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论文 个人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我曾在我《道法自然》的设计格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是由生命开头的,最自然的是最美的,不要刻意,经典是不经意问的流露。
不要放弃思索,在痛并欢乐的思想中成长。
”道家讲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而推之,万物都是自然,全部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由道所演化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是自然界里的一份子。
前些日子读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亦对此有感受,他所说的宇宙意志,使万物王道向好的方向进展,也同此理。
由此可推断,一切向好的方向去进展的就是自然。
顺应自然也就是设计的正确方向,反之便逆其道而行之。
虽然可能有一时的畅快,但是长远看来并无好处。
所以,我更喜爱自然的设计,适当的奢华也是可以的,但要适度。
奢华再刻意一些就是浪费,浪费再刻意一些就是奢侈,奢侈,再去进展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外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例子,如中国殷商时期末,商纣王奢侈无度,贪图享乐无度,曾经“酒池肉林”——就是把花园内开了一条水渠,里面放上美酒,以便随时畅饮,把肉干挂在树上,以便随时享受美餐,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亡国。
法国路易十四前期,意大利“巴洛克”传入法国宫廷,经刻意进展有形成了“洛可可”的宫廷浪费风格。
经过路易十四、十五、两代的极力推崇,奢侈之风日益凝重,到路易十六前期已到极致。
路易十六上台不久便政权不稳,他虽然也做了许多政变,推翻了洛可可荒淫、浪费的艺术风格,回来建筑的古典等做了一些改革,但也没能铲除前两代帝王埋下的.奢侈的种子,被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
一代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这也是很吻合自然规律的。
有时我也在想,当时在设计这些类似凡尔赛宫的设计者们是否也是把这个王朝推向灭亡的加速机器?奢侈原来就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设计师是有义务让业主得到高品质、高品位、高雅的生活,并不是追求荒淫和铜臭的机器,所以我认为设计也可以自然,自然之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老子》其次章曾言,“天下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论文

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学院:xxxxx专业:xxxxx姓名:xxxxx学号:xxxxx指导教师:xxxxx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
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
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
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关于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

关于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论文摘要】:以群体为本位,个人消融在群体中,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事实。
但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以个体为本位,具有独立精神的"贵己""独立""自知""自胜"的思想主张,注重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性的自然发展,闪耀着独立、自强的思想光辉。
【论文关键词】:老子; 道; 自然; 独立精神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所有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注重社会秩序,强调礼制,他们习惯以共性、共相为不言而喻的前提,不太注重个性、殊相。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人应该压制自己,使行为合乎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
墨家提出"兼爱利他"的主张,"兼"就是群己不分,人我无别,视人如己。
将这种兼爱推到极致就是忘己济人,即"利他"。
儒、墨两家都强调群体的社会价值,要求个人无条件服从社会,服务他人,而对个人的主体价值、人格独立很少重视。
一、道的独立精神(一)道法自然--"道"独立的存在状态"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的道不仅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又是运动不息的对立转化规律和法则[2]。
老子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而"自然"又是其思想的基本精神。
《老子》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3]。
不争之道——读老子课程论文心得

4
课程 成绩 评语:
20 评阅人
-20
学年第
学期
学号
========================================== 姓名
不争之道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字字真经,一字就能引出一个观点,一句就能 涵盖许多妙义。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 ,古今中外都有人从事研究工作,其 解释不尽相同,说法更有差异,形成多家解释老子。现在我就打肿脸,充当一回研究 老子的学者,诠释一下“黄家的老子” 。老子妙义众多,我只拾取片言作为阐述的对象 就已足够。而我所要表达的是老子的不争之道。
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
---------------------------------------------装--------------------------------- --------- 订 -----------------------------------------线----------------------------------------
班级
“不争”二字就已经将修养身心之法,将处事之诀窍概括完毕。老子首先从水的这 一意象引出“不争”的人生哲学。老子先告诉我们“上善若水” ,效法水的自然之道, 无私善行,如水般至柔、能容、克刚。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水从天上而来, 落地至此,循环往复,浸润民田而无声无息。人若要取得至高善行,就要如水一般。
-
1
