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SVP范式下:愤怒面孔识别的注意瞬脱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业1、研究主题大背景:面孔识别研究点:动态面孔增益效应2、大背景2.1 概念面孔识别是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领域。

20 世纪70 年Ekman 和Frisen 系统地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并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6 种基本的面部表情。

20 世纪80年代,Bruce 和Young 系统地研究了人对面孔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自此,面孔识别成为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孔识别包括,面孔身份识别,即人能轻易地从不同表情中识别出同一个人的面孔,面部表情识别,即从不同人的面孔上识别出同一种表情。

2.2 研究方法2.2.1 快速分类范式快速分类实验speeded classification task,由Bruce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Bruce 用熟悉与不熟悉人的面部表情图设计了3 个快速分类(speededsification task)实验。

实验一要求被试行表情分类判断,结果发现判断不受熟悉影响;实验二要求被试进行性别判断,结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判断;实验三要求被判断是原始图片(intact face)还是改动过的图片(jumbled faces),结果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这种身份判断。

实验结果出现了分离:熟悉度影响身份识别,但并不影响表情判断。

这支持功能模型假设[1]。

2.2.2混合范式混合范式由Calder 和Young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混合范式指实验用的材料即面孔的上下两半分别由不同的身份和/或表情组成,再要求被试进行身份或者表情的匹配任务。

Calder 和Young的实验结果支持并行独立路径假设[2]。

2.2.3 Garner范式Garner范式由Garner设计]Garner 效应作为测量指标来考察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

Garner 效应是Garner 提出的研究两个维量之间交互干扰程度的一种测量指标,经典的Garner实验范式包括两个实验组段,考察两个维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不同认知方式对词—面孔任务Stroop效应的影响

不同认知方式对词—面孔任务Stroop效应的影响

不同认知方式对词—面孔任务Stroop效应的影响
田录梅;刘晓萌;田菲菲
【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
【年(卷),期】2014(034)004
【摘要】该研究采用词—面孔Stroop任务,以76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不同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对情绪冲突Stro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冲突的Stroop效应显著,即,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中,当词和面孔的情绪效价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2)认知方式对情绪冲突Stroop任务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无论是一致还是不一致条件下,场独立者比场依存者的反应时都更短.(3)场依存者的情绪冲突Stroop效应更大,表现为其在词—面孔情绪效价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更大.
【总页数】4页(P323-326)
【作者】田录梅;刘晓萌;田菲菲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5
【相关文献】
1.双任务中加工内容相似性与任务难度影响Stroop效应的研究 [J], 石运;冷英;王柳生
2.个体认知方式对Stroop效应的影响 [J], 祁禄;梁惠英
3.语言熟练度对Stroop效应的影响
——不平衡双语者的任务态fMRI研究 [J], 钱巧云;易音巧;淡一波;刘绅;宁瑞鹏4.不同引导任务对图-字Stroop效应的影响——对注意力敏感模型的验证 [J], 熊建萍;张岳瑶
5.部分线索效应的认知抑制过程:情绪Stroop任务证据 [J], 白学军;刘湍丽;沈德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认知心理学知识点(4)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认知心理学知识点(4)

鸭题榜|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认知心理学知识点(4)认知心理学第二节面孔加工 1.面孔失认,这是一种最惊人的面孔加工紊乱。

这种失认通常同大脑右侧颞叶损伤相联系。

患有这种失认的病人识别人面孔的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例如,一个面孔失认病人,经常不能识别任何熟悉的面孔,包括著名人物的面孔、朋友的面孔、家人的面孔,甚至不能识别镜子中自己的面孔2.面孔失认病人LH试验面孔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过一些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这些病人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能识别农场里动物的面孔,病人的失认是极端特异性的,即只是在识别人的面孔方面有问题。

患有深度面孔失认,但视力正常,检查发现有正常的形状觉察和形状辨别能力,在一些涉及不寻常观察角度和物体轮廓的知觉测验上,表现出一定的损伤。

然而,最严重的损伤出现在要求知觉和识别面孔的测验上。

即使是能够正确辨别出来的面孔,他也并不是靠实际意义上的识别,而是靠使用推论策略。

也不能对面孔的年龄、性别或面部表情作出判断。

无论是在再认记忆测验还是成对联想学习任务上,同刺激为人的面孔相比,当刺激为动物的面孔时,成绩要好倒置效应:将照片旋转180°不能识别人物是谁;倒置会破坏面孔识别面孔失认实验:实验时,研究者向LH呈现三张同一类型的图片(面孔、鞋子,可正反放置),在三张图片中有一张目标图片,他总是正面的。

另外两张为探测图片,其中一张为正确图片,一张为干扰图片,两张均为3/4侧面观。

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或者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

另外,目标图片呈现在上方,而两个探测图片并排呈现在下方。

研究者要求LH完成匹配任务,即通过言语反应指出,位于下边的两张探测图片中,那一张与上面的图片相同。

结果发现,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LH对倒置的刺激识别的更好,无论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是同时还是相继呈现,无论刺激的图片内容是什么(面孔、鞋子),当正常方位时,LH的识别成绩都是机遇水平。

