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重要环节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周利方1,沈全2(1.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上海201418;2.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5)[摘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育德缺失,主因在于专业实践育人环节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疏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分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育德之缺失及成因,从学理上阐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有助于理解专业实践提供的特殊育人环境。
融“课程思政”理念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要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战略联盟”。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融入[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风险防控重要论述研究”(ZX2019-YJ30)[作者简介]周利方(1972—),男,湖南零陵人,博士,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沈全(1975—),女,浙江绍兴人,硕士,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9-0177-04[收稿日期]2020-12-01“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通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和能力,统筹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再造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育人目标。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不够密切,“两张皮”现象突出。
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内涵实质,探讨其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对“课程思政”理念现实化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提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育德之缺失及成因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环节,是教育效果极为显性的阶段,也是检验人才培养品质的阶段。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措施

HEBEIZHIYEJIAOYU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措施周文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其质量实施系统化的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完善其内部质量诊改体系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应根据各类实践教学的特征,分类分别从教学输入、过程与输出三个维度来建构诊断内容与标准体系,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诊断评价技术与方法,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诊改团队,同时建立“元评价”与反馈跟踪机制,以有效提升诊改的成效,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内容标准体系教育部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强化办学特色、内涵建设,切实履行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育质量的主体,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⑷”。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自主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质量实施诊断,并在持续诊断中不断改进以提升其质量,进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
一、实施实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现实意义(-)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体系的需要目前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试点的高职院校,已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构建了质量诊改体系,虽说在课程质量诊断项目中将“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进行单列,但实践教学还有着其他多种类型如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训等,这些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组织及考核等方面都与普通(理论)课程教学有着质的区别,如运用同一指标体系进行诊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全面性、问题诊断的客观性与归因分析的准确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生成既受专业建设质量的影响,同时也受课程本身的建设质量、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以及学生的参与表现等的影响。
高等教育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践教学监督体 系 3 个方 面,坚持 实践教学 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并取得 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实践教 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教育一 直被认 为是 人类文 明的传承 与发展 , 是 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 。现今社会需要 的是能够进行创 造性劳动 、为社会做 出贡献 的人才 ,也 就是具有 主体 性的 、具 备专业技能 的个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高等教育中贯彻主体 性教育思想是毋庸置 疑的。 “ 卓越 工程 师教育培养计 划” ( 简 称 “ 卓越计划 ” )的提出与实施进 一步确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的 培养在高等教育 总 目标 中的核 心地位 ,其实 现过程离不 开对实 践教学 的深度思考 。仲恺农业 学校 参照卓越计划明确了 “ 厚基 础 、宽 口径 、广适应 、强 能力 、高素质 、专 业化”的人才培养 目标 , 积极开 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本 文以仲恺农业学校 城市 建设学 院相关专 业为依托 ,对 主体 性实践教学改革做 出了有益 的探讨 。 1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我 国的主体性教育研究缘起于改革开放后对人才 以及人才 培养 的重新定位 ] , 经过 了 3 0多年 的发展 , 在教育过 程中的主 客体及其关 系 、对传 统教育的反思 、人本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 形成 了较多 理论研究 成果 [ 2 - 6 ] , 并在教 育过程 的纵横断面上展开 了多样化 的实践研究 。主体性 教育强调教育过程 中的 自主性 、 能动性 与创造性 ,其 核心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主体能 力 和主体人格 f 。探 究如何能把主体性教育这一 思想 转化为具 体 的实践教育教学 的行 为 , 是当前实践教 学改革 中的重要课题 。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其主要 是 以培养学 生的实践 能力 和创新 意识 为切人 点 ,也是学生认识 社会 和了解专业 发展 的有 效途 径。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 为起 点, 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 、保证 实施 、 促进改革 , 着力 于培养 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 、土木 工程及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个工科类专业 ,做为都市型高等农 业 院校人才 培养 结构 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担负着立足 当地 、服 务三农 , 为 承接 “ 城 镇化” 、 “ 城 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 用 型人 才的重要 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 , 通过 由微 观到宏 观 、由局部到整体 、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 学 生充 分认 识 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 自身能力 ;就是要 以 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 , 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 、 优化渠道 、改进 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 、解决基本问题 的思 路 和实践操作模 式 ,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 的过程体验 ,从而 为持续性 的创造 能力 的培养奠定基础 。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 曾经对 2 0 1 0届 城 市 规 划 毕 业 生 展 开 调 研 , 发 现 3 2 . 3 % 的学生认 为 自己所 学专业认识不 深 ,2 2 . 1 % 的人对 就业 前景忧虑 , 甚至 1 6 . 5 % 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 。 大学生 的专 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而专业实践 教 学质量的好坏 ,则成为 了矛盾 的主要 的方面 。同时调查也发 现 ,学生对 有关 实践 教学 在就业 中 的地位评 价不 高。这 点和 2 0 1 0年 4月 中国调查 网关 于大学生 的专业 学习与 就业选 择相 关 调查 结果 相似 ,只有 5 %和 8 . 5 % 的学生认 为 毕业设 计 ( 毕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对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改革的思索

实践脱节的内容 , 加实用性 内容 , 增 按市场需 求 , 新知识 、 把 新
技术、 新工艺、 新方 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之 中。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 , 要采用实践性教学法 , 使理论课 程的
教学应 用性和实践性大 大增强 。
践教学 中 , 教师把实验的内容、 操作方 法与步骤 、 报告格式甚至
23 实训 基 地 建设 的 问题 .
