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
意向的陌生化
![意向的陌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15ddeeee172ded630b1cb625.png)
渐行渐远的意象——论中国文学中意象的陌生化内容提要:如果说语言是陌生化的工具,意象则是陌生化的附着点,意象对陌生化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意象就不可能产生陌生化的感觉。
作者意图是使作品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必然先使其所描写的意象变得陌生起来。
就文学而言,意象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但在散文、小说、影视等作品上都有展现。
关键词:意象陌生化诗歌散文小说影视作品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说明意象包涵两层含义,内层是“意”,是作者的主体理性与情感的复合或“情节”;外层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
意象将作者和外部世界沟通起来,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
这里所说的意象不仅仅是诗人、作家笔下的意象,也有画家的色彩意象、音乐家的声音意象等等。
意象并不是单纯的文学性的东西,艺术中一切寄予人的情感与理性的并外化出来的事物都可以被成为意象。
意象应该是广泛的,不是狭隘的。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俄国形式主运动领袖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词。
他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处理必不可少的方法。
陌生化就是让熟悉事物的变得陌生和反常,其实质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陌生化并不是仅在文学领域,可以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得到展现。
文学中让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需要运用语言技巧,形成语言差异,在选择词、语、句的中寻找一种异化,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表达方式或者称之为“诗化的语言”,其中各种修辞手法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隐喻等)。
在一些在现实中的事物面前,语言技巧拉开了读者与已经熟视无睹的、惯常化的现实的距离,变得陌生,在读者的审美过后又会给予读者新的体验,加深读者从而对原来的事物的了解,从而又从陌生变到熟悉,是一个完整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的的循环模式。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65f1c43ccaaedd3383c4d3d3.png)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她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7
——李勇进的《因为他没有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冯至把“寂寞 ”形象化为“蛇 ”;北岛把“不可触摸 ”的“抽 象时间”变成了可见可闻可感会枯萎的玫瑰,这是具象化的物品。 在方法上,陌生化 经常运用通感、比喻、 拟人等手法 来使原有 的诗歌意象变形,从而使 事物变得新奇,充满诗意。
所以,陌生化是诗歌创造性的事业,是诗歌对 艺术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 以少总多,以变守恒……
对世界与内心的突进、深入、开掘、体验、发 现、超拔、升华……
也是诗人对个性、独创、别致、奇趣的求索
与掌控;也是诗人对个体独异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境界的
展现与营造;更是他自我主体的人格、品性的卓然特立,
孤素独标!
10
11
8
创造陌生化艺术不是容易的事情。诗人面前到处是惯常化的 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跌入这个陷阱。诗人任洪渊表达了他的苦恼与 困惑。他以诗的形式,写出了他遭受语言文字围困的焦灼状态:
鲲鹏之后
已经没有我的天空和飞翔
抱起昆仑的落日
便不会有我的第二个日出
在孔子的泰山下
我很难再成为山
9
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
我很难再成为水
——傅天琳的《迪斯科·在西柏林布Fra bibliotek舞 5厅》
用“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
![用“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https://img.taocdn.com/s3/m/783e7a0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b.png)
88 ┸ 闳论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批评家“文革”时期的话语的闭合性,是那个时代精神闭合性的严重征兆,革命的坚硬话语构成了汉语文学写作的坚固囚笼。
多多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写作,必须磨砺更加锋利的言辞,方能把自己解放出来。
多多诗歌中的那些冰冷坚硬的诗句,强烈敲击着精神囚笼坚固的墙壁。
尽管当时并没有人听到它的回响,但它依然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解放的先兆。
诗人多多在早期有一首诗,叫做《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
这首诗写于1972年。
在这个年份里,中国人民恐怕很少有人见过干酪,包括诗人自己。
“干酪”,这个闻所未闻的食物,跟饥饿的人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完全有理由指责诗人以妄想和谎言来成就自己虚假的诗意。
可是,另一方面,“人民”一词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民的虚幻性跟虚幻的干酪正相匹配。
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谎言里,诗意悄悄地显露,那个时代的真相也是如此。
陌生的事物,奇异用“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文/张 闳的辞藻,即所谓“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呼唤着全新的话语和美学。
如果写成《当人民从豆腐乳上站起》,那诗歌效果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且,人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从豆腐乳上站起,历史悠久的豆腐乳从来就没有让他们站起来过。
