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研究梳理
新媒体运营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1adf594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3.png)
新媒体运营参考文献新媒体运营是指通过新兴的数字技术手段,如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以及各种移动应用程序,进行信息传播、产品推广、品牌建设和用户互动等一系列运营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运营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研究者们对新媒体运营的策略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总结。
以下是一些有关新媒体运营的参考文献,可以为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新媒体运营的基础理论和技术1.《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理论与实践》(朱新华著):介绍了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对新媒体运营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2.《社交媒体营销与传播》(方振峰著):全面介绍了社交媒体的特点、营销策略和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对新媒体运营的策略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二、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和实践1.《微信营销实战指南》(张晓东著):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营销推广和用户互动,包括粉丝引流、内容创作、互动运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2.《微博营销实战宝典》(杨心怡著):通过案例剖析,讲解了如何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和用户互动等方面的实战经验和策略。
三、新媒体运营的内容创作和传播策略1.《新媒体运营之内容创作与传播》(郭启良著):介绍了新媒体运营中的内容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策划、撰写、制作和传播等方面的内容。
2.《社交媒体内容运营与传播》(胡婷婷著):系统介绍了社交媒体内容运营的策略和技巧,包括内容创作、传播策略和用户互动等方面的内容。
四、新媒体运营的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1.《新媒体营销数据分析与应用》(邓晓敏著):详细介绍了新媒体营销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评估运营效果和优化营销策略。
2.《新媒体运营的营销效果评估与提升》(王立春著):介绍了新媒体运营中的营销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升运营效果。
以上参考文献涵盖了新媒体运营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平台的运营策略和实践、内容创作和传播策略以及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与研究——兼谈对中国的参考借鉴意义
![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与研究——兼谈对中国的参考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193b43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4.png)
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与研究——兼谈对中国的参考借鉴意义桂榕摘要:新媒体与社会同步发展、相互影响,是集媒介技术、工具形态、传播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概念。
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在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技术及体系的创新和博物馆等文化遗产机构社会教育与服务模式的发展变革。
新媒体应用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及综合性研究的特点,研究议题主要涉及数字媒体与数字遗产及遗产本体的关系、新媒体应用的社会效应、新媒体应用问题及对策三方面。
与国外相比,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与研究具有中国自身的发展基础和特点,但在数字遗产基础理论及深层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探索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参考借鉴角度,展望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发展,可以加强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在内的遗产全方位数字化科学保护管理为基础;以推进和完善以社区(社群)为基础的新媒体社会应用实践为抓手;以强化社会公众层面的数字遗产宣传教育和参与体验,使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为关键内容;以发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任务;将建立和加强数字遗产国际合作,推动跨国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互鉴,作为国家文化外交重要工作内容。
关键词:国外文化遗产;新媒体应用;数字遗产;科技传媒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 (2021)06-0060-13伴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世,长期以来建立在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基础上的遗产原真性观念和历史的、文献学的遗产态度得到修正,文化遗产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静态的、僵化不变的文化遗留物,而被理解为是活的、创造性过程[1]。
而遗产实践所推动的遗产观念转变,与科技传媒的发展息息相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建立全球通信网络和快速收集、传输和收稿日期:2021-05-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少数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20BMZ130);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新媒体时代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研究”(2017SY10017)作者简介:桂榕(1971-),女,云南罗平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昆明,650091)。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c560e5fab069dc502201cf.png)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作者:童清艳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3期摘要:本研究关注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借此探讨所谓新媒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查阅与翻译了大量中英文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腾讯、阿里、百视通、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以及韩国自媒体做了实地调研、访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相关业界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受众控制实验,并做了大量问卷调查,通过SPSS统计软件,结合相关深度访谈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应动态研究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各类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从媒介技术、用户需求、媒介生态与资金投入四维度宏观分析,结合传媒产业升级与转型的产业功能特性,同时关注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舆论引导、协调社会、娱乐大众、传承文化)。
综合分析下,本研究认为,媒体对人们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智慧云”成为各类企业走向世界的路径;移动互联网持续创新改变着新媒体发展态势;社会化媒体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焦点,分享经济的媒体创意经济形成。