实验实训教学要 以必要 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持 , 校内外实训 基地 的建设是必要前提 。 虽然 系部建立起了一定数量的实验实 训室 , 但实验实训室有些 设备过于陈旧 , 而一些 新引进 的设备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 、高技能 专门人才 的重要环节 ,
践性、 开放性 和职业性 的总体要求 , 实现“ 、 、 一体化。 教 学 做”
二是在理论课教学 内容上 , 与实践相结合。本着 “ 要 实际 、
实用 、 实践 ” 的原 则 , 打 破 传 统 的教 材 内 容体 系 , 减 理 论 与 可 删
2 当前 实践教 学存在 的 问题
21 实 践教 学 内容相 对 单 一 , 乏 创造 性 . 缺 不 少 教 师 的 实 践 教 学采 用单 一 化 、 输 性 教 学 方 式 , 实 灌 在
机等级证书 、 各类职业资格 证书和毕业证 书 , 全面提高学生 的
当前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 理论教学要求 的严
格 。极 少 有 学 生 实践 课 不 及格 , 不 会 因实 践 课 不 及 格 而 毕 不 更
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32 严 格 实 践教 学 的 考 核 .
了业 。因为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 乏认识 , 又没有必 要的压力 ,所以有相 当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践 课当成一 同事 , 实
2021年学院教学工作会会议纪要

学院教学工作会会议纪要2019年5月7日下午,本学期第十二周教学工作会在1号会议室举行。
会议由教务处处长董xx主持,校党委书记xx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各学院院长、教务处全体人员及教育教学督导室、学工处、团委、培训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处长董xx对近期教学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通报了三起教学事故;各学院院长对本学院教风学风建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等工作进行了简要汇报。
会议的主要内容纪要如下:会议进一步明确了5月份重点工作。
一是以毕业生有关工作为重点,系统做好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和优秀实习生的评选工作;二是落实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精神,做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谋划和建设工作;三是以2019年度“精彩一课”大比武暨第十一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为抓手,持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四是进一步落实国家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文件要求,创新“以专业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试点改革,真正让学生形成“一技之长”;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多学几项专业技能,形成“技术技能群”。
会议指出,要牢牢抓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专业建设“国标”要求,系统做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使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更加科学,专业核心课建设成效更加显著;不断丰富考试形式,加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双创能力为原则,不断提高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度。
会议强调,教学工作要做到“两心”:稳定教学秩序,不轻心;提升教学质量,要用心。
按照审核评估“5个度”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持续抓好教风、学风、考风、作风建设,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会议要求,从即日起,教学工作会要形成制度,每月不多于1次,确保学期初工作部署、学期中问题反馈解决、学期末总结安排;每次工作部署内容不超过2页;挑选2-3个学院重点发言,进行典型案例分享交流。
高校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

高校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对多样化、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高校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
第一,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既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实践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综合素质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综合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社团活动、举办讲座研讨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第四,国际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人才培养也要面向国际化。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双语课程、组织国际交流项目、引进外籍教师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
国际化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机会。
第五,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竞赛、设立创业孵化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未来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2.06.05•【字号】皖教高[2012]5号•【施行日期】2012.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教高〔2012〕5号)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巩固学科知识、训练科研素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重要途径。
2.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
二、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3. 遵循认知规律、教育教学和人的成长规律,打破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习惯,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富有主动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独立运行的新机制。
4.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需求为依据,系统梳理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内核,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科学、合理、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方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实践教学的良好局面。
5.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逐步提高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求,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有序实施,才能培养出适应不同领域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设定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要根据不同专业和领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例如,对于工科类专业,目标可以包括专业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等;对于社会科学类专业,目标可以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责任等。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课程设置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关键的一环。
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此外,要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某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安排一门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中,提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形式。
为了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积极与实践基地、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真正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体系的效果,应合理设计评价方式,既能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评估其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项目评估、口头答辩、作品展示等方式,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持。
实践教学活动_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现将本次实践教学活动总结如下。
二、活动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我校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3.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活动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共开设了10门实践教学课程,涵盖了理工、文科、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践教学项目(1)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3)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实践教学活动形式(1)课堂实践教学: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2)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五、活动成果1.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合作项目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2.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高校文科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文科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实践【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愈加旺盛,对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文科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提出”三结合”的建设思路,并结合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实践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文科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15-02一、应用型高校文科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层次需求。