其次水还不占据高位,更不自恃。正如河上公注: “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 “水往 低处流”之俗话便是最好体现。宁愿自居下流,而藏污纳垢,包容万物, “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如果你有若水之德性,是否已经合于道了呢?老子话没说满,留有余 地,故用一“几”字。水之德性已经几乎接近道了,但是仍有点差距。在“黄家”看 来,老子留有余地是说明学习水之德性之后,仍需根据实际,以某物为镜自我反省, 自我处分,不能硬搬硬套。讲完这几句话之后,老子仍觉得世人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 标准,所以他后面继续讲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水与世无争,安乐自处。一个人若要跟水学习,就要善于选择居处,而水的 地方正是低下之地,所以我觉得这里并不是教人要选择风景好、风水好的地方,而是 教人要甘愿处于谦下之地。一个人的内心要包容万物,如同万丈深渊;行为要帮助他 人,真诚相待;言语要讲求信用,言而有信;处事要正义衡平,精简处理,发挥所长; 行动要把握机会,待时而动,像水一样动则荡,静则止。最后,老子总结道: “夫唯不 争,故无尤” 。做到上面所说的,并且与物无争,与世无争,便能安然顺利,永无过失。 其实,老子所讲的“上善”只是一种对人的完美要求,而人本身就存有优缺点, 一个人难以做到。 但这正是老子的用意, 给出一最完美的 “上善” , 让我们 “高山仰止” , 只能“心向往之” 。憧憬之时,更是我们追求之日。如果我们往回看历史上的人物,可 能也只有历史所标榜的尧舜能够做到了。不过,如有一项符合“上善”之德,便可以 名垂千古了。老子终生处于“图书馆馆长”之下地,是为“居善地” ;许多著名宰相如 魏征,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都能做到“心善渊”的榜样。而诸葛亮鞠躬尽瘁,可谓是 “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了。唐汉繁盛时期,君臣上大都能做到“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 “不争无尤”之发展延伸,就是天道。老子接着就讲了天之道的法则——自然。 因而人之道要向天之道学习,处世自然。 “持而盈之” , “揣而锐之” , “金玉满堂” , “富 贵而骄”等都是充实, “满”的情形,而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学会满足,而不要让贪 欲控制自己。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就是现在最大的幸福。杯满则溢,而溢出的我们 就不要觉得可惜。比如历史上许多人求仙问药,祈求长生不老。但是天道自然,人终 将会老去。那就不要违背自然,结果反而使得自己苦不堪言,愁眉不展,寿命也会折 损几年。而现在许多女明星要保持青春靓丽,就不断整容,寻求秘方,延缓衰老。殊
老子的修身分析论文

老子的修身分析论文老子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精辟而晓畅的诗文,来深入浅出的阐释出善为道者的心灵境界和人格品性。
老子认为,善位道者,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他们幽微精妙,他们玄奥通达,他们渊深蕴藏,不是常人所能认知,所能想象的,因此,只能勉强的为他们形容,于是,老子运用他的超人智慧,记录下如珠妙语,从古代真人的言行举止,外在的气象、形象、性格、气质等等到其内心世界,心灵的深处,以至于心身合道。
为道的人,好似冬天涉渡河川,心中自是如临深渊,脚下自是欲进而迟疑,但虽犹豫,却不是不决,而是不冒失燥进,静以处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在实处。
“若畏四邻”,犹然戒慎,不敢放肆其胆,时时反省自己。
他好似是宾客,容貌俨然,矜重庄敬,没有丝毫的放纵,没有片刻的懈怠,没有刹那的走神,志意若一,持道修身也该如此。
他好似冰凌的溶解,溶于我道,其不合于道的冰凌,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层层溶解消融。
我们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也应把心中的私利与妄见,以及由之而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思维定势、人际关系等,像冰山一般,让其消融。
他好似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纯真朴实,虚其心,讲俗心、私心、妄心化作道心、公心、正心了,其心敦普,超凡脱俗,归于自然的本性,朴素的品格。
他好似山谷的宽容,善于容纳溪流,无论清与浊,“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他好似流水的浑浊,绝不以道自炫,以功自居,绝不有门户偏见,立宗立派,神话自己,他只是混沌一团,“我余人之心也哉!”因此,他大道若愚,大清若浊,同时,为道者弃世俗的贪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似水那样甘居恶地,愿为天下百姓受垢、受不详、正是若浊的表现。
老子用精炼而富于包蕴性的语言,然天下后来的人们自此道来知道为道者的道心、道性、道骨、道风、道镜,让“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为有志修身者而开。
老子用豫兮、尤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七个方面来形容为道者的状态,是他道性的自然体现,是善为道的正果,同时,也是衡量是否善于为道的标尺,修身的庙道和境界。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子的道论文篇一:老子的道论文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 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 还是儒家之“道” ,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一):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道”“无为”“处下”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
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
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
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
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
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
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
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
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

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在《老子》一书中,至少有十章谈到无为,从此可以看出无为的重要性。
在此,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摘要:在老子思想中“无为”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涵盖老子思想的实质和精华。
在很多人眼里,无为就是老子和老子思想的代名词。
一提到老子,人们都会很快地想起“无为”这两个字。
老子的无为之论,可以讲是对人类所有想象和行为以及一切有为的超越、制衡和批判。