上述是未来媒体突破的靶向,这些靶心较为明显地预示全球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兴媒体;媒体用户;创意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06-04一、现实与理论关注的议题从产业视角动态研究新媒体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主题,所谓的新媒体也日益广泛地渗入人类社会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早已从战略布局上确立了新媒体的相关主流地位,这是一种交互性的全媒体融合形态。
所谓的新媒体逐渐发展成我国传媒产业领域的新发之力。
从全球领域、国家战略发展高层来看,如何拓展所谓新媒体产业也是当下与未来文化传媒娱乐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
所谓新媒体产业是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的新业态,是国家政策扶持重点。
中国新媒体应用已有20余年,新媒体研究也有十多年,毫无疑问,新媒体是“当前最热的研究领域”,其现实与理论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809b2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1.png)
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影视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互联网、移动通讯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的推动下,影视内容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传统的电视、电影院等传播渠道逐渐受到挑战,新兴的网络视频、短视频、在线直播等平台备受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现象,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影视产业的发展规律,也能为影视内容创新、传播方式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影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信息,对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新媒体的兴起为影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有效传播影视内容、提升受众体验,成为影视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现象,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影视产业的影响和挑战,探讨新媒体对影视行业的启示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视作品不再只能通过传统的电视和电影院来传播,而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多样化的渠道触达观众。
对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媒体在影视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开拓新的传播模式和策略。
通过对新媒体对传统影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促使传统影视行业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保持竞争力。
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新媒体对影视市场、内容和观众行为的影响,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深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影视传播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深入探讨新媒体视域下的影视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获取数据和分析结果。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对新媒体在影视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梳理。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建立了对新媒体在影视传播中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一些研究假设。
新媒体语境下抖音短视频对重庆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抖音短视频对重庆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53133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0.png)
新媒体语境下抖音短视频对重庆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研究作者:李沐莹来源:《旅游纵览》2024年第02期摘要:城市形象是大众对城市的整体感知印象。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感知印象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与塑造。
2018年,《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发布,重庆以21条视频位居“抖音城市形象热门视频TOP100”榜单的榜首,开启了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的新篇章。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选取“重庆文旅”官方抖音短视频账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账号的发展、传播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其在构建和传播重庆城市形象方面的传播现状、效果和塑造方法,发现存在的部分问题,并针对用户与内容营销之间的关系提出优化建议,为重庆城市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重庆城市形象;传播效果;重庆文旅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一)短视频与城市形象塑造概述1.短视频概述短视频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融合了文字、音频及视频等相关的素材[1]。
在一般媒介特点的基础上,短视频所具有的独特性也非常明显,可以概括为“短小”“原创”“随机”与“便捷”[2]。
2005年,中国的部分网站开始推出短视频功能,用户可以分享自己制作的视频。
2011年,美国的第一个短视频平台Viddy上线,内容以音乐、舞蹈、游戏为主,之后涌现的Instagram、Snapchat等平台使短视频成为了一种世界流行的社交媒体形式。
2.城市形象概述“城市形象”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凯文·林奇在其1960年的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以及标志,而没有涉及潜在的精神层面内涵。
在国内,1989年郝慎钧的译作《城市风貌设计》是对城市形象最早的研究,认为城市形象是通过城市特有物质景观和精神风貌来反映的。
除此之外,学者陈俊鸿认为城市形象是把城市作为客观事物,用人对城市的综合观感来形容;而学者何国平认为城市形象可以通过城市的精神、行为与视觉来构成。
新媒体审核工作总结报告
![新媒体审核工作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ca05d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1.png)
新媒体审核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在
不断扩大。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传播的混乱和不良信息的泛滥。
为了规范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保护公众利益,新媒体审核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新媒体审核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首先,我们对新媒体审核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规范。
通过建立审核标准和
流程,明确审核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建立审核记录和反馈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审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我们加强了审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审
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核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新媒体信息审核的挑战。
同时,加强了审核人员的管理,规范了他们的工作行为,确保审核工作的公正和客观。
再次,我们加强了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与沟通。
通过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我
们建立了信息共享和互动的机制,及时获取新媒体平台的最新政策和要求,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审核环境和要求。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对不良信息的处理和处置。
