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 》读后感
2024年匠人精神读后感(2篇)
2024年匠人精神读后感第一次读到付守永先生的《工匠精神》一书,是在今年3月中旬到河南许昌胖东来游学参观时,封面并不花哨的这本书却用烫金工艺突出了“工匠精神”四个字,好奇引导我继续读下去。
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目录,翻开目录看到了我熟悉的企业案例,比如德胜洋楼,比如热门的乔布斯。
这都是让我尊敬和敬畏的企业与企业家,我倒想看看作者都会怎样来剖析和介绍。
重新翻开封面,扉页上的第一句话牢牢的吸引了我:“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每时每刻都在热议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这天,在时代热情鼓噪快公司大跳跃的时刻,我们距离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都貌似太远了,所以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会在新闻栏目中发起“你幸福吗”的问话。
我也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多数朋友都会觉得并没有到达自己想象的幸福,问及他们想要的幸福,回答是“农妇、山泉、有点田”或者“在海边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也许物质程度能满足,却唯独失去了内心的幸福。
前几天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因为质量问题给当初宣传自己的工匠精神一个响亮的耳光,其实互联网时代,怎样营销、推广、吸引粉丝,那都是后话,互联网时代,产品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小野二郎的寿司店、苏州德胜洋楼、河南许昌胖东来都是对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
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很多员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
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向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就务必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务必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怨言会扼杀你的激情和价值。
工匠精神读后感范文(5篇)
工匠精神读后感范文(5篇)大国工匠精神读后感篇一谈起大国工匠,就想起这句话,就如同从前,书信很长,马车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样。
工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进去,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做作品时的场景,只是在书里的只字片语中了解到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
现在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吗?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即厨师的意思,但是他的技艺非常精湛,就连梁惠王也不由得的夸赞他,其实他也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
忠于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
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
就如韩愈《师说》中的一句,“术业有专攻。
”我所以为的工匠精神,也莫过如此了吧:不仅仅以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对自己手中的东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上一层楼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作为手工业出产大国,瓷器、玉雕、绣品都是出自匠人之手。
虽然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所创造的,却是举世无双的宝物。
就拿瓷器来举例子,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工匠不断的推陈出新,又怎么会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由最开始的素瓷,到后来洁白无瑕的白瓷,范文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秘色瓷、珐琅彩。
这不知多少工匠倾注了全部心血进去,方得一“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
也许,工匠精神的另一层含义也告诫我们,不仅也对自己的作品用心,更要懂得来之不易的成果,总结下去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承不断推新的文明。
周杰伦有这样一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以前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啊,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
华夏意匠读书报告
《华夏意匠》—读书报告摘要:正最近读到李允鉌先生的《华夏意匠》,这是本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但是真好看,读这本书,如同在漫漫岁月长河里快速掠过。
与著名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比起来,《华夏意匠》的立意更高,从建筑讲到历史、人文,而且触角颇深,处处有作者自己独到的思索和心得关键词:建筑类型木结构立面视距总结《华夏意匠》又名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是李允鉌先生的著作。
对于中国古典建筑我只是有朦胧的兴趣,长期生活在北京,经常能看到这些古典建筑,常被那些壮丽屋檐曲线所吸引,那飞檐上的鸟兽,飞檐下的铃铛,那红色的墙面,那金碧辉煌的色调,那四合院的垂花门雀替,那路边的牌坊,那神秘的城楼,都那么让人陶醉。
走在颐和园时,曾感慨为何古人的建筑总是那么融洽的与自然相结合,而现代的建筑总是钢筋水泥让人无味。
走在江南的园林时,又被另一个风格的美所吸引,那粉墙黛瓦,临水的扶廊,各种巧妙的门和窗,构成了另一种婉约的世界。
