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先秦_新儒家_论_从墨子_非儒_看儒墨关系
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
事人 ,焉 能事鬼 ” ,表 明他 至 少没有 否定 鬼神 的存 在 ; 子也并 非一 味提倡 厚 葬 。 孔
而不悦 , 厚葬 靡财 而贫 民 , 久 ] [ 服伤生 而害 事 , 背 故 周道 而用夏 政 。” 《 ( 淮南 子 ・ 略》 要 )
墨子攻 击儒 家的地方 主要 在于 四点 :
周 公和管 叔 , 其服 一样 . 结果 一仁 一暴 ; 正 的圣王 真
之 法是 “ 棺三 寸 , 以朽体 ; 足 衣衾 三领 , 以覆 恶 : 足 以
及 其葬也 , 下毋 及泉 , 上毋 通臭 ” ( 墨子 ・ 。《 节葬 下》 )
进 而 明确 指 出 , 葬是 一种 习俗 , 丧 百里 不 同俗 : 东 越
学 术界 一 般 又都 认 为 墨子 是 孔 子 的反 对者 和
批 判 者 , 而 , 读 《 子》 发 现事 实并 不 是 这样 。 然 通 墨 ,
墨子 非儒 , 从来 没有反 对过孔 子 。 却 “ 墨子 学儒 者之业 , 受孔 子 之术 , 以为 其礼烦 扰
四条 “ 政策 措施 ” 而且这 四政 与孔 子本人 的思想 尚 。 有差 异 。孔子并 非 不信鬼 , 敬鬼 神而远 之 ” “ 能 “ ,未
“ 儒之 道足 以丧天 下者 四政 焉 : 以天为不 明 . 儒 以鬼 为不神 , 天鬼 不说 。此 足 以丧天下 。又厚 葬久
丧, 重为棺椁 , 为衣 衾 , 死若 徙 , 年哭 泣 , 然 多 送 三 扶 后起 , 杖然后 行 , 无 闻 , 耳 目无见 。 此足 以丧天下 。 又
礼 。《: ・ 弓上》 =记 檀 i L 也记 载 , 游 问丧具 , 子 孔子 答 以 “ 家之有 无 ” 家里 富有 , 称 , 也不 能跆 礼厚 葬 . 财则 无 不可 以备礼 。颜 子家 贫 , 又未 出仕 , 葬便 不合 礼 , 厚 孔子 不许可 , 实为爱 之 以德 。 就是说厚 葬 与否 , 也 孔
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卷附答案详析
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
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
《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
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
从公元前5世纪墨子推出《兼爱》等重要论文,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墨家《墨经》六篇,历时近三百年的学理积淀,墨家学人从十多个角度,阐发“兼爱”学说的深层意蕴。
墨家“兼爱”论题的论证,强调全人类的共同本性和爱的整体性、普遍性、彻底性、穷尽性、交互性、平等性与不可分割性,强调兼爱是人类善良的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人,都包含在“兼爱”的范围。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
“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二、 墨子及墨家学派
• 3.非命强力:
• “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 述,非仁者之言也〞
•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 不生〞
• 墨子提出“强力从事〞的著名论点。
• 墨子认为,必须克服懒惰倦怠的不 良风习,树立强力进取的精神,他 提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 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 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 饱,不强必饥〞“强必暧,不强必 寒〞。世间的治乱、安危、贫富、 贵贱完全是由人自身努力与否决定 的。
•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 现存3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 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局部:一局部是记载墨子言行, 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 另一局部?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 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 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 他主张革除这种陈俗旧礼,树立节 用的风气。
• 3.非乐:
• 墨子锋利地指出:“上不厌 其乐,下不堪其苦〞乃是危 害天下的巨大祸害。“节俭 那么昌,淫逸那么亡。〞这 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历史 规律
(三)、主张尚贤、尚同
• 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新的 用人原那么。
• 提出要“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不仅反对世卿世禄制,而且反对天 子的世袭制。
• 认为天和鬼具有绝对权威,可以普 济众生,赏善罚恶,除暴安民,谁 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天和 鬼的惩罚。同时认为鬼神是对人民 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七)、 墨子对知识的分类和四识、 三表的认识论体系
• 1.七知:墨家根据各种知识的来源和内 容将知识分为七类:“知:闻、说、亲; 名、实、合、为。〞
论儒墨之争
论儒墨之争先秦诸子之中,第一个正面批判孔子的是墨子,儒家的第一个正面反对派就是墨家。
墨子在和巫马子辩论时将儒家比成了乱世中火上浇油的罪犯,而儒家的二号人物孟子更是痛批墨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是什么让这两家水火不容?我认为有下面2点原因:一、儒墨给当时社会开的药方不同。
儒墨两家都认为当时社会黑暗战争不断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少了爱,但在如何爱上却有了分歧。
儒家讲究推己及人,有爱家人,到爱族人,到爱乡里人,再到爱国人,最后是爱世界上的人。
这就是孔子及儒家长时间所宣扬的亲亲之爱,孔子对叶公曾说:“吾乡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儒家一直都是一个亲情至上的学派,自孔子开始,儒家所推行的一切就是以“亲亲”之爱作为基石的,为什么这样做,《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认为亲亲之爱是天性之爱,是人世间最靠得住的爱,所以儒家认为亲亲之爱是可以推广的。
墨家却认为这样有等级的爱是错的,是永远不会实现的,墨子认为只要爱被画上了等级色彩那么这样的爱就永远不会是纯真的爱,则这样有目的的爱就必然会导致极端自私。
墨子对于当时“家相篡,国相攻,人相贼”开出的药方是“兼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墨家认为这样做会带来的是“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而且墨家认为这种兼爱很好推行。
