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重点字词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进兵北略(掠夺,夺取。

)2.微太子,臣愿谒之(微:假如没有。

谒:请。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悬赏。

邑:封地。

)4.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确实,果真。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深:刻毒。

)6.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7.而右手揕其胸(刺)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槌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9.血濡缕(浸湿、沾湿。

)10.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忤:逆。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预料)12.仆所以留者(我,对自己的谦称。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1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15.发图,图穷匕首见(发:打开。

穷:全部打开。

)16.剑长,操其室(握住剑鞘。

)17.群臣惊愕,卒起不意(料到)1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提:掷击。

)19.被八创(受)20.轲自知事不就(成功)21.乃欲以生劫之(强迫,威逼。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读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7.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三、古今异义1.则虽欲长侍足下(古义:敬称。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

今义:脚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5.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6.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7.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目的。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1.,3.4.6.,早晚7.,陷入困境8.愿足下更虑之心意改变9.10.父母宗族,戮,杀戮没,没收前者,不过,只是后者,回头 12.顷之未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3.14.臣左手把其袖,把:握,抓住揕:刺15.,侵犯16.,用匣子17.,沾湿18.,违反忤视:迎着目光看19.俱:一起远:adj.作n.远方20.“决”通“诀”诀别辞决:辞别,告别 21.22.,走上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走上前,列使:前者:动词,派遣;后者,名词,使者唯:希望25.n.作v.穿上朝服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26.;……顺序,打开全部通“现”29.举起30.31.秦王复击轲受伤32.生:形作状,活生生地劫:强迫 33.至易水上,取道 名作动,出行前祭路神34.,哭35.,以……为怪,认为奇怪36.秦王惊,自引而起 使动,使……断了37.燕王拜送于庭, 使动,使……闻,禀告39.40.,假如没有4243.45.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6.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9.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10.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2.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1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三、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四、词类活用1,向北2,早晚3.秦王购之金千斤,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4,走上前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用匣子6,远地7.至易水上,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8,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9,哭10,向上11.顷之未发,,以为迟12,用厚礼13,穿上上朝的礼服14.燕王拜送于庭,使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15.荆轲顾笑武阳,走上前16,以为怪,认为奇怪17.秦王惊,自引而起,使断了18,上前19,使断20,像箕一样21,活生生地五、一词多义虚词以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以刀试人介词,用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⑦以次进介词,按照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乃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之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⑤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⑥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2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3宾语前置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4主谓倒装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3.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4.省略句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4比于诸侯之列15皆陈于殿下16而按秦法七.固定句式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荆轲刺秦王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3)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 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 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 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 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 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 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课堂练习:翻译下面这段文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 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 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 已不顾。
阅读下文,完成有关问题:
课堂练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
之声,士皆垂涕而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C )
荆轲刺秦王
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荆轲刺秦王_重点文言字词

荆轲刺秦王_重点文言字词

(一)通假字1.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荆轲刺王》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王》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王》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荆轲刺王》5.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王》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王》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荆轲刺王》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王》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荆轲刺王》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荆轲刺王》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荆轲刺王》(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荆轲刺王》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王》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荆轲刺王》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荆轲刺王》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荆轲刺王》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荆轲刺王》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荆轲刺王》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荆轲刺王》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王》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荆轲刺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荆轲刺王》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荆轲刺王》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荆轲刺王》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荆轲刺王》15.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王》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荆轲刺王》乃引其匕首提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王》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11、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12、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1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三、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樊於期乃前曰/左右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名词作动词,上车(5)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荆轲刺秦王 重点字词

