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著作读书笔记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篇1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
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
当然没那么多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
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
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
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
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
关于政治的读书笔记
关于政治的读书笔记【篇一:《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作者是肯尼斯华尔兹,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现实主义学派的确立。
书中,作者首先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什么是理论?”并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最后又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作者首先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就导致了理论的瑕疵与缺陷。
作者所认为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
一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和可测量。
“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
作者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到的所谓的理论其实质仅仅是规律。
因此作者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而将这些片段相加并不能给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因为要被认知的课题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
同时,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
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关于检验理论的方法程序上,作者在给出检验程序的同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要用足够清晰可信的方式来发现和表述理论,以使检验值得进行。
而国际政治领域内现实却是很少有理论能够清晰并符合逻辑地定义其术语,指明各理论变量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作者认为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
作者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
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论检验程序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也就是说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性的理论而不是政治性的理论,而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论和资本主义灭亡论根植在其经济理论之上,从而也就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着我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书里讲了好多朝代的故事呢。
比如说汉朝,那时候当官可不简单,要靠别人推荐。
就像我们班选班长,如果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那被推荐的同学肯定得表现特别好才行。
汉朝就是这样,能被推荐当官的人,都得有真本事、好品德。
还有唐朝,唐朝可厉害啦!他们的考试制度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当官,为国家做事。
这就好像我们参加比赛,只要努力准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有可能得奖。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办法来管理国家,就像我们做游戏也有不同的规则一样。
古代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想了好多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我也要好好学习,变得像他们一样聪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二)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感受。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宋朝。
宋朝的时候,军队的管理和以前不太一样。
皇帝怕将军权力太大造反,就经常换将军,结果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
这就好比我们踢足球,总是不停地换队长,大家都不知道听谁的,那肯定踢不好球呀!还有明朝,明朝废除了丞相,皇帝一个人要管好多事情,累得不行。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班没有了班长,老师什么都要自己管,那得多辛苦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三)小朋友们好呀!我读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感觉收获满满,现在就来和你们说一说。
书里讲了很多朝代的政治制度,比如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实行了郡县制,把国家分成好多小块,派官员去管理。
这就像我们把教室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这样管理起来就更方便啦。
再说说清朝,清朝有很多严格的规矩,官员们都要遵守。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一样,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批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四)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很厉害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对政治现象的洞察,让我深受启发。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
他认为人类具有合群的本性,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将其与人类的本质需求紧密相连。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城邦是自然的产物,是由家庭、村落逐步发展而来。
城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以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为导向。
亚里士多德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的政体形式。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认为每种政体都有其优点和缺陷,而且政体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是否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例如,君主政体如果统治者公正贤明,能够为民众谋福祉,那就是好的政体;反之,如果统治者只为自己的私利,就会沦为僭主政体。
这种对政体的分类和评价,为我们思考政治制度的优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论述政治权力的分配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能够平衡贫富两端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如何培育和壮大中产阶级,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一种没有感情、不会偏私的准则,能够保证公正和公平。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的基石。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到了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城邦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育,公民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积极参与到城邦的政治生活中。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公民。
《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被誉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观点,对君主的统治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君主为了维护统治和获取权力可以采取的手段。
他认为,君主不必总是遵循道德规范,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使用欺诈、暴力等不道德的手段。
这种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因为传统观念中,君主应该是道德的楷模。
然而,马基雅维利却指出,在政治的舞台上,过于拘泥于道德往往会导致失败。
马基雅维利强调了君主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
实力不仅包括军事力量,还包括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
一个软弱的君主很容易被推翻,而强大的君主则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
他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力,既要让人民畏惧,又要让他们敬爱。
畏惧可以通过严厉的惩罚来实现,敬爱则可以通过给予恩惠和展现公正来获得。
但在两者之间,马基雅维利更倾向于让人民畏惧,因为他认为,人们对于恐惧的记忆往往比对于恩惠的记忆更深刻。
书中还提到了君主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策略。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保持警惕,不能轻易相信其他国家的承诺。
在国际舞台上,利益是永恒的主题,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基于利益的权衡。
