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子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分析策略
大分子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分析策略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有机体的操作技术。可以分为传 统生物技术与新生物技术 新生物技术:广义上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 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核心为基因工程技术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药物(ICH)
来源于细菌、酵母、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等各 种表达体系 特征细胞产物 包括人体内诊断药物、治疗药物或预防药物 活性物质包括蛋白质或多肽,蛋白质多肽类似物或衍 生物,由蛋白多肽组成的药物产品。这些蛋白多肽可 能是来自细胞培养,或用重组DNA技术生产,也包括 用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生产的产品。
造血生长因子
G-CSF, GM-CSF , M-CSF , EPO , TPO , IL-3,6,11等
Academy
Mil Med Sci
治疗性生物制品的分类
Academy
Mil Med Sci
基于核酸的治疗剂
核酸疫苗 基因治疗 反义核酸 CpG ISS siRNA/miRNA
Academy
Mil Med Sci
标记物在体内的丢失是外、内标记蛋白共同存在的问题 放射性检测不能检测到非标记-氨基酸的任何降解产物 蛋白水解释放的标记氨基酸重新利用。可能循环摄取定位于组 织,或重新被利用而掺入至其它内源性蛋白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检定分析法
利用在体或体外组织/细胞对受试药物的某种特异反应 进行测定。通过剂量(或浓度)效应曲线对目标药物 进行定量(绝对量或比活性单位)。 几种生物检定方法
Immobilize Drug
Add Sample
Confirm binding
Inhibit binding
大分子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大分子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大分子药物已经成为当今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分子药物被研发出来,比如生物制剂、抗体药物等。
这些药物的分子量大,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其药效学研究也相对较为复杂。
本文将就大分子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大分子药物的药效学概念大分子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是指针对大分子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代谢、药动学、药效、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大分子药物与小分子药物不同,它们的分子量较大,通常是蛋白质或者多肽,结构复杂,因此其作用机理、标靶选择、药物代谢、药动学、药效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特殊性。
二、大分子药物药效研究的挑战大分子药物药效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大分子药物的分子量较大,其在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方面很难进行研究。
由于大分子药物较小分子药物更难被吸收和加工,因此在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较为复杂,研究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大分子药物通常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此其作用机理的明确与标靶的筛选变得更加困难。
这也导致了用于大分子药物效应评估的体外和体内模型的限制比品种干预更为严重。
三、大分子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大分子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体外筛选法体外筛选法主要是通过构建一种体外动态平衡体系,模拟大分子药物与其作用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这种方法可以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和全息互易协议(holo-transient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assay,holo-TRI)等方法。
2. 体外/体内小动物模型此类模型可用于概括有关大分子药物对人体的反应。
体外模型可以通过体外膜片(outward patch clamp)和它们的膜突触传递性等方法加以研究。
体内动物模型则通常采用小鼠和兔子,这类动物因其易于管理、选择和有效性而成为广泛的使用对象。
大分子药物设计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大分子药物设计及其生物活性评价大分子药物在现代药物研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具有药效强、作用特异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当今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大分子药物的概念、设计策略、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分子药物的概念大分子药物是指分子量在1000以上、通常为蛋白质、肽、核酸或多糖等大分子化合物的药物,其以靶向作用及刺激、调节生物体内分子和细胞活动的方式发挥药效作用。
相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大分子药物具有选择性强,不易发生代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二、大分子药物的设计策略1.分子结构设计:大分子药物的分子结构设计是其成功研发的关键,设计策略包括合理的亲疏水平衡、功能团固定化、前体肽结构改造等。
例如,在蛋白质药物设计中,通过对药物的立体结构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增强药物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
2.对靶点的选择:对于大分子药物研发而言,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深入的生物学分析、病理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找到目标蛋白或酶,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可以大大提高大分子药物的成功率。
3.靶点结构研究:靶点结构的研究是大分子药物研发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通过先进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出靶点的空间构象和功能机理,从而为大分子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宝贵的指导。
三、大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大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评价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包括药物的亲和力、特异性、药效、持续时间等方面的评估。
1.药物的亲和力评价:药物的亲和力是其发挥药效作用所必需的重要性质。
通过离子色谱、电泳分离等技术对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进行测定,可以了解药物与受体之间的亲和力大小,为优化药物分子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2.药物的特异性评价:药物的特异性是指对目标分子或细胞的选择性作用。
要求药物与非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同时能够发挥对靶分子的选择性、特异性的生物活性。
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技术是特异性评价的主要手段。
3.药效评价:药效是评价药物是否具有治疗效果的重要性质。
LC_MS_MS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009年 5 月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y 2009文章编号:1007-9831(2009)03-0057-04LC/MS/MS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靳凤丹(燕山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摘要:介绍LC/MS/MS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国内外大量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结果表明,该项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的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微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有效方法,已成为药代动力学研究及新药开发的重要工具.在高通量测定生物样品、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LC/MS/MS技术;药代动力学;新药研究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一门学科,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评价药物的作用,是药物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剂量与药理效应的相互关系,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测定,药物相互作用评价等.