其中,面向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最大。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国家繁荣文化产业的新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经济、文化领域内的人文社科(以下简称文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如何加快文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服务于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众多以文科专业为主体的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科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同样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提高技能积累经验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明确规定,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
但从实践来看,这15%的比例虽然并不高,但落实情况依然不够理想。
多年来,很多高校外语、中文等文科专业学生校企对接、专业实践等方面不够协调、缺乏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相对于理工类专业,学校有关部门对文科专业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力量普遍较为薄弱。
要提高文科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加强文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这是提高文科专业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环境真实、有利于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岗位,进行专业合作的优势。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2021年6月,技工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在校领导的组织下顺利成立,经过一年的工作,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专委会充分发挥了专家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下面将专委会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以企业需求为本,积极组织调研为响应我校省级质量提升工程机电示范专业建设号召,围绕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进行建设改革和课程改革,专委会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等多方面信息,为专业定位提供准确依据,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数据。
一年来,专委会组织本专业教师对12家中大企业、5所同类职业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企业和学校人才需求、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可靠性依据。
二、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制定实施可行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份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培养计划,包含调研的结论、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是一个年级学生培养的指南。
职业范围,通过企业调研获取需求,根据学校情况调整定位,培养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学校骄傲的优秀人才。
三、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开发在课程设置方面,两个专业技能方向都具特色,机械加工技术方向主要开设和机械加工相关的一些课程,如数控加工技术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加工中心基础训练等;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方向主要开设和设备控制与维修相关的一些课程,如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机械拆装技术训练、装配钳工技术强化训练、维修电工技术训练等。
但是还是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并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主要有《PLC及控制技术》、《电力拖动与生产实训》两门课程。
专委会积极发动校企双方面关系,对两门课程进行课件制作、课堂实录、电子教案制作等,融合校内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实例。
实践教学管理规定(4篇)

实践教学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根据《教育法》、《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三条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第四条实践教学应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第五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第二章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应当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和评价标准等。
第七条高等学校应当将实践教学计划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的必修环节,确保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时间。
第八条实践教学计划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确定实践环节的数量、时间安排和实施方式。
第九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库,及时更新相关实践教学资源。
第三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第十条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和平台,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践培训的地方。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配备必要的设施、仪器设备和实践教学人员。
第十二条实践教学基地的选址应当符合实践教学需求,方便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十三条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维护,保障基地设施的完好和使用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实践教学管理的组织第十四条高等学校应当设立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并确定其职责和岗位要求。
第十六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实践教学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监督和督导。
第十七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实践教学档案,保留学生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做好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和记录。
教育部对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竞争力。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实习、实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方面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实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育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1. 完善实践教学政策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教育部要求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要求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5.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教育部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三、教育部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举措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教育部要求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同时,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基于“3+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的建设与成效

博士・ 专家论坛
基 于“ + ’ 程 应用 型 人 才 3 1’ 工 培荠 模 式 机 电 毫 业 的 建 设 与成 效
仲 恺农 业 工程 学院机 电工程 学 院 施俊 侠
[ 摘 要] 卓越 工程 师教 育培养计划” 以“ 为背景 , 出了“ + ” 提 3 1 工程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围绕此培养模式 , 我们构建 了适应机 电工程 应用型课程体 系建设 , 设计 了与工程应 用型专业建设相 适应的理论课 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体 系以及教学模式 , 为保证人才培养 方案 的 顺利进行 , 们进行 了师资 队伍 的建设 、 习基地建设 以及 管理与评价体 系的建设 , 我 实 为机 械电子工程专 业应 用型人 才培养提供 了] 机械 电子工程 专业建设 人 才培养
