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合集下载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8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三、项目简介:
颅骨和面貌是人最重要的部分,该项目始于 96 年公安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历时 21 年,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颅面形态变 化规律和应用技术,形成了颅面形态信息学系统研究,解决了面貌复原、身份认 证、人种溯源、颅面手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改变了涉及颅面的法医认证、人 类学与考古、医学等传统技术方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优势地位。
建模、复原重构、面貌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出颅颌面修复的统计及有限元混合仿 真模型,支持颅颌面虚拟手术修复。将黎曼流形几何度量用于颅面评价,解决复 原客观评价方法缺失难题。提出知识分析和统计学习两种颅面形态学习计算模 型。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用于相关医学领域,推进了传统医疗技术的进 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下列工作中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1、发明研制了根据颅骨的计算机面貌复原方法和颅骨人像重合技术,解决 了法医尸骸面貌复原、刑侦的遗骸与遗像的身份认证问题,为公安刑事侦查破案 提供了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安尸源认定的云计算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颅 骨人像复原识别认证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刑侦认证和身份识别的效率。 20 余年从事颅面形态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安全事业,将传统手工复原变成了科学 数据计算、虚拟现实展示、3D 打印制作的信息工程,使颅面复原的效率与效果 达到国际先进。研究成果推动了公安法医刑侦的科技进步,形成国家标准《法庭 科学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规范》2014 年在公安部行业实施,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 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研制了颅面三维数字测量、碎片修复和可视分析的技术,应用于古人类 和考古遗骨数字测量和头颅面貌复原,改变了传统的古人类遗骸研究和考古名人 遗骸面貌复原方法,实现了复杂遗骸可视量化分析和计算面貌复原,完成 138 例 古人面貌计算复原;应用破碎颅骨虚拟修复与三维测量实现 30 万年以来古人头 骨分析复原和面貌重现,初步建立了系列中国考古遗骸面貌演化图系。为古人类 学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数字分析和可视计算平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提出了颅面数据采样新方法和颅面数据组织新技术,构建了精度和数量 国际领先的中国人颅面数据库。针对蒙古人种(中国人)研究,发现了在颅面、 性别、种族的关键特征数据群,揭示了多项人类学种族和性别特征差异。本成果 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缺乏科学数据、主观性强的局限,填补了我国在计算体质 人类学的领域空白,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国 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领先。 4、将复杂的颅骨面貌变为可计算对象,攻克了器官建模、模型配准、关系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2018年度)一、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1、提名专家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

专家基本信息如下:(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2、专家提名意见(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

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每年颁发的最高科
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个级别,共有30个项目获奖。

其中一等奖获奖项目有:
1. "基于稳态微力学的芯片级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其应用":该项
目通过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使得石墨烯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可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

2. "新一代城市交通一体化综合管理与控制技术与设备":该项
目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通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公交调度等手段,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3. "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应用示范":该项目致力于建
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等奖获奖项目有:
1. "高精度及高效率市级空间影像自动获取与地物提取":该项
目通过研发出一种新的空间影像获取和地物提取的方法,使得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更加精确和高效。

2. "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该项目研
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使得电池能量密度大大提高,为电动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些获奖项目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
项目产品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ICP-5000仪器具有超高分辨率(7pm@200nm)和超宽光谱范围(160~870nm),能满足各种复杂基体分析需求,可同时测定高达72种元素,仪器检出限达μg/L量级,Mn257.6和Ba455.4可达0.1μg/L以下,仪器精密度和4小时稳定性的RSD≤1%,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M5000仪器光谱范围覆盖140~680nm,适用于铁、铝、铜等10余种金属材料的分析,分析重复性和稳定性均高于国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E5000仪器可用于分析土壤、矿石等非金属粉末材料,样品无需前处理,一次激发可分析样品中所有元素含量,典型元素Ag的检出限低至0.01ppm,真正实现绿色分析。
为实现国产高性能全谱型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制和产业化,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海理工大学、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和浙江工业大学,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为系统总体专家,探索了以企业为主体,从核心器件、关键部件、仪器整机到仪器应用为轴线的"全链条式"研发新模式,结合产学研用系统工程,采用创新的全息傅立叶合成曝光、分段离子束刻蚀等技术研制了光谱仪核心元器件,攻克了高刻线凹面光栅制作难、受环境影响大、成品率低等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高刻线光栅的产业化;采用创新的矩阵式多特征谱线建模方法、自动谱线分离技术、TDSA光谱时域离散式分析等多项技术研制了光谱仪核心部件和高分辨率、高稳定性的光谱仪系统,实现了宽光谱范围采集,解决了光谱漂移和干扰、深紫外光谱采集、仪器产业化技术等难题。推出了三大类商用化高性能全谱型光谱分析仪器,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火花直读光谱仪和电弧发射光谱仪,已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冶金铸造、土壤检测等诸多领域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项目基于上述原创技术研制的高性能全谱型光谱分析仪器,即火花直读光谱仪M5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5000和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E5000,性能优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工程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交通运输部提名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我国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效益型转型、由传统的装卸运输功能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本课题系统总结和回顾了10年来的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大连港现已成为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布置最集中、作业货种最多、吞吐量最大、仓储容量最大,装卸效率最高、集疏运体系最综合的大型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港之一。

