等的建设积累了有关建筑材料的强度的知识,以便作出决定构件安全尺寸的法则。
希腊人将建筑技术进一步推进,发展了静力学,它是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
虚位移原理的概念来分析各种用在起重机具上曾用实验来研究材料的强度,在他的笔记中有曾研究过梁的强度,两端支撑的梁的强度与其长度成反比而与其宽度成正比,对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梁,短梁较长梁短,它的负载的荷研究过柱(受压杆)的强度,指出柱的强度是和其长度成反比而与其横截面的某些高宽比成最早试图用静力学来求作用在某些构件上的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先用实验来决定材料强度的)谈到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成为材料力学领域中的第一本著作,可认为是弹性体力 采用简单拉伸的方法来研究材料的强度,说明一根杆的强度与其截面积成正比,而与其长度无关。
他称这种强度为“断裂时的绝对抗力”,并且给出了关于铜的极限强度的一些数据。
研究了悬臂梁的抗力,推导了等强度悬臂梁的形状。
也研究了两端支撑梁的强度和空心梁的强曲线的变分法、悬链线方程,柱的屈曲,曲杆,板的弯曲,膜杆的屈曲,板的弯曲。
拉格朗日对流体运动的理论也有重要贡献,提出了描述流体运动的拉格朗日摩擦学、金属丝的扭转及力学性能,沙石的强挡土墙和拱的稳定性,十八世纪对弹性力学贡献最大的人。
弹性模量的定义,各向同性弹性体平衡方程,超静定问题的一般解法,受横力和轴力联合作应力二次曲面、主应力、应变二次曲面、主应关于计算因温度变化引起固体中分子作用力的流体在运动中的内摩擦理论和弹性固体的平衡。
固体力学发展及分支
固体力学固体力学是力学中形成较早、理论性较强、应用较广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可变形固体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湿度等)作用下,其内部各个质点所产生的位移、运动、应力、应变以及破坏等的规律。
固体力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弹性问题,又有塑性问题;既有线性问题,又有非线性问题。
在固体力学的早期研究中,一般多假设物体是均匀连续介质,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复合材料力学和断裂力学扩大了研究范围,它们分别研究非均匀连续体和含有裂纹的非连续体。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至天体,小至粒子的固态物体和各种固体力学问题。
人所共知的山崩地裂、沧海桑田都与固体力学有关。
现代工程中,无论是飞行器、船舶、坦克,还是房屋、桥梁、水坝、原子反应堆以及日用家具,其结构设计和计算都应用了固体力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由于工程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固体力学也在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有用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为适应各们现代工程的特点而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
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按照物体形状可分为杆件、板壳、空间体、薄壁杆件四类。
薄壁杆件是指长宽厚尺寸都不是同量级的固体物件。
在飞行器、船舶和建筑等工程结构中都广泛采用了薄壁杆件。
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萌芽时期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建造有力学思想的建筑物、简单的车船和狩猎工具等。
中国在隋开皇中期(公元591~599年)建造的赵州石拱桥,已蕴含了近代杆、板、壳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艺精度的提高,人类在房屋建筑、桥梁和船舶建造方面都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早期的关于强度计算或经验估算等方面的许多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
尽管如此,这些成就还是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固体力学理论,特别是为后来划归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那些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17世纪物理学的成就,为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在18世纪,制造大型机器、建造大型桥梁和大型厂房这些社会需要,成为固体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
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萌芽时期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建造有力学思想的建筑物、简单的车船和狩猎工具等。
中国在隋开皇中期(公元591~599年)建造的赵州石拱桥,已蕴含了近代杆、板、壳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艺精度的提高,人类在房屋建筑、桥梁和船舶建造方面都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早期的关于强度计算或经验估算等方面的许多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
尽管如此,这些成就还是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固体力学理论,特别是为后来划归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那些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17世纪物理学的成就,为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在18世纪,制造大型机器、建造大型桥梁和大型厂房这些社会需要,成为固体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这期间,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概念形成的阶段;解决特殊问题的阶段;建立一般理论、原理、方法、数学方程的阶段;探讨复杂问题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固体力学基本上是沿着研究弹性规律和研究塑性规律,这样两条平行的道路发展的,而弹性规律的研究开始较早。
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于17世纪发展起来的。
英国的胡克于1678年提出:物体的变形与所受外载荷成正比,后称为胡克定律;瑞士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在17世纪末提出关于弹性杆的挠度曲线的概念;而丹尼尔第一·伯努利于18世纪中期,首先导出棱柱杆侧向振动的微分方程;瑞士的欧拉于1744年建立了受压柱体失稳临界值的公式,又于1757年建立了柱体受压的微分方程,从而成为第一个研究稳定性问题的学者;法国的库仑在1773年提出了材料强度理论,他还在1784年研究了扭转问题并提出剪切的概念。
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国的纳维于1820年研究了薄板弯曲问题,并于次年发表了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法国的柯西于1822年给出应力和应变的严格定义,并于次年导出矩形六面体微元的平衡微分方程。
固 体 力 学
固体力学固体力学是力学中形成较早、理论性较强、应用较广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可变形固体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湿度等)作用下,其内部各个质点所产生的位移、运动、应力、应变以及破坏等的规律。
