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实验教案-农学
土壤肥料试验教案下
实验五土壤容重的测定与孔度计算教学目的: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能够用容重和比重计算孔度重点:1.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2.土壤孔隙度的计算教学内容:一、实验目的要求土壤孔隙度是通过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计算出来的,测定土壤容重,能反映出土壤松紧情况,还能计算任何单位面积一定厚度的土壤质量,从而计算出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
二、仪器用具天平(感量0.1g)、环刀、恒温干燥器、削土刀、小铁铲、铝盒、酒精、草纸、剪刀、滤纸等。
三、方法步骤(一)土壤荣中的测定(环刀法)1. 操作步骤(1)检查环刀与上下盖和环刀托是否配套,用草纸擦干净环刀的油污,几下环刀的编号,并称重(准确至0.1g),同时,将事先洗净、烘干的铝盒称重、编号,带上环刀、铝盒、削土刀、小铁铲到田间取样。
(2)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先用铁铲铲平,将环刀托套在环刀无刃口一端,把环岛垂直压入土中,至环刀全部充满土壤为止(注意保持土样的自然状态)。
(3)用铁铲将环刀周围的土壤挖去,在环刀下方切断,取出环刀,使环刀两端均留有多余的土壤。
(4)擦去环岛周围的土,并用小刀细心的沿环岛边缘分别将两端多余的土壤削去,使土壤与环刀容积相同,立即称重。
带回实验室称重时,应在田间立即盖上环刀盖,以免水分蒸发影响测定结果。
(5)在田间进行环刀取样的同时,再同曾采样处取20g左右的土样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或直接从称重后的环刀内取出20g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2. 结果计算土壤容重(d,g/cm3)=式中:M——环刀及湿土重(g);G——环刀重(g);V——环刀容积(cm3)W——土壤含水量(%);此法测定应不少于三次重复,允许绝对误差<0.03g/ cm3,取算数平均值。
(二)土壤孔隙的计算复习思考题1.测定土壤容重时为什么要保持土壤的自然状态?测定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六土壤酸碱度的测定教学目的:了解混合指示剂法测定土壤酸碱度;掌握电位法测定土壤酸碱度重点:电位法测定土壤酸碱度(电位法和混合指示剂法)一、目的要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对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性质、肥力评价、改良利用及合理施肥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和肥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2 课程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分类和分布特征;(2)掌握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和提高途径;(3)熟悉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技术;(4)了解土壤污染与防治对策;(5)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土壤概述(1)土壤的组成及结构;(2)土壤的分类与分布;(3)土壤的功能与重要性。
2.2 土壤肥力评价(1)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组成;(2)土壤肥力评价方法;(3)土壤改良与利用。
2.3 肥料概述(1)肥料的种类及其作用;(2)肥料的性质与施用技术;(3)有机肥料的制备与利用。
2.4 合理施肥技术(1)作物需肥规律;(2)肥料利用率与损失;(3)施肥方法与时期。
2.5 土壤与肥料污染及其防治(1)土壤污染类型与途径;(2)肥料污染来源与影响;(3)土壤与肥料污染的防治对策。
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3.2 实验操作安排土壤和肥料样品分析、肥料施用等技术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土壤肥料问题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
4.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6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土壤肥料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
5.2 参考书目(1)《土壤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赵六;(2)《肥料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孙七、周八。
土壤肥料实验教案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因此必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
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1、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
2、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1)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一般每层采样1kg,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
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样品不变形,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部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可从地表起每10cm或20cm采集一个样品。
(4)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只取耕作层20cm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
在同一采样单位里地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
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
一般采样区的面积小于10亩时,可取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为10—40亩时,可取5—1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大于40亩时,可取15—20个点的土壤混合。
在丘陵山区,一般5—10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在平原地区,一般30—50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对角线取样法(图1):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篇: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绪论(一)绪论教学时数(1 学时)(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1、土壤、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土壤学的任务(三)教学重点 1、土壤的作用、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3、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功能(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田间认地与田间认土(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土壤学》,仲跻秀主,1992,9 ; 3.《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4.《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5 ;《土壤肥料学》,关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 ;(六)讲授的主要内容:•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土壤是重要的生产资料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壤为基础 2、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二)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土壤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总不能满足需要•土壤与土壤肥力土壤的概念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1)有机质:占干物质总重的 5% 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调理土壤性质,提供植物营养(2)矿物质:占物质总重的 95%,为植物提供养分(3)土壤水分:含各种溶质,供生物部分利用(4)土壤空气:水汽饱和,通气供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微生物利用(5)微生物:微生物的大本营,一亩肥沃的土壤,150CM 深的表土中有300 公斤以上。
