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中《苏菲的世界》汉译研究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1、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苏菲的世界》中的第二封信。
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
信中来信的人给苏菲举了三个例子,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个。
小孩子第一次见了狗时,就会非常的兴奋,会使指着狗手舞足蹈,但是年长、见识更多的人认为那是在浪费体力。
若是那个小孩子已经见了很多次狗后,或许也不会那样了。
换做我们第一次见一只全身透明的青蛙、一只全身雪白的狮子或是一只游泳圈一样大的乌龟时,也会像那个第一次见到狗时的孩子那么兴奋、激动。
让我们来幻想一下,如果地球没有了引力,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一开始我们会异常的兴奋:我居然飘起来了!但是,后来我们会发现的是越来越多的烦恼,早晨起来,洗漱时,水是飘在空中的,我们要向太空站的宇航员一样,用一个装满水的袋子里把水挤出来,在脸上抹一抹;吃饭的时,食物会一不留意就飘走了,并且我们只能吃压缩食物;走路时,不,我们只能像兔子一样跳着前进;并且还要天天健身,尤其是腿部的运动,不然我们的腿部肌肉会因为没有引力而萎缩;睡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塞进睡袋里,固定在墙上,不然一觉醒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身在何处了。
这些情况一开始或许我们都会认为:天呐!这好玩儿极了!后来,我们可能会像曾经向往太空生活那样向往有引力的生活。
后来的后来,我们便会习以为常,甚至几百年之后,人们会认为这样的生活理所当然。
当别人想要一个苹果时,你把你认为最好的香蕉给了他,他不会感谢你;不要认为每天早起锻炼理所当然瘦下来,可是锻炼的方式不对,反而会再长胖;不要认为每天加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板理所当然提拔你奖赏你,可是你没有给出成绩,再多的加班也是徒劳无功。
这个世界并非所有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初二读后感百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_初二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教学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小说简介内容赏析教师备课课件PPT模板课件
作品简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 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 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 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 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 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 币……
NANWANGDEPOSHUIJIE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 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 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艺术特色
ART I S T IC
F E ATURE
席
德
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 和艾伯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 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 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 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席德很 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席德 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正 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 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这不是“一本 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 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 的选择性的探讨。
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 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 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 局。
作品主题
哲学观点
《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 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 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 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 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 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 识、美善和道德。
书籍观点
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
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张铁虎;郭晓茜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下)》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作品着眼20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普通人民的生活场景,从风土人情,人物情感纠葛和社会变迁三方面展开描写,语言生动,细腻,打动人心.该文在陌生化的翻译视角下解读《平凡的世界》的英译效果,探讨其文化传播效果,寻求有效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张铁虎;郭晓茜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77;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外宣英译研究r——以重庆武隆非遗外宣英译为例 [J], 周楠;吴俐霓
2.翻译伦理学视阈下的异质性典籍文化英译研究--以杨曙辉和杨韵琴英译本《喻世
明言》为例 [J], 傅红红
3.文化理解视阈下茶文学作品的英译翻译方法研究 [J], 王德易;邓恋玫
4.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J], 张铁虎;郭晓茜
5.和合翻译论视阈下陶渊明诗歌英译研究——以《归去来兮辞》三个英译本为例[J], 王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刘为洁
【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18)4
【摘要】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 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刘为洁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厦门,361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J], 孙阳;王永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以《罗刹海市》英译文学形象为例 [J], 袁晓亮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以《罗刹海市》英译文学形象为例 [J], 袁晓亮;
4.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J], 宋改荣;周玉
5.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为例 [J], 张涵;姜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研究
王海波
【期刊名称】《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
【摘要】英语翻译是基于学习实践的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体验和认知的产物,只有准确把握认知语言学及其主要特点,才能理解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翻译的体验型、创造性和关联性特征。