可惜我只知道他们很美,却看不懂,就好像知道这是一瓶好酒,却不知道如何品味。
《华夏意匠》从中国建筑的发展、古代先人在建筑房屋时的想法、先人哲学对建筑的影响到对建筑本身的平面、立面、结构、各种组件的剖析,再到园林、城墙、陵园等各种建筑类型的说明,最后讲到城市规划和设计施工,很系统的讲述了为何我们的建筑最后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格、为何要这么设计、这么设计的力学、审美和礼制方面的原因,以及随着中国朝代的变更、文化的发展,建筑在这一过程的演变,从大方向到小部件,细细的揭开了中国古典建筑这个神秘的面纱。
虽然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书,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它融合了很多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的观点,加上恰到好处的配图读起来反而有些爱不释手。
对于对于古典建筑有点兴趣的人来说,是一本难得入门引导的好书。
摘取其中的观点,记录一二。
西方人在建筑上重视创造一个长久性的环境,中国人却着眼与于建立当代的天地。
在《园冶》中,提出中国人的建筑态度,认为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物可以传至千年,人生却不过百岁。
《华夏意匠 》读后感
读《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感姓名:蒋泉班级:建筑11101 学号:201103406坦白说,有些时候,尽管早已证明自己不太适合去搞建筑及其配套的设计,但自己到底是花了几年时间把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读出来了的,因而难免对“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就像自己对青春的感情一样。
青春没有对错,甚至没有好坏,只有青春无悔。
以前在学校,当然并不喜欢读书。
确切地说,是不喜欢读教科书。
时间很不可理喻,很多年后,我开始有点怀念那些课本的颜色。
当年对它们感情麻木,固然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把读书当作是一个负担,顺便也连累在读书过程之中读过的那些书。
另外,显然的是,当初“只是为读书”的狭隘,自己亦没有更多的选择。
过后回头想一想,这里面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教科书并不都是,或者说,基本都不是好书。
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学校里的“教科书”,它就是以“教”为主、照本宣“科”,它充斥着金“科”玉律、“教”条主义。
是的,这样的书就是教科书,没有感情,缺乏引导的书。
因此自己又曾经怨望,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不给我们介绍一两本好书。
比如李允鉌先生的这本《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以我的才力,这种在建筑和历史上都同样是半罐水的才力,我觉得我实在没有资格对李先生的大作评头论足。
但我竟然会厚脸皮地发现,我这样的人却不多,不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矜贵——否则不会有“物以稀为贵”这种传统的评断。
我居然开始矜贵!矜贵的人,有时候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
换句话说,我有了去说说这本书的斗胆。
对建筑稍微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工程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它分几个步骤: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最后的竣工图称不上“设计”,只是在图纸上呈现实体建筑所表现的元素,因为再如何去事先设计,难免在施工中会与图纸有出入);相应可分配为几个专业:规划、设计、结构和安装;至于对于单体建筑在设计上的考量,则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平面、立面、剖面(有些讲成是俯视、正视、侧视,稍有不同,但原理一致)。
华夏意匠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华夏意匠》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书籍。
作者李元素用文字和图片,以现代讲述方式,向读者阐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穿插了许多亲身经历和见闻,让人深受启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工艺,更被其文化内涵所深深吸引。
从传统的木雕、漆器、陶瓷等工艺到现代美容、服装、建筑设计等领域,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新中的生气勃勃。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古老和现代的结合。
这不仅仅是在工艺中,还包括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融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对这种传统的借鉴、融合、重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生活方式more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介绍传统工艺与文化,更是在于它对于当代文化创新的启示。
当代的审美价值观和人们的思想方式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虽然有其历史纪念意义,但缺少创新将逐渐被淘汰。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影响力。
在我的思考中,我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拥有独立性,保护性和进化性。
独立性在于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独立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保护性则是需要政府一定的保护措施来保护文化的发展,而进化性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造性的思维来发掘其潜力。
