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执笔整理: 许剑民任黎)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 而另有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 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月, 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8-9], 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 5年生存率可达30%~50%[10-14]研究表明,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 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 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 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 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 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 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见本刊2010年第6期), 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2013年4月, 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再次修订了本《指南》?(注: 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 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 详见附录一)第一部分诊疗指南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 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liver metastases)由于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肝转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异, 因此, 本《指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㈡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除血清CEA和CA19-9检查以及病理分期评估外, 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或)增强CT 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对于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和肝脏MRI检查[17-18](1a类证据, A级推荐)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 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19-20](2a类证据, B级推荐)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4类证据, C级推荐)[21]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2]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 B 级推荐)㈢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应对患者密切随访[23-26], 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每3~6个月检测1次CEA和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7](1a类证据, A级推荐)期和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 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共3~5年[28](1b类证据, A级推荐)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加行MRI检查, 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 若发现异常, 需在1年内复查[29]否则, 术后第3年复查, 以后每5年1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 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29](1a类证据, A级推荐)㈣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R0)术后, 对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 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 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 以后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a类证据, A级推荐)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 共5年[28](1a类证据, A级推荐)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㈤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检测: 推荐在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外显子12和13密码子的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30-32](1a类证据, A级推荐)检测: 建议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检测, 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33-34](1b类证据, A级推荐)1A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 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着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 可能会增加III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㈠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35]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 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原则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 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㈡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36-37]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 高位直肠癌, 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 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 ⑴联合放化疗或放疗: 直肠为腹膜间位器官, 位置相对固定, 周围空间狭小, 故放疗可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建议术前诊断为T3及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 在不伴有出血梗阻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38-41]①联合放化疗: 总剂量45~54 Gy的放疗, 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d, 共5周), 并应用以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4~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40, 42](1a类证据, A级推荐)术前放疗与化疗联合, 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3]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 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 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术前放化疗可使TME手术更易实施, 减少远处转移的概率, 取得更佳的预后: 对于II期有局部浸润的直肠癌患者, 可降低T分期, 对于III期患者则不仅可以降低T分期, 更可作用于局部淋巴结, 降低N 分期[41, 44-46]②单纯短程放疗: 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d)总剂量25 Gy的放疗[41, 47-49]并于放疗后1~7d行根治性手术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 同时还将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和吻合口瘘的机会, 应予以重视[50](2b类证据, B 级推荐)⑵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术前分期III期, 且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5-FU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 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 化疗后7~10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 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 但对预防肝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可在临床研究中予以关注[51]不作为常规推荐⑶全身化疗: 术前判断为III期的患者, 如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情况时也可应用术前化疗[37]可用的方案有FOLFOX卡培他滨单药或5-FU/LV, 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对于术前全身化疗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等方法应进一步临床研究㈢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该治疗方案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 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 临床研究可关注㈣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III期以上结肠癌, T3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52-53]因此, 上述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6个月的辅助化疗,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53-56](1a类证据, A级推荐)II期无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 术后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57](1b类证据, A级推荐)但对于高危II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枚]应予以辅助化疗, 方案同III期患者[53, 58](2a类证据, B级推荐)2. 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 术后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59-60]但对于能否减少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 和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 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对于肿瘤性疾病,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治疗模式是特别有效的手段[61-62]因此, 建议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应进入MDT治疗模式[63](1a类证据, A级推荐)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 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64-65]尽管目前有关MDT的报道仍较少, 但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 ⑴更精确的疾病分期[66];⑵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67-68];⑶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69];⑷更好的治疗衔接[70];⑸提高生活质量[71];⑹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72-76]MDT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 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65, 77](1a类证据, A级推荐)1.组0患者: 其肝转移灶完全可以R0切除, 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其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或(和)辅助治疗, 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2.组1患者: 其肝转移无法切除, 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可以R0切除, 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转移灶的切除手术和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残肝体积, 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3.组2患者: 其肝转移灶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同时又快速进展(或有快速进展的风险)和(或)伴有相关症状, 但全身情况允许接受较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尽快缩小瘤体或至少控制疾病进展, 应该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4.组3患者: 其肝转移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并无症状或快速进展风险, 或伴有严重合并疾病无法进行高强度的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阻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应予维持治疗, 制定低强度低毒性的治疗方案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78-82]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的时候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 经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时也应适时接受手术治疗㈠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 是否适合手术切除的标准一直在演变, 但主要应从以下3方面来判断[8, 16, 40, 83-84](2a类证据, B级推荐):⑴结直肠癌原发灶能够或已经根治性切除;⑵根据肝脏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R0)切除, 且要求保留足够的肝脏功能, 肝脏残留容积大于或等于30%~50%;⑶患者全身状况允许, 没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 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和分布等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单一决定因素另外, 新近的文献资料已经将切缘不足1 cm[85-88]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转移[89-90]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和腹腔)[91-95]等也纳入了适宜手术切除的范畴(4类证据, C级推荐)2.禁忌证[8, 40, 83, 96](3a类证据, B级推荐):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根治性切除;⑵出现不能切除的肝外转移;⑶预计术后残余肝脏容积不够;⑷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㈡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1.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 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 肝切除量低于50%, 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97-99]有研究认为, 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可能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者[100-104]能在结肠癌原发灶根治术的同一手术切口或仅适当延长后的切口内完成肝转移灶切除, 也是选择一期同步切除的依据之一, 但在两切口内(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癌)一期同步切除并非不允许, 只是应更为慎重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会, 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105](2c类证据, B级推荐)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 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二期同步切除条件的患者, 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 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治疗, 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 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或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的选择标准仍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100]二期分阶段切除的弊端在于: ⑴肝脏转移灶可能在原发病灶切除后进展;⑵累积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费用相对高昂;⑶患者必须接受二次手术, 并且在等待肝脏手术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106]其优点则在于: ⑴手术风险小于一期同步切除;⑵患者能接受肝脏转移灶切除前的化疗目前, 另一种二期分阶段切除模式(先切除肝转移灶, 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 故也有称作“颠倒模式”或Liver First Approach)已引起多方的关注[107-110]先行切除肝转移灶可以降低肝转移进展和化疗相关肝脏损害的风险[111]原发灶(主要是直肠癌)则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再予根治性切除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112]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8%[113](3b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既往结直肠原发灶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发灶复发, 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低于70%(无肝硬化者), 应予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 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114](3b类证据, B级推荐)诊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应当有两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包括肝脏超声增强CT及MRI等, 必要时可结合PET-CT扫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肝外转移,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15]㈣肝转移灶手术方式的选择[114, 116-118](3b类证据, B级推荐)1.