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创作的结构技术语言_刘鹏跃
彭一刚建筑理念
![彭一刚建筑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dc85824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2.png)
彭一刚建筑理念
建筑是传统的文化的继承者和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体现了一个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制度,它是文化传统的一种象征和形式。
同时,建筑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其设计和结构融合了数字空间,多功能空间,艺术性和科学性,这样一种艺术使作品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和审美感受,从而让人们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满足拓展功能需求。
泼出鲜血创新的建筑师彭一刚,以其独特的“建筑思想”在当代建筑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彭一刚主张将传统建筑理念和现代艺术技术结合起来,专注于创造新型建筑和工业设计,传统建筑中固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现代艺术理念,可以创作出具有技术艺术结合,跃然不同空间艺术形式的建筑作品,从而加深人们对人与环境的理解,极大拓展建筑艺术的自由度。
彭一刚以自己的建筑理念把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以内在完整和外在结构为基础,以科学空间使用和功能需求为表现准则,以把传统元素和现代艺术融合为设计蓝本,以构建日新月异的文化完整体为核心
理念。
他注重建筑的思想和艺术性,让作品具有审美感及创新原创性,以物理空间构建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中,遵循传统的文化建构,打造出一种实际而又有观赏性的环境。
彭一刚以自若的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致力于将现代化、全新性质的建筑设计完美诠释出来,以激动人心的水平和艺术性,把数字空间,功能性,形式性,艺术综合性与传统建筑完美融合,让需求达到完美的高度,这使我们不难理解彭一刚的建筑理念:极力追求完美,当现实与梦想结合时就会诞生奇迹。
建筑退台式的发展
![建筑退台式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e3435b312b3169a451a43f.png)
1 退台建筑的定义本文所指的退台建筑与早期“台阶式建筑”的说法有许多类似之处。
在目前为数不多的资料中,吴建刚编著的《台阶建筑设计》中是这样定义的:“广义地说,建筑形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台阶式建筑形态正是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的外在反映,由于地理、气候、社会、经济、文化、时间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定城市、村镇形成的外部景观是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由于整体的层次变化以及建筑单体的高低错落,若干重层次的叠合,从城市、村镇宏观的外部空间形态上看,则大多以台阶状出现。
”[1]可以这样认为,退台式建筑相当于台阶式建筑中的一种,即在建筑或建筑群内具有台阶式高低叠层,同时又向一个或多个方向有逐层退让趋势的建筑(群)可以认为是退台式建筑(群)。
2 理解退台建筑建筑“退台”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要有“台”,其形式多表现为三种:一是在结构上划分为不同进深的高低错层,一般底层进深较大,上层较小,交错之处形成台;二是可停留人的空间平台;三是在建筑(群)轴线上形成的具有“台阶”式的群落关系(图1~2)。
另一方面,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如果既有建筑旁新增的建筑平台也可看作新的平台,先后平台之间的高低错落也可以形成各种线性关系,这也构成建筑或建筑群在进行退台设计的一个依据,同时整个城市都可以看作是退台式建筑群的复合体(图3~4)。
第二层意思是“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退台建筑中总会选择退台的方向,或者说是在选择建筑周围的事物作为我们的视线焦点,这样就会形成各种线性关系。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把一个方向上的视线作为主要景观视线,那么通常就将其作为逐渐后退的主要基调。
如果我们把四个方向均作为重要景观视线,这个建筑就会形成逐渐向中间收拢并抬高——实际上就是“后退”的建筑或建筑群——这在塔状建筑中可以看到,也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视觉空间的方法。
退台式建筑在现实中的形式五花八门,而且出现夏鹏Xia Peng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助教430070supersunny7906@ 2007 12 28建筑退台式的发展中图分类号 TU23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5-0064-05摘 要 在现代建筑中,退台式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设计者都在不自觉地运用退台建筑设计手法。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语言与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语言与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1eb4ba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1.png)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语言与表达在现代社会中,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发展的象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建筑设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需求,而是更加强调建筑语言的独特表达和创意性设计。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语言与表达,并讨论其与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的关系。
1. 异形建筑:空间的突破与情感的激发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形状独特、造型奇特的建筑。
这些异形建筑突破了传统建筑的限制,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例如,迪拜的“帆船酒店”和中国的“鸟巢”体育馆,都是现代建筑中的瑰宝。
这些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通过形状和结构的创新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这些异形建筑不仅在视觉上给人带来惊喜,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2. 玻璃幕墙:透明与开放的表达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设计元素之一。
通过使用大量的玻璃材料,玻璃幕墙为建筑带来了透明、明亮的外观。
这种设计语言强调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
例如,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巴黎的卢浮宫都采用了玻璃幕墙设计。
这些建筑不仅使人们可以欣赏到室外景色,更能够将室内与室外空间无缝连接,为人们提供了舒适而开放的环境。
3. 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表达与实践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建筑业也在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绿色建筑通过使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建筑语言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外观,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融合。