结合英语翻译实践,译者以认知语言学为指导,在英语翻译活
动中应深挖作者创作意图与语言本义的关联,做好词性转换,恰当传递源语言文本中
词句篇的内涵与主旨,适当处理源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表达,逐步增强英语翻译能力。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王海波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2.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路向——《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述评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医学
英语翻译策略研究4.关于日语与纳苏彝语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下空间认知的相关性
对比研究——以日语中“上与下”,纳苏彝语中“天与地”为视域5.多维度视角下
的英语翻译教学——评《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新向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苏菲的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
探析《苏菲的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徐世超【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1【摘要】《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全球畅销的哲学小说,不仅仅讨论了西方哲学史,还采用了许多的小说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席德与苏菲一层一层的揭示,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成长与觉醒.通过小说中"套盒式"的叙述结构以及"元小说"理论,探析小说中苏菲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觉醒直至反抗.%Sophie's World is a philosophical bestseller globally,which not only discusses the western philosophy but also adopts many narrative methods of the novel. It reveals Hilde and Sophie in a hierarchal way to reflect the growth and awakening of human self-awareness. This paper explores Sophie's growth and awakening of self-awareness until rebellion by means of"boxes"narrative structure and meta-novel theory.【总页数】3页(P104-106)【作者】徐世超【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世界及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J], 邓姗姗2.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重返母体的归属r——拉康"三维世界"视角下的影视艺术解读[J], 温松峰3.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重返母体的归宿r——拉康"三维世界"视域下的《七月与安生》[J], 刘志刚4.自身书写的世界:由自我意识的觉醒建构个人话语(林白论·下篇) [J], 孙祖娟5.从“民族复兴”到“世界大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超越 [J],芦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heart,mind和soul的修辞格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heart,mind和soul的修辞格及其翻译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修辞格的内涵甚广。
莎剧中运用的修辞格多种多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探讨莎剧中特定词(heart, mind和soul)涉及的修辞格及其翻译。
莎剧中的修辞格随处可见,丰富多彩,不仅为剧本增添了戏剧效果,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深刻的情感。
莎剧中广泛应用的修辞格是莎剧戏剧语言的特色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修辞学家和莎剧学者的关注。
然而,对莎剧修辞格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语言研究和修辞研究上,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几乎只关注几种特定的修辞格如比喻、双关等,对其他修辞格的深入研究较为鲜见,对特定词汇的修辞格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现有的汉译本中,修辞格的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且许多修辞格的翻译未能体现出源语中运用语言和辞格的精妙。
鉴于以上现状,本文尝试运用新的视角—认知隐喻理论对莎剧中特定词(heart, mind和soul)的修辞格进行分类分析并探讨现有译本在这些修辞格的翻译上的得与失。
通过阐述认知隐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文认为该理论能为修辞格的构建和形成及其修辞格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认知过程提供有力的指导,将该理论运用到莎剧修辞格研究中,可以为莎士比亚戏剧修辞格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本文选取《威尼斯商人》、《麦克白》、《亨利四世(上)》、《亨利四世(下)》四部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语料,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中出现的与heart, mind和soul相关的修辞格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构建的认知基础。
通过对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孙法理四位翻译家的译本对比,本文对现有汉译本中译者对与heart, mind和soul相关的修辞格的主要处理手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分析辞格构建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译者翻译莎剧修辞格的过程,指出莎剧修辞格的翻译过程也是译者在源语和目标语、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认知、构建和重构修辞格认知概念的心理过程,进而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完全映射翻译、部分映射翻译和完全重构三种翻译策略。
苏菲的世界33页的批注
苏菲的世界33页的批注
摘要:
1.《苏菲的世界》简介
2.33页批注的内容概述
3.批注中关于现实与虚幻的讨论
4.分析批注中关于自我认知的观点
5.总结批注对《苏菲的世界》的启示
正文: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哲学小说。
该书以一名少女苏菲·阿莫森的视角,讲述了她接受哲学教育的过程。
在书的33页,有一份批注,为我们深入剖析了现实与虚幻的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在这份批注中,作者通过对比现实与虚幻,引导读者思考两者之间的界限。
贾德认为,现实与虚幻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哲学领域被称为“拟真论”。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苏菲所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哲学课堂。
然而,正是通过这个虚构的世界,苏菲学会了如何思考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此外,批注中还探讨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苏菲在书中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学会思考自己的思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正是哲学教育的目的: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理解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生活。