肝转移灶切除后至少保留3根肝静脉中的1根且残肝容积大于或等于50%(同时性肝转移)或大于或等于30%(异时性肝转移)2.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应符合R0原则, 切缘至少大于1 mm[85, 119-121]3.如是局限于左半或右半肝的较大肝转移灶且无肝硬化者, 可行规则的半肝切除4.建议肝转移手术时采用术中超声检查, 有助于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能诊断的肝转移病灶㈤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复发和肝外转移灶的切除在全身状况和肝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的复发病灶, 可进行2次3次甚至多次的肝转移灶切除文献报道显示, 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高于第1次肝转移灶的切除, 而且可获得相同的术后生存率[8, 122-124](3b类证据, B级推荐)同样, 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时, 如果肺[125]和腹腔[126-127]等的肝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 也应进行同步或分阶段切除(3b类证据, B级推荐)五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㈠新辅助治疗对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可考虑进行新辅助治疗[128-129]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⑴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窗口期”, 观察有无新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的出现, 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130];⑵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手术的机会, 增加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131-132];⑶新辅助化疗可作为评价化疗方案敏感性的依据, 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133];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134-138];⑸新辅助化疗结合辅助化疗, 可能改善接受治愈性手术患者的预后[139-143]然而, 新辅助治疗也有一定的弊端: ⑴化疗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 如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肝脏血管性病变[144-148];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49-151]这些损害均可能增加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146, 151-154]⑵影像学检查消失的转移灶仍应切除[97, 134, 155-156]但术者无法在术中给予肝脏转移灶精确定位[109, 157]⑶转移灶进展致使无法切除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可考虑应用新辅助治疗[16, 158-160](2a类证据, B级推荐), 如全身化疗, 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或CapeOX[161-164]也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但其效果仍有争议[165-169]且贝伐珠单抗可能会带来肝脏手术中更多的出血和手术后更多的伤口问题[170-172]故建议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最后一次使用贝伐珠单抗后6~8周[162, 173-174]而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只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中应用[175-179]同时也可以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为减少化疗对肝脏手术的不利影响, 新辅助化疗原则上不超过6个周期[54, 144, 147, 153, 183](1a证据, A级推荐)一般建议2~3个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184]2.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原发灶切除术后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或者发现肝转移12个月前已完成化疗的患者, 可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法同上), 时间2~3个月[54, 185](2a证据, B级推荐)而肝转移发现前12个月内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新辅助化疗作用有限, 应考虑直接切除肝转移灶, 继而术后辅助治疗[158](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可考虑术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㈡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建议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183-190]特别是没有进行过术前化疗及辅助化疗的患者, 推荐时间为6个月(1a类证据, A级推荐)已完成术前化疗患者术后的辅助化疗时间可适当缩短(3b类证据, B级推荐), 也可考虑同时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4, 191-193]辅助化疗的药物和持续时间目前尚有争议[194-197]应继续临床研究探讨六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包括全身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病灶的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放射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患者治疗前的精确评估部分初诊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 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可转为适宜手术切除[79, 169]其术后5年生存率与初始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患者相似[198-199]此类患者应当采取较为积极的诱导方案, 应用有效的强烈化疗, 并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 综合治疗也可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 控制疾病快速进展, 明显改善生存质量[200-203]因此, 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意义重大㈠治疗策略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存在出血梗阻或穿孔时, 应先行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继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92, 204-206]), 可联合应用分子靶向治疗[178, 207-208](1b类证据, A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进行肝脏超声增强CT或(和)MRI检查予以评估[151]如果肝转移灶转变成可切除时, 即予以手术治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83, 209]⑵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也可选择先行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 继而进一步治疗, 具体方案同上或者先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时间为2~3个月, 并可联用分子靶向治疗[207](1c类证据, B级推荐)如果转移灶转化成可切除时, 即手术治疗(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阶段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术后继续对肝转移灶进行综合治疗但是, 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合并始终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的患者是否必须切除原发灶, 目前仍有争议[210-211]2.结直肠癌术后发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采用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作为一线化疗[9, 212-213]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36](1b类证据, A级推荐)⑵在肝转移发生前12个月内使用过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患者, 应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 仍可采用FOLFOX化疗方案, 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07, 214](3a类证据, B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检查肝脏超声CT或(和)MRI, 予以评估[150-151, 215]化疗有效, 肝转移灶转为可切除的患者, 即应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 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应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51, 183, 209]3.应用门静脉选择性的栓塞或结扎可以使肝转移灶切除术后预期剩余肝脏代偿性增大, 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能此方法被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30%的肝转移患者对于那些剩余肝脏体积在30%~40%并且接受了强烈化疗而有肝实质损伤的患者, 同样也可从中得益[216-220](4类证据, C级推荐)㈡治疗方法1.全身化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化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 事先规划好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计有严重化疗不良反应时剂量和方案的调整开始治疗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分类(详见“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节)化疗的安全性以及将来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5]初始化疗: ⑴组1患者: 这类患者的肝转移灶有潜在R0切除可能, 对此进行的转化治疗至关重要转移灶出现的早期退缩(early tumor shrinkage, ETS)更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21]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222-224](1b类证据, A级推荐), 应该作为首选如果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化率[225-228](1b类证据, A级推荐)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 KRAS野生型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 能明显提高肝转移的切除率[169, 178-179, 229]因此, 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应首先考虑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1b类证据, A级推荐)而KRAS突变型患者应考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230]FOLFOXIRI也有较高的切除转化率[202, 231-232]但毒性也大, 可以作为。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0年丨2月第19卷第12期Chin J Dig Surg, December 2020, V»U9,N〇.12• 1229 ••指南与共识•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专业委员会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2020 edition)Chinese College of Surgeons;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Chinese Society of Colorectal Surgery;Chinese Society of Colorectal Oncology\The Committee of Colorectal Cancer CACA;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lorectal Cancer Committee\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Experts Committee on Colorectal Cancer;Chinese Society of Colon &Rectal Surgeons;Chinese Society of Coloproctology Cancer Metastasis Committee;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romotive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Committee 【Keywords】Colorectal neoplasms;Liver metastasis;Diagnosis;Comprehensive Ireatment;Guiclleline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诊断;综合治疗;指南DOI: 10.3760/l 15610-20201207-00762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的最主要靶器官,结 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2]。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执笔整理: 许剑民任黎)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 而另有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 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月, 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8-9], 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 5年生存率可达30%~?50%[10-14]?研究表明,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 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 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 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 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 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 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见本刊2010年第6期), 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2013年4月, 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再次修订了本《指南》?(注: 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 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 详见附录一)第一部分诊疗指南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 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liver metastases)?由于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肝转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异, 因此, 本《指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㈡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除血清CEA和CA19-9检查以及病理分期评估外, 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或)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对于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和肝脏MRI检查[17-18](1a类证据, A级推荐)?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 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19-20](2a类证据, B级推荐)?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4类证据, C级推荐)[21]?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2]?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应对患者密切随访[23-26], 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每3~6个月检测1次CEA和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7](1a 类证据, A级推荐)?期和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 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共3~5年[28](1b类证据, A级推荐)?