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初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点

人教初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点

人教初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写的文章。

本店铺准备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重点,欢迎阅读与选择!一、生字生词赃(zāng)物制裁(cái ) 给(jǐ)予恍(huǎng)若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劫(jié)掠解词: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二、走进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九三年》等。

背景知识英法联军远征之役,我国历史教科书上通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军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国等国的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1860年英法再组织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2.5万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约十余公里。

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

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二、写作背景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

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

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

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

中文版课堂笔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英法联军侵华并焚毁圆明园后,雨果对此事件表达了强烈的谴责。

二、主要内容•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称其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对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谴责:称其为强盗行为,是文明对野蛮的暴行。

•表达自己的人道主义立场:认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对全人类文明的破坏。

三、语言特点•强烈的对比手法:用圆明园的辉煌与侵略者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丰富: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四、思想意义•揭露了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

•弘扬了文明、和平与尊重的价值观。

英文版课堂笔记Notes on "Letter to Captain Butler on the Expedition of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to China"I. Background of the Text•Author: Victor Hugo,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French Romantic literature.•Writing Background: After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invaded China and burned down the Old Summer Palace, Hugo strongly condemned this event.II. Main Content•Hugo's praise for the Old Summer Palace: describing it as a treasure of oriental art and a symbol of Asian civilization.•Condemnation of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calling it banditry and a barbaric atrocity committed by civilization.•Expression of his humanitarian stance: believing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is a destru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III.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Strong contrast: The brilliance of the Old Summer Palace is contrasted sharply with the atrocities of the invaders.•Rich rhetoric: The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parallelism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 to enhance the expressive effect.IV.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Exposes the barbarism and brutality of the invaders.•Promotes th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peace, and respec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写作背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

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词语解释:赃物(zāngwù):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丰功伟绩(fēng gōng wěi jì):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惊骇(jīnghài):害怕,恐惧。

箱箧(-iāng qiè):箧:小箱子。

箱子。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 dàng rán wú cún):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全都毁坏,消失尽净。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huàng ):名:用语言说出。

状:描绘,形容。

不能说出来的。

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描绘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豪雨果针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所写的一篇论述性的文章。

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雨果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还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文章结构本文开篇即点明主题,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作者以一种嘲讽的语气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并指出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强盗行径。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的美景与战争的惨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最后,作者以一种庄严的语气呼吁人类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二、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辛辣而讽刺的语气:雨果在文章中运用辛辣而讽刺的语气来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这种语气贯穿全文,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愤怒和不满。

2.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的美景与战争的惨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庄严而崇高的语气: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雨果以一种庄严而崇高的语气呼吁人类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这种语气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

三、修辞手法本文的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排比句式: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分别是法兰西和英吉利”。

这些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反问句式: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式,如“最后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些反问句式的运用突出了作者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3.比喻手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圆明园的美景和战争的惨状。

例如,“请你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吧”,“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分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分段

参考一下:1. 前言在19世纪的英法联军远征我国期间,巴特勒上尉收到了一封致他的信件,这封信件极具历史意义,不仅揭示了当时中西交流的一面,也反映了中英法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封信件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联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中的深层含义。

2. 信中的政治背景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当时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政治背景。

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我国展开了一轮殖民扩张,使得我国陷入危机之中。

英法联军曾多次进攻我国,试图以武力打开我国市场。

这种政治军事冲突的背景下,巴特勒上尉收到的信件必定承载着更多的政治含义。

3. 信件内容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信件的内容。

这封信件可能涉及了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进程、目的以及态度。

它还可能涉及到了对我国及当地人民的态度和看法。

以及中方对于这一局势的回应和处理方式。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信件的内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各方的立场。

4. 信件的历史意义我们还需要思考这封信件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一封涉及个人的私人信件,更是一份见证历史的文献。

这封信件保存至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重新审视19世纪的中西交流和政治争端。

通过重新审视这封信件,我们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冲突的复杂性。

5. 个人观点和总结我想共享一下关于这封信件的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这封信件不仅代表了当时政治冲突的一面,更体现出了人类历史的深刻教训。

通过对这封信件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珍惜和平,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总体来说,这封信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一份珍贵的文献。

通过对这封信件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至此,关于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已经撰写完成。

