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地貌和资源的分布差异。
2.熟悉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3.形成正确的区域认识,增强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内容2.1 中国的地理分区通过地形、气候、植被、地貌和资源的分布,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地理分区。
2.2 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形构成。
其中,中国高原分布广泛,平均高度为1000-4000米之间,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南高原、西藏高原等。
2.3 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多样,主要分布为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其中,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干燥严寒,中部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温和多雨,东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湿润。
2.4 中国的植被中国植被丰富多样,主要有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类型。
其中,东北地区主要为针叶林和落叶林,中部地区主要为草原和灌木丛,东部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和温带林。
2.5 中国的地貌中国地貌多样,主要有高山、岛屿、喀斯特、丘陵和平原等类型。
其中,中国的高山主要有喜马拉雅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喀斯特地形主要有喀斯特高原和喀斯特地貌。
2.6 中国的资源分布中国的资源分布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其中,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华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西部地区主要有铝土矿、铜、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3. 学习方法1.熟读课本,掌握地图配图和重点内容,仿写地理叙述。
2.反复阅读材料,分析归纳地域特点和资源现状。
3.参观实地地理展览,感受地质奇观和资源分布。
4. 学习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地貌和资源的分布。
2.学生能够熟悉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3.学生能够合理解读地图图例,准确绘制地图和标注地理要素。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5.0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从气温、降水、地势等方面理解我国的自然差异;从农耕制度、农作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理解人文差异。
4.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找出其范围,理解划分的主导因素。
(三)地理实践目标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比较其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重点和难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所以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的景观图片。
问题引领:猜猜看,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对应的是那幅图,并思考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由于我国东西降水差异、东西地势起伏、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并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特色;2.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教学难点:1.同学们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2.掌握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地图和图片资源;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学生参考书籍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5分钟)通过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并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位置和边界。
Step 2 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
Step 3 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加深对各个表现形式的理解。
Step 4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30分钟)将中国地图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疆地区和南部岛屿地区,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如华东地区的沿海经济带、北方平原、长江流域和西部的高原和戈壁等。
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Step 5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挖掘和分享更多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知识。
允许学生提前准备并展示自己关于一些地区的深入研究。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总结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兴趣。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短文,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点、特色及其对当地生产、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了解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
3.了解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中国的地理位置、边境线和面积;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和特征;中国河流、湖泊和山脉的基本分布。
2.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根据地理条件,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让学生了解并比较每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经济特点。
3.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及水域、森林、草原、土地等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举例和引导学生材料搜索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点的让步、联系和重组。
四、课堂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讲授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各区域的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
3.自学让学生通过地理教材和网络资源查阅有关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的材料,搜集有关信息作业。
4.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整理信息并汇报各自所搜集的信息,与同学分享信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总结将展示学生筛选的主要信息,理解中国地理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内各地区的基本差异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中,我在讲授中使用了许多静态幻灯片,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希望下次可以增加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激发兴趣。
3.教学方式的优化:本次教学中我强调了学生的领导作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我的引导过多,导致学生存在思维惯性,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以后教学中需加强,适时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自主性。
(教案结束)。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节课学生通过书本素材、图片、地图等视听资料的使用,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各地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及其特点。
2.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各地的文化传承。
3.掌握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特征和各地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与记忆各地方的自然条件,其文化传承及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2.掌握中国各地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等。
四、教学内容及教法1.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划分a.东北地区b.华北区c.华东区d.华南区e.中南区f.西南区g.西北区h.港澳台地区(2)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及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
2.教法(1)课堂讲授(2)图文并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各地景观如何形成及对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
(3)让学生利用一些地图和照片等视听资料来学习各地的地理特色。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平常看到的各种地理集成,都反映了每个地方的特点。
比如说,东北地区是寒冷的,丰富的资源让当地的工业发展很快。
华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绿意盎然的景色和各类水果、茶叶等让华南成了大家的旅游胜地。
”(2)引入今天的主题,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个主题,提问:“你们都来自哪里?你们能够说说你们家乡的特征吗?”2.作业的检查(1)检查上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全班同学进行共同讨论。
(2)教师进行点评,整理结论。
3.展开主题(地理差异)(1)通过地图和图片等视听资料,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自然地理带来的人文影响有深入的了解。
(2)分析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及其特点,让学生记住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等要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的特点以及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让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2. 掌握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2. 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2.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2. 地理图册、地图等教具;3. 学生地理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中国地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 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水系等;3. 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
三、地理差异的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的地理差异案例进行分析;2. 每组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四、地理差异的比较和总结(15分钟)1. 学生讨论各组的案例分析,并比较不同地理差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差异对中国整体发展的影响;3. 学生记录重要的地理差异和总结内容。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理差异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份小研究报告;3. 学生可以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加深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感兴趣的地理差异,并提高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新授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地理差异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差异,进而培养他们对中国地理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地理课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势、气候、水资源和土地利用情况等。
2. 了解中国的主要地理分区,并辨析各区域的地理差异。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地理分区。
