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裂孔
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一定要手术吗-
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一定要手术吗?
眼底黄斑裂孔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它可因为外伤、高度近视等原因造成,而一旦发生这个病,患者需要针对病情治疗,如果发展到第二三期,就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
★一、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外伤和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多伴发视网膜脱离需要手术治疗。
特发性黄斑裂孔多数也需要手术治疗。
第一期可以观察,一部分可好转,无须治疗;第二期、第三期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第四期手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
★二、黄斑裂孔的病因
1、特发性黄斑裂孔。
无明显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疾患而出
现的黄斑裂孔,占黄斑裂孔的大部分。
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现脉络膜缺血有关。
另外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较高,故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有关。
2、变性。
高度近视、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血管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都可以引起黄斑部囊样变性,囊壁逐渐变薄,最终破裂形成黄斑裂孔。
3、外伤。
严重的眼球震荡或挫伤可使正常的黄斑破裂,从而产生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PPT课件
目录 概述 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和处理 生活护理 心理疏导和支持
概述
概述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常见的 视网膜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 的视觉损害。
本PPT将介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 预防和措施,帮助患者做好相 应的保护和处理。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视力保护:避免长时间注视屏幕,定时 休息眼睛,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饮食调理: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 C、E和锌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
预防措施
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吸烟和处理
定期检查:经常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 现黄斑裂孔的早期症状。 注意症状:如果出现视力模糊、中央视 野缺失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 专业诊断和治疗。
早期发现和处理
治疗选择: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治疗,包括手术修复、药物治 疗等,以避免黄斑裂孔进一步 扩大。
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
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作息 规律,有助于促进视网膜修复。
良好的光照:避免强光直射眼睛,使用 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太阳镜等。
生活护理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和过度用力,以减少视网膜的 受损风险。
心理疏导和支 持
心理疏导和支持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员交 流,共同应对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加入支持组织:参加特发性黄斑裂孔患 者支持组织,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心理疏导和支持
积极生活态度: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提高抗压能力,积极 面对生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治进展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治进展付维;樊芳;贾志旸【摘要】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患者眼部没有相关原发性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以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出现的视网膜黄斑区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应用对研究IMH的发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分类标准由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The International Vitreomacular Traction Study,IVTS)发布,应用OCT对玻璃体黄斑交界面疾病进行检查,加深对IMH的进一步认识.玻璃体切割术系统的不断更新,内界膜剥除方式的不断变化及奥克纤溶酶的应用,均对IMH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广阔的前景.本文就IMH的流行病学、分类、形成机制、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8(038)010【总页数】6页(P995-1000)【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奥克纤溶酶【作者】付维;樊芳;贾志旸【作者单位】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5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至光感受器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1]。
MH的病因包括高度近视、眼外伤等,但绝大多数MH是特发性的。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眼部无明显相关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以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出现的视网膜黄斑区全层神经上皮的缺失。
本文对近些年来IMH在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特发性黄斑裂孔护理查房PPT
检查内容:包括 裸眼视力、矫正 视力、色觉检查 等
检查结果:记录 患者视力情况, 判断是否存在黄 斑裂孔
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过程中注意 保护患者眼睛, 避免强光刺激