例如,丹麦的奥胡斯音乐厅和美国的底特律儿童博物馆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杰作,它们通过独特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将环境保护与建筑美学结合,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4. 文化表达与地域特色现代建筑设计也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中,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例如,中国的京剧大剧院以及巴西的圣保罗美术馆都体现了本土文化的表达。
这些建筑通过形状、材料、装饰等方式,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彰显了现代建筑的创意与前卫。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技术与结构创新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技术与结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f9445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e.png)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技术与结构创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于建筑美学的不断追求,现代建筑领域呈现出了诸多建筑技术与结构创新的新趋势。
这些创新不仅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加舒适、环保、智能的建筑体验。
本文将从建筑技术和结构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现代建筑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建筑技术创新1. 可持续建筑技术在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可持续建筑技术成为了现代建筑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可持续建筑技术将自然资源的利用、能源的消耗以及废物的处理等因素纳入了设计与施工的考虑范畴,力求实现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例如,采用太阳能电池板、雨水收集系统和可再生材料等技术,使建筑能够自给自足地获取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智能化建筑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建筑中。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
例如,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光线强度和使用需求进行自动调节,达到节能的目的;智能温控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3. 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通过提供更多的植被和自然元素,为城市带来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例如,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雨水花园等设计手法,可以增加建筑的热量绝缘能力,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绿色建筑技术还能够提高建筑的空气质量,并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
二、结构创新1. 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系统,近年来在现代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抗震能力良好和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对开放空间和创新造型的需求。
例如,很多地标性建筑如上海中心大厦和迪拜哈利法塔都采用了钢结构,成为了当地城市风景线的一部分。
2. 预制混凝土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通过提前在工厂进行建筑构件的生产,然后再现场进行拼装,大大缩短了建筑周期并提高了施工质量。
《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项目组成员
![《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项目组成员](https://img.taocdn.com/s3/m/cfa58fe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c.png)
《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项目组成员
佚名
【期刊名称】《大学科普》
【年(卷),期】2017(011)003
【摘要】戚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与非遗保护四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多次被中国美术馆和省部级美术馆收藏,获文化部“金奖”及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出版专集3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总页数】1页(P99-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经典诠释与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兼论潘谷西先生的《〈营造法式〉解读》的学理价值 [J], 邹其昌
2.《营造法式》设计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 [J], 邹其昌
3.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 [J], ;
4.建构千秋传承文明“中华营造法式”通过国家重大文化示范工程验收 [J], 贾国涛;戚序
5.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戚序教授主持国家重大课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营造法式 [J], 贾国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d2e78cbba0d4a7302763af8.png)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框架结构设计研究院(系、部)名称: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名称:土木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普遍应用。
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本文描述了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并从设计中的要点问题、技术问题和施工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内容;要点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
Abstract:Then the ever-chan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Framework by floor, beams, columns and formed the basis of several load-bearing elements, the main beams, columns and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plane frame, the plane frame beam connected by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ramework for structural design related content, and the main points from the design issues,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actical construction issues, relat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words:frame structur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technical ,key problem,content ofproblem ,construction problem。