党 中央和国务 院提 出走中 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道 路 、 建设创新 型 国 家、 建设人才强 国等一 系列国家发展战略 , 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 出了 新的要求 , 这迫 切需要 培养 一大批 能够适应 产业 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 教育部启 动实施 “ 卓越T程师教育 培养计划 ” 其主要 目标是 面向工业 , 界 、 向世 界 、 面 面向未来 , 培养造就一大批 创新能力强 、 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需 要的高质量 各类型工程技 术人才 。学校 以面 向基层 、 面向生产建 设 的第 一线培 养人 才 , 服务社会 , 培养面 向生产 、 将 建设 、 管理 、 服务各 领域 一线 的高素 质的应用型本科 人才作为 主要 目标 , 因此 我们学院 的 机 械 电子专 业在 2 0 年制 订 了“ +1应用 型人才培 养模式 , 09 3 ” 此模式是 前 二 年以学校课程教学为主 , 三 主要完成基础课程教学 、 专业基础课题 和 专业 核心课程 及专业实践课程 教学 , 丰富学生的专业 知识 和实践操作 水平, 后一年 以实践教学 为主 , 以专业核心 技能训练为重 点 , 通过校企 合作 、 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顶 岗实 习 、 机电产 品 设计和研发 以及生产管理等1 程实践训练 , - 提高学 生生产操作 能力 、 创 新 能力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 而实现应用 型高级技术人才 的培养 目标 。 从 为了积极推进“ + ” 3 I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械电子工程 专业 机 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 1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 制 订 . “+ ” 3 1 应用型人 才培养要顺利 实施 , 首先必须 确定好培养 目标 , 培 养 目标 是灵魂 , 是指 南。按照培 养 目标科学合理 的构建理论 教学体系 和实 践教学体 系有利 于美好蓝 图的实现 , 图的实现离不 开选择灵活 蓝 多 样 的教 学 手 法 与 手 段 。 “+ ’ 用型人才培养 目标。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 , 国都有各 3 l, 应 各 自的特色 和特殊情 况 , 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 : 强调T程 9 强 烈的社 会责任感 ; i l i 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 实施领导力培训计 划 , 养1科 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 的能力 ; 培 二 培养工程 师的 网际视野 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高等丁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 国家战略 需求 、 主动服务行业 企业需 求的意识 , 确立以德为先 、 能力为重 、 全面发 展 的人才培养观念 , 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的机制 , 改革 _ r 程 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因此 ,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 , 学校紧 紧围绕面 向工 业界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培养工程师为 目标 , 坚持 以马列主义 、 毛泽东 思想 、gJ x / 平理论 、 个代 表” , “ 的重要思想 和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 , 全面 贯彻党 的教 育方针 , 培养 能主动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 建设 和地方经济 发展需要 , 、 、 、 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 具有创新精神 、 实践能力 和社会 责任 感, 能从 事现代科技推广 、 开发 、 经营管理等工作 , 知识面宽 、 能力强 、 素 质高, 既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 , 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的应用 型高级专 门 人 才。机 电专业 坚持 以学校 的培养 目标 为指导 , 制定 了以培养T程应 用型人才为基本要求 , 培养面 向地方或 区域经济 与社会 发展需要 , 掌握 机械工程设计和电子工程基础理论和技能 , 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 践能力 , 能在工业 生产第一线从 事机械工程及 自动化领域 内的设计制造 、 科技 开发 、 T程研究 、 管理 和服务一线 的高级工程 应用 型技术人才。其 目标 主要定位 为“ 以面 向工程为导 向 、 以项 目驱动为 手段 、 以能力培 养为关 键、 以素质综合发展 为 目 ”形成 “ 与学 、 论与实践 、 标 , 教 理 学校与企业紧 密结合 ” 更加注 重学 生的学 习能力 、 , 就业能力 、 岗能力和创业 能力 , 转 培养 的人才能够下得 去 、 留得住 、 用得上 , 使学 生的应用能 力达到与 _ r 程实 际零距离 , 消除校 内学 习与工程企业工作之间的“ 代沟” 。 2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 21 .构建合理 的理论教学体系 “+ ” 3 1 人才培养最突 出的特点是具有更强 的实践应用能力 , 专业理 践课 程的专业体系 ;3 1人才培养应用型 工程专业课程体 系则是以工 “+ ” 程专业能力为核心 , 通过对工程 专业能力 的界定 , 从而转化 为每个学期 的综合实训课程 , 再分析综合实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 , 而设定该 学 从 期的课程 。机械类专业涉及机 械技术 、 自动化技术 、 电子技术 、 微 计算 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 的基本理论知识 。因此 , 机械类专业 “+1 3 ” 人才培 养方案的理论课程 体系主线是 “ 程应用” “ ” 电” 工 ,机 与“ 是两根 支柱 , 械设计和机械 制造 为“ ”信 息技术和控制 技术 为“ , 机 机 , 电” 两者 构成 r现代机械T程 师知识 、 能力 、 素质结构框架 的基 本支柱 ; 计 、 设 制 造 和测控 是 个基本 模块 ; 理 、 数 人文社 科 、 计算 机和 外语 是 四块 基 石 。外语教学 四年不 断线 , 二年级修读 大学英语 , 一 三四年级选修专业 外语 以及计算机辅 助设计双语教 学等 , 这为学生 积极跟踪 国外 先进技 术提供 了条件 。学生 在前 三年通 过理论 学习 、 实验实训环节训练 , 已经 具备一定 的专 业素养 , 为使学生进一步达到机电结合 , 最终达到机械类 工程专业 的培养 目标 , 还需要 在为时一年 的企 业实习 和毕业 设计 的撰 写 中得 到提 炼 和升 华 。 22 _构建科学 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 人才培养方案 中不可或缺 、 不可替代 。知识需要在 实 践 中巩固 , 能力需要在实践 中锤炼 , 素质需要在实践 中提升。实践教学 是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 培养学生 的工程 意识 、 工程技 能和理论联系实际 ,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 的重要教 学过程 。因此 , 培养T 程应用能力必须作 为贯穿整个 实践教学体 系的 主线 。机 械类专业采用 构建实验 、 习 、 实 工程实训 基地一体化 , 四年不 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前三年在学校进行实验 、 课程 设计 、 金工实 习等实践能力训练 , 掌握 了较宽厚 的基础知识 和扎 实的专 业知识后 , 有 计划地 到校企合作 的实 训基地进行 为期一年 的实 习 , 在真实 的1 作 岗 = 位环 境 中进 行“ 、 、 ” 使 已学的理论 知识和 技能进 一步加 深 、 教 学 做 , 细 化、 熟练 , 高学生 的职业素养 、 提 操作 技能和社 会适 应能力 , 实现岗前培 训及预就业 的 目标 , 从而促进创新性 、 应用 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机械类 专业 是培养掌握机 械T程和 电子T 程基础理论 和技能 , 具有 创新 精神 和实践能力 , 培养生产 、 工程 、 管理 、 服务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 门人 才, 因此 学生在企业 中的实 习过程 必须经过 生产 车间 、 设备管理 与维 修 、 件制造 、 管理 、 营销售 以及机 电产 品的设计等 多个教学环 零 生产 经 节 。学校与拥有先 进的生产设备 、 生产工艺 与实践条件 的企 业建立校 外 实 习 基 地 作 为 机 械 类 专 业 的 “ 学 T 厂 ” 在 “ 学 工 厂 ” , 生 能 教 。 教 中 学 够根 据实际 问题 , 不断变化 的大 量干扰 的条 件下 , 在 运用所学 知识 , 解 决工 厂中的实际 问题 , 使实 习环节 真正起到理论 联系实际 , 以致用 , 学 培养 了学生 的实 际能力和创造力 , 为学生毕业 后能够尽快适 应工作 岗 位 打下基础 。机 械类“ + ” 3 1 人才培养在整个 实践过程 中分 两个阶段进 行: 第七学期进行 生产实习 , 八学期进行毕 业设 计 , 第 毕业设 计的题 目 必须根据第七学期的实习情况 , 结合实习企业的��
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反思(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我国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为背景,通过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分析了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
一、引言临床实践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
本文通过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的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实际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这使得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导致临床技能提升缓慢。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临床病例、教学设备等。
部分医学院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难以接触到丰富的临床病例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使得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难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4.研究生自身问题部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技能不足:部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临床技能掌握不够熟练,难以独立完成临床操作。
(2)临床思维缺乏:部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缺乏临床思维,难以对病例进行分析和判断。
(3)沟通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和同事的沟通能力不足,影响了临床实践效果。
三、改进措施1.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教师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临床技能。
2.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医学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提高师资力量、临床病例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水平,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环境。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材料类专业建设面临挑战及对策