裂隙灯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 患者黄斑裂孔的 严重程度和病变 范围
检查方法:使用 裂隙灯显微镜, 观察患者黄斑区 的病变情况
检查结果:根据 病变程度和范围, 评估患者病情
眼部运动训练
训练目的:提高眼 部肌肉力量,改善 视力
训练方法:眼球上 下、左右、斜向运 动
训练时间:每次 10-15分钟,每天 2-3次
注意事项:避免过 度疲劳,保持眼部 卫生,定期检查视 力
随访计划安排
随访时间:根 据患者病情和 康复情况,制 定合理的随访
时间
随访内容:包 括病情评估、 康复训练指导、
其他并发症处理
视网膜脱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
视神经萎缩:使用药物治疗,定期 复查
玻璃体浑浊:使用药物治疗,必要 时进行手术治疗
青光眼:使用药物治疗,控制眼压, 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康复训练与随访计划
第五章
视力康复训练
训练目的: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 训练方法:使用视力训练仪、视觉训练软件等 训练时间:每天至少1小时,持续3个月以上 随访计划:定期检查视力,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检查方法:使用眼底镜、 OCT等设备进行观察和测量
检查目的:了解黄斑裂孔的 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
检查内容:黄斑裂孔的大小、 位置、形态、病变程度等
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
施
护理措施
第三章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 予关心和支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 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
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特发性黄斑裂孔症状,尤其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症状,特发性黄斑裂孔有什么表现?得了特发性黄斑裂孔会怎样?以及特发性黄斑裂孔有哪些并发病症,特发性黄斑裂孔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特发性黄斑裂孔常见症状:视物变形、晶状体混浊、水肿*一、症状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有时在另一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
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同期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
视力常降至0.05~0.5不等,平均为0.1。
用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
视功能受影响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黄斑裂孔处无视网膜感光细胞。
(2)黄斑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
(3)黄斑裂孔周围囊样水肿。
(4)黄斑裂孔周围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
眼底检查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眼部改变主要在眼底黄斑部。
多数病例伴随玻璃体不完全或完全性后脱离。
此外,由于多发生于老龄人群,常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或晶状体核硬化。
IMH不同时期的眼底表现各有特点。
早期裂孔未形成时仅见黄斑区有黄色斑点和黄色环,有时可见玻璃体牵引和视网膜前膜存在。
病情进展后形成黄斑裂孔,检眼镜下呈现基底为暗红色的圆形孔洞,也可为半月形或马蹄形,直径不等,但多为1/4~1/2PD。
若伴有裂孔周围囊样水肿,可表现为孔缘出现晕环。
晚期有玻璃体后脱离或伴有游离盖。
二、诊断经详细的眼底检查,尤其是在裂隙灯下用前置镜观察,多能确立诊断。
OCT的出现为黄斑裂孔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客观、准确的依据,成为黄斑裂孔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以上是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特发性黄斑裂孔并发症,特发性黄斑裂孔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特发性黄斑裂孔常见并发症:视网膜脱落*一、并发病症黄斑裂孔周围的囊样水肿、视网膜前膜形成,但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机会很少。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症状,特发性黄斑裂孔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一、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CD- H35.303),不伴有周边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者,矫正视力在0.5以下或因该疾病所致视觉质量显著下降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眼科学》(8年制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视力下降或伴视物变形。
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黄斑裂孔、反光增强呈“金箔样”改变,视网膜皱褶、玻璃纸样改变。
3.辅助检查:OCT扫描检查示:黄斑裂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学》(8年制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符合手术指证者,予以: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术:(ICD-9-CM-3:14.74001)1.经散瞳眼底检查和OCT黄斑扫描证实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或周边视网膜裂孔及多发变性区;(四)标准住院日为4-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H35.303) 特发性黄斑裂孔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存在控制稳定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4、非全麻患者。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及抗生素应用所需检查。
(3)心电图,X线胸片(儿童可不行);(4)眼部相关检查:诊断性验光、眼压、视野、OCT扫描、眼底照相。
黄斑裂孔 病情说明指导书
黄斑裂孔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黄斑裂孔概述黄斑裂孔(macular hole)是指黄斑中心全层神经上皮缺失。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和继发性黄斑裂孔,前者较常见于老年女性,其发病原因尚不明,后者则多继发于眼挫伤、长期黄斑囊样变性破裂等,其临床改变与其原发病有关。
英文名称:macular hole。
其它名称:眼底黄斑裂孔。
相关中医疾病:视惑、视瞻昏渺、视直为曲、暴盲。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头部,眼。
常见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央暗点、色觉减弱。