固体力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弹性问题,又有塑性问题;既有线性问题,又有非线性问题。
在固体力学的早期研究中,一般多假设物体是均匀连续介质,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复合材料力学和断裂力学扩大了研究范围,它们分别研究非均匀连续体和含有裂纹的非连续体。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至天体,小至粒子的固态物体和各种固体力学问题。
人所共知的山崩地裂、沧海桑田都与固体力学有关。
现代工程中,无论是飞行器、船舶、坦克,还是房屋、桥梁、水坝、原子反应堆以及日用家具,其结构设计和计算都应用了固体力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由于工程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固体力学也在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有用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为适应各们现代工程的特点而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
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按照物体形状可分为杆件、板壳、空间体、薄壁杆件四类。
薄壁杆件是指长宽厚尺寸都不是同量级的固体物件。
在飞行器、船舶和建筑等工程结构中都广泛采用了薄壁杆件。
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萌芽时期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建造有力学思想的建筑物、简单的车船和狩猎工具等。
中国在隋开皇中期(公元591~599年)建造的赵州石拱桥,已蕴含了近代杆、板、壳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艺精度的提高,人类在房屋建筑、桥梁和船舶建造方面都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早期的关于强度计算或经验估算等方面的许多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
尽管如此,这些成就还是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固体力学理论,特别是为后来划归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那些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17世纪物理学的成就,为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在18世纪,制造大型机器、建造大型桥梁和大型厂房这些社会需要,成为固体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规律。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1. 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阿基米德。
他在公元前3世纪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奠定了力学的基础。
此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对力学做出了一些贡献,他提出了力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古典力学的建立古典力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由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共同奠定了其基础。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惯性定律和运动定律,为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牛顿则在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其中包含了质点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重要内容,成为古典力学的奠基之作。
3. 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典力学在18世纪和19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等科学家提出了以能量和动量为基础的解析力学,为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此外,达朗贝尔也提出了弹性力学的理论,研究了物体的弹性变形和力学性质。
4. 相对论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理论,对力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对论力学与经典力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引入了时空的概念,重新定义了质量、能量和动量等物理量。
相对论力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研究,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量子力学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颠覆了经典力学的观念。
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等重要概念。
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在微观领域有重要应用,还对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现代力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力学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力学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天体力学、生物力学等。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数值模拟和实验仿真成为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
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构成物质的各种粒子的运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物理学中内容极丰富、应用极广泛的分支学科。
固体通常指在承受切应力时具有一定程度刚性的物质,包括晶体和非晶态固体。
简单地说,固体物理学的基本问题有:固体是由什么原子组成?它们是怎样排列和结合的?这种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在特定的固体中,电子和原子取什么样的具体的运动形态?它的宏观性质和内部的微观运动形态有什么联系?各种固体有哪些可能的应用?探索设计和制备新的固体,研究其特性,开发其应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研究的固体主要是晶体。
早在18世纪,阿维对晶体外部的几何规则性就有一定的认识。
后来,布喇格在1850年导出14种点阵。
费奥多罗夫在1890年、熊夫利在1891年、巴洛在1895年,各自建立了晶体对称性的群理论。
这为固体的理论发展找到了基本的数学工具,影响深远。
1912年劳厄等发现X射线通过晶体的衍射现象,证实了晶体内部原子周期性排列的结构。
加上后来布喇格父子1913年的工作,建立了晶体结构分析的基础。
对于磁有序结构的晶体,增加了自旋磁矩有序排列的对称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舒布尼科夫才建立了磁有序晶体的对称群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中子衍射技术,是磁性晶体结构分析的重要手段。
70年代出现了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点阵成像技术,在于晶体结构的观察方面有所进步。
