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的时代表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文化的时代表征

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在新时期中国变化多端、纷纭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已经不仅仅是电影艺术的创作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具有电影人代际群体典型特征的、包涵特定时代社会文化意味的电影现象。当我们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特别是电影艺术历史脉络的时候,不可回避地需要细致研究、客观评价张艺谋的电影文本。作为第五代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电影新浪潮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电影表演的票友,他携《红高粱》将新时期中国电影带入世界电影潮流中,继而又以惊险、武侠类型片的尝试探索中国电影的市场生存。

1983年,第五代电影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诞生,这是第五代电影人的言志之作,也是张艺谋第一部电影作品。作为一部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一个和八个》没有强调凸显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以一个八路军领导和八个罪犯之间的交流,呈现了共产党人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更强化了八个罪犯在战争极端情景中由反叛到皈依、民族意识觉醒、实现生命涅槃的心路历程,《一个和八个》的理性叙事和人性主题似乎体现了一种超越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叙事的意识形态倾向的努力。其主题意义的超越性以及艺术形式的反叛性,与第五代电影人当时的创作心态和人生处境是密切相关的。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将他们当初被分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时怀才不遇的抑郁,地处偏远的失落化作影片创作的艺术灵感和动力源泉。他们研究揣摩当时“主流”的剧本选择倾向,以一个貌似革命历史题材的素材来承载艺术形式的试验。张艺谋和肖风在《一个和八个》的摄影阐述中说过:“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他二人在《一个和八个》中展现了一种超越前人的摄影意识,体现了第五代电影人电影艺术观念的创新突围努力。

该片强化色彩的黑白对比,影调明暗反差,影片整体上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烘托出萧条、肃穆、沉重的战争环境氛围。影片以男性人物形象为主,这些人物造型多是光头,皴黑面庞、精瘦身躯,展示了与以往战争片中正面人物光辉形象迥然不同的粗糙之美。人物在构图中常常处于非黄金分割点的位置,甚至在画面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形体,这种不完整构图表现了人物在战火弥漫的时代环境中畸变扭曲的心灵世界。“为表达强烈、深沉、浑厚、悲壮的基调,镜头运动以静止镜头为主,强烈有力的静态画面,造成固定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雕塑般的’力度美’来。”影片取景也颇有特色,“改变以往中国战争片画面的那种矫饰感,拍广阔的天和地,拍寸草不生,对民族危亡关头的严酷性进行抽象的表现。”画面彰显出一种去除繁饰、重视简约、突出轮廓、强化力度的雕塑感。

《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创新意识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像造型的强化使得画面形式本身成为影片意义的承载体,影像形式甚至超越故事叙事、超越戏剧冲突表现出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这种视觉风格化表达重于故事铺叙的创作取向,可以说是新时期以来第四代电影《苦恼人的笑》、《小街》、《小花》等等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改变传统线性叙事的努力的延续和深入。而《一个和八个》中的强烈反思超越意识和悲怆刚性的影像造型,又别于第四代电影从容淡定的影像表达和诗性启蒙的文人气质,开创了第五代电影人追求审美形式现代化的电影思维的先河。

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诞生,第五代导演开始真正声名鹊起,《黄土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始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无独有偶的是,与《一个和八个》相似,该片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中竟多数是摄影奖,张艺谋以其卓越的摄影才华开始受到海外瞩目。

该片的拍摄对象很单纯:黄土地、黄河水、土窑洞、四个人物(翠巧爹、翠巧、顾青、憨憨)。在如此单调的背景环境中,如何以镜语配合叙事、声音,表达复杂的主题(展现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化的负累,农民生存环境的粗劣及生存土地的依赖,黄土地农民多舛命途、求生欲望与新生未来,革命力量面对积习的文化惰性和观念积弊的无济于事)是一种艺

