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课程建设总结
关于“互联网+”时代如何建设和应用新形态教材的几点思考
![关于“互联网+”时代如何建设和应用新形态教材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2e6057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d.png)
综合理论240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一、引言首先要定义的是,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然而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这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因此,当教育部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鼓励政策不断推出的时候,各个出版社、高校纷纷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求建设一系列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以我所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2011年11月9日,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组织实施单位的“爱课程”网全线开通,“爱课程”网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共享系统,开通之际,即有近100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近300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相继上线。
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 ”平台,以支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学生及社会学生者的个性化学习,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参与建设高校最多、开课数量最多、总选课人数最多的国内第一慕课平台。
截止2016年,“中国大学MOOC ”课程数量达到542门。
2015年3月到2016年12月,累计选课人次从139万增加至2069万,APP 使用用户超过400万人。
数字课程之发展速度令人咋舌,而教材出版方面也不能再一成不变,如何与数字课程资源相结合,更好地服务教学成为教材形态改革之首要问题。
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
![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1ce32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3.png)
C U R R I C U L U M T E A C H I N G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陈晓琳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衡水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北•衡水053000)摘要高校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有其必要性,英语类课程更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合。
高校荚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利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途径。
在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课程英语课程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21.01.072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Take English literature as an exam pleCHEN Xiaolin(Department o 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courses,and English cours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can take advantage of syllabus,teaching design,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teachers,schools and societ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courses;English course1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1社会发展的^1实决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在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 迅速接触外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 击。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0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0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2b55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2.png)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0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目前,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深受重视的重要议题。
2010年7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1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传统节日、重大国家纪念日的内在思想意蕴,开展思想教育。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议,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强调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实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对当前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部署。
2016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弘扬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传统文化教育深受国家重视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中学。
中学生的心智处于快速成长时期,接受能力较强,是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育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和最佳时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广大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内在价值。
但是,目前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较多突出的问题,尤其体现在课程讲授上,目前除语文、英语、思品等文科学科有部分涉及外,很多学科的教学重知识阐述、轻精神内涵挖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国内英美文学慕课建设评议——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
![国内英美文学慕课建设评议——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8bf3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3.png)
75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国内英美文学慕课建设评议——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文/寇 静二、MOOC设计原则基于MOOC 具有规模大、开放、网络化程度高和自主性学习可操作性强等特征,学习者可超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连接网络即可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学习动机的课程和内容,参与学习与交流,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秦磊华等(2019:19)根据慕课的特征,基于学习者的需要,提出以下慕课设计的原则:1. 人本化学习原则。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rent G.Wilson,1995),是学习者获取知识、提高认知力、发展自己的场所,在线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很大差别,慕课应为学习者提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自主学习的在线学习环境。
2. 及时评价与反馈的原则。
学习者体验指的是学习者接触和使用平台的感知(王美静等:2014),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与教师及同伴间面对面的沟通机会较为缺乏,所以,慕课设计必须考虑如何营造能促进学习者体验感的机制,而及时评价与反馈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3. 交互性原则。
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的核心部分应是教学交互,可从资源结构设计、网络技术呈现及信息内容可操作性等三个方面着手,慕课设计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手段,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交互环境。