6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在超高真空条件下晶体解理后表面的原子结构。
20年代末发现的低能电子衍射技术在60年代经过改善,成为研究晶体表面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发展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相当高的分辨率探测表面的原子结构。
晶体的结构以及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晶体结合的基本形式有密切关系。
通常晶体结合的基本形式可分成:高子键合、金属键合、共价键合、分子键合和氢键合。
根据X 射线衍射强度分析和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或者依据晶体价电子的局域密度分布的自洽理论计算,人们可以准确地判定该晶体具有何种键合形式。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包括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物体本身的特性和外部的力所决定的。
2.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对力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准则。
3. 经典力学的发展牛顿力学的建立为经典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8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对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其中,拉格朗日和哈密顿提出了著名的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为力学的数学表达提供了新的方法。
4. 相对论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引起了力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的适合范围,并揭示了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相互关系。
5. 量子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兴起开辟了全新的力学研究领域。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与经典力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深化了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也为现代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6. 现代力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力学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力学涉及的领域包括天体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等。
通过数值摹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力学的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总结:力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力学的起源、牛顿力学的奠基、经典力学的发展、相对论力学的诞生、量子力学的兴起以及现代力学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逐步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受力的规律,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浅谈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浅谈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固体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致力于研究固体物质的结构、物理性质与力学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
历史上,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始于18世纪中叶,当时物理学家们开始研究金属固体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由于这些研究的成果的不断积累,许多有关固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相继出现,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也在增速之中。
自18世纪中叶,固体物理学的发展正在蓬勃兴起。
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家们大量研究金属固体,由此开创了固体物理学这一学科。
后来,固体物理学又渐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罗素、阿米尔、瓦特、迪恩等学者出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如量子力学、磁性原理、晶格理论等,使固体物理学许多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特别是通过物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帮助人们认识到了这些物质的本质。
20世纪以来,固体物理学有了更多的发展。
物理学家们利用各种实验技术对固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明了微观应变计、小角X 射线衍射、超精细接触角等新技术,进行更精确地物理性质的测量与探测;物理学家们利用非线性变换算法,研究固体的非线性力学特性;物理学家们利用简单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固体的复杂的力学特性,并对其力量学效应作出解释。
另外,固体物理学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发展壮大,如新型固体物质的研究,如量子点材料、聚合物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纳米级结构固体物质的研究,如量子纳米结构、纳米材料等;复杂超晶格固体物质的研究,如多层堆积复合材料、石墨烯等;以及低温物理性质研究,如极低温物理实验、超流体微观特性等。
这些成果,推动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步伐,也大大拓宽了人类对物质的认识。
未来,固体物理学将有更多前沿的研究,并将会实现把理论和实验结合得更加完美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固体物理学的发展朝着前所未有的方向前进,这充分说明了固体物理学在物理学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未来,固体物理学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材料力学发展简史
▪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复合材料力 学发展的步伐加快了。1964年罗森提出 了确定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纵向压缩 强度的方法。1966年惠特尼和赖利提出 了确定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独立模型法。 1968年,经蔡为仑和希尔的多年研究形 成了蔡-希尔破坏准则;后于1971年又出 现了张量形式的蔡-吴破坏准则。
成的漆中器国,漆也器是,近也代是纤近维代增纤强维复增合强材复料的
合材雏料形的,雏它形体,现它了体重现量了轻重、量强轻度、和强刚度 度和大刚的度力大学的优力点学. 优点.