总之,读完《华夏意匠》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作为一本备受称赞的书籍,它不仅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用现代的语言、视觉和思考方式,去诠释传统文化,让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郑山 08月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写一本给建筑师们看建筑史著作, 这本书与其她建筑历史著作最大区分在于它是从建筑设计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华夏”指古代中国, “意匠”是建筑设计思想, 《华夏意匠》意即“古代中国建筑设计思想”。
此书一至三章相当于概论, 第一章是对基础问题探讨, 第二章是总释, 第三章是分类概述。
在第一章中所提出基础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 比如“木结构发展历史原因”便有多种多样答案。
而所谓“影响形制特殊原因”便是第一章所讨论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多种原因。
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是第四章平面、第五章立面, 第八章色彩装饰与内檐装饰以及第九章园林建筑。
比如130页“在建筑历史经验上, 我们能够看到曾经有过两种不一样扩大建筑规模方法: 一个就是“量”扩大, ……西方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础上是采取这种方法, ……另一个就是依靠数增加, ……中国古典建筑基础上是采取这一个方法, ……”以及“142-144在建筑布局上, 一共只有两种基础标准: 一个是空间包围着房屋, 另一个就是房屋包围着空间。
”这种从设计手法分析入手有利于我们将古今中外建筑贯通起来了解。
在弗莱彻总结表示多种建筑形式关键成长或演进过程“建筑之树”中, 把中国建筑划归为早期建筑文明一个次要东方分支。
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系统建筑理论,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因为早在宋朝, 中国就有政府出台建筑设计标准——《营造法式》。
华夏意匠一书作者不仅驳斥了“欧洲中心论”狭隘见解。
还在确定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前提下, 验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已利用含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理论, 很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在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 进而充足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结晶, 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难得瑰宝。
一、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对比1、材料使用中国古代勤劳睿智匠师, 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封建社会, 就能够充足利用力学原理, 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局限, 这种中国建筑设计思想成就了中国很多建筑奇迹, 也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设计道路; 而西方则大量利用砖石材料, 走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道路。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题目:《华夏意匠》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姓名:曹剑飞学号: 20133302001 授课老师:李保民《华夏意匠》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一、《华夏意匠》与作者简介:1.图书简介:《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所作的一本建筑巨著,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华夏意匠》涉及的学术范围非常广泛,除了直接相关的艺术和科技之外,还包括了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等学科。
其内容意涵深邃,语言亲切隽永,是中国建筑文化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2.李允鉌先生简介:生于1930年,卒于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
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览中外建筑经典。
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古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二、阅读《华夏意匠》此书的目的:作为一名城乡规划学的学生,五年的本科以及一年的研究生学习,使我深知城乡规划学此学科的多元性与交叉性。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城乡规划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拥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储备。
李允鉌先生所著的《华夏意匠》是一部建筑类图书,此书系统的为我解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发展史以及促使中国古代建筑诞生、发展、辉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脉络,使我能透过这隽永的文字深入浅出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悠久历史。
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让我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信息,拓展知识储备,更能为我在未来的城乡规划工作,例如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及相关保护性规划的工作过程中,提供鉴别重点建筑、断代、保护修复以及紫线划定等方面技术落实的重要指南。
匠人精神读后感
匠人精神读后感匠人精神读后感(通用1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匠人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匠人精神读后感 1关于匠心,近期读了一本书,叫做《匠人精神》。