而且,在那个年代,人民都很难想象自己能够站起。
或者,他们甚至以为自己已经站起来了,无须任何额外的支撑。
人民从“干酪”上站起,意味着人民将从虚构上站起,从不存在的事物和生活中站起,从幻想,并且是对异域的陌生事物的幻想中站起,进而,是从语词上,而非实物上站起。
多多的诗歌世界乃是建立在如此这般的词的世界之上,建立在纯粹能指的幻象之上。
然而,当一个不存在的事物出现在人民面前,奇迹会有可能发生。
诗歌的力量就在于,它向人民昭示了一种世界的可能性和对可能世界的想象的权利。
诗歌会给人以自由想象,尽管这种不可靠的自由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
在此想象中的陌异事物之上,诗的世界与土地脱离,成为一个略高于现实大地的美学世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塑造的陌生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塑造的陌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b07837dd376baf1ffd4fad9f.png)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塑造的陌生化作者:杨斌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2期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载体,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其诗歌形式新颖、语言绮丽、内蕴丰盈,呈现出独特的张力美,是“陌生化”的经典文本。
诗作深刻的文学性和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浓缩于一系列诗歌意象的塑造上。
对比、拟人、矛盾修辞、比喻等各种表现手法以及独特诗歌韵律在意象塑造中的陌生化运用,有效增加了读者的感知难度,强化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十四行诗陌生化张力意象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吸引着众多批评学者的关注。
莎翁通过一系列典型意象的陌生化塑造,将诗歌的主题和意蕴完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从形式主义诗学的视角,分析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典型诗歌意象,解读其跨越时空依旧魅力永恒的艺术因素,以期更好地重读经典,挖掘经典文本深刻的文学性。
一、陌生化与诗歌的张力美按照形式主义的观点,莎士比亚的每一首十四行诗都可以说是陌生化的典型文本,其表现手法新颖奇特,体现了丰富的文学性。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阐释“陌生化”这一文学术语时说,“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a 他主张诗歌语言是对人们日常语言中感受“自动化”的对抗和反叛。
只有通过陌生化变形,改变语言的自然形态,使其符合诗意的审美追求,真正的文学才能产生,没有艺术的变形也就没有艺术的存在,变形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诗歌是“一种障碍重重的、扭曲的言喻”b,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性便是“阻碍形式”,也就是通过创造“复杂化”“难化”的形式,提高读者感受的难度,延长感受的时间,从而增加艺术作品的可感性,强化读者的审美体验,这是一个文本具有“文学性” 的基本条件。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5bd153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8.png)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一.“陌生”的诗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
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
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
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转化,可称之为“陌生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
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
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
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以次体衬托主体。
这时,以乐景对应乐情,以哀景对应哀情,情与景在格调上是一致的,故而相得益彰。
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的黄花写的是心中的凄凉;又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快之舟来写得赦后的快意。
所谓反衬,恰好与正衬相反,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以反面事物衬托正面事物。
此时,写乐景更见其哀,而写哀景反见其喜了,情与景在格调上是相悖的,故而此消彼长。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c02e98312b3169a451a4d8.png)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fb276f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3.png)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1. 改变意象的角度呀!就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般人会写花美鸟可爱,但他却从花能溅泪、鸟会惊心的角度来写,多新奇!这就让诗歌变得陌生又有趣啦。
2. 运用奇特的比喻好不好?像李白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白发比喻成三千丈,哇,这得多长的头发呀,一下子就让人印象深刻!
3. 来个夸张的手法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哪有那么大呀,但这样一写,那场景是不是就在你眼前了呢?
4. 打破常规的语序嘛!“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不是这样,但这样一写,就感觉很特别呢!就好像平时走路,突然换种奇怪的步伐,是不是很不一样。
5. 加点奇特的联想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想象成剪刀,多有意思呀,一下子诗歌就活了起来。
6. 尝试陌生化的词语组合哟!“云破月来花弄影”,把云、月、花组合在一起,还相互“互动”,真的很酷呢!