通过多项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提炼形成大连港综合性液体散货港规划布局的创新理念,大型深水码头的设计和建设集成创新技术,多种集疏运体系、多货种工艺流程无缝衔接的运营理念和技术创新,大型液体散货码头和罐区的设备革新、一体化管理和控制、安全、消防、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的创新技术,促进液体散货枢纽港和物流港技术积累,推动我国液体散货港口工程技术进步,指导我国液体散货储运物流系统的科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经审核,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有效,主要完成人员和单位的贡献和排序均得到确认。

同意申报,并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一)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 综合性、集约化液体散货港口规划布局研究:包括港口规划布局形态、海域复杂自然条件的改善、大型开敞式原油码头和LNG 码头的轴线确定、泊位长度优化、多泊位之间的安全距离分析、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群多船型组合靠泊,陆域仓储罐区平面布置研究等。

2. 液体散货港口综合集疏运系统研究: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管道运输体系的建立,“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水-管道”中转换装和工艺流程创新等。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 10 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 -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 11 部,发表论文201 篇,其中 SCI 收录 60篇,EI 收录 45 篇,论文被下载 29.49 万次,被引用 10827次。

先后在 7 个典型城市群和 50 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 15 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 50 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7 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7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王志鹏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讲师
完成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4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0 件)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 法
国家 (地 区)
中国
授权号
ZL 2014102 87579.4
授权日 期
2016.04 .13
证书 编号
2022 111
权利人
武汉大 学
发明专
发明人
利有效
状态
施闯、楼益
栋、宋伟伟、 易文婷、辜声
沈兵,刘建, 李晶,冯涛, 有权 卢红洋
刘建,何惠
良,沈兵,李
晶,康小勇, 卢红洋,齐海
有权
勇,杨晓婧,
杨立,邵宁
5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施闯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教授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 名1 国 籍 中国
总体负责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项目实施协调,参与应用推广工 作,负责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核心软件系统研制。设计了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的总体架构,提出 基于北斗的精确坐标框架的建立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北斗厘米级实时定轨方法、非差非组合 单点定位方法等,提出了未模型化的北斗系统误差识别与精确修正模型、顾及广域大气延迟 改正约束模型等。对创新点 1、2、3、4 有贡献。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名意见: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选煤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基础。

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迫切需要高效的干法选煤技术。

针对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该项目经近20年的科研攻关,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合作研发,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发明了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技术和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开发了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与装备,形成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影响干法选煤工程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煤炭大规模干法分选提质。

该项目具有不用水、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分选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是世界选煤技术的重大突破。

国家发改委《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已将“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列入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

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件,美国等国外专利15件,发表SCI论文85篇、EI论文131篇,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已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275套,年分选煤炭近2亿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已出口至美国等21个国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选矿工程学科。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由于我国原煤质量差、加工利用程度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选煤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长期以来,选煤以湿法为主,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褐煤等遇水易泥化的低阶煤不宜采用湿法分选。

传统干法分选技术存在分选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迫切需要高效干法选煤技术。

该项目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的世界性难题。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公路学会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项目从我国汽车强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汽车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出发,针对我国辅助驾驶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现状,开展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

创新性的提出了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事故链阻断的理论方法,攻克了从环境感知、驾驶员状态识别、辅助预警到通信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前方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驾驶员失去行为能力时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基于车路协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交通信息共享和安全防控等驾驶辅助功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人-车-路”协同驾驶辅助的理论和核心技术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打破了辅助驾驶相关产品的国际垄断和核心技术封锁,有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出行便携性和舒适性等民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

关键技术在行业相关产品中得到应用,为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在道路交通安全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学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程度高,对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发展智能汽车是解决交通安全危机和通行效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及填写要求.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及填写要求.