主要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黄斑裂孔可由眼外伤、黄斑变性、长期黄斑囊样水肿、高度近视等引起。
检查项目: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Amsler表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Amsler表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
临床分类:黄斑裂孔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种,特发性是指无明确原因引起的黄斑裂孔,占黄斑裂孔发病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根据发病机制,Gass将特发性黄斑裂孔分为4期:1、Ⅰ期为裂孔形成前期,仅中心凹脱离,视力轻度下降,中心凹可见黄色斑点或黄色小环,约半数病例会自发缓解。
2、Ⅱ期裂孔<400,呈偏心的半月形、马蹄形或椭圆形。
3、Ⅲ期为>400圆孔,Ⅱ~Ⅲ期时玻璃体后皮质仍与黄斑粘连。
4、Ⅳ期为已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较大裂孔,可见Weiss环。
二、黄斑裂孔的发病特点三、黄斑裂孔的病因病因总述:黄斑裂孔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病因尚不明确,后者多由眼部损伤及病变导致。
基本病因:1、特发性黄斑裂孔眼部无其他病变而自行发生,病因不明,目前认为玻璃体后皮质收缩对黄斑的切线向的牵拉力起到重要作用。
2、继发性黄斑裂孔可由眼外伤、黄斑变性、长期黄斑囊样水肿、高度近视眼等引起。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最为常见。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没有明显的病因。
排除眼底疾病引起的黄斑裂孔,占黄斑孔的大部分。
这类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率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
此外,发现雌激素治疗或子宫切除术后黄斑裂孔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率有关。
近年来,人们强调了玻璃体表面黄斑拉在黄斑裂孔中的重要性,认为玻璃体的浓缩和凝结对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的牵引在黄斑裂孔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1、玻璃体前后和切线方向的拉力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黄斑裂缝的形成与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的异常关系有关。
目前,人们认为这种疾病与玻璃体的牵引密切相关。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玻璃体皮层与黄斑区视网膜紧密连接。
当眼球移动时,玻璃体移动牵引黄斑部分。
当玻璃体在病理条件下浓缩收缩时,黄斑部分的牵引更为明显。
长期牵引导致视网膜水肿、变性,最终形成裂缝。
当时,人们认为视网膜前后的玻璃体是IMH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玻璃体脱离(PVD)在IMH在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学者长期支持这一理论。
2、内部膜的作用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Gass 关于IMH发病机制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
这些现象表明,除了玻璃体的作用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存在IMH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IMH伴黄斑前膜的发生率超过65%,在Ⅳ期孔黄斑前膜的发生率(76.9%)明显高于Ⅳ期孔认为黄斑前膜继发于裂孔形成,影响裂孔的进一步扩大。
术中黄斑前膜联合剥离后,裂孔愈合率高于单纯玻璃体切除。
黄斑裂孔旁视网膜内膜联合剥离,使IMH术后闭合率达到95%~100%。
因此在IMH除了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外,视网膜前膜内界膜也参与了发展过程IMH在开发过程中,其作用至少包括作为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的支架和内膜本身的内部离心张力。
特发性黄斑裂孔
GASS分期-2期
黄斑区视网膜表层光带部分缺失伴小的视网 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或 仅有神经上 皮层光带全层缺损,直径 ﹤350um,裂 孔周围神经上皮层内有空腔,RPE/CC光 带正常。
GASS分期-3期
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光带全层缺损,直 径 ﹥350um。裂孔周围的神经上皮层内可有 囊样水肿,RPE/CC光带完整.
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呼和浩特朝聚眼科医院 张贵森
特发性黄斑裂孔
人群患病率 美国(1995) 老年妇女 平均年龄 对侧眼发病
3.3‰ 10万人 66%-91% 57-66岁 3%-22%
IMH 病因研究
玻璃体牵引学说 Gass 1988 黄斑中心凹表面玻璃体后皮质皱缩 前后向和切线向牵拉形成黄斑裂孔 是导致黄斑裂孔 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IMH 玻璃体手术理由
Ⅰ期黄斑孔发展扩大 Ⅱ期裂孔视力下降最显著 Ⅲ、Ⅳ期裂孔视力最差 10%-20%双眼发病 解剖成功率58%-100% 视力提高率42%-90%
IMH 玻璃体手术目的
解除玻璃体对黄斑牵拉, 中断病程
促进裂孔愈合 恢复视力
手术适应症
治疗性玻璃体切除术:Ⅱ-Ⅳ期黄斑裂孔, 视力明显下降(0.05-0.4),视物变形, 裂孔形成在一年内
预防性玻璃体切除术:Ⅰ期黄斑裂孔
IMH 手术基本操作
玻璃体切除 玻璃体后皮质分离、切除 黄斑前膜剥离与切除 黄斑区内界膜撕除 完全性气液交换 膨胀气体眼内填充
玻璃体后皮质分离与切除
玻璃体切割头 软胶管的笛形 针吸引 带负压吸引的眼 内膜镊 曲安奈德染色
特发性黄斑裂孔讲课PPT课件
PART 5
预防与日常保健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黄 斑裂孔。
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 适当休息眼睛。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食用富 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
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 力。
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全谷类等。 控制盐和糖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
YOUR LOGO
特发性黄斑裂孔讲 课PPT课件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特发性黄 斑裂孔概 述
临床表现 与诊断
治疗享 与经验交 流
P单A击R汇T报1人员:XX医院-
XX
PART 2
特发性黄斑裂孔概述
定义与分类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的裂孔,通常与年龄、高度近视等有关。
改善。
治疗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年龄、 性别、症状等基 本信息
诊断过程:医生 的诊断方法和依 据
治疗过程:手术 或非手术治疗方 案及实施细节
治疗效果:治疗 后患者的恢复情 况和视力改善情 况
患者心得体会