RSVP范式文献摘录

RSVP范式文献摘录

2×2×4 组内实验设计。

自变量包括:T1 的知觉负载, T2 的面孔情绪效价, T2-T1 时间延迟。

T2 刺激图片共20 张包括10 张恐惧面孔和10张中性面孔, 每种面孔中男性和女性面孔各5 张, 由另外30 名本科生对20 张面孔图片的愉悦度和唤醒度进行1~9 级评分。

另外选取6 张中性面孔, 3 张男性3张女性, 将面部的五官特征按照4×6 的矩形结构打乱重新排列作为注意瞬脱中的干扰刺激。

取一张中性面孔以同样方式打乱后在图片的中央额外加上五个并列排列的箭头并且将黑白图片转化为绿色图片作为T1 刺激, T1 图片共4 张, 低负载条件图片2 张, 即中央箭头与两侧箭头朝向一致 (<<<<<和>>>>>), 高负载图片2 张, 即中央箭头与两侧箭头朝向不一致(>><>>和
<<><<)。

所有图片大小均为13.8°×10.3°, T1 图片中每个箭头的大小为1.2°×1.2°。

18 张干扰刺激图片及2 张目标刺激图片共20 张图片, 干扰刺激前后不会重复出现, 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67ms 并立即被下一张图片掩蔽, 每个试次开始前均在屏幕中央呈现一十字注视点, 持续1000ms.。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 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 ),呈现速率为每秒6-20 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 100ms 左右。

第一个靶子 (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 4 至第 11 位,第二个靶子 (T2)出现在T1 后的第一个位置 (Lag 1) 至第 9 个位置 (Lag 9) o RSVP 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 而正确识别 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 判断正确率在 95% 以上 (Shapiro} Caldwell&Sorensen}1997) 。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 T2。

当 T2 出现在 T1后 200-SOOms时间间隔时 (Lag 2 至 Lag 5)对识别T2 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 (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 1-3 呈现了 RSVP 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 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 T1 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 进行系列加工。

不同情绪状态下选择性注意的差异研究

不同情绪状态下选择性注意的差异研究

不同情绪状态下选择性注意的差异研究作者:王庆吴心玥左跟梅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7期摘要:本研究采用选择反应时范式以及注意提示范式来分析:不同情绪状态下,选择性注意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下选择性注意存在差异,积极情绪下选择性注意反应时较消极情绪长;情绪有效提示下选择反应时较无效提示短。

关键词:情绪;选择性注意;反应时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资源限制理提出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人脑无法加工全部信息,只能从众多刺激信息中选择感兴趣的、重要的信息作为进一步信息加工的对象。

选择性注意是有机体信息加工过程中适应繁多刺激物的一种方式,是脑的信息加工的一种特性。

情绪作为一种状态存在于脑的活动过程中,使有机体专注于外界,是有机体认知加工时的背景。

适宜强度的心境能促进认知加工,过强或过弱的心境激活则会干扰甚至阻断认知加工。

一项研究要求正性情绪或负性情绪下被试完成同样记忆字词任务得出结论,正性情绪组完成的效果优于负性情绪组。

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使个体的分心抑制功能减弱,改变个体的注意分配广度。

积极情绪能促进宽松且灵活的认知加工模式。

施静(2012)等人用负启动范式研究积极情绪对选择性注意分心抑制过程的影响:积极情绪下个体的分心抑制机制松弛化,使进入认知加工的信息容量扩大,分心作用得到增强进而促进了认知灵活性和多样性。

从生理机制来看,特性抑制可能与大脑额叶区域相关。

有相关研究发现情绪障碍患者对消极信息注意解除困难,存在明显的对情绪刺激的选择性注意。

因此对不同情绪状态下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是探索情绪障碍患者病因和治疗的途径之一。

有研究已经证实情绪状态会从心理和生理上对选择性注意产生影响。

但关于如何将情绪对选择性注意影响利弊应用于现实的研究还很少。

所以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情绪状态下选择性注意的差异,通过音频诱发相应的情绪,探究不同情绪对选择性注意影响差异显著与否并提出两点假设:一不同情绪状态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

单序列与多序列RSVP范式下表情面孔对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

单序列与多序列RSVP范式下表情面孔对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

单序列RSVP范式:在固定时间内,呈现一系列刺激,要求被试者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
多序列RSVP范式:在固定时间内,呈现一系列刺激,要求被试者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同时需要处理多个序列。
多序列RSVP范式的特点:复杂、灵活,适合于研究多个刺激对注意的影响,以及注意瞬脱现象。
单序列与多序列RSVP范式在表情面孔对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更多类型的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研究不同类型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如声音、文字等
研究不同强度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如高、中、低强度刺激
研究不同时间间隔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如短、中、长时间间隔刺激
研究不同空间位置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如左、中、右空间位置刺激
研究不同情绪刺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如积极、消极、中性情绪刺激
表情面孔对瞬脱的影响
单序列RSVP范式中,表情面孔可以吸引注意,减少瞬脱现象
01
02
多序列RSVP范式中,表情面孔可以分散注意,增加瞬脱现象
表情面孔的强度和类型也会影响瞬脱现象,如强烈的表情面孔更容易引起注意,减少瞬脱现象
03
04
表情面孔在RSVP范式中的作用,可以揭示注意瞬脱现象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添加标题
研究RSVP范式在不同心理任务中的适用性
添加标题
探索RSVP范式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领域的应用
添加标题
研究RSVP范式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人群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探索RSVP范式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
添加标题
研究RSVP范式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中的应用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情面孔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应用:在表情面孔对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研究中,单序列RSVP范式和多序列RSVP范式都可以用于研究表情面孔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但多序列RSVP范式可以研究不同表情面孔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基于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的自我-他人面孔注意瞬脱效应研究

