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铜绿假单胞菌疫苗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疫苗研究进展
击 , 没 有 观 察 到 眼 睛 的病 理 损 伤 , 至 7w 仍 有 显 均 直
呼 吸 道 、 道 和 皮 肤 等 处 . 免疫 抑 制 个 体 重 要 的 机 肠 足 会 致 病 蔺 。 铜 绿 似 胞 蔺 感 染 一 旦 发 生 . 为 慢 性 多 病 程 , 起 怖 实 质 损 伤 . 导 致 患 者 死 。 f 于 铜 绿 引 常 f j 假 单 胞 菌 膜 对 药 物 渗 透 障 碍 . 起 多 种 抗 生 素 天 然 引 耐 药 。住 治 疗 过 程 L , 过 基 突 变 发 生 耐 药 。 铜 I通 , 使 绿 假 单 胞 菌 感 染 治 疗 f分 棘 } . 死 率 高 。 疫 苗 是 预 防 感 染 性 疾 痫 发 牛 的 有 效 方 法 . 文 介 绍 了 6种 本 P a疫 苗 构 建 及 其 免 疫 机 制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
足 常 见 的非 发 酵 精 ( 性 需 氧 小 杆 菌 . 泛 存 在 于 ;专 广 {壤 、 、 物 、 物 和 动 物 中 。 定 植 于 健 康 人 的 卜 水 污 植 常
平 的保 护力 。Z ii 。用 同样 减毒 活疫 苗 依 次递 ad 等 增 鼻腔 免疫 C H/ N 小 鼠。 3 He 1次 共 3 w, w。末 次 免疫 4 后 , 40 0倍 I ∞( 0 ifciu o e w 用 0 I 5 net sd s , ) o I ) D 的不 同血 清 型 和 不 同毒 力 的铜 绿 假单 胞 菌攻
中图 分 类 号 : 3 89 1 文 献 标 识 码 : R 7 9 A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sl ( l1 P e  ̄) O川 l l l
,gns oa,P ) ui a
源于鼻 腔接种 0 2 . 5mg疫苗 小 鼠 的 IG 抗 体 , g 在低

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

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技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丁言炎1,章小洪2,郑连宝1,沈敏炬1*(1.德清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浙江湖州 313200;2.丽水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浙江丽水 323000)摘 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类水体环境中,对消毒剂、紫外线等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引起急性肠道炎等各种疾病。

本文主要阐述了5种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具体应用,可为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快速检测;饮用水Research Progress of Rapid Detection of Pseudomonasaeruginosa in Drinking WaterDING Yanyan1, ZHANG Xiaohong2, ZHENG Lianbao1, SHEN Minju1*(1.Deqing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Huzhou 313200, China; 2.Lishui Institute for QualityInspection and Testing, Lishui 323000, China)Abstract: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opportunistic pathogen that widely exists in various water environments. It has strong resistance to disinfectants, ultraviolet rays, and other factors, and can cause various diseases such as acute enteriti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five kinds of drinking water,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drinking water.Keywords:Pseudomonas aeruginosa; rapid detection; drinking water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水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类水体中,对消毒剂、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和急性肠道炎等疾病。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中。

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其表面的一系列结构(如菌毛和黏附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结构进行黏附和侵袭。

同时,它还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如内毒素A和外毒素S,引起细胞毒性反应。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一类特殊的分子,被称为溶解因子,它们具有抑制宿主免疫反应的功能。

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方式主要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层面。

先天性免疫主要通过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来阻止和清除感染。

获得性免疫则由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组成,通过特异性识别和清除铜绿假单胞菌来抵抗感染。

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会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而免疫系统的激活又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产生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免疫系统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免疫系统通过激活炎症反应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和扩散。

炎症反应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lpha (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等,能够直接杀伤铜绿假单胞菌。

此外,通过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通路和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免疫系统可以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能力。

除了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T细胞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起到了重要的抵抗作用。

研究表明,T细胞可以通过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和分泌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来清除铜绿假单胞菌。

此外,研究还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影响T细胞的功能和表达,从而干扰免疫系统对感染的清除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致病性的革兰氏阴性菌。

其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多重耐药性,是临床上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之一。

因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靶向治疗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将在1500字左右详细阐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由于其自然耐药性和通过基因转移获得的耐药性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耐药突变或获得抗菌药物抗性基因,使其对常见抗菌药物产生抵抗能力。

