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试验室简介-湖北科技学院非动力
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电池技术的创新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电池技术的创新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ea638d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d.png)
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电池技术的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电池技术的创新实验室实验室概述:实验室名称:新能源研究中心创新实验室研究方向:新型电池技术负责人:李教授一、研究背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需求的增多,传统电池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电池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和环保特性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新能源研究中心创设了这个研究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新型电池技术,推动电池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二、实验室构成1. 主要研究团队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由一批资深的科研人员组成。
团队成员均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在电化学、材料科学和能源储存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研究背景。
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推动实验室的研究项目。
2. 实验设备和设施为了保证实验室能够顺利进行研究工作,实验室配置了一系列先进的设备和设施。
其中包括高精度电化学工作站、多功能脉冲激光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设备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强大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支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重点1. 新型电池材料研究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新型电池材料,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铝离子电池等。
通过材料的设计和改进,致力于提高电池的储能能力、充放电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推动电池技术的进步。
2. 新型电池结构设计与优化实验室的研究还包括新型电池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通过对电池内部结构的优化,提高电池的能量效率、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实验室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模拟软件,对电池的结构进行建模和仿真,以实现更好的性能。
3. 电池封装与模块集成为了推动新型电池技术的应用,实验室还致力于研究电池的封装和模块集成技术。
通过优化电池的封装工艺和设计,提高电池组件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实验室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电池产品,推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四、研究成果与应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已经研发出多种新型电池技术,其中不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这些成果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终端设备和储能系统等领域,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师范大学期刊定级标准
![浙江师范大学期刊定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0df24778e9951e79b8927a8.png)
浙江师范大学期刊定级标准一、理工科类一级学术期刊导体学报病毒学报材料研究学报测绘学报沉积学报城市规划大气科学地理科学地理学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地震学报地质学报第四纪研究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电子学报动力工程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报纺织学报分析化学复合材料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固体力学学报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硅酸盐学报海洋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化工学报(中、英文版)化学学报(中、英文版)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数学建筑结构学报建筑学报解剖学报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经济地理科学通报(中、英文版)昆虫学报(中、英文版)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力学学报林业科学煤炭学报(中、英文版)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摩擦学学报内燃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气象学报汽车工程燃料化学学报软件学报生理学报生态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生物物理学报声学学报石油学报数学进展数学年刊(A辑)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数学学报水产学报水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天文学报铁道学报通信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土壤圈(英文版)土壤学报微生物学报无机材料学报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物理学报(中、英文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英文版) 系统科学与数学岩土工程学报遥感学报药学学报仪器仪表学报遗传学报应用数学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营养学报有机化学园艺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报(英文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中国环境科学中国机械工程中国激光中国科学(A-E、G辑)(中、英文版) 中国科学(F辑) (英文版)中国粮油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水稻科学中国铁道科学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中国稀土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自动化学报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自然科学史研究作物学报二级学术期刊癌变.畸变.突变癌症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农业科学氨基酸和生物资源半导体光电半导体技术爆破爆破器材爆炸与冲击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医学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表面技术冰川冻土兵工学报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波谱学杂志玻璃钢/复合材料材料保护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材料热处理学报蚕业科学草地学报草业科学草业学报测绘科学测井技术测控技术茶叶科学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江科学院院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肠外与肠内营养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传感技术学报传感器技术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磁性材料及器件催化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大豆科学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弹道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低温工程低温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地层学杂志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地理研究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信息科学地球学报地学前缘地震地震地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地震研究地质地球化学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力学学报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质与勘探地质找矿论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第一军医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电池电镀与环保电镀与涂饰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化学电机与控制学报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路与系统学报电气传动电网技术电源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器件电子显微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元件与材料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锻压技术发光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飞行力学非金属矿分析测试学报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析仪器分子催化分子科学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粉末冶金技术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辐射防护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甘肃工业大学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感光科学与光化学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高电压技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通报高技术通讯高能物理与核物理高校地质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高血压杂志高压物理学报高原气象给水排水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勘察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学报工程数学学报工程塑料应用工程图学学报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建筑工业水处理工业微生物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古地理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固体火箭技术管理工程学报管理评论灌溉排水光电工程光电子.激光光电子技术光谱实验室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光通信技术光通信研究光学技术光学精密工程广东农业科学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广东医学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农业生物科学广西植物广州化学硅酸盐通报贵金属贵州农业科学桂林工学院学报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果树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湖沼通报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海洋水产研究海洋通报海洋与湖沼含能材料焊接学报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精密制造技术航空学报航天控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合成化学合成纤维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核动力工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技术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核科学与工程核农学报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红外技术红外与激光工程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农业科学湖泊科学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华北农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地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科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化工环保化工进展化工新型材料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进展化学世界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物理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环境与健康杂志黄渤海海洋火工品火灾科学火炸药学报机车电传动机器人机械传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强度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