就这一点,无为之论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而且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其实质是一种不违背自然规律的积极有为的思想,是一种在何时“有为”、在何时“无为”以及在哪些方面“有为”、在哪些方面“无为”的思考,这些思想对现代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着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管理;无为而治一、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道”。
“道”作为一种物质性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作为规律,“道”又包括“天之道”和“人之道”两方面,世上万事万物只有依照“道”而行才是合情合理的。
它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本身所体现的是“无为”。
天下万物由“天之道”“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它的一切都是顺乎自然而达到良好的境地。
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治理国家上若能效法自然无为的法则,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而,达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目的。
在《老子》一书中,至少有十章谈到无为,从此可以看出无为的重要性。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是“为无为”的结果[1]。
以及上面提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福,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进一步作了论述[2]。
笔者认为,在《老子》一书中所有讲由其中心思想“道”而推至而出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其自然,不违背天理,不害物性。
老子无为哲学思想的论文。

课程名:老子哲学姓名:楼嘉舟学号:20110150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楼嘉舟公共管理学院 20110150 行政管理01班,一,“无为”的含义在我记忆中,我对无为的理解十分浅薄,简单的来说就是无所作为,即是什么也不做,任凭其自由发展。
以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存在。
但事实上,老子的无为却并不是如此的简单与消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是德经的一段内容,所言的大致意思便是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区别,应该说是目的性上的区别。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意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这是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生方式。
老子相信无为似乎是在天下有其存在的道这一前提之下。
自然有其道,社会有其道,人间有其道。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发展,这促使着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
《老子》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战国之际,我们都知当时各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内部争权夺利、弑君弑父的事接连不断,无辜的百姓不能安定地生产、生活,而且统治阶级还对人民用智耍奸、无端干扰。
在《老子》看来统治阶级的这种“有为”之举才是社会混乱难治的根本原因。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一切“有为”的行为在老子看来是打破了社会本身自然发展的规律,导致了规律的混乱,社会出现了有违存在之合理性的现象。
因此《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20130020中国哲学小论文3000多字--老子心得

读老子心得——从“无为”和“有为”反思失与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丰富多样,其中很多伟大人物的著作和思想教给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提到的无为思想,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当今中国哲学有关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传承,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和素养,从前辈手中接过建设新时代的重任,以身作则,积极应对,也为后一代树立应有的榜样!一、老子简介和《道德经》的由来。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这本书中体现的是老子哲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影响深远。
历代权谋者,大多都外扬儒术,内用黄老。
老子的真谛和精髓,他所奠定的东方特有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而又微妙玄达,深不可识的治人事天之术,为帝王所用。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研究老子的思想对于为人处世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老子哲学思维的来源,并在分析老子哲学思想观点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维;来源;概念;特征;社会功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综观人类文明,耶稣影响了第一个公元千年纪;我的“感觉观点”是:老子(老聃)才是这次人类文明以来真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思想不仅是这两三千年来的真理,而且在下一个千年纪更会被认知和推崇。
人们都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思想精髓,其实不然,老子的思想才是根源,是上升到哲学思想层面的理论基础。
而孔圣人的思想只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体制国处事的方法论而已,说白了,老子是出主意的,孔子是具体干事的,两者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一、哲学思想来源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学习、查资料的优势得天独厚。
加之他生性豁达淳厚,遇事善于思考分析,所以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透彻感悟天地宇宙万物之真理。
老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我们中国的纪年是从公元前861年开始的。
虽然关于老子之前的有具可考的文字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但一些传说和推理却验证了老子的思想却不是他自己偶然萌发的。
