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教育价值】

1.自我成长:安全、有尊严的生活,我愿意努力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我与他人的关系:能够积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自觉履行对他人的义务。

3.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树立法治信心,培养法治精神,认同法治道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法治的进程及进步,体会法治的作用,培养法治信仰,坚定法治信念。

2.能力目标: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能够辩证思考案件中的现象。

3.知识目标:理解法治内涵和要求,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教学重点】

感受法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愿意努力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难点】

法治要求良法善治

【教学设计】

环节一:漫谈感受法治

古今交通事故处理对比

问1:开车时撞到行人,怎么处理?在古时候骑马伤到行人,会怎么处理?

问2:通过法治处理比通过人治处理好在哪儿?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师生谈话引入话题,暖场;初步认识法制、人治、法治的区别,感受到法治好,同时帮学生定位在历史高度。

环节二:历史选择法治——法治的过去

1、观看视频《清朝时中西方发展对比》

问:中西方差距越拉越大,造成清朝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究其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当时时代背景下社会向前发展的阻碍。因此清朝末年不仅我们自身落后,还受到西方列强的侵蚀,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2、学生交流:鸦片战争后,我国各个阶级做出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探索。

小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尝试,反映了人民对民主法治的期盼,为法治道路奠定了基石。中国走法治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历史发展看,法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环节三:探索法治道路——法治的现在

案例一:陈女士搀扶摔倒的李奶奶,结果不小心造成李奶奶二次受伤。李奶奶将陈女士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万余元损失。

1、请同学们组内交流2分钟,组员各自选择一方并将理由简单的写在对应色卡上。

2、学生展示

①支持赔的学生阐述理由。

追问: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该赔偿,但是如果赔了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②支持不赔的学生阐述理由。

看《民法总则》的条文及修改过程,感受法律体现民主,法律的制定需要人民的参与。

追问1:小组讨论:同样的案件,结果从赔到不赔,法条的修改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对受助者、帮助者、社会、国家)

追问2:一会儿赔,一会儿不赔,法律不断修改,是不是不够严肃?追问3:如果依据《民法总则》已经做出判决,但是无人履行,如一些“老赖”,会带来什么后果?

3、认识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问:普遍的服从指的是哪些人?

小结:法治要求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善治是良法的生命。

实现良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探索中逐渐清晰。设计意图:懂得法治要求良法善治,厘清“良”和“善”的内涵,明白良和善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了解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明白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我国坚持法治道路并一直为此努力,感受法治的进步。

环节四:描绘法治蓝图——法治的未来

1、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法治进程。一分钟的时间欣赏法治蓝图。

2、案例二【见义勇为扶老人反被讹】

问:在这个案件中哪些做法需要改进?

【真相大白后起诉老人】

问:为什么小滕还要起诉曹先生呢?

【互谅互让达成调解】

问:请在案例中选择一个角色,谈谈TA应该如何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小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这幅美好的法治蓝图,需要党、国家、人民一笔一画,合力绘就!

设计意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未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环节五:坚定法治信念

1、观看视频《我国法治进程》

2、小结:从历史长河看法治,回头看,历史选择了法治;向前看,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法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去和现在所做的都为未来奠定法治基石,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夯实。有历史的探索,当下的努力,才能实现未来的法治蓝图。法治中国,正在路上!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依靠每个人的努力才能继续向前推进。

《夯实法治基石》感悟与反思

师生互动,课前更精彩

这节课中有一个案例:陈女士搀扶摔倒的李奶奶,结果不小心造成李奶奶二次受伤。李奶奶将陈女士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万余元损失,要求学生思考赔不赔并说明理由。我预设的应该是学生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你来我往,散发思辨之美。

在第一次试上时,学生回答毫无波澜,甚至让我怀疑这个活动设计是失败的。第二次试上前,我将这个作为课前作业布置给学生思考,我想给足够的时间也许孩子们会更有信心,思维也会更开阔。到第二次试上时,学生还是没有发表出我期待的见解。

于是我又做出调整,在第三次试上前,将学生组建了一个QQ群“学习共同体”。周末下午我将这个问题发布在群里,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观点。刚开始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寥寥几句,算是配合老师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来我一个一个@他们,鼓励他们,终于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孩子也开口了。群里热闹纷繁,你一句,我一句,有支持,有质疑,孩子们提到了许多新颖、有创意、有思维火花的观点。这里列出几条供大家参考。

支持赔的学生说:①出于好心是感性的,造成二次伤害是理性的,事实在这里,要赔!②过错不能用不小心掩饰,这是法律责任,因为侵犯了李奶奶的生命健康权,法律是为了大群体准备的,只有公正。③“一个人扶盲人过马路,或是拯救了谁。这与他的机遇没关系。我们会做这些事的原因,不是为了“善报”,仅仅是我们觉得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我们做了仅仅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是我看过的书里的一句话,既然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做错了就要承担后果。

支持不赔的学生说:①好心帮人没错啊,如果李奶奶付不起医药费,我可以出,帮人帮到底,但这不是赔偿。②李奶奶应该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如果赔了,以后还会有谁会去乐于助人呢,而且对发扬民族精神造成不利影响。

在大家的讨论声中出现了折中的新观点:支持赔,但是少赔点,或者让政府部门代赔一点,不然又让人心寒没人想扶老奶奶了。

随着讨论的深入,更有学生提到了哲人王之治和法治,大家七嘴八舌的探讨了“人治优于法治,还是法治优于人治”这个颇有深度话题。我看的津津有味,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平时真是小看他们了。

这次大讨论给我和孩子们都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孩子们的发言金句不断,精彩连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维的窗,给思维插上翅膀,快意翱翔,酣畅淋漓。

但是,我在给这群孩子试上的时候课堂上仍然没有呈现出我预想的热闹的辩论场面,一如既往的冷冷清清,淡而无味……但是我的内心并没有出现前几次试上时的那种焦虑感和崩溃感。因为我参与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确信他们有超乎想象的能力,确信他们只是因为害羞、紧张而不愿展现自己的智慧。同时更是对自我的肯定,我相信我的教学活动能够打动他们,助其成长。

也许听课者能感受到一节课的精彩,而执教者却能参与精彩,从课前到课上,从课上到课后,我非常愿意跟大家分享这份精彩。

课堂难免有“裂缝”,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反思一,环节较多,可以将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合并。第一环节主要是澄清法治、法制、人治三者的关系,第二环节是阐述我国如何从人治走向法治,将两个环节合并更流畅更高效。

反思二,设问较多。第一环节从师生对话中感受法治,第三环节中围绕案例设置层层追问来认识法治的进程。单独来看设计都很好,但是放在一节课中呈现就显得问题太多,反而抓不住核心问题,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影响了课堂氛围。

反思三,主板书过于简单。初三的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深度,初三的学生也具备了更高的认知能力,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有逻辑性,更符合知识要求的板书,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不可能重拍;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不可能重建;教学也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同事可亲,同仁可敬,学生可爱,过程可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