2. 难点: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及其原因的解析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a. 中国的地理特点i. 地势:介绍中国的地势高低分布及其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ii. 气候:解释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如东亚季风、西北干旱区等。
iii. 水资源: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水资源分布的地理差异。
iv. 土地利用:解析中国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农田、草地、森林和城市用地等。
b. 中国的主要地理分区i. 华北地区:介绍华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ii. 东北地区:解析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主要产业。
iii. 华东地区:介绍华东地区的地理特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
iv. 华南地区:解析华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主要资源。
v. 西南地区:介绍西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
vi. 西北地区:解析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状况。
vii. 台湾地区:介绍台湾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传统文化。
2. 教学过程a. 引入:通过引言或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b. 探究学习:通过PPT、地图和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各地区的差异性。
c. 深化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及其原因。
d.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结论和规律,形成知识框架。
e.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划分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并比较南北、东西地理差异的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3. 学生能够列举并分析各大地理区域内的重要城市、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工具,能准确地找出并描述中国的主要地理分界线。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对各大地理区域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探讨、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我国丰富地理多样性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国家认同感。
2.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3. 学生激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地理学科的一节综合分析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地理差异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的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其地理素养。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将中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 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国的地理概况》第三节《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2. 南北地理差异:分析南北方在气候、地形、水文、农业等方面的差异。
- 教材章节:第二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第一节《气候》和第二节《地形》3. 东西地理差异:探讨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人文地理》第一节《人口与民族》和第二节《城市与乡村》4. 各地理区域典型特点:分析各大地理区域内的重要城市、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特点。
《中国的地理差异》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2. 掌握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并能分析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力,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差异的概述1.1 中国的地理特征1.2 中国的地形差异1.3 中国的气候差异1.4 中国的自然资源差异2. 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2.1 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2.2 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2.3 西部地区的地理特征2.4 东部地区的地理特征2.5 西藏和台湾地区的地理特征3. 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1 地理差异对农业的影响3.2 地理差异对工业的影响3.3 地理差异对交通的影响3.4 地理差异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进行地理差异概述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
2. 讲解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以及讲解,让学生对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探究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每组选择其中一个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并填写表格,记录该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地理特点和影响。
4.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学生们彼此学习,共同完善各组填写的表格,并总结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差异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差异,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的认知和理解。
6. 总结归纳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考察学生对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和整理资料的表现,考察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差异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2.教学资源:地图、统计数据、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导他们发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分组讨论: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2.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四、案例分析1.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差异”为例,让学生分析两个流域的地理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理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克服地理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我国地理差异示意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理差异,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课程安排一、内容1.讲解中国山脉、陆地、河流地貌和气候特点;2.讲解中国资源、就业、交通、政治、文化和历史差异;3.就中国的地理差异进行探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教学目的1.掌握中国的地貌和气候特点;2.了解中国的资源、就业、交通、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地理差异;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他们的研究技能、接受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Teaching Method1.讲解法: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就业、交通、政治、文化和历史差异,由老师讲解,学生可以积极提问参与讨论;2.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一系列有关中国地理差异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研究技能,掌握历史变迁,有效运用批判思考,提高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实践能力;3.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小组讨论中让他们就本节课内容学习情况谈论,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4.反思:在教学结束时分钟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使学生仔细回想一下,这样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步骤课前活动:1.由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2. 由老师简要介绍中国的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就业、政治、文化和历史差异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形成体会。
课堂活动:1. 以讲解法与实践活动的方式,进一步探讨中国的地理差异;2. 就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学生进行探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以讨论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他们就本节课学习进行小组讨论;4. 最后通过老师提问,让学生进行反思;课后活动: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将所学内容及时记录下来;2. 给学生推荐资料,如图书、百度百科等,让学生仔细研究,增加对话题的认知程度;3. 由老师给学生布置有关中国地理差异的作业,让学生使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谈处理问题;讲课评价:本节课的讲解法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迅速掌握中国的地理差异,深入理解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三、教学策略本课是八年级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知识和能力,本课是中国区域学习的基础,全书的关键。
本节教材包括“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
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地理差异是划分区域的基础,在同类区域中,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课程标准将中国地理的第三部分称为“地域差异”,重在突出我国显著地理差异在地域上的表现,本章教材从对总论的总结和对分区的引领角度考虑,仍把章名定为“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后面第六至第九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则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重点是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其划分依据。
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
通过小地方大中国的视频引入课程正文,引导学生首先直观感受中国的区域差异,并通过分布图探究差异的形成因素,继而过渡到区域的分界线,引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图片对比了解此线的重要意义,最后简要分析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
四、教学流程1、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A. 长江B. 淮河C. 珠江D. 黑龙江2、下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的是()A. 江汉平原B. 成都平原C. 辽河平原D. 洞庭湖平原3、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又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山脉是()A.太行山 B.长白山C. 巫山D. 大兴安岭4、下列各地中,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是()A. 银川B. 武汉C. 太原D. 西安5.秦岭北坡山麓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南坡山麓为750—900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原因是什么?7.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D;C;D;A5. 一是受秦岭山地的阻挡,北坡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二是雨季长短不同。
中国地理区域差异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划分依据,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地理差异,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划分依据。