墨子曾言:“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越王好勇士,国人多战死。
”由此,墨子认为只要统治者乐意兼爱,则上行下效,底下所有人便可实行兼爱。
由此儒墨有过几次大辩论,如巫马子与墨子就有过。
而我认为,孔子和墨子的出生不同,所以对大变革之看法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先做好等级之爱,再谈兼善天下。
【精选】关于墨家的资料
诸子百家之墨家大观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是ˇ百家争鸣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创始人为墨子。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
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
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
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
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
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
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
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
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
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
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
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先秦诸子之儒墨之辩
先秦诸子之儒墨之辩摘要:“儒”由孔子最早提出,泛指掌管教育和文化的职业,后来作为文化的通称。
后人把孔子创立的,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学派称为“儒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曾入儒门,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赞同儒家的厚葬和久丧,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
墨家学派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
先秦儒墨两家在“爱”、“利”、“命”、“天”诸观念上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从价值取向上探讨了这两种“俱道尧舜”的学说何以会在根本的义理处判若泾渭。
关键词:儒墨之辨;爱;利;命;天一、“爱”辨“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也把言“爱”心曲不尽相合的儒墨两家区别开来。
孔子由“仁”说“爱”,“爱”只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以“兼爱”为其学说的主导祈向,而“兼”以“爱”之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
从墨子与孔子在“爱”上的这一微妙差异,大致可窥见儒墨两种教化何以终究会各趋一途。
二、“利”辨墨子所谓“兼爱”,其重心并不落在自身,它必得从“交相利”之“利”那里获得最后的证可。
诚然,这“利”是“天下之大利”。
因“兼爱”而“非攻”,“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因“兼爱”而鳏老有所终,孤童有所长,其价值仍被归结于“利”:“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
”墨家尚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右鬼”、“法天”,所有这些都各自体现某种价值,但此类价值却又无一不辐辏于“利”而以“天下之大利”为轴心。
墨家甚至也袭用了“仁”、“义”、“忠”、“孝”诸儒家用语,不过“仁”、“义”、“忠”、“孝”等几乎都被赋予了“利”的内涵。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固然是墨者躬身践履的“义”举,而“仁人之事者”也被确定为“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与墨家“义”、“利”一体之说大相径庭,儒家严于“义”、“利”之辨。
墨子生平详细资料介绍,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墨子生平详细资料介绍,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姓名:姓墨,名翟,后世尊称为墨子生卒: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朝代:春秋籍贯:邾国(今山东滕州)评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生平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时期邾国(今山东滕州)人。
墨子出身低微,自称“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
但他又自承是“贱人”,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因而养成了勤俭节约、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艺,与鲁班齐名。
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成为其时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
儒墨两派互相驳辩,并称“显学”,揭开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序幕。
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
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
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
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却拒绝楚王赐地而去。
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能成功。
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
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他日夜不休,奔走四方,“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的精神。
鲁迅根据《公输篇》写成了著名小说《非攻》,再现了墨子的传奇形象。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