因此,君主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看清其他国家的真实意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他还指出,君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结盟,但这种结盟必须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出于情感或者道德的考量。
关于君主的用人之道,马基雅维利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君主应该善于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应该仅仅看重他们的出身或者地位。
同时,君主也要对臣下保持一定的控制,防止他们权力过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对于那些忠诚且有能力的臣子,君主应该给予奖励和重用;而对于那些不忠或者无能的臣子,则应该坚决予以铲除。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君主论》中的观点视为绝对的真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3000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本经典著作,他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得失。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的。
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看,虽然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是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的。
同时,各个朝代也都有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官员的腐败、权力的争斗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钱穆先生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其核心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则是由科举制度来完成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新,它不仅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也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
此外,钱穆先生还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例如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官员的腐败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最后,钱穆先生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得失,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建议。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他也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政治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钱穆先生的学术造诣和人文精神。
他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历史视角。
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建议。
我认为这些经验和建议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大一政治课读书笔记摘抄
大一政治课读书笔记摘抄在大一的政治课上,我们阅读了多本与政治学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政治学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些书籍中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1. 政治的本质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
在《政治学原理》一书中,作者强调了权力在政治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
2. 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和决策过程的透明性。
通过阅读《民主的细节》,我了解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
3. 政治哲学探讨了政治行为的道德基础。
在《政治哲学导论》中,作者讨论了正义、自由和平等等概念,以及它们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
4. 政治制度的设计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制度比较》一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制度,分析了制度如何影响国家的治理效率和公民的生活质量。
5. 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我学习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视角,以及它们对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
6. 政治经济学探讨了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政治决策和政策。
《政治经济学基础》一书分析了市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和政治稳定。
7.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行为和社会态度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中,作者探讨了文化价值观、信仰和传统如何塑造政治偏好和行为模式。
8. 政治发展是研究政治体系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
《政治发展与变迁》一书通过历史和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体系的变迁路径。
9. 政治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政治环境中的心理过程。
《政治心理学》一书讨论了认知偏差、情感和动机如何影响政治态度和行为。
10. 政治沟通是政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在《政治沟通与公共政策》中,我学习了媒体、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政治议程和政策结果。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君主论>的读书笔记》《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这本著作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初读《君主论》,便能感受到马基雅维利独特而犀利的视角。
他摆脱了传统道德观念对政治的束缚,以一种极为现实和务实的态度来探讨君主如何获取和维持权力。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强调了君主应当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他认为,君主不必总是以善良和道德的形象示人,为了维护统治和国家的利益,有时需要采取一些残酷和不道德的手段。
这种观点在当时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冲击性的,因为传统观念中,君主往往被视为道德的楷模。
然而,马基雅维利指出,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仅仅依靠道德是远远不够的,君主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例如,他提到君主在必要时应当善于运用欺骗和伪装。
这并不是说君主应该毫无诚信可言,而是在面对危险和敌人时,通过巧妙的伪装来保护自己和国家的利益。
这种观点看似违背了道德原则,但从政治现实的角度来看,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在充满尔虞我诈的政治舞台上,过于天真和诚实的君主很可能会被对手所利用和击败。
马基雅维利还着重论述了君主如何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当拥有强大的军队,因为军队是维护统治的根本保障。
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支持的君主,其地位是岌岌可危的。
同时,君主应当善于运用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他还强调了君主对臣民的控制和管理。
君主需要了解臣民的心理和需求,通过适当的手段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忠诚。
书中提到的关于君主与大臣关系的观点也令人深思。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当谨慎地选择大臣,并对他们保持一定的监督和控制。
大臣应当是忠诚而有能力的,但君主不能完全依赖他们,必须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权。
这种对权力制衡和监督的思考,即使在现代政治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对于《君主论》的观点,也存在着不少争议。
有人批评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过于功利和冷酷,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价值。
国家间政治权力与和平读书笔记
在阅读《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的过程中,我深感汉斯·摩根索这位现实主义大师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厚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对权力与和平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解读。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的读书笔记。
首先,本书的主题聚焦于国家间政治的权力与和平问题。
这可以说是对国际关系领域中两个核心方面的深入探索。
摩根索以他独特的视角,将权力与和平看作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互为因果的。
他强调了权力斗争在国际政治中的不可避免性,认为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和实力不均等使得权力斗争成为常态。
然而,他也指出了避免权力斗争升级为战争,实现并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在阐述他的观点时,摩根索采用了严格的分析法。
他以权力作为最基本的自变量,来解释国家间的关系。
他提出,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权力膨胀,将引发该国的扩张野心,这是“国际政治铁的规律”。