通过建立了不良信息的分类和
处置机制,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各种违规信息,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新媒体的健康发展环境。
总的来说,我们在新媒体审核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审核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审核标准和流程,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核能力,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与沟通,做好不良信息的处理和处置工作,为新媒体信息的健康传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0b6f8f1a37f111f1855b98.png)
新媒体概论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3.4.5.6.7.8.第二节9.超文本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二章第一节1.2.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第一节1.接近权者巴隆。
2.①②③3.4.第二节第三节5.6.7.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Network Software和Social Network Site。
新媒体平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新媒体平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e4b3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c.png)
新媒体平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概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交互性,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推广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同样面临着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平台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扩大教学影响力的挑战。
新媒体平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上,更在于其能够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
通过新媒体平台,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在线课程、互动练习等,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新媒体平台还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互动空间。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渠道,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更加广泛地面向全球受众进行推广和传播,吸引更多国际学生了解和学习汉语。
同时,新媒体平台也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在线答疑、小组讨论、实时反馈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
研究新媒体平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平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教学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新媒体平台的定义与特点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指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渠道,向广大用户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信息的媒体形态。
它涵盖了诸如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视频分享网站、博客、播客等众多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和互动。
新媒体平台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用户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参与信息的传播和讨论,这种双向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它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展示,使得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有趣。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7aad89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b.png)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例◎王思雨,陈圆圆,陈淑丽[摘要]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中,遵义会议纪念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
文章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仍然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传播形式较为陈旧、传播渠道相对匮乏、传播环境亟须改善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宣传保障阵线”“创新内容形式,提升传播吸引力”“拓宽传播渠道,展现红色文化魅力”“优化传播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有效对策,以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红色文化;遵义会议纪念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所积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2]。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蕴含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核心的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人们感悟红色情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
在新时代,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相关主体应合理应用新媒体,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红色文化在当前境遇下的传承与创新,建构红色文化传播新形态。
一、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并为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意义。
遵义会议纪念馆主要由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是红色文化传播、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fee6e465901020207409c94.png)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笔记课程讨论框架新媒体传播环境技术支撑内容制作传播观念第一节 绪论➢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1.传播介质改变: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
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