7. 制造点悬念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为啥要打黄莺呢,让人好奇得很,就想读下去找答案。
8. 用独特的视角来写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看山都不一样了,诗歌也是这样呀,换个视角,哇,全新的感觉!
我的观点就是,这些陌生化处理方法能让诗歌变得超级有趣,就像给诗歌施了魔法一样,让它变得独特又迷人,快试试吧!。
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
![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f0f714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2.png)
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夜幕低垂,星光璀璨。
在这安静的夜晚,我想与你分享一些充满艺术神秘感的诗句。
这些诗句以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颠覆了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带来截然不同的美感。
1. 涛声无边掀岁月,我在这无尽的波涛中迷失自我。
这句诗以动宾颠倒的方式构造了独特的意象,给人一种急流勇进的感觉,暗示着作者在波涛般的岁月中不断探索、追寻自我。
2. 窗外回忆飘零,岁月折叠成冷酷的誓言。
通过“回忆”作为动词,把飘零的情感与窗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不可思议的画面感,如同窗外的回忆飘舞,岁月却沉重而冷酷。
3. 寒梅敲击窗棂,思念瞬间破碎成花瓣。
这句诗将动作与主体颠倒,以梅花敲击窗棂,从而造成思念瞬间破碎的效果。
这种反常的搭配使得诗句更加富有张力与意境。
4. 风铃思恋的心跳,沉淀成了无法触及的回忆。
动宾的反常搭配,使得思恋的心跳变得有形可感,又以“沉淀”之态描述成无法触及的回忆,勾勒出风铃追忆曾经的柔情。
5. 世界不尽的轮廓,铺展在我的呼吸之间。
这句诗以动宾的反常搭配方式,将世界的轮廓描绘成了一种能被呼吸感知的景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世界的无限延伸。
6. 晨曦跳跃在青丝上,微笑被我的眼泪摧毁。
这句诗以陌生化搭配的方式,将晨曦与跳跃、微笑与被摧毁相联系,让人感受到了微妙而矛盾的美感,表达了内心情感的复杂性。
7. 曙光在繁华盛宴中,独自跳动成暮色的节奏。
这句诗通过动宾的反常搭配,让曙光以独特的方式在繁华的盛宴中跳动,形成了一种怀旧与温暖并存的感觉,令人陷入对流逝时光的思考。
通过上述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与艺术追求。
这些诗句将传统固有的语法规则颠覆,以意象化的方式开启了想象的空间。
希望这些诗句能够带给你别样的感受,启发你对于诗歌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让我们一同领略陌生与熟悉交织的美妙诗意。
【诗歌 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诗歌 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b731e8941ea76e58fa045b.png)
【诗歌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诗歌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美丽清江一.“陌生”的诗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
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
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
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化,可称之为“陌生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
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
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
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以次体衬托主体。
这时,以乐景对应乐情,以哀景对应哀情,情与景在格调上是一致的,故而相得益彰。
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的黄花写的是心中的凄凉;又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快之舟来写得赦后的快意。
所谓反衬,恰好与正衬相反,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以反面事物衬托正面事物。
生成陌生化效果的创作技巧
![生成陌生化效果的创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b1094c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7.png)
生成陌生化效果的创作技巧“诗的创作离不开技巧,技巧则是诗创作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和语言入手,诗会产生陌生化效果,而其需要通过创作技巧才可实现。
让我们一起结合诗例摘要分析如何才能使诗产生陌生化效果。
(一)变形PART-1譬如艾略特《荒原》(赵萝蕤译)一诗的开头几行:四月是最残酷的一月从死的土地云雨出丁香渗透着回忆与欲望用春雨激唤着迟钝的根须冬天为我们保暖,用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枯干了的细管喂养微细的生命变形后:杨柳依依的四月—残酷!充满生命的美的丁香—死!北风肆虐的冬天—温暖!虽只有三行,但读起来成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并产生一种震惊之效果。
“杨柳依依”“充满生命”应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但从“残酷”二字来看却是一场生与死之间的较量(给人一种伤感之情);丁香虽美但终有调零之时,所以只能将其留在回忆里;被雪覆盖的大地以及肆虐的北风给人一种凄凉寒冷之感,但从“温暖”二字中看到了希望,万物虽被大雪覆盖但雪消融过后是新的生命的到来,所以冬天是“温暖的”。
变形过后的诗虽短,但能更好表达诗的情感,同时也给人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直击读者内心,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二)关系换位PART-2是指诗所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像互相交换其之间的关系。
