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精选】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一、概述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围城》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文化反思,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围城》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学者们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切入,着重探讨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等内容,尝试揭示其文本结构的回归机制。
随后,随着文化研究等新学术思潮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以更深层次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从文学史、文体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到了9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结合实践研究的主体、范式,从多元的学术视角以及性别角度探讨《围城》,实现了对该作品研究的综合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不仅关注小说的文学价值,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
他们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意义。
同时,学者们还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如流派分析、语言学分析、文化研究等,对《围城》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和阐释。
尽管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小说中的角色个性和文本背景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结合新的学术视角和理论工具来深化对《围城》的研究,也是未来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还能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以及人性的各种弱点和命运的无情。
同时,《围城》中所揭示的婚姻困境和女性的地位等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代社会和性别关系的视角。
对《围城》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
1. 对《围城》及其作者的简要介绍自90年代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的研究在国内持续深入,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OFDR
光频域反射计(OFD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个新技术,因能应用于各种范围的高精度测量和具有大的动态范围而吸引了研究者的兴趣。
OFDR系统需要的光源应该为线性扫频窄线宽单纵模激光器,所以对光源的要求很高,这也导致了国内对OFDR研究的缺乏。
由于OFDR能应用于各种范围的高精度测量和具有大的动态范围,还是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随着国内光源调频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发展和应用前景相当广阔。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光时域反射计(OTDR)。
OTDR是通过分析后向散射光的时间差和光程差进行检测。
探测分辨率的提高依赖于探测脉冲宽度的减小,但是,在激光功率一定的条件下。
会造成探测脉冲能量的降低和噪声电平的增加,从而引起动态范围的减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时域反射方法也在不断地研究中。
光频域反射计结构包括线性扫频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光电探测器和频谱仪(或信号处理单元)等,基于光外差探测,其原理可用下图进行分析。
以频率为中心进行线性扫频的连续光,经耦合器进入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分成两束。
一束经反射镜返回,其光程是固定的,称为参考光,另一束则进入待测光纤。
由于光纤存在折射率的微观不均匀性,会产生瑞利散射。
其中部分后向散射光满足光纤数值孔径而朝注入端返回,称为信号光。
如果传播长度满足光的相干条件,则信号光和参考光就会在光电探测器的光敏面上发生混频。
待测光纤上任一点X处的瑞利后向散射信号所对应的光电流的频率设置为0时,频率大小则正比于散射点位置x。
只要该频率小于光电探测器的截止响应频率。
光电探测器就会输出相应频率的光电流,其幅度正比于光纤x处的后向散射系数和光功率的大小,从而得到沿待测光纤各处的散射衰减特性,同时可以通过测试频率的最大值来推导出待测光纤的长度。
空间分辨率是指测量系统能辨别待测光纤上两个相邻测量点的能力。
空间分辨率高意味着能辨别的测量点间距短,即光纤上能测量的信息点就多,更能反映整条待测光纤的特性。
在OTDR系统中分辨率受探测光脉冲宽度的限制,探测光脉冲宽度窄,则分辨率高,同时光脉冲能量变小,信噪比减小。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地理真题(word版,含解析)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青岛某中学几位同学准备在2021年7月7~10日登泰山看日出。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不考虑其它因素,一个地区白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白昼越短,日出时间越晚。
下表示意7月7~10日泰山的昼长时间统计。
据此完成1~2题。
日期7月7日7月8日7月9日7月10日昼长14小时31分00秒14小时30分11秒14小时29分18秒14小时28分24秒1.下列日期,日出时间最晚的是()A.7月7日B.7月8日C.7月9日D.7月10日2.此时间段,在山顶看日出还需要准备保暖衣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2021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举行,如图示意北极及其附近地区。
据此完成3~5题。
3.安克雷奇的地理坐标约是()A.61°N,149°W B.61°S,149°W C.61°N,149°E D.61°S,149°E4.关于安克雷奇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东半球B.位于北温带C.地处中纬度D.南临大西洋5.安克雷奇位于北极点的方向是()A.正东B.正西C.正南D.正北如图示意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环境问题,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①噪音和光污染②土地荒漠化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大气污染⑤水土流失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⑤7.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的措施是()A.倡导绿色出行B.退耕还林还草C.禁止过度捕捞D.发展节水农业如图示意某区域等高线地形,据此完成8~10题。
8.河流R的流向大致是()A.自东向西B.自西北向东南C.自南向北D.自东北向西南9.山体部位M的名称是()A.山脊B.山谷C.陡崖D.鞍部10.山峰Q的海拔可能为()A.350米B.450米C.550米D.650米从空中俯瞰我国某地,可以看到这样的聚落:屋前开院坝,屋后种林竹,河渠绕田地。
当代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多极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在多极化趋势中,世界政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因大国关系调整而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也因大国关系调整而加速走向多极化。
因此,大国关系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是多极化趋势中世界政治最显著的特征。
1997年以“大国关系调整年”而载入国际关系史册。
自从这年1月4日德国总理科尔访问俄罗斯以来,中、美、俄、法、英、德、日诸国首脑频繁互访。