荆轲刺秦王 重点字词

北:向北
上:向上
衣冠:穿着衣服戴着帽子 (皆白衣冠以送之) 都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帽子来送他。 函:用匣子 (函封之) 用匣子装它 (箕踞以骂曰) 像簸箕一样坐着骂道
箕:像簸箕一样
5.动词活用成状语 驰:坐着车
(驰往) 坐着车前往
二、使动用法
闻:使……听闻 绝:使……断了
(以闻大王) (绝袖) 动+名 (动+宾语 结构)
荆轲刺秦王 词性、句式归纳
一、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成动词 北:向北 (进兵北略地) 衣冠:穿衣服、戴帽子(皆白衣冠以送之) 朝服:穿上朝服 (秦王乃朝服) 祖:祭路神 (既祖,取道) 前:上前 (有前而为歌曰) 上:上前 (非有诏不得上)
2.形容词活用成名词
私:私心 远:远方
3.形容词活用成状语 厚:用厚礼
然则:这样 所+动:……的 所待 所等待的
(荆轲有所待)
六、通假字
说:通“悦” ,高兴地 (秦王必说见臣) 以:通“已” , 已经 (日以尽矣) 反:通“返”,返回 (今日往而不反者)
七、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八、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九、状语后置句
三、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以……为迟 群臣怪之:以……为怪 形容词 变成 动词
四、古今异义
信(书信):信物 购(购买):重金征求 涕: 眼泪 偏袒(偏心):露出一只臂膀 于是: 从这时起 慷慨 (大方):情绪激昂 币 (货币):礼品 左右(方位):皇帝周围的侍卫
五、固定结构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的原因 奈何:怎么样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事所以成者) (仆所以留者) (为之奈何) (无可奈何) (将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

《荆轲刺秦王》字词归纳

《荆轲刺秦王》字词归纳

一词多义兵:①军队(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②士兵(不及召下兵)③兵器、武器(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私:①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私自、私下、偷偷地(乃遂私见樊於期)穷:①窘迫、走投无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穷尽、完结(图穷而匕首见)为:①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对(为之奈何)③准备(乃为装遣荆轲)④做(乃令秦武阳为副)⑤发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就:①接近、趋向(于是荆轲遂就(上)车而去)②完成、达到(轲自知事不就)引:①挣着(自引而起,绝袖)②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见:①谒见(秦王必说见臣)②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凸现(图穷而匕首见)意:①情意、心意(而伤长者之意)②意料(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③意思(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使:①让(使工以药淬之使毕使于前)②命令,派遣(使使以闻大王)③使者(使使以闻大王见燕使者咸阳宫)④使命(使毕使于前)还:①返回(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通“环”、绕(秦王还柱而走)陈:①陈述(恐惧不敢自陈)②通“阵”、列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顾:①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②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提:①携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②投掷(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诚:①表假设,如果(诚能得樊将军之首)②确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古今异义1、【信】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今义:书信2、【涕】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今义:鼻涕3、【币】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4、【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今义:年长之人6、【购】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今义:购买7、【可以】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有意】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今义:故意9、【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荆轲刺秦王》要点知识回顾

《荆轲刺秦王》要点知识回顾

(10)顷之未发,太 子迟之 (11)乃朝服 (12)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13)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 (14)群臣怪之 (15)非有诏不得上 (16)箕踞以骂
6.文言虚词
• • • • • • • • • • • 1.岂 将军岂有意乎?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岂可得哉? 2.以 以试人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日以尽矣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次进 • • • • • • • • • • 3.乃 乃欲以生劫之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乃今得闻教 而乃以手共搏之 4.之 秦王购之金千斤 为之奈何 既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7.文言句式
• • • •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 • • • • • • • •
1.见燕使者咸阳宫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给供职如郡县 4.嘉为先言于秦王 5.燕王拜送于庭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 • • • • • • • •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2)秦王购之金千斤 (3)人不敢与忤视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取之百金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7)嘉为先言于秦王
疑难探究
• 1.结合全文说说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对荆轲这个人物,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方 面进行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 说,刺杀秦王得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 雪“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 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 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化险为夷,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荆轲刺秦王重点字词翻译