如洛夫的《金龙禅寺》一诗,原为“金龙寺的晚钟响起,是游客下山的时刻”,最后却写成:“ 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出现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换位。
北岛的《界限》一诗原为:“我站在岸边,我的影子倒映在水里,河水涂改着我的影子”,最后却为: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也涂改着我我在流动我的影子站在岸边像一颗被雷电烧焦的树出现的是人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转换。
关系换位的诗歌看起来虽与平常诗歌不同,似乎更难以读懂,但是其却具有别样的韵味从而产生一种陌生化,可更好的将诗意表达出来。
(参阅《试析当代青年诗歌潮流的艺术象征》,《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4期)(三)荒诞PART-3是一种对事物极度夸张的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权威资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3666a1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2.png)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重要理论,其注重文学的形式,力图采用一种阻拒的语言探讨文学的价值,追求新鲜感。
同样地,中国古典诗词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创新。
由此看来,在追求文学形式的创新方面,二者是有共通之处的。
【关键词】陌生化;中国古典诗词;倒装现象;拗救现象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将文学研究聚焦于文学的本质,探究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
相对于内容而言,俄国形式主义更加注重文学的形式,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它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也就是一切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进而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强调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意图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能够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到:“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本身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这段话很好地阐释了“陌生化”的概念。
可见,陌生化手法强调的是偏离常规常识,对普遍事物进行创新思考和重组,形成内心感受上的新鲜感、陌生感。
其实质就在于不断打破人们对生活和事物的陈旧感觉,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熟知化的制约,把那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已经不能引起我们新鲜感和美感的东西“陌生化”为奇异的东西,并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更通俗一点来讲,陌生化是在追求文学语言的创新。
无独有偶,中国古典诗词也一直在求创新的道路上进行尝试,尽管没有提出“陌生化”的概念,但是我们不难在其中发现“陌生化”的身影。
[诗歌]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
![[诗歌]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4f370954d4d8d15abf234e0f.png)
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摘要:“陌生化”是一个诗学范畴,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是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自觉选择。
在翻译实践中,“陌生化”手段的运用能向读者忠实再现原诗的意韵,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本文以《竹枝词》的翻译和徐志摩翻译的几首诗歌为例,向读者呈现“陌生化”处理后的诗歌翻译的效果,以更好地证明该策略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翻译;《竹枝词》;徐志摩引言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通过凝练而极其形象的语言以及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充满音乐美地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
中国古代诗歌又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故而形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又有其自身普遍遵循的“道”。
诗歌和小说有不同的特点。
当代著名文学家曹文轩曾说道,小说呈现经验本身,诗则是对经验的提炼,非经验本身。
就如同是小说展现的是一栋房子,诗歌却只有对房子的慨叹,却并未入住。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定义非同寻常,即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亦有学者认为诗歌的字里行间是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是人类语言的雕塑品。
诗歌与生活紧密相关。
它是再精致的生活,是生活的升华和结晶。
故而很多人坚持认为翻译是件难事,文学翻译尤其难,至于诗歌,则是不可译的。
在如何翻译诗歌的问题上,翻译大家各执己见,见仁见智。
郭沫若曾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而闻一多则提出译诗则要用“诗笔”。