4. 系统化原则。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慕课设计应有总体观,将各教学要素看成一个整体,进而设计目标、内容、作业形式、评价方式、测验与考核等内容,从而优化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三、国内英美文学慕课本文以“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为关键词,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145门和147门课程,去掉重近些年,在线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也大力支持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一节课的课程建设情况怎么写
![一节课的课程建设情况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9e9ae66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a.png)
一节课的课程建设情况怎么写一节课的课程建设情况怎么写「篇一」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成就幸福的教育生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腰关中学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
近年来,我校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以“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切实推进课程改革,确保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合理处理了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与学生社团课程四者的关系,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
现汇报如下:一、一轴三线课程的设置。
“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些。
”这曾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曾对素质教育的精辟总结。
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我校的教育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我们全力构建了“一轴三线”的的课程体系。
(1)、一轴的核心主导课程是指常规的基础课程,也就是“每一件事都知道一点”,即语数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
这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
(2)三线拓展课程是指“综合选修课程”、“研究学习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
三线拓展,即所谓“知道的多一些”,它从知识的层面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综合选修课程是一种发展性的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从广度和深度对基础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面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校教师开设的综合选修课程共有知识类、生活类、科学类、趣味类、文艺类等40种第二课程,占全校在职教职工的91.4%,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综合选修课程充分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基础性课程减少的教学时间为综合选修课程的最低保证时间,学生至少要选够这些课时;学有余力的学生将不受限制,多选的“综合选修课程”记入学分。
(第二课程统计表)“社团活动课程”则是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以满足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活动课程。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https://img.taocdn.com/s3/m/cdf7a09227d3240c8547ef7f.png)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目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则明确指出了学校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其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作为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的学校的英语课程;二是对国家或地方英语课程进行校本化加工、补充和完善,从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这将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校本教材的内涵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以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二、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
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fcc277c452d380eb63946d7b.png)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培养方案(2010年5月修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英汉翻译人才的需求,具有坚实的英汉语言基础和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熟练掌握英汉口、笔译翻译技巧与策略,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旅游、科技、文秘、教育及文化知识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外贸、外事、金融、旅游、教育、科研等部门尤其是对外经济贸易部门及三资企业从事翻译、文秘、进出口业务、涉外旅游、教育及科研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爱岗敬业,品德良好;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具有求真务实的学风以及较强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较为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较好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考试达到一级及以上水平;能规范流利地使用普通话。
3.系统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娴熟运用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专业基本技能;尤其具有较强的英汉双语口、笔头互译能力。
4.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以及相关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情,了解经贸、文秘、旅游及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5.具有实际运用一门第二外语的一定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三、学制、学位、学时与学分1、学制:本专业的基本学制为四年。
修业年限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和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6年。
贵州大学《英国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贵州大学《英国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e6f004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2.png)
贵州大学《英国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宁梅,范翠华,胡新建摘要:《英国文学》是我国高校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常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国内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贵州大学《英国文学》课程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五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英国文学》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思政引领、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达到金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的标准,为新时代英语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英国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思政引领;“五化”模式随着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学指南等。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思政育人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外语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2019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英语专业应“努力培养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