附件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018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编号:二、提名意见三、项目简介(限1200字)四、主要科技创新1. 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2. 科技局限性(限1页)四、主要科技创新(保密要点)(仅限国家安全类项目填写,限1页)五、客观评价(限2页。

围绕科技创新点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做出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国家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六、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请依据客观数据和情况准确填写,不做评价性描述。

)1.推广应用情况2.近三年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承诺:上述知识产权用于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

第一完成人签名:十、附件一、必备附件1.核心知识产权证明2.应用证明(模板见附表1)2.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4.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情况汇总表(模板见附表2)二、其他附件附表1应用证明附表2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承诺:本人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对本项目完成人合作关系及上述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签名: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特别说明:因为是内部提名,提交提名书纸质资料时所有附件材料可以是复印件,原件自己保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填写要求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是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原则上应由提名者提供,以第三人称表述。

提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必须由提名者客观、如实、准确作出;主要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主要完成人情况、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等客观内容及其证明材料可以由被提名的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提供,但提名者要对有关内容认真严格审查,并承诺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四川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 16项目名称经产良药益母草的多维评价与开发应用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益母草及其中成药制剂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应用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提出并构建“大中药、全产业链”多维评价的思路、方法和实践体系,开展益母草品种资源、物质基础、中成药制剂、质量标准以及上市药品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研究。

突破了益母草大规模人工栽培技术的难题,选育出益母草品种“川益1号”,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建立了唯一1个国家CFDA认证的益母草GAP基地;深入系统地阐明了益母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发现132个化学成分,创造了益母草研究的历次之最,并获得了益母草碱等创新药物成分,且正作为I类新药申报临床试验;成功研发了益母草软胶囊、益母草分散片、益母草颗粒(无蔗糖);对已上市产品益母草注射液、益母草片、益母草颗粒进行了制药自动化生产、质量标准提升和上市后评价,保障临床用药的有效和安全,实现经济产值提高;开发的益母草中成药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近4000家医院使用。

该项目中医药特色突出,思路清晰,方法先进,结果可靠,结论可信,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篇,SCI收录37篇;产品近3年产值累计20多亿元;带动了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增收致富,已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成果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提名该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益母草及其制剂已成为妇产科销量最大、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但亟待解决野生变家种与规范化种植、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创新药物发现与现代制药、成药上市后评价的难题。

因此,本项目遵循中医药的原创思维,首次提出“大中药、全产业链”多维评价和“品、质、制、性、效、用”系统中药学的思路、方法与技术体系,对益母草进行多维评价和开发应用。

品种研究与栽培技术突破:比较研究了全国19个省市益母草的种质资源,筛选出四川凉山州益母草为优质种质资源,选育出益母草品种“川益1号”;通过研究益母草种植土地的土壤性质、肥力情况、病虫害、土地耕作史和种子播种前处理、播种方法、播种密度、用种量,以及益母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采收、加工与储藏,发现益母草不同生长时期的发育规律,实现了将野生益母草驯化为人工产业化种植栽培的中药作物,攻克了益母草人工栽培技术的难题;并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建立了唯一一个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的益母草GAP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

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

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

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

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等权威部门采用,支撑的多项地方规划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市(州)、国家生态工业园等,领导创建了东北亚综合科学考察与合作研究网络,促进了中蒙俄区域科学家的科研协同和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对加强我国科技基础工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力提高了我国东北亚全球变化研究和数据共享的国际影响力。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绿色发展已成国际潮流。

习主席倡导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指出“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该项研究覆盖“一带一路”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和远东发展战略、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等重大国际战略区域,从区域绿色发展全要素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区域全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绿色发展优化决策等关键技术及应用上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形成国家级区域绿色发展典范。

发表615篇论文(其中SCI 40篇),出版50部专著,授权9项发明专利和26项软件著作权,获得8项科技奖励,培养了75人中青年国际科学考察骨干,与俄、蒙科学院签署了12项合作协议。

15份咨询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实质性批示或中办采用,成果被国家和地方政府广为应用,吸引投资3976亿元,增加就业28.27万人,拉动群众增收25亿元,37.5万人实现脱贫,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为“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俄罗斯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学考察的国际化、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