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加行MRI检查, 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 若发现异常, 需在1年内复查[29]?否则, 术后第3年复查, 以后每5年1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 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29](1a类证据, A级推荐)?㈣?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R0)术后, 对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 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 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 以后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a类证据, A级推荐)?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 共5年[28](1a类证据, A 级推荐)?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㈤?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检测: 推荐在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外显子12和13密码子的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30-32](1a类证据, A级推荐)?检测: 建议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检测, 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33-34](1b类证据, A级推荐)?1A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 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着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 可能会增加III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㈠?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35]?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 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原则?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 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㈡?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36-37]?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 高位直肠癌, 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 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⑴?联合放化疗或放疗: 直肠为腹膜间位器官, 位置相对固定, 周围空间狭小, 故放疗可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建议术前诊断为T3及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 在不伴有出血?梗阻?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38-41]?①联合放化疗: 总剂量45~54 Gy的放疗, 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d, 共5周), 并应用以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4~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40, 42](1a类证据, A级推荐)?术前放疗与化疗联合, 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3]?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 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 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术前放化疗可使TME手术更易实施, 减少远处转移的概率, 取得更佳的预后: 对于II期有局部浸润的直肠癌患者, 可降低T分期, 对于III期患者则不仅可以降低T 分期, 更可作用于局部淋巴结, 降低N分期[41, 44-46]?②单纯短程放疗: 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d)总剂量25 Gy的放疗[41, 47-49]?并于放疗后1~7?d行根治性手术?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 同时还将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和吻合口瘘的机会, 应予以重视[50](2b类证据, B级推荐)?⑵?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术前分期III 期, 且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5-FU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 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 化疗后7~10?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 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 但对预防肝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可在临床研究中予以关注[51]?不作为常规推荐?⑶全身化疗: 术前判断为III期的患者, 如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情况时也可应用术前化疗[37]?可用的方案有FOLFOX?卡培他滨单药或5-FU/LV, 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对于术前全身化疗?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等方法应进一步临床研究?㈢?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该治疗方案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 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 临床研究可关注?㈣?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III期以上结肠癌, T3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52-53]?因此, 上述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6个月的辅助化疗,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53-56](1a类证据, A级推荐)?II期无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 术后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57](1b类证据, A级推荐)?但对于高危?II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枚]应予以辅助化疗, 方案同III期患者[53, 58](2a类证据, B级推荐)?2. 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 术后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59-60]?但对于能否减少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 和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 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对于肿瘤性疾病,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治疗模式是特别有效的手段[61-62]?因此, 建议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应进入MDT治疗模式[63](1a类证据, A级推荐)?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 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64-65]?尽管目前有关MDT的报道仍较少, 但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 ⑴更精确的疾病分期[66];⑵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67-68];⑶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69];⑷更好的治疗衔接[70];⑸提高生活质量[71];⑹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72-76]?MDT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 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65, 77](1a类证据, A级推荐)?1.组0患者: 其肝转移灶完全可以R0切除, 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其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或(和)辅助治疗, 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2.组1患者: 其肝转移无法切除, 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可以R0切除, 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转移灶的切除手术和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残肝体积, 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3.组2患者: 其肝转移灶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同时又快速进展(或有快速进展的风险)和(或)伴有相关症状, 但全身情况允许接受较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尽快缩小瘤体或至少控制疾病进展, 应该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4.组3患者: 其肝转移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并无症状或快速进展风险, 或伴有严重合并疾病无法进行高强度的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阻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应予维持治疗, 制定低强度?低毒性的治疗方案?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78-82]?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的时候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 经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时也应适时接受手术治疗?㈠?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 是否适合手术切除的标准一直在演变, 但主要应从以下3方面来判断[8, 16, 40, 83-84](2a类证据, B级推荐):⑴结直肠癌原发灶能够或已经根治性切除;⑵根据肝脏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R0)切除, 且要求保留足够的肝脏功能, 肝脏残留容积大于或等于30%~50%;⑶患者全身状况允许, 没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 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和分布等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单一决定因素?另外, 新近的文献资料已经将切缘不足1 cm[85-88]?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转移[89-90]?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和腹腔)[91-95]等也纳入了适宜手术切除的范畴(4类证据, C级推荐)?2.禁忌证[8, 40, 83, 96](3a类证据, B级推荐):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根治性切除;⑵出现不能切除的肝外转移;⑶预计术后残余肝脏容积不够;⑷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㈡?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1.?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 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 肝切除量低于50%, 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97-99]?有研究认为, 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可能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者[100-104]?能在结肠癌原发灶根治术的同一手术切口或仅适当延长后的切口内完成肝转移灶切除, 也是选择一期同步切除的依据之一, 但在两切口内(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癌)一期同步切除并非不允许, 只是应更为慎重?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会, 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105](2c类证据, B级推荐)?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 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二期同步切除条件的患者, 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 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治疗, 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 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或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的选择标准仍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100]?二期分阶段切除的弊端在于: ⑴肝脏转移灶可能在原发病灶切除后进展;⑵累积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费用相对高昂;⑶患者必须接受二次手术, 并且在等待肝脏手术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106]?其优点则在于: ⑴手术风险小于一期同步切除;⑵患者能接受肝脏转移灶切除前的化疗?目前, 另一种二期分阶段切除模式(先切除肝转移灶, 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 故也有称作“颠倒模式”或Liver First Approach)已引起多方的关注[107-110]?先行切除肝转移灶可以降低肝转移进展和化疗相关肝脏损害的风险[111]?原发灶(主要是直肠癌)则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再予根治性切除?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112]?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8%[113](3b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既往结直肠原发灶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发灶复发, 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低于70%(无肝硬化者), 应予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 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114](3b类证据, B级推荐)?诊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应当有两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包括肝脏超声?增强CT及MRI等, 必要时可结合PET-CT扫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肝外转移,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15]?㈣?肝转移灶手术方式的选择[114, 116-118](3b类证据, B级推荐)1.?肝转移灶切除后至少保留3根肝静脉中的1根且残肝容积大于或等于50%(同时性肝转移)或大于或等于30%(异时性肝转移)?2.?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应符合R0原则, 切缘至少大于1 mm[85, 119-121]?3.?如是局限于左半或右半肝的较大肝转移灶且无肝硬化者, 可行规则的半肝切除?4.?建议肝转移手术时采用术中超声检查, 有助于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能诊断的肝转移病灶?㈤?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复发和肝外转移灶的切除在全身状况和肝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的复发病灶, 可进行2次?3次甚至多次的肝转移灶切除?文献报道显示, 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高于第1次肝转移灶的切除, 而且可获得相同的术后生存率[8, 122-124](3b类证据, B级推荐)?同样, 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时, 如果肺[125]和腹腔[126-127]等的肝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 也应进行同步或分阶段切除(3b类证据, B级推荐)?五?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㈠?新辅助治疗对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可考虑进行新辅助治疗[128-129]?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⑴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窗口期”, 观察有无新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的出现, 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130];⑵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手术的机会, 增加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131-132];⑶新辅助化疗可作为评价化疗方案敏感性的依据, 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133];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134-138];⑸新辅助化疗结合辅助化疗, 可能改善接受治愈性手术患者的预后[139-143]?然而, 新辅助治疗也有一定的弊端: ⑴?化疗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 如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肝脏血管性病变[144-148];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49-151]?