第40卷第2期2021年2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40No.2Feb.2021D01:10.16276/51-1670/g.2021.02.010“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材料类专业建设面临挑战及对策王萍萍,何登良,刘树信,唐杰,陈宁(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新办材料类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学校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所得结果可为地方高师院校开设相关工科专业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师院校;材料类专业;挑战;对策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21)02-0048-040引言我国现有大量培养服务于国家基础教育的师范型人才的地方高师院校,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该类院校下设的理、化、生等院系都面临专业拓展与转型的困境,因此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在原有化学、物理、生物等师范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一系列与原有师范专业紧密联系的非师范理工类专业,其中材料类专业,由于应用性强、需求大及与化学、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等原因,逐渐成为该类院校应用转型过程中新办非师范理工类专业的重要选项之一.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提出进行“新工科”建设,着眼于内涵式质量提升,以适应新产业及技术革命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⑴.但是由于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历史沿革、学科布局、地缘因素等特点,使得该类院校在举办应用型工科专业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服务社会等方面均面临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快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就极为迫切23].本文以地方高师院校创办应用型材料类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学校实践,系统分析了当前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地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对策■1地方高师院校材料类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11材料类专业竞争激烈材料类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分布较广,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主要是综合性大学、理工类本专科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材料类专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办学层次和庞大的办学规模.以四川省为例,目前开设材料类本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就已达14所,其中有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985高校,也有包含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在内的高水平行业类高校,同时也有攀枝花学院等新兴本科院校,另外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本科院校也加入了举办阵营,同时还有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类专业在特定领域也具有较强竞争力,因此四川高校材料类专业已形成数量多,分布广,竞争激烈的发展格局•以师范本科院校为例,目前川内开设材料类专业的院校包括四川师范大学(材料化学)、西昌学院(材料收稿日期:2020-02-17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Mnu-JY18045、Mnu-JY20040)、四川省应用示范课程建设项目(Sc-nmul906)、绵阳师范学院示范课程项目(MnuJY18156、Mnu-JY1822、Mnu-JY2074)、绵阳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Mnu-JY18097).第一作者简介:王萍萍(1983-),女,四川绵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友好材料.•48•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与工程)、绵阳师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宜宾学院(材料化学),但是师范本科院校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资源、学生就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师范院校材料类专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1.2专业定位不准,与师范专业衔接差地方高师院校开设“材料类”专业的院系一般为理化类院系,主要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师范型人才,而“材料类”专业属于大类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中对该专业的表述如下:“材料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类本科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8个基本专业,以及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6个特设专业”⑷,可以看出材料类专业覆盖面之广•地方高师院校在开办材料类专业时须克服从化学、物理等学科专业跨越到材料类专业的困难”切•部分高师院校往往忽略了材料类专业与原有师范专业基础如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机衔接•具体体现在:(1)专业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定位;(2)软硬件准备不充分,简单套用原有师范专业的教学资源及人才培养模式;(3)脱离原有依托院系的现有办学资源,形成不同学科并行发展,使得专业建设投入过大,难以为继•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中规定,对于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用于实验仪器的添置经费,初期一次性投入一般不低于1000万元;对于新建二级专业,一般不低于300万元⑷;(4)办学模式上大都沿用师范专业,专业建设与管理理念不符合工科专业发展规律.1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基础-目前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资结构主要以师范或理科类专业为主,专业师资来源一是原有专业教师转向进入新办材料类专业;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专业教师;三是从其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地方高师院校与传统材料类强校相比,由于历史沿革、地缘因素、学科布局、软硬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短板血叫主要体现在:(1)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陷入引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境地;(2)教师学科专业方向分散,专业课程教学、学科方向凝聚、科研团队建设、教学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举步维艰;(3)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无余力进行专业学科建设;(4)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不足,大部分教师缺乏工科专业的实践经验•14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缺乏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要求具有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涉及主要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研习等环节•地方高师院校原有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主要体现在:(1)非师范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专业认可度欠缺,现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实验室配备不齐全,实验仪器设备种类及数量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等;(2)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为生产型企业或研发型单位,实习实训工作开展流于形式,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3)由于软硬件的匮乏,学生工程训练程度较低.2地方高师院校材料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对策针对面临的挑战,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建设,实现新办材料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2.1精准定位,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专业定位必须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同时考虑区域内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规划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认真调研,仔细分析区域内开设材料类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差异化人才培养和错位竞争;(2)客观分析依托高校及院系的学科专业特点、师•49•王萍萍,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材料类专业建设面临挑战及对策资队伍、实践教学资源、区域经济发展等条件,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3)深入讨论,凝炼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学科专业特色;(4)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为纲,做好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开展专业建设工作•2.2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兴教必强师,高素质师资是专业形成特色和亮点的保障,积极开展“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在学科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2)深挖内潜,注重“内培”.