1. 首次创新研制了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全要素获取集成和应用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

建立了国际综合科学考察的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国际协同创新信息平台,解决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全要素、大规模国际科学考察技术难题,推进了区域绿色发展全要素获取技术和应用进步。

首次研制了样点水、土、交通、环境数据采集技术系统、基于GIS、RS、GPS 与野外快速获取、视频记录、现场比对校验、远程实时传输的多源信息一体化采集系统,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国际科学考察数据综合集成和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国际协同创新E-Science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跨国科学家同时、异地、协同联合攻关研究,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体制机制创新,创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

2. 首次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广的中蒙俄跨境区域数据库群。

首次对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家难以到达、要素复杂、战略意义重大的中蒙俄跨境区域进行了联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km2,首次绘制了中蒙俄跨境区域基础地理电子图集和专题图库,建成涵盖173个综合科学考察专题数据库、电子地图集和3000多个多类型样品标本库,弥补了我国长期缺乏对俄蒙中高纬度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和科技资料稀缺的短板,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科技支撑。

3. 首次建立了东北亚南北大跨度全要素综合样带。

首次提出跨越北纬320—900,东经1050—1180综合样带指标体系、技术规范与方法,形成9个综合样带专题数据库,2900多个数据集及产品,为东北亚全球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4. 创新提出了区域绿色发展优化决策关键技术模式。

首次研制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产业—区域—社会“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大旅游”等技术模式,研制了区域绿色发展全要素格局和机理模拟及优化决策技术方法,首次完成我国西部、北方生态经济区划和创新成果为11个省区50多个市、州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方案,支撑建成多个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社会影响和综合效益巨大。

四、客观评价1.国内专家评价(1)陈宜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认为:“考察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综合评价为优秀”、“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综合科学考察的国际化。

”、“在国际上构建了东北亚南北样带,揭示了东北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样带梯度规律。

”(2)孙鸿烈院士认为“…该项考察成果出版将为填补中国在该地区数据资料的空白做出重要贡献,且将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对东北亚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刘恕研究员为组长的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开创了我国科学家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对我国同毗邻国家跨境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国际同行评价(1)俄罗斯联邦议会议长助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rnold Tulokhonov(阿尔诺.杜诺霍洛夫)教授评价“项目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加快推进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建设欧亚跨大陆板块交通经济带等成果为俄罗斯国家制定区域开发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2)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地理所副所长Kachur A. N.教授: 成果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滨海边疆区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技支撑。

(3)俄罗斯科学院贝加尔自然管理研究所所长Endon Garmaev教授: 成果为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4)俄罗斯科学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伊尔库茨克地理所所长Vladimirov Igor教授: 项目数据和相关建议成果为俄罗斯-中国跨境地区合作研究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5)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贝加尔自然管理研究所、蒙古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通过E-Science共享建立了地学e-Science节点、分布式地学协同科研网络平台。

3.国内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评价(1)完成的《关于加快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对于促进我国科技基础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意见:“你所孙鸿烈院士、陆大道院士、董锁成研究员等专家‘关于加快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

此后,我委编制上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也吸收了报告中的有关支持政策建议”。

基于此建议国家首次把西部和中部资源型城市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均被列入国务院文件。

该文件实施以来,全国共有66个资源型城市被列入国家试点,其中西部有12个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大大推进了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3)完成的关于2022年冬奥会空间优化和“冬奥蓝”保障机制等3份重要咨询建议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完成的关于岷县漳县地震泥石流等灾害防治等2份咨询报告分别被中央办公厅采用。

(4)国家发改委西部司:“《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格局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报告2014年6月提交我司,为我司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起到了科技支撑作用”。

.国家发改委西部司:“西部生态-经济区划及典型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成果…列入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研究成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科学考察数据,…俄罗斯和蒙古国1:100地形图…等为我单位采用,并为国家“一带一路”高分卫星遥感制图提供了重要支撑”。

(5)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适宜造林地区…等重要结论…已成为《三北五期工程规划》的重要依据。

(6)甘肃省发改委西部办:“甘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几点建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已经政策制定和实践中得到采纳”。

4.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1)“西部生态经济区划”、“四层循环经济、六城生态城”成果应用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科技类一等奖、二等奖。

(2)“中国地域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研究库及重大规划实践”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果奖。

(3)“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获国家“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