现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试想在5、6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没有手机、互联网、也没有卫星电视,中国和西方各民族之间相隔万里,所以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百千年“不仅鸡犬不相闻,而且老死亦不相往来”。
那为什么这5、6千年间大家都在传诵同样一个传说呢?其实可以这样解释,在大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晚期,世界各地同时遭受了一次大洪水的天灾,使人类文明遭受了几尽灭亡的打击。
老子人物素材作文摘抄

老子人物素材作文摘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生活在春秋时期。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法则,以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
老子的哲学核心在于“道”,即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和自然规律。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又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
老子提倡返璞归真,认为人应当摒弃外在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他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
他提到,治理国家应当以柔和、宽容的态度为主,不宜用强权与暴力。
通过“无为”的方式,领导者能够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自然地引导人民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老子的思想还强调了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适应环境,而不是试图控制和改造自然。
通过这种方式,个人与社会的生存将更加和谐,生活也将更加幸福。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子强调内心的修炼与自我反省。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深刻理解。
人们应当放下 ego,以谦卑的态度面对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与挑战。
老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邃,使得他在后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他的教导也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基础。
通过不断传承,老子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与思想家。
老子的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
它鼓励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简单与真实,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外界的和谐。
正因为如此,老子及其思想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老子的哲学不仅体现在他的理论与思想中,更通过其影响力深刻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的哲学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介绍老子思想的作文

介绍老子思想的作文
在古老的中国,老子可是个超级大智慧家!他的思想啊,就像
那山间的小溪,悠悠地流淌,又深又远。
他说“道法自然”,这话
听着就让人心里舒坦,感觉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似的,宇宙间的一切
都那么和谐、那么宁静。
说到老子的“无为而治”,嘿,这可是个高招!现代社会里,
大家都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但老子告诉我们,有时候啥也不干,让
事情自然发展,反而效果更好。
就像种地,你天天去折腾它,反而
长不好;你给它点空间,它自己就能茁壮成长。
这道理在管理企业、治理社会上也一样适用,让人学会了在忙碌中找平衡,心里头也能
保持一份宁静。
还有啊,老子特推崇“虚静”。
他觉得虚静是道的本质,也是
咱们人应该追求的心灵状态。
你想想,在虚静的时候,啥也不想,
啥也不烦,就专心修炼自己的内心,那感觉多棒啊!这种境界在佛教、道教这些宗教里也有体现,让人觉得东方哲学真是个宝藏!。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个人修养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个人修养引言《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旨在探讨《老子》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和个人修养的相关内容。
通过深入解读其中的理论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子》哲学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我提升的指导意义。
道德观在《老子》中,道德观是一个核心概念。
道德被视为一种自然而纯粹的力量,它源于宇宙的本质,超越了个体和社会的界限。
以下是几个关键要点:道德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过度干预和争斗,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来实现真正的道德。
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指摒弃刻意追求功利和外在成就的心态。
柔弱胜刚强《老子》主张柔弱胜过刚强。
他认为刚强会引发冲突和破坏,而柔弱则能够保持稳定和和谐。
这种观点体现了对于无为的追求,通过调和、包容和柔软的态度去处理事务。
善用自然之道《老子》鼓励人们学习自然的道理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秩序的存在,通过模仿大自然的法则来达到道德境界。
个人修养在《老子》中,个人修养是实现道德境界的关键。
个人修养旨在使个体与宇宙融为一体,并培养出有益于个人及社会的美好品质。
以下是几个重要层面:内心平静与虚心《老子》主张内心平静与虚心的修炼,这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欲望与执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
不争与无私《老子》强调不争与无私对于个人修养至关重要。
通过舍去功利和争斗心态,建立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包容与善良《老子》推崇包容与善良作为示范行为。
通过对他人的宽容与善意,个体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论《老子》中的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理解并应用其中的原则,我们可以追求心灵的宁静,促进社会和谐,并培养出真正的道德美德。
这些观点是我们进行个人成长和道德实践时的宝贵指南。