通过学历晋升、职称晋升、访学进修、实践锻炼等形式不断优化现有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师资队伍•(3)专兼结合.采用兼职制、导师制、联合培养制等多种方式,把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名师、技术能手“请进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形成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局面,达到平台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5)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促进教师评价的制度化•2.3共享共建,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极为关键.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涵盖课程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课程实验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类等学科基础实验;专业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材料制备与合成实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专业特色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见习、企业实习、专业研习等;另外毕业论文(设计)需满足一人一题的实际训练⑴问.(2)结合工科专业发展要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专业教学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水平•建立与产业链对接的开放式的科研创新平台和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重点建设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大型材料测试表征仪器平台、专业特色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工厂等;(3)创新思维,有效利用共享资源平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纵向、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4)探索创新实践方式,适应工科专业发展.如采用顶岗实习、集中实习、实习实训结合等方式,盘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2.4强化课程建设,打造优质专业课程体系“新工科”背景下,坚持先进性、针对性、应用型、综合化为原则,以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按照“教师适应课程、课程适应专业、专业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与行业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体系.(1)科学梳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制备与合成等传统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群;(2)强化专业课程的行业特色,在课程类型、课程学分、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均符合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形成自身的特色课程群⑺;(3)紧扣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时代要求,建立涵盖2-3门在线开放课程、1-2门应用型示范课程、1-2门创新型示范课程的优质课程体系;(4)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保证每门专业课程均有完整、科学的课程资源库(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材、习题库等);(5)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性、前沿性与时代性,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及时将学术研究与科研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2.5产学研结合,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地方高师院校应“准确识变,主动求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融合发力的良好格局[14-16].在学校的新办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务必抓住区域经济发展机遇,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培养、科研成果转化、联合科研攻关、实践资源共享等形式与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形成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转型•3结语地方高师院校理科院系的专业发展向非师范理工类专业拓展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新工科”建设背•50•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应找准专业建设定位,准确识变,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解决地方高师院校举办非师范专业的各种挑战,从而推动师范类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应用转型•参考文献:[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6-35.[3]万明攀,向嵩,张晓燕,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路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89,[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惠群,陈志谦,李路,等.从材料类专业现状看我校材料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省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11):36-41.[6]孙延一,王悦辉,瞿晓岳,等.浅谈材料化学专业建设[J].广东化工,2012,(04):256-257.[7]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8]齐亮,王道武,敬凤婷,等.“1341”金属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山西青年,2019,(16);26-27.[9]张雪辉,梁彤祥,杨牧南,等.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一以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为例[J].萍乡学院学报,2020,37(03):85-88.[10]张兴辉,师海雄,李姗姗,等.新工科视域下材料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探索一以兰州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02):115-120.[11]谭俊华,翟燕,倪波•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专业工程德育教育建设途径研究一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山东化工,2020,49(01):116-118.[12]周耐根,唐建成,徐玉华,等.面向新工科的材料类专业校内工程实践场所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4)=242-244.[13]崔振铎,原续波,孙清池,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S1)=52-54.[14]胡文娜,刘伟•应用型高校如何谋划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以蚌埠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8,45(4):184-185.[15]谭洪生,李爱香,杨彦功,等.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材料化学专业建设[J].广东化工,2012,39(03):197-206.[16]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17]胡永生.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0-26.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Specialty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under the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WANG Pingping,HE Dengliang,LIU Shuxin.TANG Jie,CHEN N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Mianyang Teachers'College,Mianyang,Sichuan621000)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specialty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ccording to the school's practice,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rough talent training model,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and service to society.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set up relate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Keywords:new engineering,local normal university,material specialties,challenges,strategies(责任编辑:陈英)・5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

程2023-11-05CATALOGUE目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概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估与反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与改进建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的案例分析0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概述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所确立的特定阶段的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描述。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向受教育者传递教育价值,帮助受教育者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引导他们制定自我发展计划。
推动高校与社会互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期望的反映,同时也是高校向社会提供人才服务的承诺。