根据这些新的要求,“当下英语类专业教学领域正在积极探索英语类课程思政新模式和协同育人新举措”⑴為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英语人才。
在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英国文学》这门课程能够较好实现融合思政育人和协同育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州高校《英国文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贵州大学为例”(2019014)。
作者简介:宁梅,女,贵州毕节人,博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范翠华,女,四川南充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英国文学》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英国文学》课堂中的思政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61fcf6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0.png)
知识文库 第14期25《英国文学》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张 磊在《英国文学》的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高校课堂的重要环节。
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陶冶其情操,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渗透,使其在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效的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
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思政教育问题上最为棘手的问题。
而《英国文学》课程又是英语专业同学的必修课,它涉及到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史,甚至在一些时期出现了影响世界的卓越成就,因此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又是尤为重要的。
在《英国文学》的课程中渗入对于思政的教育,是对于当代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当代教育的需求。
1 在《英国文学》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原因 1.1学科教学的要求英国文学的课程教育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情怀。
同时,英国文学方面所设计到的文学作品多为国家,社会方面的文章,而由于政治背景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因此在课程的进行之中适当的为学生们进行一些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作者创作的文化背景与所表达的意义,同时还能够丰富相应的知识,做到对于自己文化方面的提升。
1.2社会对于教育的需要就当代社会而言,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存在的种种不利于世界和谐的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其受到的西方影响比较大,所以其在思想方面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渗透。
因此在相应的专业课方面进行一定的思政教育的学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们一些积极的正向的引导,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是使其能够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社会更好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2 如何在《英国文学》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 2.1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指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繁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课程负责人变更申请报告
![课程负责人变更申请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b9fcd6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3.png)
一、引言尊敬的校领导、教务处各位领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资源,我校决定对部分课程负责人进行调整。
在此,我谨代表《英国文学》课程组,向校领导及教务处提交《英国文学》课程负责人变更申请报告。
二、课程基本情况《英国文学》是我校大学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批评方法。
自开设以来,该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变更原因1. 原课程负责人因工作原因,无法继续担任课程负责人。
根据相关规定,需及时进行负责人变更。
2. 为更好地适应课程发展需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对部分课程负责人进行调整。
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对《英国文学》课程负责人进行调整。
3. 新任课程负责人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胜任课程负责人职责。
四、新任课程负责人简介新任课程负责人傅春燕,女,35岁,硕士研究生,讲师。
自2010年入职我校以来,一直从事大学英语及英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教育教学方面,傅春燕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深受学生喜爱。
在学术研究方面,她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级、校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五、变更后的工作计划1.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新任课程负责人将结合国内外英国文学研究前沿,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2. 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成长。
新任课程负责人将致力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新任课程负责人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4. 加强学术交流,提升课程影响力。
新任课程负责人将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提升课程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文学课期末总结报告
![文学课期末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0b8a5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b.png)
文学课期末总结报告一、引言文学课是我大学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
通过这门课,我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有了更大的把握。
同时,文学课还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让我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本篇报告将回顾我在文学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对我个人的文学修养做出总结。
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门文学课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文学批评的流派、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文学史的发展等。
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有了更全面的文学视野,对文学作品的评判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首先,我们学习了文学批评的传统流派,如正统批评、新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批评方法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不同的文学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
比如,正统批评注重作品的内在形式和结构,而新批评强调读者的主观理解和解读。
这些不同的批评方法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在阅读和解析文学作品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分析。
其次,我们学习了文学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是一种主观的艺术体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过程。
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学鉴赏方法,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文学鉴赏技巧,如情感鉴赏、艺术形象鉴赏、风格鉴赏等。