制造基础医学与临床激光技术激光生物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激光与红外激光杂志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科学极地研究计量学报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物理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建筑材料学报建筑结构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江苏农业学报江苏医药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江西医学院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结构化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解放军医学杂志解剖学杂志金属热处理经济数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菌物系统科技通报空间科学学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气动力学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矿床地质矿物学报矿物岩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矿冶工程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天敌昆虫知识莱阳农学院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离子交换与吸附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力学季刊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辽宁农业科学林产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业科学研究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流体机械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麦类作物学报煤炭转化煤田地质与勘探棉花学报免疫学杂志模糊系统与数学膜科学与技术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燃机工程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管理评论泥沙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村生态环境农药学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气象科学前寒武纪研究进展强激光与粒子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情报科学燃烧科学与技术热带海洋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加工工艺热科学与技术热能动力工程人工晶体学报人类工效学人类学学报日用化学工业色谱山地学报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工业大学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农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天文台台刊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上海环境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免疫学杂志上海农业学报上海水产大学学报上海天文台年刊上海医学上海医学检验杂志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神经解剖学杂志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生命的化学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研究生态科学生态学杂志生物多样性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通报生物数学学报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生殖与避孕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化工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实验地质石油物探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石油钻采工艺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力学实验生物学报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实用放射学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实用肿瘤杂志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世界地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世界林业研究兽类学报数据采集与处理数理统计与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学季刊数学物理学报数学研究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杂志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水处理技术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水科学进展水力发电学报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塑料塑料工业塑性工程学报台湾海峡太阳能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炭素技术探测与控制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天津医药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化工天文学进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涂料工业土壤土壤肥料土壤通报土壤学进展土壤与环境推进技术微波学报微电子学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微特电机微体古生物学报微型机与应用卫生毒理学杂志卫生研究无锡轻工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物理物理学进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与化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医科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地震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业学报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西北植物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学院学报稀土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系统仿真学报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细胞生物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现代地质现代化工现代雷达现代应用药学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心理科学心血管病学进展新疆地质新疆农业科学新疆石油地质新型碳材料信号处理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信息与控制畜牧兽医学报循证医学压电与声光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石学报岩土力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盐湖研究眼科研究眼视光学杂志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遥感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药物分析杂志药物生物技术冶金分析液晶与显示医用生物力学仪表技术与传感器遗传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化学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激光应用科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气象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应用声学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油田化学铀矿地质有色金属宇航材料工艺宇航计测技术宇航学报玉米科学预测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天文台台刊云南植物研究运筹学学报杂交水稻灾害学噪声与振动控制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林学院学报浙江林业科技浙江农业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医学浙江预防医学浙江中医杂志针刺研究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诊断病理学杂志振动.测试与诊断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制冷学报制造技术与机床制造业自动化质谱学报中草药中成药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病毒学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草地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地震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中国电力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工程科学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公路学报中国管理科学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中国海洋药物中国环境监测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男科学杂志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气象中国区域地质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中国软科学中国沙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生物防治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兽医科技中国兽医学报中国输血杂志中国水产科学中国塑料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陶瓷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岩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油脂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造船中国造纸学报中国针灸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理疗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全科医生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南工业大学学报中南林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中文信息学报中药材中药通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肿瘤肿瘤防治研究种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环境科学重庆建筑大学学报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铸造自然灾害学报自然资源学报12二、人文社科类权威、一级期刊(人文社科类)131415二级学术期刊1617181920本标准自二○○六年一月一日起实施,由科技处、社科处负责解释。
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
![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3c4da9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78.png)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付春亮(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在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由于具有防辐射能力的材料质量、体积比较大,对于辐射防护材料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产生了制约。
因此,有关部门应该不断提升研究辐射防护材料的力度,增加研发资金,争取研究出更为优质的辐射防护材料。
该文首先分析辐射防护材料的分类,其次探讨具体的辐射防护屏蔽材料,以期对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辐射防护材料研究中图分类号:TB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7(a)-0058-03Research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MaterialsFU Chunliang(Wuhan Second Ship Design Institute,Wuhan,Hubei Province,430205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search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materials in China is gradually deepened.Due to the large mass and volume of materials with radiation protection ability,the popularization and use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materials have been restricted.Therefore,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research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materials,increase R &D funds,and strive to develop higher quality radiation protection materials.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mate‐rials,and then discusses the specific radiation protection shielding materials,in order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relevant research.Key Words:Radiation;Protection;Material;Research1辐射防护材料的分类因为α射线以及β射线的质量比较大,穿透能力比较差,在空气中产生的射程比较短,普通衣物即能够预防,除了保证不造成内污染的情况下,因此并不需要做出特殊防护。