在欧洲,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科尔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分别互访;俄美首脑在赫尔辛基举行会晤前德国总统赫尔佐克、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相继访俄;叶利钦首次出席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俄、欧、美关系进一步调整,俄、法、德三国领导人做出决定,今后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三国首脑会晤,形成首脑定期会晤机制。
在亚洲,江泽民主席成功地对美国进行了历史性访问。
日本首相桥本也先后访问中国和俄罗斯,叶利钦总统第三次访华,亚洲地区大国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1998年,大国首脑外交仍频繁展开,中、美、俄、德、法、英、日等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新一轮的首脑外交活动。
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国间首脑互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冷战结束后的大国关系史上实属罕见,这充分说明,大国关系正在进行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
大国关系的调整,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
首先,是适应多极化趋势的必然产物。
冷战结束后,美国仰仗其“一超”的地位,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实现“单极世界”的构想。
然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世界多样化的潮流,有力地冲击着美国“单极世界”的企图,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
在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各大国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不得不通过多方位的大国外交,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其在多极化格局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征地制度变迁——兼论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影响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由“经营企业”转向“经营城市”,由“抓住办企业的权利”转向“抓住土地开发权”,从侧重工业化转向侧重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重点逐步由依靠企业转向依靠土地征收和土地出让[1-6]。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由工业化的“单引擎”转变为(高价)城市化与(低价)工业化的“双引擎”[7-8]。
这种由政府主导并高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增长模式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是复杂的。
一方面,加快了中国城市扩张的步伐,提高了城市化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在1996—2010年扩张了19843.82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5%,并且年均增速从1996—2000年的约2.7%增至2001—2005年的7.9%和2006—2010年的4.5%(见图1)。
城市化率则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约30%提高至2010年的近50%。
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一举跃升至世界第二位[8]。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9-10]以及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11-12]是解释这一模式的主要理论。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也指出了这一模式的负面影响:(1)政府通过压低土地价格(以及放松劳工和环保标准等)引资,短期内提高了GDP,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无效率的“竞次”模式[13-14]。
(2)并不必然促进地方政府将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反而加剧了地价和房价过快上涨以及城市生产和生活成本上扬,导致“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1,8,15-16]。
(3)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以及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府与农民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17-18];造成地权不稳定并减少了农业投资,导致腐败加重并系统化[19]。
对于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讨论:一是分析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体制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困难的动机[1,4-5,20-24],认为上述因素构成了地方政府扩大征地数量和范围的主观意愿,即地方政府变得非常有动力通过征用农地来经营城市。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经历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以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且大力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
在2001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节能汽车政策”,旨在鼓励汽车制造商开发新能源汽车。
在此政策的规定下,许多新能源汽车项目于2003、2004年启动,其中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项目。
2006年,“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国家“863计划”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研究。
2009年,“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和技术路线图。
此后,中国各省、市以及企业都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
2013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见》,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以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另外,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也开始研发和建设充电站网络,同年,全国范围内充电站数量已经达到了大约300个。
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发布。
该规划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和指导。
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和换电的问题,中国大力推进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充电服务的建设和进展。
此外,中国政府在2015年启动了全国公共桩建设试点工程,计划在2020年前建设10万个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
到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
在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同比增长62.31%达到了1.05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88.5%。
总的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从诞生到发展,历经了不断的政策支持、技术革新和市场培育。
