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宽容》序言

语文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宽容》序言
语文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

[教学目标]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导语: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

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放幻灯)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

《宽容》序言

【课内四基达标】

一、基础练习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深邃(suì) 诅咒(zǔ) 蜿蜒绵亘(gan) 杀一儆百(jǐng)

B.空空如也(rú) 肃穆(mù) 死有余辜(gū) 天伦之乐(lún)

C.绰(chu?)有余裕苦思冥想(mín) 浅薄(b?) 枯萎(kū)

D.嶙(lín)嶙白骨荡(dàng)然无存长途跋(bá)涉亵(xia)渎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脚上缠着破布,浸透着布上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B.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敢于讲述那些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C.我的脚踏上新鲜的土地,我的手看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D.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庄稼在田野里枯萎,无知的山谷里饥嚎遍野。

3.对下面句子意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了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A.在漫游者之后,又有成千上万人走出山谷去寻求新世界,不过都失败了。

B.在投奔新世纪途中,死了成千上万人。

C.无知山谷的人们终于迈上了寻求幸福的大道。

D.那“用石子堆起的路标”象征着漫游者的希望和信心。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背山面水的这样一个所在,___着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2)一支_______的队伍围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

(3)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_______,似乎只有热空气在哄哄地火响。

(4)在_______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A.肃穆静穆寂穆宁静

B.肃穆静穆宁静寂静

C.宁静寂静静穆肃静

D.宁静寂静肃穆静穆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在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

B.“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C.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D.作者以巨大的想像力和联想力,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的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

【能力素质提高】

二、阅读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杨山

道路与道路的连接/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默默承受重量/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

寂寞时甘愿寂寞/痛苦时甘愿痛苦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用一支无声的歌

6.浅析本诗中“桥”的形象。

答:

7.浅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答: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阴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来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在无知的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的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的高墙,/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8.如何理解文中第一句话。

答:

9.文中用了几行文字描写了“小溪”,对“小溪”正确的理解是怎样的?

答:

10.对守旧老人,应作何种分析?

答:

11.找出上文中最能概括文章的中心句。

答:

【综合实践创新】

三、语言表达应用

下面是一份交响乐节目单上对乐团指挥的介绍。请在有语病或表示不当处标注序号,并改正。

(1)李东山,1990年率军乐团并指挥乐队完成了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各国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国歌演奏任务;1991年率团赴意大利参加世界警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并举办中国作品音乐会;(2)1991年参与天安门广场国旗仪式方案并在升旗乐团总指挥。(3)指挥演出的曲目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各类管乐合奏文献。

12.序号(1)改为:

13.序号(2)改为:

14.序号(3)改为: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1.C2.D3.A4.D5.A

【能力素质提高】

二、6.诗中“桥”是作者的自喻,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作者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作者甘愿充当“大队”文艺作者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桥”也是奉献者的形象。“默默承受重量”,甘做他人或后人的“桥”让他人和后代通向幸福的彼岸。这正是奉献者共同的特征,“桥”是一曲奉献者之歌。(大意对即可)

7.意象的典型,表述的含蓄。

8.这句话反映出山谷里的人们还处在原始的生存状态,“幸福”是一种麻木的满足。

9.“小溪”指的是知识,文中用“破败深邃”来形容小溪,象征着无知山谷的历史悠久,但已走向衰败,“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缓慢。

10.守旧老人是顽固的守旧势力的代表,他们尊奉的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并把它们当作神圣的东西来维护。

1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综合实践创新】

12.(1)1990年率领并指挥军乐团完成了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各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的国际歌演奏任务。(2)1991年参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方案的设计并在升旗乐团任总指挥。(3)指挥演出的曲目包括从古代到当代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各类管乐合奏经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