药代动力学研究要以定性、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为基础,但由于生物样品基质成分复杂、待测物浓度低、浓度差异大,而且待测样品数量较大,因此建立高效准确、高通量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成为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目前常用的几类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有:(1)色谱法,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2)免疫学方法,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检测;(3)微生物学方法,主要用于抗菌药物的测定.从目前发展看,生物样品的分析一般首选色谱法,这类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一般都能适应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多数实验室也具备条件,因此应用最广,大约90%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可以用色谱法来完成.HPLC法已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常用的检测技术为紫外或荧光检测,需要待测物具有紫外或荧光吸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LC/MS)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持续而快速的发展与使用,已经日趋成熟[1].它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和高专属性结合为一体,其灵敏度比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平均高1~2个数量级,可用于不挥发性化合物、极性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和大分子量化合物(蛋白质、多肽、多糖和多聚物等)的分析.通常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杂样品进行快速生物分析,可以达到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典型的为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triple stage quadrupole,TSQ),因其对多种药物的通用性、检测的专属性和灵敏度方面的优势,已迅速成为一种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有效工具[2-5].1 LC/MS/MS的特点LC/MS/MS技术的关键在于解决高流量的液相色谱系统和高真空的质谱仪器之间的矛盾,如果液相色谱的洗脱液直接进入质谱的高真空区(10-5 Torr),则每分钟增加的气体量为几百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接口.大气压离子化接口(atmospheric pressure ionization,API)是一种在大气压下将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转变成气相离子的接口,包括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APCI)2种电离方式.ESI是目前为止最软的电离技术,它将溶收稿日期:2009-01-10作者简介:靳凤丹(198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药物分析研究.E-mail:fengdan_jin@液中的分析物离子转化为气态离子,电喷雾质谱法(ESI/MS)能直接分析溶液样品,特别适合分析强极性、难挥发或热不稳定化合物,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但流动相中缓冲盐的种类和浓度对灵敏度均有显著影响,因此流动相的选择非常重要.同时ESI/MS具有流速依赖性,与ESI相适应的流动相流速在3μL·min-1到1 mL·min-1之间,一般来说流速降低后雾化效果增强,灵敏度将明显提高.APCI 也是一种非常软的离子化技术,适用于分析有一定挥发性的中等极性或低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在2 000 u以下).在APCI离子方式下,样品被喷雾到加热室中,在电晕放电针存在下气化,电晕放电针辅助离子化过程.与APCI相适应的流动相流速在50μL·min-1到2 mL·min-1之间.与ESI相比,APCI对溶剂选择、流速和添加物的依赖性较小[6-7],受离子抑制影响小[8-9].对于极性较强的化合物,一般首选ESI法,但当样品为非酸非碱性物质且易被蒸发,溶剂、流速、添加物不适于使用ESI或ESI对样品的响应较差时应选用APCI.质量分析器是质谱仪的核心,不同类型的质量分析器构成不同种类的质谱仪器.在LC/MS/MS中用的是四极质量分析器.四极质量分析器因其由4根平行的棒状电极组成而得名,单四极质量分析器的功能较少,为了达到对复杂样品进行快速生物分析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通常使用串联质谱技术(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将3个四极质量分析器串联,即串联三重四极质谱(triple stage quadrupole,TSQ).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属于空间上的串联质谱,具有强大的定量功能.其原理为离子源生成的离子进入第一重质量分析器(Q1)进行选择,由Q1所选择的离子称为前体离子或母离子,然后,前体离子进入Q2的碰撞池,离子在此被碰撞而裂解形成碎片,生成产物离子或子离子,这一过程称为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CID),产物离子进入第三重质量分析器(Q3),进行第二次质量分析,选择一个特征的产物离子进行检测.这种基于离子特征反应进行定量的手段称为选择反应监测(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 SRM).SRM LC/MS/MS可同时检测具有特征反应的母离子和子离子,结合色谱保留时间,因而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极大地改善了信噪比.LC/MS/MS从根本上解决了色谱流出物的定性问题,可获得复杂基质中单一成分的质谱图,有利于药物、药物代谢物和内源性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并且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专属性,不需要使分析物之间实现完全的色谱分离,使得样品预处理过程简化,且分析测试时间大为缩短;同时具有多通道检测功能,允许同时对多个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就为在复杂的生物基质中定性、定量分析痕量药物及其代谢物提供了可能[10-13].如XY Chen[14]等在测定血浆中酮替芬时,选择ESI 离子化方式,SRM 扫描方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为m/z 310→ m/z 97,流动相体积比为乙腈∶水∶甲酸(80∶20∶0.5),一次分析时间为3.5 min,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4 000 pg/mL;最低定量质量浓度为10 pg/mL.2 LC/MS/MS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建立灵敏、快速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要从质谱条件、色谱条件和生物样品预处理条件等3个方面进行条件的选择和优化,结合药物代谢研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最佳方案.质谱条件的选择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离子源(APCI,ESI)、扫描离子、扫描方式、前体离子以及子离子的选择、气体流速、锥体电压、离子源温度、分辨率等的优化几个方面.色谱条件的选择主要是流动相(合适的容量因子)、流速(离子源)以及色谱柱等几个方面,有时还要选择适合的梯度洗脱.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如谢志勇[15]等在测定血浆中非那雄胺时发现该化合物在不同的溶剂系统中,生成不同的溶剂加合离子,在乙腈-水-甲酸(70∶30∶0.5)为流动相时生成[M+H+CH3CN]+的离子m/z 414,在甲醇-水-甲酸(70∶30∶0.5)为流动相时生成 [M+H+CH3OH] +的离子m/z 373,由于乙腈的加合离子比甲醇加合离子比例更高,因此选择乙腈流动相系统.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包括:稀释后直接进样、沉淀蛋白后进样、超滤、在线固相萃取、固相萃取和液液萃取.后2种方法因可以有效除去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蛋白和细胞组分而最为常用.Wu[16]等以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和尿液中头孢哌酮和他佐巴坦的质量浓度.结果头孢哌酮和他佐巴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20 g/mL和0.01~10 g/mL,血浆和尿液中的线性范围是一致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5 ng/mL,0.2 ng/mL.头孢哌酮的回收率分别为96.4%(血浆中)和102.3%(尿液中).他佐巴坦的回收率分别为91.7%(血浆中)和99.6%(尿液中).分析方法建立后,要进行严格的方法确证,方法应满足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线行范围宽、第3期 靳凤丹:LC/MS/MS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59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重现性等要求,而且要避免离子抑制.应用LC/MS/MS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实例有很多.