基于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的自我-他人面孔注意瞬脱效应研究

Self-face vs. Other-Faces:An Attentional Blink Study Based on RSVP Paradigm 作者: 吴昱[1];高湘萍[1]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816-82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自我面孔识别;注意瞬脱;RSVP范式
摘要:注意瞬脱效应指,在快速呈现的刺激流中,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准确辨认会使其后400ms 内呈现的探测刺激的识别率显著下降。

实验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观测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图片分别作为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时是否会出现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现象。

结果发现,如果探测刺激是自我面孔,被试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他人面孔,尤其当目标刺激是他人面孔时,可使注意瞬脱完全消失;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均为他人面孔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

说明自我面孔不仅有很强的注意抢夺能力,也有很强的注意持续把持能力。

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_王蕊

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_王蕊

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王 蕊 毛伟宾** 朱永泽(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摘 要 长期以来,关于面孔表情识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面孔本身的结构特征来进行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面孔表情的识别也会受到其所在的情境背景(如语言文字、身体背景、自然与社会场景等)的影响,特别是在识别表情相似的面孔时,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更大。

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近几年关于语言文字、身体动作、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等情境影响个体对面孔表情的识别的有关研究;其次,分析了文化背景、年龄以及焦虑程度等因素对面孔表情识别情境效应的影响;最后,强调了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研究儿童被试群体、拓展情绪的类别、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面孔情绪感知等。

关键词 面孔表情识别 情境效应 自动化*本研究得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R2014CM022)、山东师范大学实验教学立项(SYJG302115)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名校工程建设的资助。

** 通讯作者:毛伟宾。

E-mail: wb_mao@面孔表情作为表达和理解情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受到情绪认知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Darwin(1872)的存在基本的、普遍通用的面孔表情观点的影响,很多有关情绪认知的研究都是孤立地研究面孔表情的识别和感知。

然而,现实生活中,情绪面孔很少孤立出现,它总是出现在特定的情境中。

所以,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

1 情境在面孔表情识别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关于面孔表情识别的研究更多是围绕面孔本身的结构特征进行的,但是近来关于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般说来,情境(context)是指与中心项目或事件有关联的背景信息或要素,它既包括客观的环境,也包括主观的情绪、态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语言文字、自然场景、声音、身体姿势以及周围他人的面孔表情等。

早在19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在检验个体是否能够对面孔表情进行尽可能准确的判断时,常常利用置于情境中的面孔表情来考察。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情绪图片的效价与唤醒度在注意瞬脱_省略_抗效应中的作用_来自ERP的证据_贾磊