荆轲刺秦王重点字词翻译

荆轲刺秦王重点字词翻译1、荆轲刺秦王重点字词翻译(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

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藏:职业。

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松散地说:掠夺,掠夺,夺取。

(3)景清:燕人称荆为卿。

清,古代对人的尊称。

(4)黄昏穿越易经:我们迟早会穿越易经。

晚上,早晚,时间极短。

沂水,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5)长侍:长久侍奉。

(6)微太子说,我愿意得到:就算太子不说,我也会要求行动。

微,如果不是。

参观。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

信:凭信之物。

亲:亲近,接近。

(8)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

(10)杜康:今河北易县、巴县一带,为燕国沃土。

(11)说:同"悦",喜欢,高兴。

(12)多虑:另想办法。

更多,改变。

(13)遇:对待。

(14)深,这里指恶意。

(15)杀戮:杀戮与没收。

重要人物被杀,其他人被当奴婢。

(16)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17)善:好好地。

(18)把:握,抓住。

(19)揕:刺。

(20)见陵之耻:受欺之耻。

看,是。

凌、侵、凌。

(21)偏腕:脱去一只袖子,握住手腕,再靠近一步。

这里描述的是兴奋和愤怒的样子。

站在一边,露出一只胳膊。

呛:坚持住。

(22)捶胸:捶胸,这里描述为很痛。

(23)盛:装。

(24)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

函,用匣子。

(25)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6)工人:工匠。

药淬:淬炼时将毒药浸入匕首中。

淬火,将烧红的铁浸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然后迅速冷却使其变硬。

(27)濡缕:沾湿衣缕。

濡,浸湿,沾湿。

(28)遗忘:向前看。

注意,倒车。

意思是看着眼睛。

(29)为副:做助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认为……迟2.群臣怪之认为……怪四、重点实词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被:受;被八创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2请允许我;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10.诚:1如果真的;诚能得樊将军首2的确,确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1.顾:1副词,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2动词,回头;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12.发:1动词,出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2动词,打开;轲既取图奉之,发图3名词,头发;发尽上指冠13.就:1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2成功;轲自知事不就14.引:1身子向上起;自引而起2举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陈:1陈述;恐惧不敢自陈2排列;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五、重点虚词1.为1介词,读wèi,表被动除外父母宗族,皆为wéi戮没被为之奈何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前为谢曰替2动词,读wéi乃为装遣荆轲打点,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做,当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出2.乃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前曰/乃复请之曰/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才乃欲以生劫之副词,加强判断语气,原来是3.而今行而无信/而伤长者之意/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表转折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而乃以手共搏之表因果,因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表并列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表修饰又前而为歌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图穷而匕首见/而秦法表承接4.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以次进介词,按照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使使以闻大王/遂拔以击荆轲/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5、与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连词人不敢与忤视/待吾客与俱介词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以百金2.以之试人/人不敢与之忤视/欲与之俱/而为之留待/待吾客与之俱/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前为之谢曰/使之毕使于前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顾笑于武阳/皆陈于殿下4.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待吾客与俱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状语后置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2.给贡职如郡县定语后置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数量定语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者”作标志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介词,用来;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所……的人或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以,介词,因为;故,缘故;因此八、文化常识1.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孔子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某年发生了某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成书时代的历史事件;如史记司马迁;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历史;如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等;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某国发生了某事;纪传体: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2.卿,对人的敬称;足下,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相称,您;臣,谦称,我;仆,谦称,我;竖子,对人的蔑称;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4.七音: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5.九宾: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君主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6.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九、重点语句翻译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点评:则,承接,那么;虽,即使;翻译: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想长久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点评:微,如果没有;而,承接,不译;则,承接,那么;购,重金征求,悬赏;“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诚,如果,果真;与,连词,和;说,通“悦”;有以,有用来的……办法;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信物,那么秦王就不能亲近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点评:以,介词,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以,介词,因为;而,却;长者,品德高尚的人;更,改变;翻译: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品德高尚的人的心,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点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翻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母和宗族,全被杀戮和没收为奴婢了;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点评:于,介词,到;顾,表轻微转折,只是;所出,所字结构,出来的地方;翻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6、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点评:把,抓住;而,表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而,表递进或并列;见,表被动;翻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点评:而,却;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也,表判断;翻译:今日去了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点评: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白衣冠,名词短语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连词,来;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9、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点评:两个“之”,助词,的;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闻,使动用法,使……听到,报告;翻译: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礼送出头函和地图,派使者来报告大王;10、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点评:怪,意动用法,以……为怪;“笑”后省略“于”,对,“笑于武阳”,状语后置;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为”后省略“之”;谢,道歉,谢罪;翻译:他们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大变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1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点评:发,打开;而,承接;见,通“现”,出现,显露;翻译:荆轲已经取过地图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1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点评:以故,因此;而,转折;卒,通“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而,因而;乃,表承接,就;翻译: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可是仓猝间惶恐着急大臣没有用来打荆轲的东西,因此就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1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点评:就,成功;而,修饰;箕,名词作状语;以,连词,修饰;所以,表原因;乃,副词,原来是;以,介词,用;生,动词作名词,活的方式;劫,强迫、威逼;之,代让秦王订立盟约这件事;以,连词,表目的,来; 翻译: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像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用活的方式威逼其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荆轲刺秦王-重点文言字词