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墨子》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因不满儒家思想,自成门派后,即和儒家并称“孔墨显学”
墨子因不满儒家思想,自成门派后,即和儒家并称“孔墨显学”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人(一说是宋国人)。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大约生于公元前486年,卒于公元前376年。
墨子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当过木匠,擅长机械制造,造过车子、兵器等,并且和当时著名的木匠祖师鲁班较量过技巧,因此,在当时的木匠业有墨子和鲁班齐名之说。
墨子也是一个自然科学者,在物理、数学方面,也有很多杰出的成就。
墨子做过小官,参加过政治运动,因此,他很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情况。
墨子早年时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后来,墨子不满儒家崇尚天命、厚葬久丧、奢靡礼乐、尚宗费财等理论,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因此,墨子自己成立了一个学派,招收徒弟进行讲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参加政治活动,不遗余力的反对战争。
他倡导的思想主要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这些,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也被誉为劳动人们的哲学家。
墨子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是属于掠夺性的战争。
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等是正义;相反,大攻小,强凌弱,众暴寡是“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当时的儒家孔子已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但儒家强调的是在贵族范围内选贤。
而墨子则认为即使是农夫工匠,“有能则举之”。
在他看来,“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反对世袭制度,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担当。
而这些思想就是墨子主张打破儒家所维护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宗亲制度。
2018-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简介_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简介_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墨子是位思想巨子,因为他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他也是位大爱无言的圣贤,因为他是整个中国两千年文明历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墨子人物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墨子人物生平家世出身墨子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
后简略为墨姓。
约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公元前476年,墨氏喜添贵子,墨子应运而生。
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早年经历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
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
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关于墨子的介绍
关于墨子的介绍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汉族,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滕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书中体现的墨子的思想在后世仍具有一定影响,广为流传的《千字文》中便记载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丝染”的故事。
到了清朝,随着诸子学的兴起,学者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概况简介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滕州)。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
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先秦诸子4:墨家
儒墨显学之争还有其鲁国的时代背景。《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说,“鲁穆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公仪子即公仪休,贤者,为官清廉,拒收贿赂。在其为政期间,鲁国政治上还算比较好。子思是孔子之孙,也是贤者,《孟子》记载,鲁穆公尊礼子思,为了使子思安心在鲁从政,经常派人去安慰子思,保证按子思的建议办事。孟子还谈到在穆公朝中任职的泄柳、申详。泄柳即子柳,亦即《说苑·杂言》所说的子庚。《孟子·滕文公下》记载,鲁穆公礼贤,最初亲自见泄柳。而泄柳“闭门而不纳”,即不开门与他相见。可见鲁穆公尚贤之一斑。申详,据《礼记·檀弓上》郑玄注,为孔子学生子张的儿子、子游的女婿。当时儒家在鲁国势力颇大,鲁穆公时,孔子的弟子曾参已死,他的儿子曾申也是有名的儒者。那时年青的吴起从卫逃至鲁,便投到曾申门下。后来与曾申决裂,学兵法而成为鲁将。吴起之所以破格提拔为鲁将,与鲁穆公礼贤是分不开的。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谈到鲁穆公礼贤诸人中有“南宫边”,列于墨子之后,(《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46页。)但墨子弟子中无此人,恐为南宫适之误。南宫适为鲁大夫,孔子的弟子。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他们的领袖称为“巨子”。第一任巨子是墨子,后来的“巨子”有孟胜、田襄子、腹黄享(音tún,吞)等。由“巨子”执行“墨子之法”。墨者“巨子”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黄享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命令不杀。腹黄享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吕氏春秋》卷一《去私》。)这个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墨家纪律的严明啊。