其次,多个基因编码的外膜通道蛋白和药物外排泵对抗菌药物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导致菌株产生抗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通过生物膜的形成、QS系统和胶囊的表达等机制来增强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疾病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临床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一方面,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无法有效清除感染菌株,导致感染的难治性和复发性增加。

另一方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与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耐药菌株中常常存在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过度表达,导致宿主免疫反应的抑制,因此耐药菌株的感染更加难以治愈。

三、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面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挑战,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靶向治疗上。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靶向耐药基因的抑制剂研究人员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外膜通道蛋白和药物外排泵介导。

因此,通过设计和开发特异性的抑制剂来靶向这些耐药基因,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当前已有研究证实,一些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天然产物能够抑制这些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抗生素的疗效。

2. 生物膜的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是其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通过靶向破坏生物膜结构或抑制生物膜形成的方法,可以增加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杀菌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毒性蛋白ExoU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毒性蛋白ExoU的研究进展

铜绿 假单胞菌毒性蛋 白 E x o U 的研 究 进 展
鞠 晓红 , 李 正花 , 马 爱新 , 李 瑶
摘 要 : 铜 绿假 单 胞 菌 是 一 种 重 要 的条 件 致 病 菌 , 有 多种 毒 力 因 子 , 其 中 Ⅲ型 分 泌 系 统 ( T 3 S S ) 在 其 引起 的 急 性 感 染 中 发 挥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 致 病 的 重 要 因素 。T 3 S S主 要 通 过 靶 向输 送 4种 效 应 蛋 白( E x o S 、 E x o T、 E x o u 和 E x o Y) 对 宿 主 细 胞 发 挥 毒 性 作 用 。其 中 E x o U 是 最 具 破 坏 性 的 蛋 白, 与 感 染 的发 生 、 预 后 及 治 疗 密切 相 关 。本 文 主 要 将 近 年 来 与毒 性 蛋 白 E x o U 有 关 的研 究进 展 做 一 简 要 综述 , 旨在 为 铜 绿 假 单 胞 菌感 染 的 控 制 及 治 疗 提 供 参 考 。
Ab s t r a c t : Ps e u do mo na s a e r u gi n o s a i s a n i mp or t a nt c ond i t i o ne d pa t ho ge n wi t h t h e m ul t i t u de of v i r u l e n c e f a c t o r s . Am on g
t h e m ,t h e t y p eⅢ s e c r e t i o n s y s t e m ( T3 S S )wh i c h i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p a t h o g e n i c f a c t o r s p l a y s a c r u c i a l r o l e i n t h e a c u t e i n —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系统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系统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韩美娟1,2 1. 河北北方学院药学院,2.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或获得性耐药。

究PA分泌系统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其引起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中图分类号】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ecretion System and Virulence Factor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外膜中的促胰液素复合物组成。

