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探析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探析作者:黄武彬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32期摘要:甲午战争以后,各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纷纷在华设厂,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最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
此后民初政权更迭频繁,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又陷入一片动荡。
正是在这种内外矛盾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开始寻找各种让中国富强的方法,各种思潮兴起,这其中就包括了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对实业救国的主张,张謇也有其自己独特的观点。
本文对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进行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原因;主张;观点一、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内涵实业救国论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议论。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級上层的代表人物。
在国内以张謇、汤震等为代表,在国外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张謇曾经说过:“实业在农工商,在大农大工大商。
”胜英曾经在自己的《实业救国悬谈》一文中指出:“夫实业者,国民资赖以生之物,而国家之血液营养也。
实业之兴衰,原为国民生计之舒渗所系,亦为国政隆污之所系,且即国命延促之所系。
”实业救国在本质上就是指通过振兴发展实业,提高国民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步建立起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来改变国家存在的贫困落后的局面。
实业救国思想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其思想源于“商战”思潮,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特点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
其一是,打破了传统重农抑商的模式,也和其他注重发展工商业、忽视农业的实业家不一样,张謇主张农工商并重;其二,张謇注重教育,认为实业、教育两者同为富强之大本,相辅相成。
(一)实业在农工商农工商关系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显性地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是孙中山在他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思想方法论,认为通过实业发展来救国。
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唐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唐山在20世纪初时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与此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也正处于危机之中,所以急需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挽救中国。
此时孙中山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引起了唐山的广泛关注。
在唐山,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开始从事实业,推动唐山的经济发展。
他们与国内外有经验的实业家进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外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他们也积极投资兴办工厂和企业,带动唐山和周边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在唐山的践行尝试中,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实践和验证。
唐山的工业产值逐渐增加,不仅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资源。
唐山的实业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之一。
唐山的实业救国尝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由于当时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因此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唐山的实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孙中山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备,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工业发展以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
基于工业发展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对于推动唐山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唐山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唐山的实业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样本,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以实业家的身份探索救国之路, 实业救国 自然为重点。历史上的救 国之路,实业救国虽是主线,但实 业家们做过的、能做的都不仅仅限 于此。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便希 望 以实业家的身份再寻救国之路。
实业救国思想产生时期 19C中期--19C末期) 中期--19C末期 (19C中期--19C末期)
以实业救国为主要救国 措施的发展时期 1895--1918) --1918 (1895--1918)
局限性 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的思想难以触动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科举制瓦解后难以调动广大人民学习的积 科举制瓦解后难以调动广大人民学习的积 极性, 极性,要吸引更多的群众主动学习 3.群众普遍识字比例小,不利于文化思想的 群众普遍识字比例小, 群众普遍识字比例小 传播 4.科举制瓦解,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 科举制瓦解,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 科举制瓦解 但在办学校方面缺少经验, 但在办学校方面缺少经验,难以摸索教育发 展的方向
政治
1.抓住政府支持并开始发展实业的契机。 1.抓住政府支持并开始发展实业的契机。 抓住政府支持并开始发展实业的契机 清政府、袁世凯) (清政府、袁世凯) 2.商官利用政治实权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方针 措施。 商官利用政治实权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方针、 2.商官利用政治实权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方针、措施。 以滦制开、 国家、私人资本协调发展) (周学熙 以滦制开、张静江 国家、私人资本协调发展) 3.积极谋取政治地位 与统治阶级搞好关系。 积极谋取政治地位, 3.积极谋取政治地位,与统治阶级搞好关系。 周学熙、张謇) (周学熙、张謇) 局限性 1.当时政府皆以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 当时政府皆以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 1.当时政府皆以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与民资发展的经济基础 所需的上层建筑不符(无法改变) 所需的上层建筑不符(无法改变) 2.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封建主义、 2.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国不强 则商不立(历史的客观局限) 则商不立(历史的客观局限) 过度依赖封建统治者 3.过度依赖封建统治者,缺乏独立发展能力以至于政府倒台后, 3.过度依赖封建统治者,缺乏独立发展能力以至于政府倒台后, 企业便迅速垮台。(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尝试逐渐脱离政治 企业便迅速垮台。(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尝试逐渐脱离政治 而自行运转) 而自行运转)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虞和平一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实业救国实践
实业救国实践实业救国实践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危局,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倡导发展工商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这一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实业救国实践。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由于清政府萎靡不振、官僚腐败、军队衰弱等原因,列强在中国建立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主权和领土。
此时期间,中国社会普遍贫困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农业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滞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实业救国”,提出发展工商业是挽救国家危局的关键所在。