这些损害均可能增加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146, 151-154]?⑵影像学检查消失的转移灶仍应切除[97, 134, 155-156]?但术者无法在术中给予肝脏转移灶精确定位[109, 157]?⑶转移灶进展致使无法切除?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可考虑应用新辅助治疗[16,158-160](2a类证据, B级推荐), 如全身化疗, 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或CapeOX[161-164]?也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但其效果仍有争议[165-169]?且贝伐珠单抗可能会带来肝脏手术中更多的出血和手术后更多的伤口问题[170-172]?故建议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最后一次使用贝伐珠单抗后6~8周[162, 173-174]?而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只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中应用[175-179]?同时也可以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为减少化疗对肝脏手术的不利影响, 新辅助化疗原则上不超过6个周期[54, 144, 147, 153, 183]?(1a证据, A级推荐)?一般建议2~3个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184]?2.?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原发灶切除术后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或者发现肝转移12个月前已完成化疗的患者, 可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法同上), 时间2~3个月[54, 185](2a证据, B级推荐)?而肝转移发现前12个月内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新辅助化疗作用有限, 应考虑直接切除肝转移灶, 继而术后辅助治疗[158](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可考虑术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㈡?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建议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183-190]?特别是没有进行过术前化疗及辅助化疗的患者, 推荐时间为6个月(1a类证据, A级推荐)?已完成术前化疗患者术后的辅助化疗时间可适当缩短(3b类证据, B级推荐), 也可考虑同时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4, 191-193]?辅助化疗的药物和持续时间目前尚有争议[194-197]?应继续临床研究探讨?六?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包括全身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病灶的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放射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患者治疗前的精确评估?部分初诊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 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可转为适宜手术切除[79, 169]?其术后5年生存率与初始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患者相似[198-199]?此类患者应当采取较为积极的诱导方案, 应用有效的强烈化疗, 并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 综合治疗也可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 控制疾病快速进展, 明显改善生存质量[200-203]?因此, 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意义重大?㈠治疗策略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存在出血?梗阻或穿孔时, 应先行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继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92, 204-206]), 可联合应用分子靶向治疗[178, 207-208](1b类证据, A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进行肝脏超声?增强CT或(和)MRI检查予以评估[151]?如果肝转移灶转变成可切除时, 即予以手术治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83, 209]?⑵?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也可选择先行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 继而进一步治疗, 具体方案同上?或者先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时间为2~3个月, 并可联用分子靶向治疗[207](1c类证据, B级推荐)?如果转移灶转化成可切除时, 即手术治疗(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阶段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术后继续对肝转移灶进行综合治疗?但是, 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合并始终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的患者是否必须切除原发灶, 目前仍有争议[210-211]?2.结直肠癌术后发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采用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作为一线化疗[9, 212-213]?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36](1b类证据, A级推荐)?⑵?在肝转移发生前12个月内使用过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患者, 应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 仍可采用FOLFOX化疗方案, 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07, 214](3a类证据, B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检查肝脏超声?CT或(和)MRI, 予以评估[150-151, 215]?化疗有效, 肝转移灶转为可切除的患者, 即应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 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应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51, 183, 209]?3.应用门静脉选择性的栓塞或结扎可以使肝转移灶切除术后预期剩余肝脏代偿性增大, 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能?此方法被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30%的肝转移患者?对于那些剩余肝脏体积在30%~40%?并且接受了强烈化疗而有肝实质损伤的患者, 同样也可从中得益[216-220](4类证据, C级推荐)?㈡?治疗方法1.全身化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化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 事先规划好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计有严重化疗不良反应时剂量和方案的调整?开始治疗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分类(详见“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节)?化疗的安全性以及将来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5]?初始化疗: ⑴组1患者: 这类患者的肝转移灶有潜在R0切除可能, 对此进行的转化治疗至关重要?转移灶出现的早期退缩(early tumor shrinkage, ETS)更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21]?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222-224](1b类证据, A级推荐), 应该作为首选?如果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化率[225-228](1b类证据, A级推荐)?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 KRAS野生型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 能明显提高肝转移的切除率?[169, 178-179, 229]?因此, 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应首先考虑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1b类证据, A级推荐)?而KRAS突变型患者应考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230]?FOLFOXIRI也有较高的切除转化率[202, 231-232]?但毒性也大, 可以作为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替代方案, 尤其在分子靶向药物无法使用且患者体质较好的情况下应该作为首选(1b类证据, A级推荐)?目前, 该方案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尚缺乏充分的依据, 且不良反应增加, 应慎用?⑵组2患者: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是首选, 也可以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b类证据, B级推荐)?FOLFOXIRI尽管有较高的反应率, 但不良反应也较大, 是否应在此类患者中应用尚不明确?⑶组3患者: 一般建议以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开始的序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如病情进展)再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 可能对延长生存有益[233](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有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联合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234](2b类证据, B级推荐)?本类患者也可以在如下情况下选择观察等待: 低肿瘤负荷, 但仍不适宜手术切除;疾病进展缓慢, 无症状;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病情进展后的化疗选择: ⑴FOLFOX(或CapeOX)?FOLFIRI方案或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如果病情进展可以考虑互为二线, 仍可考虑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235-237]?如果病情第二次进展, 则可以改用西妥昔单抗治疗[238](未用过此类药者)或进行最佳支持治疗[37](2a类证据, B级推荐)?⑵5-FU/LV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后如果病情进展, 应改用FOLFOX?FOLFIRI或CapeOX(均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病情再次进展时进行最佳支持治疗[239](3b类证据, B级推荐)?上述治疗期间可在适当时机联合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可能有助于延长总体生存期, 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并不比全身化疗更具优势[240-241]?2.分子靶向治疗: 在无法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加入分子靶向药物, 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的证实[53, 242-244]?目前认为, 化疗联合应用靶向分子药物治疗是提高肝转移灶切除率的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为EGFR的抗体, 现有的研究已显示, 西妥昔单抗单用或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良好的临床效果[33, 179, 228, 245-246]?其中西妥昔单抗和伊立替康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局部缓解率[179, 247-248]?有III期临床研究证实, 在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西妥昔单抗可以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反应率提高1倍以上, 并明显提高无残留病灶切除率[169, 179](1b类证据, A级推荐)?但是, 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组织的KRAS基因的状态密切相关, 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而在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中应用并不提高疗效[175-179]?最近的研究提示, KRAS第2外显子的第13密码子(G13D)突变并不一定意味着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无效[249-251]?但目前临床研究证据不足, 所以不推荐G13D突变的患者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BRAF的突变与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无关, 而是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33, 246, 252-254]?目前认为, 可以同西妥昔单抗联合的化疗方案包括FOLFOX和FOLFIRI[178-179, 255]?不建议其与CapeOX或5-FU 推注方案联用[33, 256]?如果在一线治疗时已使用了西妥昔单抗, 在病情进展后也不建议继续使用[176]?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为VEGF的抗体?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 贝伐珠单抗加5-FU/LV作为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一线治疗有良好的效果[207, 239, 257-259]?近期的结果还显示,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位生存?局部缓解率和切除率[208, 260-263]?同样,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进展后的二线治疗上疗效也得到了证。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指南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指南(2023版)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约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 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
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对CCLM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CCLM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为了提高我国CCLM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
临床危险评分(CRS)包括以下5项参数,每符合1项计1分(0~2分为CRS低评分,3~5分为CRS高评分):⑴原发肿瘤淋巴结阳性;⑵同时性肝转移或原发灶切除后无病生存时间<12个月;⑶肝转移肿瘤数目>1;⑷术前CEA>200 ng/mL;⑸转移肿瘤最大直径>5 cm。
分子靶向药物简介在无法达到NED状态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应用分子靶向药物已被证实安全有效,但目前的研究资料不建议多种靶向药物联合应用。
目前中国大陆范围内批准使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如下:1. 西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为人鼠嵌合型的EGFR单克隆抗体,单用或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西妥昔单抗只对RAS野生型患者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而在RAS基因突变型患者中应用并不提高疗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8版)

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①联合放化疗:总剂量 45 0 ~ 50 4 Gy 的 放疗, 采用常规分割剂量( 通常每周 5 d,共 5 周),并应用以 5⁃氟尿嘧啶( 5⁃fluo rouracil,5⁃FU) 或卡培他滨为主 的化疗。 放化疗治疗结束后 6 ~ 8 周行直肠癌 根治性手术 ( 1a 类证据, A 级推荐)。 放疗 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 杀灭“ 微转移灶” 预防肿瘤远处转移,还能提高 放疗的敏感性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
同时性肝转移( synchronous live r metastases) 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 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 ( metachronous liver me tastas除血清 CEA、CA19-9 检查、 病理学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增强腹部 C T 等影像学检查筛选及诊断肝脏转移瘤。对于超声或 C T 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可加行血清 A FP、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 MRI 平扫及增强检查 ( 1 a 类证据,A 级推荐)。 临床有需要时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 MRI 检查。 PET / CT 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 应用(2a 类证据,B 级推荐)。
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②单纯短程放疗: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 引流区短程(5 d) 总剂量 25 0 Gy 的放疗, 并于放疗后 1 周内行根治性手术。 短程放疗较 联合放化疗更少出现急性的不良反应。 但短程放 疗不能使肿瘤降期,更适合于可手术切除的Ⅱ期 或Ⅲ期直肠癌。 短程放疗后再手术的晚期并发症 发生率较高,应予以重视(2b 类证据,B 级推 荐)。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引言】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尤为突出。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晚期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影响患者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为了指导医生更好地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本指南。