患者年龄:中年女性 症状: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诊断:特发性黄斑裂孔 治疗过程: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
PART 7
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监测黄斑 裂孔的发展情况
观察视力和视野的变化,及时 发现异常
保持眼部健康,避免眼部受伤 或感染
及时治疗眼部疾病,预防黄斑 裂孔的发生
黄斑裂孔的诊治
• MH的OCT表现:(金标准)
• 黄斑中心凹处边缘锐利、清晰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缺失,裂孔周 围多数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晕轮,可见神经上皮层间无反射的小囊泡, 少数可见裂孔的盖膜,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以及玻璃体黄斑牵拉。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分期:
• ③黄斑囊样变性:神经 上皮层层间无反射的小 囊腔。
• ④黄斑劈裂:黄斑部视 网膜神经上皮的层间分 离。
治疗:
• 特发性MH长期随访很少发生视网膜脱离。
• Ⅰ期裂孔50%可自行缓解,不再发展形成裂孔。
• Ⅱ期裂孔自愈率仅有2.7%,均是裂孔直径较小的(<400um)患者。由于 部分有自愈的可能,是否采取手术仍缺乏统一标准,可根据患者视力及 手术的把握性决定。
• 有时候,眼底检查虽然可对大多数黄斑裂孔作出正确的诊断。但假性黄 斑裂孔、板层黄斑裂孔、黄斑囊样变性、黄斑劈裂与黄斑裂孔有时候难 以区别。此时需要OCT进行鉴别。
①板层黄斑裂孔: 神经上皮部分缺失,其他部分组织层保持完 整。常为黄斑囊样水肿、囊壁塌陷萎缩所致。 可分为外板层裂孔和内板层裂孔。 外板层裂孔:外层囊壁缺损而内层囊壁组织 完整。 内板层裂孔:内层囊壁缺损而外层囊壁组织 完整。
小点。裂孔周围视网膜可水肿、浅脱离,四周可见视网膜 放射状皱褶。裂孔附近可见的到半透明的盖膜。
黄斑区可见一 1/5PD大小的 红色裂孔,周 围有灰白色晕。
• MH的FFA:(并非必要)
• 黄斑裂孔:早期无明显改变, Ⅲ期和Ⅳ期MH多数显示裂孔所 在处RPE损害所致的类圆形窗样 缺损。
• 视网膜水肿、浅脱离:裂孔周 围的环形弱荧光区。
• Ⅰ期:OCT见中心凹变浅或消失,中心凹下的低反射区。眼底可见黄斑区可见黄色点或有小 的黄色环,有时可伴玻璃体黄斑牵引和视网膜前膜。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导读: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
而特发性黄斑裂孔是黄斑裂孔的一种类型,因为黄斑裂孔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继发性黄斑裂孔。
下面借给大家介绍一下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
而特发性黄斑裂孔是黄斑裂孔的一种类型,因为黄斑裂孔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继发性黄斑裂孔。
下面借给大家介绍一下特发性黄斑裂孔。
什么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最为常见黄斑裂孔最初认为是外伤直接作用的结果。
之后发现黄斑裂孔可发生在无屈光不正、外伤、眼内炎等病史的老年人身上,这时候才开始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是可以排除眼底本身的疾病而出现的黄斑裂孔。
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
另外发现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者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有关。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是什么专家告诉我们,特发性黄斑裂孔一旦发生,对视力损害严重。
而且随着发病年限的延长裂孔会发展扩大,其中10%~20%为双眼患病,因此多主张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手术疗效在手术解剖成功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视功能恢复效果由于裂孔分期和裂孔发生后持续时间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并无统一标准,一般Ⅱ~Ⅳ期孔患者均为手术对象。
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对Ⅰ期裂孔进行玻璃体手术,及早解除玻璃体的牵拉,以预防黄斑裂孔的发生,即所谓的黄斑裂孔前期手术。
但在此期手术风险大,应慎重选择。
黄斑裂孔指数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判定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斑裂孔指数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判定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病变,表现为中心性视力下降、变形、扭曲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是当前IMH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手术效果存在差异,且不同患者之间手术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方法来预测手术预后,指导手术决策。
黄斑裂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是一种结合了与黄斑裂孔相关的多个参数的新指数,已被证明可以预测手术成功率和视力恢复情况。
然而,目前对于MHI诊断或评估手术预后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充分,且不同文章之间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HI在IMH手术预后判定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黄斑裂孔指数对IMH手术预后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简便、快速且准确的预测手术成功率及视力恢复的方法,指导临床决策。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对象纳入2016年至2020年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确诊为IMH的患者。
2.研究内容与方法(1)回顾性研究。
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随访记录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收集各项与黄斑裂孔相关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裂孔直径、裂孔形态等,以MHI作为预测手术效果的主要指标。
(3)根据手术结果及随访数据,分析MHI与手术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等指标。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探讨黄斑裂孔指数在IMH手术预后判定中的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判断方法,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视力恢复。
同时,本研究也为研究IMH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特发性黄斑裂孔? 2. 谁需要护理? 3. 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4. 如何进行护理? 5.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什么是特发性黄斑裂孔?