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本节要点: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彭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融媒尝试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报刊电子版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C.APP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电视(通过流媒体技术与电视台同步收看及点播,在2009年12月正式上线)B移动终端(利用电信服务商网络或移动终端自带电视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收视)C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信号接收处理全面数字化)D.IPTV(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视、通信、互联网交互服务)●媒介融合媒体融合A二者概念混用匡文波《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报纸网站、广播网站……发布手机APP……B差别化陈国权:《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一字之差立意有别》2014年8月18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是“媒体融合”,一个字的差别,内涵不同“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内涵、发展及新媒体研究应用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内涵、发展及新媒体研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e3af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c.png)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0DONGNAN CHUANBO删,HW槻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内涵、发展及新媒体研究应用高嘉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回回木:tars网药肚摘要: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由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是传播学领域中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两位作者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和系统性观念,将媒介系统作为"受众一媒—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必需组成部分,指出受众依赖媒介"传播信息”的职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目标。
该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媒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效果研究。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1976-2018年该理论文献的梳理,从理论内涵、研究发展、互联网新语境下理论发展以及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对该理论做出一定的描述与评析。
关键词: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媒介效果研究互联 网新语境新媒体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诞生开始,媒介效果就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
然而,媒介对受众及社会究竟有何种效能和影响一直处于一个不断争议和持续成长的语境之中。
媒介依赖理论正是立足于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分析媒介与受众间关系的激辩之上,汲取涂尔干、马克思和米德等学者的社会学系统视角,重新检视了媒介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其核心思想是受众如何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满足自身需要并达成目标。
一、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及其内涵媒介系统依赖理论(Media System Dependency)作为传播学领域中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属于传播生态学的相关支流,由美国著名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在1976年于《大众传播学绪论》一书中提出。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着重解释了受众究竟是如何依赖媒介及媒介资源与社会体系发生互动、满足需求、达成自我目标。
受社会生态学视角和系统性观念影响,该理论指出媒介系统作为社会主要资讯系统的来源,应当是现代社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联结了个人与社会结构。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3fc7d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a.png)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研究周玲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表明个人立场、阐述个人观点或表达个人情感等行为被称为网络舆情行为,由于参与主体的平均年龄小、知识层次高、性格特征强、好奇心理重,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发生概率高、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征。
本文主要对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梳理,并对高校如何将网络舆情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提供有效策略。
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赋予了世界勃勃生机,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站数量518万个,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这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而应地采集信息,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被关注。
近年来由高校引发的网络舆情接连不断,对高校稳定和大学生成才的影响日益加深,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北京大学弑母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自杀案”等都瞬间引爆网络舆情,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网络舆情已逐步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舆情行为有着双重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网络舆情已逐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容小觑的问题。
1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1.1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不仅包括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还涵盖娱乐新闻等。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增强,在“香港暴力事件”等大是大非前,大多数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都能够表明自己的爱国立场,但对于问题的实质了解不够透彻。
与此同时,学生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度也有所增高,明星们的个人状态一眨眼就能引起朋友圈的各种刷屏,这种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1.2 关注校园的突发事件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校园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管理保障类、公共安全类、心理健康类等,较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从苗头到放大再到辐射,虽然有些严重的突发事件涉及人数不多,但如果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新媒体数据分析
![新媒体数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eea097ccbff121dd3683fe.png)
其他网站 天猫QQ空间 今日头条
趣头条手机 淘宝企鹅号 抖音 快手钉钉微信公众号知道 微博哔哩哔哩豆瓣
知乎
5
1.1 常见的新媒体平台
1、微博
微博是一个可以公开发布实时内容的新媒体平台,入门简便,发布形式,非常多样包括文字、 图片、视频,其发送数量也没有限制,是一个全民皆可参与发布和分享的平台。有自己的数据 分析后台,在个人主页中单击“管理中心”下的“数据助手”即可查看。
1.1 常见的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如果按照大型互联网公司各自的生态去划分,表 1-1 所示为目前处于上升期的新媒体平台。 表1-1 处于上升期的新媒体平台
14
1.2 认识新媒体数据分析
数据及数据分析思维应用
工作 KPI
发现业务 增长点
数据 分析
15
内容 运营
活动 运营
1.2认识新媒体数据分析
课堂讨论
假设现在有一家饮料公司,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招 聘了新媒体运营人员。下方是这位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岗位职责和 KPI,请你 分析一下这个 KPI 设置得是否合理?如果你认为合理,请说明原因;如果你 认为不合理,是否有更好的建议?