肇丽梅等[17]建立了LC/MS/MS法,可同时测定血浆和羊水中曲马多及其代谢物氧去甲基曲马多,并研究了其在母体和胎儿体内的分布情况,生物样本经液-液提取,以选择离子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检测,l2例剖宫产产妇术前肌肉注射盐酸曲马多后,血浆中曲马多和氧去甲基曲马多浓度较高,羊水中曲马多浓度较低,但未检测出氧去甲基曲马多.钟大放[18]研究了苯丙哌林在人体内的羟基化代谢过程,尿样固相萃取后,用LC/MS/MS法检测羟基化代谢产物,根据质谱断裂规律进一步推测结合型代谢产物的结构,结果在人尿中发现苯丙哌林的5种羟基化代谢产物和它们与内源性葡糖醛酸的结合物,与代谢产物对照品的LC和MS信息比较,确证了其中2种代谢产物的结构分别为4-羟基苯丙哌林和4’-羟基苯丙哌林.苯丙哌林的羟基化代谢优先发生在芳环烷氧基对位,5种羟基化代谢产物在尿中主要以葡糖苷酸或硫酸酯结合物的形式存在.3 展望LC/MS/MS既能减少分析方法开发、样品预处理和分析所用时间,也能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鉴定代谢物的能力,同时又能分析一个样品中的母体药物及其多种代谢物,还能分析单一药物鸡尾酒法给药后同一样品中的多种化合物,可把含有不同化合物的样品合并分析,真正实现了生物样品中药物的高通量分析.随着现代色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体内多种微量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已成为一个连续过程,尤其是色谱联用技术使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一般不要求水解或衍生化处理,可直接用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同时分离、鉴定.运用LC/MS/MS技术不仅可避免复杂烦琐的分离、纯化代谢产物的工作,而且可分离鉴定难以辨识的体内痕量代谢产物.近年来,色谱联用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以往仅为少数专家进行研究的方法逐步成为一种常规的应用技术,该技术对混合物的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可对药物及其体内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使其在药物代谢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色谱联用设备的普及,色谱联用技术也会在中药复方制剂及肽类等创新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参考文献:[1] Niessen W M A,Tinke A P.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eneral principles and instrumentation [J].J Chromatogr A,1995(703):37-57.[2] Lopea L L,Yu X,Cui D,et al.Research Methods & applications:Identification of drug metabolites in biological matrices byintelligent automated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1998(12):1 756-1 760.[3] Lee M S,Kerns E H.LC/MS applications in drug development[J].Mass Spectrom Rev,1999(18):187-279.[4] Hoja H,Marquet P,Verneuil B.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n analytical toxicology[J].J Anal Toxicol,1997(21):116-126.[5] Hout M W,Zeeuw R A,Franke J P,et al.Evaluation of programmed temperature vaporizer for large-volume injection of biologicalsamples in gas chromatography[J].J Chromatogr B,1999(729):199-210.[6] Jonscher K R,Yates J R.The quadrupole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a small solution to a big challenge[J].Anal Biochem,1997(244):1-15.[7] Ikonomou M G,Blades A T,Kebarle P.Elctrospray-ion spray:A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J].Anal Chem,1991(63):1 989-1 998.[8] Fenn J B,Mann M,Meng C K,et al.Electrospray io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J].Mass Spectrom Rev,1990(9):37-70.[9] Mallet C R,Lu Z,Mazzeo J R.A study of ion suppression effects i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rom mobile phase additives andsolid-phase extracts[J].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2004(18):49-58.[10] 刘昌孝.实用药物动力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83-392.[11] Careri M,Mangia A,Musci M.Applications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nterfacing systems in food analysis:pesticide,drug and toxic substance residues[J].J Chromatogr A,1996(727):153-184.[12] T Huang E C,Wachs T,Conboy J J.Atmospheric pressur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Anal Chem,1990(62):713A-725A.[13] Muck W.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armacokinetic study sample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J].Pharmazie,1999(9):639-644.(下转第68页)68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第29卷fermentation using agricultural by-product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65):530-537.[4] 叶土发,刘文标.法国伊普吕兔的饲养与推广[J].中国养兔杂志,2004(3):7.[5] 周亚樵.用农作物秸秆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J].中国饲料,2000(8):11-13.[6] 赵亚华,高向阳.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6-27.[7] Lonsane B K,Ghildyal N P,Budiatman S,et al.Engineering aspects of solid-state fermentation[J].Enzyme and MicrobialTechnology,1985,7(6):258-265.[8] 赵建国,钟世博,张明祥.热带假丝酵母固体发酵黄酒糟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1(4):25.[9] 朱丽莉,刘福林,汪玲玲,等.啤酒废酵母回收与利用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1(4):25.[10] 高大威.微生物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J].黄牛杂志,2001,10(27):5.[11] 弗里德G H,黑德莫诺斯G J.生物学[M].田清涞,殷莹,马洌,等译.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 于自然,黄熙泰.现代生物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31-232.[13] 谷子林,霍光成,张玉华,等.日粮粗纤维及对家兔的生理功能[J].饲料工业,2002(11):17-18.The effect of feeding meat rabbit with potato waste with three fungus fermented feed XU Xing-jun,SHAO Shu-li, ZHANG Wei-wei,LüJian-wei(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Abstract:The study use 20% potato waste with three fungus fermented feed in place of meat rabbit base daily diets and comparative analyze the put-on-mass,the consumption of feed,the content of fat in meat rabbit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rnal organs and mas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20% potato waste fermented feed could raise put-on-mass to 20.4%,de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feed-weight to 6.5%,and the content of fat to 0.39%. The feed did not have bad effect on the immune system of meat rabbit. The effect of potato waste with three fungus fermented feed is better than the base feed.Key words:fermented feed;meat rabbit;fat;utilization ratio(上接第59页)[14] Chen X Y,Zhong D F,Liu D,et al.Determination of ketotifen and its conjugated metabolite in human plasma by 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application to a pharmacokinetic study[J].