诗歌是集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等的统一体,即所谓音美、意美、形美的统一体。
因此译诗要避免语言的“一般化”,甚至不伦不类,庸俗化。
其次,译诗一要避免语言的“一般化”,二要不避免诗歌形式的“民族化”,即把外国诗歌硬性汉译成整齐划一的五言、七言或者民歌体。
再者,译诗还需要有诗才的译者去进行。
因为有诗才的人方可真正与作者诗中的意境融为一体,也真正有才能将从所读诗歌中获取灵感,继而已更为恰当的语言传达出同样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遵从原文的形式,或者机械堆砌辞藻,使得译文显得牵强附会,可读性不高。
古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作用
![古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1d25d6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a.png)
古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作用“陌生化”这个概念最先出现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即采用改变、违反日常语法的特殊构造方式,即打破词语用法常规,或运用反常句式,使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转化。
这样使读者感到“陌生”,产生“新”的感受,而且这样的文学的语言更有情趣。
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中,注重语言的“陌生化”,不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助于感受到作者孕育其中的思想情感的。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者在阅读中就已经感觉到凄冷、不愉悦的情感。
这上感觉恰恰是词人通过这独一无二的叠字形式传达给读者的。
为此,读者会想,在这样清冷肃杀的季节里,词人寻寻觅觅什么?或许是瑟瑟秋风中的一缕温情,或许是一份来自远方的安慰,或许什么也没有寻觅到……这时,远离丈夫的李清照,现在找不到生存的依靠与希望。
因此,诗歌最后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孤独、寂寞、痛苦、伤感萦绕在词人的心头,确实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到此,词人的情感得到集中的表现。
如,李白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不符合语法规则。
而诗人这样写,就使诗歌语言“陌生化”了,虽不可理喻,但富有审美趣味,产生了“无理而妙”的效果。
又如,杜甫《秋兴》诗中的关键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如果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诗句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样虽然“规范”了,不“陌生”了,意义明确了,但诗句的意韵也减少了。
就是这样的诗句,我们同样感受到诗人所表现的香稻、碧梧为主的物质丰美的景象,比“规范”后更有情趣,更引人想象,引人思考。
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陌生化
![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陌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bc9f67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7.png)
在中文诗歌中,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常常被用来增加诗句的意境和表现力。
这种搭配通过打破常规语序,创造出一种新颖而有趣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一种陌生感,从而加深诗句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在诗歌中,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和形象,使诗意更加深刻。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动宾反常搭配。
在汉语中,通常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种固定的语序。
但是在诗歌中,为了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诗人会故意打破这种语序,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形成动宾反常的诗句结构。
“村头送麦田/谁,细雨浸青天”(王维《送别》),这里的“送麦田”和“浸青天”就是动宾反常的搭配,它们创造了出人意料的意象,使诗句更具表现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些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
在《蜀道难》中,李白写道:“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这里的“旌旗无光”和“日色薄”就是动宾反常的搭配,它们使整个诗句更加凄凉和寂寥。
在这里,“旌旗”和“日色”成了诗中的主题词,通过动宾反常的搭配,加深了读者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能够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使诗句更加深刻。
在现代诗歌中,这种技巧也被广泛应用。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我做得很伤心,你也无法领略。
”这里的“我做得很伤心”和“你也无法领略”正是动宾反常的搭配,它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打破常规语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和形象,使诗句更具表现力。
动宾反常搭配还能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诗歌更加深刻。
在写作和欣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动宾反常的搭配,来丰富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动宾反常搭配在诗歌中的运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传统的手法,它能够为诗句增添更多的意蕴和情感表达。