秋山先生“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孝顺父母,还生孝顺儿”,都是在讲德政和德行的教育。
其实中国五千年精神传承的主要核心即是“孝道,师道”。
《弟子规》更是开宗明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秋山先生四十余年的探索,把做人的基本功,根据“老僧常谈”,总结出了“匠人须知30条”。
难能可贵之处,“秋山木工”要求在八年苦行僧式的学徒生涯中,每人能够每天背诵三至五遍“匠人须知30条”,八年累计一万遍左右。
同时在相对封闭的集体生活、工作的环境中,时刻对照自己如何把“匠人须知30条”去落实和践行。
学徒每天晚上都会静下心来,如实反省今日所作所为,并尽心尽力用日志形式向师长、父母“汇报”。
每两周会把写(或画)满日志的素描本寄给父母,通常父母在阅读后会感动得泪流满面,并在日志上留下感动或祝福、鼓励的话语,然后再寄回“秋山木工”。
每日的朝会上,学徒当众读出父母的寄语时,往往也感激涕零。
自愿努力和奋发向上的动力,由衷升起。
秋山先生讲:我们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
我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
其结果是每年“秋山木工”的学徒都能在日本木工大赛上名列前茅。
如此八年,不断磨砺心性,既圆融了亲情,又在“德”、“技”双修的道路上,增添了无穷而自然的动力。
匠人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而来的。
修行就是修正内心,去掉浮躁。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修行的过程。
所以应该把日常生活都看作修行。
名、利、权这三样东西,让现在很多人浮躁,是人不能静心的根本原因,也是工作总难以认真完成的原因。
匠人精神的读后感(优质8篇)
匠人精神的读后感(优质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匠人精神的读后感(优质8篇)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是提升个人阅读品味和思考能力的途径。
《华夏意匠》读书报告
《华夏意匠》读书报告论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的同构关系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赵巍 1002240301指导老师:董芦笛副教授摘要:本文通过阅读《华夏意匠》以及其它相关书籍,对中国古建与古代城市的形态和设计思想的一些相同点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这些相同点。
关键词:华夏意匠古建城市规划同构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不断地持续发展,没有断裂,也没有革命性的变化。
和西方相比,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但是就具体的既定工作来说,我们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更实用,因此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甚至比原版还好用。
中国文化具有相当高的融合性,中国历史上有数次少数民族统治,佛教、伊斯兰教很早就进入中国,但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消亡,反而更加有活力,这些都应归功于融合性。
融合、吸收、再发展成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环节。
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来分析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
当然也可以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特点。
(来自百度)在浅涉中国明代以后依然成为范式的官式建筑和自邺城以后的城市特点(尤其是都城),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同构关系。
本文中的同构关系可以理解为由于某些相同或是不同的原因使得两个或是多个物体在本质上产生出来相同的特点,并且在周围诸多因素的变化之下,它们的这种相同点保持不变。
本文就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的一些同构关系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一些探究。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过程,除了受一般建筑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如建筑的地形环境,建筑的规模等之外,也注入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在建筑设计的思想精神层面上受到儒家、道家以及阴阳学说、风水学说的很大影响,从而显示出复杂而又神秘的内涵。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建筑还是城市都是经历了从混乱无计划到轴线清晰,规划有序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抛开建筑设计本身的趋于合理的这样一个规律性,文化观念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礼制,阴阳、分水学说的影响之下,中国建筑已趋于定型化,同样,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可以看到曹魏邺城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由于礼制的深刻影响,城市规划也已定型化,明清故宫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建筑文化意蕴-以对《华夏意匠》解读为基础
商业建筑 科技工业建筑
中国的各类建筑形成了各自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的表达主要靠建筑的各种 装修,装饰和摆设构成本身应有的“格调”。
“中正”, “实用精神”,“内向性”
建筑物的性 格与分类 住宅和房屋 功能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任何一类建 筑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代住宅中“四合院式”的布局 长期存在,这种对称式的平面布局, 不仅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如 “中庸”,“中正”,更是源于一种 “实用精神”和“内向性”的民族性 格,即为了构成一个便于使用的院子。 “福建土楼”的出现说明了组合 性的单元住宅设计在中国很早就 产生,而它正是现代建筑致力发 展的形式。