情绪图片的效价与唤醒度在注意瞬脱_省略_抗效应中的作用_来自ERP的证据_贾磊
更重要的是,究竟效价和唤醒度是如何调制注 意瞬脱以使得对抗效应发生的,目前也不完全清楚。 但从已有研究来看,二者对注意瞬脱的调制作用应 该介于早期注意阶段与中枢加工阶段之间。证据有 两点: 第 一,有 关 稳 态 视 觉 诱 发 电 位 ( steady 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 的研究发现,若以熟 悉的情绪单词作为 T2,注意瞬脱则可提前出现至 120 ~ 270ms 之 间 的 早 期 注 意 阶 段 ( Keil et al. , 2006) 。但 ssVEP 主要反映后部顶枕区对视觉刺激 的快速注意,并不适合分析前部情绪脑区的加工; 而 且它所代表的注意时间跨度过大,也不利于加工阶 段的分析。而从以往研究的经验看,若将分析对象 改为与情绪加工联系密切的前部 P2 和 N2,不仅分 析时程同 ssVEP 保持了一致,而且能较好解决上述 问题( Yuan et al. ,2007) 。第二,现已发现后部 P3 能够较好反映中枢系统注意分配和工作记忆巩固的 情况,且能显示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Martens et al. ,2006; Trippe et al. ,2007) 。因此效价和唤醒 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应该介于 P2、N2 和 P3 所涵盖 的连续加工过程中,对它们的分析应该能从过程上 更好地区分二者在注意瞬脱对抗效应中的作用。
另获 8 张倒立图片,正式实验中用作 T1,要求被试
判断其状态是正立还是倒立。
另从图片库中初步选出不同于前两类刺激的情
绪图片 64 张,其中负性高唤醒、负性低唤醒、正性高
唤醒、正性低唤醒四类图片各 16 张。另行招募 15 名
学生为预实验被试,以注视点呈现时间 300ms,刺激
呈现时间 144ms 的速度快速呈现情绪图片,随后立即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要快 .即 高兴 面孑 L 优 势效 应 ( h a p p y s u p e r i o r i t y e f -
能 够 判断 出图片 的情 绪类 型并 做 出反 应 但 是 南于 不 同情绪 类 型 的图 片捕 获注 意 的能力 不 同 .就 出现 了在 相 同 的干扰 面孔 中搜 索某 种 情绪 的 图片 显著 快 于搜 索其 他 情绪 面孔 的结 果 而 注意 摆脱 闲难 认 为 . 当 目标情 绪 面孔 类 型相 同 的时候 .不 同情 绪 面孔 类 型干 扰物 也会 导 致搜 索效 率 出现 差异 .典 型 的是 在
任 务 时 仍 然 可 以 获 得 屁 著 的 预 览 效应 , 为 预 览搜 索 中 图 形 刺 激 的 使 用 提 供 新 了的 证 据 和 支 持 : 实验 l m现 了显 著 的 愤 怒 面 孑 L 优 势
效应 , 实 验 2却 出 现 了 显 著 的 高兴 面孔 优 势 效 应 , 在 情 绪 面孔 搜 索 中 刺 激 的 视 觉 特 征 是 出现 这 种 不 同 优 势 效 应 的 主 要 原 因 。 关键词 : 情绪面孔 ; 视 觉搜 索 ; 预 览效 应 ; 视觉 特 征
找 到 带有 竖 直线 条 的 圆形 目标 ( 如棒 棒 糖 ) , 反 之 则 很 困难 … 这 种 搜索 不对 称 的现象 在 情绪 面孑 L 的 视 觉 搜索 中也被证 实 H a n s e n和 H a n s e n发 现 . 当愤 怒 面孔作 为 目标 . 高兴 面孑 L 或平 静 面孑 L 作 为 分心 物 时 ,
下颔 部 分线 条但 是 告知 被试 所示 刺 激与 情 绪面 孔 的
关系 . 也 出现 了显 著 的搜索 不对 称 性 . 据此 可 以说 明 情 绪 与知觉 因素共 同起 作 用 E I I 3 对 于情 绪 性 的 因素 该 研究 倾 向 于认 为这 种不 对称 性是 南于对 愤怒 面孑 L 的注 意摆脱 闲难导 致 的 .但 同时他 们 也不 否认 威 胁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张军;郝芳;曾艺敏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年(卷),期】2017(010)003
【摘要】采用预览搜索范式,在两个实验中分别使用情绪面孔示意图与真人情绪面孔图作为刺激材料,系统地考察六种搜索任务条件下不同情绪面孔的搜索效率.结果发现:在两种实验材料中都存在显著的预览效应,验证了采用情绪面孔材料进行预览搜索任务时仍然可以获得显著的预览效应,为预览搜索中图形刺激的使用提供新了的证据和支持:实验l出现了显著的愤怒面孔优势效应,实验2却出现了显著的高兴面孔优势效应,在情绪面孔搜索中刺激的视觉特征是出现这种不同优势效应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9页(P20-28)
【作者】张军;郝芳;曾艺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搜索引擎行业现状分析 [J], 李晓茜
2.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引导情绪面孔的视觉搜索 [J], 范玲霞;CodyDing;郭仁露;杨东;;;;
3.国际投资者情绪的信息溢出机制——基于网络搜索指数的研究 [J], 周亮
4.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情绪观与知觉观的争议 [J], 徐展;李灿举
5.预览搜索中基于颜色的两种自上而下加工 [J], 崔翔宇;许百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孔和身体信息在西方高强度情绪识别中的作用

面孔和身体信息在西方高强度情绪识别中的作用

面孔和身体信息在西方高强度情绪识别中的作用王丽丽;蔺义芹;万增奎;陆荣;葛奇奇;刘翔【摘要】为考查中国人对西方高强度情绪图片的情绪识别,探讨了高强度表情情绪识别的跨文化性,分析脸部信息和肢体信息在高强度情绪中的作用。