其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环保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浅析中美关系形势论文
浅析中美关系形势论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种不断振荡的不稳定性,但无论是“民族主义高涨论”还是“经济实力增长论”,都难以对这一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美关系形势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中美关系形势论文篇一《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内容提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种不断振荡的不稳定性,但无论是“民族主义高涨论”还是“经济实力增长论”,都难以对这一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
作者认为,导致中美关系不稳定的真正原因在于两国所采取的假朋友策略。
中国崛起与美国单极霸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在赶超美国的过程中,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两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战略友好关系。
中美缺乏足够的共同战略利益,同时,双方总是通过用虚假的美好词汇来描述双边关系的方法暂时缓解利益冲突,但也导致中美关系频繁地起伏振荡。
中美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也有冲突性和对抗性的利益。
因此,两国在确定开展以何种形式进行合作以前,应该首先明确双方合作领域的具体利益类型是什么。
由于双方对抗性和冲突性的利益多于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因此两国应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消极合作,而不应将双边合作仅仅局限于共同利益之上。
如果中美双方对不同领域的合作预期能够符合具体利益的特性,那么双边关系是有望实现稳定发展的。
关键词:中美关系,假朋友,战略利益,预防性合作作者简介: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家关系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100084在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Barack Obama )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
其间,中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
该声明称,两国就共同推进新时期中美关系达成共识。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的相亲性——存在主义哲学之于中日韩三国电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的相亲性摘要:存在主义视阈分析是电影研究的重要分支,其中,大量论文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影。
为研究存在主义哲学为何在东亚犯罪电影研究中兴起,作者通过对两者进行横向对比,发现存在主义哲学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影具有相亲性。
两者的相亲性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对实存的肯定和对自为的肯定三个方面。
社会历史成因是其背景,对实存的肯定是其精神内核,对自为的存在则是一种具体呈现。
关键词:存在主义;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中图分类号:J9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5-0103-03(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200234)陈任婷∗∗∗第40卷第5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5月Vol.40No.5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y .2020收稿日期:2019-10-15作者简介:陈任婷(1994-),女,福建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编导MFA 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存在主义视阈分析是电影研究的重要分支,中国知网截止2019年2月与“存在主义”和“电影”相关的文献有2386条。
其中,大量论文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
存在主义哲学兴盛在20世纪20年代末,其后逐渐式微,为何在近百年后的东亚犯罪电影研究中再次兴起?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存在主义哲学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具有相亲性。
本文聚焦于存在主义视阈下的犯罪电影研究,即电影的主要事件或人物涉及犯罪元素,以中日韩三国为例,从存在主义哲学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影的历史背景,对实存的肯定和对自为的肯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历史背景成因具有相似性(一)存在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
狭义的存在主义哲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发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状况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1.土地制度改革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1.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和壮大3.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四、未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状况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社会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土地私有化程度低,大多数土地都是公有制的,由集体所有并由集体经营。
同时,由于缺乏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劳动力生产率低下,导致了粮食供应不足和贫困问题。
此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十分匮乏。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1.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实施了土地制度改革,将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人或家庭经营,鼓励农民通过自主经营和劳动来增加收入。
这项改革使得农村的土地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推出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该制度鼓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实行责任制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举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还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包产到户”政策,即将生产资料交由个人或家庭所有并由其自主安排生产活动。
这项政策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创造力,并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1.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和壮大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技手段,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和答案
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F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经历了数次转变(如表)。