通过这份批注,我们可以看到《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哲学小说的深刻内涵。
它不仅引导读者思考现实与虚幻的关系,还让我们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苏菲的世界》:哲学的启蒙之旅
《苏菲的世界》:哲学的启蒙之旅《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女苏菲在她14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神秘信件后,开始了一段关于哲学的奇幻之旅。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家们的思考方式。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苏菲的世界》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哲学与人类思考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现实等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寻求真理和智慧。
哲学家们通过提出问题、分析观点和辩论来推动人类思维的进步。
《苏菲的世界》通过故事情节和对话,将这些抽象而深刻的哲学概念呈现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和世界本质的思考。
知识与认识论在《苏菲的世界》中,作者通过苏菲和她的导师阿尔伯特的对话,引出了关于知识和认识论的问题。
他们讨论了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本质以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这些问题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并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接受的观念和信仰。
伦理学与道德选择小说中,苏菲遇到了一位名叫索克拉底的哲学家,他向苏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伦理学和道德选择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动机、道德价值观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对话,读者被引导去思考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存在主义与意义之谜《苏菲的世界》还涉及到存在主义的思想。
在小说中,苏菲遇到了一位名叫哈耶克的哲学家,他向苏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存在和意义之谜的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苏菲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标的思考,并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与现实生活虽然《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但其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思考哲学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道德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指导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结论《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和对话,向读者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家们的思考方式。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诗词外译“两个世界”异同分析——以《水调歌头
语言学, 对翻译研 究 进 行 “ 认 知 转 向” 的交叉学 科。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既有对客观世界的描写, 也借助各种文化意象传递了原作者的主观认知世 界, 对于此类言简意赅但文化涵义丰富的文本, 翻 译时若能“ 尽量译出原作者和原作品对两个世界 的认识和描写” , 可拉近读者与原文本的距离, 促 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北京 1 0 0 1 4 4 )
摘要: 认知翻译学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译学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 关注译作对原作描写 的客观世界和原作者的认知世界“ 两个世界” 信息的传递, 注重原作客观性描写在译作中的准确再 现及主观性情感在译作中的适度传递, 为翻译过程和评估标准指明方向, 提供原则。通过分析诗词 外译多个版本传递的“ 两个世界” , 比较各译本的异同、 译本与原作的异同, 为诗词外译提供新的翻 译视角。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诗词外译;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9 ㊀ ㊀㊀语言学各流派的理论发展为翻译学提供了丰 富的解读视角, 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为翻 译解读带来了新的理论、 范式与方法。认知翻译
第3 5卷第 6期 2 0 1 7年 1 2月
社科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2 ] 5 9 0
。
一、 理论背景
( 一) 认知与翻译 认知 科 学 认 为 “ 语 言 是 认 知 的 产 物” 王寅
认知语言识解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识解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研究摘要: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彰显。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辖域或背景,视角,三个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洛丽塔》的两个中文译本来研究认知语言学识解视域下,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识解;详略度;背景;视角;主体性一、引言在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前,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对世界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种观点影响投射在翻译实践中,学者普遍更加注重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从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学派翻译理论。
[1]研究方向发生改变。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的青睐。
译者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
二、识解“识解”这一概念最初被称为“意象”。
意象是心理学上的概念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为了避免与心理学术语的混淆。
Langacker将其定义为“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2]也就是说识解是我们用不同方式来理解,阐释同一现实情景的能力。
此种观点反应到翻译中来就是,不同的译者对相同的译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识解。
这就与译者的主体性息息相关。
Langacker把“识解”分为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把辖域和背景归为一类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译者的主体性。
(一)详略度详略度是指“发话人可以用不同的细节对同一情景进行描写”[3]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理解不同,详略度也就不同。
(二)辖域或背景辖域是指某一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4]简而言之就是理解相关表达式所需要具有的相关经验,背景知识。
百科知识,阶级和背景是辖域的三个重要要素。
不同译者的经历背景不同,识解会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识解结果。
《苏菲的世界》赏评