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具有“赴火蹈刀,死不还踵”(《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的精神。但是,墨家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吕氏春秋·上德》记载,在楚国旧贵族阳城君等杀害从事变法改革的吴起时,墨者“巨子”孟胜就站在阳城君一边。后来阳城君畏罪逃走,楚国要收回其封国。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他传“巨子”于田襄子,自己为阳城君死难,许多弟子也从其死。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侠客”的精神。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游侠那样:如果行为并不符合正义,但是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等等。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阅读答案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
“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莱然。
”“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
”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
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墨子是春秋时期哪国人
墨子是春秋时期哪国人墨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那么墨子是春秋时期哪国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墨子是春秋时期哪国人,希望对你有帮助!墨子简介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也有说他为鲁阳人或滕国人,他是宋国目夷的后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
墨子的先祖原是殷商的王室,后因故降为了平民,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是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小时候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也接受了文化教育,曾学习儒学,但对儒家的一些思想不予认同。
墨子最后舍弃儒学,而另外创立了“墨学”,提出了“非攻”、“兼爱”、“尚贤”等管线,四处讲学,广收门徒,很快有了大批的追随着,形成了一个团体称“墨家”。
在墨子晚年的时候,墨学已与儒学齐名,并称为“显学”,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之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儒墨显学可谓是百家之首。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个学派,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后墨子的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与语录,写成了《墨子》。
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墨子,名翟,鲁人(也有宋人说),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年到前376年。
墨子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创立墨家学说,代表作品有《墨子》。
不过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五十三篇,有十八篇已经遗失,而还有八篇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
《墨子》这本书,其实不是墨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现在比较得到大家认同的是,《墨子》这本书主要是记载墨子和他弟子的一些对话、问答,是由墨子本人或者他的弟子甚至一些后世人记录而成的。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墨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善于制造,不管是制造用于军事攻守的武器还是生活中的工具。
《墨子兵法》中关于器械的篇章尤为著名,墨子曾设计了连弩之车、掷车、转射机、窑灶鼓囊等攻守城的武器。
他还曾制成"木鸢",在天空飞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掉落。
墨家墨子基本介绍
墨家墨子基本介绍墨家墨子基本介绍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韩非子‧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
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墨家同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或钜子”,墨家的成员都自称为“墨者”。
墨翟可能是第一代“巨子”。
巨子由上代指定,代代相传,在团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
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
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例如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
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
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但是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
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墨子简介资料
墨子简介资料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生平经历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清朝学者汪中治墨学,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
墨子与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
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
墨子一生过著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2],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主要作品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以下译自英文版wikipedia,足可见研究中国文化必须出国) 《Mozi》也是墨家子弟根据墨子思想汇编的哲学文本的名字。