近年来,该村每年都会吸引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老年人在此休闲居住,短则1个月,长达5个月。
旺季时,该村外来老年人与本村村民的人数比例超过6:1,吸引周边村庄500余人就业。
F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养老型村落。
据此完成1~2题。
时间F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1990年以前木材、木柴、木炭等1991~1997年茶叶、笋干、山核桃等1998~2009年观光旅游型农家乐2010年至今休闲养老旅游服务1.F村产业向观光旅游型农家乐转变的主导因素是()A.政策B.交通C.市场D.生态环境2.休闲养老型村落的形成,可以()A.提高城镇化水平B.解决都市养老难题C.降低乡村生活成本D.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如图)。
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
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
据此完成3~4题。
3.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A.降低开凿难度B.减弱风沙侵蚀C.减轻风化破坏D.方便生活取水4.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A.构造运动B.太阳辐射C.大气降水D.人类活动如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
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6.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如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
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
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
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
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
【推荐下载】分析20世纪90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分析20世纪90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的教育发展战略有一系列重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颁布的一系列贴合时代背景的报告和法令上。
以下为为您编辑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脉络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教育观念不断发展、体制不断变革、时局不断变化,美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也相应地有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1985年,美国联邦教育部、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等12个机构,启动了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并于1989年推出了阶段性成果《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的目标、步骤和科学依据,开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先河,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其核心思想是: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制定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基本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据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而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基本素质。
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增加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在1991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正式提出了面向21世纪美国的四项教育战略和六条国家教育目标,其中科学教育被列为教育目标之一,并宣称到2000年“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1994年,克林顿又签署了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革法案》。
1993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1998——2000年战略方案》。
该方案提出了三大目标及其具体目标和方案,其中三大目标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为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为进一步学习以及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好准备。
都市型制造业
都市型制造业1概念的界定都市型制造业是都市型工业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为适应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新概念。
最早见于1998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制定的《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其中对都市型工业的定义是: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业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切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等特征的工业。
综合国内学者的定义,都市型工业是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临近消费市场、高技能劳动密集型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2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1)现代工业和传统工业相结合的“二元结构”都市型工业的“二元结构”特征,指的是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
都市型工业一般面向都市竞争性消费市场,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表现为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与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并存,空间集约化生产与大规模服务并存,简单劳动生产与高技能劳动生产并存。
以温州制鞋工业为例,生产领域引入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 ),适应高端定制消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服务的生产组织要求,同时,又存在简单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适应大规模服务。
(2)以都市区特有的资源为依托阿瑟〃奥沙利文认为,城市化经济导致来自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城市集聚,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城市化经济的集聚功能为都市型工业提供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
都市型工业的需求对象大多数是中心城区的消费群体,需要即时将制成品推向市场,要求企业接近市场,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上获取优势,一般在商业中心或CBD附近集聚。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案例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90年代以来,素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称的日本,陷入了金融风险与危机不断的困境,战后50年苦心经营的财政金融体系在经济萧条、金融危机与社会丑闻的多重打击下,岌岌可危。