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f8cf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5.png)
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张文涛
【期刊名称】《房地产世界》
【年(卷),期】2024()5
【摘要】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是基于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构件连接方式来提高建筑物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的一种设计手段。
科学的结构布局可以使建筑物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建筑物整体承载能力,而合理选择连接方式可以增加构件连接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本文介绍了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的组成和特点,分析了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探讨了具体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张文涛
【作者单位】浙江新中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武威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7
【相关文献】
1.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与优化策略
2.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3.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究
4.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思路研究
5.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cb9013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a.png)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随着现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建筑结构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支撑结构。
框架结构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剪力墙或柱等构件构成一具有良好抗震性能或较大刚度作用的结构系统。
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设计和研究的深入发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全面的认识。
本文对国内外近10年来所做的有关“框架结构”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以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一些展望。
1、概念建筑结构中的框架也就是支撑结构,其特征是由柱、墙片、框架梁等构件构成的结构。
框架的基本组成包括框架柱、框架梁和横梁、墙体、楼板、柱子和墙、梁、楼板等构件。
这是由梁柱的受力特性、框架梁的节点承载特性和承重柱的承载特性等决定的。
建筑的框架结构主要由承载柱、承重梁、横梁、墙片、圈梁、柱等构件组成。
建筑结构用的各种材料,如混凝土、钢筋、钢材、钢筋混凝土、木制品、玻璃、塑料、金属以及各种钢材组成的,一般都是多层建筑或多层框架。
2、国内外有关“框架结构”的研究国内关于“框架结构”的研究较早,如2001年,杨宏杰在《理论与实践》上发表了《如何设计剪力墙结构》一文;赵世斌在《规范与工程》上发表了《浅谈传统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冯秀莲在《设计与施工》上发表了《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特点及技术规程》;王德海、马艳华在《高层建筑钢框架体系研究与应用》一文中对目前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有关“框架结构”的研究作了梳理;王伟等在2003年通过Autodesk软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较好的钢框架体系,并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出钢框架体系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张静等通过对多个案例进行归纳,得出钢框架体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且可以在地震时提供更多的安全保护,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成本。
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者韩延年等在2008年发布了一份国内首份“中国大跨度钢筋混凝土高空间结构强度验算规程”及该规程征求意见稿,对该规程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大纲
![《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45e78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1.png)
装配式建筑概论(一)基本信息中文课程名称:装配式建筑概论英文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to Prefabricated Building课程编号:231101065学分:2学时:32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开课系(教研部):土木工程系执笔:郭晓钧审核:吕辉(一)课程简介在“十四五”规划中,建筑业被定位为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建筑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装配式建筑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逐渐发展了一些适合国情的建筑技术,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我国建筑业的大势所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的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装配式建筑概论》是一门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装配式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设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已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
本课程面向广大学生和建筑行业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知识和应用场景,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以应对现代建筑业的挑战。
(二)课程目标装配式建筑大潮的兴起要求每一位建筑业从业者都要进行知识更新,不仅要掌握装配式建筑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建筑学科和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应当与时俱进,了解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必备的装配式建筑知识与技能,适应新形势,莫定走向未来的基础。