《墨子》兼爱与无为:儒墨两家思想的交汇点
《墨子》兼爱与无为:儒墨两家思想的交汇点《墨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哲学文献,集中体现了墨子学派的思想主张。
墨子学派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与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交汇与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墨子》中兼爱与无为的思想,详细分析儒墨两家在这两个观念上的交汇点。
一、兼爱的概念与意义《墨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兼爱。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包容并关爱他人,摒弃私利和偏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兼爱不仅局限于个体间的关系,更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于整个人类的温暖和关怀。
儒家学派也注重兼爱的概念,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亲善与礼仪的重要性。
即使在道德行为的层面上,儒家也呼吁人们应该对他人抱有同情和爱心。
墨子与儒家在兼爱的思想上有着共通之处。
无论是追求社会和谐,还是关爱他人,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的社会环境。
儒墨两家的兼爱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无为的观念与实践《墨子》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无为。
墨子主张政府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避免干预过多,以便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政府应该少作为,以防止过度干预带来的不良后果。
儒家学派同样注重无为的观念。
儒家强调仁德与道德修养,在个人层面上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自我完善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儒家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的影响,它积极倡导和平无为的行为方式。
墨子与儒家在无为的思想上也存在交汇点。
无论是政府的无为治理还是个体的无为修养,都体现了两家学派对于社会和个人自由的追求。
墨子的无为治理意味着少作为,减少政府对于社会的干预,而儒家的无为修养则意味着个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同时对于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
三、儒墨两家思想的交汇点在兼爱与无为两个观念上,墨子学派和儒家学派存在着明显的交汇点。
兼爱是两家思想的共同关注点,墨子主张的兼爱体现了对于人类社会的关怀与爱心,而儒家学派则通过亲善和礼仪让人们更好地实践兼爱的理念。
墨子
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017/9/30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家所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从而引起了当时自君主到庶
民等阶层的强烈兴趣。
墨子的主要是想
① 兼爱非攻 ② 天志明鬼 平等与博爱、和平 天赋人权、制约君主
③ 尚同尚贤
④ 节用节葬 ⑤ 非乐 ⑥ 非命
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清廉俭朴 反对音乐 反对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2017/9/30
1.社会理想——兼爱、非攻
2017/9/30
⑵节葬
针对当时贵族阶层厚葬久丧的社会风气,墨子又专门提出
“节葬”之说。儒家提倡“厚葬久丧”,认为随葬品的厚薄 、丧期的长短最能体现贵贱等级、亲疏远近的差别。墨子站 在实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厚葬”是多埋赋 财,“久丧”是久禁从事,两者均属于对人力财力的浪费,
因而都是必须废除的陋习。节葬实际是节用的一个方面,生
2017/9/30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
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墨子简介和思想概略
2 在先后次序上 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 吾亲也。《兼爱下 》
3 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上
《兼爱中》:“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
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 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 之。”
时人认为兼爱太难,不易行得通。墨
子认为“特上弗以为政,下不以为行 故也。”(《兼爱中》) 举例: 晋文公好苴服
“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
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然则天何欲 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 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 兼而利之也。”(《法仪》) 墨子讲“兼爱”可视为道德的宗教化, 墨子的道德观最后归于天志与神权。 孔子讲“仁”是道德的人伦化,将人 从神权笼罩下分离出来,说“敬鬼神 而远之”。
区分为三组,其中,《经上》《经上》 《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 取》等6篇为一组,主要讨论逻辑和科 学问题,属后期墨家的作品,《备城 门》以下11篇为一组,是对墨家的防 御技术和守城器械的记载和说明,其 余36篇则直接与墨子本人的言论和活 动有关,是我们研究墨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
墨子既在思想上教导人民反对不义之