【概述】本指南以综合循证医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提供规范化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策略。
【诊断】1. 影像学检查1.1 乙状结肠镜检查:通过乙状结肠镜对结直肠癌进行组织活检,以确诊病情。
1.2 腹部超声和CT扫描:用于评估肝转移的位置、数量和大小,并与其他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
1.3 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含铁血黄素的病灶检测敏感,可用于进一步评估肝脏的转移病灶。
2. 肿瘤标志物检测2.1 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结直肠癌患者常常有一定水平的AFP和CEA升高。
2.2 其他标志物如CA19-9、CA242等的检测也可辅助诊断。
3. 组织学检查3.1 组织学形态学:病理学家根据病灶的异型性以及组织学表型等特征,提供肝转移的诊断依据。
【综合治疗】1. 外科手术1.1 肝转移手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肝脏局限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1.2 辅助治疗:对于无法实施肝转移手术的患者,化疗和放疗等辅助治疗措施可降低肝转移病灶的负荷,提高手术可行性。
2. 化学治疗2.1 毒副作用监测:在化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2.2 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个体化选择靶向治疗药物,以提高疗效。
3. 放射治疗3.1 肝转移放射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放射治疗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3.2 放射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应密切监测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处理。
4. 靶向治疗4.1 分子靶点的筛选:根据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单击输⼊您的封⾯副标题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
《指南》分别从下⾯两个⽅⾯进⾏阐述0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02“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病理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肝脏超声和腹部增强CT等影像检查以筛查及诊断肝脏转移瘤。
对于超声或CT影像⾼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可⾏⾎清甲胎蛋⽩(AFP)、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a类证据,A级推荐),需要时可⾏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
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2a类证据,B级推荐)。
肝转移灶的经⽪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
结直肠癌⼿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步排除肝转移,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术中超声检查,必要时考虑同步切除或术中活检(3a类证据,B级推荐)。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对患者定期随访,了解有⽆肝转移的发⽣。
每3~6个⽉进⾏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以后每6个⽉1次⾄满5年,5年后每年1次。
每3~6个⽉检测1次⾎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持续2年,以后每6个⽉1次⾄满5年(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1次。
对于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每年进⾏1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后每1~2年1次。
对于超声或CT影像⾼度怀疑肝转移瘤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应⾏肝脏MRI等检查,并建议在随访过程中保持影像检查⽅法的⼀致性。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3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ﻫ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执笔整理: 许剑民任黎)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月, 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8-9], 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5年生存率可达30%~ 50%[10-14]。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 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 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 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见本刊2010年第6期), 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2013年4月, 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再次修订了本《指南》。(注: 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 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一)第一部分诊疗指南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 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由于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肝转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指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㈡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除血清CEA和CA19-9检查以及病理分期评估外, 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或)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对于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和肝脏MRI检查[17-18](1a类证据, A级推荐)。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19-20](2a类证据, B级推荐)。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4类证据,C级推荐)[21]。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2]。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应对患者密切随访[23-26],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 每3~6个月检测1次CEA和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7](1a类证据, A级推荐)。3.II期和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 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28](1b类证据, A级推荐)。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加行MRI检查, 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 若发现异常, 需在1年内复查[29]。否则,术后第3年复查, 以后每5年1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 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29](1a类证据, A 级推荐)。㈣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R0)术后, 对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 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以后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a类证据, A级推荐)。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共5年[28](1a类证据,A级推荐)。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㈤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1.KRAS检测: 推荐在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外显子12和13密码子的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30-32](1a类证据, A级推荐)。2.BRAF检测: 建议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检测, 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33-34](1b类证据,A级推荐)。3.UGT1A1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 可能会增加III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㈠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35]。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2. 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mesorectalexcision, TME)原则。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㈡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36-37]。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 高位直肠癌, 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cm以上者, 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 ⑴联合放化疗或放疗:直肠为腹膜间位器官, 位置相对固定,周围空间狭小, 故放疗可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建议术前诊断为T3及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 在不伴有出血、梗阻、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38-41]。①联合放化疗:总剂量45~54 Gy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 d, 共5周), 并应用以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4~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40,42](1a类证据,A级推荐)。术前放疗与化疗联合, 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3]。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 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术前放化疗可使TME手术更易实施, 减少远处转移的概率, 取得更佳的预后: 对于II期有局部浸润的直肠癌患者, 可降低T分期, 对于III期患者则不仅可以降低T分期, 更可作用于局部淋巴结, 降低N分期[41,44-46]。②单纯短程放疗: 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 d)总剂量25Gy的放疗[41, 47-49]。并于放疗后1~7 d行根治性手术。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 同时还将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和吻合口瘘的机会,应予以重视[50](2b类证据,B级推荐)。⑵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术前分期III期,且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5-FU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化疗后7~10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要点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地制订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1.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
1.2 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血清CEA、CA19-9检查、病理学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增强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筛选及诊断肝脏转移瘤。
对于超声或CT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a类证据,A级推荐),临床有需要时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
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2a类证据,B级推荐)。
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组织检查(3a类证据,B级推荐)。
1.3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5年后每年1次。
(2)每3~6个月检测1次血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1次。
(3)期和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后每1~2年1次。
结肠癌肝转移诊治指南

metastasi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
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 有肝转移.而另有15%一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 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 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 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 6.9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8-9),而肝转移灶能 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5年生存率可达30%一 50%Elo-t4]。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 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团 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 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
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等方法应进一步I临床研究。
(三)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 该治疗方案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不作为常规手 段推荐,临床研究可关注。 (四)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Ⅲ期以上结肠癌,T3以上或任何 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 生存率[52.引。因此,上述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 6个月的辅助化疗,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 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53.靳1(1a类证据,A级推荐)。 Ⅱ期无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 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57] (1b类证据,A级推荐)。但对于高危Ⅱ期患者f T4、组织分化 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 或L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 于12枚]应予以辅助化疗,方案同Ⅲ期患者153.5s](2a类证 据,B级推荐)。 2.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 者,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术后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 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舡钏。但对于能否减少结直肠癌肝 转移方面研究有限,和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I}缶床 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术后也应 接受辅助治疗。 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 对于肿瘤性疾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治疗模式是特别有效的手段[6l-62]。因此,建议所有结直肠癌 肝转移的患者均应进入MDT治疗模式㈣(1a类证据,A级推 荐)。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成员应包括胃肠外 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
(完整版)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指南解读

2016.05:北京
第四次指南修订:进一步联合CSCO结直肠癌专
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 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
2018.06.15:上海
10年风雨历程,4次修订,新版发布
2008年5月 2010年4月 2013年4月 2016年5月
10年风雨历程,4次修订,新版发布 2018年6月15日
Xu J, et al.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1. Van Cutsem E, et al. Ann Oncol. 2014.