在古代诗词中,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例子是常见的,在现代诗歌中也有很多诗人通过这种手法来创作新的诗意。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d34e9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2.png)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
诗歌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对传统语言
的颠覆、调整和创新,达到一种独特的陌生感效果,使诗歌更具审美
价值和艺术魅力。
陌生化手法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对语言的扭曲、变形、嵌套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使用词语的新词义或违背常规
使用顺序创造新的词语组合,模拟本来与词语无关的感官经验等等。
这些陌生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人们对日常语言的习惯性认知,进而使
读者能够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文字潜能。
通过对诗歌的陌生化表达,不仅丰富了词汇的使用,更是激发了
人们探索文学及其内在意蕴的求知欲,对人物形象、情感、事件等进
行深入分析。
同时,这种表达方式还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官新奇感,传递作者的想法或气氛,增加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总之,诗歌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创新的诗歌表现形式,通过独特
的语言运用与思维颠覆,为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具有强烈的艺
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从王维的诗到罗大佑和方文山歌词,聊聊意象罗列的“陌生化”效果
![从王维的诗到罗大佑和方文山歌词,聊聊意象罗列的“陌生化”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06f0990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e.png)
从王维的诗到罗大佑和方文山歌词,聊聊意象罗列的“陌生化”效果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75篇文章我小时候背唐诗的时候,最喜欢就是李白,因为李白的诗里面抒情色彩浓厚,总是有着大量直抒胸臆的语句。
你想抒发什么感情直接说明白,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来说,当然是最好理解的了。
李白比如《蜀道难》,上来第一句就是“噫吁嚱,危乎高哉!”翻译过来就是“唉呀妈呀,真TM高啊!”这么直白谁看不懂啊。
相比之下,唐诗的另一座高峰——杜甫的诗,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就没那么轻松了。
我小时候总是觉得,杜甫的诗总是前半截写景,到了后半截才开始抒发感情。
总是要看到这首诗的后半截才知道杜甫想要抒发什么感情。
前半截写景,后半截抒情。
这也基本上成了唐代大多数诗人所通用的方式。
对于我们这也并不难,无非是做古诗鉴赏的时候多看几句,到了后半截总会出现抒情的语句,就能够知道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了。
杜甫本来有了这个经验,面对大部分古诗鉴赏“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感情”这类问题,我们都可以顺利解决。
直到,我们碰到了一位诗人,我们终于知道,原来真的有人写诗是根本不抒情的。
话说他不抒情我们怎么知道他要抒发什么感情?而这位被我们同学们誉为“站在古诗鉴赏题巅峰的男人”的唐代诗人,就是王维。
王维王维的诗,总是冷静的记录着美好的景色,但是却很少夹杂自己的情感。
我小时候读王维,总觉得他的诗好像有一种旁观视角,好像他笔下的景物都与他无关一样。
他所采用的意象活色生香,淡然空灵,但是他自己的情感,却总是隐藏在这些意象之后,让人无从捉摸。
比如《山居秋暝》,就是这种旁观视角的典型作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诗似乎很难用什么艺术理论来概括,直到我后来接触到了一个词,叫做“陌生化”,顿时茅塞顿开。
王维的诗就是这种“陌生化”的典型代表。
王维的这种意象罗列的创作方式,其实也让我想到了我个人很喜欢的两位音乐人创作歌词的方式,那就是罗大佑和方文山,他们的创作同样也很符合“陌生化”的理论原则。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e5d1e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7.png)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是指在诗歌中采用一些新颖、独特的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文陌生化手法:
1.意象陌生化:在诗歌中通过描绘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将日常经验中的事物
变得陌生化,从而唤起读者不同寻常的感知和思考。
例如,将阳光形容为“撒满金色粉末”,让读者感受到非凡的光芒。
2.语言陌生化:在诗歌中采用非日常的、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是使用
生僻字、罕见词汇或古词,也可以是运用拟声词、拟态词、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可以破坏读者的语言预期,使其感到诗歌中充满了新奇和神秘感。
3.称物变人、称人变物和虚沙非山:例如,将一种物品比作人类的行为,如
“东风静,绿牡丹素手挽:仙蝶翩,凤蝶合双翅翻。
”其中,芬芳绿牡丹这一物品,被比作凤蝶一般地合双翅翻舞,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物品的美丽神奇。
这些陌生化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
![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0ceff60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2.png)