战,又于行动上帮助弱小抵御强权。 《鲁问篇》载:齐将伐鲁,墨子晓齐 王以利害;鲁阳文君将攻打郑国,墨 子明鲁阳文君以大义。 《公输篇》则详细的记载了墨子制止 楚国攻打宋国的事迹。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 十夜而至于郢(ying),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 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 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 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 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 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 曰:“然,乎不已乎(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3),邻有敝舆,而欲 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 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 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 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yuantuo)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楠、豫章,宋无长木,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 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 变,子墨子九距之(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u)有余 (5)。公输盘诎(6),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 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 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 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7)。故曰: “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2-01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YB155)作者简介:刘绪义(1971-),湖南双峰人,长沙税务干部学院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刘绪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872)摘要:如果根据确立学派的两个条件(一是思想者自称,一是基准概念和观念),墨子并没有建立一个所谓的“墨学”,墨子和孔子一样并没有创立学派的意图。
墨子和孔子的基本精神是相似的,并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因此,不存在在儒学一尊之际,墨学却消亡了这一说法。
研究墨子哲学,首要的当然是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区分孔子与儒学,确切地把握孔子与墨子的哲学精神,同时回到诸子发生的历史境域。
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墨子哲学实际上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哲学精神。
墨子非儒,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化和庸俗化,坚持的是孔子的正道,因而,墨子所开创的“墨学”本质上是一种“新儒学”。
关键词:墨子哲学;择务而从事;新儒学中图分类号:B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0)02-0032-06墨子“非儒”的逻辑起点学术界一般又都认为墨子是孔子的反对者和批判者,然而,通读《墨子》,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墨子非儒,却从来没有反对过孔子。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淮南子·要略》)墨子攻击儒家的地方主要在于四点:“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
此足以丧天下。
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然后起,杖然后行,耳无闻,目无见。
此足以丧天下。
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
此足以丧天下。
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
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
此足以丧天下。
”(《墨子·公孟》)通常人们根据这四点肯定儒墨的差异。
一信鬼,一明鬼;一厚葬,一节葬;一重乐,一非乐;一信天命,一倡非命。
这四点被认为是墨子“非儒”的“明证”,也是他攻击孔子和儒家的“要害”。
看起来,墨子和孔子似乎是要对着干,你反对的我偏要赞成。
事实上,换个角度看,并非如此。
首先,墨子反对的这“四政”,摆明了不是孔子的思想,至少不是他的核心思想。
所谓“四政”,是指四条“政策措施”。
而且这四政与孔子本人的思想尚有差异。
孔子并非不信鬼,“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明他至少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孔子也并非一味提倡厚葬。
《论语·先进》载:“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弟子,孔子尚且明确不许厚葬,因为违礼。
《礼记·檀弓上》也记载,子游问丧具,孔子答以“称家之有无”,家里富有,也不能踰礼厚葬,无财则不可以备礼。
颜子家贫,又未出仕,厚葬便不合礼,孔子不许可,实为爱之以德。
也就是说厚葬与否,孔子有两大原则,一是视礼而定,一是视财力而定。
墨子批驳的是儒家的教条主义,他指出“行不在服”,周公和管叔,其服一样,结果一仁一暴;真正的圣王之法是“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
(《墨子·节葬下》)进而明确指出,丧葬是一种习俗,百里不同俗:越东的輆沐之国,父亲死了要连母亲一齐抛弃掉,其俗以为“鬼妻不可与居处”也;炎人国的父母死了须先朽其肉,然后埋其骨;至于仪渠国则流行火葬。
墨子的这些论证就是今人都无从辩驳,就在于其思想是第31卷第2期2010年3月云梦学刊Journal of YunmengVol.31,No.2Mar.2010因应时势的,不像当世或后世的俗儒腐儒。
孔子重视礼乐,但他崇尚的是雅乐,对“郑声”那种声色犬马非礼之乐,孔子一样坚决反对。
关于天命,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中,“天”出现了32次,“命”出现了18次,但“天命”作为一个完整的词仅出现了3次。
孔子对天命的窥探与体认,主要涵盖了“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孔子并非宿命论者。
同样,墨子非命,是因为他有“天志”。
由上可知,墨子反对的儒家“四政”,恰恰是人们所说的伪儒、俗儒、小人儒。
至于墨子对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义”都没有任何批评,而且《墨子》一书中也反复提到仁、义。
墨子是以“兼爱”来解释“仁”,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阐发“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这是墨子哲学的一大贡献。
它剥离了当时的宗法制和血缘性,这是墨子的哲学对孔子仁学的重要理论创新,在今天看来更有现实意义。
那么,墨子为什么要“背周道而用夏政”呢?所谓“夏政”,与《庄子·天下》中讲的“禹之道”应是一回事,但绝非某些学者所讲的那种氏族首领与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公有制,而是夏禹重实行的精神。