3 ,以混凝土为标志的近代复 合材料是在一百多年前出现的。 后来,原有的混凝土结构不能满 足高层建筑的强度要求,建筑者 转而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 的钢筋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从而解决了建筑方面的大量问题 。
▪ 1970年琼斯研究了一般的多向层板, 并得到简单的精确解;1972年惠特尼用双 重傅里叶级数,求解了扭转耦合刚度对各 向异性层板的挠度、屈曲载荷和振动的影 响问题,用这种方法求解的位移既满足自 然边界条件,又能很快收敛到精确解;同 年,夏米斯、汉森和塞拉菲尼研究了复合 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另外,蔡为仑在单向 层板非线性变形性能的分析方面,亚当斯 在非弹性问题的细观力学理论方面,索哈 佩里在复合材料粘弹性应力分析等都做了 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意大利科学家伽利 略为解决建造船舶和水闸所需的粱的尺 寸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于1638 年首次提出粱的强度计算公式。由于当 时对材料受力后会发生变形这一规律缺 乏认识,他采用了刚体力学的方法进行 计算,以致所得结论不完全正确。后来, 英国科学家胡克在1678年发表了根据弹 簧实验观察所得的,“力与变形成正比” 这一重要物理定律(即胡克定律)。奠定了 材料力学的基础。从18世纪起,材料力 学开始沿着科学理论的方向向前发展 。
固体力学的发展状况
固体力学的发展状况(1) 固体力学的两重属性与整个力学学科一样,固体力学兼具技术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属性. 它既为工程设计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也为发展自然科学服务。
固体力学在许多工程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工程、造船与海洋工程、核电工程、机械制造、动力机械工程、地质勘探、石油开采、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技术、医学工程等等。
作为基础科学的力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力学发展中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学者如伽利略(G. Galileo)、牛顿(I. Newton)、柯西(A. Cauchy)、爱因斯坦(A. Einstein)等人带动了整个数理科学的发展。
在各门基础学科的术语中,“力”无所不在。
弹性力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发展史上一个范例。
非线性科学中分岔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萌芽于固体力学中的压杆稳定问题。
固体力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中表现形式最丰富的物质形态和人类创造的绝大多数技术材料,它所研究的力学过程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过程之一。
它通过数学力学理论、物理力学、力化学、天体力学、地质力学、生物力学等交叉科学与其它所有基础科学门类相联系。
国际著名固体力学专家赖斯(J. R. Rice)教授在《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固体力学”条目中列举了下述可利用固体力学概念来研究的命题: “在地幔中如何发生流动从而牵带大陆板块的迁移及海床在它们之下的伸入? 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地震时断层处发生了什么过程? 这些扰动是怎样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且震撼并可能摧毁建筑物和桥梁?滑坡如何产生?土壤和岩石基础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可以承受建筑物对它的多大压力? 如何选择、配置和成形各种材料,从而控制它们的承载来制成安全、可靠、耐久、经济的结构(这些结构包括飞机骨架、桥梁、船舶、建筑物、人工心脏瓣膜和计算机集成电路芯片)?如何利用这些固体材料来制造诸如喷气发动机、泵、自行车之类的机器? 结构表面形状的变化或流体介质的不均匀性如何引起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轮船)的振动? 如何由振动控制来达到舒适、减噪和避免疲劳破坏的目标? 在结构循环加载时(如桥梁、发动机、机翼或油箱)裂纹扩展的速度有多快,什么时候会产生灾难性的裂纹扩展? 我们如何控制结构物在冲击过程的变形,从而在设计运输工具时使其具有耐撞性? 如何成形材料或技术产品(如金属和高聚物的模具挤压、板材轧制、复杂形状模压等等)? 多晶体塑性和蠕变应变时历经了何种微观过程? 如何将不同的材料相元配置在一起,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一样,来实现实用中所需要的刚度和强度的综合性能在体育用品(如滑雪板和网球拍)中所需要的材料综合性能和总体响应是什么? 人类头骨在事故中的冲击响应是什么? 人体的心脏肌肉如何控制血液的泵压,且动脉瘤的发生源于何种控制功能紊乱?”上述种种问题对自然界演化的解释,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生存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固体力学pdf
固体力学pdf摘要:1.固体力学概述2.固体力学的研究领域3.固体力学的重要性4.固体力学的发展历程5.固体力学的应用案例6.固体力学pdf 资源的介绍和获取正文:1.固体力学概述固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内部应力分布、破坏等现象。
固体力学旨在揭示固体材料在各种工况下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固体力学的研究领域固体力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固体材料的弹性、塑性、粘弹性等性质;(2)固体材料在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和形变规律;(3)固体材料的强度理论和破坏机制;(4)固体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如结构设计、岩土工程、材料科学等。
3.固体力学的重要性固体力学在众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建筑、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
通过研究固体力学,可以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有助于新型材料的开发和优化。
4.固体力学的发展历程固体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等学者对固体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固体力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20 世纪中后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固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得固体力学取得了重要突破。
