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实践-2019年文档
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体会
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体会一、引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非通用语领域。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贵州高校积极开展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
本文将结合个人学习经历,对这一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二、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概述1.课程设置背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贵州高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拓展非通用语课程,以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课程涵盖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非通用语,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课程目标与特点非通用语研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多样性,既有基础语言课程,也有针对不同领域的专题课程。
3.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语音、语法、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
教学方法采用小班教学,以互动式、情景式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个人学习体验与收获1.语言学习难度与挑战学习非通用语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从零基础开始,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挫败和挣扎,但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
2.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课程设置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技能,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师生互动与文化交流在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中,我有幸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师和同学。
通过日常交流和课堂互动,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进了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课程对个人发展的影响1.提升语言技能通过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学习,我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还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拓宽国际视野课程让我意识到世界之大、文化之多样。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各国的历史、地理、风俗等,为今后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非通用语研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我更加善于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好了准备。
“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应用前景分析
1 引言自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截至2019年4月30日,中国已经与131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要想实现“五通”,首先要实现语言的相通,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大量需求,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目前,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能够建立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教学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发展。
2 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将“一带一路”战略与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这与国家对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不相符合,之前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新的变化。
所以有必要尝试对其进行研究,要处理好专业课程和非通用语种以及英语课程之间的关系,对目前缺乏能够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进行打造,找到可行的办法,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语言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评价,保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指导下,为加速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发展,特别是对东盟地区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等现状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立“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理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思路和依据。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截至2019年4月30日,中国已经与131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雨课堂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522019年14期总第454期ENGLISH ON CAMPUS雨课堂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文/闫 惠 臧桂营【摘要】教育新形势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变的关键时期。
本文介绍了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应用于研究生学术英语综合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
雨课堂功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创造性应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时,学生在调查问卷中的建议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雨课堂;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应用实践【作者简介】闫惠,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臧桂营,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与翻译。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以下简称“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多年来一直以“公共英语”命名,教材内容基本属于通用英语。
近几年来,我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要求出现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压缩课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二是积极推进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转变,以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
2017年春,笔者所在的研英部申报的《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综合阅读》课程获批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标志着从研究生公共英语向研究生学术英语过渡的教学改革正式起步。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于2016年4月正式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
这一工具将师生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与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连接起来,有效地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课外任何场所。
笔者所在的河北工业大学积极推广雨课堂应用技术,迅速在多媒体教室预装雨课堂软件,实现了全校电脑联网和Wi-Fi覆盖,“跑步进入了智慧教学时代”。
这一切为雨课堂在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介绍笔者将雨课堂应用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实践。
非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口语”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非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口语”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作者:郭红王泳钦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10期摘要:在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指导下,哈尔滨理工大学立足“商务英语口语”一流课程教学实践,遵循“实际、实用、实践、实测、实意”为一体的原则,将主体聚合、非线性发展、标识引导、多样化满足、内部模型建立、行为模块应用等方式进行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推动“商务英语口语”一流课程建设。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复杂适应系统(CAS);一流课程;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15-03一、引言2022年7月,商务部、中央宣传部等2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提出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和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与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意见。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化需求,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不仅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教学的复杂性,还要兼具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的培养。