参考文献: - 《道德经》(Laozi)。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87ed07c850ad02de804171.png)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
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
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
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标题:论老子的社会理想学院: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级:采矿工程03班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周开明设计时间:2011-5-15老子的社会理想老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立足点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由于老子对当时的政治制度专横化、社会纷争动乱、精神生活推翻保的状况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否定,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极端不满。
这种不满情绪促使他憧憬着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希望有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
因此,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以超越现存社会为基本特征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和超时代的理想价值。
一、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第八十章是被人们公认的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的典型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这里,老子描绘了一个小国寡民、生活古朴的理想社会图景。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里,虽然物质生活较简陋,但由于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劳役和战争、没有人为的灾祸,人们都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这里世风纯朴、道德澊厚,没有丑恶的斗争,没有文明病的污染,精神生活恬淡自适。
人们不以追求财富、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发展为目的,而是以维护自然秩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因此,这是一种近乎原始古朴的自然状态。
说老子的理想社会史原始古朴的自然状态,并非就是落后的,完全弃绝文明的,冯友兰说得好:老子所向往的自然状态,“此非只是原始社会之野蛮境界,此乃含有野蛮之文明境界也”,“可套用《老子》之言曰:‘大文明若野蛮。
’野蛮的文明,乃最能持久之文明。
”这里说的“野蛮文明”,实是剔除了社会之病态后的文明。
是不雕琢不虚饰的自然真朴的文明。
所以老子绝不是绝对的反对文明,而主要是反对统治者、特权阶层的淫奢、专横和腐败,以及圣贤的知识诈潏、民众的价值迷误。
老子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一个虽拥有基本的文明(什伯之器、舟舆兵甲等)却又不受文明之累、文明之害(“无所乘之”、“无所陈之”)的朴素的理想社会。
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普遍地把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看作是对原始社会状况的直接描摹可能是不够合适的。
因为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虽然朴实自然,但却已有各种基本的文明,而真正的原始社会是没有这么高的文明的。
我以为,老子所描绘的这幅理想画卷是以周初社会为具体原型加上理想化的建构拼接起来的。
具史料记载,周代商立国后实行分封制,各种小国林立,难记其数,有史书说达一千八百多国,至周王朝后期,经过大规模的吞并后,有记载的封国还有一百七十余。
个风过的面积都很小,人口不多,二三十个封国加起来还没有国王所直辖的“王醯”面积大,所以中央政府可以完全控制封国。
不过,中央政府与封国、封国与封国之间只不过是一种松散的联盟,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对封国是放手自治,颇有“无为之治”的味道。
在西周时代,特别是其鼎盛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各国间彼此平等、相安无事,还买有像后来那样的相互吞并和争霸,整个社会较为安定、繁荣。
显然,小国寡民社会的一个巨大好出,就是小国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而不大会侵犯他国,相互之间容易保持和平安定。
小国林立、相安无事、不起兵刃,人民安居乐业、统治者不胡作非为,这大概就是是老子十分怀念、追慕理想社会状态的缘故吧。
从社会形态上说,周初社会显然还留有许多古代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因而老子对周初社会的怀念和幻想。
在这一意义上,苏联学者杨兴顺德观点与我们的是一致:“《道德经》所反映的是周代社会的公社农民的思想。
”当然,老子所主张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不会也不可能是周初小国寡民社会的单纯复制,而是必定加进了许多理想化成分。
而且限于当时的认识条件,老子虽然是一个应该精通历史的史官和剥削的智者,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大概也只能以具有古代农村公社残余的周初社会为具体的模式,因为中国历史上由丰富的传说和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半信史和信史时代只是从那个时期才开始的。
于是老子便依据周初社会的具体建制加上自己所了解和想象的初始社会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一个小国寡民、古朴自然的理想社会图景。
实际上,它只是老子所理解的初始社会,却不是真正的原始社会,而是一个建立在一定基本文明基础上的理想化社会。
二、自由的乌托邦其实,老子推崇小国寡民的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自由的社会,而不是强权的社会。
这也是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第一个突出的特征。
老子哲学的一个总则就是“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在行动上就体现为自由、无为。
老子坚决反对以政治干预人生,追求各种各样的作为(有为政治、仁义礼智等)造成的,因而要消弭社会动乱及灾祸、建构理想的社会,就不能再用其他“有为”的方案,而应走另一条道路,这就是以超越的态度追求向自然状态复归的“无为主义”。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老子相信,只要为政能做到“无为”,给人民以自由,那么人民就能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只有采取无为、放任、不干涉的态度,让人民由最大的自主性,允许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才能安定富足。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诌狗”(第五章),“不仁”,就是要其效法和顺应自然,以无为处世、以不言行教,消解政治的强制性、干预性,使社会中充满自由的空气。