2. 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教学难点:1.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 各地理区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地理区域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划分依据。
二、新课教学1. 讲解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划分依据,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
2. 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引导学生认识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 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a.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文化历史悠久。
b.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文化丰富多彩。
c.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文化独具特色。
d. 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地形以高原为主,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文化独特。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划分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2.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四大地理区域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各地区的风土人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吗?”2. 教师简要介绍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新课教学1. 讲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a. 气候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等。
中国的地理差异示范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播放【知识解析】我国的地域差异显著视频,带领学生体会中国不同区域的景观差异。
【知识解析】我国的地域差异显著教师:在我国,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沿着任意一条线路旅行时所能看到的景观差异都非常大,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国的地理差异。
【新知讲解】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多媒体展示“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东北冬季雪景”和“海南冬日风光”图。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东北冬季雪景海南冬日风光教师:读图说出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教师引导、点拨,并根据回答总结得出:回答: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南方相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甘肃荒漠”和“江南水乡”图。
甘肃荒漠江南水乡(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甘肃荒漠和江南水乡图)教师:我国东西降水有哪些不同?教师引导、点拨,并根据回答总结得出:我国东西降水量差异很大,东部距海近降水多,西部距海远降水少,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青藏高原景观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教师:观察地形图和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分析我国东西地势的差异。
学生:我国西部地势高,东部地势低。
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总结:由于纬度差异,我国气温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我国的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地形地势方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逐级降低。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类型及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地域差异的表现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以及地域差异的表现,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能分析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认识地域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及地域差异的表现。
2.难点:地域差异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差异,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本章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基本概念,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
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二下册地理
课堂小结: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培养空间认知能力和图像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解释和推理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范文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1.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自然地理差异【活动】说感受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学生回答】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我国各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存在的显著差异;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4、比较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
1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影响因素;
2、如何去比较区域自然地理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学生活动探究、启发式讲述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相关景观图片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请喜欢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去过的地方,并谈谈其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各地的自然景观差异和风土人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做点评)
(提问)中国各地还有哪些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节课我们将
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归纳)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如果做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
【活动1】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阅读图 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展示反映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供学生思考)
(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讲述)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转承)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明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
上,我国不地区的人们生活(传统的衣、食、住、行)的差异吗?
(让学生阅读教材图 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
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学生可能说出秦岭、
阴山、贺兰山等)
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一一淮河” 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 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
作物、作物熟制、民居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讲述)“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活动2】理解“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课本第5页活动题)
1.让学生做“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一一淮河” 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
差异。
2.让学生做“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一一淮河” 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
意乂。
3.让学生做“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一一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
的主导因素。
(归纳、板书)一、“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 C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秦岭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6.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8.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9.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10.河流是否存在结冰期的分界线
(讲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的
地理区域一一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读课本,请举例说明这几类区域。
(提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这
四大地理区域叫什么名字?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让学生阅读教材图 5.5,熟悉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和位置关系。
)
(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
只是一种或两种。
【活动3】让学生将教材图5.5和图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 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
1.观察图5.5中的界线A,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
①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最接近?(400毫米)
②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夏季风)
2.观察图5.5中的界线B,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一月等温线相比较:
①界线B大致与一月哪条等温线最接近?(0C等温线)
②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最接近?(800毫米)
③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气候)
④界线B与秦岭一淮河一线是否接近?
3.观察图5.5中的界线C,并与图5.1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
①界线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第一、二阶梯分界线)
②确定界线C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地势)
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讲述)四大地理区域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
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
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板书)二、四大地理区域
1、北方地区
2、南方地区
3、西北地区
4、青藏地区
二、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1、南北方分界线:秦岭一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月0 ° C等温线)
2、北方和西北地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八、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北方地区
2、南方地区
3、西北地区
4、青藏地区
二、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1、南北方分界线:秦岭一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月
0° C等温线)
2、北方和西北地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九、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基础知识梳理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