什么是特发性黄斑裂孔?
定义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一种眼科疾病,主要影响视网 膜黄斑区域,导致视力下降。
通常发生在老年人中,且多为单眼发病。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患者反馈
定期收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反馈。 反馈有助于优化护理流程和服务质量。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生活质量量表
使用相关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量表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护理提供依据。
谢谢观看
如何进行护理?Leabharlann 药物管理合理使用眼药水和其他药物,遵循医嘱。 患者需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如何进行护理?
生活方式调整
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眼部休息和健康饮食。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缓解症状。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视力评估
通过视力表等工具定期评估患者的视力变化。 视力的改善或恶化可以反映护理效果。
包括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病程的患者。
谁需要护理?
家属的角色
家属需要参与患者的护理与康复,提供必要的支 持。
情感支持和信息提供对患者恢复至关重要。
谁需要护理?
护理团队
包括眼科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 多学科合作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有效的护理,帮助患者改善视力和生活质量 。
护理措施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预防并发症
“黄斑裂孔”是怎么回事?
“黄斑裂孔”是怎么回事?黄斑裂孔,很多人都没听过,是眼底疾病之一,对眼睛伤害非常大。
为了我们的眼睛不受侵害,对黄斑裂孔是怎么回事我们有必要了解。
下面就带大家对黄斑裂孔的知识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黄斑裂孔?黄斑是眼球内部的一个位置,位于视网膜上,是视觉敏感性最强的区域,本身黄斑并非疾病,因为黄斑中叶黄素含量非常丰富,因此称为“黄斑”。
我们在查视力表的时候,就是对黄斑区的中心视力进行检查,但如果黄斑区域一旦出现病变,那么中心视力也必然受到影响。
黄斑区域病变中,黄斑裂孔比较多见,是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出现缺损的疾病类型,缺损一般呈圆形。
在对黄斑裂孔的病因分析中,可包含原发性黄斑裂孔与继发性黄斑裂孔两种类型。
原发性黄斑裂孔也被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本身会出现退行性薄变,或玻璃体牵拉黄斑,致病原因未完全明确,在50~80岁年龄段人群中高发。
而继发性黄斑裂孔则有明确的致病原因,此类原因也非常多,包含高度近视合并眼球向后扩张形成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美容激光或激光笔照射损伤、电焊弧光或强烈日光照射损伤、眼球钝挫伤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内长期慢性炎症等,都可导致黄斑区囊样水肿薄变,导致黄斑裂孔发生。
二、黄斑裂孔有哪些症状?黄斑裂孔发生后,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据此可将该病的症状分为全层裂孔与板层裂孔两类:全层裂孔:此类裂孔可导致视物严重变形、视力严重下降等,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视力可降低至0.05以下,两种症状可同时发生。
视物变形指的是直线轮廓或直线类物体被看成曲线形,是黄斑裂孔最突出、最常见的症状。
板层裂孔:此类裂孔患者视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视力一般在0.3以上,如果没有合并发生黄斑前膜,可以先观察为主,反之就要考虑手术治疗。
三、黄斑裂孔可以用药物治疗吗?现阶段,还没有真正能有效治疗黄斑裂孔的药物,视网膜黄斑裂孔修复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且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修复手术的成功率也大幅提升,裂孔闭合率已近百分之百。
特发性黄斑裂孔应该做哪些检查?