指引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实施、安排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0102深入调研社会需求高校需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市场动态和人才需求趋势。
确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高校需要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等。
组织实施教学高校需要组织教师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质量监控与评估高校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0304050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原则与标准原则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标准课程设置的标准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同时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资源,高校人才培养规划旨在培养具有领导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教学计划、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的内容和实施。
首先,教学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的核心。
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应当包括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
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选择,学生可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通过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践教学则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参加实习、项目研究等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其次,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学科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研究环境。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开设市场需求和前沿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专业。
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学科团队的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流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再次,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理论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师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环节。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他们既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也是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的指导者。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培训计划、学术交流和课程评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校实践教学工作会(3篇)

第1篇一、会议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水平,推动实践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于今日召开实践教学工作会。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过去一年实践教学工作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工作方向,为我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二、会议议程1. 校领导讲话2. 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汇报工作3. 教师代表发言4. 学生活动交流5. 分组讨论6. 总结发言三、会议内容1. 校领导讲话校长在讲话中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他要求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加大投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同时,校长对过去一年我校实践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 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汇报工作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在汇报中介绍了过去一年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要进展,包括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项目开展等方面。
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3. 教师代表发言教师代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
他们认为,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师代表也提出了一些实践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
4.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代表分享了在实践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
他们认为,实践教学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代表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增加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
5. 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分为若干小组,针对以下议题进行讨论:(1)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2)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的融合?(3)如何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4)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6. 总结发言会议最后,副校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与项目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
对于生物技术类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务必更应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实现传统理论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能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体验性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对提高生物技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与项目,合理配置学分予以保证,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为此,成都大学首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按一体化设计、分层递进、打通课内课外界限为原则,梳理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该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由专业基本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训练、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
其次,再以循序渐进、关联贯通的原则,优化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各环节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与其目标要求。
最后,依据其实践教学课程、项目的重要性,合理分配了相应的学分。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大量减少了基础实验课程中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项目与学分,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与学分,使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超过了3。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创新与创业实践,学校还配套制定了《成都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并对取得创新与创业实践成果制定了相应的学分奖励制度:(1)各级各项竞赛奖。
获国家级奖励,获3个学分;获省级、市级奖励,获2个学分;获校级奖励,获1个学分;获学院级竞赛奖励,获.5个学分。
(2)论文。
公开出版学术刊物,获3个学分;在校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获3个学分;(3)科技成果。
获国家级奖励,获3个学分;省、市级奖励,获2个学分;专利主要完成人,获3个学分,一般成员(限2人)获5个学分。
(4)科研活动。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重大成果(有总结报告),获1个学分;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完成计划任务(有总结报告)获.5个学分。
(5)课外实验活动。
设计、制作小产品(限3人),经审核认定,获1个学分;自拟方案进行实验,有规范的实验报告(限3人),经考核优秀获1个学分,经考核合格获.5个学分。
2全面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有赖于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
由于历史等原因校内资源存在单位分块管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因此,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成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必由之路。
整合资源并不只是将相关仪器设备简单的拼凑在一起,它既包括仪器设备等硬件的整合,也包括相应的人力资源整合,还包括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软件资源的建设。
近年来,成都大学生物技术类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分两步进行:一是先在生物产业学院内进行;二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