整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信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共享了个人观点和总结。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更深入的历史认识,以及对当今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19世纪的英法联军远征我国期间,巴特勒上尉收到了一封致他的信件,这封信件极具历史意义,不仅揭示了当时中西交流的一面,也反映了中英法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代表作有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2.修辞方法。

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二、背景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誉为“万园之园”。

原为清代皇家御苑。

汇集了天下胜景及江南名园的精华,园内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由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无能的咸丰皇帝匆匆忙忙逃出了北京,逃到了热河避难,而英法联军跑到位于海淀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

三、基础字词归纳晨曦(chénxī)惊骇(jīnghài)瞥见(piējiàn)弊端(bìduān)憋闷(biēmen)给予(jǐyǔ)送给(sònggěi)琉璃(liúlí) 箱箧(xiāngqiè)赃物(zāngwù)肮脏(āngzāng)树桩(shùzhuāng)珐琅(fàláng) 砝码(fǎmǎ)法律(fǎlǜ)劫掠(jiéluè) 却步(quèbù) 朱鹭(zhūlù)角落(jiǎoluò)角色(juésè) 缭乱(liáoluàn) 嘹亮(liáoliàng) 绸缎(chóuduàn) 野蛮(yěmán)缀满(zhuìmǎn)啜泣(chuòqì) 撺掇(cuānduō)辍学(chuòxué) 制裁(zhìcái) 运载(yùnzài)栽树(zāishù)四、词语解释1.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笔记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笔记:一、重点字词重点字:赃(zāng)、揣(chuǎi)、怯(qiè)、焚(fén)重点词语: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

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堂皇,雄伟庄严。

惊骇:惊慌害怕。

劫掠:抢劫;掠夺(财物、人等)。

赃物:通过非法活动取得的财物。

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衡量。

形容非常宏大或非常细微。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二、重点句子1、我的第二个愿望就是想去欣赏这座美妙的建筑,上帝而又人道的巴特农神庙,将曾经获得全世界赞赏的这座令人惊叹万分的纪念碑,留给我的子孙后代。

2、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不禁要问:法兰西帝国主义者和英吉利侵略者们什么时候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如此不可想象的罪行?这难道不是莫大的罪恶?3、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不禁要问:法兰西帝国主义者和英吉利侵略者们什么时候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如此不可想象的罪行?这难道不是莫大的罪恶?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5、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6、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三、学习总结这篇课文是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信中作者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并讽刺了英法联军的自诩为文明人实际上却是野蛮人的实质。

同时,作者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并强调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非凡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民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摘要:
1.信件背景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
2.信件的主要内容
3.对信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尊敬的巴特勒上尉:
我写这封信,希望能向您表达我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您对这次远征的看法。

您是否认为这次行动是必要的,是否符合国际法和道义准则?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主要可以追溯到1856 年的“亚罗号事件”。

当时,广州的清朝官员搜查了一艘名为“亚罗号”的英国商船,逮捕了船上的中国海盗和英国水手。

这一事件引发了英国和法国的不满,最终导致了英法联军的入侵。

然而,我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战争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英法联军在进攻中国时,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的死亡和财产损失。

这种行为,不符合人道主义和国际法的原则。

在我看来,战争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加剧矛盾。

希望您能理解我的观点,并反思这次行动带来的影响。

期待您的回信。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

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故事背景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三、理解词义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晨曦:晨光。

3.瞥见:一眼看见。

4.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箱箧:箱子。

6.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9.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10.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1.箱箧:箱子。

12.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四、课文分段第一段:(1)交代写作缘由。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摘要:
I.背景介绍
-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 巴特勒上尉
II.雨果的信
- 信件的背景和目的
- 雨果的态度和立场
-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
- 雨果对圆明园的描述和评价
III.主要内容
- 雨果对英法联军行为的谴责
- 雨果对圆明园的惋惜和痛心
- 雨果对文明的尊重和保护
IV.结论
- 雨果的信对后世的影响
- 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一封信。

当时,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巴特勒上尉想要请雨果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
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在信中明确表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犯罪,而不是战争。