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产生抗生素,预防植物病害发生;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合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指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连续的、协调的供应植物水、肥、气、热及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四因子: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替代,自然肥力----没有受人为活动干扰,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肥料的种类、特性和合理使用方法,理解肥料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土壤肥料相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常见肥料的种类、成分和作用。
(3)土壤肥力的评价和保持方法。
(4)合理施肥的原则和技术。
2、难点(1)土壤胶体的性质和土壤保肥供肥机制。
(2)肥料的化学反应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根据土壤和作物特点制定施肥方案。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图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土壤和肥料的分析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农田或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加深学生对土壤肥料应用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土壤和肥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土地肥沃,能长出茂盛的庄稼,而有的土地贫瘠,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土壤矿物质讲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种类(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土壤有机质介绍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等)、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以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土壤水分阐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及其对作物生长的意义。
4、土壤空气分析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以及与大气的交换过程,强调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呼吸的重要性。
5、土壤结构讲解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如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及其形成机制,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优点(如通气性好、保水性强等)。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土壤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解释土壤的概念强调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土壤的颗粒组成、有机质、微生物和水分等主要组成部分解释土壤层次结构,包括表土、心土和底土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介绍土壤的主要分类体系,如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讨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1.4 土壤性质及其测量介绍土壤质地、孔隙度、容重、有机质含量等主要土壤性质讲解土壤性质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第二章:土壤肥力与肥料的基本概念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解释土壤肥力的含义介绍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2.2 植物营养元素的基本概念介绍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讲解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来源2.3 肥料的分类与施用介绍肥料的种类,包括有机肥、化学肥料和生物肥料等讲解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等2.4 土壤肥料测试与肥料诊断介绍土壤肥料测试的方法和意义,如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测试讲解肥料诊断的方法和步骤,以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第三章:土壤水分与灌溉3.1 土壤水分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土壤水分的含义和重要性介绍土壤水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3.2 土壤水分的测量与评价讲解土壤水分的测量方法,如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势等指标的测定介绍土壤水分评价的标准和方法3.3 灌溉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讲解灌溉的必要性、时机和方式,如灌溉制度、灌溉方法等介绍灌溉设备和技术,如喷灌、滴灌、渗灌等3.4 灌溉水质与水资源的利用讨论灌溉水质的要求和标准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包括节水灌溉、雨水利用等技术第四章: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4.1 土壤侵蚀的概念与危害解释土壤侵蚀的含义和特点强调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4.2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介绍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讲解土壤侵蚀的过程和影响因素4.3 水土保持的措施与技术介绍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讲解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技术,如梯田、梯地、水土保持林草等4.4 土壤改良与培肥强调土壤改良的重要性介绍土壤改良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深翻、土壤改良剂等第五章: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5.1 有机肥料的概念与作用解释有机肥料的含义和特点强调有机肥料对土壤肥力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有机肥料的分类与施用介绍有机肥料的种类,如农家肥、绿肥、堆肥等讲解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3 生物肥料的概念与作用解释生物肥料的含义和特点强调生物肥料对土壤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5.4 生物肥料的分类与施用介绍生物肥料的种类,如根瘤菌肥、菌肥、生物有机肥等讲解生物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6.1 土壤污染的概念与类型解释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介绍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6.2 土壤污染的来源与影响讨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强调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6.3 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技术讲解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如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介绍土壤修复的技术,如土壤替换、固化/稳定化、植物修复等6.4 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和技术途径,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化肥与农药使用7.1 化肥的作用与分类解释化肥的概念和作用介绍氮肥、磷肥、钾肥等不同类型的化肥及其特点7.2 化肥施用的原理与技术讲解化肥施用的原则和方法,如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等强调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性,以避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7.3 农药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农药的概念和作用介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不同类型的农药及其特点7.4 农药使用的安全与环保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讨论农药使用的规范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第八章:土壤生态与保护8.1 土壤生态的概念与功能解释土壤生态的含义和特点强调土壤生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碳循环、养分循环等8.2 