生物产业学院院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成立了成都大学生物技术与产业学院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该中心由基础化学实验室、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室三部分组成。
该中心将原本分散在生物产业学院各学科、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需要进行整合,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仪器设备,补充了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切实保证基础实验中心具有先进的教学条件。
中心建成后,满足了全校生物技术有关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各门基础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
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及省部级高水平实验室,如农业部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承担了生物技术有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实践指导。
中心与专业实验室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满足学校各生物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全校范围内生物技术相关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生物医药产业是四川省及成都市“十二五”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为了满足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29年,学校又对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由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参与的健康产业大专业平台。
该中心采用“行业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企业(教学实习基地)”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承担5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覆盖全校8个专业2余名学生,年授课13万人学时。
中心在在基础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公布创新性实验课题,选拔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研究;并按照行业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服务地方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示范作用。
3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川办发〔211〕74号)提出,生物产业是四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应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技术服务。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9-212年)提出,力争到212年成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9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销售额过亿元产品3个;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医药贸易中心,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成都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四川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技术服务等,为学校生物技术有关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与地方特色,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长期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了学生的教学实践及就业空间。
其中,包括与成都康弘集团、雨润(内江)公司等长期合作,学校可选送高年级学生进入该企业实习基地实习,其毕业设计、论文可与企业需求产品研发及生产结合,学校教师可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等;与成都佳享食品有限公司和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约定在人才培养、就业促进、科研和项目开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从29年开始在学校生物产业学院设立“美好”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生物学子。
4服务地方,政产学研结合政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是HenryEtzkowitz于1997年提出的三螺旋模型创新结构理论(TripleHe-lix)。
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由政府、产业(企业,含企业性质的科研院所)及大学(含事业性质的科研院所)三种力量相互关联、共同推动。
在创新系统中:企业承担的职责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及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大学承担的职责以传播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转移;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及环境,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指导及服务,促进产学间交流等[4-5]。
因此,有效推动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政产学研结合模式。
成都市在“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中,都将生物医学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都大学为满足成都产业发展需要,在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整合与利用成都相关企业、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的资源,构建了以生物技术支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健康产业大专业大平台”。
该平台为深度开展政产学研的交流合作,为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利用该平台,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讨论、制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制订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案。
学校按企业需求,共同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
学校与企业共同申报过国家、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
学校与企业进行基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联合攻关。
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技能培训,现已建立了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培训中心食品检验员培训基地、成都大学-岛津培训中心等,通过各个途径完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
政府、企业与学校定期座谈,及时交流信息,共同讨论产业发展与政策、行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等问题。
5校内校外结合,打造“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是决定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和教学质量可持续提高的根本保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实验岗位上工作比理论课教师地位低,在同等条件下实验课工作量比理论课工作量少,导致了教师不愿承担教学实验工作任务,队伍不稳、后继乏人。
因此,学校打破人事管理制度,在实验中心设置教师岗位,建立了以教授领衔,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技术人员为辅的结构完善、学历层次较高的实验教学团队;并在教师培训政策和工作量认定方面予以倾斜,规定理论课教师进实验室,工作量按1∶2核算。
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在选聘教师时大多看中学历和学术水平,导致教学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6],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时,首先,制定相关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工程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其次,聘请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参加实验、实践课的设计、指导和评价。
6结束语经过不断的努力,改革已取得实效:实现了生物技术类(本科)有关专业与四川特别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紧密;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及就业率;培养的人才在国家、四川省、特别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近年毕业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和考研人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并稳步增长。
学校生物产业学院在21~212年中连续就业率达到94以上,研究生考取人数超过毕业生总数1,为全校第一。
在学生科创竞赛中,学校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共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2项、省级奖励16项;市级奖励3项,其他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奖项若干。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3余篇。
211年,学校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已被四川省确定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生物产业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中成绩显著。
近几年完成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余项,在研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82项,发表研究论文若干篇,获得各级政府奖21项,申报及授权发明专利59项,开发产品3余个(项),与3余家大中型企业合作,成果转化价值超4亿元,在杂粮研究、肉(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或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