5.固体力学的应用案例固体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建筑结构设计:通过研究固体力学,可以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航空航天领域:在飞机、火箭等设计中,需要应用固体力学原理来分析结构在飞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以确保飞行安全;(3)材料科学:固体力学为新型材料的研发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高强度钢、陶瓷等。
6.固体力学pdf 资源的介绍和获取对于学习固体力学的人来说,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料十分重要。
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固体力学的pdf 资源,如教材、论文、专著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固体力学的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
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
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1.古代至中世纪: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古埃及人使用石头和金属材料制作工具和武器,这涉及对固体的性质和行为的基本了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质是由四个元素(地、火、水、气)构成的理论,这为后来对固体物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阿拉伯科学家发展了一些光学和声学的基础理论,这进一步推动了对固体行为的理解。
2.17世纪:在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首次提出了固体的弹性性质。
他的实验表明,固体材料在受力后会发生形变,并且在去除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是对固体物理学的第一个定量描述。
3.18世纪:18世纪是固体物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热学在固体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59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发现了电导热的现象,他的实验奠定了对固体材料导热性质的基础理论。
同时,固体材料的磁性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磁性材料研究的分支领域。
4.19世纪:19世纪是固体物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中,热力学和电磁学成为固体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斯特恩发现了热胀冷缩现象,建立了温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这为后来材料热膨胀性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电磁学方面,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的理论,并且实验验证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这促使科学家们对固体材料的光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光散射理论的发展为衍射和散射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
5.20世纪:20世纪是固体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量子力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固体物理学的研究。
1926年,斯伯杰和弗兰克提出了能带理论,解释了固体材料中电子的行为。
量子力学的发展也揭示了固体物质中诸如半导体和超导体等性质的基本机制。
后来,由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固体物理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大幅拓展。
固体物理学研究者还开始关注寻找新的材料和技术,例如高温超导材料和新型半导体器件等。
总结起来,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观察和实验到现代的定量描述和理论化的过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规律。
自古以来,人类对力学的研究始终伴随着科学的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五个部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力学的奠基1.1 古希腊力学的兴起古希腊力学的代表人物有阿基米德和亚里士多德。
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奠定了静力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天体运动的观点,开创了天体力学的研究。
1.2 中国古代力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力学的代表人物有张衡和沈括。
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时间来确定地震的方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力学问题,如水流、弹性等,为中国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印度古代力学的贡献古印度力学的代表人物有阿耶尔巴塔和布拉马叶。
阿耶尔巴塔提出了力学中的“递归”概念,为后来的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布拉马叶则在《布拉马叶运动论》中提出了运动的三个定律,对后来的牛顿力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近代力学的革新2.1 牛顿力学的奠基牛顿力学是近代力学的重要里程碑,牛顿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建立了质点力学的基本框架。
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和天体力学问题,为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拉格朗日力学是力学的另一重要分支,由拉格朗日提出。
他通过引入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函数,建立了一种更为普适且简洁的力学表述方法。
拉格朗日力学在解决多体问题和非惯性系问题上具有优势。
2.3 哈密顿力学的发展哈密顿力学是力学的又一重要分支,由哈密顿提出。
他引入了哈密顿函数和哈密顿方程,为力学的数学形式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哈密顿力学在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中有广泛应用。