倡导者孙中山: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也是实业救国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认为,发展工商业是挽救国家危局的必经之路。
李鸿章:李鸿章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实业救国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曾多次提出发展工商业、加强海军建设等建议,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张謇是清朝末年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他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南洋公学(后改名为南洋大学),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思想的人才。
他还积极投资兴办企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实践民族工商会:1897年,民族工商会成立于上海。
该组织旨在促进中国工商业发展和提高民族经济地位。
它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开展宣传等方式推动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
南洋公学:1896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南洋公学。
这所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思想和技能的人才,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业家:在实业救国运动中,一批有识之士积极投资兴办企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例如,刘铭传在天津创办了“大同洋行”,从事纺织品、机器、轮船等多个行业;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华东纺织公司”,成为当地最大的纺织企业。
影响实业救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摘要:中国的古代国家一直坚持着农本商末, 在鸦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产生了一股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
在这股思潮中,一反前代的观念,发展民族工商业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举动。
中国开始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但作为一种思想倾向,实业救国的观念早在此之前已经出现。
早期改良派反对西方的侵略,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
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等。
关键词:实业救国一、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9世纪70年代,在备尝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平等条约为前导、以雄厚资金为后盾的倾轧压制之苦,又受到清政府封建政策的阻挠。
《马关条约》签定后,帝国主义在商品输出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天朝上国”威严扫地,中国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开始饱尝西方列强的凌辱。
爱国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辱。
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关条约〉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成为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契机。
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1. 引言1.1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提出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成立光复会时的初步构想。
在这一时期,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国家经济贫弱和国民生活贫困造成的,因此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孙中山强调要发展实业,创造工业、商业财富来振兴国家,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业兴国,才能让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
孙中山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强调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推动工业化进程,改善国民经济和民生状况。
孙中山认为,实业是国家兴旺的基础,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强盛,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康与幸福。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孙中山的思想逐渐在各地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引入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是20世纪初期中国伟大政治家孙中山提出的一种民族复兴思想,主张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许多地方也纷纷开始尝试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在唐山,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当时的唐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
唐山的企业家们纷纷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开始投资兴办工厂,引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一些爱国商人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当地的贫困群众。
这些举措不仅为唐山的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
通过这些实际行动,唐山人民逐渐意识到了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重要性,开始认识到发展实业对国家的兴旺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山的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尝试成为了当时中国其他地区的借鉴和激励,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唐山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尝试在唐山,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和“实业救国”的重要思想,指出了发展工业、振兴民族的道路。
唐山作为河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也是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践行者之一。
在唐山,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实践和影响,对当地工业发展和民族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有了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的发展。
但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落后导致了唐山工业的衰退。
唐山的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来振兴。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提出,为唐山的工业振兴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孙中山认为,“实业兴邦”是振兴国家的根本途径。
在他的思想中,实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石,通过发展实业,国家才能获得财富和实力。
他提倡发展工业,提高民族经济实力,从而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在唐山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实践。
在唐山,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者包括了一批有识之士和实业家。
他们秉承孙中山的思想,投身于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他们发起了一系列工业项目,包括钢铁、煤炭、机械等领域。
他们在实业界、政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宣传和倡导,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于工业发展的事业中来。
在唐山的实际践行中,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唐山的工业产值和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通过一系列的工业项目,唐山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对当地的工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工业家和实业家,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传播和实践,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唐山的践行经验和成果,为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在唐山的实际践行中,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认为