通过学习装配式建筑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掌握装配式建筑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培育和打造更多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结构成就建筑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027cebcc2e3f5727a5e962ce.png)
主任
理事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
理事
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庞波
执行总建筑师
理事
云南省设计院
徐锋
总建筑师
理事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贾滨
副总建筑师
理事
大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邱韶光
院长
理事
山西省第二建筑设计院
吴建平
院长
理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力明/胡东明
董事长/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理事
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任斌
总建筑师
理事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孙宗列
总建筑师
理事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王振军
总建筑师
理事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赵海鹏
总建筑师
理事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毛卫东
副总经理
理事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黄珂
总工
理事
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吴蔚
合伙人
理事
加拿大诺杰建筑设计事务所
余茂林
总建筑师
理事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
赖军
总裁
常务理事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赵广俊
董事长、总经理
常务理事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王晓川
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常务理事
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肖诚
总经理
常务理事
深圳市霍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王晓泉
总经理
常务理事
北京市建筑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大型语言模型及其在建筑行业应用研究综述
![大型语言模型及其在建筑行业应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704d9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9.png)
大型语言模型及其在建筑行业应用研究综述
魏楚元;王昕;周小平;赵光哲;黄明
【期刊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0)2
【摘要】近年来,以ChatGPT和GPT-4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在技术上出现了快速的进步和迭代,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变革性的技术。
大型语言模型在数据信息容量、模型参数量、底层模型结构、模型训练方法上都较之前的语言模型取得了关键突破,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任务上乃至通用任务领域的表现都在持续提升,包括大型语言模型显示出的涌现能力。
概述了大型语言模型的技术演进、技术架构、关键技术、主要特点,介绍了大模型的基础架构及核心原理,分享了大模型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其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总页数】14页(P1-14)
【作者】魏楚元;王昕;周小平;赵光哲;黄明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17;TP183
【相关文献】
1.中心城市建筑行业改革初探——江苏中心城市建筑行业改革综述
2.ESP视域下水工建筑行业英语词汇的特点与实践应用研究
——评《水工建筑行业英语》3.ChatGPT视角下大型语言模型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4.大型语言模型在多角度用户评分预测中的应用研究5.大型语言模型在智能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8ee2f7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2.png)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在当今建筑领域,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还为建筑赋予了独特的形态和功能,满足了人们对于高品质建筑的需求。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1、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
它通过优化配合比,使用优质的原材料和外加剂,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和抗渗性能。
这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减少构件尺寸,增加使用空间,同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由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和树脂基体组成,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优点。
在建筑结构中,FRP 可用于加固混凝土构件,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也可用于制作新型的结构构件,如梁、柱等,减轻结构自重,提高结构的跨越能力。
3、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性能。
在建筑结构中,可用于制作阻尼器,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吸收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结构体系的创新1、大跨度空间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悬索结构等,能够实现较大的覆盖空间,满足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
这些结构体系通过合理的受力分析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创造出宏伟而独特的建筑形态。
2、可开合结构可开合结构能够根据使用需求改变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如可开合屋顶、可移动墙体等。
这种结构形式增加了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不同的活动和功能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
3、仿生结构仿生结构借鉴自然界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理,如蜂巢结构、叶脉结构等,设计出具有高效力学性能的建筑结构。
仿生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还展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数字化设计技术1、建筑信息模型(BIM)BIM 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协同设计方法。
它整合了建筑结构的几何信息、物理性能、施工过程等多方面的数据,实现了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c860c6e402d276a200292ebd.png)
长期以来,很多结构工程师针对已建、在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从而导致用钢量大增,微词不断。
但是,这种现象依然有增无减。