这些方法启发了我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欣赏。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文学史的发展。
通过学习不同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我对不同文学流派和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学史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让我更加珍视当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性,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学在不同时代赋予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在文学课上,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不同的体裁和主题。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我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我们学习了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比如,小说以其广阔的内容和复杂的人物描写被誉为“百科全书”,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被称为“音乐的语言”,戏剧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舞台表演艺术成为戏剧艺术。
重读英美文学经典,开启学生绿色之思——谈《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的生态教化意义
![重读英美文学经典,开启学生绿色之思——谈《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的生态教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344c2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4.png)
442019年40期总第480期ENGLISH ON CAMPUS重读英美文学经典,开启学生绿色之思——谈《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的生态教化意义文/姜鸿玉【摘要】《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是笔者开设的校级通识课,旨在从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挖掘作品中的生态内涵,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文化及生态批评理论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及综合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使英美生态文学课欣赏兼具审美性和教化功能,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关键词】英美生态文学;审美;生态保护;思政教化【作者简介】姜鸿玉(1975.12-),女,汉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生态文学、澳大利亚土著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英美生态文学作品赏析》(TS17047)的相关性研究成果。
一、开设背景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如何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全球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作为英美文学研究者和教师,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英美文学在其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化及其中的生态文学及生态文学批评使我们重新审视英美文学在新时期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引导学生重读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正确的生态观打开了一扇窗。
生态文学是生态学向文学拓展的结果。
我国欧美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是这样定义生态文学的: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学生文化知识的构建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学生文化知识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b2bdd559ad02de80d5d84005.png)
治、 教育等方 面的情况及 其文化 传统 , 提高学 生对文化 差异 的敏感性 、 容性 和处理 文化差 异 的灵 活性 , 宽 培养学生 跨文
化交际能力” 。在讲解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 教师会有意识
地 引入 中西文化对 比的 内容 , 比如会讲 到中西不同的时间观
能力 , 用多媒 体课 堂教 学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 , 高其文化素养 , 养其跨 文化 交际能力。 采 提 培 关键词 : 美概 况 ; 构建; 荚 知识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 3 1 2 1 ) 1 0 1 o 17 6 4 (0 2 0 - 15一 2 过程两个方 面进行过相关 论述 。
公正 熟悉与这些 国家社会 、 历史和文化 世纪美国自 传体文学《 风雨哈佛路》 B ai i t 。书中 有一个客观 、 的认识 ; (rk g g s e n Nh ) 有关 的词汇和专业术语 ; 提高英语 阅读 水平 , 为今后 阅读有 的女主人公莉 斯 ( i 出生在 美 国的贫 民窟里 , L) z 从小 就开 始
要让学生 了解这些 , 了课 本 提供 的阅读材料外 , 除 还可 以建 议学生观看《 勇敢 的心》 《 、 王者之 心》 等反映英 国 民族 冲突
的历史剧 , 以此来 加深学 生们对 课本知 识的讲解 , 以后 工 为
作 中能更好地担负起跨 文化 交流 的重任奠定 扎实 的跨文 化
交 际知识基础 。
一
基金项 目 : 1 2 1河南省社 科联 项 目( 号: K 0 编 S L一2 1 0 1—
11) 4 0
作者简介 : 陈瑞玲 ( 99一) 女 , 南许 昌人 , 17 , 河 助教 , 硕 士。研 究方 向: 翻译学与英 美文化 。
英国文学选读论文格式及要求
![英国文学选读论文格式及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ecc8c50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e.png)
件:封面样式(空两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宋体小二)(副标题宋体四号)姓名:班级:学号:(以上四项用宋体四号字)年月日(黑体3号字)《英国文学选读》学期论文指导写作一、学期论文的要求:期末考试时上交, 《英国文学选读》相关作品, 按正规论文格式, A4打印稿。
1200 words, 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分论述层次,参考文献。
谢绝抄袭和剽窃!二、论文的考察目的通过论文的写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水平。
三、论文的选题论文题目的选定必须注意四个准则:必须对此课题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充分的参考资料可供使用,应有能力收集、组织和利用这些材料,能够应用科研的方法实施研究计划。
四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有半途而废的可能。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除对本课程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以外,对课程的某些问题会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论文题目的确定应该是在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学术工作中,论文的题目就是研究的课题或课题研究的一部分。
课题的选择除了客观因素外,与一个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认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过:“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技术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科研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
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
”选题,也就是发现问题。
因此,人们常说,确定了研究课题,等于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半,这就是在强调选题定题的重要性。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历史发展和方法技术,也都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每个方面,只要钻进去,都有许多课题可以探讨与研究。
一个课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课题,科学是无止境的。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研工作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某一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就是非常可喜的了,不可能什么都明白。
张磊业绩介绍
![张磊业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f074957f524ccbff0218415.png)
张磊业绩介绍
张磊,副教授,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