土壤生态的评估与保护介绍土壤生态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讨论土壤生态保护的措施和技术,如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等8.3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强调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介绍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如保护土壤栖息地、减少农药使用等8.4 土壤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壤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讨论土壤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土壤质量与监测9.1 土壤质量的概念与评价解释土壤质量的含义和特点介绍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如土壤肥力、土壤污染等9.2 土壤监测的方法与技术讲解土壤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如采样、分析、监测等强调土壤监测的重要性,以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9.3 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案例分析分析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成功案例9.4 土壤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措施强调土壤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土壤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措施和技术途径,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土壤肥料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动态介绍当前土壤肥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进展强调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0.2 土壤肥料学的新技术与发展讲解土壤肥料学领域的新技术,如土壤传感器、无人机监测等强调新技术在土壤肥料学中的应用前景和潜力10.3 土壤肥料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分析土壤肥料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展望土壤肥料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10.4 土壤肥料学家的职业发展强调土壤肥料学家的重要性和贡献介绍土壤肥料学家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补充说明:土壤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染源对土壤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类型、性质和特点2、了解复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措施教学重点:1、土壤、肥料的概念和特点;2、各类土壤、肥料的优缺点;3、肥料的合理杀灭。
教学难点:复混肥的合理杀灭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1、启发式教学;2、板书居多师生互动:回答学时分配:60课时绪论一、土壤就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就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3.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二、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1.土壤:地球陆地上能生产植物斩获物的结石表层。
土壤本质属性具备肥力。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产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
(1)肥力并使土壤具备再造能力即为能够不断产生植物产品。
(2)肥力高低与四因素协调状况、本身组成有关,也有人类活动有关。
(3)肥力与生产力不是一个概念。
3.生产力:二、肥料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1.肥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改良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2.肥料的分类(1)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肥(无机肥)和生物肥料(含有益微生物的菌剂,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所接种的微生物的繁殖、调整作物与微生物相互间的关系,利用后者的活动或代谢产物,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或抑制病害,从而获得增产)。
(2)按肥料的促进作用分后:直接肥料(杀灭肥料能够轻易供应作物生长所须要的养分,例如氮、磷、钾肥和微肥)和间接肥料(杀灭肥料能够提升外界环境条件,特别就是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推动作物的生长)。
(3)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仅含有一种营养元素)、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完全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所有营养元素)。
3.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改进土壤,提升土壤肥力。
土壤肥料教案-实验一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一、实验目的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搞好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是否准确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可靠。
二、采集土壤样品的要求1、样品具有代表性避免特殊的采样部位,采样点分布要均匀、多点和随机,可采用蛇形采样法、对角线采样法和棋盘式采样法(P111 图实-1)。
2、采样深度根据化验目的决定采样深度,一般采集耕层0~20CM的土样。
3、采样时间根据化验目的决定采样时间。
如果调查随时出现的问题,可随时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测土,必须在收获后、施基肥前进行采样。
4、采土工具可用土钻或小铲进行采土,土钻垂直入土20CM处;用小铲采土,要先挖成一铲宽、20CM深的小土坑,然后从垂直面铲取一铲宽、1CM厚的土壤即可(P112图实—2)。
5、样品数量可反复用四分法去掉过多的土样,最后减少至0.5~1KG(P112图—3)。
三、仪器用具取土铲、塑料布、土壤袋、土壤筛、圆木滚、广口瓶、盛土盘、标签、铅笔。
四、实验步骤采样——物理分析——化学分析五、注意事项1、有些土壤成分需用新鲜土样,不能风干。
2、在过筛时,可借助研钵进行磨细。
3、如果要测定微量元素,在采样和处理过程中不能接触金属器具。
实验二土壤质地的判别一、实验目的通过土壤质地可以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提高土壤肥力和因土种植作物提供参考。
生产上,土壤质地可以通过手测法进行测定。
本实验目的要求掌握手测法测定土壤质地。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的土粒有砂粒、粉粒和黏粒,土粒的大小、硬度、光泽、黏性等各不相同,根据手的感觉,可以大体上区分各级土粒的多少,进而判别出土壤质地类型。
三、仪器用具木板、圆木棍等。
四、实验步骤1、干测法2、湿测法五、注意事项1、手测法主要用于田间快速判别土壤质地类型。
2、对于大批样品的测定,至少应选取10%的土样量于室内采用比重计法(黏度分布仪法)测定,以校正手测法较大的误差。
实验三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的重要肥力因素。
土壤肥料学教案范文
土壤肥料学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土壤肥料学教案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和组成。
2.理解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3.掌握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5分钟)1.老师通过举例和幻灯片等方式介绍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素材,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特性,包括颗粒级别、质地、pH值等。
2.老师讲解土壤的组成,包括有机质、无机物质、微生物等。
3.老师向学生介绍肥料的种类和功能,包括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
三、实验演示(45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收集和分析实验。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土壤的肥力和特点。
3.老师示范如何正确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并讲解施用的时机和方法。
四、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土壤肥料学的应用场景和问题。
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作业(1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实验演示的内容,撰写一份关于肥料对土壤肥力改良的报告。