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2003(17):2 459-2 463.[15] 谢智勇,陈笑艳,张逸凡,等.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非那雄胺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196-200.[16] Wu X J,Guo B N,Zhang J.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efoperazone and tazobactam in human plasma and urine using liquidchromatography tandam massspectrometry(LC-MS/MS)[J].ActaPharmacolSin,2006(27):216.[17] 肇丽梅,陈笑艳,崔健君,等.LC/MS/MS法测定血浆、羊水中曲马多及其活性代谢物氧去甲基曲马多[J].药学学报,2004,39(6):458-462.[18] 钟大放,陈笑艳,杜宗敏,等.人尿中苯丙哌林羟基化代谢产物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0,35(12):916-921.Application of LC-MS/MS in pharmacokinetic studiesJIN Feng-dan(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that the LC-MS/MS technology was applied in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is introduced.A larg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papers i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as analyzed, summarized and summed 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ology was an effective way of sensitive and rapi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race substances in biological samples and its metabolites. It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It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high-throughput determination of biological samples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Key words: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echnology;pharmacokinetic studies;new drug。
基于设计的生物大分子成药性优化策略研究进展_田浤
靶点 生物药物
一步纯化
生物药物
表达载体
显著增加 流体动力学体积
药 物
864aa
聚多肽 肾小球滤过
图 1 聚多肽的修饰通过增加生物药物的流体力学半径而减少药物肾小球滤过 Figure 1 Polypeptide modification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hydrodynamic radius of biological drug and the decrease of its glomerular filtration
最终不能开发成药物,因而严重制约了生物药物的发展。生物药物开发的瓶颈已从“新分子的产生”转向“如何获得具有优良生理特性 和预期治疗效果的有效药物”。近年来,通过合理设计改造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以优化其成药性的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综述基于设计 的生物大分子成药性优化策略研究进展。
[ 关键词 ] 生物大分子;成药性;合理设计 [ 中图分类号 ] R9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 1001-5094(2015)04-0277-06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研究人员开发 出模拟 PEG 的聚多肽融合技术(recombinant polypeptide mimetics of PEG)。其原理是,通过亲水、柔性、无固 定二级结构的多肽链替代 PEG 用于生物药物修饰,以 提高药物的流体力学半径,减少其肾小球滤过。聚多 肽融合技术的核心环节是聚多肽链的设计,早期研究 人员大多采用天然来源的聚多肽、明胶样蛋白聚多肽、 弹性蛋白样聚多肽、多聚谷氨酸、多聚甘氨酸等聚多 肽,但这些聚多肽多存在着免疫原性高、易聚集、不能 显著增加半衰期等问题 [3-5]。美国 Amunix 公司开发了 一种采用全人工设计的低免疫原性短肽非重复组合而 形成的聚多肽链 XTEN,该聚多肽链只含有 Ala、Glu、 Gly、Pro、Ser、Thr 等 6 种氨基酸,具有可生物降解、 无毒性代谢过程、无肾脏堆积风险等优势 ( 见图 1)[5]。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生物大分子药物基础生物大分子药物是指由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抗体等)制备的药物,它们具备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活性。
由于其分子量较大,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毒理学特点均具有巨大的差异。
然而,生物大分子药物也因其高度特异性和作用机制等优势而成为近年来制药行业的热点领域之一。
二、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制备技术生物大分子药物制备的主要过程包括基因表达、纯化、修饰和标记等步骤。
其中,基因表达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制备的关键环节,该过程涉及到载体构建、细胞培养和蛋白质表达等技术。
1. 载体构建技术载体构建技术是利用重组DNA技术把感兴趣的外源基因插入到载体DNA中形成重组DNA,进而将其转化到宿主细胞中用来表达蛋白质。
常用的载体类型包括质粒、病毒和细胞质基因组等。
其中,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类型,其结构简单、表达稳定性高、易于扩大生产规模等优点,已经成为生物大分子制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 细胞培养技术在基因表达技术中,细胞培养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细胞培养技术将质粒载体插入到宿主细胞中,从而实现蛋白质的高效表达。
通常情况下,细胞培养技术需要考虑适宜的细胞株、培养条件和质粒转染等因素。
3. 蛋白质表达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制备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从重组细胞培养液或组织中获取高纯度的目标蛋白质。
根据蛋白质的特性和用途的不同,通常选择不同的表达系统如细胞表达系统和体外表达系统等。
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特征1. 药代动力学特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吸收代谢、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①生物大分子药物吸收代谢方面主要受到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作用影响,这会导致生物大分子药物在靶器官中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②生物大分子药物分布特征由于其大分子结构,往往会导致其分布范围狭窄,即只能在特定器官或局部作用;③生物大分子药物代谢方面,由于其大分子结构过于复杂,因此在代谢酶的作用下分解速度较慢。
最新整理生物大分子药物讲解学习
生物大分子药物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迅猛,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这导致其具有与小分子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以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核酸药物4 类生物大分子药物为例,综述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 关键词] 生物大分子药物;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核酸药物;药代动力学生物大分子药物是指一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并被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生物大分子,狭义上也称为生物技术药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得以迅猛发展,其种类也日趋增多。
目前生物技术药物包括DNA 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疫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和细胞因子药物,也包括蛋白质工程技术生产的上述产品的各类修饰物,还包括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及病毒和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设定合适的给药频率和给药剂量,明确药物是否可以到达相应的靶器官等。