双硕士: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国圣玛丽大学(St. Mary’s University),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专业(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LT)。
担任省级优秀课《英国文学》负责人、吉林化工学院“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吉林化工学院“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以及吉林省人文社科基地成员。
2002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主讲《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应用文写作》、《英美概况》、《英语精读》、《外贸函电》、《高级英语口语》、《大学英语》等主干及核心课程。
自副高任职以来,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高级别论文4篇,论文内容涵盖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出版21万字的学术专著1部。
主持及参与教科研课题25项,其中高级别课题12项,主要围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
2014年,2018年,2019年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师讲课大赛一、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学科竞赛,荣获省市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包括英语写作、演讲、阅读、学术科技作品、文献综述等赛事。
除教学及科研基础工作以外,还担任指导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有2人作品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5人作品被评为教学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此外,还担任大学生“双创”项目指导教师,并于2018年和2019年荣获“吉林化工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9年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英语1601班-荣获“吉林化工学院优良学风班”称号。
荣维东: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
![荣维东: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13da602ad02de80d4d840cc.png)
荣维东: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之一在于:缺乏一个科学、实用、专业的语文课程标准。
当今语文教学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与我国现行课程标准目标虚置、知识僵化、内容空洞有关。
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真实品格”,从国外现行课程标准中可以找到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本文拟以国外现行母语课程标准[1]为依据,梳理国外母语课程理念、内容上的有用信息,期待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及我国未来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有所助益。
一、隐形渗透:价值观教育隐含于课程目标内容之中国外在母语教育方面同样具有向年轻一代传递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英国课程和考试证书委员会(QCA)[2]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人、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母语课程核心目标。
法国母语课程强调通过学习法语获得在未来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需要的自主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负责任的公民。
美国2010年新颁《英语核心通用标准》指出,“学生应能够积极主动地接触并沉浸于高质量的文学文本和信息文本之中,建构知识、充实经验、拓展视野,能够自发地展示出作为民主社会里的一个个体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不可少的强大理性”[3]。
加州的课程标准则直接指出,语言学习“能丰富人的心灵,能培养负责任的公民”[4]。
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
这些价值观和课程目标都非常实在、实用,与我们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和硬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些不同。
如英国母语课程的定位是:“英语是学习所有课程科目的基础。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将发展听、说、读、写等各种参与社会和就业所需要的技能。
学生将学会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地表达自己,并与他人自信地和有效地沟通交流。
”在涉及一些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时,也一般比较简单,不过分强调渲染,而是将这些理念渗透在课程内容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建设总结《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是外语系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总学时为72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初步掌握各个时期的流派、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并能就某一作家或品写出一般性的评论文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载体, 通过文学的学习能使学生把语言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英国的社会时尚、风土人情及人文思想等。
作为外语系理论教研室重点课程建设之一,自2004年以来,《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一直按照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着工作:2004年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2005年成功发布了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并于2006年11月成功改版;2006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原计划在2005年达到院级精品课程,因学院当年尚未评选,本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程,这样,《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建设规划中的全部预定目标。
1.师资状况1.1课程带头人课程带头人,李伟娟(副教授,外语系理论教研室主任)于1990年7月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现吉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同年到白城师专现白城师院任教。
(2007年获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
)先后担任了综合英语、听力、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口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简史等课程的主讲工作。
近五年内,发表省级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
从2002年起,分别主持了三项院级课题,一项省级重点课题,并参加了三项省级、两项院级课题的研究。
主持的院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2004年获我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主讲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被评为院优秀课,2006年被评为省优秀课,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
2005年课程带头人被评为院骨干教师。
2004、2005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党员。
从2003年起,一直承担本课程的授课任务,并为该课程的负责人,教学效果一直优秀。
1.2 教师结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吸纳年轻教师。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由7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3人。
成员具体情况介绍如下:1)年龄结构:40岁以上2人,35~40岁2人,35岁以下3人;2)职称结构:副教授与讲师、助教的比例为3∶1:33)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2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
(其中在读硕士4人)4)主讲教师资格及职称:本课程组的6名教师都担任系内课程的主讲工作,而且均承担了2门以上的课程,担任主讲的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
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有效地整合,使之更好地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服务,我课程组与教育技术系横向联合,聘请了徐锐英老师为我课程组技术指导。
自2004年《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成立以来,每位成员都能认真钻研业务,积极进行教研、科研活动,课程组其他成员共发表省级、省级以上教研科研论文近20余篇,获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及其他奖项10余人次。