采用网球比赛中西方运动员输分或者赢分之后的图片,让被试选取1~9分判断图片的效价(1为非常消极,5为中性,9为非常积极)。

被试分为3组,每组观看的材料不同,只看面孔信息,或只看肢体动作,或看完整的原始图片。

结果发现,在脸部组,输分与赢分图片效价区分不显著,在肢体组与完整组,赢分图片的效价大于输分图片的效价。

结果表明,肢体信息在高强度情绪识别中非常重要,而脸部信息不能提供诊断性的效价判断。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discrimination between inten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is study used peak expressive reactions to winning and losing points in tennis matches.Three groups of participants rated the affective valence of either the face image , the body image, or the full image(face+bo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can not discriminate the valence of images in face image group .However , the affective valence of winners was more positive than the affective valence of losers when seeing body alone or the full image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ofthe body in percei-ving peak intense emotions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3【总页数】4页(P244-247)【关键词】情绪;强度;效价;面孔;肢体【作者】王丽丽;蔺义芹;万增奎;陆荣;葛奇奇;刘翔【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情绪识别指从他人面部表情、言语声调或肢体动作中推断情绪信息的能力.能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是情绪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面部表情是个体获得社会信息并作出恰当反应的最重要来源,面部情绪识别是情绪识别的核心[1].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从表情上识别情绪对日常生活是必须的.实际生活中,人类的表情是多种多样的.20世纪60年代,埃克曼(Paul Ekman)归纳了6种基本的面部表情:快乐、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和惊讶[2].表情具有效价、强度、唤醒度3个维度.快乐属于正性情绪,愤怒、恐惧、悲伤和厌恶属于负性情绪.表情的正确识别,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当看到他人愤怒时,采取回避行为,当看到他人悲伤时,进行适时的安慰.一般而言,表情的强度越大,不同表情间脸部肌肉的区分越明显,则越容易识别[3].然而,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表情的区分并非完全按照以上规律.Aviezer等人(2012)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指出,高强度面孔表情的正负情绪效价区分,与基本表情的识别存在不同[4].现实生活中,处于高强度情绪状态下的面孔表情是非常常见的,如在一项专业体育比赛中赢得一分或者失去一分,又如,亲眼看到亲人遭遇车祸等等.对这些高强度面孔表情的识别,研究者采用高水平网球比赛中运动员赢分或者输分之后的情绪图片作为实验刺激,让被试进行1到9分的效价判断,1分为最消极,5为中性,9为最积极,让被试选择1~9中合适的数字,判断该图片表达的情绪.结果发现,从面孔表情上区分正负情绪对个体而言比较困难,而在同时看到面孔表情和肢体动作或者单独看到肢体的情况下,则能区分出图片的情绪效价.在高强度表情的识别,脸部信息失去了对效价的诊断性,而身体信息发挥着主导作用.已有的情绪研究多采用6种基本面孔表情图片,而且国内外情绪库中的表情图片为演员根据指导语表演所成,并非是对生活事件的真实情绪反应.Aviezer等人采用的网球比赛中的表情图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具有更高的生态学效度.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基本表情和来自真实生活的表情加工存在区别,而且更加注重身体信息在情绪识别中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考查中国人对西方高强度情绪面孔的情绪识别,探讨高强度表情情绪识别的跨文化性.在跨文化领域,人们在判断自己种族人物面孔表情的情绪时,正确率高于其它国家人物的表情识别,也就是存在组内优势效应[5].对于西方高强度的情绪信息,中国人采用什么样的视觉线索来判断情绪,更多地依赖面孔,还是身体姿势,实验是否会得到与西方人一样的结果等.为了验证这些问题,采用高水平网球比赛中,西方人赢分或者输分之后的全身图片作为实验刺激,让被试判断图片的情绪效价,并假设在高强度表情识别中,身体信息比面孔信息更能有效地传递情绪信息.1.1 被试22名来自淮阴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年龄18~25岁,19名女性,4名男性.母语为汉语.被试皆为右利手,没有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1.2 实验材料采用Aviezer等人(2012)的方法,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reacting to winning a point”或者“reacting to losing a point”,再输入“tennis”,搜集到104张图片(52赢分、52输分).经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变为黑白色,图片大小为10 cm×10 cm.为了考查面孔信息在情绪判断中的作用,通过PS软件,将头部抠出,形成新的104张图片(52赢分、52输分),图片大小为6 cm×8 cm;为了考察肢体动作在情绪判断中的作用,将原始图中头部用椭圆形灰色遮盖起来,形成新的104张图.所有图片的背景颜色为灰色.刺激呈现在17寸的CRT显示器上(60 Hz刷新率).被试距离屏幕大约80 cm.1.3 实验流程实验采用E-Prime软件(Psychology Software Tools,Pittsburgh,PA)呈现刺激与收集行为反应数据.图1为情绪愉悦度效价1~9判定表(1为非常消极,2为消极,3为比较消极,4为轻微消极,5为中性,6为轻微积极,7为比较积极,8为积极,9为非常积极)或者是肌肉强度效价1~9判定表(1为肌肉强度非常低,5为中间值,9为肌肉强度非常高);上方呈现目标刺激图.实验中,每个trial中,实验刺激和下方的1~9评分量表同时呈现,被试从1~9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字判断效价,按键后图片消失,开始下一个trial.实验共有两个block,每个block含有104个trial,每张图片一共呈现两次,图片随机呈现.实验采取被试间设计,共3组,分别是脸部组(7人)、肢体组(8人)、完整组(7人).图2说明:1-赢分完整图;2-赢分肢体;3-赢分脸部;4-输分完整图;5-输分肢体;6-输分脸部.2.1 结果实验采用2(情绪图片:赢、输)*3(分组:脸、肢体、原图)设计,被试的1~9评分由SPSS17.0软件进行被试间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发现,情绪图片的主效应显著,F(1,19)=82.53,p<0.001,赢分图片的效价(M=5.95±0.19)大于输分图片的效价(M=4.58±0.17).分组的主效应显著,F(2,19)=9.59,p=0.001,脸部组的效价得分(M=4.31±0.29)小于肢体组(M=5.44±0.27,p=0.028)和完整组的效价(M=6.05±0.29,p=0.001),肢体组和完整组的效价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40.