荆轲刺秦王-重点文言字词

荆轲刺秦王-重点文言字词(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荆轲刺秦王》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秦王》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秦王》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荆轲刺秦王》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秦王》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荆轲刺秦王》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人)——《荆轲刺秦王》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荆轲刺秦王》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荆轲刺秦王》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荆轲刺秦王》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秦王》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荆轲刺秦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荆轲刺秦王》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荆轲刺秦王》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荆轲刺秦王》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荆轲刺秦王》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秦王》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秦王》17.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荆轲刺秦王》18.断其左股。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颤。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现。

(6)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三、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4)复为慷慨羽声古义:声调激愤今义:不吝惜(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古义:掷击今义:拿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向北)②函封之(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走上前)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衣,戴帽)③士皆垂泪涕泣(哭)④乃朝服,设九宾(穿朝服)3.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远方)4、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5.意动用法①太子迟之(以……为迟)②群臣怪之(以……为怪)五、一词多义【兵】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2、不及召下兵(侍卫,名词) 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穷】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困厄,动词)【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2、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私下)【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只是)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图】1、唯君图之(动词,考虑) 2、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请】1、乃请荆卿曰(动词,拜见) 2、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次】1、以次进(名词,次序) 2、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 【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3、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2、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岂】1、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见】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露)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以】1、以刀试人(介词,用)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5、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表修饰)7、以次进(介词,按照)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为)【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2、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4、乃今得闻教(“乃今”连用,如今)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秦王)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7、太子迟之(代词,指代荆轲)8、今太子迟之(代词,指自己)【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表被动)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3、为变徵之声(发出)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5、原举国为内臣(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2)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3)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4)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6)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7)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8)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介词宾语 )(9)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10)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11)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12)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13)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状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2)常痛于骨髓(3)取之(以)百金(4)嘉为先言于秦王(5)给贡职如郡县(6)燕王拜送于庭(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8)使毕使于前(9)皆陈(于)殿下5、定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群臣侍殿上者6、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高中课内文言文复习 荆轲刺秦王重点词语

高中课内文言文复习 荆轲刺秦王重点词语

荆轲刺秦王重点词语◆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曰:“秦兵【旦暮】渡易水”◆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荆轲怒,【叱】太子。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荆轲刺秦王重点词语◆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通掠,掠夺,夺取。

◆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没有◆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悬赏。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果真。

通“悦”。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再◆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欺侮的耻辱。

见,被。

陵,侵犯,欺侮。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扼:握住。

《荆轲刺秦王》原文+重点字词详细注释+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重点字词详细注释+翻译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是公元前228年的事。

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秦将王翦(jiǎn)破(攻破,打败)赵,虏赵王,尽收(占领)其地,进兵北(名作状,向北)略(掠夺,夺取)地,至燕南界。

翻译:秦国的将军王翦打败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于是)请(请求)荆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曰:“秦兵旦暮(名作状,早晚,形容时间极短)渡易水,则虽欲长侍(长久侍奉)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岂可得(能够)哉?(岂……哉,表反问,难道……吗?怎么……呢?)”翻译: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军经过一个早晚很快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呢?”荆卿曰:“微(假如没有)太子言,臣愿(希望)得(可以,能够。

)谒(请,请求)之(“刺秦”这件事),今行而无信(信物,凭据),则秦未可(不能)亲(亲近、接近)也。

(荆轲通过田光结识了燕太子丹,荆轲说,秦王已经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向南伐楚,北临赵。

燕国势弱,应该生劫秦王,命令他把占领各诸侯的土地返还给诸侯,如果不行,就采取刺杀手段。

荆轲虽有刺秦王的主张,但并未见行动。

下面才是教材所选内容。

这就说明,刺秦这一谋略早已定下了。

)翻译: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希望可以请求刺秦。

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使秦王相信的凭证,那么(我)就无法接近秦王。

(那么秦王我就无法接近)夫(fú,首发语词,无实义)今樊将军,秦王购(重金征求)之(樊於期的人头)(以)金(千斤),邑(封地)(万家)。

(省略,定后,状后。

正确语序: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诚(果真,如果确实)能得樊将军之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省略“于”,给)秦王,秦王必说(同“悦”,高兴)见臣,臣乃(于是,就)得(能够)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报太子。