我中心扩展标准实施效果
• 扩大手术适应证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60 • 扩大手术适应证对生存无显著影响 53
50
43
40
37.6
30
20
19.2
治愈性治疗
生
姑息性治疗
存
不进行治疗
率
其它非手术 治疗
治愈性治疗(手术)
时间
Eric Van Cutsem, et al. EJC 2006;42:2212-2221
可以手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 长期生存与III期患者相当
生存率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可切初除 始可切除
10-20%
80-90%
不可切除
不可切除的原因包括: •肝脏疾病解剖学特点 •肝脏疾病程度 •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灶
14 Yoo PS,et al.Clin Colorectal Cancer.2006;6(3):202-7
扩大转移灶手术适应症
肝转移
可切除 10%~20%
5年生存率30%~40% 10年生存率15%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PPT学习教案

第16页/共51页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
4. 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 1 ) 术后辅助化疗对于Ⅲ 期结肠癌, 能延长年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 。
第20页/共51页
MDT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MDT 可以减少个体医师做出的不完善决策 ,其重要作用还包括: (1) 更精确的疾病分期 。 (2) 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 (3) 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和治疗。 (4) 更好的治疗衔接 。 (5) 更高的生命质量 。 (6) 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
第19页/共51页
MDT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对于肿瘤性疾病, MDT 治疗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 因此,建议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入 MDT 治疗模式 ( 1a 类证据, A 级 推荐)。 结直肠癌的MDT 以患者为中心,成员应包括结直肠外 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和超声影像科及其他相关 专业有一定资质的医师。
第2页/共51页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 同时性肝转移( synchronous liver metas
tases) 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 metac
hronous liver metastases)。
第3页/共51页
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
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组织检查(3a 类证据,B 级推 荐)。
第5页/共51页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
(1) 每 3 ~ 6 个月进行 1 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 检查,持续 2 年,以后每 6 个月 1 次直至满5年,5 年后每年 1 次。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约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
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
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8-9];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10-14]。
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8]或达到NED状态。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2016年再联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修订了《指南》。
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形成修订本《指南》。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指南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0)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约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
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
肝转移灶无法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5年生存率接近0%[8-9];而肝转移灶能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0%[10-14]。
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
因此,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multid isciplinary team,MDT)开展积极的综合治疗,有望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15-16]。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疾病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
2010年再次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改并编写本《指南》。
(注: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
本文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一)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完整版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完整版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估计为482.47万(男性253.39万,女性229.08万),其中约51.71万为结直肠癌,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转移部位,肝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因此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和热点。
如何通过MDT的综合治疗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损伤、延长总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转移肿瘤治疗学分会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治疗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肿瘤综合诊疗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分会,再次总结国内外最新进展,汇聚领域专家的意见,求同存异,修订形成《结直肠癌肝转移MDT 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一、MDT的重要性共识1: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需要在MDT指导下进行诊治。
(Ⅰ级推荐,1A类证据)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像学检查共识2:肝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用于肝转移癌评估,推荐肝脏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扫描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肝转移癌基线和局部治疗前评估。
对无法行肝脏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扫描者,肝脏MRI检查应至少包括T2WI/FS和DWI序列。
(Ⅰ级推荐,2A类证据)共识3:对既往诊治过程中没有接受肝脏MRI检查的患者,推荐肝脏局部治疗前行肝脏MRI扫描,优选肝脏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扫描。
(Ⅰ级推荐,1A类证据)共识4:腹盆腔增强CT联合CT结肠仿真内镜(CT colonography,CTC)作为结直肠肿瘤定位诊断和结肠肿瘤分期的首选检查。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3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执笔整理: 许剑民任黎)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 而另有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 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月, 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8-9], 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 5年生存率可达30%~ 50%[10-14]。研究表明,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 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 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 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 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 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 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见本刊2010年第6期), 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2013年4月, 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再次修订了本《指南》。(注: 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 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 详见附录一)第一部分诊疗指南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 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由于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肝转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异, 因此, 本《指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㈡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除血清CEA和CA19-9检查以及病理分期评估外, 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或)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对于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和肝脏MRI 检查[17-18](1a类证据, A级推荐)。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 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19-20](2a类证据, B 级推荐)。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4类证据, C级推荐)[21]。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2]。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应对患者密切随访[23-26], 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1. 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 每3~6个月检测1次CEA和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7](1a类证据, A级推荐)。3.II期和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 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共3~5年[28](1b类证据, A 级推荐)。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加行MRI检查, 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 若发现异常, 需在1年内复查[29]。否则, 术后第3年复查, 以后每5年1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 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29](1a类证据, A级推荐)。㈣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R0)术后, 对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 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 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 以后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a类证据, A级推荐)。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 共5年[28](1a 类证据, A级推荐)。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㈤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1.KRAS检测: 推荐在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外显子12和13密码子的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30-32](1a类证据, A级推荐)。2.BRAF检测: 建议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检测, 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33-34](1b类证据, A级推荐)。3.UGT1A1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 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 可能会增加III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㈠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35]。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1. 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 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2. 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原则。3. 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 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㈡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36-37]。1. 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 高位直肠癌, 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 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 ⑴联合放化疗或放疗: 直肠为腹膜间位器官, 位置相对固定, 周围空间狭小, 故放疗可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建议术前诊断为T3及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 在不伴有出血、梗阻、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38-41]。①联合放化疗: 总剂量45~54 Gy的放疗, 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 d, 共5周), 并应用以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4~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40, 42](1a类证据, A级推荐)。术前放疗与化疗联合, 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3]。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 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 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术前放化疗可使TME手术更易实施, 减少远处转移的概率, 取得更佳的预后: 对于II期有局部浸润的直肠癌患者, 可降低T分期, 对于III期患者则不仅可以降低T分期, 更可作用于局部淋巴结, 降低N分期[41, 44-46]。②单纯短程放疗: 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 d)总剂量25 Gy的放疗[41, 47-49]。并于放疗后1~7 d行根治性手术。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 同时还将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和吻合口瘘的机会, 应予以重视[50](2b类证据, B级推荐)。⑵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术前分期III期, 且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5-FU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 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 化疗后7~10 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 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 但对预防肝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可在临床研究中予以关注[51]。不作为常规推荐。⑶全身化疗: 术前判断为III期的患者, 如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情况时也可应用术前化疗[37]。可用的方案有FOLFOX、卡培他滨单药或5-FU/LV, 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2. 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对于术前全身化疗、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等方法应进一步临床研究。