更为重要的是,分组与情绪图片的交互作用显著,F(2,19)=10.84,p=0.001.脸部组条件下(M赢=4.50±0.33,M输=4.13±0.30),赢分与输分的效价差异不显著,p=0.19,而在肢体组(M赢= 6.38±0.31,M输=4.50±0.28)与完整组(M赢=6.99±0.33,M输=5.12±0.30),赢分与输分的效价差异非常显著,p<0.001,均发现这两组赢分的效价大于输分的效价.2.2 讨论研究探讨了中国人对西方高强度情绪图片的识别,目的在于考查面孔与肢体线索在高强度表情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从面孔特征上,无法区分出情绪的效价是正性还是负性,而从独立的肢体动作或者面孔与肢体动作都存在的情况下,被试能较好地判断情绪效价,表明肢体动作在高强度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识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一种心理活动,正确的情绪识别对人类的社会交往有着重要作用.在情绪研究领域的早期,面孔表情加工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近十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肢体动作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6].正如面孔情绪可以被人们正确识别,肢体动作所表达的情绪也可以被正确识别[7].例如,当人们愤怒时,拳头会握紧;恐惧时,身体会张开,有后退的倾向.当处于一个有危险的情境时,也许没有时间仔细观察他人的脸部信息,但快速一瞥他人的肢体动作,就可以感知周围可能存在着危险.研究关注的是高强度情绪,即在个体赢分或输分的瞬间,情绪表达为非常的积极或者消极.这种“高峰体验”的情绪,面孔却无法提供积极或消极的效价信息.Aviezer [4]指出两种可能原因,第一,在肌肉水平上,面孔信息的非诊断性可能反映了脸部信号的“暂时故障”或者“暂时崩溃”,此时脸部肌肉不适合准确地传递高峰情绪信息.第二,在情绪水平上,面孔信息的非诊断性可能反映了正性与负性高强度情绪在体验上的重合(overlap).然而,这种面孔信息对情绪效价的非诊断性,并不是一种“病”,在较短时间后,就可以从面孔信息上推测情绪是积极或消极. 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独立的面孔表情或者表演出来的面孔表情,探讨情绪加工的本质.然而在真实的人类生活中,面孔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镶嵌在丰富的背景信息中,如身体信息、背景画面信息.面孔与身体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且研究也证明了身体信息会影响脸部表情的识别[8,9].例如,Meeren等人(2005)考查了恐惧和愤怒情绪的面孔与身体信息的整合,研究中有两大条件:身体与面孔效价一致(恐惧脸-恐惧身体;愤怒脸-愤怒身体)、身体与面孔效价不一致(恐惧脸-愤怒身体;愤怒脸-恐惧身体),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脸部表情为愤怒还是恐惧.结果发现,在脸部和身体效价一致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更快和正确率更高,这表明身体信息的加工影响着面孔表情的加工.在人类交往中,表达和解读面孔情绪与肢体情绪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情绪识别的跨文化研究能为消除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隔阂提供借鉴.研究考查了高强度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特征.被试为中国人,而实验材料为西方高强度情绪图片,得到了与西方人一致的结果[4],进一步验证了肢体线索在高强度表情识别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的目的在于考查中国人对西方高强度情绪图片的情绪识别,探讨高强度表情情绪识别的跨文化性.采用网球比赛中运动员输分或者赢分之后的图片,让被试选取1~9分判断图片的效价(1为非常消极,5为中性,9为非常积极).被试分为3组,每组观看的材料不同,只看面孔信息,或只看脸部信息被遮住的肢体动作,或完整的原始图片.对实验数据进行2(情绪图片:赢、输)*3(分组:脸、肢体、原图)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发现,在脸部组,输分与赢分图片效价区分不显著,在肢体组与完整组,赢分图片的效价大于输分图片的效价.结果表明,肢体信息在高强度情绪识别中非常重要,而脸部信息不能提供诊断性的效价判断.【相关文献】[1] Zhang D,Wang L,Luo Y.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rapidly presented fearful faces[J].PLoS One,2012,7(11):49517.[2] Ekman P,Friesen W V.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categories,origins,usage,and coding[J].Semiotica,1969,1:49-98.[3] Ekman P.Facial expression and emotion[J].Am Psychol,1993,48:384-392. [4] Aviezer H,Trope Y,Todorov A.Body cues,not facial expressions,discriminate between inten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J].Science,2012,338(6111):1225-1229.[5] Elfenbein H A.Toward a dialect theory: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and recognition of posed facial expressions[J].Emotion,2007,7(1):131-46.[6] Gelder B.Towards the neurobiology of emotional body language[J].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06,7(3):242-249.[7] Atkinson A P.Emotion perception from dynamic and static body expressions in point-light and full-light displays[J].Perception,2004,33(6):717-746.[8] Aviezer H,Bentin S,Hassin R R,et al.Not on the face alone:perception of contextualized face expressions in Huntingtons disease[J].Brain,2009,132(6):1633-1644.[9] Meeren H K,Van Heijnsbergen C C,Gelder B.Rapid perceptual integr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and emotional body language[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5,102(45):16518-165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RSVP范式下:愤怒面孔识别的注意瞬脱效应摘要根据情绪的认知神经理论,对天然威胁刺激(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的注意加工优先于中性刺激。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本研究采用了RSVP的修正范式以考查情绪性面孔刺激对注意瞬脱(简称AB)效应的影响。