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容易演变为战争。
然而,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国家需要寻求实现普遍的和平。
为此,摩根索提出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均势、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等手段限制国家权力;二是通过改造国际环境来实现和平。
在书中,摩根索提出了现实主义六原则,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这些原则是:1. 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2. 国家是国际政治中的基本单位;3. 国家间的竞争是基本的互动方式;4. 权力界定利益;5. 现实主义寻求和平;6. 政治受到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双重影响。
这些原则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为我们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总结本书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可以看到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不仅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还为寻求世界和平的途径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他的理论框架清晰、全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平衡和制约至关重要。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是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一部政治学的科研专著。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中国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我们国关学子研究、学习外国政治必不可少的相关教材之一。
这本书作为大二的课程教材,在学习之后,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第一,从本书的内容看,作者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政府运作中的角色,立法与监督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与限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权力结构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不同的行为模式,作为“非政府政治”的国家——社会关系,统治结构中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
第二,从本书的结构看,作者运用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把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程序介绍给读者。
全书既包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追踪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有静态的制度描述,又有动态的过程分析,且穿插了不少经典案例,资料丰富、条理分明、论述精确,是全面、动态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入门之作。
第三,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详尽描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尤其是被大部分政治学研究者忽略的归口管理体制;他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这一章节,提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了行政改革的口号;对政府与政治制度的优点缺陷分析得当而精彩。
二、从本书的内容、结构与亮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在《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的后记中第一条写到:在教学、研究和对中国政治的观察过程中,作者深切体会到,写作中国政府类的著作或教科书,首先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中的角色的深度研究,否则,就很难把中国政府或中国政治交代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中国政府时,无论怎么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下功夫挖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都不为过。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创作的政治理论著作,他在书中指出,政治秩序是一种目标,而非现实。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 政治差距: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
- 政治动荡的原因: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
- 美国对外政策: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只关注经济差距而忽略了政治差距,这与美国历史经验的两个特点有关。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在社会变革中政治秩序的变化和影响,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佳作。
读罢此书,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书中分别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朝代的制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指出了其得失所在。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政府组织上颇有可取之处。
皇帝与宰相职权分明,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衡作用。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地方行政上,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汉代的选举制度,在初期的察举制下,固然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形成了门阀政治,阻塞了平民的上升通道。
唐代的政治制度,相较汉代更为完善和成熟。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分工合作。
科举制度的兴起,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
但唐代的军事制度,在前期的府兵制下,士兵既能务农又能作战,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
然而,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维持,改为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以防止武将专权。
在中央,通过增设官职、分散权力等方式,加强了皇权。
但这种过度集权的做法,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臃肿。
在地方上,宋代削弱了地方的权力,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使得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
宋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录取人数大幅增加,为文官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军事上的积弱,宋代始终面临着外部的威胁,最终被蒙古所灭。
明代的政治制度,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君主论》——政治学读书笔记
《君主论》——政治学读书笔记《君主论》——政治学读书笔记作者: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第一章:国家的不同类型1.1 君主制:国家领导者是一个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1.2 共和制:国家领导由一群人共同执掌,民主选举选出领导人。
第二章:君主的性质和权力2.1 君主的权力来源:通过继承、征服、选举等手段获得。
2.2 君主的性格特点:应该聪明、机智、果断,同时具备善于欺骗和统治的能力。
第三章:君主的政策和统治策略3.1 统治者与臣民的关系:君主应保持一定的亲和力,但也需要保持威严和权威。
3.2 统治者的军事策略:应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3.3 统治者的外交政策:应善于利用外交手腕,争取外部支持与合作。
3.4 统治者的内政措施:应实施公正与稳定的法律制度,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第四章:君主权力的维持与延续4.1 保持权力的方法:包括保持士兵和臣民的忠诚,掌握有效的情报,以及采取威慑和惩罚措施。
4.2 传承权力的策略:合理安排继承人,使之得到人民和贵族的支持。
附件:1.君主论原文2.君主论的相关批判和评论法律名词及注释:1.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权力由国家元首或君主掌握。
2.共和制:一种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一群人共同执掌,民主选举选出领导人。
3.继承:君主制中,国家权力通过家族血统传承给继承人。
4.征服:通过战争或政治手段占领他国并建立自己的统治。
5.选举:通过民主程序,选举出国家的领导人。
附件:1.《君主论》原文.pdf2.君主论评论与批判.docx3.附录: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简介.pdf。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
政治类读书笔记
政治类读书笔记【篇一:政治类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
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
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
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篇1标题:政治学读书笔记:从理论到实践背景介绍:《政治学》是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CharlesAlexisdeTocqueville)于1835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政治、社会和民主的著作。