其中促胰液素所包含的结构已知的膜嵌入C 端结构域和模块化的周质N 端结构域,又与聚集底物和连接内膜配置有关。

其独特的结构组成有利于PA 将结构化的效应蛋白经细胞周表1 I 型分泌系统分泌的毒力因子毒力因子分类活性功能AprA 碱性蛋白酶[3]胞外酶锌依赖性金属蛋白酶破坏已形成的嗜中性粒细胞加重宿主感染;切割宿主免疫补体C2和C3;降解细胞因子干扰素(INF )-λ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 αHasAp [4] 铁卟啉化合物血红素获得蛋白获取建立感染的必需营养素-铁;血红素的获取和代谢对慢性和急性感染至关重要AprX 碱性胞外酶锌依赖性金属尚不明确蛋白酶[5]蛋白酶表2 Ⅱ型分泌系统分泌的毒力因子T2SS 亚型毒力因子分类活性功能Xcp 系统LasA 弹性蛋白酶(金属蛋白酶)[9]胞外酶β-裂解金属肽酶/丝氨酸蛋白酶切割甘氨酸-甘氨酸肽键;分解宿主细胞表面蛋白多糖,影响信号转导;增强LasB 弹性蛋白酶的裂解活性LasB 弹性蛋白酶[10]胞外酶M4热熔素肽酶家族/锌依赖性金属蛋白酶对宿主防御系统具有强降解性(例如表面活性蛋白a 和D 、补体和粘蛋白);降解宿主细胞组织蛋白(例如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阻碍体内离子转运并损伤天然免疫系统,还可能释放利于细菌存活的营养素,在初始发病阶段发挥重要作用PlcH [11]胞外酶溶血性磷脂酶C 降解磷脂酰胆碱或鞘磷脂,破坏真核细胞结构,为细菌生长提供营养PlcN [12]胞外酶非溶血性磷脂酶C 降解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胆碱产生磷酸酯PlcB [13]胞外酶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酶C水解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破坏宿主细胞外膜和遗传物质完整性CbpD 几丁质结合蛋白[14]胞内酶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为细菌在血液中存活提供条件,其催化活性对毒力有实质贡献;影响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外毒素A (ToxA )[15]胞外酶ADP -核糖基转移酶参与宿主蛋白合成,突出细胞毒性作用;破坏宿主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损伤细胞组织PrpL[16]胞外酶赖氨酸特异性内肽酶(蛋白酶Ⅳ)降解纤溶酶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抑制成纤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成;切割白细胞介素(IL -22),破坏先天防御屏障LipA [17] 胞外酶三酰基甘油酰水解酶通过静电作用与细菌外膜基质中的多糖海藻酸盐相互作用,促进生物膜的形成LipC[18]胞外酶脂肪酶促进细胞聚集,影响细菌生物膜的遗传特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黏液性生物膜的形成;可能还与细菌游动以及鼠李糖脂的形成有关PhoA [19] 胞外酶碱性磷酸酶去除核苷酸、蛋白质以及生物碱中的磷酸基团;在碱性条件下发挥出更强的作用PaAP [20]胞外酶氨肽酶满足细菌利用蛋白质作为营养供应的需求;与细菌外膜囊泡形成有关;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绿脓素(PCN )[21]次级代谢产物,三环吩嗪氧化-还原活性两性离子具有肠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潜力和跨生物膜通透性;重要的氧化还原性毒力因子;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破坏免疫调节功能,增加细胞毒性Hxc 系统LapA 磷酸结合蛋白[22]胞外酶碱性磷酸酶在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中至关重要Txc 系统CbpE [23]膜蛋白甲壳素结合蛋白与CbpD 具有部分同源性;与细菌的发育、黏附和信号转导有关;可当作碳源质分泌到宿主细胞的外环境,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细胞损伤[7]。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疾病,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而言,其致病性更强。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原理,从而帮助发展新型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以下是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研究的一些进展。

1. 黏附和侵入机制铜绿假单胞菌能通过鞭毛、胞外多聚物等因子在宿主上黏附并侵入细胞,其侵入机制与凝冻酶、胞外蛋白酶等多种分子因子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此外,它还能通过细菌表面上的外膜囊泡(OMVs)向宿主释放大量的毒力因子。

2. 毒力因子的分泌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多种外毒素,如细菌溶解素、外膜蛋白酶等来造成宿主细胞的损伤和溶解。

其中,热变性蛋白酶(Elastase)是其主要的外毒素之一,它可破坏宿主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导致组织坏死和细胞死亡。

3.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由菌体聚集形成的粘稠物质,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研究发现,生物膜中的菌体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复杂的群体结构,增加了抗药性和致病性。

4. 毒力调控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复杂的毒力调控系统,如系统共同调控因子(virulence-associated gene regulators,VgrG)、配体依赖性转录激活因子等,这些调控因子能够调节菌体的致病性和适应性,使得该菌种在宿主体内能够更好地存活和繁殖。

5.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这是其致病机制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菌种的耐药性主要与多重耐药泵和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突变和水平转移等机制,使得其耐药基因能够迅速传播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随着各项研究的进行,对该菌种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理解将不断深化,科学家们将不断寻找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菌种感染的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对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旨在揭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

以下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表明,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因水平的变异和外源基因的横向传播。

首先,在基因水平上,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重排来获得耐药性。

例如,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中一些耐药基因的上调与药物靶点的改变密切相关。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耐药性基因还可以通过点突变、插入元件、DNA修复等方式进行表达调控,从而提高对抗药物的能力。

其次,外源基因的横向传播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源基因的横向传播可以通过垂直传输(传给后代)或水平传输(通过质粒转移等途径)进行。