该实验采用了情绪性面孔的图片,分为威胁(愤怒),积极(快乐)和中性三种。

结果表明,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是愤怒面孔而非中性面孔时,反应准确率提高了(AB效应减小)。

这些结论进一步支持:当存在注意资源的竞争时,威胁刺激比非威胁刺激得到了更优先的加工。

引言恐惧和威胁加工的认知神经模型提出存在特殊行为机制负责威胁性信息的优先加工(e.g LeDoux, 1996; O¨ hman, 1996;)。

这些模型表明,相对于其他形式信息(如非情绪性刺激)而言,注意资源被优先分配给了威胁性刺激。

并且这种选择性加工对于有进化意义的生物性威胁刺激如愤怒的面孔、蛇和蜘蛛尤其明显(LeDoux, 1996; O¨ hman, 1996)。

对于这种信息的有效加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例如,当应对威胁性刺激如危险性动物(蛇)或消极表情(愤怒的面孔)时,速度是重要的;这种刺激的快速识别有利于尽早的激活防御系统(LeDoux, 1996; O¨ hman, 1996)。

因此,最近的行为和神经影像学研究聚焦于情绪刺激是如何影响信息加工的。

威胁性刺激的加工优先于非威胁性刺激是本研究的主题。

事实上,已经有人提出威胁性刺激对注意的捕获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非情绪性刺激(e.g, O¨hman,1996),威胁性刺激被优先加工。

在情绪性信息的注意加工中,用RSVP范式评估认知现象中的注意瞬脱效应。

在注意瞬脱的RSVP研究中,两个目标刺激呈现在干扰刺激流中,如果这两个目标刺激被快速呈现,那么当第二个目标刺激在第一个目标刺激呈现200—400ms(或2-3个项目)之后出现时,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判断准确率会下降(e.g., Frances A. Maratos, Karin Mogg, and Brendan P. Bradley,2008).注意瞬脱被认为反应了不同刺激对注意资源的竞争。

当第二个刺激特征显著或是情绪性刺激时,AB效应大大减小了。

例如,有研究发现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是被试自己的名字时,AB效应消除了。

其他研究,如用情绪性词(或中国的象形文字)作为目标刺激发现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是一个消极或厌恶的词而非中性词时,AB 效应减小了。

因此,这项研究表明,情绪性刺激如消极词更容易受到注意并且比中性词更容易探测到(Frances A. Maratos, Karin Mogg, and Brendan P. Bradley,2008)。

然而,由于注意到在RSVP研究中,用情绪性词作刺激不能直接表明认知神经模型的预测,因此提出对于特别种类的生物性威胁刺激(如愤怒的面孔)的优先注意应当更加明显。

因此,为了考查对威胁性刺激的选择加工的认知行为机制,用面孔作刺激比词有更强的理论基础。

面孔不仅是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的重要刺激材料,而且还包含丰富的情绪性信息。

并且,来自其他范式的证据,如视觉搜索,或视觉提示任务通过呈现简单面具脸刺激表明,对愤怒的面孔的加工优于中性面孔(Frances A. Maratos, Karin Mogg, and Brendan P. Bradley,2008)。

最近的两个研究检验了恐惧面孔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由于恐惧的表情与威胁相关,虽然它们本身并不存在威胁性,但却传递了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

Fox, Russo, and Georgiou (2005)发现当用恐惧性面孔而非快乐的面孔做刺激时,高焦虑的个体表现出了AB效应的减小,然而,Milders, Sahraie, Logan, and Donnellon (2006)发现,当用恐惧性面孔而非快乐的和中性的面孔做刺激时,未经选择的成人个体表现出了AB的减小。

两个研究都使用了拍摄的面孔做材料。

然而,一些研究者提倡使用构建的面孔做刺激,因为构建的面孔不容易产生潜在的控制低水平知觉特征和熟悉性的混淆(Frances A. Maratos, Karin Mogg, and Brendan P. Bradley,2008)。

为了更进一步的调查在注意机制方面的刺激效价和唤醒度的相对影响,用真实的情绪性面孔可能会更有帮助,因为真实的面孔不仅有好的生态学效价,而且相对于构建的面孔而言,真实面孔的威胁性和积极性表情有潜在的较广范围的情绪效价和唤醒度(Frances A. Maratos, Karin Mogg, and Brendan P. Bradley,2008)。

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在RSVP范式中运用了真实的面孔,将情绪性面孔作目标刺激,来评估对威胁的,积极的和中性的刺激的注意瞬脱的深度和瞬时清晰度。

如果威胁性刺激被优先加工,那么当愤怒面孔作为第二个刺激时将导致AB现象的减小。

具体来说,我们的假设如下:如果愤怒面孔能够优先加工,那么当在RSVP刺激流中,第二个刺激是威胁性面孔而非中性或积极的面孔时,被试对目标识别的准确性会提高。

当两个刺激之间有短暂间隔(大约200-400ms)时这个效应是明显的。

实验方法实验设备与被试共有40名大学生(12名女生,11名男生,年龄20~25岁)自愿参加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所以被试单独测试,均未做过类似实验,实验后获得少量的报酬。