尤其是银行赤字危机所产生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银行业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但到了1996年底,却出现了连连亏损,20家主要银行中的16家银行赤字飘红,而这20家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147家银行总资产的74%。
其中10家银行的经营收益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樱花银行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均为赤字,平均每家亏损1613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亿元);3家长期信用银行如日本兴业、日本长期和日本债券则家家亏损,平均每家亏损5200亿日元;七家信托银行中的3家,如三井信托、安田信托和日本信托也是赤字,亏损金额分别为133亿、151亿和40亿日元。
赤字危机导致日本城市银行中历史悠久的阪和银行破产,它与在此之前破产的兵库银行分别成为日本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开了战后日本大银行破产历史先河,令整个日本金融界震惊。
90年代日本的银行赤字危机,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根源在于:其一、80年代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异常“繁荣”,为90年代的银行赤字危机埋下了隐患。
1986年开始以地价、股价连续暴涨为代表的泡沫经济诱使日本的银行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和股市。
据日本银行统计,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金融界的直接危害仅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的呆帐就高达50万亿日元。
其二、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旧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其三、超低利率和高干预是促使日本银行危机的政策因素。
1986年连续5次下调利率,1987年2月降低到历史上乃至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成为本世纪末的超低利率,与此同时,政府还9次调低贴现率,从6%降低到90年代的0.5%,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国海洋勘探领域取得的成就
我国海洋勘探领域取得的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勘探领域取得了众多成就。
1.南海深水区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有限公司,在南海深水区勘探到了肇庆海域和琼东南盆地的石油和天然气田,增强了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
2.发现南海第一条天然气输气管线。
在南海海域勘探建设了南海第一条天然气输气管线,实现了南海天然气开采和利用的历史性突破。
3.海洋测绘技术发展。
中国海洋测绘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海图、海底地形、海水环境和天气气象等方面的测绘技术研究,实现了我国海洋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4.深海勘探取得重要成果。
我国成功完成了多次深海科学考察,发现了深海大洋、深海热泉和深海生物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5.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并从深海科技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知识。
6.我国海洋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中国在海洋探测领域的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同时还参与了国际深海科研项目,如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和国际深海观测计划等。
第9课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与中国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的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 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 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贰
发展中进步: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 贸易保护主义 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 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
——外经贸部前副部长,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意义: 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
1929
1939 1945
20世纪 20世纪 70年代初 90年代以来
资本 主义 国家
垄断、 不平衡
一战
经济恢 复发展
经济 危机
二战 快速增长
滞胀
缓慢增 长、危机
苏俄 (联)、东 欧社会主义 国家
新中国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 苏联模式
二战
恢复发展 问题突出
恢复发展、
社会主义曲 折探索
世界银行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叁
扩张中波动: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扩张中波动 非银行金融机构
电子金融和网络金融
中国影响力
基 础 任务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 落 实 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课文P52的内容,完成下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向职业化、高度竞技化方向发展。
体育的目的、功能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的价值体系,其间伴随的体育价值选择的混乱给体育道德建设带来许多亟待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如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问题,教练员、体育信息中介人等追求名利的思想与体育运动的“善”的背离,观众体育道德规范的界定问题等等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理论问题假如不从哲学的高度、从体育价值视角探讨,从更广的背景上认真地、战略性地加以审视,将不能高效、省时的促使体育现实从混乱走向健康有序发展道路。
因此,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适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必定能站在国内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廓清体育价值选择与体育道德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进一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切实解决体育改革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体育价值即体育的功能(效用)与人类需要之间的主客关系。
体育价值包括:(1)体育外在价值。
包括:①体能的外在价值;②体育知识的外在价值;③运动技能的外部价值;④快乐的外在价值。
(2)内在价值。
包括:①体能的内在价值;②体育知识的内在价值;③运动技能的内在价值;④快乐的内在价值。
判定体育价值的有三个标准:内在价值的标准;满足的标准;一致的标准。
体育价值的属性有:(1)属人性和社会性;(2)客观性和主体性;(3)应然性和实然性;(4)局限性和拓展性。
借鉴价值哲学理论,从学理上我们可将体育价值选择定义为,体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比较,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体育价值的过程。