门堂之制
中国建筑是“门”的艺术
前言
1. “门堂之制”是礼制的一部分。它规定了宫廷建筑的内容和 布局,并把它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确定下来。当宫廷建筑称为 一种标准或模式后,诸侯、士大夫等的房屋制式便也被确定 下来,这就是所谓“门堂之制”。
基本问题讨论
建筑形制从宫殿发展到其他建筑,逐渐形成所谓的“门堂之制” 总释 门:建筑的外表 堂:使用功能 门堂之制的核心是门与堂的分立,这是中国建筑很主要的特色。 有门和堂构成了庭院,将露天空间封闭后纳入到房屋设计中来。 2.三段式
:路易斯·康 山崎实……
弗莱彻(英):建筑之树
3.自身问题:传统学术上,没有将建筑技术和艺术形成独立学科。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和反映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 前言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中国等 2.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它一如整个中国文化 一样,始终连续完整统一的发展。 人口构成的稳定
泰戈尔的散文诗[优秀范文五篇]
泰戈尔的散文诗[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泰戈尔的散文诗【泰戈尔的散文诗】和【川端康成的散文】觉得二者的散文都很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都很美,但二者这种以文字呈现的美,风格却完全不一样……前者是一种诗意的童真,后者是忧郁的凄美.【纪伯伦的散文诗】与泰戈尔童话般诗意的纯洁不同的,他是一种宗教的纯洁善良的美学追求和实践,也很值得一读.余秋雨的散文,有许多中考满分作文都有模仿他的痕迹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或《行者无疆》他的散文文笔都是用的很讲究的特别适合中考阅卷老师的美文偏好而且其中也何以积累很多素材《瓦尔登湖》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翻译)徐迟上海译文出版社《瓦尔登湖》笔调优美,富有哲理,常常会让人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特别时候安静的时候阅读……(徐迟翻译的版本文字使用上要到位一些)《追风筝的人》《三杯茶》《酥油》科普类《国家地理科学探索丛书》《国家地理英语阅读与写作训练丛书》《国家地理学生主题阅读训练丛书·中文翻译版》......《万物简史》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华夏意匠》读书报告
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华夏意匠》读书报告【摘要】这个假期,我阅读了李允鉌先生所著的《华夏意匠》,作为一名景观建筑的学生,阅读这种和自身专业相契合的书籍,的确获益良多。
中国古建筑的种种精妙之处以及其独特性在书中都有着详细的介绍,现代以及西方对中国古建筑存在的诸多误解,这本书也做了详尽的辨析。
身为华夏儿女,只有领略到古建筑之美方能做到古为今用,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与西方;独特性;古为今用一、《华夏意匠》一书的现实价值在序言龙庆中先生的推荐语中提到《华夏意匠》一书,其最为可贵之处,在其以分析现代建筑的观点,详细探究中国古代建筑。
李允鉌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中国古代建筑,并提出自己宝贵的见解,著成此书,实是一本心血之作。
虽是一本学术性著作,阅读起来却并不枯燥,书中图文并茂,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释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许多专业的名词。
这对于刚刚接触景观建筑专业的我,实在是一本带领我窥见中国古代建筑冰山一角的良作。
“东方建筑的一大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确如陆元鼎先生所言。
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古人所留下的古典建筑,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瑰宝,是凝固的艺术,是每个华夏人的骄傲。
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建筑,揭开古典建筑的神秘面纱,才能更好的传承,发扬这份经典。
二、中国古建筑之光(一)、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书中前三章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概述,其中第一章对基本问题的讨论使我尤为印象深刻,李允鉌先生谈论到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中国在传统观念上对艺术的理解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事实上,古代的中国人并不承认建筑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诗意的,不能被物质所表达。
因此,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价值观念本身就不同,也不可用相同的尺度来衡量。
现代建筑虽自西方古典建筑而来,却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相同的原则,这是经常易于被忽视的一点。
此外,书中还剖析了许多外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误解。
例如对中国古代建筑选择木结构是否低劣于西方建筑的砖石构造问题的辨析,木结构并不是迫于就地取材,也不是惜于使用大量人力资源,恰恰相反,是古人精心挑选的结果。
《华夏意匠》与《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成书原因比较
研究原因《华夏意匠》:该书写于1975年-1978年,作者在香港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但是却毕业于中国内地传统的大学院校,并师从名师。
当时,中国建筑设计的市场在文化大革命后逐渐复苏,设计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加,而指导设计的理论书籍却寥寥无几,尤其是论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方面更是甚少。
“中国的建筑论著与中国人在建筑实践上有过的伟大成就和贡献竟然是那么毫不相称。
”(P5::4-5行)“建筑业已成为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经济活动,可是我们仍然未见有较多的研究建筑的书籍,尤其在设计理论上显得更为单薄。