但不同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使其在生物体内的处置过程变得更为复杂(见表1),也给药代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分别围绕蛋白多肽药物、mAb 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和核酸药物,对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吸收生物大分子药物包括蛋白多肽药物、核酸药物、ADC 药物和mAb 药物等,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 700)相比,其相对分子质量(1 500 ~ 150 000)较大,不易被吸收,同时存在口服后易被消化道酶降解破坏的问题,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在吸收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的特点,在此一并阐述。
生物药物分析
利用物质在红外光区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适用于有机化合物官能团、化学键的 分析。
其他分析方法
生物活性测定法
通过测定生物药物对生物体或离 体器官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来评价其质量和有效性。如细胞
增殖实验、酶活性测定等。
免疫学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通过免疫学反应来检测生物药 物中的特定成分。如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
生物药物分析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生物药物概述 • 生物药物分析方法 • 生物药物质量控制与标准 • 生物药物分析在研发中的应用 • 生物药物分析在监管中的作用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生物药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 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 物、发酵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和蛋 白质工程药物等。
分类
根据来源和作用机制,生物药物可分 为重组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 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和微生物代 谢产物药物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生物药物的发展经历了从天然产物提取、微生物发酵生产到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阶段的演变。
现状
目前,生物药物已成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 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发投入 的增加,生物药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治疗领域也不断 拓宽。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药物研 发将更加精准和高效,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生物标 志物。
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
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作为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为生物药 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和思路,预计未来将得到广泛 应用。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之一,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是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对大分子进行越来越精细的操作和控制,化学修饰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会探讨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一种生物大分子转化为具有更强、更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稳定性的化合物。
高效、选择性和特异性是约束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关键因素,因此,获得高效、选择性和特异性是目前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中的主要挑战。
1.蛋白质化学修饰蛋白质化学修饰是将特定小分子(如羧酸、磷酸、糖基、药物、核酸等)或大分子(如聚乙二醇和聚糖等)共价附加到蛋白质分子中,以改变其生物学性质和功能的化学过程。
蛋白质化学修饰在治疗癌症、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罕见病和遗传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核酸化学修饰核酸化学修饰是改变核苷酸结构或化学性质以及多肽核酸的连锁结构,以增强或减弱其生物学活性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目前,已有大量核酸化学修饰物用于生物学研究和药物研发,如DNA、RNA药物、诊断和治疗工具等。
例如,对于 RNA序列的选址、定量测定和功能研究,RNA分子端修饰和底物特异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3.多糖化学修饰多糖化学修饰是利用化学反应改变多糖分子的生物特性和功能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多糖分子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等生物体系中。
多糖类生物分子是免疫系统内重要的抗原物质,具有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
多糖化学修饰是研究复杂的免疫反应和制备新型糖类药物的重要方法。
二、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活性、药物分布、副作用和产业化水平等方面的性质。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应用。
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研发
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研发近年来,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研发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
这种研发方式是以人类身体内部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为研究对象,设计和发现药物,以更好地治疗疾病。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它们为生命体提供了复杂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其中蛋白质是最为复杂的一种物质。
在生命体内,蛋白质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催化反应、细胞信号传递、免疫系统的调节等。
因此,在药物研发中,针对蛋白质的结构特点设计出的药物,具有精准性、作用强度可控、不易产生副作用等优点,更能在治疗疾病时发挥优越的疗效。
人们利用生物大分子结构信息研发药物,是基于现代科技手段与理论支撑的。
其中,X射线晶体学技术等高分辨率技术揭示蛋白质结构,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先决条件。
同时,生物信息学、分子模拟、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手段也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研发过程包括了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评估等环节。
其中,药物设计和评估是整个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
药物设计要结合生物大分子结构信息,找到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模式与规律,从而设计出更精准的药物分子。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三维构象的特征来预测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的结合模式,选择合适的化合物分子进行设计。
通过分析计算药物分子与蛋白质间的特异性和互补性作用,确定了药物分子的核心结构、药效团等关键性结构特征。
在设计阶段,需要对药物分子进行适当的优化,包括构象、膜通透性、药代动力学性质等,以确保药物分子在体内发挥理想的药物效应。
药物评估是保证研发成功的关键性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进行实验验证,确定药物的毒副作用、药效评估、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质。
通过不断地优化设计,最终得到理想的药物分子。
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药物研发,不仅在新药研发领域,也在现有药物的改良和开发应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比如,根据头孢菌素结构优化设计新型头孢菌素类药物,既继承了原药物的优点,又改善了其缺点,使其在医疗应用上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新药发现与开发策略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新药发现与开发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
