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质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地区在亿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上,经历了苍海桑田的变迁。
最初,长白山地区被海水淹没。到处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地壳的上升,引起海水退出,地表才露出水面,在阳光、雨水和气候变化等外力的作用下,地面岩石又遭受风化和破坏,最后长白山还经历了火山爆发和冰川的雕塑,才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观。
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即地质学上所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在大约2500万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区经历了4次火山喷发活动,玄武岩浆从上地幔出发,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隙不断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喷出地表(地质学上称为裂隙式火山喷发)。携有强大冲击力的岩浆,将原来的岩石及岩浆中先期凝固的岩块及火山灰、水蒸气等喷向空中,然后在重力和风力的作用下降落到火山口周围或一侧,堆积成各种火山地貌。由于玄武岩浆粘度较小,在地表的流动速度较快,流淌的距离较远,所以形成了广阔的玄武岩台地。长白山区沿北西方向分布的南岗山脉,长虹岭及影壁山等长白山主峰的基底均为此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
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区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时期,地质上称为白头山期。这个时期发生了4次火山爆发,爆发方式以中心式为特点,地下岩浆沿着深断裂的交汇处形成的筒形通道上涌,在地表构成了火山锥体地貌景观。第一次火山喷发形成的距今60万年左右的喷出物构成了长白山火山锥体底板;第二次火山喷发在距今40-30万年左右,此次喷发持续时间较长,岩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第三次火山喷发在距今20-10万年左右,最后完成了长白山火山锥体形态;第四次喷发大约在距今8万年左右,以小规模火山活动为主,熔岩流覆盖在火山锥体某些部位之上。至此,长白山主峰形成
在以上4次火山活动中,每一次喷出的火山物质都使火山增高200米以上。同时,在主火山口周围,还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此后,长白山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在距今11000-15000年(第四纪全新世期间),火山再次复活,喷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黄色浮岩,局部厚度达60米。这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使火山锥顶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状火山口。当火山喷发强度及熔岩温度逐渐降低时,熔浆在火山通道内逐渐冷凝并堵塞火山通道。在火山作用停止后,火山口内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补给,逐渐蓄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长白山天池。
当长白山主体形成后,该区进入了火山爆发的间歇期,地壳运动相对稳定。但是,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地球形成距今至少有46亿年,长白山区的地壳演化也进行了约32亿年),长白山的地质演化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间。长白山火山爆发的历史就更加短暂了,但至今还没有死去,只是处于休眠状态,称为休眠火山。
据史料记载,自1597年以来,长白山火山曾有过三次小规模的间歇式活动。
第一次喷发是在1597年8月26日。
第二次喷发是在1668年。
第三次喷发是在1702年4月14日。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形成,距今已有近70 万年的历史。大约在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晚期、第四纪早期,这一地区的火山猛烈的爆发,岩浆大量流溢。以后经过长期的、不断的地质作用,一座座形态别致的火山渐渐形成。1719~1721 年,这一地区发生了最后一次火山运动。
五大连池是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流阻塞河道后形成的火山堰塞湖。1719-1721火山喷发时玄武岩流阻塞纳谟尔河支流白河所形成的堰塞湖。自南向北分为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衔接如串珠状,故名”。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期。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有多处温泉不断从地下溢出,这说明,地下仍孕育着巨大的能量。据近代地震观测,长白山区地壳相对稳定,仅出现过几次小震。长白山目前尚无火山喷发的征兆。
中生代以来区域构造演化过程
总体上来说,五大连池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与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相类似。中生代早期和中期的南北向强烈挤压作用形成了区内近东西走向的构造。而中晚侏罗世期间的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形成了区内的北东走向的构造格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140-120Ma),形成了广泛发育的安山质为特征的火山作用。白垩纪中晚期形成了北东走向的左行走滑作用,此同时松辽盆地的东缘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反转。而新生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拉张作用形成了大范围的玄武岩喷发。这些玄武岩的喷发基本上沿着北东走向的断裂构造分布,如四平-长春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等构造区发育大量的新生代早中期形成的玄武岩岩体。但在松辽盆地并没有形成相类似的玄武岩岩体。中国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作用过程实际上也与中国东部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造山与成盆作用的影响相一致。西太平洋板块的向西方向的俯冲期间形成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北东走向的构造及相应的盆地的沉积和火山作用过程;北北东走向的左行移动,形成了东部地区的北东走向的左行平移断层;新生代期间的日本海的拉张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新生代的伸展断陷作用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尽管二者形成时间并不一致。而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近东西方向的压作用形成了该区的地震活动以及地壳的差异抬升作用。新生代期间中国东北地区除了大范围的伸展作用和更新世以来的弱的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之外,与这些构造作用的过渡期间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挤压作用,如局部区域的挤压构造,但总体上表现为拉张作用形成的断陷、相应的盆地沉积和沿断裂分布的火山活动。而这些火山作用在新生代不同时期它们的分布范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不完全一致。更新世以来的构造作用,总体上表现为近东西方向的弱挤压,地壳发生的抬升由东向西逐渐减弱,表现为不均一的抬升,并没有形成典型的挤压环境下的造山作用,只表现为大陆板内环境的弱挤压,如五大连池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以及构造节理的分布和特征也同样表明了近东西方向的挤压变形而并非拉张作用。断层的测年、以及所断开的地层分布关系表明,更新世以来,所见到的断层基本上处于相对弱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一些断层并没有表现出活动的迹象。除了一些北西走向的断层而外,并没有明显的断裂活动特征。认为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巨型多成因中央式火山,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喷发,其中1199年大喷发强度(VEI)为7级,喷发柱高达25km,喷发物体积达120km3,是两千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喷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