表1-7 文章分享
案例文章名
17
1.3 新媒体数据分析的四大价值
广义的数据分析主要是为了驱动业务决策而存在。 总体来说,新媒体数据分析的价值包含以下四点。
梳理 用户画像
明确 运营方向
评估 运营效果
把握 市场变化
2023年新媒体工作总结7篇
![2023年新媒体工作总结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7eda4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b.png)
2023年新媒体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2023年已经过去了,回首这一年,我不禁感慨万千。
在这一年里,我在新媒体领域取得了成绩,也遇到了挑战和困难。
在新媒体工作总结中,我将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和工作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和规划。
一、工作回顾2023年,我所从事的新媒体工作主要包括内容编辑、推广运营等方面。
在内容编辑方面,我负责策划和撰写文章,制作创意视频,管理社交媒体账号等工作。
在推广运营方面,我负责制定推广策略,执行线上线下活动,与合作方进行对接等工作。
在这些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内容编辑方面,我不断深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结合平台特点和流量变化,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和优化。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撰写了一系列好评如潮的文章,创作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视频内容,增加了粉丝的增长和互动。
在推广运营方面,我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根据数据分析和结果调整策略和方案,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推广效果。
我也不断拓展合作资源,与相关品牌和机构达成合作,提高了推广活动的曝光和影响力。
二、工作成果2023年,我所从事的新媒体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数据上看,我的工作所负责的账号粉丝数、阅读量、互动量等指标均有不错的增长。
从用户反馈和市场表现上看,我推广的活动和内容得到了用户和市场的认可和好评。
从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上看,我通过这一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与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成长。
三、工作展望2023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
回顾已往,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工作专业能力,加强团队协作,创新工作思路,深化用户需求,使得新媒体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更有影响力。
我会加强与团队成员沟通和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
我会多方面了解和掌握新媒体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保持工作的前沿性和竞争力。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920d1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5.png)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目录1. 内容简述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概述 (6)2.1 新媒体营销的定义 (7)2.2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的特点 (8)2.3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的优势与挑战 (10)3.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现状分析 (11)3.1 国内外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12)3.2 我国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 (14)3.3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发展趋势 (15)4.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策略 (16)4.1 内容营销策略 (17)4.1.1 内容创作与规划 (19)4.1.2 内容传播与互动 (20)4.1.3 内容效果评估与优化 (21)4.2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22)4.2.1 社交媒体平台选择 (24)4.2.2 社交媒体账号运营 (25)4.2.3 社交媒体活动策划 (26)4.3 短视频营销策略 (27)4.3.1 短视频内容创作 (28)4.3.2 短视频传播渠道 (30)4.3.3 短视频效果评估 (31)4.4 网络广告营销策略 (32)4.4.1 网络广告形式选择 (34)4.4.2 网络广告投放策略 (35)4.4.3 网络广告效果评估 (37)4.5 移动营销策略 (38)4.5.1 移动应用开发与运营 (39)4.5.2 移动营销活动策划 (40)4.5.3 移动营销效果评估 (41)5.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43)5.1 案例一 (44)5.2 案例二 (45)5.3 案例三 (47)6. 旅游会展新媒体营销效果评估 (49)6.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9)6.2 评估方法与工具 (50)6.3 评估案例分析 (51)1. 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旅游会展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的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和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5篇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168f5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5.png)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参与实践是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本人作为新媒体工作小组的核心成员,积极投身于各项新媒体活动,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梳理与总结。
二、工作内容概述1. 微信公众号管理与内容策划2. 校园新闻采集与编辑3. 社交媒体平台运营与维护4. 线上活动策划与执行5. 新媒体技能培训与分享三、重点成果1. 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XX%,实现了从内容策划到粉丝互动的全流程管理。
2. 成功策划并实施了XX次线上活动,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
3. 校园新闻采集工作准确及时,多篇新闻报道被校级及以上媒体转载。
4. 社交媒体平台运营实现多元化内容输出,提高了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黏性。
5. 组织开展了XX次新媒体技能培训,提高了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和操作效率。
四、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 内容创新不足:通过定期召开头脑风暴会议,激发团队创意,引入新鲜元素。
2. 公众号推广困难:利用线下活动、合作推广等方式提高公众号知名度。
