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临床免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编号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

基本课题:第十章临床免疫

教学目标:1.复述超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各型的同义名称。(重点)2.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特点及常见疾病。(重点、

难点)

3.列出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认识I型超敏反应的临床

表现。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1.什么叫先天性免疫? 4

2.什么叫获得性免疫?

第十章临床免疫

第一节超敏反应举例说明超敏反应概念。10

一、I型超敏反应20

(一)参与反应的主要成

分和细胞强调各成分的作用。

(二)发生机理利用挂图、板图形象描述。

(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

敏反应性疾病重点介绍全身性过敏反应。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

治原则简介。

二、II型超敏反应20

(一)发生机制师生共同分析其机理。

(二)临床常见的II型请学生根据机理分析

超敏反应性疾病常见疾病。

三、III型超敏反应1.教师绘图说明中等大20

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利用挂图说明发生机制。

四、IV型超敏反应从细胞免疫引入。20

小结:1.如果把A型人的血输入到B型人体内会发生什么结 4 果?分析其机理。

2.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说明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及常见疾病。

预习:第十一章免疫学应用

课后分析

第十七章临床免疫

第一节超敏反应

概念: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为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根据发生的机制分为四型:I型、II型、III型和IV型变态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

概念:抗原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特异性IgE结合,促使该细胞释放介质引起的病理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变应原

2.Ab:IgE

3.参与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

(二)发生机理

1.致敏阶段:

变应原——→机体——→IgE

IgE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的Fc受体结合,此时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1)变应原:种类繁多,如动物蛋白、药物、化学物质等。

(2)抗体:IgE抗体。

IgE的合成受下列因素的调节:

①抗原的性质及进入机体的途径:植物花粉、马血清、某些药物容易诱导IgE的产生,可能与抗原本身的特性有关;一般抗原从粘膜进入机体时较易诱发IgE的产生,而经注射进入机体则容易诱发IgG的产生。

②遗传因素:

③T H细胞和细胞因子:T H2分泌产生IL-4促进IgE的合成;而T H1分泌IFN-γ抑制IgE的合成。

④IgEFc受体:

2.发敏阶段:

同种变应原+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激活,介质释放。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当抗原与吸附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并形成桥联后,激活G蛋白并活化膜磷酯酶C,催化PIP2分解成IP3和DAG。

(2)生物活性介质:

颗粒内介质: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因子。

新合成介质:LTS、PG、PAF等。

这些活性物质作用于相应的效应器官,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上是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粘膜腺体分泌,局部有以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常见)

①变应原:

青霉素分子

青霉素制剂青霉素部分降解产物均为半抗原

②致敏过程:一般不明显。如曾使用污染了青霉素的注射器;皮肤接触过青霉素降解物;由空气吸入过青霉素孢子。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再次给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动物免疫血清时可引起。

2.呼吸道过敏反应:

变应原: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

表现: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

变应原:鱼、虾、蛋等食物。

表现: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

变应原:食物、药物、花粉、肠道寄生虫等。

表现:荨麻疹、湿疹和血管性水肿。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寻找变应原、避免与变应原接触。

2.脱敏疗法和减敏疗法:

脱敏疗法:小剂量、短时间、连续多次注射方法。

减敏疗法:以小剂量变应原间隔一周左右多次反复皮下注射。

二、II型超敏反应

概念:是抗体和位于细胞表面的相应变应原结合,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造成靶细胞损伤,所以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1.抗原:

(1)同种异体抗原:如ABO、Rh等血型抗原。

(2)自身细胞或组织成分:

(3)吸附于机体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2.抗体:主要为IgG、IgM。

3.组织或细胞损伤的机制:

(1)激活补体使靶细胞破裂。

(2)调理促吞噬使用。

(3)通过NK细胞的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

(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参与的抗原:血型抗原参与的抗体:IgM 如:A型血——→B型人体内,结果红细胞溶解。

2.新生儿溶血症:

多发生与母亲Rh-,胎儿为Rh+的新生儿。

第一胎Rh+RBC——→母体——→抗Rh抗体

第二胎Rh+RBC+抗Rh抗体——→新生儿溶血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1)药物半Ag—→

(2)药物半Ag+体内Pr(血浆蛋白)→相应Ab+药物半Ag

└——————————————┘

——→IC——→靶细胞——→溶细胞

三、III型超敏反应

概念:是可溶性抗原进入机体,与体内相应抗体(IgG、IgM或IgA)结

再次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