”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邑:封地。

邑万家:一万户人家的封地。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

荣信钢铁有限公司烧结、转炉余热发电项目技术协议附件1:技术说明书附件1技术说明书1概述1.1 工程概况河北钢铁集团荣信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现有180m2烧结生产线各2条,40t转炉3座,60t转炉2座。

烧结生产线尚未进行余热回收,转炉水冷烟道产生的饱和蒸汽放散严重。

根据现有企业能源平衡现状,对国内外冶金企业现有余热利用技术进行充分比较并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生产规模、技术条件以及烧结和富余蒸汽资源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拟建设烧结余热及富余蒸汽电站1座,以达到充分利用余热资源、节能减排和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现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业主要求,对2条180m2烧结生产线和5台转炉进行余热发电工程设计,建设两套“余热发电系统”(以下简称“余热发电项目”)。

1.2设计依据——《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049-94;——《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 5000-200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定》(DL/T5032-94);——《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DL/T533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96)——《火力发电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DLGJ 9-9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6 年);甲方提供的基础资料。

其它现行的国家规章、规范、标准等。

1.3 设计原则由于影响烧结余热回收效率的因素很多,如烧结矿的产量、燃烧温度、料层层1厚,冷却机的速度,冷却介质的初温和废气流量等。

根据烧结机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结合以往烧结余热电站的设计、调试及运行经验,在充分利用余热资源的条件下,以“稳定可靠,技术先进,降低能耗,节省投资”为基准,遵守下列原则:1)遵循国家规范、规程、规定和行业相关强制性标准;2)贯彻“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的电力建设方针;3)在保证烧结工艺生产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利用余热资源;4)采用热量梯级利用原则,最大程度回收烟气热量;5)选用技术先进、成熟、运行可靠的余热回收及发电设备;6)余热回收及发电系统满足国家关于节能减排及高效环保的要求。

荆轲刺秦王重点词

荆轲刺秦王重点词

《荆轲刺秦王》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2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13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今义:钱币。

○12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看病兼卖药的人。

乃引起匕首提秦王古义:掷击,dǐ3、一词多义。

见:○1见陵之耻:被○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顾:○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2顾笑武阳:回头○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3为变徵之声:发出4、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 以)金千斤○2欲与( 之) 俱( 往)(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后置)○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5、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方名…状,向北○2函封之,名…状,用匣子○3前为谢曰,方名…动,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方名…为动,走上前○5左右既前,方名…状,上前○5其人居远,形…名,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字音:
翦(jiǎn)於(wū) 髓(suǐ)揕(zhân)拊(fǔ)盛(chãng)谒(yâ)袒(tǎn)扼(â)淬(cuì)忤(wǔ)濡(rú)徵(zhǐ)瞋(chēn)陛(bì)慑(shâ)惶(huáng)卒(cù)提(dǐ )眩(xuàn)遗(wâi)创(chuāng)且(jū)
通假字: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现出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还”(huán)通“环”环绕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秦王必说:说通“悦”,高兴、喜欢。

词类活用: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
【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朝】(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怪】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绝】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上】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断】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生】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古今异义:
【信】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今义:书信
【涕】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今义:鼻涕)
【币】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今义:年长之人
【购】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今义:购买)
【可以】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有意】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
今义:故意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古义:在这时;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顾】古义:回头;如:终已不顾
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鄙人】古义: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
今义:卑鄙的人
【穷】古义: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
今义:缺少钱财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走】古义:跑;秦王;如:还柱而走
今义:行走)
【提】古义:读作dǐ,投掷,投打,投击;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义:垂手拿着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

今义:称中医医生
【股】古义:大腿;如:断其左股。

今义:量词。

【左右】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
今义:方位名词)
【废】古义:倒下;荆轲废
今义:残废
【复】古义:又,再;如:秦王复击轲
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深】古义:刻毒;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遇】古义:对待;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今义:相遇,遇见
【未来】古义:没有来;如:其人居远未来
今义:将来,以后
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取之 ( 以 ) 百金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以(之)试人
皆陈(于)殿下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
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
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文言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