在学术文化的立场上,写作和出版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填补这一个应该填补的空白”(P5:9-12行)诚然,我们现代的年轻设计师没有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当时的建筑活动状况不甚了解,但是通过作者的说明可以约摸了解一些当时的状况。
在龙庆忠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若要‘观今’之延续和再生产,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鉴古’,了解历史上的规律,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那就可保证顺利地延续下去和善于再生产。
”(P1:10-12行)这也是此书的成因之一。
再如陆元鼎所说“有关介绍中国古典建筑特征及其光辉成就的书籍,近些年问世者尚不多,且往往偏重于营造及历史文献考据。
”(P2:31-32行)《华夏意匠》在于脱开对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束缚,另辟他径,以新的视角解析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该书完成于19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学者重新回到学术研究岗位,文化思想渐渐得到解放。
该书时代背景与《华》基本相同。
“强调对于传统的集成……近些年来……大多数建筑师都一致认为建筑界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实现现代化。
”(P1:左5-10行)为实现建筑的现代化,对园林的现代化探索也不断在进行。
但是在当时来说,我国与其他国家设计师的交流还没有现在这么频繁,信息量的匮乏使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大多关注于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探索。
“对于古典园林的研究不仅经久不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有愈来愈旺盛的趋势。
华夏意匠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华夏意匠》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纪录片,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历史和文化内涵。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深被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所吸引。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比例,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建筑不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细节处理上也十分精致,如斗拱、檐口等部位的设计,都充满了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同时,我也被纪录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所感动。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纪录片中,通过建筑师、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的讲述,让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风格演变、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信息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观看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次,我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中国古代建筑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之,《华夏意匠》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也会让更多的人热爱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5篇不会合作不会交流的人犹如一滩死水,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去接纳别人的读书人,别人也会对他优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精选篇1)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增长学生的知识,真正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
我校开展了“沐浴书香,灵慧成长”的读书活动。
我班也积极投身于这次读书活动中。
“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学生。
”让书香飘逸班级的新阅读理念的指引下,并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制定好有序的计划为保证班级读书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在活动一开始我班就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读书活动计划。
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有目的,有步骤,有实效。
二、积极动员,激发读书兴趣在实施读书计划伊始,我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读书动员班会。
班会上,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读过的好书,讲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很多好处。
同学们还踊跃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自己在阅读中摘录的一些好词、好句、好的片段。
“我读书,我快乐”的主题班会中,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营造阅读氛围班级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精选篇2)为了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苏校长亲自挂帅。