2.鼓励学生参考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讲解的辅助工具。
2.土壤样品和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演示和分析的工具。
3.相关文献和报告:供学生参考和撰写课堂作业。
教学评估:1.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表现:根据实验数据和结论,评估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情况。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对土壤肥料学的了解和研究。
2.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研究报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土壤肥料学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土壤肥料的分类和基本组成;3.了解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重点:1.土壤肥料的分类和基本组成;2.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难点:1.肥料的选择和应用;2.肥料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呈现一张图表,展示不同土壤肥料的种类和应用场景;2.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土壤肥料吗?它在植物的生长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0分钟)1.讲解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介绍土壤肥料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原理,包括肥料的吸附、解吸、转化和迁移等过程。
三、讲解土壤肥料的分类和基本组成(30分钟)1.讲解常见的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的分类和特点;2.介绍土壤肥料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四、探究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应用(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比较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如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等;3.介绍合理的肥料应用和施肥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五、小结与答疑(10分钟)总结土壤肥料学的核心内容,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手段:1.图片展示;2.实验观察;3.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2.小组讨论记录: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记录重要观点和结论;3.课堂问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农作物或花卉,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肥料施用方案,观察和记录其生长情况,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资源:1.图表展示;2.实验器材和材料;3.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加入了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在教学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形成与发展1.3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4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2.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2.3 土壤质量与土壤环境保护2.4 土壤改良与土壤培肥第三章:植物营养与肥料3.1 植物营养的概念与类型3.2 植物营养的吸收与利用3.3 肥料的分类与性质3.4 肥料的施用技术与方法第四章:主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1 粮食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2 经济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3 蔬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4 果树对肥料的需求第五章:肥料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1 我国肥料资源的现状与问题5.2 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5.3 肥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4 肥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肥料的施用技术6.1 肥料施用的原则与方法6.2 基肥与追肥的施用6.3 肥料的深施与表面施用6.4 肥料施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第七章:土壤污染与防治7.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7.2 土壤污染的影响与诊断7.3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7.4 土壤污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八章:农田土壤管理8.1 农田土壤的轮作与间作8.2 农田土壤的深松与耕作8.3 农田土壤的水分管理8.4 农田土壤的养分管理第九章: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9.1 有机肥料的类型与作用9.2 有机肥料的施用技术与方法9.3 生物肥料的种类与应用9.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第十章:肥料产业的发展与挑战10.1 肥料产业现状与市场分析10.2 肥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0.3 肥料政策与法规解读10.4 肥料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挑战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壤肥料学》的教案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主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肥料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肥料的施用技术、土壤污染与防治、农田土壤管理、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以及肥料产业的发展与挑战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本篇文章将为您提供一份高质量的学习《土壤肥料学》课程所需的教案。
通过该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土壤与肥料的相关知识,掌握土壤与植物养分的关系,以及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教案的具体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土壤的形成与性质,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土壤养分的供应与需求关系,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土壤与环境的意识,养成科学施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土壤的形成与性质,理解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含量。
2. 理解土壤与植物养分之间的关系。
3. 学会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掌握科学施肥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知识讲解a. 土壤的形成与性质i. 土壤形成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
ii. 土壤性质:颜色、质地、疏松程度等。
b.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含量i. 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的区别与特点。
ii. 养分的含量与比例- 氮、磷、钾的含量及作用。
-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
2. 实验操作a. 土壤样品分析i. 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化验。
ii. 根据化验结果分析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
b. 肥料配方与施肥i. 了解肥料种类及其特点。
ii.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
3. 讨论与解答a. 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提问。