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关键词:古典诗歌意象一、单一的意象只能调动一种感官感受,通过意象的组合,才能让人感受到多感官的,立体的世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看起来都是俗常物象的组合,但是它有声有*,调动了人的听觉、视觉和触觉。
而且意象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
鸡声与草屋,本为居家之物,给人以俗常温馨之感,可是这些却又在羁旅之途,温馨之中有清冷,故此感又与人迹之稀疏,霜之秋凉相谐,意象之间具有跳跃*,留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人之经验有同有异。
让人如临其境却又与自己“亲自”“早行”相疏离,既勾起人的共通感,又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遥看瀑布挂前川”,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皆属此类。
二、视角的切换,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天净沙·秋思》之视角,看似第一人称,眼前意象亦为读者眼前之意象。
可是读者眼前的画面是相互转换的。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一片萧条之景,而作者却不按常理,次句“小桥流水人家”,给读者以一种闲适温馨之感,而“古道西风瘦马”又转以萧瑟苍凉,反差之后深化“悲伤”。
末句,替换“枯藤老树昏鸦”之悲凉,残阳如血,秋之萧瑟与思之凄苦相映相融,视角又聚焦于断肠的天涯游子,作者与读者视角在眼前之画面转换之后重合,而“断肠人”成为“特写之焦点”,似之前所有意象皆化为同一景,同一情,如此情境混溶,这些情感体验,皆出于诗歌之意境,即使读者亲临马致远所处之境亦难以体会得如此形神丰富,内蕴深厚。
固有“陌生化”的效果。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让我们以第一视角,看到了一个秋雨之夜,凄苦思乡的主人公,接着,作者通过联想,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到主人公和妻子共剪烛花的幸福场景,夜雨之日倚窗叙话,虚实对照,寒暖相对,时空视角的转换自然,内容与形式融合无间。
如此情境,非俗常的游子思乡之诗歌所能创设,虚实意象组合,使得视角新奇独特,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首句就以想象的手法,以夜月和闺中之妻的意象相组合,从妻子的视角,去看夜月,遥寄相思。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咸阳城西楼晚眺》为例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咸阳城西楼晚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db10f0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9.png)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咸阳城西楼晚眺》为例摘要:“陌生化”理论隶属于文艺学范畴,是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刻意采用新奇的表现技巧,使一些读者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得“陌生”。
被应用于翻译学领域的“陌生化”理论要求译者在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陌生化”现象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为译文增添“陌生化”。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许渊冲英译版唐诗《咸阳城西楼晚眺》,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陌生化”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翻译、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渊冲一、“陌生化”理论概括“陌生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的术语, 用来描述俄国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诗歌里的一些文学现象,是一种被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所推崇的表现现实的艺术手法[1]。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陌生化”意指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所刻意采用的新奇的艺术技巧,这种技巧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从而尽可能地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2]。
运用“陌生化”手法所产生的语句可能不合语法,不易为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和新鲜感受,从而使作品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除文艺学理论范畴外,“陌生化”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等领域[3]。
总的来说,“陌生化”理论就是通过作家和诗人新奇的写作技巧,使所要表现的客体在接受者那里显得“陌生”,从而达到一种新鲜的美感。
而应用于翻译领域的“陌生化”理论要求译者在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陌生化”现象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为译文增添“陌生化”。
二、从“陌生化”视角下鉴赏唐诗《咸阳城西楼晚眺》本文着重分析鉴赏唐诗《咸阳城西楼晚眺》,作者为晚唐诗人许浑,译文作品选取自国内诗歌翻译大师许渊冲老先生的译本。
《咸阳城西楼晚眺》是晚唐著名诗人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在黄昏将至时分登临咸阳古城楼,远眺风景,见日薄西山,乌云自远方滚滚而来,即景感怀创作出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