但目前的“商务英语”课程测评缺乏统一、规范的商务英语能力标准参照体系[1],故而在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参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相应等级能力表现特征,同时结合社会和行业对学生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分析诸多因素影响下的教学动态变化,有目的、有规划、有设计地开展教学活动,改进现有课程设置。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商务英语口语”一流课程教学的复杂性(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J. H. 霍兰德(J. H. Holland)于1994年提出的,该理论主要聚焦于以适应性为中心的复杂性研究,为教学系统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2]。
CAS理论指出,复杂性行为的涌现来自于复杂主体的聚合互动,而复杂主体根据经验积累进行适应。
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实践——以印尼语视听说网络课程为例
级精 品课程基础泰 语;大连外 国语学院省级精 品课程基 础韩 国语综合课 ;对 外经贸大学校级精 品课程意大利语经 贸谈判
与 口译 【 ” 。
然而 ,相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展示的 6 0 8门外 国语 言
文 学 类 课 程 而 言 ,上 述 7 门优 秀 的非 通 用 语 专 业 课 程 所 占 比 例 还 是 偏 低 ,从 中也 折 射 出非 通 用 语 网 络 课 程 建 设 的 紧 迫 性 。 印尼 语 视 听 说 网 络 课 程 正是 对 该 紧 迫 性 的一 种 回应 。 它 以极
第2 3卷 2 0 1 3年第 8 期
现 代教 育 技 术
Mo d e m Ed u c a t i o na l T e c h n ol o g y
、 , 0 1 . 23 NO. 8 2 O1 3
外语 非通 用语 网络课程建设实 践
一 一
以印尼 语 视 听说 网络 课 程 为 例
【 关键词 】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印尼 语;视听说课程
【 中图分类 号】 G 4 0 — 0 5 7 【 文献标识码 】 A 【 论文编号 】 1 o 0 9 —8 o 9 7 ( 2 0 1 3 ) o 8 —0 0 9 0 — 0 5 I D O 1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8 0 9 7 . 2 0 1 3 . 0 8 . 0 1 8
1教学 内容
网 络 课 程 名称 是 对 教 学 内容 的 高 度 提 炼 和 总 结 。 外 语 非 通 用 语 网络 课 程 的 教 学 内容 要 紧 扣 与 所 属 院校 或 专 业 的人 才 培 养 体 系 和 课 程 设 置 体 系 。 一 般 选 择 积 淀 深 厚 、 特 色 明显 并 符 合 本 专 业 发 展 定 位 的 课 程 建 设 成 为 网络 课 程 , 这 样 不 仅 可 以 降低 课 程 建 设 难 度 、缩 短 建 设 周 期 ,还 能 充 分 展 示 本 专 业 的学 科 优 势 、 实 现 优 质 资源 共 享 ,更 有 利 于 争 取 校 内外 政 策 和 资 金 扶 持 ,朝 着 建 成 精 品课 程 的 目标 迈 进 。
非语言文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非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非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对交际效果的影响。
实验时间:2023年3月实验地点:某外语学院跨文化交际实验室实验对象:3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
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非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2. 实验设计:设计一套包含非语言行为测试的实验方案,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空间距离等。
3. 实验实施: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分别进行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和观察。
4. 数据收集:通过录像、录音和现场观察等方式,收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表现。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实验过程:一、实验准备1. 确定实验对象:选择3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 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测试内容、观察指标等。
3. 准备实验工具:准备录像机、录音机、观察表格等。
二、实验实施1. 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2. 测试:每组学生进行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空间距离等。
3. 观察:实验者通过录像、录音和现场观察等方式,记录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表现。
4. 数据收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和整理。
三、数据分析1. 编码: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表现进行编码,如微笑、点头、眼神交流等。
2. 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实验结果:1. 面部表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面部表情上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学生通常较为含蓄,表情较少;而美国学生则较为外向,表情丰富。
2. 肢体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肢体语言上存在差异。
例如,日本学生在交流时常用鞠躬表示敬意;而美国学生则常用手势表达观点。
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实践-2019年文档
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实践引言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备元素并引发院校教学的重大变革。
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了衡量高校校园网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为,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手段相比,通过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具有信息输出量大、资源共享性强、时间空间灵活、表现形式多样、视听训练易操作、学习主体性明确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
到目前为止,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显示,目前已建成的非通用语网络课程有:延边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朝鲜一韩国当代文学、基础朝鲜语;广西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越南语口语;省级精品课程老挝语;云南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泰语;大连外国语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韩国语综合课;对外经贸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意大利语经贸谈判与口译。
然而,相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展示的608门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而言,上述7门优秀的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还是偏低,从中也折射出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印尼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正是对该紧迫性的一种回应。
它以极少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仅仅依靠非通用语教师自身的力量,初步实现了建设“集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助教、助学型课程网站”的目标。
一、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要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网络平台。
1.教学内容网络课程名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
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扣与所属院校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
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体会
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体会摘要:一、引言- 介绍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背景和意义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程涉及的语言种类- 教学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注重实践与互动三、研修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拓宽视野,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促进贵州高校外语教育发展:培养更多外语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四、展望未来- 加强非通用语教育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鼓励更多人参与- 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质量,与时俱进正文:在我国,外语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开展,为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结合所提供的文本,分享我在这一课程中的体会。
首先,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开设,旨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课程涉及的语言种类繁多,如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
此外,教学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与互动,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研修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开展,对贵州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培养更多外语人才,贵州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非通用语教育的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来。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质量,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开展,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情况,指出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方面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其次阐明了研究的意义,为提高边疆高校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最后明确了文章的目的,即探讨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