“真正好的建筑作品应该是建筑和结构完美融合的产物。
建筑和结构的跨界交流很重要,对于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的论断。
教育体制导致结构与建筑脱节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构师与建筑师“无缘”沟通?崔愷说,由于国内教育体制的原因,建筑和结构一直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
真正好的建筑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结构理念,真正优秀的结构工程师也需要有建筑美学修养,建筑师应该学会展示结构的力度和美感,结构工程师应该积极了解建筑师的想法,创造性提供解决性方案,而不仅拘泥于软件结构和规范。
崔愷表示,国际上有很多著名建筑作品都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而现在大量建筑往往成为没有结构美学的部品堆砌,结构技术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结构与建筑脱节导致浪费结构与建筑脱节怎么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说,这就需要被动创新。
任庆英说,当建筑方案创作完成并中标后,建筑方案存在着若干结构不合理、超规范,甚至结构不成立的情况,而业主确定的方案又很难更改,这样,结构就要被创新了。
被创新也是创新,只是比较被动。
由于建筑方案的不合理,要花费较大代价实现这种被动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被动创新往往对建筑形式影响较大,甚至由于结构布置所必需,建筑形式不得不做相应调整。
任庆英说,社会上对中央电视台新址的议论较多,难道这个工程中就没有结构创新吗?这绝对不是。
中央电视台新址是反力学的,全国很多建筑、结构专家以及施工人员贡献了很多智慧才把它建起来。
但是,它的代价基本上是3个鸟巢。
由此可见,由于建筑方案的不合理要花费多么大的代价。
任庆英表示,建筑方案的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与建筑应相互依存针对建筑创作与结构创新的关系。
任庆英表示,建筑创作和结构创新应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结构创新是建筑创作的强大技术支撑。
当代主要建筑形式及对未来建筑形式的分析
![当代主要建筑形式及对未来建筑形式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e98c3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3.png)
当代主要建筑形式及对未来建筑形式的分析作者:邢源铭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为满足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提升建筑建造水平,对当代主要建筑形式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并对未来建筑形式进行展望,以期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建筑形式;未来建筑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从结构、材料等角度来看,现代主义对建筑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受勒·柯布西耶、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等著名建筑师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20世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钢结构建筑也逐渐被小范围推广。
但是,钢结构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很高,因此较难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主义思想所崇尚的功能至上原则逐渐被社会所认同。
正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说:“混凝土块是最廉价、最平凡的东西。
”混凝土结构运用在建筑中所展现出的空前的便捷性、极低的成本、极短的工期使得20世纪成为建筑业扩张较为迅速的一个世纪。
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当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当代主要建筑形式的特点(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势1.随意性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具有不挑剔场地的特性,技术人员可以使用相应模板将混凝土制作成任意造型,这也体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随意性。
因此,不管是具有弧度的曲面还是方方正正的盒子建筑,在保证内部钢筋结构稳定、安全的前提下,混凝土可以被制作成任何造型。
例如,20世纪50年代,勒·柯布西耶在印度设计了昌迪加尔议会大楼,他充分利用混凝土随意性的特点,设计出如同巨大雕塑般的建筑物。
这样大规模的建筑若使用传统的砌体结构或木结构,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是难以想象的。
混凝土的随意性让勒·柯布西耶、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等建筑师所追求的轻盈、抽象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容易实现,且这些表现手法直到今天还一直影响着世界建筑思潮。
当代建筑师作品
![当代建筑师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b997c3f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f.png)
当代建筑师作品47、其他当代建筑师作品1. 贝聿铭□通过运用抽象几何形体及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基本材料的娴熟技巧,形成简明的建筑风格,强调雕塑感;·华盛顿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山饭店·卢佛尔宫金字塔2. 路易斯·康□主张感知建筑精神,作品中常有明显轴线,但其技术手段和材料等并不新颖,注重光线、阴影、材料和结构的表达力等·费城理查德医学研究楼·金贝尔美术馆·孟加拉国际议会大厦·耶鲁大学不列颠艺术中心3. 丹下健三□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功能创造出新语言·东京都新都厅(1991)·东京国立代代木体育馆(1961—1964)·山梨文化会馆(1967)·朝会馆·日本香川县厅舍(1958)·东京海湾规划方案(1960)4. 黑川纪章□新陈代谢,舱体建筑,共生理论,灰文化,灰空间·中银舱体大楼·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中心5. 矶崎新□早期:雕塑感外形,简明构成,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夸张的构架表现日本传统结构的风貌近期:新古典主义+手法主义·群乌县立美术馆(1974)·筑波中心大厦(1982)6. 桢文彦提出“群造型”和“场的形成”理论□新陈代谢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待建筑创作,重视城市空间·东京螺旋体大厦(1985)·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1986)·东京体育馆(1990)7. 安藤忠雄□纯粹性,复杂的象征性,永恒性和普遍性·大阪光的教堂(1989)·西班牙塞维利亚国际博览会日本馆(1992)·大阪天保山博物馆(1994)8. P. offo. 奥托[德] “蜘蛛人”□钢结构或悬索式的蓬敞结构、网索结构、张力结构·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and R·古德伯罗·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9. Eero. 沙里宁□主张有个性和象征·你肯乐迪环球公司候机楼(1956—1962)·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1962)·杰斐逊纪念拱门(1967)·耶鲁大学冰球馆(1958)·美驻英大使馆10. SOM建筑事务所□注意表现和坚持从使用、环境和文脉出发,强调专业与其他专业协调·芝加哥汉考克大厦(1970)·芝加哥西尔斯大厦(1974)·纽约利华大厦(1952)第一座全玻璃外墙建筑·上海金茂大厦(1998)and 上海建筑设计院11. 