b. 教师解答疑惑,并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拓展。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1. 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器材、土壤样品等。
2. 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实验记录、小组合作等。
3. 评估内容:a. 对土壤形成与性质的理解程度。
b. 对土壤养分来源与含量的掌握情况。
c. 通过实验记录与合作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肥料配方与施肥技巧的掌握水平。
五、教学反思与延伸1.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2.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土壤肥料学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实践能力。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 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通气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的支持植物生长、土壤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土壤的微生物作用。
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特性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实例,加深学生对土壤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分类和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3. 了解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和地形。
3. 土壤发育的阶段:原生土壤、次生土壤和成熟土壤。
4. 土壤发育的特点:土壤层次性、土壤质地变异和土壤剖面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土壤发育的因素。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加深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原理和土壤发育因素的理解。
2. 土壤剖面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湿度等概念。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分类和分布特点。
2. 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3.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 认识土壤的功能和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与组成:介绍土壤的定义,分析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岩石风化物、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2.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讲解土壤的分类体系,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特点。
3. 土壤的物理性质:解析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4. 土壤的化学性质:阐述土壤的酸碱度、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土壤盐分等化学性质。
5. 土壤的生物性质:介绍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植物等生物性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土壤功能和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土壤样品、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3. 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学习。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土壤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内容:6.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解析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发育阶段。
7.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分类:介绍土壤肥力的定义,解析土壤肥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物理肥力、化学肥力和生物肥力。
8. 土壤改良与培肥:讲解土壤改良的方法和原则,包括改良剂的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排水改良等。
9. 土壤污染与防治:介绍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和危害,解析土壤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Sgztti土壤肥料学实验教案-农学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教师所在系:农学系讲授课程:土壤肥料学教师姓名:桂枝教师职称:讲师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制天津农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土壤肥料学学 分1总学时: 学时 讲 课: 学时 上 机: 学时 实 验: 28 学时 课程类别 (√ ) 理论课( ) 公共课( ) 必 修 课( ) 实验课(√ ) 专业课( ) 院级任选课( )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专业园艺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有关土壤、肥料和植物样品常用分析项目的分析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对有效磷、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等概念的理解;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导率仪、索氏脂肪提取器等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各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滴定中点的把握、指示剂的选用。
教材和参考书《土壤肥料学》 《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学实验指导》《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讲义》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2 周 1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和保存课时 3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野外认土、采样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过程中任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均一性。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二、学生课前准备对农学、土壤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讲解野外采样、认土的要求、注意事项;然后在野外讲究土壤剖面的的挖掘与观察描述;最后学生练习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写实验报告:实验项目题目;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内容步骤(简写);实验注意事项(重点,包括实验操作中关键环节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学生了解土壤的关键一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形成、发展及研究。
土壤与肥料实训教案
课程土壤与肥料授课总时数授课教师理论时数课题名称土壤酸碱度的测定实操时数分课题名称授课地点授课起止日期4月20日授课班级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技术理论知识在盐碱土中测定PH值,作为改良和利用土壤的参考依据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PH混合溶剂设备农具工具准备白瓷碗、角匙、滴管、色卡、研钵、塑料板、木棒、筛子农业生产资料准备土壤示范操作实验指示剂的配置安全检查重点PH值的测定难点PH值的测定教学分析学生取试剂不确定,导致土壤的酸碱度测定不理想审批人签字教学过程附记一、组织教学二、提问土壤酸碱性PH值的范围是什么?三、土壤样品的采集1、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在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和剖面理化性状时,常按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样,先挖好1×1.5m(或1×2m)土壤剖面,然后根据土壤剖面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湿度、植物根系分布等自上而下划分层次进行观察记载,观察记载后,在发生层的典型部位采集样品。