这本书对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政治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供了对政治体制、权力、民主和人权等关键概念的深入探讨。
深入分析:德·托克维尔在《政治学》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政治权力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政治权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关键因素,而政治权力的分配则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民的权利。
在德·托克维尔看来,民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因为它们容易受到民粹主义和极端的威胁。
然而,他认为民主制度是最能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选择。
个人观点:我认为德·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他强调了政治权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民主制度的限制和风险。
在现代社会,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行使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我们需要反思现有的政治体制是否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制度。
对比与参照:与其他政治学家相比,德·托克维尔的观点更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后的政治变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和建议。
与此相反,其他一些政治学家可能更注重理论分析和抽象概念。
创作风格:德·托克维尔的写作风格清晰、简洁,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案例来解释复杂的观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他的写作风格使得《政治学》成为一本具有启发性和可读性的著作。
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政治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
它不仅提供了深入的学术探讨,还具有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德·托克维尔的观点和建议对于我们理解政治权力、民主制度和公民权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2《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政治学著作,它不仅是对政治的深刻研究,也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深入探索。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国际政治理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从国际政治的现实出发,探讨了国际政治的权力、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变动不居和暗藏的规律。
通过这本书,我逐渐认识到了国际政治的多层次性和互动性。
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等各个层面都在积极地参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塑造和改变着国际政治的格局。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政治理论的探讨,让我对国际政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和利益,自由主义注重市场和民主,而建构主义则关注社会建构和认同。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工具,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国际政治现实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本书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不仅影响着国家间的相互认知和互动,也决定着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角色。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文化因素的理解和控制,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的角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
例如,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在国际政治中,如何平衡权力和民主、利益和道义、竞争和合作等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促使我不断思考和探索。
总之,《国际政治理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国际政治的多层次性和互动性、权力的多元性和流动性、以及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这些思考和疑问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
读君主论的读书笔记摘抄
读君主论的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君主论》这本书时,我被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深刻见解和对权力政治的独到理解所吸引。
这本书是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提出了批判,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考。
以下是我读书时的一些笔记摘抄,它们反映了我对书中核心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马基雅维利在书中强调了君主的权力和统治艺术。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君主应该具备多种品质,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勇气、仁慈和残酷。
他指出,君主在必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采取残酷手段,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争议的,但它揭示了权力政治的现实性。
书中还提到了君主应该如何对待人民。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赢得人民的爱戴,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到畏惧。
他强调,人民的支持是君主权力的重要基础,但过度的仁慈可能会导致权力的丧失。
因此,君主在对待人民时应该既仁慈又严厉,以保持平衡。
此外,马基雅维利还讨论了君主应该如何管理国家。
他提倡君主应该亲自参与国家事务,而不是完全依赖于顾问和官员。
他认为,君主的直接参与能够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并防止权力被滥用。
他还强调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维护国家秩序和稳定的关键。
在对外政策方面,马基雅维利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而不是道德或情感。
他警告说,过分的理想主义可能会导致国家的衰弱和失败。
因此,君主应该在必要时采取灵活和务实的外交策略,以保护和扩大国家的利益。
《君主论》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争议的,但它们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的著作提醒我们,权力政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领域,需要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我对政治权力的本质和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类著作读书笔记
真实的情况是,中国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是在黑箱作业下做起来的。
这便于权钱交易,便于侵吞国有财产,致使国有财产大量流失。
尤其以建设为名,大搞圈地、圈钱,实际上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
这跟原苏联不同,他们是在现代民-主转型中改革的,是公开发股票,每人一份,虽也有贪污腐-败,但都受公开舆-论监督,又有多-党相互竞争,谁也不敢作得过分。
俄罗斯改革曾一度振动较大,但现在他们的经济也在高速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了,现代政治也转型了。
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苏联的私有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不管有多少问题,但毕竟是在有公共监督和民-主参与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那里,人民有发言权,有投票权,这就使得那里的改革——作为一个过程——具有一种基本的合法性。
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中国的改革完全排除了公共监督与民-主参与,等于是一场公开的大抢劫,所以它的结果就不可能被民众所承认,由此形成的财富分配格局也就不可能被民众所接受。
权贵们要抢走属于人民的财产,手里不拿着枪怎么行呢?所以我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持枪抢劫。
关于政治改革
短期内中共领导者不可能推行政治改革。
过去认为强人
邓-小-平走了,今后中央会有不同政见者出现,从而发生互相制约。
现在看来,这个看法错了。
一旦当政,都会形成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集团的既得利益,对外也就都一致起来。
因而,无论谁当政都会这样那样的要来维护这个体制。
中国模式的经济改革已经造就了一个紧密勾结的利益集团,就是一些受过西方民-主文明熏陶的留学人员也加入这个利益共同体,被权力化了,即所谓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形成三位一体。
正是这些利益集团是中国的改革深入不下去,同时也制约着国家的政策路线的走向,使之向着既得利益集团的方向发展。
关于中国的将来
照目前的方向继续走,首先会使整个社会腐-败下去,不得了,会使整个体制烂掉啦!再是贫富悬殊这样厉害,两极分化这样严重,广大人民群众能承受几十年吗?当政者不是采取疏通的办法给人们以希望,而是采取高压态势加剧矛盾,形成社会严重对立,这样能不反弹吗?遇有突发事件,就会发生社会爆炸。
假如中共凭藉高压成功地维持了政权的稳定,一方面通过时间使黑钱漂白,一方面使贫富差距有所缓和,那祇会使它对人权、民-主和正义等更加蔑视。
我们将面对一个更加自信因而更加骄横,并且更加强大的专制强权。
这样一个骄
横强大的专制政权必然对人类的自由与和平构成更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