实验设备采用四台同样配置的电脑,试验程序采用E-PRIME1.2编制。

材料与实验程序本实验采用六张表情不同的男性面孔和女性面孔(愤怒、快乐和中性)作为目标刺激,将男性中性面孔和女性中性面孔的面部特征重新安排后制成11张不同的重组型面孔作为干扰刺激。

每次试验呈现13张由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组成的刺激流,目标刺激T1、T2嵌在干扰刺激中(见图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80ms,所有的面孔刺激视角为15.6°×19.7°,被试离屏幕大约57cm。

实验包括一组练习试验和三组测试试验,练习试验共5次,测试试验每组96次,共288次。

每项试验开始时,在屏幕中心先呈现一个红色圆圈250ms。

在试验中,呈现小圆圈之后,开始呈现干扰刺激,第一个目标刺激T1在刺激流的第4个序列位置呈现,第二个目标刺激T2和T1之间的时间间隔(SOA)分别为160,240,400,500ms。

所有刺激的背景为黑色。

在试验中,T1是一个中性面孔(男性和女性各占50%),T2是愤怒,积极或中性的面孔(男性和女性各占50%)。

这样就形成了三种试验类型,如下:1.中性T1---愤怒T2(威胁性试验)2.中性T1---积极T2(积极性试验)3.中性T1---中性T2(中性试验)在每次试验中,T1、T2都不相同,如果T1是男中性面孔,T2则是女中性面孔,反之亦然。

T1、T2的具体安排如下:表1 T1、T2的表情和性别的配置模式T2 愤怒 T2快乐 T2中性男女男女男女T1 男 1 1 1 1 0 1中性女 1 1 1 1 1 0数字1表示此种配置可行,数字0表示此种配置不可行。

实验中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央迅速呈现的刺激流,在T1呈现后,被试尽快做出反应,判断T1的性别,若为女性面孔则按W键,男性面孔则按M键,并在刺激流呈现之后,判断呈现了几个正常面孔,呈现一个按1键,两个按2键。

实验设计采用3(中性T2、积极T2、愤怒T2)×4(SOA为160ms,240ms,400ms,500ms)被试内实验设计。

因变量为被试反应的正确率。

结果expression1表示angry expression2表示happy expression3表示neutralSOA1表示160ms SOA2表示240ms SOA3表示400ms SOA4表示560ms图一被试正确反应的平均百分率,这个正确反应指第一个完整面孔的性别与完整面孔的数目都正确反应。

T1总是中性面孔,T2是愤怒、快乐、中性面孔。

试验类型是T2面孔的情绪性内容。

图一表明双目标试验的正确反应的平均百分率(在试验中,T1的性别与面孔数被正确识别);试验类型(愤怒,快乐,中性)和时间间间隔(四水平)的数据做成了图表。

在3(表情:愤怒,快乐,中性)×4(SOA:160,240,400,560)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中,以表情和SOA为自变量的正确反应率的方差分析表明,表情的主效应显著F(2,38)=25,290,P<.05,MS=1.423,时间间隔的主效应显著F(3,57)=17.549,P<.05,MS=0.712,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6,114)=.728,P=.404,MS=0.017,为使交互作用清楚,以试验类型(愤怒,快乐,中性)为自变量,分别在不同水平下对正确反应的百分率进行a one-way 的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在SOA=160ms时,表情的主效应显著F(2,57)=4.262,P<.05,MS=0.266,在SOA=400ms时,表情的主效应显著F(2,57)=3.294,P<.05,MS=0.214,在SOA=560ms 时,表情的主效应显著F(2,57)=5.378,P<.05,MS=0.350。

为了探索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愤怒、快乐、中性的试验类型在这几个SOA水平下进行了事后检验。

结论揭示在两个SOA水平下,愤怒面孔比快乐面孔(SOA=160ms,P=.011,SOA=560ms,P=.006)的反应准确率高,在三个SOA水平下,愤怒面孔比中性面孔(SOA=160ms,P=.019,SOA=400ms,P=.015,SOA=560ms,P=.007)的反应准确率高。

因此,当目标2在200ms之前出现时与目标2在400-560ms之间出现时,识别第二个愤怒目标刺激比识别中性与快乐的目标刺激的准确率高。

更进一步的事后检验揭示了,在这三个SOA 水平下,快乐面孔与中性面孔识别的反应准确率差异不显著。

最后,进一步的分析补充说明了,当试验中目标2是威胁性刺激时,是否发生了注意资源的损耗。

从图一可以看出,当目标1是中性面孔,目标2是愤怒面孔时,如果目标2与目标1之间的时间间隔是400ms时,比目标2出现在RSVP刺激流的其他位置的反应准确率高。

为了评估该结论,对SOA的各个水平在威胁性试验类型水平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SOA=400ms时反应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SOA水平。

1 表示愤怒,2表示快乐,3表示中性1表示160ms 2表示240ms 3表示400ms 4表示560ms图二被试对T1正确反应的百分率,T1总是中性面孔,T2是愤怒、快乐、中性面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