正文部分分别从课程概述、开发情况分析、建设实施方案、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评价。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效果评估,启示,发展方向,总结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疆地区是我国国土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维护国家边疆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边疆高校作为这些地区的教育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地方人才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
由于边疆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民族民俗和经济发展现状,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开发和建设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在边疆高校的非通用语公共课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学生的语言背景和学习需求多样化,课程体系的开发难度较大。
受限于资源和人才的匮乏,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往往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与发达地区相比,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薄弱环节。
开发和建设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边疆地区的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边疆地区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边疆高校所处地理环境特殊,与其他地区的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更加贴近当地的特点和需求,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体会
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体会
摘要:
一、引言
二、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背景与意义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参加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五、总结与展望
正文:
正文
一、引言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在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中的体会。
这次研修课程是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旨在提高贵州省高校外语非通用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密切,非通用语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提高非通用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正是为了响应这一需求而设立的。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国别与区域研究、外语非通用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方面。
教学方式多样,既有专家讲座,也有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非通用语的背景知识和教学方法。
四、参加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参加这次课程,我收获颇丰。
一方面,我提高了自己的非通用语知识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这让我深感作为一名非通用语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五、总结与展望
总之,贵州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研修课程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边疆地区的高校承担着培养边疆地区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边疆高校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更是对于边疆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边疆高校的非通用语公共课开发现状边疆地区的高校除了需要开设通用语公共课外,还需要加强非通用语公共课开发。
这是因为边疆地区的多民族特点决定了非通用语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的开发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的设置上存在着缺乏前瞻性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2. 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边疆地区的非通用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一些高校在开设非通用语公共课的时候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和知识深度。
针对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开发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思路的探讨:1. 提高师资力量。
边疆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非通用语公共课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非通用语教师,提高师资力量。
2. 加强课程设置。
边疆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加强非通用语公共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民族特点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
3. 建设教学资源。
边疆高校可以通过购买、建设非通用语教学资源库,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4.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边疆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非通用语公共课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提高教学质量。
5. 加强与外部合作。
边疆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合作,共享资源,提高非通用语公共课程开发的水平。
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通过建设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不断开放和发展,边疆高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然而,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差异,边疆高校的师生所需的非通用语言言课教学体系与一般高校有很大差异。
因此,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是边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的开发应当围绕实际需求进行。
即应该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类别和课程设置。
例如,在新疆地区,可以设置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和区域语言课程,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在青海地区,可以设置藏语课程,以满足藏民学生的需求。
同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开设一些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例如西部边疆地区可以设置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以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当地教师的优势。
边疆高校所在地的教师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同时也更适合传授当地特色课程。
因此,在进行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培训时,应该充分发挥当地教师的优势,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和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师生的需求。
最后,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的建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边疆高校所在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等特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
因此,在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是边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来进行,充分发挥当地教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
微课在非英语专业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2019年文档
微课在非英语专业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一、前言1.微课的概述。
微课指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对一些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进行呈现,从而使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诞生过程,并且在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的辅助下完成内容的学习。
微课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微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到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十分钟。
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它主要对某个学科中的某个知识点或疑难点进行简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微课的资源容量比较小,一般来说,一个微课视频和它的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在几十兆左右,并且视频的格式可以在大多数的网络媒体上进行传播。
微课的主题比较突出,同时内容十分的具体,它会就其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详细的探讨,并且会对这个知识点中的重难点进行突破和解决。
2.非英语专业任务型教学的定位。
任务型教学指的是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角度出发,可以把学习当成是满足学生个体内部需要的一个重要过程,从而会在教学的目标上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功能,注重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