2、为了避免上下层混杂,应自下而上逐层采集,分层装袋,每袋土重1kg挂一个,该土样备作常规分析用。
3、研磨过筛:取适量风干土样,平铺在木板或塑料板上,用木棒辗碎过筛。
筛时先通过2mm孔径筛,未通过2mm筛的有石砾、新生体等应称重,计算其所占土样总重量的百分数,过5%者,应作为石质土分类的依据。
教学过程附记四、试剂配置PH4-11混合指示剂pH4—11称0.2g甲基红,0.4g溴百里酚蓝,0.8g酚酞在研钵中混合研匀,溶于400ml95%酒精中,加蒸馏水580ml,用0.1mol/LNaOH调至pH=7(草绿色),定容至1升。
PH 4 5 6 7 8 9 10 11颜色:红橙黄(稍带绿)草绿绿暗蓝紫兰紫五、操作步骤用角匙取少量土壤样品,放于白瓷碗中,加蒸馏水1滴,再加pH混合指示剂3~5滴,以能润湿样品而稍有余为宜且玻璃棒充分搅拌。
稍澄清,与相应的土壤碱度(pH)比色卡进行比较,确定pH。
六、小结七、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课程土壤与肥料授课总时数授课教师理论时数课题名称土壤容量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实操时数分课题名称授课地点授课起止日期授课班级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技术理论知识利用实验测定土壤的容量、持水量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动手采集土壤及测定容量、持水量设备农具工具准备定容取土钢筒、削土刀、铁锹、铝盒、天平(感量.1g)、游标卡尺、磁盘、木条、纱布、滤纸农业生产资料准备土壤示范操作土壤的测定安全检查重点土壤的采集难点土壤的采集教学分析学生采集土壤时时采集样品集中,使实验效果不能多样化审批人签字教学过程附记一、组织教学二、提问三、目的意义土壤容重(又称为假比重)是用来表示单位原状土壤固体的质量,是衡量土壤松紧状况的指标。
土壤肥料科学教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的认知与应用能力
土壤肥料科学教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的认知与应用能力职业:中学生代表学段:初中科目: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形成和组成2. 了解土壤肥料的分类及其作用3. 掌握土壤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4. 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的认知与应用能力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和组成2. 土壤肥料的分类及其作用3. 土壤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学难点:1. 土壤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放大镜、试管、砂土)2. 学生准备:课前认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块沃土和一块贫瘠土壤,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并引出土壤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土壤的形成和组成: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的基本组成成分,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多种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土壤肥料的分类及其作用: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常见的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分类、特点及其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有机肥和无机肥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 实验前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放大镜、试管和砂土。
同时,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2. 实验进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砂土中的生物和有机物质,并帮助他们记录观察结果。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土壤中的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土壤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记录下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需要提出补充和改进意见。
3.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土壤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的重要性。
五、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和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对土壤肥料的认知与应用能力”。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第一章:土壤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解释土壤的概念强调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解释土壤的层次结构(表土、心土和底土)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介绍土壤的分类体系讨论土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1.4 土壤的性质与指标介绍土壤的物理性质(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讨论土壤的化学性质(pH值、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养分循环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解释土壤肥力的概念介绍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2.2 土壤养分的分类与作用介绍主要土壤养分(氮、磷、钾、钙、镁、硫等)讨论各类养分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2.3 养分循环与土壤肥力的维持解释养分循环的概念讨论土壤肥力的维持与提高方法2.4 有机肥料的使用与management介绍有机肥料的种类与特点讨论有机肥料的使用方法与管理技巧第三章:土壤改良与保育3.1 土壤退化的类型与危害介绍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水蚀、风蚀、盐碱化等)强调土壤退化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3.2 土壤改良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土壤改良的方法(改良剂的使用、水平梯田建设等)讨论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与效果3.3 土壤保育的重要性与措施强调土壤保育的重要性讨论土壤保育的措施(轮作、免耕、作物残余物管理等)3.4 可持续农业与土壤健康管理介绍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讨论土壤健康管理的方法与实践第四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4.1 植物营养的基本需求与吸收机制讨论植物营养的基本需求(NPK等)解释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4.2 施肥的目的与原则介绍施肥的目的(满足植物营养需求、提高产量与品质等)讨论施肥的原则(适量施肥、养分平衡、施肥时间等)4.3 化肥的使用与管理介绍化肥的种类与特性讨论化肥的使用方法与管理技巧4.4 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应用介绍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特点与应用讨论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使用效果与管理方法第五章:施肥技术与管理5.1 施肥方法与技术介绍常见的施肥方法(撒施、冲施、叶面喷施等)讨论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注意事项5.2 施肥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强调制定施肥计划的重要性介绍制定施肥计划的方法与步骤5.3 土壤测试与养分监测介绍土壤测试的方法与意义讨论养分监测的方法与实践5.4 施肥与环境影响讨论施肥对环境的影响(水体污染、土壤盐碱化等)介绍减少施肥环境影响的方法与技术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设计,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
土壤肥料教案范文
土壤肥料教案范文教案:土壤肥料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了解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掌握肥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其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控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和特点2.肥料的种类和作用3.肥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4.实验:比较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植物的生长需求和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和特点(2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土壤的组成和特点,包括矿质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成分。