基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下WC-Co硬质合金的动态响应与失效特性
![基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下WC-Co硬质合金的动态响应与失效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14e2ff8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9.png)
㊀第43卷㊀第3期2024年3月中国材料进展MATERIALS CHINAVol.43㊀No.3Mar.2024收稿日期:2023-09-27㊀㊀修回日期:2023-11-16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M701130);襄阳市基础研究类科技计划项目(2022ABH006271);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项目(XKTD062023)第一作者:张㊀健,男,1988生,博士,讲师,Email:11688@ DOI :10.7502/j.issn.1674-3962.202309029基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下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响应与失效特性张㊀健1,2,张清贵3,辛红敏1,3(1.湖北文理学院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襄阳441053)(2.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高性能制造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3.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襄阳441000)摘㊀要:为获取WC-Co 硬质合金在动态拉伸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机制,设计了动态平台巴西劈裂试验㊂结果发现,WC-Co 硬质合金具有典型的弹脆性特征,且断裂应变随着加载应变率的增加而略有增加㊂在一维应力波加载下,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抗拉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其应变率效应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该效应的产生机制与典型陶瓷类材料是一致的,即由I 型裂纹的亚临界扩展决定㊂对回收破碎试样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发现平台圆盘中间位置处微观断裂模式主要为沿晶断裂,且在拉应力作用下形成韧窝断裂形貌;在靠近加载点位置区域,受多向应力作用,材料不仅存在韧窝断裂,在单个晶粒的局部劈裂表面还存在河流花样的解理断裂㊂宏观角度上,WC-Co 硬质合金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特征,但微观角度却发现有局部塑性变形特征㊂关键词:WC-Co 硬质合金;平台巴西劈裂;动态力学性能;断裂机制中图分类号:TG135+.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962(2024)03-0259-06引用格式:张健,张清贵,辛红敏.基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下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响应与失效特性[J].中国材料进展,2024,43(3):259-264.ZHANG J,ZHANG Q G,XIN H M.Dyna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Under Platform-BasedBrazilian Splitting Test[J].Materials China,2024,43(3):259-264.Dyna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Under Platform-BasedBrazilian Splitting TestZHANG Jian 1,2,ZHANG Qinggui 3,XIN Hongmin 1,3(1.Hubei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System Design and Test for Electrical Vehicle,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2.Key Laboratory of High Performance Manufacturing for Aero Engine,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 a n 710072,China)(3.Hubei Chaozhuo Aviation Technology Co.,Ltd.,Xiangyang 441000,China)Abstract :The dynamic platform-based Brazilian splitting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echanicalproperty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under dynamic tensile loading.Results show that the WC-Co cemented carbide has the typical elastic-brittle characteristic,and its failure strain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strain rates.The dynamic tensile strength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increases with the strain rates under one-dimensional stresswave loading,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train rate sensitivityof the composite has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The mechanism is consistent with typical ceramic materials,which is decided by subcritical propagation of type-Icracks.The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ing results of recycledspecimen show that the fracture mode of middle position ofplatform-based disc is mainly intergranular fracture,andforms dimple fracture by tensile stress.At the location nearloading point,the fracture microstructure not only has the中国材料进展第43卷dimple fracture,but also has river-patterned cleavage fracture for individual grains under multi-directional stress effect.From macroscopical view,the WC-Co cemented carbide shows obvious brittle characteristics,but from microscopic view,local plast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exists.Key words :WC-Co cemented carbide;platform-based Brazil splitting;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y;fracture mechanism1㊀前㊀言碳化钨(tungsten carbide,WC)属于高致密度硬质合金,具有高强度㊁硬度㊁熔点㊁耐磨性等优越的物理力学性能,常用于刀具㊁防护装甲㊁穿甲弹芯等军事防护构件[1-4]㊂常将金属Co 加入WC 材料中来提高材料的韧性,制备成WC-Co 硬质合金㊂何伟锋等[1]认为目前硬质合金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制备工艺和性能方面,而针对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较少㊂陈开远等[5]采用高温高压烧结法制备了WC-6Co 硬质合金,并通过X 射线衍射仪㊁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该硬质合金的晶体结构㊁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㊂严维等[6]在WC-6Co 硬质合金中加入Mo 晶粒,发现Mo 元素能够有效抑制WC 晶粒的长大,有利于合金硬度的提升㊂周夏凉等[7]将WC-10Co4Cr 用于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材料在拉伸作用下主要是脆性断裂,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涂层中颗粒间的孔隙和微裂纹在外应力的作用下形成裂纹,裂纹沿颗粒与颗粒间的界面扩展并伴随扩展方向的偏转,最终导致涂层的断裂㊂Ettmayer [8]发现WC-Co 硬质合金的断裂韧性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而材料硬度则呈相反趋势㊂Okamoto 等[9]发现晶粒尺寸在20~30μm 的WC 材料主要以塑性变形为主,而当晶粒尺寸在3~6μm 时,材料主要表现为脆性㊂通过对晶粒尺寸为20μm 的WC 材料研究发现,随着Co 含量的增加,材料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均逐渐降低㊂由此可知,WC-Co 硬质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主要由晶粒尺寸㊁Co 含量以及制备工艺决定㊂WC-Co 硬质合金在动态加载下的失效主要表现为脆性特性,但其拉伸力学性能和失效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加载应变率对材料强度的影响[10]㊂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对于脆性陶瓷而言,材料动态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形式增加,包括Al 2O 3[11]㊁SiC [12]㊁Si 3N 4[13]㊁AlN [14]等㊂同时,高应变率下陶瓷材料的断裂主要与裂纹惯性效应密切相关:陶瓷内裂纹传播始于内部大量微观缺陷,在低应变率载荷下,形核和裂纹扩展的时间相对充足;当应力波加载速率大于裂纹扩展速率时,由于裂纹需要一定的成核时间,惯性效应对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的影响逐渐增大[11]㊂随着应力波加载速率的增大,惯性效应越明显,最终导致材料强度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增大㊂本文所研究WC-Co 硬质合金的WC 晶粒尺寸在3~6μm,材料在动态加载下的变形机理仍有待开展深入研究,尤其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以及断裂机理是否会出现与陶瓷材料相似的规律仍不明确㊂本文采用霍普金森压杆实验装置完成对WC-Co 硬质合金的间接拉伸测试 动态平台巴西劈裂试验,获得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动态拉伸强度,分析应变率对材料强度的影响机制㊂对回收圆盘试样通过扫描电镜进行组织观察,获得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拉伸载荷下的断裂机制㊂2㊀实验设置WC-Co 硬质合金准静态加载时表现出了明显的脆性失效特征,故本工作采用一种间接拉伸方法 平台巴西劈裂试验,对材料开展动态拉伸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㊂图1㊀动态平台巴西劈裂试验装置示意图Fig.1㊀Facility schematic of dynamic platform-based Brazilian splitting experiments㊀㊀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样端面经过仔细抛光,并保证具有良好的垂直度和平行度㊂为了减少试样㊁垫块和压杆之间的界面摩擦影响,使用MoS 2作为润滑剂㊂压杆直径均为14.5mm,入射杆和透射杆长1300mm,撞击杆长为250mm㊂压杆材质为高强钢,弹性模量200GPa,密度7850kg /m 3,泊松比为0.3,屈服强度为1500MPa,体积声速为5200m /s㊂由于WC-Co 硬质合金的强度较高,故在压杆和试样之间增加同材质垫块,垫62㊀第3期张㊀健等:基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下WC-Co硬质合金的动态响应与失效特性块直径选取10.3mm,厚度为5mm㊂由于垫块与压杆满足波阻抗匹配,在一维应力波假设下,垫块对应力波的传播影响可忽略㊂为保证常应变率加载,使试样处于应力均匀状态,在入射杆端使用波形整形器,材质为紫铜,直径为6mm,厚度为2mm㊂圆盘试样的直径为12.5mm,厚度为5mm,平行度和平面度分别为0.001和0.01mm㊂为了准确直接地测量WC-Co硬质合金在动态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历程,在圆盘试样两个平面中心位置对称粘贴应变片,其中,应变片尺寸为4.7mmˑ2.6mm,小于圆盘试样㊂3㊀动态力学性能3.1㊀应力应变关系由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没有解析解,根据Griffith强度理论,可得圆盘试样抗拉强度σt的数值解为[15]:σt=k2PπDt(1)式中,P为临界受拉载荷,D㊁t分别为圆盘的直径和厚度,k为平台圆盘的尺寸相关系数,可用式(2)近似描述:k=(2cos3α+cosα+sinα/α)28(cosα+sinα/α)(2)当2α=0ʎ时,k=1,对应于传统的巴西圆盘的解;本文加载角采用20ʎ,此时k=0.9644㊂基于一维应力波理论,试件中心位置的拉伸应力达到转折点时对应的临界载荷P可通过入射㊁反射和透射波的应变获得:P=EA02[εi(t)+εr(t)+εt(t)](3)其中,A0为压杆的横截面面积;εi(t)㊁εr(t)和εt(t)分别为入射波㊁反射波和透射杆加载对应的应变㊂试件的加载应变率由试件中心位置应变历程εs(t)直接求导获得:ε㊃(t)=dεs(t)d t(4)图2为动态拉伸试验的典型信号㊂由图可知,由于采用了紫铜作为波形整形器,入射波为典型三角形波,加载时间约为180μs㊂由于WC-Co硬质合金的断裂应变较小,一维应力波的加载时间对试件的应力平衡有很大影响㊂矩形入射应力伴随着波的分散,会导致严重的应力集中和试件的局部断裂,从而难以获得材料真实的强度㊂Chen等[16]认为脆性材料应采用三角形波进行加载㊂由图2可知,反射波存在一个明显的平台阶段,说明此时试样处于恒应变率加载过程㊂然后,反射波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和陡升信号,对应圆盘试样中心位置的拉伸应变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时试样波阻抗急剧降低,说明WC-Co硬质合金为脆性开裂失效,随后残余应力波完全返回到入射杆中㊂图2㊀动态拉伸试验典型信号Fig.2㊀Typical signal of dynamic tensile experiment 由图3可知,在一维应力波加载下,WC-Co硬质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了典型的弹脆性特征,即材料在断裂前的变形停留在弹性阶段㊂材料的断裂应变在0.098%~0.11%,且随着加载应变率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可见材料极易发生拉伸断裂㊂材料直线段的弹性模量随应变速率的增加保持在627~633GPa㊂图3㊀WC-Co硬质合金动态拉伸加载下应力应变曲线Fig.3㊀Stress-strain curves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at dynamic ten-sile loading3.2㊀应变率效应由于动态巴西劈裂试验属于间接拉伸测试,所获得的应变率范围相对有限㊂为了获得测量数据的不确定度,对实验数据引入误差分析,在每种应变率条件下试验3次有效工况,共有4种预期应变率加载㊂设某预期应变率下的实际应变率或抗拉强度为x i,平均值为μ,工况数量为N,则此应变率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标准差为:162中国材料进展第43卷Std.