活动伊始,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议,确定了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及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
对于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制订了关于读书活动的相关计划和措施,并由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
活动开展不久,全校便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经学校研究决定:每周拿出两个自习师生共读一本书,间周进行一次聊书或系列丛书赏析活动。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即平日积累词句的读书笔记本),从原有的好词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优秀的作品,奖励好书一本。
大国工匠读后感100字
大国工匠读后感100字《大国工匠读后感100字》篇一读了《大国工匠》这本书,真的是感慨万千。
以前总觉得工匠就是那些埋头苦干、满身油污的人,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书里讲的那些大国工匠,就像是一群在平凡世界里的超级英雄。
他们干着最普通的活儿,却有着最不普通的精神。
比如说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他焊接的发动机喷管,那精度简直比头发丝儿还细。
这得多牛啊!我就想啊,要是我去干这活儿,可能连那焊枪都拿不稳呢。
我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做手工,那时候就觉得做个小纸盒都难死了。
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它粘起来,可还是歪歪扭扭的,跟那些工匠做出来的东西简直没法比。
这让我明白了,工匠精神就是把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到极致。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想着赚快钱,做事情都是马马虎虎的。
但是这些大国工匠告诉我们,只有沉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才能真正地做出成绩。
这就好比盖房子,要是基础都没打好,那房子迟早得塌。
大国工匠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
我爸爸是个木工,虽然他做的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但他也有自己的坚持。
他做一个柜子,会反复地测量、打磨,哪怕是别人看不到的背面,他也会做得很光滑。
我以前还笑他傻,觉得反正又没人看后面,干嘛那么费劲呢。
现在我才知道,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啊。
这些大国工匠和我爸爸这样的普通工匠,他们都是在用心去做每一件事。
这就像一颗小螺丝钉,虽然小,但却能让整个机器运转起来。
我们这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守岗位、精益求精的工匠,才会越来越强大。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这种工匠精神,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要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到最好。
《大国工匠读后感100字》篇二《大国工匠》这本书读完后,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儿。
我以前以为那些所谓的工匠,不过就是一些有手艺的人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
那些大国工匠,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像胡双钱,他加工的零件精度能达到0.01毫米,这就好比在一粒芝麻上刻字,而且还要刻得超级精准,这不是神技是什么?我不禁想到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感
姓名:蒋泉班级:建筑11101 学号:201103406
坦白说,有些时候,尽管早已证明自己不太适合去搞建筑及其配套的设计,但自己到底是花了几年时间把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读出来了的,因而难免对“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就像自己对青春的感情一样。
青春没有对错,甚至没有好坏,只有青春无悔。
以前在学校,当然并不喜欢读书。
确切地说,是不喜欢读教科书。
时间很不可理喻,很多年后,我开始有点怀念那些课本的颜色。
当年对它们感情麻木,固然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把读书当作是一个负担,顺便也连累在读书过程之中读过的那些书。
另外,显然的是,当初“只是为读书”的狭隘,自己亦没有更多的选择。
过后回头想一想,这里面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教科书并不都是,或者说,基本都不是好书。
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学校里的“教科书”,它就是以“教”为主、照本宣“科”,它充斥着金“科”玉律、“教”条主义。
是的,这样的书就是教科书,没有感情,缺乏引导的书。
因此自己又曾经怨望,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不给我们介绍一两本好书。
比如李允鉌先生的这本《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以我的才力,这种在建筑和历史上都同样是半罐水的才力,我觉得我实在没有资格对李先生的大作评头论足。
但我竟然会厚脸皮地发现,我这样的人却不多,不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矜贵——否则不会有“物以稀为贵”这种传统的评断。
我居然开始矜贵!矜贵的人,有时候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
换句话说,我有了去说说这本书的斗胆。