特发性黄斑裂孔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特发性黄斑裂孔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特发性黄斑裂孔如何诊断鉴别,特发性黄斑裂孔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特发性黄斑裂孔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视野检查*一、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已发生病变的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早期,眼底表现仅中心凹变浅,黄斑区黄色斑点,尚未出现色素上皮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
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可发现因RPE 损害造成的窗样透见荧光。
如孔周脱离明显,还可见中心强荧光外的环状弱荧光区。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OCT检查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观察非常直观、确切,可以提供黄斑裂孔及其深部的视网膜切面特征,分析黄斑裂孔的位置、形态、大小、视网膜及玻璃体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区浅脱离及菲薄透明的黄斑前膜,并可清晰鉴别全层孔、板层孔或假性黄斑孔。
对于单眼IMH 患者,OCT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价对侧眼形成MH的风险。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21%的患者对侧眼存在玻璃体黄斑异常。
Ⅰ期黄斑裂孔显示正常黄斑中心凹消失,其下方出现一低反射区域,黄斑内层组织未见破裂,中心凹区域可见玻璃体牵引。
Ⅱ期IMH的OCT图像显示视网膜内表面破裂并伴小的、全层视网膜组织缺失。
Ⅲ期黄斑裂孔显示为界限清楚的中心凹全层视网膜缺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边缘厚度增加,伴有光反射的下降以及视网膜内的水肿,有时可见裂孔前假性孔盖的高回声。
Ⅳ期显示为全层黄斑裂孔伴玻璃体从黄斑和视盘完全脱离。
OCT的出现和应用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Gass对IMH的分期,并对判断手术指征有重要指导意义。
3、功能检查视野检查作为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通过对黄斑阈值的测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黄斑部疾病的早期改变。
特发性黄斑裂孔怎样治疗?
特发性黄斑裂孔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特发性黄斑裂孔应该吃什么药。
*特发性黄斑裂孔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1995年,Gass根据一些病理组织检查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得到良好恢复的现象指出,黄斑裂孔的发生是从中心凹视网膜最薄弱的区域开始裂开,在玻璃体皮质牵引作用下离心性收缩的结果,而大部分病例均无视网膜组织的缺失,即Ⅱ期黄斑孔被牵引离心性收缩扩大,一般在400~600 m基本稳定。
如早期成功地解除玻璃体牵引,光感受器组织重新向心性聚缩,视功能便会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提高。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
1997年Ezra在对18例裂孔前区盖膜样物质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发现7例有光感受器组织成分,说明在玻璃体突然的牵拉过程中可能有将视网膜组织撕脱下来的情况。
此外在裂孔边缘,往往有神经上皮的浅层脱离和水肿,进而发生变性坏死。
因此手术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除玻璃体牵引,防止裂孔进一步扩大,还可以促进裂孔边缘解剖复位,保存和恢复视锥细胞的功能。
手术目的及时机:特发性黄斑裂孔一旦发生,对视力损害严重,随着发病年限的延长,裂孔会发展扩大,而且10%~20%为双眼患病,因此目前多主张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IMH手术疗效在手术解剖成功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视功能恢复效果由于裂孔分期和裂孔发生后持续时间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从理论上讲,越早手术效果越好,但手术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②手术设备;③患者症状、视力下降程度、视力要求、是否伴随眼部其他疾病、对侧眼情况等及患者对本病的认识程度。
过去,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及手术仪器设备的限制,多数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只在视力很差的患者(视力低于0.1)进行。
近5年来,随着玻璃体手术技术的逐步提高,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对该病发生机制的认识提高,其手术适应证也不断扩大。
目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并无统一标准,一般Ⅱ~Ⅳ期孔患者均为手术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护理查房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护理措施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护理措施
How (如何护理)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监测视力变化和裂孔进 展。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定期复查,确保及时发 现任何变化。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护理措施
When (何时护理)
在诊断后立即开始护理,同时在手术前后密 切监测患者症状。
特发性黄斑裂孔护理查房
演讲人:目录1Fra bibliotek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基本概念 2.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护理措施 3.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教育 4.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常见并发症 5. 总结与展望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基本概念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基本概念
What (什么)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视网膜中心区的黄斑部位出 现裂孔,导致视力下降。
。
患者的反馈对护理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谢谢观看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症状包括视 力模糊和视觉扭曲。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基本概念