(σj ,εj ㊃)=1N ðNi =1(x i -μ)2(5)其中,j 为预期应变率工况㊂图4为不同应变率下WC-Co 硬质合金的拉伸强度及其标准偏差㊂由图可知,在一维应力波加载下,硬质合金的动态抗拉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应变率效应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㊂图4㊀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拉伸强度的应变率效应Fig.4㊀Strain rate effect of dynamic tensile strength of WC-Co cementedcarbide研究发现,一些陶瓷材料强度和应变率ε㊃之间满足如下关系[10]:σɖε㊃N(6)式中,N 为应变率敏感系数,定义N static 和N dynamic 分别为静态和动态加载下的应变率敏感系数㊂整理图4中试验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可获得N static =0.0073和N dynamic =0.3034㊂由表1可知,本文WC-Co 硬质合金和典型陶瓷材料(Al 2O 3㊁SiC㊁AlN)的应变率效应系数一致,高应变率下WC-Co 硬质合金的拉伸强度随应变率的变化趋势也满足公式(6),说明WC-Co 硬质合金的应变率效应产生机制与典型陶瓷类材料是一致的㊂表1㊀WC-Co 硬质合金和陶瓷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对比Table 1㊀Comparison of strain rate effect among WC-Co cementedcarbide and ceramic materialsMaterialN staticN dynamic WC-Co cemented carbide0.00730.3034Al 2O 3[17](Lankford 1981)0.01920.27SiC[12](Wang 2004)~00.263AlN [14](Subhash 1998)0.287研究表明,陶瓷材料力学性能与微观失效机制密切相关,如致密度㊁晶粒尺寸及分布等㊂其中,关于材料强度的应变率效应广泛认为是由微裂纹的扩展速度与加载速率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18]㊂一般地,对于典型陶瓷材料,应变率系数N 由裂纹扩展系数n 决定,系数n 由裂纹扩展速度c 和应力强度因子K I 决定[10]:N =11+n(7)c crack =AK n I(8)因此,材料的应变率敏感系数N 受I 型裂纹的亚临界扩展决定㊂在低应变率下(ε㊃<ε㊃1),裂纹生长速率受应变率的影响较小,材料失效由主裂纹生长㊁扩展导致,对应应变率敏感系数N 介于0.005~0.02㊂当加载超过某一临界应变率时(ε㊃1<ε㊃<ε㊃2),裂纹生长和扩展将受惯性效应影响,惯性效应将阻碍亚临界裂纹的扩展,使材料主要沿主裂纹尖端方向扩展㊂惯性效应随着加载应变率的增加表现越发明显,从而造成了材料强度的应变率效应㊂此时,典型陶瓷材料的应变率敏感系数N 接近0.3㊂在图5中,在准静态加载下,材料强度增量变化缓慢;在动态加载下,材料强度的变化逐渐剧烈,WC-Co 硬质合金表现出了类似陶瓷强度的应变率变化趋势㊂图5㊀WC-Co 硬质合金强度随应变率变化关系Fig.5㊀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and strain rate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4㊀失效机制回收动态拉伸试验试样,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断面观察,分析WC-Co 硬质合金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的微观断裂模式㊂由图6可知,动态巴西劈裂试验中试样被破碎成两个不完整的半圆和许多小颗粒㊂裂纹由中心起裂,主要沿加载直径向两个加载点扩展,表明圆盘的中心处于纯拉应力状态㊂由于材料的韧性较差,在两处加载点位置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且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在圆盘的两个加载点附近形成了颗粒状破碎区㊂对WC-Co 硬质合金巴西劈裂实验中破碎试样进行回收,并对不完整半圆的断裂表面不同位置处进行微观结262㊀第3期张㊀健等:基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下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响应与失效特性构分析,包括中间位置(图6的②号点)及靠近加载点位置(图6的①号点)附近(图7和图8)㊂由图7可知,WC-Co 硬质合金试样在断裂表面中间位置处微观断裂模式主要为沿晶断裂,并且在拉伸应力作用下发生剧烈滑移,形成韧窝断裂(图7中D 区域),说明在此处的微观断裂带有一定韧性㊂图6㊀动态巴西劈裂加载下WC-Co 硬质合金试样的失效模式Fig.6㊀Failure mode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under dynamic Brazil-ian splittingloading图7㊀巴西劈裂加载后WC-Co 硬质合金试样破碎半圆的中间位置SEM 照片Fig.7㊀SEM image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on the middle fracturedsemicircle of specimen under Brazilian splitting loading如图8所示,在试件靠近加载点位置断裂区域,碎片的微观断裂形貌不仅存在韧窝断裂,在单个晶粒的劈裂表面还存在河流花样的解理断裂㊂同时,在断裂核心区域的周围晶粒存在局部微观塑性变形(图8中箭头H 标注处),单个晶粒上出现了穿晶微裂纹(图8中箭头T 标注处),在多个晶粒的大范围区域内出现了台阶状微观解理断裂(图8中S 区域)㊂5㊀结㊀论针对WC-Co 硬质合金在动态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机制尚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加载应变率对材料强度的影响,本文采用霍普金森杆实验装置完成了对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巴西劈裂试验,重点分析了材料的动态图8㊀巴西劈裂加载后WC-Co 硬质合金试样破碎半圆靠近加载点位置SEM 照片Fig.8㊀SEM image of WC-Co cemented carbide near loading point frac-tured semicircle of specimen under Brazilian splitting loading拉伸力学性能与失效机制㊂主要结论如下:(1)对动态拉伸加载下的典型信号和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发现,WC-Co 硬质合金具有典型的弹脆性特征,即材料在断裂前的变形停留在弹性阶段㊂材料的断裂应变在0.098%~0.11%,且随着加载应变率的增加而略有增加㊂(2)在一维应力波加载下,WC-Co 硬质合金的动态抗拉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应变率效应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㊂而且,WC-Co 硬质合金和典型陶瓷材料(Al 2O 3㊁SiC㊁AlN)的应变率效应系数一致,说明其应变率效应产生机制与典型陶瓷类材料是一致的,即由I型裂纹的亚临界扩展决定㊂(3)对回收的破碎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发现试样中间位置处微观断裂模式主要为沿晶断裂,并且在拉伸应力作用下微观结构发生剧烈滑移,形成韧窝断裂;在靠近加载点位置区域,不仅存在韧窝断裂,在单个晶粒的劈裂表面还存在河流花样的解理断裂㊂参考文献㊀References[1]㊀何伟锋,杨宇辉,王珂玮,等.热加工工艺[J],2023(22):72-77.HE W F,YANG Y H,WANG K W,et al .Hot Working Technology [J],2023(22):72-77.[2]㊀SIWAK P,GARBIEC D.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China[J],2016,26(10):2641-2646.[3]㊀SON S J,PARK J M,PARK S H,et al .Materials Letters[J],2021,293:129683.[4]㊀李萌,弓满锋,程赞粼,等.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J],2023,52(7):2653-2657.LI M,GONG M F,CHENG Z L,et al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J],2023,52(7):2653-2657.[5]㊀陈开远,全利铭,何颖晗,等.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J],2021,49(3):80-86.362中国材料进展第43卷CHEN K Y,QUAN L M,HE Y H,et al.Rare Metals and Cemented Carbides[J],2021,49(3):80-86.[6]㊀严维,王水龙,郭圣达,等.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J],2020,48(4):73-78.YAN W,WANG S L,GUO S D,et al.Rare Metals and Cemented Carbides[J],2020,48(4):73-78.[7]㊀周夏凉,陈小明,吴燕明,等.机械工程材料[J],2015,39(10):52-55.ZHOU X L,CHEN X M,WU Y M,et al.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J],2015,39(10):52-55.[8]㊀ETTMAYER P.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J],1989,19(1):145-164.[9]㊀OKAMOTO S,NAKAZONO Y,OTSUKA K,et al.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J],2005,55(4/5):281-287.[10]MANDEL K,RADAJEWSKI M,KRÜGER L.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A[J],2014,612:115-122.[11]GAO Y B,GE Y X,XU P,et al.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J],2021,826:141976.[12]WANG H,RAMESH K T.Acta Materialia[J],2004,52(2):355-367.[13]LANKFORD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1982,65(8):C122.[14]SUBHASH G,RAVICHANDRAN G.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J],1998,33(7):1933-1939.[15]GAO Y B,LI D C,ZHANG W,et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Engineering[J],2019,132:103310.[16]CHEN W N,RAJENDRAN A M,SONG B,et al.Journal of the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2007,90(4):1005-1018. [17]LANKFORD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1981,64(2):C33-C34.[18]GAO Y B,TANG T G,YI C H,et al.Materials&Design[J],2016,92:814-822.(编辑㊀费蒙飞)462。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319fa20fc8d376eeafaa3199.png)
成 果 名 称 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 究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 加强大学生电类工程能力的培养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研究与 实践 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 能研究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系统(教学版) 基于 INTERNET 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及其评估模型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素质特征 《现代晶体化学》 (教材) 基于 INTERNET 外语远程教育研究“4+2”“理学学士 —— 教育硕士 ”六年贯通制新型骨干师 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物理基础教程》与理论物理课程改革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和课程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100 项) 主要完成单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冈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完成人常治斌、孙传琼、任柏林、毛高波、邹玉胡文宝、张光明、刘昌明、许成祥、周克厚何幼斌、罗顺社、李维锋、李建明、胡明毅 华北庄、徐金燕、刘纯朝、黄义武、马成松 罗炎林、林其伟、翁惠辉、孙启军、熊俊俏 库夭梅、温小波、黄辨非、杨晓林、许巧情 高振中、李建明、白光第、彭德堂、王正允 周思柱、徐小兵、杨雄、吴文秀、帅玉妹 张光明、刘绍平、刘纯朝、陈建明、徐秀廉 赵温霞、章泽军、曾广策、李方林、李昌年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 吴冲龙、刘刚、汪新庆、赵温霞、李伟忠 赵晶、王菁、张峰、于志平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杜远生、李正元 吴信才、杨伦、郭际元、郑贵洲、黄晓萍 陈敬中、孟大维、吴秀玲、何涌、赵珊茸 肖惜、余健明、阮全友、陈奇敏、段少敏 祝心德、孙锡凤、万洪文、张文华、郭能 刘连寿、陈立华、汪德新、李家荣、郑小平 王道俊、王坤庆、但武刚、董英、卢子洲 周晓明、黄曼君、王又平、吴建波、张岩泉 王先霈、胡亚敏、徐敏、王耀辉、曹慧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语言教材编写与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师范院校性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 三峡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三峡大学、 湖北大学为 