研究发现,质粒在铜绿假单胞菌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它们可以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并在不同的菌株之间传递。

此外,外源基因的横向传播还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触,如生物膜形成和细胞共生等过程实现。

除了上述机制外,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研究还揭示了其他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环境因素对耐药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环境中的生长条件和压力可以诱导菌株产生耐药基因,从而提高其对药物的耐受能力。

因此,控制环境因素对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

生物膜不仅可以为菌株提供保护,降低药物的渗透性,还可以促进基因水平的耐药基因传播。

因此,阻断生物膜形成可能是减少耐药性发展的一种策略。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还揭示了一系列的免疫逃逸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抗原或减少免疫感应分子的表达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测。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调控宿主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干扰宿主的免疫反应。

因此,探索和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免疫逃逸机制对于治疗和预防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13] Furiga A, Lajoie B, et al.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J].Antimicrob Agen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e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
凝集素抑制剂
[2]A.V. Grishin, M.S.Krivozubov,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1e9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J].Acta Naturae, 2015,7 (25):28-41.
(quorum sensing system,QS system)
11
[5]饶敏,魏维,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与其致病及耐药机制[J].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6):337-341+351.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6]曾莉莉,史道华,等.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9):70112-705+714.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彭召红,曹贤,曹青凤**收稿日期:2020-12-22基金项目: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自主科研项目(No.EY2019014)o作者简介:彭召红,硕士研究生,主管检验技师,从事微生物耐药性研究。

*通讯作者:曹青凤,主任检验师,从事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研究。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康巴什部检验科,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10)摘要:铜绿假单胞菌(Pseiofomsas aeruginosa, PA)是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 重症感染的重要抗生素,近年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c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感染的危险因素,了解其治疗的研究进展非常必要。

本文从CRPA 感染危险因素、治疗CRPA 的新药、PA 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M 基因、联合治疗方案和新的研究思 路等方面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重症监护室;mcrJ 基因;联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97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21)02-0070-07Research for the Progress on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Peng Zhao-hong, Cao Xian, Cao Qing-feng(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in Kangbashi, Ordos Central Hospital, Ordos Inner Mongolia 017010)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is one of the common pathogen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arbapenems are important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the resistance rate of carbapenems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increasing obviously in recent years, it brings great challenge to clinical treat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CRPA(Carbapenem-resistanc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 infection and learn the progress research of CRPA treatment.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CRPA infection risk factors, new drugs for CRPA,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 mcr-1 gene in PA, combinedtreatment regimen, new research ideas at internal and abroad was reviewed.Key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arbapenem-resistant; intensive care unit; mcr-1 gene; combined treatment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is 9 PA)是 在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引起院内感染和医疗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HAIs)的革兰阴性杆菌⑴。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以及人体的多种环境中。

它是一种典型的致病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表现出严重的致病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一直处于科学界的关注对象,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 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

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多样复杂,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药物外排泵等多种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耐药菌株基因组和转录组,探索耐药菌株中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为耐药性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这是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膜能够提供菌体对外部环境的保护,使得细菌在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下更加耐受。

研究生物膜形成的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抗菌靶点并研发新的抗菌药物。

3. 毒力因子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和溶解酶等。

这些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的破坏作用至关重要。

研究毒力因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 宿主与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过程受宿主的免疫反应调控。

研究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以及如何调节炎症反应的平衡,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已经揭示了T细胞、巨噬细胞和炎症因子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作用,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发展方向: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遗传变异和耐药机制,有助于抑制其耐药性的发展。

2. 手性药物的研发:铜绿假单胞菌对于手性药物的耐受性与其表面的膜组分有关。

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与应用现状分析

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与应用现状分析

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与应用现状分析引言: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是人类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由于其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多重耐药性和毒力因子的丰富性,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往往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与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药物研发进展:1. 抗菌药物的研发:近年来,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首选药物,例如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产生相对容易,而且广泛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导致这些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

另外,还有一些新药物在研发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等。

然而,这些新药物的研发进展较慢,临床应用尚待进一步验证。

2.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研究: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广泛存在,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采用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策略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目前,有一些研究证明了某些抗生素联合用药能够显著提高抗菌活性,例如三联药物方案(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泛昔洛韦)等。