“周道”一则讲求“爱有等差”、“亲亲尊尊”的宗法制;一则是重文尚礼的精神。
因此,去周道而施夏政,与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他心悦夏禹为疏通洪水,亲自奔波,劳累到腿上无毛,股上无肉,为天下百姓利益不辞艰苦的精神。
背周道而用夏政,也与墨子的生存境域有关。
墨子是哪里人?一说是鲁国人,一说是宋国人。
前者以孙诒让为代表,后者以俞正燮为代表。
其实争来争去,考证墨子是哪国人,意义都不是十分重大。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了解其哲学思想的渊源所在。
不管持哪种意见,到头来,不得不说墨子与宋国的关系。
我以为,墨子是地道的宋国人,不管是从已有的史实来看,还是从其思想渊源来看,都不需太多的争议。
不仅墨子本人是宋国人,而且大量的墨子弟子也多是宋国人。
墨学兴起于宋,是地道的宋国本土学派。
关于这一点,前人有很多论述,《韩非子》云:“墨子之说,传先生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清代学者俞正燮说:“墨者,宋君臣之学也。
”并认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来源于宋人的思想。
[1]哲学家冯友兰还认为,只有宋国这样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才能产生墨子独特的思想,是宋国的民俗与民风造就了墨子强本节用的主张。
[2]墨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名噪一时的“显学”,也是以宋为中心,影响遍及各大小诸侯国。
其受欢迎之程度有甚于儒学。
墨学在宋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深得宋人的同情,故墨子与宋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墨子步行十天十夜从鲁赴楚,专为止楚攻宋,墨子为帮助守宋都,曾一次性出动三百弟子。
宋国继承并保留、发展了殷商文化。
韩宣子称“周礼尽在鲁”,可能还是一种外交辞令。
而殷礼尽在宋,则是毫不夸张。
关于宋国文化的特殊地位,唐代啖助说:“予观《左氏传》,自周晋齐宋楚郑等国之事最详,晋则每出一师,具列将佐,宋则每因兴废,各举六卿。
故知史策之文,每国各异,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之。
”[3]既然作为“殷之三仁”之一的微子是宋国的始祖,那么殷商文化中的合理或优秀成分不可能不保留下来。
但是,有周一代,宋国的形象都很尴尬。
这里,首先得提到商纣。
亡国之商纣一直是周朝立国后用以打击、恶魔化前代殷商的重要道具,被作为无道暴君。
《尚书》是先秦最可信的典籍之一,历数了商纣的几大“罪状”。
其中最大的罪名是酗酒。
其次,分别是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
其实这些都算不上什么特别了不得的罪名,但到了战国及以后,诸种罪名都加诸于其身了。
恢复商纣的真实面貌有助于了解殷商文化与宋文化。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意识到这种现象,并开始为商纣“平反”: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荀子:“桀、纣……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淮南子:“故三代之善,知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也。
”既然要夺取他的政权,又要他的后代不造反,就只有在名誉上搞臭他,在舆论上战胜他。
《尚书》中不少的篇幅就是这样一种手段。
有破有立,所谓“天命在周”则是另一个角度的舆论立言。
这一手法被后世所完整继承。
《韩非子》、《左传》中记录了好第2期刘绪义: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33些条这样的例子,延至秦汉、唐宋以降,几乎都不出下面这样的模式:文公伐宋,乃先宣言曰:“吾闻宋君无道,蔑侮长老,分财不中,教令不信,余来为民诛之!”(《韩非子·外储说》)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孟子·滕文公下》一语破的:“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
”两相对照,我们方知,原来这才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大传统”。
后世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周公制礼,似乎全是周公的新创,其实这绝不是无所本的,周公的视野再宽广,本事再强大,仍不出殷商文化。
礼本古代巫术的产物,殷承夏,周承殷,这从箕子向武王献洪范九畴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商纣之亡国,一个原因就是喝了酒,慢待了礼神。
学术界公认《洪范》即大法,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准则和行政准则,故而礼绝不是周公凭空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微子一人之思想,而是积三代实践经验的总结。
方孝岳则肯定“洪范实殷代巫祝之书”,从中亦可看出殷商文化的成熟程度。
宋在文化上尤其是习俗上沿用并继承殷商文化,形成了尊天事鬼而非命的宗教传统与重生重民的人本观念、知礼谦让的礼仪风尚。
宋人对天的敬畏屡见于史籍,《左传》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事鬼神和西周重人事形成鲜明的对照,非命则是对天命的抗争,比如宋襄公在明知“天之弃商久矣”的情势下仍然致力于复兴就是典型,其不甘心,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体现得更明显,是年楚国围宋都长达九个月,城中缺粮,可宋人哪怕易子而食也不屈服,这种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宋国做得到。
宋也是礼仪之邦,殷商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故宋宣公死前让位于兄弟穆公,穆公三让而受,穆公为让位于宣公子与夷,令儿子出居郑。
宋恒公死前,太子慈父要让位于目夷,目夷不肯,慈父即宋襄公。
著名的宋楚泓水之战,襄公“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做法虽然为时人所笑,但恰好与这些所笑他的国家形成鲜明的对照,更说明当礼崩乐坏之际,只有宋国尚能坚守礼仪。
大多数学者认为宋文化滞后于时代,执着于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变通,其实于理无据。
宋人能在困厄之际,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与宋文化中那种“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时而处顺”的特质分不开。
宋国三朝老臣正考父,孔子的远祖,其鼎铭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左传·昭公七年》)这简直就到了忍辱负重的地步,但正是这样一种柔忍之术,宋国得以一度振衰而起。
墨子哲学思想就产生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
因此,和孔子一样,墨子是在力图作一番“哲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