所以在老子的理想社会里,人人课的充分的自由,无所谓政府和领袖,既有亦等于虚设。
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有一首相传为帝尧时代的民歌《击壤歌》,我们若从思想意义上去解读,则可以发现它更生动自朴的表达了与老子相似的理想。
这首迄今所流传下来最古老的民歌全文仅有五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歌把劳动者的作息饮食完全纳入宇宙的自然运作过程之中,描述了一幅在远古的也是理想的农耕社会中人们顺应自然、自立自足、自由安定的生活图景。
古歌由此种顺应自然的淳朴生活最后推出了“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深刻政治见解。
实际上是对人为的政治统治的必要性、合理性的根本质疑,从而把社会的安定和谐看作不仅不是帝王统治和道德政治的结果,反而是摆脱了政治统治所获得的自由的结果,是完全遵循自然运行秩序的结果。
这与老子反对强权及仁义德治的有为政治,而主张无为自然的纯朴社会理想是一样的。
三、平等的自然秩序老子的理想社会除了是小国寡民的、自由的社会以外,这是一个平等的社会。
平等是构成自由社会的基础。
由于老子思想带有古代公社生活的深深烙印,加上其思想立场的农户人民性,所以他对原始平等及平均主义思想能有较深入的认识。
如前所述,老子的平等观首先是基于他对现实社会中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的深切体察和批判,并由此发现了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老子定律”。
老子坚决反对现实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人剥削人的现象,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违背“天道”的丑恶现象。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平等的,能够效法天道的理想的人类社会也应是人人平等的。
对此,老子还从形上学的高度予以了论证,老子的“道”与以往的“天”和“帝”不同的一个重要地方在于它是终极实在性的存在,是完全非人格化的概念。
“道”既不会恩赐于人,也不会偏爱于物,他对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不偏不倚、无亲无私的,因此,一切事物,一切人在“道那里都是平等的,老子“道”的根本观念中实包含着本体论上平等的观念。
这样,根据老子的观念,万事万物虽然表面上千差万别,但从他们的根溯上看,都是基于同一个“道”,又归于同一个“道”,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异。
这正如庄子所说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的平等观,正是以这种“道”的观念为基础,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关于老子世间一切事物在本轮上平等的新思想。
除了从本体论上论证了其平等观之外,老子还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其平等观。
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章),高低贵贱具有相对性,它们即互为条件又可以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的、不可移易的。
高、贵只有相对于下、贱而言,没有下、贱作为基础,也就无所谓高、贵,如高台起于累土。
同样,高、贵者随着条件的变化可以成为下、贱者,而下,贱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为高、贵者。
总之,;老子认为,天然的高低贵贱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中高低贵贱的不平等现象是人为地,非自然的,是对人的本性的扭曲和异化,老子本人曾为王室史官,处于社会等级的较高层,但他后来却辞官为民,悄然隐去,表现了对身份等级制的超然态度,《老子》书中讲“圣人”、“愚人”、“上德之人”、“下士”等,都是从道德境界上对所作的区分,均无身份等级上的歧视色彩。
老子甚至认为,在价值的意义上,下、贱、愚不仅不低于高、贵、智,反而高于后者。
如老子自己就经常以愚人自诩。
这样,老子不仅坚持了彻底的平等观,而且进一步前无古人的实现了价值转换,在实际上强调了上、下贱者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具有强烈叛逆精神的观念对于消解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冲破僵固思想的束缚是有着巨大的激荡作用的。
老子平等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其平均主义思想。
老子的平均思想表现为先是对现实中普遍存在并日趋严重的强凌弱、贵侵贱、“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事实进行否定,进而提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主义思想。
本来,自从古代社会出现了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以来,被剥削被压迫者们就逐渐产生了均贫富的要求,早在《诗经》中就对贫富不均发出来这样的不平之鸣:不稼不樯,胡取禾三百厲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豹乎?不过,平均主义勃兴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还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老子就是较早从理论上阐述平均主义理想的思想家。
老子的平均主义既是对现实社会中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状况的一种反动,也是对古代农村公社生活中的人际平等和财产评定制度的向往,因平均主义能够成为老子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对后世许多进步的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及几千年来中国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均高举平均主义的大旗,在平均主义基础上勾画理想社会的蓝图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尽管老子的平均思想实际上没有摆脱农民小私有者的局限、其实现平均主张的措施也具有空想性,但它所具有的反对剥削、反对社会不平等的立场仍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
总之,老子把本然的理想的社会状态看成是一种体现着人人平等的自然状态,要求以自然秩序代替社会的等级秩序、伦理秩序。
老子的这种平等观,与主张“爱有差等”、“尊卑有序”、极力维护现存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儒家是从狭隘的世俗观念和统治者的辩护士的立场出发看待现实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的,而老子等道家则是从辩证超越的态度和百姓的利益意愿出发提出自己的平等观的。
从这一点说,我们是应该充分肯定老子及道家在这方面的进步性和人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