3. 团队协作效率不高:建立明确的分工与沟通机制,制定工作计划和进度表,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4. 新媒体技术更新快: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跟进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团队技能。
五、自我评估/反思在过去的工作中,本人始终保持着对新媒体领域的热情与探索精神。
在内容策划、团队沟通、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对新技术、新趋势反应不够迅速的问题。
未来,我将继续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六、未来计划1. 深化内容创新,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特色的新媒体产品。
2. 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更多新媒体领域的优秀人才。
3. 拓展新媒体平台,探索更多形式的线上线下互动。
4. 跟进新媒体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七、总结本学期的新媒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3c87f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8.png)
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与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相比,汉语在国际传播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词汇量庞大、语法复杂、发音多样等。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推广汉语,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体系,为其他语言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和启示。
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汉语国际推广策略和措施,提高汉语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对于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促进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A. 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汉语国际推广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汉语走向世界。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汉语国际推广主要依靠外国专家局等机构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政府与一些国家政府签署了汉语教学合作协议,为汉语国际推广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推广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投入,设立了专门的汉语国际推广机构,如孔子学院等,并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汉语教学合作关系。
创新拓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汉语国际推广呈现出创新拓展的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三清山景区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三清山景区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97e11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c.png)
互联网时代三清山景区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旅游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营销变革。
三清山景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自然风光的代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抓住机遇,有效运用新媒体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更多游客,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下三清山景区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的研究。
通过对新媒体营销理论的系统梳理,结合三清山景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游客行为模式,以期为三清山景区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新媒体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三清山景区在互联网时代的旅游营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景区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也为其他旅游景区的新媒体营销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营销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推广和宣传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旅游行业,新媒体营销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互动性,对景区品牌塑造、市场拓展和游客吸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清山景区作为国内知名的自然风景区,其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为其他旅游目的地提供有益的借鉴。
理论基础方面,新媒体营销主要依托于大数据、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精准营销、互动营销和个性化营销。
其中,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景区分析游客行为、消费习惯等,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社交媒体平台则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粘性;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则使得游客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景区信息,提升旅游体验。
文献综述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营销在旅游行业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新媒体营销能够显著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游客满意度,增强游客的忠诚度和重游意愿。
学者们也指出了新媒体营销在旅游行业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如信息真实性、用户隐私保护、营销策略的精准度等。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设计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设计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f225a2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b.png)
