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

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位于

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

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具有发电、

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水库誊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

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

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改建后,厂房1~5号机组段安装5台25Mw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速100r/min。水轮机转轮直径6m。

基本数据

所在河流: 黄河

建设地点: 三门峡

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

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

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方米

装机容量: 25万千瓦

台数: 5台

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

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

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

设计水头: 30米

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

淹没耕地: 900000亩

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

坝型: 重力坝

最大坝高: 106米

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

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份

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

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年竣工

贡献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对于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做出了探索。

三起三落(1951~1953年)1950年~1951年

1. 1950年

195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和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勘察了潼关至孟津河段,提出应提前修建潼孟段水库,坝址可选择在三门峡或王家滩。然而到了1951年,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是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在黄河干流修建大水库,困难太大,主张从支流解决问题。于是转向支流水库的研究,三门峡水库计划被放弃。

2. 1952年

经过黄委会的勘察研究计算,发现支流水库控制性差,花钱多,效益小,不理想,仍需从干流入手。同时,燃料工业部

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力主在干流上建设大型水电站,于是三门峡水

利枢纽峰回路转。这年5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勘察三门峡后认为能够建设高坝,主张把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360米,用一部分库容拦沙。此从下半年起,转而研究淹没较少的邙山水库方案。这标志着第二次放弃了三门峡水库计划。

3. 1953年

经过计算,邙山水库仍然需投资10亿元以上,移民15万人,且没有综合利用效益,于是1953年2月,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以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获得赞许。其后,水利部批示:要迅速解决防洪问题,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由于兴建远远超出这一限制,三门峡水库第三次被搁置。

报告》提出了激烈的不同意见。争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陕西省代表指出用迁移70~80万人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70年的拦沙库,群众很难通过。

5、施工完成(1957年~1962年)

争议还在继续的时候,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工程已经正式开工。4月14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社论。其间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工地视察。1960年9月三门峡首次蓄水,到1961年4月大坝主体基本竣工,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和110千伏开关站安装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6、淤积和第一次改建(1962~1968年)

从1960年三门峡水库首

次使用,到1962年3月,一年半

以来,水库中已经淤积泥沙15.3

亿吨,远远超出预计。潼关高程

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为此,1962年2月,水电部将原来的“蓄水拦沙”运用方式改为“滞洪排沙”,但由于泄水孔位置较高,泥沙仍有60%淤积在库内,但潼关高程并未降低。而下泄的泥沙由于水量少,淤积到下游河床,周恩来指出:这样下去,“淹了关中,也救不了下游”。为此,8月20日~9月1日,水电部召开座谈会,进行改建论证。

1964年12月5日~18日,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治黄会议。最后终于达成一致,确定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5~8号四条原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解决泥沙淤积的燃眉之急。在这次会议上,领导人说:

“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2005年6月27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调水调沙

6、洪水与第二次改建(1969~1979年)

第一次改建后,枢纽

的泄流规模增大了一

倍,缓解了水库的严重淤

积,但仍有20%来沙淤在库内。潼关以上库区和渭河仍在淤积。尤其是1967年,黄河倒灌,渭河口8.8米长的河槽全被淤塞,1968年渭河在华县一带决口,造成大面积淹没,关中平原仍然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1969年6月,由河南省革委会主持,在三门峡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同年12月17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发了《转告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见》。当月,三门峡枢纽第二次改建工程开工。经过方案细节的争论,1970年至1972年,相继打开溢流坝1~8号原施工导流底孔;将电站1~5号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300米下卧至287米,改为低水头发电。1973年至1979年5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