新药的发现与开发是生物制药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新药发现与开发策略。
一、新药发现的策略在新药发现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去寻找潜在的药物候选物。
1. 高通量筛选法(HTS)高通量筛选法是一种常用的新药发现策略。
该方法利用高容量的机器自动快速筛选大量的化合物库,寻找对特定药物靶点有拮抗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新药发现的效率。
2. 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创造新的功能的方法。
科学家们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来开发新药或改进现有药物。
蛋白质工程可以使药物具有更好的活性、高度特异性以及更好的稳定性。
3. 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学科,通过解析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结合模式,可以为新药发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结构生物学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设计出更加有效和特异性的药物,同时也可以预测药物的副作用,减少药物开发的失败率。
二、新药开发的策略新药开发是指将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并最终上市销售的过程。
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和上市销售等阶段。
1. 药物研发阶段药物研发阶段是新药开发的第一步,主要包括药物化合物的合成、药效评估和毒理学评估等工作。
科学家们需要评估药物的效力、毒副作用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参数,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2. 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是将候选药物应用于人体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过程。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评估药物在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毒性学的表现;第二阶段是评估药物在疾病患者中的疗效和毒性;第三阶段是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副作用。
3. 上市销售当候选药物通过临床试验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之后,可以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注册申请。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研究策略
当代化工研究Modem Chemical Research159 2021・03百家争鸣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研究策略*刘亚平(山东朱氏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274300)摘要:生物技术药物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其治疗的疾病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包括:肿瘤疾病、传染疾病、遗传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难度系数相对较大的病症,并且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
传统的化学药物使用要求比较高,而且物质的提取难度也比较大,相比之下,生物技术药物就具备了很■多便利和优势,如温和不剌激、操作简单等。
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推进,生物技术药物已经是新时代最先进和便民的生物科技,本文就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动学;特点;研究中图分类号:T文献标识码:A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of Biotechnology DrugsLiu Yaping(Shandong Zhushi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Shandong,274300)Abstracts Biotechnology drugs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v arious diseases,and they can treat a wide range of d iseases,including tumor diseases,infectious diseases,genetic diseases,cardiovascular diseases,diabetes and other diseases^ith relatively large treatment difficulty coefficient, and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 ields.Traditional chemical drugs have high requirements f or use,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tract substances. In contrast,biotechnology drugs have many conveniences and advantages,such as mild and non-irritating,and simple operation.Moreover,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advancement of m edical technology,biotechnology drugs have become the most advanced and convenient bio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p 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b iotechnology drugs.Key words x biotechnology drugs;pharmacokinetics;characteristics\research仁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及分类一般来说,生物技术药物指的是利用生物技术提取生物体内存在的核活性物质进行生产的药品,其内容涵盖了两个方面:生物技术和天然活性物质。
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引言: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由于其天然来源、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领域。
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背景、应用、方法和前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进展。
背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清除的过程。
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对于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传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动物实验的复杂性和人体样本的获取困难。
因此,寻找新的研究方法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材料变得尤为重要。
应用: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已经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多糖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帮助药物在体内更好地释放和分布,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多糖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选择性来影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从而改善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方法: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涉及多种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多糖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并进行合适的修饰,以提高其药物载荷量和稳定性。
其次,需要开发合适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模型,用于评估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这些模型可以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动物实验等。
最后,需要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如质谱分析、荧光检测等,对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前景: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多糖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副作用。