试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与实践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 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探索 现代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在面向创新的信息类专业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的自动化专业远程实验教学 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 实践面向 21 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 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与配套技 术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王玉德、赵国华、邢来顺、刘伟、廖林子 王学东、王战平、李玉海、段尧清、杨斌 邢福义、汪国胜、卢卓群 胡金柱、叶俊民、陈利、杨进才、杨青 彭晓辉、汪海燕、霍玉娜、刘荣才、谭邦和 张珩、杨艺虹、刘永琼、艾军、杨建设李咸善、吴成明、邓长虹、胡翔勇、刘淑军 蔡德所、王德广、刘秀珍、蔡顺德、罗先启 吴卫华、胡绍华、金林、王作新、赵琳 谭德福、汪鋆植、卢训丛、张长城、周平 桑大鹏、梁艳萍、金道行、刘月新、闵泽平 张联盟、谢峻林、伍洪标、冯小平、陈玲琍 严新平、康灿华、赵玉林、张安富、钟庆 傅正义、陈文、黄学辉、张荣国、顾少轩 罗帆、刘明菲、刘舒燕、吕浩、王超 刘泉、李方敏、徐成、吕锋、薛立功雷家珩、巫辉、郭丽萍、庞金兴、蔡宏伟 袁佑新、黎洪生、陈静、谭思云、雷升印 陈磊、张荣国、张安富、张开鹏、谢峻林 张昌、汤文华、程向东、郑万兵、汪秀清 马必学、李望云、刘晓欢、刘小芹、姜新桥 赵大兴、宋小春、陆载涵、尹杰、杨勇勤工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食品化学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辅助系统 材料冶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研究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理工科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 究与实践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 科学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基地建设的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新体系及探究式教学 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材料学与新材料设计跨学科互动式虚拟基地建设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九江学院 上海市卫生局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熊健民、吴方艳、马丹、吴振彪、郑琼兵 黄泽元、齐玉堂、肖安红、王月慧、姚理 吴灵英、王春维、侯永清、房桂兵、丁斌鹰 盛建龙、沈巧珍、王周福、刘静、朱伯铨 陈奎生、高全杰、曾良才、傅连东、容芷君 丁卫东、刘明、麻友良、赵英勋、张炳焕 梁述明、程耕国、刘惠康、莫建民、杨永立 祁小梅、左相国、盛建龙、张四友、祝洪喜 杨叔子、李培根、吴昌林、戴同、张福润文历阳、厉岩、涂明华、方亚 陈传尧、何锃、李振环、王杏根、李国清朱光喜、严国萍、赵云娣、肖看、黄瑞光 李德群、陈立亮、张宜生、魏伯康、刘光葵 段献忠、尹仕、翁良科、冯爱明、马冬卉 陈孝平、杨为民、陈义发、梅斌、陈安民 熊永红、唐超群、任忠明、张炯、是度芳 曾金华、刘声远、邓耀祖、郭莲军、洪竟兰 刘伟、蔡兆麟、黄树红、舒水明、黄俭明 吴廷俊、石长顺、申凡、顾建明、刘洁 刘献君、余东升、雷小川、林林、张俊超 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陈国元、鲁文清 余龙江、吴元喜、刘凌、刘幸福、陈祖建 江建军、王耘波、冯则坤、聂进、黎步银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欧阳星明、胡迎松、唐九飞、万琳、赵怡竹汪小燕、严国萍、王福昌、鲁昆生、王殊马勇、刘名俭、魏卫、黄其新、蔡靖方陈贻汉、顾豪爽、韦群、马为川、李梅潘纪平、宋克夫、陈敦源、童向飞、薛梅傅廷栋、曹凑贵、张献龙、关桓达、孙东发王绪朗、李崇光、孙彦泉、钟涨宝、余国瑞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杨仁海、吴虹李忠云、张端品、冯永平、程华东、江珩包满珠、高翅、陈龙清、裘鸿菲、胡惠蓉许绮川、易国顺、夏俊芳、张衍林、刘作清陈焕春、毕丁仁、彭克美、程国富、张金洲谢季坚、邓泽清、余家林、朱倩军、刘承平李文鑫、黄进、娄延常、吴平、黄明东熊贵光、于国萍、张观明、周殿清、胡承正汪存信、季振平、陈彰评、席美云、潘祖亭刘涤尘、李裕能、向铁元、张元芳、向农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郑从义、沈萍李进才、白光义、徐乃庄、时向东、邹林大谢志雄、沈显生、刘曼西、杨艳燕、陈建秀、杨志荣张焕国、黄传河、王丽娜、刘玉珍、许卫平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互动型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电子通信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旅游管理专业 " 三段式 " 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适应 21 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农业工程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农林类本科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材建设(教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物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理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锐意改革 ,利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 ,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 容研究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 求实创新, 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现代三维测量系列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性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人体寄生虫学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手段研究 高师学生综合教学技能研究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光学课程系统改革 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师中文专业课落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 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咸宁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二等奖( 115 项) 郧阳医学院 郧阳医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杨小亭、赵明登、槐文信、詹才华、李大美 邓大松、李珍、张奇林、殷俊、向运华 马玉龙、黄驰、周新花、郑洁修、于萍 於可训、陈国恩、叶立文、赵小琪 黄诗笺、卢欣、刘思阳、谢志雄、郝广勤 刘耀林、詹长根、刘艳芳、唐祥云、唐旭 席美云、曹瑰华、蔡凌霜、王福来、邓立志 刘光临、谈广鸣、赵英林、程志毅、胡鹃 冯文灏、李欣、李建松王永棣、张国忠、余祥庭、陈建民、沈定文苏成雪、张昆、强月新、周茂君、刘建明 蒋明森、杨孟祥、何立、董惠芬阮绪芝、曾凡龙、严世荣、李文春、王燕 杨江林、况成云、李晓兰、柴云、庄红平 余新武、李江林、王元汉、张国勇、汪自云 陈春生、冯广艺、陈强 程庆华、徐大海、田永红、王一举、孙先松 黄清世、罗炎林、张强、周传喜、管锋 严赞开、蔡哲斌、李克华、李爱国、黄剑平 黎东升、许家林、朱忠贵、张华林、李炳莲 李嘉宝、黄忠顺 万由祥、孔新舟、张勇、黄新云 漆腊应、方洁、邓俊、何康民、卢鸿 曾翔云、王远坤、王金国、卢永良本科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性研 究 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途径研 究 新型地质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编写面向 21 世纪《岩石学》教材构建现代化岩石学课程 教材新体系(教材)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 概率统计面向 21 世纪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 1.5+1.0+0.5 ”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 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 践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电磁学及其计算机辅助教学( “立体化”教材)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 21 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与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列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声乐教育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研究 21 世纪高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计算机课件研究 高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原理》创新教育研究孝感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咸宁学院陈丁堂、高华、丁远坤、丁么明、邓银城 汤起宇、胡亦海、刘星亮、程序、吕万刚 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曾广策、王华 王焰新、罗泽娇、张首丽、庞岚、王群英 吕新彪、王华、张吉军、兰廷泽、郭秀蓉 桑隆康、路凤香、邬金华、廖群安姚光庆、王华、兰廷泽、关振良、赵彦超 谢兴武、刘安平、李宏伟、沈远彤、赵晶 胡亨魁、徐超、郭建林、鄢达成、汪瀚李文联、李文群、童雷、丁世学、张建华 史惠风、刘光耀、陈洁、梁艳红、付光辉 李文联、刘伦钊、马永军、李文群、张建华 刘建清、沈振煜、程敏、尹梦、叶飞 陈义成、王建中、谢晓梅、王岚 王健、郭敏、黄爱峰、鲁长芬、王维 李家清 辛凌、张隆胜、杨虹、游巧荣、刘东虹 陈传忠、郑勤、曹东平、周红旗、鄢润国 刘贤龙、黄超、谢民育、左国新、赵慧 彭小玲、吴凡、郭永玉、田晓宝 胡静、谭传凤、徐东文、王长华、李星明 罗邦成、梅全雄、阎承梓 方卫兵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系列教材(教材) 传感器系统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 21 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 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用图形计算器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体育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财政学专业改造与学科创新研究 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数学习题课立体化教材(教材) 动画专业课程研究 工科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纪 《机械设计》 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改革研 究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孟立军、杨卫东、张文华、韦成良、李磊 李步海、李磊、孟立军、杨力行、杨金洲 喻汉平、舒位光、王礼平、王观凤、陈红 刘羽、吴高安、杨嘉谟、姚裕安、肖群枝 吴高安、夏先平、胡中功、杨先麟、欧阳琼 黄祝明、吴锋、胡亚联、余仕成、李端勇 鲍世聪、刘羽、石和彬、黄志良、张芳 江世宏、娄联堂、王志宏、沈明宇、熊小龙 周学君、钟阿林、韩芳、王斌、向学军 任丽萍、王志刚、杨宇飞、刘东、田颖华 夏成才、胡先锋、廖启新、吴茗、邹秉国 李大明、杨灿明、庞凤喜、艾华 袁天荣、彭岚、刘圻 陈池波、张开华、王益松 张小柔、吴传生、王卫华、王展青、彭斯俊 朱明健、粟丹倪、周艳、肖文、周锦琳 张荣国、郭丽萍、雷家珩、彭善堂、刘军 张安富、钟庆、万明芳、胡晓敏 谢峻林、陈文、文进、顾少轩、何峰侯玉英、李志明、杨光、陈晓岑、韩少军 陈辉、高海波、孙俊、尚前明 刘秋圃、王攀、万君康、王培根、毕小龙 王仲君、王卫华、唐湘晋、王展青、梅顺治 何方、方卫、任赛赛、丁山 刘同员、陈智勇、李勇、唐春芳、范克全 徐晓英、万明芳、胡又平、彭慰慈、韩庆奎高校经管专业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 面向 21 世纪纺织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土家族棉花球运动的创新及在教学中的推 广应用高职动画教育中的“产品”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原理虚拟设备及仿真实验系统 大学生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哲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工单元操作 CAI 研究及网络化 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岗位聘任制的改革与实践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建立 机械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 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护理服务为切入点早期接触临床教 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系列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革研究与实践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研产结合构建高水平测控课程创新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 PLC 实验教学研究 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新乡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夏火松、常亚平、刘嵩、王珍义、黄明山 潘鄂菁、武继松、陈益人、肖军、丁国强 杨洪林、徐红、王君姚正国、邓正源、倪东业、阎孝英、贺泽江段林杰、朱新兰、梁俊、杨珺、谢丽 陆载涵、鄢烈祥、宋小春、吴选军、龙毅 蔡光兴、李子强、邢廷卫、许松林、朱永松 李春梅、孙厚权、徐彬、林兴发、余莉 雷达、李云雁、韦一良、范国枝、方立中 黄万琪、张红菱、舒剑萍、程清洲、陈靖 吴克明、盛建龙、张惠灵、段宁、王光辉 冯向东、刘太林、范华汉、胡适耕、肖奕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刘邦华、师洪吴昌林、杨家军、姜柳林、谭琼、张卫国陈先华、马建辉、厉岩、赵纯红、刘功明 周世权、胡建华、徐翔、童幸生、徐自立刘声远、王建枝、金肆、张业平、陈正跃 何岭松、朱文凯、武新军、王俊峰、康宜华 周纯杰、黄为、周永鹏、王明哲、刘正林 杨泽富、谭丹、李军、王彬、孙开放 顾纪鑫、雷小川、许明武 唐齐鸣、田映华、易江、王红、梁敏、。