㈢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该治疗方案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 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 临床研究可关注。㈣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1. 术后辅助化疗对于III期以上结肠癌, T3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52-53]。因此, 上述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6个月的辅助化疗,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53-56](1a类证据, A级推荐)。II期无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 术后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57](1b类证据, A级推荐)。但对于高危 II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枚]应予以辅助化疗, 方案同III期患者[53, 58](2a类证据, B级推荐)。2. 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 术后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59-60]。但对于能否减少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 和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 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对于肿瘤性疾病,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治疗模式是特别有效的手段[61-62]。因此, 建议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应进入MDT治疗模式[63](1a类证据, A级推荐)。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 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64-65]。尽管目前有关MDT的报道仍较少, 但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 ⑴更精确的疾病分期[66];⑵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67-68];⑶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69];⑷更好的治疗衔接[70];⑸提高生活质量[71];⑹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72-76]。MDT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 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65, 77](1a类证据, A级推荐)。1.组0患者: 其肝转移灶完全可以R0切除, 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其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或(和)辅助治疗, 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2.组1患者: 其肝转移无法切除, 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可以R0切除, 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转移灶的切除手术和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残肝体积, 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3.组2患者: 其肝转移灶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同时又快速进展(或有快速进展的风险)和(或)伴有相关症状, 但全身情况允许接受较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尽快缩小瘤体或至少控制疾病进展, 应该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4.组3患者: 其肝转移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并无症状或快速进展风险, 或伴有严重合并疾病无法进行高强度的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阻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应予维持治疗, 制定低强度、低毒性的治疗方案。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78-82]。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的时候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 经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时也应适时接受手术治疗。㈠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 是否适合手术切除的标准一直在演变, 但主要应从以下3方面来判断[8, 16, 40, 83-84](2a类证据, B级推荐):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能够或已经根治性切除;⑵根据肝脏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R0)切除, 且要求保留足够的肝脏功能, 肝脏残留容积大于或等于30%~50%;⑶患者全身状况允许, 没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 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和分布等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单一决定因素。另外, 新近的文献资料已经将切缘不足1 cm[85-88]、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转移[89-90]、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和腹腔)[91-95]等也纳入了适宜手术切除的范畴(4类证据, C级推荐)。2.禁忌证[8, 40, 83, 96](3a类证据, B级推荐):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根治性切除;⑵出现不能切除的肝外转移;⑶预计术后残余肝脏容积不够;⑷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㈡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1. 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 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 肝切除量低于50%, 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97-99]。有研究认为, 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可能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者[100-104]。能在结肠癌原发灶根治术的同一手术切口或仅适当延长后的切口内完成肝转移灶切除, 也是选择一期同步切除的依据之一, 但在两切口内(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癌)一期同步切除并非不允许, 只是应更为慎重。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会, 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105](2c类证据, B级推荐)。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 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二期同步切除条件的患者, 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 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治疗, 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 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或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的选择标准仍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100]。二期分阶段切除的弊端在于: ⑴肝脏转移灶可能在原发病灶切除后进展;⑵累积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费用相对高昂;⑶患者必须接受二次手术, 并且在等待肝脏手术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106]。其优点则在于: ⑴手术风险小于一期同步切除;⑵患者能接受肝脏转移灶切除前的化疗。目前, 另一种二期分阶段切除模式(先切除肝转移灶, 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 故也有称作“颠倒模式”或Liver First Approach)已引起多方的关注[107-110]。先行切除肝转移灶可以降低肝转移进展和化疗相关肝脏损害的风险[111]。原发灶(主要是直肠癌)则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再予根治性切除。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112]。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8%[113](3b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既往结直肠原发灶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发灶复发, 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低于70%(无肝硬化者), 应予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 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114](3b类证据, B级推荐)。诊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应当有两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包括肝脏超声、增强CT及MRI 等, 必要时可结合PET-CT扫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肝外转移,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15]。㈣肝转移灶手术方式的选择[114, 116-118](3b类证据, B级推荐)1. 肝转移灶切除后至少保留3根肝静脉中的1根且残肝容积大于或等于50%(同时性肝转移)或大于或等于30%(异时性肝转移)。2. 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应符合R0原则, 切缘至少大于1 mm[85, 119-121]。3. 如是局限于左半或右半肝的较大肝转移灶且无肝硬化者, 可行规则的半肝切除。4. 建议肝转移手术时采用术中超声检查, 有助于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能诊断的肝转移病灶。㈤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复发和肝外转移灶的切除在全身状况和肝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的复发病灶, 可进行2次、3次甚至多次的肝转移灶切除。文献报道显示, 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高于第1次肝转移灶的切除, 而且可获得相同的术后生存率[8, 122-124](3b类证据, B级推荐)。同样, 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时, 如果肺[125]和腹腔[126-127]等的肝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 也应进行同步或分阶段切除(3b类证据, B级推荐)。五、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㈠新辅助治疗对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可考虑进行新辅助治疗[128-129]。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⑴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窗口期”, 观察有无新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的出现, 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130];⑵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手术的机会, 增加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131-132];⑶新辅助化疗可作为评价化疗方案敏感性的依据, 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133];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134-138];⑸新辅助化疗结合辅助化疗, 可能改善接受治愈性手术患者的预后[139-143]。然而, 新辅助治疗也有一定的弊端: ⑴化疗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 如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肝脏血管性病变[144-148];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49-151]。这些损害均可能增加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146, 151-154]。⑵影像学检查消失的转移灶仍应切除[97, 134, 155-156]。但术者无法在术中给予肝脏转移灶精确定位[109, 157]。⑶转移灶进展致使无法切除。1.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可考虑应用新辅助治疗[16, 158-160](2a类证据, B级推荐), 如全身化疗, 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或CapeOX[161-164]。也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但其效果仍有争议[165-169]。且贝伐珠单抗可能会带来肝脏手术中更多的出血和手术后更多的伤口问题[170-172]。故建议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最后一次使用贝伐珠单抗后6~8周[162, 173-174]。而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只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中应用[175-179]。同时也可以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为减少化疗对肝脏手术的不利影响, 新辅助化疗原则上不超过6个周期[54, 144, 147, 153, 183] (1a证据, A级推荐)。一般建议2~3个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184]。2.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原发灶切除术后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或者发现肝转移12个月前已完成化疗的患者, 可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法同上), 时间2~3个月[54, 185](2a证据, B级推荐)。而肝转移发现前12个月内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新辅助化疗作用有限, 应考虑直接切除肝转移灶, 继而术后辅助治疗[158](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可考虑术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㈡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建议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183-190]。特别是没有进行过术前化疗及辅助化疗的患者, 推荐时间为6个月(1a类证据, A级推荐)。已完成术前化疗患者术后的辅助化疗时间可适当缩短(3b类证据, B级推荐), 也可考虑同时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4, 191-193]。辅助化疗的药物和持续时间目前尚有争议[194-197]。应继续临床研究探讨。六、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包括全身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病灶的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放射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患者治疗前的精确评估。部分初诊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 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可转为适宜手术切除[79, 169]。其术后5年生存率与初始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患者相似[198-199]。此类患者应当采取较为积极的诱导方案, 应用有效的强烈化疗, 并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 综合治疗也可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 控制疾病快速进展, 明显改善生存质量[200-203]。因此, 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意义重大。㈠治疗策略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存在出血、梗阻或穿孔时, 应先行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继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92, 204-206]), 可联合应用分子靶向治疗[178, 207-208](1b类证据, A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进行肝脏超声、增强CT或(和)MRI检查予以评估[151]。如果肝转移灶转变成可切除时, 即予以手术治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83, 209]。⑵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也可选择先行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 继而进一步治疗, 具体方案同上。或者先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时间为2~3个月, 并可联用分子靶向治疗[207](1c类证据, B级推荐)。如果转移灶转化成可切除时, 即手术治疗(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阶段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术后继续对肝转移灶进行综合治疗。但是, 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合并始终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的患者是否必须切除原发灶, 目前仍有争议[210-211]。2.