其次,多糖可以通过调控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选择性,改变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进一步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多糖还可以用作控释系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结论:基于多糖的新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项前沿而具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代谢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它对药物的功效、安全性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药物分析中的药物代谢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药物代谢的意义、药物代谢过程和药物代谢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药物代谢的意义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它能够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治疗效果。
药物经过代谢可以产生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效,也可能具有更强的毒性。
同时,药物代谢还能够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度,从而决定药物的用药频率和剂量。
因此,药物代谢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优化以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代谢的过程药物代谢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相1反应和相2反应。
1. 相1反应:相1反应是指药物分子中加入官能团(如-OH、-NH2等)或在官能团的位置引入位点,使药物分子更易于代谢。
相1反应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其中最常见的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等。
这些反应可以通过多种酶系统来催化,如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等。
2. 相2反应:相2反应是指在药物分子中引入大分子可溶性基团(如糖、醚等),以增加药物的水溶性。
相2反应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其主要反应是与活化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等)通过酸碱反应或酯化反应结合,形成水溶性代谢物。
相2反应主要通过葡萄糖转移酶和硫转移酶等酶系统来催化。
三、药物代谢研究方法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通常使用肝酶酶系或人源酶系来模拟体内代谢过程。
通过体外实验,可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等。
体外试验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重现性和可控性,但缺点是无法完全还原体内药物代谢的复杂过程。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指在动物模型或人体中进行药物代谢的研究。
通过体内试验,可以研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排泄等。
体内试验的优点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点,但由于动物模型与人体的差异性,因此还需要进行人体药物代谢的研究。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生物科学中一个广泛且重要的领域。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等,药物是指能对生物大分子产生作用并改变生物体内生理、生化、代谢等过程的化学物质。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涉及药物的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于开发新药物、改进药物治疗方案、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蛋白质分子结构复杂,形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和性质。
药物可以通过与蛋白质特异性结合产生效应,包括充当酶促反应的催化剂、抑制酶的活性、与受体结合、刺激或抑制蛋白质互操作等。
这些效应将导致生物学和病理学的结果,促进或阻止疾病进展。
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给予体内。
开发针对蛋白质的药物需要进行全面的过程研究,包括药物发现、体内、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等。
研究发现,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和规律不同。
研究这些作用有助于了解药物如何进入蛋白质内部的构象,并预测蛋白质结合药物的特性和维持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时间。
二、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核酸是DNA和RNA的总称,也是生物大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药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涉及到遗传信息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药物通过与DNA或RNA的结合来影响起始碱基和氢键,从而影响了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和表达。
药物可以作为DNA的转录激活剂或抑制剂,并被用来治疗癌症、感染和炎症等疾病。
研究药物与核酸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从单分子到整体角度的实验室、计算机模拟等。
最近的研究表明,药物分子可以通过与核酸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包括插入、外部结合、内部结合等,进而影响产生的效应和药效学特性。
对核酸药物的研究还包括形态学和理化性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可用于解决药物开发过程中的挑战,如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大分子被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这也促进了药物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需要对生物大分子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足够深入的了解,这不仅能够帮助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效率,还能够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和生化作用。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药物分子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药物传递和代谢过程中的关键。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化学结合作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结合时,可能发生化学作用,即通过形成化学键连接。
例如,抗生素与靶菌细胞中的特定酶结合时,可将其构象稳定形成酶药复合物结构,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另外,化学结合作用也可以用于增强药物的效应和稳定性,例如利用酯化反应将药物改造为脂溶性,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
二、非共价结合作用非共价结合作用的种类包括氢键作用、疏水作用、电子亲和力、范德华力等。
这些作用主要通过药物分子的分子构象、电子云密度和电荷等方面影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许多激素类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非共价结合作用可影响它们在生物系统中的分布和代谢。
疏水作用也是药物结合到生物大分子上的重要作用,因为化合物的亲水和疏水特性会影响其在细胞膜通透性、肝脏解毒、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等方面的作用。
三、生理作用生理作用是指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在生理环境中发生的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质与生物体系统中其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许多抑制剂通过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来抑制酶活性,从而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生理作用也是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或器官的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通过药物在体内的流通路径、药物被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分布与影响的时间、空间等因素。
四、影响信号转导信号转导过程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这一过程来影响细胞或器官的功能。
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的结构生物学理论