三、现代力学的新探索3.1 相对论力学的革命相对论力学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新的力学理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对经典力学进行了修正,解释了光的传播和引力场的本质。
3.2 量子力学的兴起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由普朗克、波尔等人提出。
固体力学的发展
总之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纳维长期 从事教学活动,他曾著有《力学在结构和机械 方面的应用》一书,他在世时出版了两版。之 后他的学生圣维南扩充于1864年出了第三版, 新版中圣维南加入了许多注解,使篇幅增为原 来的十倍。这本书影响很大。纳维在教学之余, 还从事设计工作。1830年法国推翻波旁王朝后, 纳维曾任政府的技术顾问。他曾就控制道路的 运输载重、修路与道路网问题向政府提出过政 策报告。这些报告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
乐甫和穆斯海利什维利工作的介绍。
2.1 纳维的工作
纳维(Navier, claude-Louis-Marie-Henri 1785,2,15—1836,8,21)于1807年在桥梁 道路学会支持下整理他外祖父的工程建 筑的学术手稿。从1819年起,他在桥梁 道路学院讲授应用力学,但到1830年才 正式被聘任。到1830年,他到巴黎综合 工科学校去替柯西任微积分和力学教授。 纳维于182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纳维在力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作为连续介质力学的 先驱者。1821年5月14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论文 “弹性固体的平衡和运动法则的研究报告”,于同年 他还提交了“关于流体运动法则的研究报告”。这两 篇报告都是由分子假设出发分别导出弹性体和黏性流 体的运动方程。它们是有关连续介质运动方程方面开 创性的工作。 纳维还推导了物体表面上单位面积上作用力三个分量 通过位移分量的表达式。 在以上纳维的工作中还有含混不清的地方,如他的弹 性常数只有一个。之后,他在弹性方面的问题由柯西 改正而形成严密的弹性力学理论。
§2 弹性理论
2.1 2.2 2.3 2.4 2.5 2.6 2.7
纳维的工作 泊松在弹性理论上的工作 柯西在弹性理论上的贡献 圣维南及其在弹性力学中的贡献 乐甫的工作 穆斯海利什维利及其复变函数方法 弹性力学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求解
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
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
固体物理学是一门探讨固体物质的基本特性和性质的学科,它集
合了化学、物理、电学和材料科学知识,是理论物理思想以及实验物
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当时研究者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金属,例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他们利用力学方法揭示了固体物质的性质。
19世纪,物理学家利用蒸汽机技术建立了物理实验室,研究者可以以定量方法来讨论固体物质的性质,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物理性质,像波动、晶体结构和磁性等,从而对固体物质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世纪初,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随着科学仪器的发展,人们可以观察固体物质更小的结构,实现了电子的发现,并利用晶体结构的
理论解算半导体结构;科学家们也发现了量子效应,同时发现晶体结
构的位错会产生“特性”矢量,对固体物质的基本机理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这极大地推动了固体物理学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者发展超导,发现并研究了超导机制;发展了热释电材料,激光器件;发展了纳米技术和聚合物材料、
量子材料等先进材料,从而有效推动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固体物理学物理性质的不断研究,固体物理学作为一
门综合性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变得日益广泛。
固态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固态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固态物理学是研究固体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分支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固态物理学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现代的实验和应用,历经了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固态物理学的研究以理论居多,物理学家们开始探索固体的电磁性质、热学性质以及固体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玻恩、居里、洛伦兹等人在这个领域都做出了很多贡献。
其中,热电效应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于固态物理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到了20世纪中期,固态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
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的发展,也推动了固态物理学的研究。
在这个时期,半导体器件的诞生,激光技术的应用等成果使得固态物理学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固态物理学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超导、磁性材料等研究领域的兴起,比起这之前的研究,它们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到了1980年代,固态物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得到了对等或近对等的发展。
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等方面经历了许多突破和改进。
其中,固体材料的合成技术和制备工艺的发展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现在,固态物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而且多样化的研究领域。
固态物理学的应用也广泛涉及科学、工业、军事等多个方向。
有学者称之为“信息化时代的材料学”。