Why (为何关注)
了解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视力恢复。
及时的护理和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和视力丧失的风 险。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基本概念 Who (谁受影响)
多见于50岁以上的成年男性和女性,尤其是有眼 部疾病历史的人。
。
护理人员应记录患者的视力变化和症状。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常见并发症
Management of 根 co据m并p发li症c的at类io型n,s 制(并定相发应的症治的疗方管案理。 )
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或手术干预。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Importance of care (护理的重要 性) 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发性黄斑裂孔概述:概述:黄斑裂孔(macular hole)是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全层发生穿孔,一般可分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和非特发性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如屈光不正、眼外伤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自行发生的黄斑裂孔,最为常见。
黄斑裂孔最初由Knapp 和Noyes于1869和1871年分别报道,并认为是外伤直接作用的结果。
后来发现黄斑裂孔可发生在无屈光不正、外伤、眼内炎等病史的老年人,才开始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
但当时对IMH的发生机制不甚了解,许多人认为黄斑囊样变性、色素上皮改变、黄斑区退行性变薄是其危险因素,并认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子宫切除及全身性雌激素治疗史、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发生IMH的全身易感因素。
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IMH的研究长期处于停顿状态。
随着世界人口老年化和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IMH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10余年来,对黄斑部病变的认识不断深入,对IMH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发性黄斑裂孔占所有黄斑裂孔的83%。
IMH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但亦有个别为40岁以下患者,群体发病年龄平均为57~66岁,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3.3%。
对侧眼患病率为3%~22%。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与男性比例约为2∶1。
病因: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无明显可查的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的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占黄斑孔的大部分。
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
另外发现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者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的发病有关。
近年强调玻璃体表面玻璃体黄斑牵拉在黄斑裂孔的重要性,认为玻璃体的浓缩和凝聚,对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的牵引,在黄斑裂孔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玻璃体前后和切线方向牵拉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黄斑裂孔形成与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关系异常有关。
目前认为该病与玻璃体的牵引有密切的关系。
正常生理情况下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区视网膜紧密连接,当眼球运动时,玻璃体运动牵引黄斑部。
在病理情况下玻璃体发生浓缩、收缩时,对黄斑部的牵引更为明显。
长时间的牵引导致视网膜水肿、变性,最后形成裂孔。
当时认为,玻璃体对视网膜的前后牵拉是IMH形成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在IMH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都支持这种学说。
但是,1988年Gass等在对大样本IMH分析时发现只有12%的患者发生PVD,从而推测玻璃体对视网膜的前后牵拉不是IMH形成的主要原因,相反,PVD的发生对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IMH的进一步发展。
Gass通过生物显微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1组不同时期、症状明显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后指出:黄斑中心凹表面的玻璃体后皮质发生皱缩并产生切线方向牵拉是导致黄斑裂孔形成的重要原因。
并根据观察结果将IMH分为4期。
Guyer和Green认为玻璃体对黄斑的切线牵拉造成黄斑裂孔,可能机制有三:眼内液体的流动、玻璃体皮质细胞的重新构形及细胞膜性成分对玻璃体内表面形成牵拉;细胞成分沿玻璃体皮质内表面的增生有助于牵拉的形成;玻璃体皮质内细胞聚集及纤维的重新排列、收缩造成牵拉。
以后不断有学者观察到“切线牵拉”现象,并发现除了玻璃体皮质外,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也参与这一过程(图1)。
随着对IMH认识的不断深入,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表明玻璃体后脱离时产生的前后牵拉在IMH的发生发展中也起作用。
一些学者采用OCT、超声和HRT对IMH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Kim等对Ⅱ期IMH进行了观察,认为Ⅱ期孔进展到Ⅲ或Ⅳ期孔的过程中,除单纯的玻璃体切线向牵拉以外,其他的斜向和前后牵拉力也起重要作用。
Chan等应用OCT观察了IMH对侧眼的情况,发现对侧眼存在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者最终也发生全层黄斑裂孔,这些研究也证明玻璃体牵拉在裂孔形成中的作用。
Johnson利用高分辨超声对黄斑玻璃体界面的观察表明黄斑前的局限性玻璃体脱离是IMH形成的始动因素,推测黄斑中心凹周围的玻璃体后脱离可对中心凹施加向前方向的拉力,眼球运动时可对中心凹施加局部动态的牵拉从而导致中心凹裂开。
Bishop采用RTA研究了Ⅲ、Ⅳ期IMH的形态,提出玻璃体后皮质牵拉形成的向前拉力是IMH形成的始动因素,而切向牵拉力则在裂孔的扩大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对于IMH的发生和发展而言,玻璃体的前后牵拉和切向牵引两者均起作用。
2.内界膜的作用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仍有一些问题用Gass关于IMH发病机制的理论不能全部解释。