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的结构生物学理论药物代谢和药效学是现代药物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涉及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方面,其理论依据是药物分子的结构生物学。
药物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了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药效学活性位点和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激素、离子通道等)相互作用的机制。
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药物的药效学表现和药代动力学行为,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化学转化过程,主要涉及到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酶)、药物转运蛋白和其他酶类等。
这些酶在肝脏、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广泛存在,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催化酶。
药物的代谢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反应和二阶段反应。
一阶段反应通常是氧化还原、水解或加氨基等反应,可以使药物变得更加亲水性,容易被转运蛋白转运。
二阶段反应通常是与葡萄糖醛酸、硫酸酯或甘氨酸等结合,形成更加极性的代谢产物,便于排泄。
药物代谢过程中,药物与细胞色素P450等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细胞色素P450酶是真核细胞内最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主要存在于肝脏、肠道、肾脏等组织中,它们负责大量药物的代谢。
不同CYP450亚型对不同药物的代谢速率也有所不同,有些药物可以被多种CYP450亚型代谢,而有些药物只有相对少的CYP450亚型代谢。
这也是导致一些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原因。
药物效应学则主要研究药物在生物大分子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药效学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过程,是了解药物特性的方法之一。
药物的药效学分为亲和力和效应力,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力度,效应力是指药物对生物大分子产生的生物效应。
在理论上,亲和力越大、效应力越高的药物,疗效越好,但不良反应的风险也越高。
药物的药效学活性位点是导致药效的关键部位,一些药物活性位点还与药物代谢的产物结合,改变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和效应力。
因此,药物代谢和药效学是密不可分的。
结构生物学的理论为药物代谢和药效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基础,也为目前许多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ological Sample Management
Academy
Mil Med Sci
药代动力学(PK)研究的内容要求
药物动力学
动物选择 剂量设定 给药途径
组织分布 排泄与物料平衡 血浆蛋白结合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药物药物分析面临的难题
新型生物技术药物
分子类型多样
给药剂量低 小肽
Pre-Clinical Non-clinical PK TK (GLP) Non-clinical PK/PD
FIH Clin. PK
Ph II PK/PD
Ph III
Market popPK/PD
Pilot PK Pilot TK
Pilot PD
PK/PD
PD
Immunogenicity
Assay Development Method Validation Biosample Analysis Reporting & Interpret
Academy
Mil Med Sci
PK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药物的体内特性 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物质基础 有效或毒性靶器官的依据 判定药物的优劣 合理制定给药方案 药物优化或改良 制剂学的主要依据和工具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药物研发进程
Discovery & Res
南京国际药代会议
大分子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 生物分析策略
宋海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songhf@
南京˙2014.06.28
Academy
Mil Med Sci
内容提要
生物技术药物(BP)的概念 生物分析(BA)的任务 生物分析技术策略
PK
IM
什么是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外源 性药物在体内处置或命运转归的药理学学科分支 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主要环节 (简称ADME) 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中,PK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 处置作用,而药效学(PD)/毒理学(Tox)则分别研 究药物对机体有益/有害的效应,从而构成了药理学研 究或新药药理学评价的两个主要方面 PK/PD和PK/Tox的相互关系是新药药理学评价的核 心
生物技术药物PK是高度依赖技术的学科
“一半的努力花在发展方法学上,最重要的投资和研究领域是技术的 发展。” 费朗西斯·科林斯
Academy
Mil Med Sci
15
生物技术药物分析方法
ICH S6总原则
灵活性和多样性 按照药物各自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目标和重点
具体药物的创新理论假设或作用机制
Mil Med Sci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通过在目标蛋白多肽上(外)标记同位素,鉴别目 标与内源性蛋白多肽
125I:比活性高,制备简单,物理半衰期适中(59.6
d)。
是一种较好的、最常用的放射性标记物 氯胺T法或Iodogen法,通过碘化反应将125I共价结合在蛋 白多肽的芳香氨基酸残基的苯环或咪唑环上
作用靶点、临床适应证 理化性质和分子结构信息
特点:case by case
Academy
Mil Med Sci
BPPK研究的技术策略
蛋白多肽类药物 经典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生物 核酸based药物
基因治疗 寡核酸
特殊类型药物
胰岛素类 复杂分子-ADC
Academy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药物(BP)
生物技术药物(Biopharmaceutical,BP):源 于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或杂交瘤 技术生产的药物。包含预防性、治疗性及诊断性生物 技术药物。
Biopharmaceutical一词初次出现于1980s 一般不指由天然生物源性物质直接提取的药用物质 (如血液制品)
活性蛋白多肽临床前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手 段之一 方法灵敏度高,可获得血液药物浓度变化动力学, 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全面资料
主要类别
治疗性蛋白 核酸类药物
Academy
Mil Med Sci
BP分类—分子类型
蛋白质与多肽
多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9aa 蛋白质:胰岛素51aa
寡肽:10aa以内的肽
蛋白多肽衍生物 核酸类:基因治疗、ISS,反义寡核苷酸 其它:细胞治疗等
Academy
Mil Med Sci
BP分类—功能
蛋白多肽激素
结构与体内 生物大分子 相似 治疗性抗体
结构不确定性 核酸类
表观分子 不均一性 胰岛素制剂
基因治疗药物
多种分析技术方法融合 药代动力学研究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药物PK研究面临挑战
机体复杂基质海洋 核酸300000bp >>200,000蛋白质异构体, 各种肽,氨基酸 抗体10000 µg/ml 生物技术药物 氨基酸 寡核苷酸/基因治疗 蛋白多肽 抗体0.01-10 µg/ml
胰岛素, GnHR, GH, 脑钠肽 , PTH(1-34)等
细胞因子
白介素, EGF, bFGF, PDGF , NGF, TNF 等
干扰素类
包括I型(α/β/ω), II型(γ干扰素)
凝血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凝血相关药物
rFⅦa, rFⅧ SQ, SK, U-PA, rt-PA, pro-UK等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有机体的操作技术。可以分为传 统生物技术与新生物技术 新生物技术:广义上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 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核心为基因工程技术
Academy
Mil Med Sci
生物技术药物(ICH)
来源于细菌、酵母、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等各 种表达体系 特征细胞产物 包括人体内诊断药物、治疗药物或预防药物 活性物质包括蛋白质或多肽,蛋白质多肽类似物或衍 生物,由蛋白多肽组成的药物产品。这些蛋白多肽可 能是来自细胞培养,或用重组DNA技术生产,也包括 用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生产的产品。
造血生长因子
G-CSF, GM-CSF , M-CSF , EPO , TPO , IL-3,6,11等
Academy
Mil Med Sci
治疗性生物制品的分类
Academy
Mil Med Sci
基于核酸的治疗剂
核酸疫苗 基因治疗 反义核酸 CpG ISS siRNA/miRNA
Academy
Mil Med 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