并进行示范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3.肥料的种类和作用(2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常见的肥料种类(有机肥、无机肥、微量元素肥等)和它们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不同肥料对植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肥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肥料选择原则,并通过示范和实例讲解肥料的使用方法,包括正确施肥的时间、方式和比例等。
5.实验(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比较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选择几种常见肥料进行试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束后,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进行讨论。
6.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一些新的肥料种类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土壤肥料发展方向和技术。
四、教学评价: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情况,及时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展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PPT展示、实验和讨论等,以增加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了解和理解。
实验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土壤中养分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的重要性和有效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和特点1.1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容重、保水性等。
1.2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1.3土壤的生物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土壤中的养分2.1主要养分:氮、磷、钾的特点和作用。
2.2次要养分:钙、镁、硫、铁的特点和作用。
2.3微量元素:锌、铜、锰、硼等的特点和作用。
3.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3.1有机肥料:堆肥、沼液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2矿质肥料:氮肥、磷肥、钾肥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3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锌肥、锰肥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土壤肥料的使用与工具4.1肥料的施用方法。
4.2肥料施用的工具:施肥机、喷雾器等。
4.3肥料施用的时机。
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1.1教师准备好教学用具:教材、实验装置、图片等。
1.2教师预习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3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
2.导入新知2.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土壤的特点和养分的重要性。
2.2提出问题:你知道土壤的组成和养分有哪些吗?2.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补充完整。
3.知识讲解3.1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3.2土壤中的养分及其特点。
3.3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3.4土壤肥料的使用与工具。
4.实验展示4.1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肥料进行实验展示。
4.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解释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小结归纳5.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5.2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6.课堂练习6.1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6.2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解和应用。
7.拓展延伸7.1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材料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Guo Ge Tech教师所在系:农学系讲授课程:土壤肥料学教师姓名:桂枝教师职称:讲师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制天津农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土壤肥料学学 分1总学时: 学时 讲 课: 学时 上 机: 学时 实 验: 28 学时 课程类别 (√ ) 理论课( ) 公共课( ) 必 修 课( ) 实验课(√ ) 专业课( ) 院级任选课( )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专业园艺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有关土壤、肥料和植物样品常用分析项目的分析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对有效磷、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等概念的理解;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导率仪、索氏脂肪提取器等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各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滴定中点的把握、指示剂的选用。
教材和参考书《土壤肥料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学实验指导》《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讲义》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2 周 1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和保存课时 3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野外认土、采样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过程中任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均一性。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二、学生课前准备对农学、土壤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讲解野外采样、认土的要求、注意事项;然后在野外讲究土壤剖面的的挖掘与观察描述;最后学生练习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写实验报告:实验项目题目;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内容步骤(简写);实验注意事项(重点,包括实验操作中关键环节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学生了解土壤的关键一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形成、发展及研究。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3 周2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二土壤有效磷的测定课时 3 教学目的掌握常用的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滤液要求无色透明溶液,。
课程名称 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4 周 3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 名称 实验三 土壤pH 值的测定(电位法)课 时3教学目的 掌握土壤pH 值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 酸度计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用一点标定法测定中性溶液的pH 值教学重点由于土壤浸出液中磷的浓度很低,须用灵敏的钼蓝法比色测定。
本实验所采用的钼蓝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定容前要彻底排净CO 2。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土壤中磷的存在形式,有效磷的特点。