体育价值选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主观能动性;第二、中介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体育价值选择目标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的体现。
是追求参与还是以获胜为第一要旨,是在竞争中凸显运动员个体价值还是在合作中彰显集体精神,是在公正的旗帜指引下下追求机会均等还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忽略运动员先天的条件不平等,是重视结果还是卓越的表现。
实践是检验体育价值选择合理性的最终标准。
在价值论上,实践还是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确定者,是价值标准的本质形式。
价值选择的合理性标准,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加以确定。
第一,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第二,逻辑上的一致性;第三,现实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第四,眼前利益和将来目标的一致。
体育价值评价基础上的合理化价值选择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其一,体育价值选择合理性的主体条件。
其二,体育价值选择合理化的技术条件。
其三,体育价值选择的过程条件。
体育价值选择主体性的变化,一般可以把它分为,群体本位形态的人,个体本位形态的人,和类体形态的人。
体育价值选择的具有多元性。
体育价值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1)体育价值选择主体;(2)体育的价值客体;(3)外部社会可能性空间。
体育道德或行为准则的范围内,存在着各种相异的价值选择,它们之间往往是彼此冲突、相互抵触、难以调和的。
无论是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还是今天的体育竞赛中,都存在两种价值取向,即获胜与参与。
获胜的价值取向,即获胜观,注重的是胜利和荣誉的价值,参与的价值取向,即参与观,则强调的是人人参与的价值。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追求获胜的价值取向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基础。
包括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商业化的经济基础,城邦制的政治基础。
现代体育获胜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哲学基础:(1)竞争的精神;(2)个体为本;(3)两极分立;(4)“以人为本”。
参与观形成的哲学基础:主体性原则;参与价值取向的文化基础是大众文化。
体育中存在竞争与合作。
看待体育竞争的两种不同观点:把竞争对手看做达到自己目标的障碍;对手的参与是运动竞赛的一个必备条件;竞争本来就是一种需要合作的活动,缺少了“合作”也就无所谓“竞争”。
在体育情境下,竞争的本质并非不道德。
竞争是为了获得个人卓越而不是贬抑对手,它无需不公正地对待对手。
其次,竞争是各领域中维持和树立标准和获得卓越的最有效的方法。
当把追求卓越作为一个挑战时,竞争更多地是带来友谊而非敌对,带来相互尊重而非互相攻击。
竞争与合作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体育中结果高于表现的现代价值观根源于启蒙运动的核心特征——理性和客观性的扩张。
体育运动不会自动与好或坏的社会后果相联系,运动行为的所有影响因素都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存在文化、成为文化、行为文化与拥有文化中对是体育中结果与表现关系的文化基础。
体育内在价值中的正义尺度与体育道德体育的正义性内涵,是人类通过体育实践对于道德追求过程中的一种价值性的发现。
公平竞争则是体育运动内在价值体系中的正义之基,更是体育道德建构中的逻辑起点。
工具主义的体育价值观的盛行,是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在体育道德领域倒退与异化的表现。
工具主义者的体育价值理论缺乏对肉体基本的道德信仰,人的身体不是简单的器具,它尽管可以成为人类实现自身理想和目的的工具,但是身体远远不可能定位在工具这个纬度上。
器械或者工具可以说是人类身体的外在的延长,但是人的身体却不是器械或者工具的内在延伸。
参与体育竞技的身体不但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更是体育精神与体育德性的实践者。
道德现实主义具有部分内在论理论的色彩,建议合人性地从体育内在的价值尺度寻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体育道德律令,这种契合了人本主义思想的体育伦理思想也恰恰反应了体育价值由功利主义向人性的复归。
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体育价值观会日趋科学与完善。
从生存到提高生产力再到对人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个人修养和娱乐问题,被视为是人的基本需求,是国家强盛的需要。
未来体育是艺术化体育。
艺术化体育是一个审美价值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以主体意识、情感的自由展现为最高价值取向,以是否美作为唯一文化评判尺度。
它不像科学体育价值尺度那样指向物质,求真以追求对物质的认识。
社会转型促进了中国体育价值选择的三次嬗变。
第一次嬗变:从兵士体操到自然主义体育;第二次嬗变:从全民健身型到政治功利型;第三次嬗变:从政治功利到科学体育。
当代体育道德危机表现形式包括体育机构、制度层面、体育媒体、运动员、教练员、教师、裁判员、观众及非体育因素各个方面的危机。
体育价值取向整合与体育道德建设。
1、运动员精神的本质是游戏的精神。
理解运动员精神的三种途径。
(1)作为社会联盟形式的运动员精神。
把体育看作一种社会联盟的观点是社会系统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这个社会系统之内并通过这个系统,运动员和官员可以共享一种共同的、有价值的生活形式,把运动员精神看作是社会联盟的重要目的是保持和支持一种友爱关系。
(2)作为宣传快乐手段的运动员精神;(3)作为利他主义形式的运动员精神在比赛过程中,利他行为不仅要求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而且还要求参与者真正关心同场竞争者的利益,不论是队友还是对手。
2、公平竞争的道德准则体系。
规则1以公正和正义为价值取向。
提倡的公平原则竞赛参与者按义务履行职责——自愿参与体育竞争,并且遵循公平性规则。
竞争规则2则倾向于描述所有参与者的意向性目标如何达到最完美表现到可能的程度。
公平竞争的道德规则体系表述了促进道德公正和竞争表现最大化的目标及其行动准则。
所有竞争选手在“竞赛结果不确定”的现象学结构下,公平竞争的道德准则体系把各种价值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取舍,共同担当起体育的道德目标。
3、对犯规的道德批判.犯规实际指的是与运动员精神,与人类美德背道而驰的竞赛行为。
本质类型类型有三种:无意犯规;故意犯规、战术犯规。
三种批判违背了运动竞赛的规则之规定;获取了不公平的优势;批判之三:背离了体育运动的道德风貌。
4、对“尊重比赛”的道德审视。
尊重比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规则;尊重竞争精神;尊重娱乐精神;尊重比赛传统和习俗;尊重卓越和成就。
5、体育技术的伦理学分析。
高科技带来的体育伦理问题:人处于“座架”的技术中,丧失可主体性;公平竞争的道德规则遭到技术的破坏;体育技术破坏了体育的健身性;兴奋剂技术的滥用。
体育技术中的伦理问题成因分析:权力意识的无限膨胀;技术负面价值的扩张;技术理性主义的内化;人的道义和功利的失衡。
体育技术的伦理诉求:真正认识现代体育技术问题之所在;反对美化现代体育技术;既利用体育技术,又不让体育技术成为体育活动的最高目的。
6、禁用违禁药物的伦理学依据:(1)这些用来提高成绩的药物是非自然的物质。
(2)三种损害观。
①使用违禁药物使运动员自身受到伤害;②使用违禁药物使其他人受到伤害;③使用违禁药物损害了体育本身。
7、体育与道德教育。
(1)几种道德发展观:道德的发展——认知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汉的交互作用理论;雷斯特的道德行为四因素模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体育对参与者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积极影响;不产生任何影响;负面影响。
体育情境的独特性决定了体育中人的道德判断可能不同于一般生活情境。
8、体育制度伦理建设。
(1)合法性是体育公共管理机构存在的基础,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行的前提,是公共管理活动得以进行的依据。
从形式上说,合法性体现了一定体育行为的程序性、公开性以及与社会传统和文化的适应性。
(2)公正性是公共管理的又一基本原则,公正性本身也是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
合法性和公正性在体育公共管理中的必须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