他指出,战争应该是为了保护文明,而不是摧毁文明。

雨果将英法联军的行为称为“强盗政府”,并质问:“如果文明意味着的是毁灭,那么这种文明有什么用?”
在信中,雨果对圆明园的描述和评价充满惋惜和痛心。

他将圆明园比喻为“恍如月宫的神殿”,是“一个世界性奇迹”。

雨果写道:“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在我们眼里,中国是野蛮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为他们是野蛮人,就可以剥夺他们的财产,摧毁他们的家园,侮辱他们的祖先。


雨果的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表达了对文明的尊重和保护,也展示了对人类良知的坚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

第一部分:介绍与背景1.1 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的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外关系相当紧张。

1856年至1860年间,英法联军联合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远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领导英法联军进攻我国的巴特勒上尉。

1.2 巴特勒上尉在英法联军远征我国中的角色作为英法联军的一位重要领导人物,巴特勒上尉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不仅是作战的领导者,还在远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

第二部分:对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的解读2.1 信笔记的背景和重要性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是他在远征我国期间写给上级领导的一份重要文件。

这份信笔记不仅记录了当时战争的情况,更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的战争策略和外交思想。

2.2 信笔记中的关键内容在信笔记中,巴特勒上尉详细描述了英法联军在远征我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对我国文化和军事战术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3.1 对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的深入解读通过对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

也可以对我国文化和军事战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3.2 信笔记对于今天的启示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虽然是在19世纪的远征我国过程中写就的,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察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特别是在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部分:总结与回顾4.1 对于巴特勒上尉信笔记的总结在整个文章的阐述中,我们对于巴特勒上尉信笔记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份信笔记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战争史实,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见19世纪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珍贵资料。

4.2 对于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回顾在今天,对于19世纪我国与外国关系的探讨于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外交和国际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这段历史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对于巴特勒上尉的信笔记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

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目标导航1.了解写作背景,感受雨果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仗义执言的公正和正直;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3.记住祖国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

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

雨果借写信的机会,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给巴特勒等人当头一击。

2.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剧本《克伦威尔》《欧那尼》,诗作《历代传说集》等。

3.写作背景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既得利益,制造借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

洗劫、焚烧圆明同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雨果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书信。

4.知识链接圆明园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清朝帝王用150余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官苑。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三园组成,总而积347万平方米。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园”。

文本解读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是什么目的?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捧场。

2.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作者的看法。

3.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述圆明园?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建筑材料、建筑物、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等方面描述。

作者借助想象从多方面极力铺陈,意在引导读者感受圆明园的美丽神奇,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做铺垫,这样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就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1. 介绍信件背景1856年,英法联军远征我国,对我国的国土和主权进行侵略,导致我国发生了抵抗侵略的历史事件。

在这个时期,巴特勒上尉收到了一封重要的信件,这封信件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这封信件中传达的主要观点和理念。

2. 信件的主要内容这封信件中,首先对我国人民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指出了我国人民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信件提到了英法联军对我国的侵略行为,强调了这种侵略行为的不道德性和违反国际法的性质。

信件表达了对我国的深切关注和对我国人民的真诚祝福,展现了爱与和平的理念。

3. 信件所传达的价值观从这封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即对侵略行为的谴责和对受害人民的支持。

这种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类对于和平、公正和良知的追求,是对人类文明的崇高表达。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从这封信件中汲取深刻的启示。

我们要坚守正义和道义,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压迫。

我们也要珍惜和平,努力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

5. 总结和回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就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述。

通过对信件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其中蕴含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念。

这使我们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世界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以上就是对《就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点的评述和探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信件的主要内容中提到了对我国人民的高度赞扬,指出了我国人民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一点在历史背景下尤为重要。

在当时,我国面临着外敌的侵略和侮辱,但人民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抵抗意志和民族自豪感。

他们坚定地捍卫着自己的土地、文化和尊严,展现出了不畏强暴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于当时我国人民的赞扬,更是对于全世界正义、勇气和自尊的崇高赞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必背知识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教材以供学生学习。

以下是该课文的一些必背知识点:一、作者与背景作者: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这封信写于1861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华并火烧圆明园。

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 “胜利”捧场,但雨果却以正直和博大的胸怀,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二、主要内容信件目的:雨果在信中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愤怒和谴责,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文明的同情与尊重。