p3p4实验室概念
![p3p4实验室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e7c33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9.png)
p3p4实验室概念P3P4实验室,全称为“平面二维材料与器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当前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平面二维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物理性质的研究以及其在器件制备与应用方面的探索,致力于提高材料科学在能源、电子、光电等领域的应用性能。
P3P4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其前身为P3实验室和P4实验室,相继成立于2005年和2008年。
合并后的实验室在科研水平、研究规模和学术声誉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平面二维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
在平面二维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实验室在多种材料的制备方法上都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例如,实验室研究人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与机械剥离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许多重要的二维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能够在电子、能源和催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室在平面二维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自行开发的超高真空纳米操作平台,成功地研究了二维材料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和磁性等特性。
通过对这些物理性质的深入研究,实验室为二维材料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实验室的器件制备与应用研究方面,研究人员着重探索了二维材料在光电子器件、能源器件和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例如,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备了基于二维材料的光伏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这些器件在太阳能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同时,实验室还研究了二维材料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开发出了基于二维材料的压力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等。
除了研究成果的积累,实验室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
实验室拥有一支由国内外优秀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在平面二维材料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实验室非常重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才,在研究生和博士后的选拔和培养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同时,实验室与国内外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https://img.taocdn.com/s3/m/583f048bdaef5ef7ba0d3ce1.png)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校简介•湖北大学•黄鹤江城,百湖灵秀;沙湖黉门,弦歌铿锵。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地处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内,现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总占地2000余亩。
• 1931年,学校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武昌宝集庵诞生,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
1984年8月更名改制为湖北大学。
学校规模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4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14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35个领域)专任教师1160人双聘院士2人、正、副教授近700人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5人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69人 博士化比例超过50%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近20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700余人学科专业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
设有18个学科性学院,本科专业77个。
学院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十二五”湖北省优势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工程硕士(材料工程领域)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拥有“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高分子合金材料技术创新基地、湖北省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武汉市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氟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燃料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合作单位。
•2013年11月,材料学科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ea0a4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1.png)
第 50 卷 第 5 期2021 年 5月Vol.50 No.5May.2021化工技术与开发Technology &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Industry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赵 媛1,2,段立磊1,桑亚男1,高 洁1,2,胡国文1,2,陈 涛1,2(1.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湖北 咸宁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咸宁437100)摘 要: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天然产物水凝胶因其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丰富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纤维素是一种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含有多羟基的天然聚合物,由其制备的纤维素基水凝胶具有无毒、高吸水性、生物相容性和易降解性,且原料廉价易得,因此可应用于多种领域。
本文概述了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方法、理化特性及其在生物医学(药物输送、组织工程和伤口愈合、医疗保健和卫生产品)、农业、吸附材料和智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纤维素;水凝胶;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O 63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905(2021)05-0043-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03080);湖北科技学院创新团队项目基金(H2019006)作者简介:赵媛(1988-),实验员,从事辐射化学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通信联系人:陈涛,副教授。
E-mail:******************收稿日期:2021-02-18水凝胶是能吸收、溶胀和释放大量水和生物流体的三维亲水性聚合物网络,除了在食品工业、农业和水净化中有应用,还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用于修复和协助各种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再生,如软骨、骨和血管组织等[1]。
纤维素作为地球储量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具有可生物降解、再生和回收等特性,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能满足人类对环境友好和生物相容性产品的需求[2]。
纤维素或纤维素衍生物的亲水性表面,使其可以通过氢键、共价键或离子相互作用,交联成具有大量不同金属、有机物和聚合物的三维网络水凝胶,其可以保留大量的水或水溶液如生理溶液,而不会溶解或失去其结构完整性。
材料科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材料科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材料的制备与表征](https://img.taocdn.com/s3/m/50b80d4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e.png)
材料科学实验室简介研究新型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材料科学实验室简介概述:材料科学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研究新型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的科研机构。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开发出具有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材料,为社会和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本实验室由一支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团队组成,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致力于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进展。
一、实验室设备:1. 制备设备: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制备设备,包括高温炉、真空炉、电弧炉和溅射设备等,用于制备各类材料,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有机材料等。
通过控制制备条件,我们可以调控材料的组成、晶体结构和形貌。
2. 表征设备:实验室还配置了一系列先进的表征设备,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仪等,用于对材料的微观和宏观结构进行表征。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关于材料晶体结构、成分分布和表面形貌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二、研究方向:1. 新型金属材料:我们致力于研发具有优异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型金属材料。
通过合理控制金属合金的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我们可以获得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耐蚀性的金属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能源等领域。
2. 先进陶瓷材料:我们研究的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通过调控陶瓷材料的组分和微观结构,我们可以开发出具有良好导电性、高温抗氧化性和超硬性能的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3. 高性能聚合物材料:我们研究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阻燃性。
通过合理设计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分子量分布,我们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可塑性、高强度和耐高温性的聚合物材料,应用于塑料、橡胶和纤维等领域。
三、研究成果:1. 发表论文: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涵盖了材料制备、物性表征和应用研究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https://img.taocdn.com/s3/m/bdc3f41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8.png)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是以从事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核技术农业应用为主的综合型科研机构。
现有在职职工49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31人,博士7人,硕士14人,内设粮食与果蔬研究室、畜禽与水产研究室、核农技术研究室、功能食品研究室和辐照中心。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分中心挂靠研究所,下设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两个创新团队。
农业部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湖北省农产品辐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挂靠研究所,为研究所科研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奠定了研发基础。
研究所现拥有5800m2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实验大楼,配备各类仪器设备200多台(套)。