同时,一些新兴领域的涌现也带动着固态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固态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轨迹,也一直以来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发明创新和重大发现。
在未来,随着人类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也将会一直走在前沿,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萌芽时期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建造有力学思想的建筑物、简单的车船和狩猎工具等。
中国在隋开皇中期(公元591~599年)建造的赵州石拱桥,已蕴含了近代杆、板、壳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艺精度的提高,人类在房屋建筑、桥梁和船舶建造方面都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早期的关于强度计算或经验估算等方面的许多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
尽管如此,这些成就还是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固体力学理论,特别是为后来划归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那些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17世纪物理学的成就,为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在18世纪,制造大型机器、建造大型桥梁和大型厂房这些社会需要,成为固体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这期间,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概念形成的阶段;解决特殊问题的阶段;建立一般理论、原理、方法、数学方程的阶段;探讨复杂问题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固体力学基本上是沿着研究弹性规律和研究塑性规律,这样两条平行的道路发展的,而弹性规律的研究开始较早。
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于17世纪发展起来的。
英国的胡克于1678年提出:物体的变形与所受外载荷成正比,后称为胡克定律;瑞士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在17世纪末提出关于弹性杆的挠度曲线的概念;而丹尼尔第一〃伯努利于18世纪中期,首先导出棱柱杆侧向振动的微分方程;瑞士的欧拉于1744年建立了受压柱体失稳临界值的公式,又于1757年建立了柱体受压的微分方程,从而成为第一个研究稳定性问题的学者;法国的库仑在1773年提出了材料强度理论,他还在1784年研究了扭转问题并提出剪切的概念。
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国的纳维于1820年研究了薄板弯曲问题,并于次年发表了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法国的柯西于1822年给出应力和应变的严格定义,并于次年导出矩形六面体微元的平衡微分方程。
柯西提出的应力和应变概念,对后来数学弹性理论,乃至整个固体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泊阿松于1829年得出了受横向载荷平板的挠度方程;1855年,法国的圣维南用半逆解法解出了柱体扭转和弯曲问题,并提出了有名的圣维南原理;随后,德国的诺伊曼建立了三维弹性理论,并建立了研究圆轴纵向振动的较完善的方法;德国的基尔霍夫提出粱的平截面假设和板壳的直法线假设,他还建立了板壳的准确边界条件并导出了平板弯曲方程;英国的麦克斯韦在19世纪50年代,发展了光测弹性的应力分析技术后,又于1864年对只有两个力的简单情况提出了功的互等定理,随后,意大利的贝蒂于1872年对该定理加以普遍证明;意大利的卡斯蒂利亚诺于1873年提出了卡氏第一和卡氏第二定理;德国的恩盖塞于1884年提出了余能的概念。
德国的普朗特于1903年提出了解扭转问题的薄膜比拟法;铁木辛柯在20世纪初,用能量原理解决了许多杆板、壳的稳定性问题;匈牙利的卡门首先建立了弹性平板非线性的基本微分方程,为以后研究非线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苏联的穆斯赫利什维利于1933年发表了弹性力学复变函数方法;美国的唐奈于同一年研究了圆柱形壳在扭力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并在后来建立了唐奈方程;弗吕格于1932年和1934年发表了圆柱形薄壳的稳定性和弯曲的研究成果;苏联的符拉索夫在1940年前后建立了薄壁杆、折板系、扁壳等二维结构的一般理论。
在飞行器、舰艇、原子反应堆和大型建筑等结构的高精度要求下,有很多学者参加了力学研究工作,并解决了大量复杂问题。
此外,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还不断渗透到其他领域,如用于纺织纤维、人体骨骼、心脏、血管等方面的研究。
1773年库仑提出土的屈服条件,这是人类定量研究塑性问题的开端。
1864年特雷斯卡在对金属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大剪应力屈服条件,它和后来德国的光泽斯于1913年提出的最大形变比能屈服条件,是塑性理论中两个最重要的屈服条件。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圣维南提出塑性理论的基本假设,并建立了它的基本方程,他还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塑性变形问题。
现代固体力学时期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这个时期固体力学的发展有两个特征:一是有限元法和电子计算机在固体力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出现了两个新的分支——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
特纳等人于1956年提出有限元法的概念后,有限元法发展很快,在固体力学中大量应用,解决了很多复杂的问题。
结构物体总是存在裂纹,这促使人们去探讨裂纹尖端的应力和应变场以及裂纹的扩展规律。
早在20年代,格里菲思首先提出了玻璃的实际强度取决于裂纹的扩展应力这一重要观点。
欧文于1957年提出应力强度因子及其临界值概念,用以判别裂纹的扩展,从此诞生了断裂力学。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
复合材料力学研究有宏观、细观和微观三个方向。
固体力学各分支所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力学理论一般仍能应用于复合材料,只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力学内容,如要考虑非均匀性、各向异性、层间剥离等。
复合材料力学是年轻学科,但发展迅速,它解决了大量传统材料难于胜任的结构问题。
中国力学界的学科带头人——罗祖道(1920—1992)罗祖道,著名力学家、固体力学专家。
在弹性力学接触Array问题、板壳理论、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等许多研究领域都作出了新贡献。
其中不少研究成果结合船舶、航空、热工仪表等工程应用有很好的实际效果。