对建筑稍微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工程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它分几个步骤: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最后的竣工图称不上“设计”,只是在图纸上呈现实体建筑所表现的元素,因为再如何去事先设计,难免在施工中会与图纸有出入);相应可分配为几个专业:规划、设计、结构和安装;至于对于单体建筑在设计上的考量,则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平面、立面、剖面(有些讲成是俯视、正视、侧视,稍有不同,但原理一致)。
自此,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古典建筑是如何设计的。
先说选材,这个应该在方案设计之类。
以前也讲到过,中国古代基本上利用木结构。
的确,我们看古代那些建筑图,发现满眼都是“木头”:栋、梁、楹、椽、栏、杆、柱、檩……就像翻开了字典的木字部,基本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了。
当然,这并不是可以否定中国传统建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利用石头和金属作为其基础材料。
至少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秦代的咸阳阿房、汉朝的长乐未央等等大型皇家宫殿,就是“雕栏玉砌”的制作。
我们的先人何以最后选定木头作为建筑的材料呢!这是有道理的。
一个很明显的依据,就是成本。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依靠皇权或者是其他高级权力,从云南贵州采集木头而在北京南京造房子,这样的成本是不考虑在内的。
倒是话又说回来,“不计成本”,它本来就是东西方在建筑设计上共同的特点,只不过西方人堆石头,用的是宗教当幌子,而中国皇帝,仅仅是把自己当成是“天子”,不惜大耗人工
炫富罢了。
皇家建筑是特殊的例子,中国几千年下来也不过是那几十座“皇宫”和几百座“帝陵”。
而古代的建筑工匠,甚至包括参与了广大建筑实践的无数民众,他们选择木头的道理其实是:建筑当然不仅仅是艺术——中国古人几乎从来没有把建筑当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法是近代从西方流过来的——而且,建筑当然也可以不是艺术,因为它意味着更多。
建筑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和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到建筑,就会想到房子,继而想到家。
家是什么呢?是能够遮风避雨的而且是比较固定的居所。
这其实就是建筑实用性的彰显,皇宫、帝陵、庙塔、石刻,这些“建筑”你可以去赋予它更多的艺术性。
但房子和家不需要有艺术性,或者说不太需要艺术性,至少艺术性不是它首要的考虑。
从这个角度讲,木质建筑的优越性可以进一步的放大,因为相比于金石,它除了在成本,也在组织运输、造型设计和装配拆卸等环节处于优势。
能禁得起时间和效率考验的建筑形式,其实就是经典的建筑形式。
这和中医一个道理。
医学的最高定义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而是以最小的成本而且往往最好能够以同一个处方去治疗不一样的病症。
这就是中医的理念。
中医可以把时间、地域、气候等“症候”考虑到治疗方案里去,那中国古典建筑就可以将木质建筑的致命伤,比如防震、防火和防潮考虑到极端。
有必要继续讨论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和立面。
在于以前在校园里读过的建筑书籍实在是皮毛,知道“勾心斗角”这个成语,却未必见识过真正斗拱的榫卯。
再比方说,中国早期木制房屋四壁都采用,而后代由于考虑到木料耗费量太大而不得不只在屋顶使用的“井干式”咬合结构。
它们无疑不是中国古代现象在建筑防震智慧上的展现。
是不是不信,木头搭的房子居然不怕地震?那你去看看山西应县的木塔。
我好多年前曾去过一次,我相信它现在依然坚固,因为它都已经坚固了一千多年。
经历过大大小小地震十数次的应县木塔,和它代表的中国传统榫卯建筑,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想必,一个西方的结构工程师,给他两个脑袋也想不明白当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没有震垮没有用过一根铁钉的应县木塔。
更别提至今日本奈良保存下来的为数众多的唐代建筑。
也更不用提,结构意义的斗拱,实际上早已演化成中国古典建筑最典型也是最美观的一种艺术形式。
火克木,防火,木制建筑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建筑工匠们,他们很早以来就不惜专门建一堵墙来防火,所以才有了“封火墙”。
亏中国人想得出来,为防火不得已需要把墙壁建造得比屋顶还高。
说到此处,我怀疑,现代建筑中的“女儿墙”是由封火墙来的,当然也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古典建筑的“标新立异”不止在封火墙。
比如,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除了中国,找不到一例屋面设计成弧面。
它们的屋顶剖切线,也就是屋脊线,有直线的,有折线的,就是不见中国的弧线。
中国人为何造出的是弧形屋面?当然不是随随便便草草了事定下来的。
首先,从结构角度讲,弧面对梁柱的剪应力是最平均的。
木头毕竟是木头,以刚性强度而论,它自然不是古代金石,或者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对手,因此就要考虑将它负担减到最小。
其次,艺术角度。
弧面总比平面看上去不那么千篇一律、没有悬念吧,中国文化喜欢讲含蓄,讲虚张声势,弧形屋面就是一个脚注。
其实,我个人还觉得,光是“悬山”、“歇山”,这般专门给屋面取的优雅名字,已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无尚的一笔财富。
以上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屋顶的曲面,是为了引出屋檐的延伸,也就是所谓“出檐”。
而出檐又是为了什么?除了满足虚荣心让单体建筑在体量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又“特立独行”的一处:哇!世界上的建筑,就立面而言,要么把重心放在屋基,要么是屋身,结果又是中国,可以把你的目光强势地吸引到屋顶上去。
不信,再回想一下你曾经看天安门,看太和殿,看祈年殿时的状况。
另外则是由出檐带出防潮的功能。
道理很简单,中国传统建筑几乎全部用木材,除了屋面是砖瓦或者琉璃,“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出檐屋面的用处非但是为了不漏雨,还要尽可能把雨挡在整个屋身之外。
有了这个超大的屋檐罩着,梁柱门窗什么的,才可以安枕无忧。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这些“小聪明”,其实都是“大智慧”呢!我们不必在乎中国传统的建筑它到底算不算艺术,只需要它有这种聪明和智慧就足够。
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我们实在需要像李允鉌先生这样有着聪明和智慧的建筑家,和中国古典的建筑感同身受、休戚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