结直肠癌术后发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采用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作为一线化疗[9, 212-213]。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36](1b类证据, A级推荐)。⑵在肝转移发生前12个月内使用过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患者, 应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 仍可采用FOLFOX化疗方案, 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07, 214](3a类证据, B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检查肝脏超声、CT或(和)MRI, 予以评估[150-151, 215]。化疗有效, 肝转移灶转为可切除的患者, 即应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 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应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51, 183, 209]。3.应用门静脉选择性的栓塞或结扎可以使肝转移灶切除术后预期剩余肝脏代偿性增大, 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能。此方法被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30%的肝转移患者。对于那些剩余肝脏体积在30%~40%、并且接受了强烈化疗而有肝实质损伤的患者, 同样也可从中得益[216-220](4类证据, C级推荐)。㈡治疗方法1.全身化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化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 事先规划好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计有严重化疗不良反应时剂量和方案的调整。开始治疗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分类(详见“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节)、化疗的安全性以及将来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5]。初始化疗: ⑴组1患者: 这类患者的肝转移灶有潜在R0切除可能, 对此进行的转化治疗至关重要。转移灶出现的早期退缩(early tumor shrinkage, ETS)更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21]。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222-224](1b类证据, A级推荐), 应该作为首选。如果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化率[225-228](1b类证据, A级推荐)。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 KRAS野生型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 能明显提高肝转移的切除率 [169, 178-179, 229]。因此, 对于KRAS 野生型患者应首先考虑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1b类证据, A级推荐)。而KRAS突变型患者应考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230]。FOLFOXIRI也有较高的切除转化率[202, 231-232]。但毒性也大, 可以作为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替代方案, 尤其在分子靶向药物无法使用且患者体质较好的情况下应该作为首选(1b类证据, A级推荐)。目前, 该方案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尚缺乏充分的依据, 且不良反应增加, 应慎用。⑵组2患者: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是首选, 也可以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b类证据, B级推荐)。FOLFOXIRI尽管有较高的反应率, 但不良反应也较大, 是否应在此类患者中应用尚不明确。⑶组3患者: 一般建议以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开始的序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如病情进展)再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 可能对延长生存有益[233](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有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联合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234](2b类证据, B级推荐)。本类患者也可以在如下情况下选择观察等待: 低肿瘤负荷, 但仍不适宜手术切除;疾病进展缓慢, 无症状;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病情进展后的化疗选择: ⑴FOLFOX(或CapeOX)、FOLFIRI方案或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如果病情进展可以考虑互为二线, 仍可考虑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235-237]。如果病情第二次进展, 则可以改用西妥昔单抗治疗[238](未用过此类药者)或进行最佳支持治疗[37](2a类证据, B级推荐)。⑵5-FU/LV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后如果病情进展, 应改用FOLFOX、FOLFIRI或CapeOX(均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病情再次进展时进行最佳支持治疗[239](3b类证据, B级推荐)。上述治疗期间可在适当时机联合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可能有助于延长总体生存期, 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并不比全身化疗更具优势[240-241]。2.分子靶向治疗: 在无法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加入分子靶向药物, 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的证实[53, 242-244]。目前认为, 化疗联合应用靶向分子药物治疗是提高肝转移灶切除率的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为EGFR的抗体, 现有的研究已显示, 西妥昔单抗单用或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良好的临床效果[33, 179, 228, 245-246]。其中西妥昔单抗和伊立替康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局部缓解率[17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约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
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
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8-9];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10-14]。
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8]或达到NED状态。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2016年再联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修订了《指南》。
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形成修订本《指南》。
(注1: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
本文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一。
注2:本《指南》内容暂不涉及未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批准应用的技术和药物。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17]。
本指南为便于诊疗策略的制定,将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
(二)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血清CEA、CA19-9检查和病理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增强腹部CT等影像检查筛选及诊断肝脏转移瘤。
对于超声或CT影像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8-19](1a类证据,A级推荐),临床有需要时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
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20-21](2a类证据,B级推荐)。
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22]。
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3],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B级推荐)。
(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对患者定期随访[24-27],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1.每3~6个月进行一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满5年,5年后每年一次。
2.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满5年[28](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3.Ⅱ期和Ⅲ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29](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后每1~2年一次。
对于超声或CT影像高度怀疑肝转移瘤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加行肝脏MRI 等检查,并建议在随访过程保持影像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而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
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若发现异常,需在一年内复查[30];否则术后第3年复查,以后每5年一次。
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
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30](1a类证据,A级推荐)。
(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的随访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的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
1.根据术前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情况,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以后第3~5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
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必要时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
以后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共5年[29](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
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
(五)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1.RAS检测:推荐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进行KRAS第2、3、4外显子以及NRAS第2、3、4外显子的检测[31-34]。
RAS基因是否突变不仅有一定的预后意义[35-36],更是抗EGFR治疗有效性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37-38](1a类证据,A级推荐)。
2.BRAF检测:推荐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V600E突变检测[39-40],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41-43](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及疗效预测,以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3.错配修复基因(MMR)/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推荐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检测[44-45],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治疗策略。
免疫组化检测MMR的蛋白表达(包括MLH1、MSH2、MSH6、PMS2)。
4.UGT1A1检测: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
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可能会增加Ⅲ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46-48]。
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49-51],对于无法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检测时可考虑液态活检技术。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一)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52],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
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和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但均应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原则。
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
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
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
(二)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未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53-54]。
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高位直肠癌,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
)(1)联合放化疗或放疗建议术前诊断为T3期及以上或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在不伴有明显出血、梗阻症状、无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55-58]。
①联合放化疗:总剂量45~50.4 Gy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天,共5周),并应用以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
放化疗治疗结束后6~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57,59](1a类证据,A级推荐)。
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60]。
②单纯短程放疗: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天)总剂量25 Gy的放疗[58,61-63],并于放疗后1周内行根治性手术。
短程放疗较联合放化疗更少出现急性的毒性反应[64-65],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更适合于可手术切除的Ⅱ/Ⅲ期的直肠癌。
短程放疗后再手术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以重视[66](2b类证据,B级推荐)。
(2)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对于术前分期Ⅲ期,且不伴有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
5-FU(或其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化疗后7~10天施行根治性切除术。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但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有预防肝转移的作用[67-68],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不作为常规推荐。
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术前判断为Ⅲ期的患者可考虑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67-68],不作常规推荐。
(三)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对于该治疗方案的探讨目前有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数据[69],如能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将可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
但这一结果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故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临床研究可关注。
(四)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Ⅲ期结肠癌,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70-71],因此上述结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3~6个月的辅助化疗,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71-74](1a类证据,A级推荐)。
Ⅱ期不存在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两药联合的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75](1b类证据,A级推荐),或建议氟尿嘧啶单药治疗(除外MSI-H患者)。
但对于高危Ⅱ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个]应予以辅助化疗,方案参照Ⅲ期患者[71,76](2a类证据,B 级推荐)。
2.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和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77-78],但对于能否减少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