约翰·波特曼□哲学核心是“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主张“共享空间”,重视用光线、色彩、自然的水来柔化人造环境·旧金山海亚特旅馆·亚特兰大桃树街广场旅馆12. R·迈耶□白色派,建筑风格典雅;·亚特兰大海伊美术馆(1983)·萨饵茨曼住宅(1967)·布朗克斯发展中心(1970—1975)·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德国1979—1984·盖蒂中心13. 菲利浦·约翰逊□“古典主义者”·纽约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 T&T)1984·林肯文化艺术中心中的舞蹈与轻歌剧院·谢尔顿艺术纪念馆(1958—1966)14. 迈克尔·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波特兰大厦(1980)(波特兰市政厅)·休曼那大厦(1982)·斯奈德曼住宅(解构主义)15. D·埃森曼[美]□运用“结构关系”,“符号集”进行形式表达;运用建筑的三度空间;运用线、面、体的几何学操作产生形体;被看作为晚期现代建筑与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住宅3号(米勒住宅)1970·10号住宅方案16. 阿尔多·罗西[意]□主张新古典主义及类型学、城市形态学,属于新理性主义者·威尼斯世界剧场(1979)17. R·罗杰斯[英]□主张高技派·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1977)and R·皮亚诺·伦敦劳埃德大厦(1979—1986)18. R·罗杰斯[英]□建筑形式与结构完美结合,没有虚假装饰,用结构作为装饰的表现,钢筋混凝土技术纯熟·罗马小体育馆(1957—1959)·米兰皮瑞利大厦(1955—1959)and G·庞蒂·都灵展览馆(1950)19. 詹姆斯·斯特林[英]□重视应用遗产,有后现代主义手法,古典传统·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1983)·康奈尔大学艺术中心·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1964—1968)·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1959—1963)and 戈文·兰根姆住宅(1958)and 戈文20. 诺曼·福斯特[英]□高技派·香港汇丰银行(1986)·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德)·雷诺销售总部(瑞)(1981—1983)and 阿鲁普事务所21. 建筑电讯集团(Archigram)六位建筑师伦敦□采用高技术、轻质、基础结构式的途径,而不关心这些巨型结构的社会及生态后果22. 贝纳·屈米[法]□解构主义·拉维莱特公园23. 马利奥·波塔[瑞]□新理性主义,用符号较多,不考虑与周围环境协调·斯塔比奥独产住宅(1980—1982)·戈塔杜银行大楼(1988)·达罗住宅(1992)24. 汉斯·夏隆[德]□表现主义倾向,德国有机建筑,讲求功能、技术、经济、形式自由·柏林爱乐音乐厅(1956—1963)·斯图加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25. 约翰·伍重[丹]□象征主义+乡土风格·悉尼歌剧院·弗雷登斯保新村(丹)26. 罗伯特·文丘里[美]□现代主义·费城栗子山庄·老年人公寓·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堂27. 查尔斯·柯里亚[印度]□将艺术性和人性融入到建筑中,体现了当地历史文脉和文化环境,大尺度几何形体+地方材料·圣雄甘地纪念馆(1958—1963)·干城章嘉公寓(1970—1983)·英国议会大厦(1987—1992)·斋薄尔博物馆(1986—1992)28. P·S·考克斯[澳] (Philip Sutton Cox)·悉尼展览中心(1988)·悉尼足球运动场(1988)·Yulavy旅游度假村(1984)29. 尼古拉斯·格雷姆肖[英]□注重功能,精致简洁,追求并创造高科技的时代美,精确施工美、结构美,考虑功能使用舒畅的美·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英国馆(1992)·柏林证券交易中心(1992)·滑铁卢国际车站(1988—1993)·普利莫斯西部晨报总部大楼(1993)30. 柯利亚·杨经文[马来西亚]□生态建筑,考虑建筑的节能,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的方法论·梅纳拉商厦(1989—1992)·杨经文自宅(1984)·IBM大厦马来西亚1985·上海军械大厦·德国罗斯托克大厦31. 摩什·赛夫迪[加拿大]·蒙特利尔住宅(1988)·加拿大国家美术馆(1988)·魁北克省文化博物馆(1987)·摩迪新城·温哥华图书馆广场·渥太华市政厅(1994)32. 泰瑞·法莱尔[英]·香港九龙火车站总体规划(1999)·香港凌雷阁·伦敦河岸大厦·三星公司欧洲总部33. 雅玛萨奇□新古典主义·纽约世贸中心(1973)·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1961—1964)·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1959)·1964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1964)34. 斯东(E.D.Stoue)□典雅主义·美驻印度大使馆(1955)·1958年布鲁赛尔世博会美国馆(1958)·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华盛顿)(1971)35. W.K.哈里森(美)·联合国总部大楼(纽约)(1946—1958)·联合国秘书处大厦(1950)·美国钢铁公司大楼(1967—1971)36. Q·尼迈耶(巴西)·巴西议会大厦(1958)·巴西利亚总统府·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and 柯比西埃、科斯特(1936—1945)37. 前川国男□粗野主义·京都文化会馆(1961)·东京文化纪念会馆(1961)·东京晴海公寓(1958)38. 大谷幸夫·京都国际会馆(1963)·东京国立剧场(1966)39. 其他建筑师、建筑作品·林肯纪念堂[美](1922)H·培根[美]·德国法兰克福罗梅斯塔居住区(1928)F·梅[德]·荷兰鹿特丹万勒尔工厂(1926—1929)I.A.布林克曼等·列宁墓(1924—1930)A·舒舍夫·卡尔·马克恩大院维也纳(1925—1930)K·恩·莫斯科地铁车站(一期工程)(1931—1935)A·杜什肯等·林中公墓火化堂瑞典斯德哥尔摩(1935—1940)E.G.阿斯普朗德·罗马终端火车站(1948—1950)雅里尼·卡斯特拉奇·莫斯科国立大学(1949—1955)L·鲁德涅夫莱·全苏农业展览馆群体[俄] (1939—1958)V·阿尔塔拉列夫斯基·维罗那卡斯泰维奇博物馆[意] (1958—1964)C·斯卡帕·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墨西哥](1963—1964)P·拉米雷斯[墨]·门兴格拉德巴赫市博物馆[德] (1982)H·霍莱因·美越战军人纪念碑(1982)玛雅·林璎·利雅德国际机场[沙特] (1983)HOK事务所·沙特阿拉伯外交部[沙特](1974—1984)H·拉尔森[丹]·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西班牙](1986)R·莫尼奥·阿拉伯世界研究院[法](1987)丁·努维尔·澳大利亚国会大厦(1988)M·乔哥拉·德方斯大拱门[巴黎](1989)J.O.V.斯普瑞克森and P·安德鲁·东京葛西临海水族园(1989)谷口吉生·巴黎音乐城(1990)C.de.仓赞巴克[法]·波恩艺术博物馆[德](1992)A·舒尔特斯·鹿特丹美术馆[荷](1992)OMA事务所·陬访湖博物馆、赤彦纪念馆[日](1993)伊东丰雄·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1988—1995)A·西扎·关西国际机场候机楼[日](1994)R·皮阿诺·东京国际文化信息中心(1996)R·维尼奥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1993—1944)D·里伯斯金德纽约五人小组(New York Five)“白色派”彼得·艾森曼、麦克尔·格雷夫斯、约翰·海杜克、理查德·迈耶、查尔斯·格瓦斯梅。
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966d4d5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1.png)
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化工出版社厂房改造为办公楼,是制造业向知识产业的一种渐进式变革.机器"生产"的印刷品转化为思想"活动"编辑,存在着自相似性的"加工流程".这一
特殊性暗示活动行为微妙的转变.导致包裹"机器主体"的界面解体和包裹"人文主体"的形式重构,设计过程转变为"编辑加工"过程.新的立面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改编,"巨构"的图书在条码的约束中重新再现旧工业化加工及工业化装配的过程.单一
预制构件的排列组合装配出并不单一的产品."新产品"源自工业生产加工,改造的精
神则是"机器制造"和"厂房建造"的传承.