拥有设计建设装源容量为50万居里的钴60辐照装置一座,主要开展了医疗用品及药品辐射消毒灭菌,食品辐照贮存保鲜,化妆品灭菌,商品与文物标本养护,高分子材料改性,农作物辐射育种及农产品辐照贮存保鲜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为省内外200多家企业辐照加工产品300余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研究所主要立足湖北大宗农产品和特色资源,开展了淡水鱼保鲜加工、果蔬保鲜加工、食用菌加工、功能食品、畜禽加工、粮食加工、食品安全、核农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十一五”以来,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食用菌保鲜加工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生蔬菜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近100项。
共取得科研成果7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3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项;发布国家标准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编写著作8部。
其中,“农业副产物生物转化食(药)用菌及其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淡水鱼虾加工及产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代纤维材料的发展——迪肯大学材料与纤维创新中心介绍
![现代纤维材料的发展——迪肯大学材料与纤维创新中心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9d6fe0902020740be1e9bf8.png)
2 材 料 与 纤 维创 新 中心 ( CMF ) 绍 I介
材料与纤维创新 中心传承和发展着澳大利亚的纤维研究事业 。C F 是 由澳洲院士 P t ogo 教授 MI e r ds eH n
和终身教 授tiI 领 ,按研 究方 向及 负责人 ( J该带 I 带头 人 )构成 的研究 机构 。其研究 的重 点在 于材料 热点发
关 键 词 : 纤维 材 料 ;功 能 材 料 ; 静 电纺 中 图分 类 号 :T 0 S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9—5 6 ( 1)3 0 1 6 102 1 —0 0 —0 0 0
澳 大利 亚是南 半 球最 大 的国家 ,其 丰富 的 自然 资源 和科 技创新 支 撑着 国家 的发 展 与进步 。笔者有 幸受 国家 留学基 金委项 目和武 汉纺 织大 学资 助 ,在澳 大利 亚迪 肯大 学材 料与 纤维 创新 中心 作 为高级访 问学者研
校 区位 于 大洋路终 端 的瓦南 布尔市 。
迪 肯大 学还是 澳大利 亚有史 以来 第一所 两次 获得 ” 年度 最佳 大学 ” 奖项 的学校 ,包 括 19 9 5年最佳 大学 ( 科技 辅助教 学项 )以及 20 最佳 大学 ( 出合作 培训项 ) 于迪肯 大学一 直 以来 在澳 大利亚 高等教 00年 杰 。鉴 育 中的杰 出成 就 ,澳 大利亚 政府委 员会将 迪 肯的高 等教育 质量排 名于 澳洲 的一流 大学之列 。此外 ,迪 肯大 学 是澳洲 职业 教育 领域 的领头羊 ,长期 以来一 直与 工商业 界 、政府 及专业 会社保 持着 密切 的合作 关系 。作 为 由政府 资助 的公立 大学 ,学 校 目前 提供 的所有 学位 受到世 界上其 他大 学和 职业协会 的广 泛认 可 。迪 肯大 学 的学位 目前 为澳洲 的其他 大学及 英 国 、加 拿大 、新西 兰 、美 国 、东 南亚 和欧洲 的大学 所承认 。 依靠 科 技进 步 ,迪 肯大 学 的科学 研究 已经进 入 了一个 全新 的发展 时代 。位 于基 朗的迪 肯 大学 wam u Pn s 区支撑 着迪 肯大学 的 自然科学 研究 。 od 校 具有 政府 背景 的基 朗技 术 中心( T 就设 在迪 肯大 学 的 wam G P) u Pn s校 区 ,已成 为培 养人才 、进行 科学研 究 、促进 澳洲技 术进步 的 中心 。基 朗技术 中心 注重基 础研究 和 od 应用 领域 的研究 ,具有 独特 的跨学科 的优 势 。基 朗技 术 中心 在 自然科学 研究 领域 ,在 高级 人才 培养方 面 , 在科 学和工 程领域 ,已居 于澳 大利亚 的领先 地位 。基 朗技 术 中心 特别 注重发 展迪肯 的优 势学科 领域 ,如 生
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启蒙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启蒙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14d030a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e.png)
(2)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提升自我要求标准。
科研工作不同于以往的一对多,课完即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很多,慢慢地可以感受到教师严谨好学,勤勉创新的学术态度,潜移默化地将这些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
(3)学生能够接受老师的系统性科研培训,掌握各类文献阅读、科研论文写作、科学研究的方法。
还可以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其潜能得以挖掘,综合素质得以提高[3]。
(4)使学生在研究生复试中更有竞争力。
化学专业研究生复试通常都会进行实践操作考试,所以相对于没有进行系统性训练的学生来说,这些学生动手能力更强,文献阅读能力更好,综合素质更高,更易受到研究生导师的青睐。
如学生能在本科阶段取得一些科研成果:论文、专利或者项目,这些都会成为学生申请研究生学习的一个极其有利的因素[4]。
我院化学专业2016—2019届学生考研录取大约在40%左右,远高于学校其他专业。
我院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认同和社会满意的化学专业本科生人才,积极开展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在新版(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启蒙工作,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
2 搭建高水平的科研教师人才梯队师资队伍对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是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前提。
化学专业依托“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材料辐射改性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材料辐射改性国家地0 引言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中对实践类课程提出了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开展本科生的科研启蒙与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目前提高我国化学专业高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1]。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院积极调整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化学学科理论知识之外,还要重视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启蒙工作,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探究新方法、新技术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2019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
![2019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https://img.taocdn.com/s3/m/fd409df46137ee06eff91884.png)
项目名称:柴油机排放控制与在线监测、评价、监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东风商用车有限 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添蓝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提名者:武汉理工大学
提名意见:(不超过 600 字)
车载在线诊断系统和 汽车批量应
沉积物抑制方法
用
船舶柴油机数据采集 和船岸通信系统
车载在线诊断系统和 沉积物抑制方法 营运船舶排放在线
监、测评价和监管平 台
船舶试点应 用
汽车批量应 用
船舶试点应 用
应用起止时间
2017/01 至 2018/12
委托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对“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带时滞环节的 多元可变阻容模型”进行查新。查新结果表明以下技术具有新颖性:1) 提出采用带时滞环
节的多元可变阻容模型,来描述不同发动机工况及 SCR 系统结构参数下催化器出口的 NOX 浓 度变化规律;2)以 Urea-SCR 系统模型为基础,全面分析得到影响 SCR 系统阻容特性的关键 因素及其权重,采用统计回归建模方法求解阻容模型时间常数的函数表达式。
序号
单位名称
中国环境科学 1
研究院
东风商用车有 2 限公司东风商
用车技术中心 广西玉柴机器 3 股份有限公司 万向通达股份 4
公司
湖南湘船重工 5
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应用的技术
应用对象及 规模
船舶排放在线监控平 台和基于在线监控的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
特征研究数据结果
船舶大气污 染物在线监
测数据
委托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对“基于非线性补偿加权矩阵理论及离线缓存 恢复机制的柴油机排放在线监测平台关键技术”进行查新。查新结果表明以下技术具有新颖 性:1) 应用加权矩阵模型解决通信数据通道的统一管理和操作,实现通信方式的自主最优 选择与切换;2)微信小程序在线监测平台实现船机排放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及移动监 测;3)针对通信切换过程中的丢包数据进行非线性缓存及恢复,实现数据完整的传输。
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指南
![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3e02f0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2.png)
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指南一、设立宗旨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旨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湖北科技学院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促进开放和交流,提升湖北科技学院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领域的科研人才,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二、实施原则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是湖北科技学院校内科研发展基金的组成部分,其申请、评审、管理按照《湖北科技学院纵向科研项目及校内科研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湖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结题与验收办法》和《湖北科技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1、辐射技术在线开发;2、电子束辐射环境监测与保护研究3、电子束辐射有机合成;4、电子束辐射保鲜及灭菌研究;5、电子束辐射对昆虫繁殖与发育的影响;6、电子加速器在功能材料制备中的应用;7、电子加速器在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四、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人条件。
本基金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主持省级以上科学研究课题的经历;2.申请人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3.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本学科领域发表过二区以上SCI论文2篇以上。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规定。
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本基金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基金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21年10月30日至11月18日。
2.基金面向全国,欢迎符合条件的科学技术人员按照本《指南》范围和要求提出申请。
3.申请人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4.为促进湖北科技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申请人需在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或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双向选择一名联系人。
全球信息化视域下民办高校档案“三合一”制度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
![全球信息化视域下民办高校档案“三合一”制度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def7e1719e8b8f67d1cb963.png)
全球信息化视域下民办高校档案“三合一”制度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作者:姜红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4期摘要:以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从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论述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中“三合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民办高校;“三合一”制度民办高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依法设立的高等学校。
“三合一”制度是基层文书档案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形成的一项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目前在各高校中广泛应用,但专门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在全球信息化大环境中对民办高校的“三合一”制度的研究更是少人问津。