在任务型的教学当中,它强调学生的心理满足情况,特别是对于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的满足,是任务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任务型的教学当中,它强调教学只有创造的条件,因此会在一系列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断使得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得到满足,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认为学习有意义,因此乐于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总的来说,任务型的教学是一个充满着情感色彩的教学过程,从教学的定位角度出发,它是强调学生参与程度和满足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3.非英语专业任务型教学的研究现状、目的和意义。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英语的教学的研究方面,前人展开了较多的研究,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意义、目的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在现存的研究成果当中,对于任务型的研究集中在意义和做法上,没有将其在英语和非英语专业中进行较好的区分。
对非英语专业任务型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并将其和微课进行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使得教学的研究与时俱进,并且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解决非英语专业这个群体在学习上的问题,在填补研究空白的同时,提升非英语专业的教学有效性。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随着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边疆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边疆地区的特殊性质,这些高校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教育需求和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边疆高校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开发。
边疆地区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与内地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基于当地特色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边疆地区的了解和认同,包括地方民俗、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边疆地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关注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边疆地区通常存在多种非通用语言,因此需要将这些语言纳入课程体系中,以提供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机会。
还应该注重口语和听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流利交流。
边疆高校也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
边疆高校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应该注重与学科专业的结合。
在边疆地区,一些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当地资源和需求息息相关。
非通用语公共课应该与这些学科专业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
在农业专业中,可以开设相关的非通用语公共课,如农业科技、农业市场等,以培养学生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能力。
边疆高校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队伍是课程开展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边疆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可以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担任课程开设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注重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并与学科专业结合紧密。
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关键因素。
通过这些探索和努力,边疆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非通用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边疆地区,尤其是靠近国外的地区,对非通用语的需求更加迫切。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明确非通用语的概念。
非通用语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文化背景下使用的语言,不同于通用语言,通用语言是指被广泛使用和传播的语言,比如英语、汉语等。
在边疆地区,由于接触多元文化的特点,非通用语的需求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边疆地区的非通用语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材资源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建设和完善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师资力量的建设建设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首先需要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
边疆地区对非通用语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需要培养更多的非通用语言的教师。
建设完善的师资力量成为建设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关键。
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高校应该加大非通用语言师资的培养力度,针对边疆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的招生政策和培养计划。
高校可以与国外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非通用语言教师来支持本土的师资力量建设。
通过这些举措,高校可以逐步完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师资力量。
二、教材资源的建设为解决教材资源的匮乏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材资源的建设。
高校可以加大对非通用语言教材的研发和制作,根据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的编写和出版。
高校可以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享教材资源,逐步完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教材资源。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建设完善的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
目前,一些边疆高校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该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高校可以开设更多与边疆地区实际需求相关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如俄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1. 引言1.1 研究背景边疆地区的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在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条件匮乏等因素,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与内地高校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适应当地的教学需求和发展要求,边疆高校需要特别关注非通用语公共课的建设和发展。
研究背景中的关于边疆高校的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学生构成、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决定了边疆高校的办学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研究背景还应该涉及到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对边疆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通过对边疆高校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边疆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增强国家边疆安全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边疆地区与内地相隔较远,民族多样性和语言差异较大,边疆高校在非通用语公共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针对边疆高校的特点和需求,建设符合本地实际的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边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通过开展本研究,其目的在于为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推动边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边疆高校的特点边疆高校通常位于国家边境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边疆高校往往具有多样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校园氛围浓厚。
在教学方面,边疆高校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边疆高校也因为地处边境,具有独特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学生组成方面,边疆高校的学生多为本地或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其家庭背景和接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和拓展就业前景。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1. 引言1.1 研究背景边疆地区的高校在面对多元文化和多语言背景的学生时,面临着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的挑战。
这种特殊的教学环境要求高校必须针对边疆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和建设适合非通用语教学的公共课程体系。
目前针对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和深入探讨,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优化。
本研究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的初步方向。
研究目的主要在于分析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的特点和现状,探讨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并分析构建这一体系所需的关键要素。
通过对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边疆地区高校在非通用语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为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预测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较少,研究意义不容忽视。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的开发和建设对推动我国边疆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地区通常处于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不足的状态,通过构建完善的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可以提高当地教育质量,促进地区发展。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的开发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这些课程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该研究可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推动高校教育的综合发展。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对于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