美学技术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设计研究综述周雯,江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000)摘要:新兴的数字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潜力及渗透力推动当代广告业转型与升级发展。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广告信息运作过程中的各重要环节为脉络,梳理已有研究内容,对新媒体时代广告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传播方式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掌握新媒体广告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旨在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设计;传播;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138-020 引言《2019年中国新媒体营销价值专题报告》显示,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将在2019年达到7.8亿。
随着国内新媒体用户的稳步增长,新媒体营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监测数据显示,2019—2020年的第一季度,约70%的广告主选择新媒体平台进行广告投放。
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吸引广告商注意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大部分研究都以广告运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展开。
主要有广告主决定广告信息内容、广告信息艺术加工、广告公司策划设计与制作、媒体传播广告信息、受众接收广告五个主要环节,各环节都与新媒体数字技术有着密切联系。
因而,本文以此为线索,对广告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新媒体广告设计的研究现状,探索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方向。
1 研究方法及文献基本分布情况1.1 研究方法纵览国内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新媒体和广告设计的主要期刊、文献以及学位论文。
检索关键词“新媒体”和“广告设计”,筛选的标准为以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与设计发展趋势为核心的研究。
1.2 文献基本分布情况1.2.1 文献概况“新媒体”一词作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术语,主要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电子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
本文即基于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研究梳理关键词:西方当代新媒体研究梳理数字化、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的一系列新媒体实践的迅速发展。
一时间,“新媒体”及其相关话题成为了21世纪的新热点。
新媒体不仅是一次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或者经济意义上的新商机,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媒介实践方式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关于世界和生活的认知产生影响。
国外研究者通常将研究聚焦在新媒体的社会功能上,更多地关注于其所具有的超越技术层面的文化力量及历史影响力。
因此,在西方学者眼里,新媒体并不是简单的传媒生态中的技术革新,他们对于新媒体的考察是回到其所处的社会与历史的进程中去,在文化的维度之下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
西方新媒体研究的意义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从技术的层面来说,新媒体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主要是internet)为媒介方式的传播媒介形式。
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抢占了之前多媒体(multimedia)概念在商业及艺术领域中的位置,取而代之成为新一轮“信息浪潮”的先驱,并继而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伴随着“新媒体”一词出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和形式,同时新媒体也代表着西方学者对媒体的一种反思。
与之前的各种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与之前媒体的兼容性相比更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之所以“新”很大程度上是对之前的媒体形式宣告了其“死亡”或者“陈旧”。
无论是从新媒体的形式还是内容而言,都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一方面体现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传统媒体所不曾具有的内在物质与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体现在新媒体对于人们的认知方式、日常生活体验及交流上所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若对新媒体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考察,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新媒体为什么称之为‘新’媒体?”。
对该问题的追问是对新媒体概念的进一步确认同时也是对新媒体研究领域及内在逻辑的一种划定。
首先,新媒体的“新”体现在与之前媒体的社会功能的兼容性相比更具有颠覆性的一种表现。
从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媒介的“新”或“旧”就成为一种相对。
新媒体从技术层面是对之前媒体的一种超越,同时新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对交流方式的改变都是前所未有。
其次,新媒体的“新”还体现在一种流质的互动性关系上。
新媒体尽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技术,但是数字技术并不可能直接导向一种新媒体。
媒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与实践活动,已经超出了技术所能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多的是一种离散性的互动交流模式,与它所依赖的信息一样具有独立性的分流形式。
第三,新媒体的“新”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描述的是一种新的时刻或者空间意义上的新的领域,而更多的是“人们在一种新的媒体中思考、感受和交流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这种新对我们意味着观念、情感和经历的认同,同时通过一种新的媒介(medium)以一种不同以往、具有挑战性的方式捕捉和理解它们。
”这也就成为了新媒体研究的起点和重点所在。
西方当代新媒体研究现状作为新媒体研究的先行者,以欧美等国学者为代表的众多西方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新媒体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有大量相关论著问世。
noah wardrip-friun和nick montfort编著的《新媒体读本》(the new media reader)主要以节选的方式收录了大量与新媒体有关的诸多理论文章,试图用一种谱系性的梳理方式为新媒体找到理论上的历史脉络。
andrew dewdney和peter ride编著的《新媒体手册》(the new media handbook)则是一本面向大学生以及对新媒体感兴趣的人的入门性教科书。
