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黄帝内经_悟中医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科技纵横2012年(第41卷)第3期医药卫生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通过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全面地调摄形与神,以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1]。故认真学习《黄帝内经》,究其理论,悟中医养生之道。

1顺四时以养生

中医养生学起源《内经》,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医养生学体系,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素问》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节制房事”、“劳逸适度”、“保精宁神”等理论是中医养生立论之准绳。

人始于自然,从于自然,终于自然,本为自然。中医学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皆说明人是整体的、人与自然是不能分割的。

凡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是说,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运动的结果,不仅影响着自然界,同时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是谓得道。”,强调“善养生者必于藏”、“顺四时而适寒暑”,要“服天气,而通神明”。这是说人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

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养生要顺应四时,适应自然,外避邪气,要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应天养生。

2调摄情志以养生

保持乐观的情怀是保持健康实现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乐观能使人体气血调顺,五脏安和,精神内守,从而保持身心安健,要活到百岁的长寿也就不难了;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思想清静,神志安宁,知足而少欲望,是养生的重要秘笈。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真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与人体精神因素的密切关联,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从而使思想清净,情志畅达,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排解,收敛神气,以避肃杀之气,适应容平之气;同时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有利于气机的通泄,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另外,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亦有其一定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故要正确看待世间的人和事,真正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只有这样,才能摒弃不利于人体的悲恐忧怒等不良的精神情志,从而保持

读《黄帝内经》,悟中医养生之道

张克伦,陈洁

(榆中县中医院,甘肃兰州730100)

摘要:《黄帝内经》由阴阳范畴形成的阴阳学说构筑了中医辩证逻辑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认为阴平

阳秘是机体最佳的稳态,通过调理阴阳达到机体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与健康。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平衡;养生

155

2012年(第41卷)第3期甘肃科技纵横医药卫生

心境愉悦,神气和畅,形体健壮而享尽天年。

3调摄起居以养生

3.1起居有常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乃至一日之内,均存在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人无时不受这种变化规律的影响,也形成了人体自身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们的起居作息必须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不断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方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冬季,是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养生则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起居调养强调了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3.2四时调神

天人相应论丛生了顺时养生的理论。《灵枢·本神篇》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肪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说明顺时养生要求起居也要适应气候变化,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并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3.3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不妄作劳是养生的关键。劳逸之间又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人体的生理需要。养生应当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形神共养,过度劳作,有损健康;过度安逸,同样也违背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要求人们有劳有逸,以“形劳而不

倦”为标准,如“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云。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保养神气,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明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即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如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平衡。

3.4节欲保精

历代医家无不强调节欲惜精。肾精是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人体的精华,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素问·上古天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而肾中精气多欲则伤精,必致亏虚,故须节欲以安精神,慎房事,以维先天自能尽终其天年,因此在养生中要特别注意调解情欲,保养肾精。

4饮食调养以养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观点,是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4.1辨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故饮食调养要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使阴平阳秘。

4.2平衡膳食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骨空论》曰:“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素问·藏气法时论》亦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下转143页)

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