同时,均主持或参加了至少一项院级或省级教研、科研课题。
2.教学改革与建设2.1教学改革状态本课程组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课程特色建设等开展以本学科为主的教学改革,依据本学科特点来规划本和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结构,采用模块教学,把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建设立体化教材,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教研课题为依托,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研从而促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6年完成了院级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了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教研课题,该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其中成果之一是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被评为省优秀教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程采用了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示范,课外开展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其信息素养得到了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英国文学史的课时有限,我们实行模块教学,围绕《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表格式内容提要板块、背景知识板块、作家生平板块、作品分析板块、电影(歌曲)欣赏板块、网络文献板块等项内容,并根据具体作家增设相应的板块,如文学贡献板块等。
2)教学资源立体化本课程除了使用国内一些优秀教材外,还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课外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教师共享空间、教师个人网页等。
建设立体化教材,包括英国文学网络课程1部,多媒体电子教案1套,电子文字教材1部;素材料库包括作家图片库、名著插图库、经典影碟库、习题库、试卷库等。
多媒体电子教案、电子文字教材以及素材库全部刻录光盘。
3)实践教学多样化本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为学生设计各类课余活动,如名著表演、多媒体课件制作、模拟论文答辩、名篇朗诵、文学常识竞赛等,使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4)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全程采用多媒体授课。
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2.2教学文件及教材1)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近五年来,课程组对《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使其内容和体系上更加科学、合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各位教师都具有完整的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日历),教材使用说明等纲领性文件。
2)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先后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守仁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商务出版社出版的陈嘉编《英国文学史》,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际英等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教材,并为学生指定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吴伟仁主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善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嘉著《英国文学史》等参考书。
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补充教材料,购买了百余种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课程组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都有内容丰富、翔实的教案及题库等,教学档案齐全。
3 教学实施与管理3.1教学质量与管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能较科学、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课程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使得教学管理制度化、检查定期化、教学规范化。
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主要有:1)教学工作计划:对每学期课程组的工作做详细说明;2)集体备课制度:对备课的含义及备课的各项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3)辅导答疑与批改作业制度:对辅导答疑内容、批改作业方式方法、以及教师的职责作了规定;4)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对命题、阅卷及如何公正地考核学生成绩作了规定;5)听课制度:规定观摩教学、教师听课次数及评课的制度;6)教学研究制度:对教学研究的开展,学术报告会的次数,讲师以上职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要求作了规定;7)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文件等的保管及借阅情况作了规定。
课程组还具有运行良好、确保教学质量的相关机制和自我调控机制,形成了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系统。
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体评教。
同时,以个别沟通、测评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同行测评等活动。
3.2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1)每位教师都严格遵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认真授课,每节课都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灵活,深入浅出,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评价均良好以上。
2)作业题目适量,符合教学要求。
全部教师均能做到认真批改作业,坚持每学期集体辅导答疑一、二次,个别辅导随时随地进行。
公布教师电子信箱、QQ号,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需求。
部分教师利用电子邮件,采取网上批改作业。
3.3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堂活动,如英文名篇阅读、朗读,文学常识竞赛等活动。
我系学生历来擅长戏剧表演,我们倡议成立了戏剧社,我们还倡议学生成立了课件制作小组。
1)名著表演:改编英国文学名著,要求学生组成协作小组,自编自导自演。
2)多媒体课件制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利用Powerpoint, Authorware, Flash 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3)名篇朗诵:开展读书周活动,撰写读书心得。
4)文学常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各个年级学生均可参加。
5)论文写作:鼓励学生自选研究专题,通过网站学习自主阅读等撰写课程论文。
3.4成绩考核1)学生成绩考核规范,由平时(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占10%,期末考试占90%。
2)试卷流水批改,试题符合大纲要求,题目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部分,形式多样,试题难易适中、覆盖面广。
3)能对学生的作业、考试做认真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学效果几年来学生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都非常满意,在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测评中,本课程组教师测评胜任率均在良好以上。
在教师授课各重要环节上学生的满意率在85%以上。
5、课程特色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本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英国文学史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把文字性的静态英国文学变为视觉性动态英国文学,并逐步形成具有文化性、科学性、交流性和实用性与一体的课程特色。
6、课程继续建设计划虽然本课程已经全部完成了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建设的终结。
我们将继续该课程的建设,在近三至五年内,将《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建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的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跟踪研究学科前沿性的知识并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探求愿望和钻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