该书从“新媒体框架”、“新媒体实践”、“新媒体形式”和“新媒体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对新媒体及其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jay david和richard grusin所著的《再媒体化:理解新媒体》(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则是通过对再媒体化过程的内在逻辑的考察—去媒体性和超媒体性作为再媒体化的两条逻辑,将从文艺复兴开始到虚拟实在的所有媒体联系起来,并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是再利用了之前所有的媒体,使其得到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复兴。
该书可以看作是从历史角度对新媒体内在逻辑的一次深入研究。
wendy hui kyong chun和thomas keenan编著的《新媒体·旧媒体》(new media old media: a history and theory reader )则按照不同的主题收录了多篇论文,以此凸显新媒体与旧媒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新媒体的“新”。
同时在论文的选择上,他们更侧重于新媒体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影响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考察。
该书为我们从文化具象出发来对新媒体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思维转变进行考察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此外,还有一些与“新”关系比较紧密同时试图建立历史连贯性的著作,比如 lisa gitelman和geoff rey b. pingree在《新媒体1740-1915》中,试图去理解跨越历史媒体状态的美学,并讨论到,“所有的媒体都曾经是‘新媒体’”并且“新生的媒体可以被视为风险与潜力兼具的例子”。
应该说,上述分类仅仅是一种梳理上的方便,事实上,任何对新媒体历史性的梳理都必然会探讨新媒体的内在特质,比如《再媒体化》一书,它对贯通西方视觉文化与媒体发展历史进行综述的同时也对新媒体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
因此,在此将要介绍的一些书籍可以认为是主要致力于横向的共时性方面的著作。
比如,mark b. n. hansen的《新媒体的新哲学》(new philosophy of new media)从后结构主义和文化研究出发,指出德里达、布尔迪厄、鲍德里亚等拥有共同范例的人,在其范例中,表现出的对技术物质性的欢迎的兴趣只是为了许诺其保护其思想和表征的忠诚度和自律。
因此汉森通过思想的演示表明这种策略,实际上“将激进的物质内在浓缩地封闭存进了一个内在矛盾中,并使之存在于其主导思想中而与之几乎没有相关性”(见tim lenoir为该书所做的导言)。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旧的立场,汉森提出了一种新媒体的新哲学。
他找到了伯格森理论的感性支持,并在其他认知科学家的关于后人类和数字性的著作中找到了“具象”(embodiment)与“身体”(body)这一对在新媒体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以此作为他的新哲学的主要切入点。
他的目标是赋予丰富的技术物质性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将其从其所沉浸的话语和表象中解放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汉森在文中还对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这一具有未来指向性的实在世界进行了哲学上的探讨。
另一部比较具有前卫色彩的著作是matthew g. kirschenbaum的《机械主义—新媒体与取证图像》( mechanisms: new media and forensic imagination)。
在该书中,matthew g. kirschenbaum提出反对原始的文本和技术实际上控制了所有媒体中的书写、铭刻,以及文本的传输—抹除、易变性、重复性和残存性,并以此反对为基点出发考察新媒体和电子写作。
机械主义可以说是第一本在此领域关注于储存—特别是硬件装置的理论著作。
作者认为对储存装置的承受性(affordance)理解是理解新媒体的基础。
通过区分了“取证物质性”和“形式物质性”,kirschenbaum在其新媒体研究的著作中使用了计算机取证技术。
正如文本研究的人性原则将书看做是物理的对象并追踪文本的不同变体一样,计算机取证技术鼓励我们将新媒体预设为一种特殊的版本、平台、系统和装置。
kirschenbaum在对三个新媒体和电子文学中的代表作——它们皆来源于个人电脑的形成时期——神秘屋(互动小说游戏)、michael joyce的《下午:一个故事》(afternoon: a story)和william gibson 的长诗agrippa 的特定媒体阅读中证明了这些技术。
回到较早的著作, lev manovich的《新媒体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是一本比较早的研究新媒体的著作。
如作者所言,“正如电影历史学家在电影的第一个十年跟踪电影语言发展所做的,我的目标是描绘和理解驱使新媒体语言发展的逻辑。
(我在此并不是宣称有一种单独的新媒体语言,我使用语言作为一个集合的词是指一些被新媒体对象的设计者用以组织数据和建构使用者经验的各种约定俗称)”。
作者将新媒体语言放置在现代视觉文化和媒体文化的历史中,提出一系列问题:“新媒体以何种方式依赖旧的文化形式和语言,又以何种方式从内部突破它们?新媒体对象以何种方式创造现实的幻象,对待观者以及呈现时间和空间究竟有什么独特性?旧媒体的发明和技术——例如矩形图框,移动视角和蒙太奇在新媒体中如何操作?如果我们建构一种考古学,将媒体创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与之前表征和累积的技术联系起来,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根本的历史突破?”。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作者援引电脑科学与电影史、电影理论,以文化界面(cultural interface)、空间蒙太奇(spatial mentage)等概念作为诠释新媒体艺术的工具,来分析前卫电影与新媒体的对比关系、数字电影中的身份认同以及多媒体语言与19世纪电影时代的文化形式的关系。
尽管该作品主要致力于电影领域中的新媒体语言,但是作者也广泛地涉猎了电脑游戏、虚拟世界等。
西方当代新媒体研究方法因为新媒体自身的复杂性、广泛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性,在研究方法上,很难将其归入某一学科方法论中,抑或难以用某一种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新媒体研究一方面与社会学、传播学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媒体研究、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关系。
总体上,新媒体有两种主要的分析方式。
一种是经验性的研究,主要吸取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力图发现媒体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以及媒体所有者、法规制定者和工业生产者是如何塑造媒体产品。
这种研究更多的见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研究之中;而另一类分析方法则源于语言学、文学以及哲学这些完全不同的传统,目的是分析媒体本身。
此种分析将媒体“文本”从它的产品和消费的即时性语境中剥离出来,以在细节上考察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
在这些研究中,新媒体或者被简约成为一种技术或政治的工具,以此考察新的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或者被视为是一种社会功能或者文化产品,新媒体被视为社会调节、传播的方式或者一种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或场域。
两种分析方式都具有valoon所说的化约了的“技术决定论”或者“工具主义”的倾向,而忽略了其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以及批判性的视野。
文学理论也成为新媒体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抑或是文学与新媒体的交叉已经形成了一块新的研究领地和研究的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