二、学生课前准备回忆理论课上有关磷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讲授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然后讲授土壤有效磷测定步骤(称土;滴加浸提剂;振荡;过滤;显色、定容;测定、计算),最后讲授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四、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实验项目题目;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步骤(简写);实验结果分析(重点,要求包括原始数据和整理后的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注意事项(重点,包括实验操作中关键环节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土壤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化学课中是怎样定义pH值的二、学生课前准备对农学、土壤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三、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讲授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然后讲授土壤pH测定步骤(称土、加浸提剂、振荡或搅拌、静置、测定);最后结合酸度计使用讲授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四、课后作业写实验报告:实验项目题目;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步骤(简写);实验结果分析(重点,要求包括原始数据和整理后的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注意事项(重点,包括实验操作中关键环节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土壤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4 周 4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四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课时 3 教学目的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电导率仪的调零和校准教学难点电导率仪的调零和校准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导设计半透膜的原理,电流和电压的形成。
二、学生课前准备对农学、土壤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三、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讲授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然后讲授土壤pH测定步骤(称土、加浸提剂、振荡或搅拌、静置、测定、计算,同时做标准曲线和空白实验);最后结合电导率仪使用讲授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四、课后作业实验报告首先讲授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然后讲授土壤pH测定步骤(称土、加浸提剂、振荡或搅拌、静置、测定、计算,同时做标准曲线和空白实验);最后结合电导率仪使用讲授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土壤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5 周 5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五作物、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课时 3 教学目的掌握采集和制备作物和肥料样品的方法,了解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怎样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均一性。
教学难点怎样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均一性。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导设计让学生回忆土壤样品采集过程的步骤和过程。
二、学生课前准备对作物和肥料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三、课堂教学过程给学生教授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植物样品的水分测定、肥料样品的采集目的、意义、原理。
四、课后作业回答问题:作物和肥料样品在采集和制备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作物和土壤样品在测定水分时有何不同?肥料水分的测定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肥料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6 周 6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六铵态氮肥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课时 3 教学目的掌握甲醛法测定铵态氮肥含氮量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在铵态氮肥与甲醛发生反应前必须先将它们分别调节到中性。
教学难点滴定终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导课程名称 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6 周 7 次 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 名称 实验七 尿素中缩二脲的测定(铜盐比色法)课 时3教学目的 进一步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导设计回忆中和反应。
二、学生课前准备初步了解铵态氮肥的特点。
三、课堂教学过程给学生讲授甲醛法测定含氮量的目的、意义、原理,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 实验报告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肥料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
设计让学生回忆尿素的用途,可用于叶面喷施,此时缩二脲含量高会对植物有害。
二、学生课前准备对尿素的特点有所了解。
三、课堂教学过程给学生讲授缩二脲的测定方法,加深学生对目的、意义、原理的了解。
四、课后作业写实验报告:实验项目题目;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步骤(简写);实验结果分析(重点,要求包括原始数据和整理后的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注意事项(重点,包括实验操作中关键环节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土壤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7 周8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八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课时 3教学目的掌握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方法,了解测定土壤样品和肥料样品中有效磷的方法的异同。
教学重点有效磷的特性与选用柠檬酸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弃去出滤液。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让学生回忆磷肥的3种形态,有效磷的组成和特点。
二、学生课前准备对磷肥的性质、特点有所了解。
三、课堂教学过程给学生讲授有效磷的测定目的、意义、原理,加深学生对原理及过程的了解。
四、课后作业写实验报告:实验项目题目;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步骤(简写);实验结果分析(重点,要求包括原始数据和整理后的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注意事项(重点,包括实验操作中关键环节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土壤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8 周9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章(节)名称实验九植物粗脂肪的测定索氏残余法(纸包失重法)课时 4教学目的掌握用纸包失重法测定植物粗脂肪的方法。
教学重点索氏脂肪浸提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索氏脂肪浸提器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让学生回忆磷肥的3种形态,有效磷的组成和特点。
二、学生课前准备对磷肥的性质、特点有所了解。
三、课堂教学过程给学生讲授粗脂肪的测定目的、意义、原理,加深学生对粗脂肪测定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写实验报告:实验项目题目;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步骤(简写);实验结果分析(重点,要求包括原始数据和整理后的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注意事项(重点,包括实验操作中关键环节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记本次实验课是肥料分析中重要的定量化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