结构梳理:1. 开头: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点明写信的原因。

2. 主体:赞美圆明园的辉煌与美丽,将其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等世界奇迹相提并论,突出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称之为 “强盗行径”,并用反语和对比手法揭示其卑劣与荒谬。

3. 结尾:呼吁人类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三、重点字词与成语字词:赃物、晨曦、箱箧、制裁、劫掠、给予、珐琅、恍若、眼花缭乱、惊骇、瞥见等。

成语:荡然无存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等。

四、写作手法与特色讽刺与反语:雨果在信中大量使用讽刺和反语,如将侵略者的暴行称为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和讽刺。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战后的残破,以及英法联军所谓的 “文明”与实际的 “野蛮”,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排比句式:如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分别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主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

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了19世纪中英法联军远征我国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战争过程。

我们将从简单的历史事件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1. 什么是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英法联军远征我国是指1856年至1860年间,英国和法国联合对我国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这些战争行动的导火索是我国护照危机和八国联军侵华,最终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冲突。

在这一时期,英法联军试图通过武力逼迫我国政府开放对外贸易,并扩大对我国的势力范围。

2. 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体现了什么?巴特勒上尉的信是英法联军远征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这封信中,巴特勒上尉详细描述了他所经历的战争场面、战斗过程以及他对我国文化和军事力量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他的信件,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我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对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价值。

3.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就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这一历史事件而言,我认为它不仅是冲突和战争的产物,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在当时,我国社会还处于封闭和保守的状态,西方文化和军事技术的冲击让我国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而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西方军官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我国社会的状况。

总结回顾通过对英法联军远征我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全面评估,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巴特勒上尉的信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我国社会的状况。

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探究,以便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英法联军远征我国是19世纪中叶国际冲突中的一场重要事件。

在1856年至1860年期间,英国和法国联合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行动,旨在通过武力逼迫我国政府开放对外贸易,并扩大对我国的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的导火索是我国护照危机和八国联军侵华,最终导致我国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
识点总结
一lt;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珐琅(fa lang) 脂粉(zhī) 惊骇(hai) 晨曦(xī)
瞥见(piē) 劫掠(jie lue) 箱箧(qie)
二lt;辨析形似字
三lt;词语积累
赞誉:称赞。

恍若:仿佛。

洞府:本义是神话传说深山中神仙所住的地方,这里是指里面藏满宝藏的地方。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晨曦:晨光。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

洗劫:把一个地方的财物抢光。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毁坏净尽或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珐琅:用石英lt;长石lt;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

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
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lt;证章lt;纪念章等。

惊骇:惊慌害怕。

骇,惊吓,震惊。

四lt;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他生于军官家庭。

其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主义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

雨果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13岁开始写作,15岁以《读书之益》的长诗获法兰西学院奖而初露头角。

后在进步思想启发下,在文学上反对为专制制度辩护的古典主义,毅然转向积极浪漫主义。

1827年,25岁的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的浪漫主义宣言《lt;克伦威尔gt;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3年后,创作并演出悲剧《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

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48年的二月革命,使雨果坚定了共和立场,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

他在这19年里仍坚持文学创作,以文学为武器坚持斗争。

作品多以精细的手法描绘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对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罪恶,进行愤怒的揭发和有力的控诉,对下层贫民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被作者自称为“社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及《海上劳工》《笑面人》等均在这一时期写成。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第三帝国覆灭。

雨果结束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在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发表演说,写作诗篇,激励爱国热情。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雨果开放其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为流亡的公社社员提供避难所,并呼吁全部赦免公社社员。

1874年,出版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病逝于巴黎。

法兰西举国致哀,参加葬礼的人达几十万。

五lt;文章主旨和结构
本文是雨果给友人布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雨果在信中热情称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lt;焚烧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现了不畏强暴lt;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因而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崇敬。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别为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间所有段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缘由。

文章开始,雨果以恰当的口气lt;友好的态度告诉布特勒,准备回答他想要急切了解的问题,即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显然,这里用“赞誉”表现出雨果对布特勒的看法的憎恶,但又恰到好处
地借用它来表述自己对圆明园,对东方艺术的景仰之情,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英法联军的愤恨之情。

“赞誉”一词,褒义贬用,贯穿全文。

第二部分: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