《苏菲的世界》赏评《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于1991年首次以挪威文在挪威出版,199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
【作者简介】乔斯坦·贾德,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
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的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学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
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
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
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9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余力。
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以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内容简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张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中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
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下《苏菲的世界》赏析
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下《苏菲的世界》赏析作者:王元鹏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3期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大要素。
翻译活动则是迄古至今从未间断。
而谈及翻译,就不得不提到翻译中的诸多理论,其中最为人知晓的莫过于彼得·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
语义注重传达原文信息,很好的保留原文内容包括原文行文格式风格。
相比之下,交流翻译侧重于目标语言的表达,原文是屈从于译文的,为的是让译入语读者能产生相同的感受。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苏菲的世界》;哲学;鉴赏乔斯坦·贾德所撰写的《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畅销全球的哲学启蒙小说,深受读者们的喜爱,萧宝森所翻译的译文在国内也是一版再版。
但时至今日,未有过多的关于此译文的鉴赏赏析。
本文目的在于基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下分析《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一书中的翻译手法策略,证实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哲学类翻译的优势,为哲学类文章的翻译带来启示以及贡献。
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大要素。
文化间的交流以及文化自身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取多种优秀文化之精华。
讲到历史上各时期的精粹则常常以文字的形式記录下来再向大众普及。
然而,不同中文化之间常常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等。
文化其间的交流则需要译者在不同种文化间搭建桥梁。
翻译活动则是迄古至今从未间断。
而谈及翻译,就不得不提到翻译中的诸多理论,原因在于翻译理论就如同译者内在的指南针,只有在理论的支持下,译者才能准确的重现源语作者所想传达的信息。
提及翻译理论,最为人知晓的莫过于彼得·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
语义注重传达原文信息,很好的保留原文内容包括原文行文格式风格。
相比之下,交流翻译侧重于目标语言的表达,原文是屈从于译文的,为的是让译入语读者能产生相同的感受。
人生离不开哲学,离不开哲理。
哲学促使人善思勤问勤学。
哲学可以培养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左右人生取向。
文字中的哲学智慧:《苏菲的世界》的启蒙与思考
文字中的哲学智慧:《苏菲的世界》的启蒙与思考The Philosophical Wisdom Embedded in Words:Enlightenment and Reflection from Sophie's World Sophie’s World, a captivating novel by Jostein Gaarder, delves into the profound world of philosophy through the eyes of its young protagonist. It not only unfolds the complexities of variou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but also ignites a spark of curiosity and wonder within the reader’s mind. This book serves as a gateway to understanding the vast landscape of philosophy, making it accessible even for those with no prior knowledge.As we journey through Sophie’s adventures, we encounter an array of philosophers and their ideas - from ancient Greek thinkers like Socrates and Plato to modern-day musings on ethics and metaphysics. Each chapter presents a new concept or theory, often wrapped in intriguing mysteries that keep us turning the pages. Through this narrative style, Gaarder manages to make abstract concepts come alive, allowing readers to gain insights without feeling overwhelmed.Moreover, Sophie’s World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questioning authority—qualities essential in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and seeking truth. As Sophie uncovers secrets about her own existence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 she learns to evaluate information critically and formulate herown opinions. This process mirrors our personal growth as we navigate life’s challenges an d explore new horizons of knowledge.Furthermore, the novel highlights how interconnectedness underlies all aspects of life—from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o artistic expressions. It reminds us that everything is part of a larger tapestry where nothing exists independently; instead, everything influences and shapes each other, creating a seamless web of interrelated events and beings. Sophie’s World imparts invaluable lessons about human existence, morality, and wisdom embedded deeply within words themselves. Its charm lies in its ability to simplify complex philosophical concepts while still preserving their essence, offering readers both entertainment and enlightenment alike. By engaging our imaginations through an enchanting storyline, it successfully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abstraction and reality, inviting us along on a journey towards deeper understandings of ourselves and our universe at large.。