民办高校的档案工作中不可缺少信息化因素的重要内容,湖北省档案局和湖北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高校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要“强化高校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简称“三合一”制度)、“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应积极探索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三合一”制度新模式,使民办高校的档案工作吐故纳新,更好地发挥民办高校档案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档案“三合一”制度现状1.民办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截至2015年5月,我国共有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722所,占全国普通本专科高校的28%。
民办高校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化。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型办学形式,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
”[1]民办高校的档案是办学历史的见证,是学校师生的宝贵财富。
但是民办高校建校之初由于各种原因,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导致很多原始记录的重要档案丢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没有保护好档案而在工作中处处受累后逐渐加大了对档案的重视和保护,档案的价值逐渐体现出来。
我们保护档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基础是鉴定和保存,存档是重要的基础环节,采用何种方式存档至关重要,目前普通使用的“三合一”制度是历史沿用下来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b01900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e.png)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10•【字号】宜府发〔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09.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宜府发〔2021〕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2021年9月10日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落实湖北省科技强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有关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落实“核心在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的科技创新发展要求,聚焦“扛起四个责任,带动打造四翼”重要使命,围绕战略科技力量、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供给、企业培育成长、创新要素聚集、区域联动发展实施“六新”重点任务,着力打造省域范围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湖北科技强省建设,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宜昌贡献。
(二)战略定位。
加快激活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成为省域科技创新主引擎。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
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多方力量建设湖北三峡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精细磷化中心,推进磷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绿色化工产业生态圈。
植物多糖改性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改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09193c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9.png)
灌胃。 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化石莼多糖对机体的降血脂和抗氧
化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Ke Ming [15] 等人利用 STMP -STPP 法制备了磷酸化修饰产
物党参多糖,并将磷酸化修饰产物党参多糖与党参多糖进行对
比。 实验结果发现,磷酸化修饰产物党参多糖比党参多糖对抗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The main purpose of modifying plant polysaccharides is to highlight some of their original active
functions. In this paper, four chemical modification methods including sulfation, phosphorylation, acetylation and
15.78%。
2.4 羧甲基化修饰
利用羧甲基化来修饰多糖的长链的结构也是目前化学改
性方法中的一种。 羧甲基化具有试剂简单、改性成本低、改性
过程简单等优点。 进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羧甲基化修饰主要提
高了多糖的溶解性以及多糖的电负性而且在抗肿瘤方面也有
很大的提高。 近些年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些植物
carboxymethylation,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ome active functions after modific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plant polysaccharide;polysaccharide modification;active fun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科技学院“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实验室”简介
概述
辐射化学属于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和核技术及应用领域,涉及核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生物学、能源等多个学科,已成为研制各种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或对原有材料进行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取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
建好“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将填补我省目前尚无核技术及应用专门研发机构的空白;有利于核技术及应用产业的新技术研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核技术及应用产业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有利
材料辐射改性技术,研制出系列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新型功能材料,培养一批高
层次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开发领域的研究人才,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核技术应用研究队伍,建设一流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心(实验室)大楼奠基典礼副省长郭生练来实验室指导工作咸宁市委书记李建明来实验室调研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建红来实验室考察
一、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以辐射技术在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辐射机制和技术开发为研究重点,长期开展功能材料的辐射效应、机制等基础研究,产品的应用研发,辐射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处理工艺等研究,凝练并形成了以下有特色的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辐射化学反应过程和辐射效应基础研究、辐射技术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辐射技术在线开发与辐射监测。
辐射化学专家来加速器车间参观研究人员介绍辐射接枝放大工艺
二、研究基础
获各级各类资助经费近6000万元,其中,湖北省“2011计划”400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1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300万元;申请省市级科研30余项, 国家专利14项,已转化3项,发表SCI 论文10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29篇),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3项。
三、研究团队
本实验室拥有高水平研究团队,总人数52人,固定研究人员42人,其中固定人员80.7 %,高级职称65.3 %;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27人、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科研人员94.2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咸宁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这些高层次人才当中有: 1位院士、1位国家杰青、1位中科院百人计划、2位湖北省百人计划、3位楚天学者、3位揽月学者。
樊明武院士受聘仪式湖北百人计划---赵龙教授做报告
湖北百人计划---郭海兵教授受聘仪式
学术委员会主任翟茂林教授在实验室举办的IAEA/RCA会议作报告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鸣虎教授
参与课题讨论George A O‘doherty受聘实验室
客座教授
四、学术委员会
本实验室组建了以辐射化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翟茂林教授担任主任,湖北科技学院副校长吴鸣虎教授担任副主任的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委员13人,其中,9人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占69.3 %,依托单位4人,占30.7 %。
学术委员会在确立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校领导及学术委员会委员
听取实验室建设汇报
五、研究生培养
联合培养:2003年以来,实验室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
学等高校在化学、材料、环境、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进行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经毕业研究生50余人,在读研究生21人,其中博士生3人。
自主培养:2012年,湖北科技学院获得专业硕士授予权,本实验室承担着药物化学、载药功能材料等研究方向的专业硕士培养任务,有硕士生导师15人,已毕业研究生12人,在读研究生24人。
同时,本实验室正在进一步拓展“核技术与应用”、“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等专业与方向的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毕业答辩会
六、科研条件
本实验室位于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内,场地面积近6000平米,拥有1MeV电子束加速器、核磁共振谱仪、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离子体耦合谱仪等仪器设备价值2600余万元,拥有“材料辐射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核电工程与核技术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核科学与技术省重点(特色)学科等重要科研、教学平台。
七、管理制度
通过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共同探索,形成了近30项管理制度。
如《实验室管理制度汇编》、《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制度汇编》、《辐射车间人员进出管理制度》、《辐射安全防护和管理制度》、《辐射安全操作制度》、《安全防护装置维护与检查制度》、《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及健康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工作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再培训管理制度》、《辐射环境检测方案》、《X-γ射线检测仪表使用与检查管理制度》等。
八、学校保障
“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实验室” 拥有材料辐射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及已投资1.2亿的湖北科技学院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有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重点产业化创新团队、核科学与技术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核工程与技术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创新要素与资源。
学校十重视“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实验室” 建设,已投入1000万用于购置设备和实验室建设,并确保今后每年提供不少于60万元人民币的运行经费。
在实验室人才引进方面不受编制限制、在仪器设备购置方面重点投入、在实验室用房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等倾斜政策。
2015年4月,吴基良院长、北大翟茂林教授等为“辐射化学与功能
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申报把脉2014年4月,以实验室为依托的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第三次
会议在我院召开
IAEA/RCA 辐射接枝放大工艺技术在环境与工业中的应用培训班2011年举办我国核产业发展论谈
图为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发表演讲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讨核学科发展2014年3月,吸附材料产业化签约仪式在我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