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以寻找更有效的联合用药策略。

二、药物应用现状:1. 临床治疗实践:目前,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临床医生常常需要在耐药性、病原体菌株特性、患者病情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的患者,常常采用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

2. 防控措施的应用:除了药物治疗外,防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与蔓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上常常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并加强医疗机构的手卫生和环境清洁。

此外,及时的感染监测与管控也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面临的挑战与展望:1. 多重耐药性问题: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蔓延是抗菌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抗菌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如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药物使用不当等。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等环境中。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中被广泛认识为一种引起医院感染和肺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成为一种难治性感染的致病菌。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和突变导致的耐药性产生。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是主要的耐药机制之一,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基因媒介的传播,这些基因可以使菌株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突变机制也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突变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表达水平的改变,这些突变可以使菌株对抗生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产生变化,从而导致菌株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2. 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途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水源传播等多种途径。

接触传播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医务人员、患者和环境等各种接触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通常发生在密闭环境中如医院病房等。

水源传播通常发生在水处理系统、洗手间、浴室等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生物膜等途径传播。

3. 对策和措施: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为我们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加强对于典型出血致病菌的监测和教育工作,及时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性和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其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剂量,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此外,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减少接触传播的可能性。

另外,加强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防止菌株通过空气和水源传播。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传播途径是当前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亟需关注的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致病性共选择机制研究进展_宁唤唤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致病性共选择机制研究进展_宁唤唤

. 382 .世界范围内细菌耐药性不断提高的状况下,病原菌的致病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虽然病原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在进化时间上不同步[1],但它们均是克服抗生素压力和宿主防御体系等不利条件最终引起感染所必需的因 素。

致病性与耐药性是细菌适应环境的体现。

在耐药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细菌的致病性将收稿日期:2014-06-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No.81171620, No.1210063);西北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No.0795)作者简介:宁唤唤,女,生于1992年,主要从事病原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研究,E-mail: ninghuanhuan2014@*通讯作者,E-mail: shenlx@文章编号:1001-8689(2015)05-0382-0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致病性共选择机制研究进展宁唤唤 李晶 王严 李博 王波波 张悦 陈林 沈立新*(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部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摘要 :世界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状况下,包括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在内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耐药性的共选择、共进化现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不断深入的研究,这将有助于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和筛选提供新靶点。

本文综述了PA 致病性与耐药性共选择机制的遗传物质基础,并简单讨论二者变化关系及相关应用。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致病性;共选择;共进化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志码:A Progress on co-selection mechanism of antibiotics resistanceand virule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Ning Huan-huan, Li Jing, Wang Yan, Li Bo, Wang Bo-bo, Zhang Yue, Chen Lin and Shen Li-xin(Faculty of Life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 Western China,Ministry of Education, Xi’an 710069)Abstract Antibiotics resistance of bacteria has accelerated around the world nowadays. More and more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s with increased pathogenicity emerged in clinic and caused much more problems in human health all over the world. Co-sel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s that fav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resistant pathogens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most virulent and most resistant pathogen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 capable of causing serious and often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 in humans because of its resistance to many kinds of antibiotics as well as the large arsenal of virulence factors. P. aeruginosa has joined the ranks of these most virulent and most resistant "superbug". The progress on the co-selection of resistance and virulence in P . aeruginosa and the sequent application in clinic have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Resistance; Virulence; Co-selection; Co-evolution 怎样被耐药性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即细菌致病性与耐药性共选择(co-selection)的结果,将影响细菌的存活及对宿主的感染状态。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是一种多重耐药的病原菌,对众多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

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及技术的进展对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鉴定方法1. 形态学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在常规琼脂平板上生长呈青绿色,细菌呈短杆状或不规则杆状,革兰染色呈阴性,不产生孢子。

2. 生理和生化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可利用较多种类的碳源生长,产生草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酶类。

此外,它还可产生金黄色脆忻素、绿色芽孢杆菌素等色素。

3. 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O抗原和Vi抗原,结合凝集试验、血凝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被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和检测。

1. 16S rRNA基因测序:16S rRNA基因是细菌共有的基因,在物种鉴定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可溯源性,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其物种。

2. 基因片段PCR:利用铜绿假单胞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如oprL基因、oprD基因等,通过特异性条带出现可以判断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3. 多重PCR技术:多重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多个特异基因片段,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如gyrB、rpoB、27-kDa等基因片段。