边疆高校非通用语公共课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初探近年来,边疆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与此同时,边疆高校的外语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和推广。
然而,目前边疆高校的外语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通用语公共课程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对于边疆高校而言,通用语公共课程对于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和建设合理完善的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分析一方面,边疆高校学生的母语为汉语,通用语公共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英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人才匮乏,难以保证高质量地教学,这也是导致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建设思路针对边疆高校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应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外语教育服务。
1、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
课程设置应该以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英语能力为目标,而非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
此外,应当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学科水平,划分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课程门类,如“基础语言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应用技巧类课程”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能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2、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保证。
应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招纳多样化的教师,个性化地定制教学计划。
同时,要重视学科教学计划的建设和实施,定期提供教师的教学培训机会,保证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3、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展。
通用语公共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也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建设。
实践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场景相似的英语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关注口语表达、听力表达、文字表达等技能。
三、途径选择从实际操作中看,通用语公共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入优质教材。
学校可以从海外引进质量高、适应边疆高校需求的英语教材,既可以加强学生课堂语言掌握,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实践
i=r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备元素并引发院校教学的重大变革。
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了衡量高校校园网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为,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手段相比,通过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具有信息输出量大、资源共享性强、时间空间灵活、表现形式多样、视听训练易操作、学习主体性明确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
到目前为止,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显示,目前已建成的非通用语网络课程有:延边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朝鲜一韩国当代文学、基础
朝鲜语;广西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越南语口语;省级精品课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韩国语综合课;对外经贸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意大利语经贸谈判与口译。
程老挝语;云南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泰语;大连外国语然而,相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展示的608 门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而言,上述7门优秀的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还是偏
低,从中也折射出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印尼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正是对该紧迫性的一种回应。
它以极少的人力物力资
源投入,仅仅依靠非通用语教师自身的力量,初步实现了建设
集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助教、助学型课程网站”的目标。
、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
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要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网络平台。
1.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名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
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扣与所属院校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
一般选择积淀深厚、特色明显并符合本专业发展定位的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建设难度、缩短建设周期,还能充分展示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更有利于争取校内外政策和资金扶持,朝着建成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
2.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制作和获取数字化的非通用语教学资源已经不是一
件难事。
教师们早已习惯于利用计算机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DV拍摄授课视频,上互联网下载各类非通用语教学资源等。
但仅有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不够的。
网络课程要求将这些教学资源直观化、系统化并使之互为补充,以便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3.网络平台
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一定的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各高校都引进或开发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Kingosoft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广西民族大学非通用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
现成的平台不仅极大地方便了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建设、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将课程与本校其他网络课程统一起来,形成规模效益。
因此,在建设网络课程前,要认真学习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说明,读懂平台需求,从而着手准备教学资源。
如果所在高校没有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或是教学平台不够理想时,我们还可以利用魔灯(Moodle)或萨开(Sakai)等开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
对于部分非通用语而言,要利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首先要克服字体编码问题。
高校信息化部门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为了个别网络课程去修改平台的底层架构。
而免费的魔灯平台就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但需要自己去修改并搭建平台。
目前魔灯2.6 平
台全面采用UTF-8 编码,还提供
119 种语言的语言包,基本避免了文字输入和显示乱码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的构成
网络课程的构成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联系。
理论上讲,各高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设计需求,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类型的课程。
外语非通用语教师要主动参与平台的建设和开发,积极提出需求(如,字体编码支持、实时教学、在线测试、在线录音等等),让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满足本专业网络教学的需要。
得益于国内外先进成熟的网络教学经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
的网络教学平台基本上能满足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需要。
般来
说,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由课程学习模块、虚拟教室模块、教学管理模块和评价分析模块组成,并应具备以下功能:(1)提供该
课程内容的浏览;(2)提供各种学习资料上传下载;(3)具有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如讨论、考试、答疑辅导等;(4)实现教学和资源的有效管理;(5)能进行课程使用和学习情况
的评价。
由于各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因此,网络课程的构成也就大同小异。
印尼语视听说网络课程使用的是某网络教学应用系统。
该应用系统在引进时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广泛征求了各语种任课教员的意见,基本能满足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的需要。
下面根据该课程来介绍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见图1),并以此为线索简要
说明建设网络课程所做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