阅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700字
阅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700字阅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700字篇1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开始并不明白,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明白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
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
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之后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资料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并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
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貌,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样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
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当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并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此刻多得多。
《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十分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样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阅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700字篇2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
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
认知识解视角下小说文本的翻译研究--以《家》为例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0年8月20日Aug.20 2020第40卷第8期Vo1.40 No.8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8.022认知识解视角下小说文本的翻译研究——以《家》为例贾永甜(喀什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运用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考察《家》维译本背后的认知理据,发现认知理论下的几种识解方式在《家》的构建及维译过程中都有体现。
汉维母语者在识解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译者的认知水平和识解方式对能否准确理解原文含义十分重要。
译者通过对原文内容的识解构建了译语的认知框架,保留了原文的识解方式,也符合译语的认知需要,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识解方式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
关键词:认知识解;《家》;汉维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8-0048-03一、认知识解理论及相关介绍王寅认为,Langacker将识解分成五要素作区分时未考虑认识上的顺序性,指出这五项内容好像有重复,故将辖域与背景合并,并将其排列为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次序,这样认知识解的要素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重新排列后的顺序为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本文采用王寅的观点[1]15。
二、识解理论视角下《家》的翻译翻译是跨语言交际活动,就这个层面来说,汉维两族在识解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往往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小说《家》充分结合了时代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发现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在翻译中可以较为全面地体现出来。
(一)辖域与背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Langcker认为人们对于事物整体的识解涉及辖域,他认为辖域是一个活跃认知域的总称,语言文字是意义的载体,由此可知,辖域是以语言文字为出发点,探索使用语言的客体的相关内容。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篇_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苏菲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这个世界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令原本不屑一顾的我疑惑。
生命是一场梦境吗?或真的只是某个人脑子里无关紧要的一些电磁波?世间万物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么?我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只是一本书中的人物?这个世界真的是我看到的那样吗?人本质上还真的是人吗?读完这本书的我对这个我早已习惯的世界产生了疑惑。
苏菲在收到神秘信之前,生活循规蹈矩,平平常常,收到神秘信之后,世界像谜团一样在这个14岁的懵懂少女面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怪异、更离奇……我觉得真正神秘的是苏菲的哲学老师艾伯特,他一直在教苏菲知识,又可以使古城雅典从废墟中兴起,可以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话,他太神秘了!最后他们到席德的世界,艾伯特仍几乎无所不知。
而“柏克莱”“柏客来”这两个名字贯穿了整本书,隐隐约约的一条暗线,发挥了大作用——最后,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被柏克莱的一个理论推演而来。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令人不知不觉便深陷其中,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它将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第一次读时,那些一大段一大段的哲学知识令我皱眉。
但不知不觉中,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到现在,《苏菲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我。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经典的哲学启蒙书,以小说的形式交给我们知识,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在一个阳光的明媚的下午,我怀着好奇,轻松的心情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去认识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其中无穷的奥秘。