这些现象提示除玻璃体的作用以外,其他的因素也可能在IMH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IMH伴发黄斑前膜的发生率超过65%,在Ⅳ期孔的黄斑前膜的发生率(76.9%)明显高于Ⅲ期孔(24.6%),认为黄斑前膜继发于裂孔形成,对于裂孔的进一步扩大产生影响。
在术中联合剥除黄斑前膜后,裂孔的愈合率比单纯玻璃体切除更高。
联合剥除黄斑裂孔旁的视网膜内界膜,使IMH手术后的闭合率达到95%~100%。
因此在IMH的发展过程中,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外,视网膜前膜内界膜也参与了IMH的发展过程,它的作用至少包括了:(1)充当了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的支架。
(2)内界膜自身的内在的离心性张力参与了裂孔的扩大过程(图2)。
3.眼压的作用视网膜和内界膜组织为弹性组织,易受压力影响发生伸展。
为明确眼压对IMH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曾采用猴眼进行动物实验。
采用YAG激光切开猴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制作黄斑裂孔模型,然后提高眼压至40~50mmHg,每天1h。
眼压升高2个月后,黄斑裂孔较对照组明显扩大,推测眼压也可能参与了IMH的形成和发展,但有待进一步证实(图3,4)。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症状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有时在另一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
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同期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
视力常降至0.05~0.5不等,平均为0.1。
用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
视功能受影响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黄斑裂孔处无视网膜感光细胞。
(2)黄斑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
(3)黄斑裂孔周围囊样水肿。
(4)黄斑裂孔周围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
2.眼底检查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眼部改变主要在眼底黄斑部。
多数病例伴随玻璃体不完全或完全性后脱离。
此外,由于多发生于老龄人群,常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或晶状体核硬化。
IMH不同时期的眼底表现各有特点。
早期裂孔未形成时仅见黄斑区有黄色斑点和黄色环,有时可见玻璃体牵引和视网膜前膜存在。
病情进展后形成黄斑裂孔,检眼镜下呈现基底为暗红色的圆形孔洞,也可为半月形或马蹄形,直径不等,但多为1/4~1/2PD。
若伴有裂孔周围囊样水肿,可表现为孔缘出现晕环。
晚期有玻璃体后脱离或伴有游离盖。
并发症:并发症:黄斑裂孔周围的囊样水肿、视网膜前膜形成,但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机会很少。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其他辅助检查: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已发生病变的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早期,眼底表现仅中心凹变浅,黄斑区黄色斑点,尚未出现色素上皮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
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可发现因RPE损害造成的窗样透见荧光(图5)。
如孔周脱离明显,还可见中心强荧光外的环状弱荧光区。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OCT检查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观察非常直观、确切,可以提供黄斑裂孔及其深部的视网膜切面特征,分析黄斑裂孔的位置、形态、大小、视网膜及玻璃体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区浅脱离及菲薄透明的黄斑前膜,并可清晰鉴别全层孔、板层孔或假性黄斑孔。
对于单眼IMH患者,OCT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价对侧眼形成MH的风险。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21%的患者对侧眼存在玻璃体黄斑异常。
Ⅰ期黄斑裂孔显示正常黄斑中心凹消失,其下方出现一低反射区域,黄斑内层组织未见破裂,中心凹区域可见玻璃体牵引。
Ⅱ期IMH的OCT图像显示视网膜内表面破裂并伴小的、全层视网膜组织缺失。
Ⅲ期黄斑裂孔显示为界限清楚的中心凹全层视网膜缺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边缘厚度增加,伴有光反射的下降以及视网膜内的水肿,有时可见裂孔前假性孔盖的高回声。
Ⅳ期显示为全层黄斑裂孔伴玻璃体从黄斑和视盘完全脱离。
OCT的出现和应用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Gass对IMH的分期,并对判断手术指征有重要指导意义。
3.功能检查视野检查作为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通过对黄斑阈值的测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黄斑部疾病的早期改变。
利用自动视野计,能够根据黄斑病变范围进行相应的区域性光敏感度分析。
早期特发性黄斑裂孔可无视野异常,晚期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光敏感度下降,可能与视敏度差、视网膜水肿、光感受器排列紊乱、黄斑前膜遮挡、血管渗漏等有关。
利用光敏感度的变化及光阈值的波动,可以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进展及手术效果进行视功能评价。
测定黄斑功能常选用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明视视网膜电图、暗视红光和明视红光视网膜电图、闪烁光视网膜电图、局部视网膜电图(local macular electroretinogram)、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视觉诱发电位等。
其中mERG检查具有客观、准确、定位、定量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敏感、快速地测定后极部视网膜23°范围内的视功能。
特发性黄斑裂孔对全视网膜电活动影响不大,早期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幅降低。
而多焦ERG的改变较为明显,表现为黄斑区细胞功能普遍降低,中心凹反应明显下降或消失(图6),作为评价视功能的客观和较敏感的指标,对分析病情进展和手术效果有重要意义。
诊断:诊断:经详细的眼底检查,尤其是在裂隙灯下用前置镜观察,多能确立诊断。
OCT的出现为黄斑裂孔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客观、准确的依据,成为黄斑裂孔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黄斑全层裂孔黄区裂孔边缘锐利,裂隙灯下前置镜下光切线中断或错位,嘱患者注视光线可察觉光线中断现象,孔周有晕轮或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孔底可有黄白色小点,典型患者可见一半透明的盖膜,与局部增厚的玻璃体后皮质界面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