在教学工作和固体力学学术组织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罗祖道,1920年9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父亲罗云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每月薪金收入虽属中等水平,但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家庭生活困难。
1935年秋,罗祖道进入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攻读机械工程。
平时刻苦勤奋,学习成绩优秀,几乎每年都获得奖学金。
七七事变后,1938年初杭州沦陷,他随家辗转至上海,入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半年后以优良成绩毕业。
同年秋,考入沪江大学攻读物理专业,次年考入交通大学继续攻读机械工程。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他随即离沪奔赴内地。
先在浙东丽水借读于英士大学,但在学期结束前浙东沦陷,他又辗转去大后方。
旅途中经历重重艰难,最后抵达重庆。
这时上海交通大学已内迁重庆,他在重庆交通大学继续学习。
在学习期间,曾获得该校1942—1943年度全校学习成绩最佳的“何思源奖学金”。
1944年毕业。
同年2月被教育部征调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服兵役2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上海复员。
并被推荐在上海市政府民用局工作,后又在上海市行政院物资供应局工作。
1948年8月,他赴美深造,10月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并在第一个学季中以5门课程全优的学习成绩争得研究资助奖学金,同时还获得了美国“西格玛-科赛”学会(Sigma-xiSociety)副会员的荣誉。
1950至1952年,他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力学系攻读博士。
前后4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他均以全优成绩分别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和力学博士学位;两篇学位论文都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因具有创造性而倍受导师著名力学家L.H.唐奈尔(Donnell)的赞扬和当时力学界同行的重视。
1952至1953年,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力学系和航空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
1953至1957年,在美国任塞伦理工学院执教时,深得学校当局的信任和重用,曾任教多门研究生的主要课程,并担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负责主持力学系学术讲座等活动;还负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滚珠轴承研究项目的理论研究工作,为该课题的理论组组长。
他在3年中,由助理教授晋升为具有终身聘约的副教授,为校教授执行委员会的成员。
在美国工作期间,他就享有一定声誉。
1954年曾受聘任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iedMechanicsReview》)的特约评论员;1955年被推荐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AdrancementofSciences)会员;1956年又被推荐选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国家注册工程师》名册(Finder’sList)。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美国政府实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阻挠理工等专业的中国留学生返回祖国。
1955年,经我国政府与美国当局多次谈判后,美国当局才被迫允许我少数留学生回国。
在祖国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鼓舞和亲友的敦促下,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建设。
在临行上船时,曾受到两批美国武装人员的搜身检查,但这丝毫也动摇不了他回国的决心,他于1957年春天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他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中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进行了热工仪表弹性元件的分析计算;原子能发电站工程大电机组合转子的计算;万吨柴油机汽缸盖的断裂分析;708飞机后舱球壁的应力分析等课题,努力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工程实际。
同时他又不断地从事固体力学领域新兴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开拓工作,站在学科的前沿,努力在学术的“深水区”探索。
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曾指导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和力学工作者,是中国力学界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第四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副主任,《上海力学》副主编以及《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和《力学进展》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对推动与发展我国的力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发展了卡门-钱的圆柱薄壳非线性稳定性理论薄壳结构稳定性的大挠度理论是进行航天器、船体结构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早在40年代初,力学家T.冯〃卡门(vonKármān)与钱学森对薄壳稳定性提出了一个非线性“跳跃”理论,并定义了与后屈曲平衡位形相应的“下临界载荷”值,这是对发展薄壳非线性稳定理论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罗祖道在50年代初的博士论文中,进一步研究了关于圆柱薄壳受扭的大挠度稳定性问题,首次给出了圆柱薄壳扭转失稳的后屈曲大挠度理论曲线,成功地阐明了实验中存在的有关轴压与扭转失稳两者明显不同性态的现象;还提出和表明了壳体几何缺陷对稳性临界载荷的影响,从而发展了卡门-钱的圆柱薄壳非线性稳定理论,成为研究壳体缺陷理论问题的先驱。
这一成果被国际著名力学家唐奈尔评价为“是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论文于1954年发表于第二届全美应用力学会议文集,至今一直被国际上一些文献和著作直接引用或列入参考文献。
他的另一项早期研究工作是关于曲板的大挠度理论,1956年发表于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NACA)TNN0.3684。
文中分析研究了曲板在不同几何缺陷情况下的大挠度计算,对航空结构、汽轮机叶片等的强度分析,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