这部小说是讲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罗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客体探究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客体探究杨伟丽;王占斌【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摘要】What translation is and translate what are two different questions in translation theory studies.The former question is about translation otology,while the latter i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bjectivity.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ion otology and objectivity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however,they were only about som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otology and objectivity,which couldn't generalize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ontology and objectivity.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iscussed translation ontology from Chinese philosophy combined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ese tradition and translation objectivity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The paper holds that translation ontology is "Huajing" and what should be translated is cognitive content in different construal dimensions.%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是翻译理论面临的两个问题,前者是翻译本体论问题,后者则涉及到翻译的客体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有许多不足,比如《格列佛游记》本是 18世纪 20年代英 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一部讽刺类小说,在译入国内 时却被当成了 儿 童 类 的 探 险 读 物。 又 例 如,《红 楼 梦 》英 译 本在近 160年内陆续出现了 9个版本,我们该如何评价其好 坏?有这么多的全译本,为什么市面上隔一段时间仍会出现 新译本,为什么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宁可耗时多年,也要 进行重译?诸如此类的翻译现象,若用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 论去解释,便显得苍白无力。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描述性翻译研究,译语或是目的语成了他 们的重点研究部分。而研究者们也更愿意用宏观角度去解 释和说明类似《红楼梦》多译本的现象。这与传统的以源语 为着重点的规定性研究是恰好相反的。从客观事实从发,以 翻译结果为研 究 对 象,对 翻 译 现 象 进 行 客 观 描 写 和 个 案 分 析,把翻译放到时代中去研究,即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 文化中去研 究。研 究 者 们 尝 试 在 “产 品 导 向 研 究 ”“过 程 导 向研究”和“功能导向研究”[1]这三类研究中,探究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所作的决策与选择,从中摸索出在特定时期、特定 文化中制约翻译的因素和规律,这也是描述性翻译研究要着 重探讨的。
收稿日期:20180625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认知视角下的乔斯坦·贾德作品翻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
一(KY2016YB871) 作者简介:刘庚玉(1984—),女,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0—
活动有了可行性。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认知主体因 为客观背景、时间与空间等不同因素,他们对同一客观现实 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这也在理论上论证了翻译创造性客 观存在的合理性[2]。认知语言学于 20世纪 80年代末期在 我国开始传播,经过 20多年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越来越 多学者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特点。束定芳将其总结 为:针对汉语研究问题的借鉴与应用;外语学者和汉语学者 的互动与互补;研究范围广,研究主题涉及认知语法、语义、 隐喻、转喻、认知语用、概述、构式语法、心理空间、语言类型 学等。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应用于翻译这一领域的主要学 者有王寅、肖坤学等。王寅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 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 础的。”[3]王寅的 认 知 翻 译 观 以 作 者、译 者 和 读 者 等 多 个 认 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努力实现包括文 本阅读、源语理 解 和 目 标 语 转 换 在 内 的 多 种 现 实 体 验 的 统 一。
二、从 认 知 角 度 看 贾 德 作 品 中 的 哲 学 故 事 是 如 何 重构的
2019年 2月 第 38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2.041
Feb.2019 Vol.38No.2
认知视域中《苏菲的世界》汉译研究
刘庚玉
(广西外国语学院 欧美语言文化学院,南宁 530222)
1975年 在 美 国 加 州 大 学 Berkeley分 校,Kay,Rosch, Talmy和 Fillmore分别发表了有关颜色词、基本层次范畴、多 种语言中空间关系表达方式和“框架语义学”讨论的相关论 文,这四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认知语言 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 语言”。它强调认知主体在实践或体验客观现实时,会对其 进行“认识加工”。当作者与译者有着相似的经历或文化背 景时,他们必定 会 有 相 似 的 “认 知 体 验 ”。 这 便 使 翻 译 实 践
乔斯坦·贾德是当代著名的挪威作家,其作品深受人们融入作品故事当中,使其通俗化、趣味化,兼具哲学性和文 学性,符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其代表作《苏菲的世界》《纸牌 的秘密》等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享誉全球。
一、描述性翻译研究与认知语言理论
与翻译相关的理论或说明知言片语,无论是国外古罗马 时期的西塞罗,文艺复兴时期路德的“翻译七原则”,近代英 国泰特勒的“等 效 翻 译 ”,还 是 国 内 关 于 玄 奘 的 ”五 不 翻,三 不译“,严复的“信、达、雅 ”,傅 雷 的 ”重 神 似 不 重 形 似 “等 都 是对翻译进行规范和指导,其原理或是凭借译者的经验,或 是来自 语 言 学 的 原 理。这 种 翻 译 研 究 被 称 为 “规 定 性 翻 译”。而这些译者学者们把翻译看成语言艺术,以源语为中 心,为研究重点,根据一定的翻译价值标准,对源文文本与译 本进行对照,做出判断,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然而这种传 统的“规定 性 翻 译 ”理 论 有 时 并 不 能 合 理 解 释 一 些 翻 译 现
关键词:认知;儿童文学;翻译行为;《苏菲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13003
引言
随着中国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国 内 外 的 文 化 交 流 日 渐 频 繁,国内对儿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国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 品也陆续被引进国内。然而,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不 同的价值观时,译者如何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 品进行翻译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译 作,没有翻译批评者们的监督,没有好的译本做引导和范本, 这些被译入的外国作品,不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时甚至 会对小读者们形成误导。
摘 要:儿童的认知决定了儿童文学及其翻译与成人文学的不同,面对越来越多的西方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国内 市场,东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巨大差异,译者适当调节《苏菲的世界》译文内容,使其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这 一行为也印证了 ZoharShavit指出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边缘地位及其翻译行为的两个准则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