三、质谱法质谱法是近年来快速进行菌种鉴定的一种方法,其应用已得到广泛推广。

主要有飞行时间质谱法、荧光定量PCR结合质谱法、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法等。

这些质谱方法可以通过菌株代谢产物的分子质量进行鉴定。

四、胶体金技术胶体金技术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或引物,利用胶体金颗粒作为信号素,通过胶体溶液在酶或免疫检测中的特异性反应,可以高度敏感地鉴定铜绿假单胞菌。

五、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鉴定技术,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传感机制来实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与耐药性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与耐药性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与耐药性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医院感染和慢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等,并且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往往具有高度的致病力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是引起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具有众多致病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使得该菌能够定植在宿主组织、破坏宿主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导致疾病。

其中,胞外聚集素(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的产生被认为是铜绿假单胞菌在宿主内稳定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胞外聚集素可以形成一种称为生物胶(biofilm)的结构,它能够保护菌体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宿主内长期存活,并且对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其基因组的多样性、菌体的多重防御机制和灵活的遗传适应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表现出卓越的耐药性。

特别是在医院环境中,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促使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快速发展,严重制约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和机制,如β内酰胺酶-Ⅱ、ECTS(Efflux pump correlated with multidrug resistance)、CRISPR系统等。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和耐药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分泌外毒素、附着于宿主细胞、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引起感染。

通过挖掘其蛋白质组和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与病原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如Elastase、LecA、T3S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如免疫抑制患者和长期住院的患者来说,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与该菌有关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黏附、侵入、生物膜形成、产生外毒素以及激活炎症反应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通过表面细菌附着素(adhesins)与宿主细胞发生黏附,这是感染的起始过程。

黏附后,细菌通过类型三分泌系统注入毒力因子,进一步侵入宿主细胞。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系列的蛋白质和酶类因子,能够帮助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从而实现持续性感染。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由黏多糖和细菌细胞聚集而成的保护结构。

生物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细胞的攻击,使得感染更加难以清除。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主要依赖于信号分子的调控,如环化二胞• Guanosine(c-di-GMP)的水平。

该信号分子在低水平下细菌呈自由游走状态,而高水平会促使细菌形成生物膜。

因此,阻断c-di-GMP通路可能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潜在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也是其致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毒素可以分为细胞外酶、肝素桥接纤维素和烷基喹啉等。

这些外毒素能够破坏宿主组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以及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增加感染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烷基喹啉,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溶解剂,可以破坏细胞膜,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从而为细菌的侵入提供更多的营养和生存空间。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还能够激活宿主的炎症反应。

感染后,宿主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诱导炎症细胞的聚集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不仅能够杀灭细菌,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参与清除感染。

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宿主组织的损害,从而对宿主产生更多的伤害。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

[基金项目] 滨州医学院科研计划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Y2020KYQD39)。

▲通讯作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张昊亭 高福泉▲ 张 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东滨州 256603[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A)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使治疗更加棘手。

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诱发PA 的感染,随着临床耐药PA 检出率的增加及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弱,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受到很大影响。

PA 的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是复杂的耐药机制,其中包括生物膜的形成、孔蛋白的介导作用、外排泵以及抗菌灭活酶的产生等。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不能有效控制PA 的感染,所以针对耐药机制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外排泵抑制剂、抗生素佐剂、相关灭活酶抑制剂、外膜透化剂。

此外,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一氧化氮疗法及纳米技术等特殊治疗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疫苗领域及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未来预防PA 感染的重要研究方向。

因此,研究PA 的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对PA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治疗技术;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纳米技术[中图分类号] R378.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8-0053-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8.13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ZHANG Haoting GAO Fuquan ZHANG Bin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Shandong, Binzhou 256603, China[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the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has made the treatment more challenging.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people with low immunity are prone to inducing PA infection. As the detection rate of clinically resistant PA increase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weakens,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some patients are greatly affected. The reason why PA infection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is the complex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the mediation of pore proteins, efflux pumps, and the production of antibacterial inactive enzymes.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antibiotic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PA infection,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its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drug therapy, including efflux pump inhibitors, antibiotic adjuvants, related inactive enzyme inhibitors, and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ers. In addition, special treatments such as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itric oxide therapy, and nanotechnology have also show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field of vaccines and enhancing one’s immunity are also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preventing PA infection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A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 infection.[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Treatment technique;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anotechnology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于许多环境中,特别是暴露于人类活动的土壤和水中[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致病性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致病性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致病性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在人类和动物中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致病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机体时,它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疾病的发展。