术挑战。张艺谋曾在摄影阐述中以老子的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阐释影片的艺术构思。《黄土地》的色彩选择延续《一个和八个》的简洁单纯,影片主要以暖黄为主色调,辅以黑、红、白。暖黄色烘托出陕北黄土地的干旱、贫瘠以及温暖沉稳的母亲情怀的象征意味,黑、白、红三色主要用于人物服饰,既符合当地风俗民情又衬托出人物沉重命运。出嫁场景中的红色不仅仅是喜庆象征,更成为封建礼教和父权势力对女性压制的符号。高地平线构图法使得黄土地占据了画面的主面积,大量的长焦距镜头更是压缩了黄天厚土之间的广阔天地。从画面景深处的土地中出画入画的别致方式,更是“强调人物与土地血肉相连的关系。他们被这块土地孕育出来,又投入到它的怀抱中去”。真实光效为主,同时注意表意色彩的光线运用,强化了黄土地的厚重和广阔,窑洞的破旧与温情,陕北人的沧桑与沉重的命运……(更多最新电影新剧尽在 )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人急于补课,电影创作中不断实验融合西方现代各种电影手法。在多数电影创作尝试意识流手法,强化视听语言心理表意功能的时候,在人们探讨长镜头和纪实美学“中国化”的时候,影片《黄土地》在摄影方面却另辟蹊径,采用以静为主、静中有动的镜头运动方式,以近乎凝滞的镜头展现土地的沉静、农民生活方式的重复不变。以运动镜头表现祈雨后的奔跑,腰鼓阵的欢腾。动静结合的处理表达了对农耕文明的复杂文化心态。影片画面信息少而单纯但蕴藏深意,两场轿队迎亲场面,两次顾青从山地出现的山景,相似性场景,相似镜头却能同中显异,表达深意。《黄土地》把“第五代”的影像美学进一步发展推进,由人物造型、情节性造型的塑造转入非情节的表意性空间造型的营造,呈现出浑厚大气的影像美。

在吴天明执导的《老井》中,张艺谋担任摄影,同时出演主人公孙旺泉。吴天明确定张艺谋出任男主角时,曾这样评价张艺谋,“气质靠近旺泉,深沉质朴中有股犟劲”,“不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而且还有三年插队的农村生活积累,对生活和人物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张艺谋以他刻苦执着的角色体验和敬业操守完成了孙旺泉角色的塑造,在银幕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向往自由爱情和生活理想又背负历史重负和族群众望的压抑隐忍的农村青年形象,并为中国男演员首获国际奖项。表演技能的体验为张艺谋日后的导演工作积累了经验。

电影《红高粱》依然重视视觉造型的表意功能,影片中颠轿、野合、祭酒神等仪式性民俗场面的呈现成为日后中国电影民俗表达的筚路蓝缕的探索。影片浓郁的红色基调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摇曳茁壮浓郁血红的高粱地,红轿内羞涩骚动一袭红妆的美丽九儿,结尾处惨烈壮美的流血牺牲、奇异的日食光影变幻、如血夕阳下顶天立地的伫立……这是张艺谋电影色彩叙事的最初尝试。

《红高粱》叙事的精心布局,故事的戏剧冲突营造,主题意义的别出心裁等等成为“第五代”导演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该片以“我”为讲述人,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发生于祖辈身上的人生故事。《红高粱》试图以第一人称视点来确定叙事结构,以孙辈的眼光来讲述、审视和评价祖辈的人生命运。用孙辈肯定、赞许、仰慕的语态来完成对祖辈生命意志的肯定和褒扬。同时,这种相当个人化的叙述方式使影片故事更具有传奇意味和个性化风格。《红高粱》的故事是发生于一个近似封闭的生存环境中的神话式民族寓言,淡化历史社会环境的处理更加强化了影片的主题:民族生存的力量本源在于不畏生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性情。影片从生命本体的角度来表达“超越单纯的扬善惩恶”,“充满了中国式的、农民式的、民间传说式的、神话式的表现力”。如果说乡土在以往的“第五代”作品中是民族文化根源的象征,那么在《红高粱》中则是强悍生命意志的欲望载体;如果说以往的“第五代”作品尝试阐释文化历史的内涵,那么《红高粱》则更多关注生命仪式和情感欲望;如果说在《一个和八个》中我们品读到人性复苏的光亮,那么在《红高粱》中则会强烈感受到人性欲望的张扬。《红高粱》在热烈粗犷的视听语言表现和痛快酣畅的人生故事讲述中,传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