摘要:规范,约定俗成,是语言一大特征,诗歌的语言亦然。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而且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生活用语相比较,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新奇。
但是,自然、生活中的物象,与人密切相关,发生紧密的情感关系的物象毕竟是有限的,能被选来作为诗歌意象的物象就更加有限。
新意象的创造远难与意象的传承。
所以,诗歌的陌生化效果常常来源于意象的组合。
不同的意象组合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效果,新奇独特的意象组合,更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象
一、单一的意象只能调动一种感官感受,通过意象的组合,才能让人感受到多感官的,立体的世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看起来都是俗常物象的组合,但是它有声有色,调动了
人的听觉、视觉和触觉。
而且意象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
鸡声与草屋,本为居家之物,给人以俗常温馨之感,可是这些却又在羁旅之途,温馨之中有清冷,故此感又与人迹之稀疏,霜之秋凉相谐,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留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人之经验有同有异。
让人如临其境却又与自己“亲自”“早行”相疏离,既勾起人的共通感,又产生
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杜甫的“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皆属此类。
二、视角的切换,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天净沙·秋思》之视角,看似第一人称,眼前意象亦为读者眼前之意象。
可是读者
眼前的画面是相互转换的。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一片萧条之景,而作者却不按常理,次
句“小桥流水人家”,给读者以一种闲适温馨之感,而“古道西风瘦马”又转以萧瑟苍凉,反
差之后深化“悲伤”。
末句,替换“枯藤老树昏鸦”之悲凉,残阳如血,秋之萧瑟与思之凄苦
相映相融,视角又聚焦于断肠的天涯游子,作者与读者视角在眼前之画面转换之后重合,而“断肠人”成为“特写之焦点”,似之前所有意象皆化为同一景,同一情,如此情境混溶,
这些情感体验,皆出于诗歌之意境,即使读者亲临马致远所处之境亦难以体会得如此形神丰富,内蕴深厚。
固有“陌生化”的效果。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让我们以第一视角,看到了一个秋雨之夜,凄苦思乡的主人公,接着,作者通过联想,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到主人公和妻子共剪烛花的幸福场景,夜雨之日倚窗叙话,虚实对照,寒暖相对,时空视角的转换自然,内容与形式融合无间。
如此情境,非俗常的游子思乡之诗歌所能创设,虚实意象组合,使得视角新奇独特,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首句就以想象的手法,以夜月和闺中之妻的意象相组合,从妻子的视角,去看夜月,遥寄相思。
颔联以想象中的儿女的视角观其妻,不解其思亲之情。
颈联又以作者自己的视角,关心妻子不胜清寒,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虚实意象的组合,巧妙而灵活的视角转换,让人体会到情感之丰富,构思之新奇,让人耳目一新。
三、意象组合,使得内容与形式违反常情、常理、常事,艺术上超越常境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对莲花意象的选择,本就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君子之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内涵,而是寓于相思之情,芙蓉乃“夫容”。
而且,传统的,莲花盛开的季节,采莲是江南女子的盛事,采莲场面都是热闹而欢快的。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莲花的意象通常都是与“塘”、“溪”等意象相组合,而此诗中,莲花、芳草,却与江、泽这些非“闺阁”之物进行组合,非常情,亦不合常理。
探究其因,涉江越泽,方能远离喧嚣,掇取空谷幽兰,独自忧伤,独享思念,与采莲的热闹场景隔空相对,其情真切,其意绵长。
再者,望故乡者,或翘首企盼,或载欣载奔,而此诗中,所思之人还顾望乡,非俗常之情境。
思亲情切,却又因何而远离故乡,与相爱之人不得不背道而驰,其中苦楚,引人深味。
同时,“长路漫浩浩”更非俗常之语,路漫漫,已言路之遥远,加以浩浩,独特新奇,引人深思。
涉江之人,眼前江水浩浩,遥思爱人,相聚渺茫,千山万水,烟波浩渺,虚实相应,亦真亦幻,其意境之深远蕴藉,不可尽言。
《湘夫人》之中,“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
鸟与水草,渔网与大树,皆为不关联之物,却奇特地组合在一起,乾坤倒转,天地倒悬,非常之景以抒非常之情,久待不来,心之迫切,昭然可见。
四、意象组合增加了感知的难度和时间,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诗人有意不按常规的意象组合方式,或倒装,或将生活中本来联系在一起的意象,有意进行措置,让读者重新去组合,或者通过想象补充出必要意象,从而产生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读者在动用自己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的时候,产生了审美愉悦。
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乍一看来,实难理解。
重新组合,应为“鹦鹉啄食过的香稻粒”,“凤凰栖息过的梧桐枝”,通过知人论世,知道作者怀念长安风物,于回忆之景,皆有美好之情。
为了强调稻之香,想象它被美好之物―鹦鹉啄食过,梧桐之碧枝,必曾有凤凰栖息。
读者欲读懂诗歌,必将意象进行新的组合,并通过知人论世和想象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旨趣,倍感新奇。
新奇的意象组合,可以调动读者多种感官体验,从结构、视角,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让诗歌成为有意味的语言艺术,让读者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趣味,与作者达到共鸣。
:
[1] 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