【总页数】6页(P158-16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名单(职业教育部分) [J], ;
2.淬炼精品久为功推陈出新争上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
业优秀教材”评述 [J], 王海燕;窦臻;
3.繁荣石油和化工教材出版服务石油和化工人才培养——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评述 [J], 刘心怡;
4.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获奖名单(化学工业出版社) [J],
5.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化工学会关于表彰《储能科学与技术》优秀审稿人的决定[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99c6f1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8.png)
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骨架,是支撑建筑物的基础,能承受水平和竖直荷载,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结构分析技术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通过应力分析、变形分析和振动分析等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评估和优化。
本文就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的综述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设计建筑结构,其中最有名的是欧拉-伯努利理论,该理论以弹性假定为基础,并采用微小变形、线性弹性等原则,对各种简支梁、悬挂梁和拱形结构的弯曲、剪切和挠度等进行了分析。
20世纪初,随着建筑物和桥梁的越来越高大、复杂,建筑结构分析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19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有限元法、最优化理论和非线性材料模型等新技术逐渐被引入,使得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可靠性、精度和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二、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的主要应用1. 结构强度分析结构强度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它综合考虑结构构件受力状态和所使用的材料和构造方式等因素,评估结构对水平和竖直荷载的抵抗能力。
2. 结构变形分析结构变形分析是指对结构在静载荷、动载荷、温度变化等条件下的变形进行分析。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分析,它通过模拟结构的受力行为和受力条件,分析出结构的变形、支座反力和应力分布等。
3. 结构振动分析结构振动分析主要研究结构自振动、动力响应和控制等问题,特别对于高层建筑和桥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分析内容。
在振动分析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和耦合振动分析等。
4. 非线性结构分析非线性结构分析是指对大变形、大位移、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问题进行分析。
它广泛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建筑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智能化建筑结构分析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月球环境下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月球环境下建筑设计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7c432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b.png)
月球环境下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刘益清;梅洪元;刘鹏跃;潘文特
【期刊名称】《当代建筑》
【年(卷),期】2022()1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发展态势,通过分析近月及月表环境,对月球建筑设计提出了原位资源利用、地月建造结合和单元协同拓展三项策略,以期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刘益清;梅洪元;刘鹏跃;潘文特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创作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网络环境下建筑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办公建筑设计策略研究\r——记上海沧源科技园科技大楼建筑设计
3.基于建筑设计下环境要素的限制性研究\r——以安藤的建筑设计为例
4.媒介融合视野下的环境策略研究——2010年亚运会广州都市报营造和谐媒介环境策略研究
5.基于风环境塑形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建筑技术2016年第8期(总第218期)
DOI:10.13905/j.cnki.dwjz.2016.08.010当代建筑创作的结构技术语言
刘鹏跃,文丽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90)
【摘要】文章提炼了当代建筑创作的结构技术语言,揭示了其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并举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建筑创作;结构技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TU20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16)08-0024-03
建筑结构是建筑中用以承受荷载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其首要功能是维护建筑稳定,同时也是参与建筑创作的重要元素。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创作结构技术语言呈现出不懈创新的趋势。
1建筑功能的结构延伸
1.1物理功能的巧思
物理功能,指建筑在通风、光照等方面的要求。
建筑采用何种结构形式,会先决定对上述功能的实现施加重要的影响,而真正合理的结构形式,必然是既能满足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要求,又能对建筑的空间与物理功能实现优化。