首先,该菌具有产生多种外毒素的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外毒素A(Exotoxin A),它是一种细胞毒素,能够干扰宿主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引起细胞死亡。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外毒素S(Exoenzyme S),使宿主细胞进行非正常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破坏。

此外,该菌还能产生多种草酰胺酶,通过破坏宿主组织的蛋白质结构引起组织损伤。

除了外毒素之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一种称为Type III分泌系统的特殊分泌机制。

这种分泌系统允许细菌将一些毒素和其他致病因子注射到宿主细胞内,从而破坏宿主细胞的功能。

这种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测,并且更有效地感染宿主细胞。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耐受多种抗生素的能力,这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菌通过多种机制获得耐药性,包括外排泵、细胞壁的改变以及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等。

这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中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它的抗生素敏感性研究以及针对耐药基因的治疗。

当前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表明,该菌致病的复杂性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传统上,研究主要关注外毒素的产生以及对宿主细胞的破坏。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Type III分泌系统在该菌的致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对致病机制的研究外,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的评估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评估不同菌株的致病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对不同宿主的影响,以及不同宿主对该菌感染的抵抗能力。

这有助于预测感染的严重程度,并且为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20
五、治疗方案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铜绿假单胞 菌对多种抗生素快速产生耐药性在临床抗感染的一线战场己是不
争的事实,对NCCLS推荐的一线用药,如庆大霉素、头孢噻 甲羧肟、哌拉西林等亦早己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就使 得临床的抗感染治疗显得越来越困难。故此,临床上还应加 强消毒防御,控制感染发生,同时,应更为合理地科学地使 用抗生素,并应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异常复杂,总括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①细菌产生抗菌活性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②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DNA旋
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③外膜通透性降低。
④生物膜形成。 ⑤主动泵出系统;等等。 其中主动泵出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起着
2021/3/10
24
六、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
1、实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措施
PAE细菌定植 对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意 义,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标本来源进行分析。一般 来说,以纯培养方式从正常无菌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 菌,要进行细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而从非无菌标本 如无临床特征或无肺炎症状的患者气管内标本分离到铜绿 假单胞菌,即使是优势生长,也没有必要鉴定,因为使用 多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常出现铜绿假单胞细菌定植。
假单胞菌的泛滥,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控制三、四代头孢 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每日查抗菌药物使用病例)。(2)碳 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需由两名特殊抗菌药物专家会诊同意 后方可使用。减少传播:每日LIS系统监测全院耐药菌产生, 一旦发现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立即通知临床执行接触隔离 :(1)将患者单间隔离。(2)病房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及护工、家属均严格执行手卫生,穿隔离衣。(4 )诊疗用品单人单用。(5)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每日两次 “84”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擦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研究新进展发表时间:2015-11-12T15:16:12.2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李海君[导读]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 402660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应加强监控。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 402660摘要: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因素,实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措施。

分析了铜绿假单胞菌存在的严重耐药性及多药耐药性:易于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导致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遗传背景比较复杂,目前需要重点监控以CC244为代表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以防其在医院大规模暴发与流行;细菌耐药率变迁与某一类别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相关性;PAE不仅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在升高,对临床常用的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越来越高。

医院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耐药性监测和医院感染的防治,结合药敏结果采用有效药物单一或联合、足量、足疗程治疗,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所以,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应加强监控。

同时,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医院卫生条件,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交叉感染,提高诊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因素;细菌耐药[Abstract]This is a review of infection factors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its advanc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experimental study.And this paper performs a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s MDR(multi-drug resistance)which includes following characters.It is easy to obtain exogenous resistant genes which results to resistance to other antimicrobial drugs.And has complicated genetic background,the CC244 pseudomonas aeruginosa needs to be treated as key monitoring in case the large-scale outbreak and popular in hospital.Furthermore,bacterial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a category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of PEA continues raising not only in carbapenem,but also in other Clinical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 agents.Hospital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strengthen drug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then combine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results to adopt full amount operative medicine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growth of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So clinic should enhance surveillance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 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At the same time,enhance the immunity of the patients,improve hospital hygiene,execute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system,use antimicrobial agents rationally,prevent cross infection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operation specification,with all these measures above done,th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nosocomial infection could be reduced.[Keywords]Pseudomonas Aeruginosa,Infection Factors,Bacterial Resistance铜绿假单胞菌(PAE)是最常见的引起严重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其引起的医院感染高达30%以上,而呼吸道感染率更高,居病原菌之首。

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作为养分,并能在低氧环境下生存和繁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该菌在医院内广泛定植于潮湿环境、物品表面、各类导管、开放的气道、患者及医务人员皮肤,常导致医院感染。

1 感染因素完整的皮肤粘膜是天然的屏障,故铜绿假单胞菌很少成为健康人的原发病原菌,但改变或损伤宿主正常的防御机制,如烧伤导致皮肤粘膜破坏、留置导尿、气管切开/插管,或免疫机制缺损如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等,应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常可导致皮肤、尿路、呼吸道等感染。

烧伤焦痂、婴儿或儿童的皮肤、脐带和肠道、老年人的尿道等则是较常见的原发病灶或入侵门户。

如果人体抵抗力降低或细菌毒力强,数量多,就可以在血中生长繁殖,发生败血症。

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因素的较强抵抗力及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有助于该菌在医院环境中存活而引起医院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道、伤口、尿道、血液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皮肤坏死出血性丘疹与糖尿病患者恶性外耳炎多由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所致。

医源性感染:手卫生依从性差、侵袭性操作、诊疗操作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环境卫生消毒未达标、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等,均是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

2 实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措施2.1 PAE细菌定植对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意义,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标本来源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以纯培养方式从正常无菌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要进行细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而从非无菌标本如无临床特征或无肺炎症状的患者气管内标本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即使是优势生长,也没有必要鉴定,因为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常出现铜绿假单胞细菌定植[1]。

2.2 PAE耐药性研究2.2.1 多药耐药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并且易于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导致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大多数耐药机制均可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并且该菌中往往多种耐药机制并存,因而该菌常作为多重耐药菌的典型代表[2]。

成功用于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干预措施包括:改进手卫生;应用接触隔离;主动筛查;员工教育培训;强化的环境清洁;医疗保健机构之间更好的多重耐药相关信息的沟通。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程,应以科学监测为基础,以现代管理为手段,以预防控制为目标,建立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科、临床科室同时联动机制,教育培训与质量控制干预相结合,才能达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最佳效果[3]。

2.2.2 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常见,并存在严重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性,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各种灭活或修饰酶、菌体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膜屏障与主动外排、生物膜的形成等。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控制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泛滥,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控制三、四代头孢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每日查抗菌药物使用病例)。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需由两名特殊抗菌药物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

减少传播:每日LIS系统监测全院耐药菌产生,一旦发现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立即通知临床执行接触隔离:(1)将患者单间隔离。

(2)病房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及护工、家属均严格执行手卫生,穿隔离衣。

(4)诊疗用品单人单用。

(5)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每日两次“84”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擦拭[4]。

2.2.3 铜绿假单胞菌呈现明显的固有耐药性,对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原为敏感的抗生素也可以产生耐药,因此,初代敏感的菌株在治疗3-4天后,测试重复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是必要的。

目前,对假单胞菌感染多采用联合治疗,如选用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一种氨基糖苷类或一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如败血症、骨髓炎及囊性纤维化患者应延长疗程。

2.2.4 展冠军等通过对近3年临床分离的PAE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进行统计分析,探讨PAE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细菌耐药率变迁与某一类别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依据。

轮换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分散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选择与耐药率增长呈负相关的抗菌药物进行轮换,有助于恢复细菌的敏感性。

单纯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减少耐药率的上升,细菌耐药性变化不仅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有关,还与药物自身的特点诸如药动学、抗菌活性、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临床用药管理模式等有关。

控制医院感染、规范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环境监测,实行消毒与隔离制度,也是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在医院产生和播散的重要措施[5]。

2.2.5 闫玉兰分析出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机制复杂,产金属酶、主动外排机制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这三者单独或同时存在都会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耐药。

就目前来看,铜绿假单胞菌不仅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在升高,对临床常用的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应加强监控;并与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另外,必须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监测[6]。

张子书等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性,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而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