上海浦东机场二号航站楼(图1)在结构形式的选用上颇具匠心,设计者将刚性与柔性结合,采用138品连续张弦梁,巧妙地创造了波浪形的大空间屋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了建筑通风、光照的物理要求。
首先,张弦梁的上弦突破传统,呈从单根到双根的曲线过度形状,138个巨型“龙眼天窗”镶嵌其间,夏季隔离日照、冬季引入天光的节能设想得以实现;第二,波浪形的张弦梁高低起伏,设计者在两端低处设置了进风口,并在山墙高处设置了排风口,自然通风成为了可能,此举节省出的空调费用也十分可观。
1.2机械功能的妙解
机械功能,指建筑像机械设备一样,其整体或局部可以产生形变,并且通过形变实现某些特定要求。
近年来,可变形结构成为建筑结构领域比较热门的课题,一些具有示范价值的建筑创作作品陆续面世。
南通市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见图2将屋盖拆分为固定屋盖(金属屋面与阳光板)与活动屋盖(PTFE膜)两部分,该系统在我国为首次使用。
固定屋盖由主、副拱桁架和斜拱组成,活动屋盖由两个半球面组成,活动屋盖灵活滑动在主拱轨道上,开合一次移动距离120m,耗时25min,动力由主拱轨道上的每侧22部台车提供,台车由地下室的8部卷扬机牵引。
得益于屋
42
刘鹏跃等:当代建筑创作的结构技术语言
盖的巧妙设计,体育场实现了在不同空间效果间的灵活切换:开启时,旭日、蓝天、和风洒满全场;闭合时,狂风、暴雨、阴云挥之即去。
2建筑形态的结构丰化
2.1外部形态的刻画
外部形态,指建筑外部形式、体量及材质特征,其优劣主导着建筑与城市的形象,因此已成为当代建筑创作核心内容之一。
建筑外部形态的塑造,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息息相关,其中结构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
深圳市大运中心体育场见图3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水晶石”,其马鞍形的屋面结构是整个设计的亮点,屋面长310m,宽290m,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11m,20个折面体单元在共用杆件的作用下相互连接覆盖于马鞍面上,折面体单元为单层折面空间钢网格系统,基本单元由三角形网格构成。
包裹结构体系的为两层覆面,内层是遮阳、透光与隔声性能良好的PTFE 膜,外层是实心聚碳酸酯板材镶嵌半透明复合安全玻璃,中部空腔则被大量技术设备所利用。
可以说,成熟精巧的结构体系,实现了“水晶石”精美的建筑形态,一项建筑佳作因结构而产生。
2.2内部形态的雕琢
内部形态,指建筑的内部形式、体量与材质特征,其好坏决定着建筑的空间品质与使用感受,因此在当代建筑创作中得到特殊的重视。
建筑内部形态的生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结构仍起着核心且先决的作用。
深圳湾体育中心见图4是深圳市举办2011年大运会的主会场,建筑造型好似一只洁白、剔透的春茧俯卧于广袤的大地上。
春茧由网格状曲面屋面打造,由矩形钢管一体编织而成。
在整体造型下,游泳馆、体育馆、大树广场与体育场四大功能顺次衔接,其中前两者采用双层曲面网架结构,后两者采用单层网壳结构,各功能均拥有独立的竖向结构支撑系统,屋面则实现了无缝衔接。
建筑的整体结构赋予了建筑新颖的外部形象,也为建筑的内部形态提供了唯美、柔软的界面与通风、透光的表皮。
3建筑阈限的结构挣脱
3.1跨度极值的刷新
建筑水平跨度的极值,一直以来都是结构工程界争相追逐的目标,大跨建筑的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建筑业的发达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大跨建筑结构技术进展飞速,建筑水平跨度的极值得到屡屡刷新。
上海浦东机场一号航站楼见图5是我国目前跨度最大的预应力张弦梁结构,结构跨度达到了82.6m;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见图6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会展建筑,其将张弦梁结构发展为张弦桁架结构,结构跨度达到126.6m;北京国家大剧院见图7的屋盖尺寸为146mˑ212m,采用的是空腹网壳结构;北京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见图8中T3A航站楼的屋盖尺寸为950mˑ750m,采用的是微弯型抽空三角锥网架结构。
3.2高度极限的突破
建筑垂直高度的极限,长久以来都是结构工程界疯狂竞逐的领域,摩天大厦的数量与高度也因此成为代表国家建设成就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的超高层建筑结构技术快步发展,建筑垂直高度的极限取得频频突破。
52
低温建筑技术2016年第8期(总第218期
)
台北101大厦见图9建筑总高508m,共101层,基础结构采用了超高标准的抗震抗风设计,可承受10级以上特大地震及17级以上强台风,上部结构骨干由均布建筑平面的8颗巨型钢骨梁柱与核心筒处的16根高性能型钢混凝土柱组成,建筑以8层为一个结构单元层叠罗列,11个巨型结构单元垂直叠合成建筑的挺拔造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见图10建筑总高492m,共101层,基础结构为钢管桩加筏板的结构形式,上部结构采用了三重抗侧力体系用以对抗风和地震引起的倾覆弯矩和剪力,分别是由巨型柱、巨型斜撑及带状桁架构成的巨型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以及用以拉结核心筒与巨型柱的外伸臂桁架,三重体系的联合作用使设计在保证结构稳固的前提下实现了建筑高度的突破。
4结语
建筑结构是当代建筑创作的重要技术语言,其对建筑功能的延伸、建筑形态的丰化与建筑阈限的挣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鹏跃.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动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倪国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主楼钢屋架建造技术[EB/OL].
[3]宗轩,钱锋.体育建筑中开合屋盖的应用探索———南通市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设计[J].建筑学报,2009,(3):77-81.
[4]斯特凡·胥茨,拉尔夫·齐伯.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1,(9):50-61.
[5]杨超英,谢少明.深圳湾体育中心[J].建筑学报,2011,(9):70-77.
[6]徐怡芳.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国[J].世界建筑,2004,(7):54-55.
[7]王荣星.中国国家大剧院[EB/OL].
[8]李祖原.台北101大楼[J].建筑学报,2005,(5):32-36.[9]胡文杰,刘其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J].建筑学报,2009,(7):34-40.
[收稿日期]2016-06-15
[作者简介]刘鹏跃(1981-),男,黑龙江双鸭山人,工学博
士,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