通过发展实业可以振兴国家,拯救中国。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尝试在中国各地都有,其中唐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地点。
唐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正是一个适合实施实业救国
政策的地方。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体现在对工业的发展上。
他鼓励投资兴办实业,推动唐山的工业化进程。
在唐山成立了多个实业公司,包括煤矿、电力、钢铁等行业,带
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还倡导工业提高国防实力,为国家的安全做出贡献。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还体现在社会改革方面。
他倡导农民转变为工人,提高生产力和社会地位。
在唐山,他推动土地改革,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获得
更多的收益。
他还提倡工人享有合理的工资和劳动条件,保障工人的权益,改善工人生
活。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山的实业化进程
加快,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工业基地。
孙中山倡导的教育工业化推动了当
地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唐山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社会改革也使唐山的农民和工人获得更
好的生活和权益保障。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教育提升和社会改革产生
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理念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下的实业发展提供了
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伟大领袖,他的实业救国思想是他对中国现代化和国家富强的追求。
在唐山,这一思想得到了一些人的尝试和践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
唐山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人阶级的觉醒与组织起来的意识形态非常高。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理念与工人阶级的目标有共同之处,他们一直在追求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
唐山的工人阶级成为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工人们通过组织工会、罢工和示威等方式,争取权益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唐山还涌现出了许多实业家,他们深受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于振兴中国的工商业。
这些实业家倡导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方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他们积极投资兴办各种工厂和企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唐山的实业救国尝试还得到了孙中山本人的亲自支持和鼓励。
孙中山多次到访唐山,并在这里发表了许多演讲,宣传实业救国的理念。
他鼓励当地实业家和工人阶级奋起图强,共同为中国现代化做出贡献。
孙中山的亲临唐山对当地实业救国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到实业救国的行动中。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影响。
在唐山的劳动者和工商业者身上,实业救国的理念得到普及和践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唐山的实业发展方面,孙中山的思想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提升了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在全国范围内,唐山的实业救国尝试也成为了其他地方的榜样和参考,为中国实业救国运动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在推动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起来的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当地的实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唐山的实业救国尝试为全国范围内的实业救国运动树立了榜样,对中国的近代化和国家富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救民的方案
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救民的方案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救民的方案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贫困与落后,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为了振兴国家,许多先进的思想家、学者和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救民的方案,通过发展工业和推动现代化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社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主题,并展示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案。
一、背景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危机。
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状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局限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人民在深受苦难的逐渐认识到新兴的实业文化可能成为救国救民的道路。
二、方案一:梁启超的个体经济主义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实业家。
他提出了以发展个体经济为主要方向的救国救民理念。
梁启超认为,个体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通过激发个人劳动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可以实现国家的振兴。
他主张“知识厚、德高、业精”的个体实业家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个体主义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倡导了农民和工人群体走上了创业与自力更生的道路。
三、方案二:张謇的铁路事业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他深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发展铁路事业来振兴中国。
他斥资创办上海浦东机器厂,力求自主发展铁路设备制造业,同时推动修建铁路线路。
张謇认为铁路的建设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并能缩短地域之间的距离,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的铁路事业方案被广泛认可,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方案三:宋教仁和钢铁工业的发展宋教仁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他认识到工业的发展对于振兴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钢铁工业。
宋教仁在德国进行了学习,学习了现代工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国后创办了最早的钢铁公司,并积极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通过他的努力,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逐渐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近代知识界实业救国思辨与实践
近代知识界实业救国思辨与实践作者:刘中猛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达发展国民经济、谋求国家富强之目的。
知识界为实业救国活动的积极参与力量,或著文立说探索思辨,主张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宣扬实业为立国之根本,给实业振兴大造舆论;或投身创办和参加实业学会,开办公司,投资矿产等具体实业实践。
近代知识界的实业救国活动与实业界相呼应,已非古代社会垦荒和奖励耕织等恢复与发展经济措施的复现,而是改变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追求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关键词:知识界;实业救国;思辨;实践;苏籍报人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2-0085-06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学界研究多集于兴起原因、影响等方面及张之洞、张謇、孙中山、马寅初等个案,认为其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达发展国民经济、谋求国家富强之目的。
知识界是实业救国活动的积极参与力量,他们与实业界相呼应,或著文主张改变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宣扬实业为立国之根本,给实业振兴大造舆论;或投身创办、参加实业学会、开办公司、投资矿产等实业实践,有的还成为近代著名实业家。
江苏为近代报业发达的省份,王韬、罗振玉、蒋黼、朱祖荣、包天笑、陈去病、汪文博和曾朴等诸多知识分子投身其中①,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报人群体。
他们在报刊创办、编辑和新闻采访等报业活动之外,以手中报刊为平台,传播农工商知识,疾呼实业救国,并参加工商企业的创办与经营,成为近代知识界主张实业救国的代表性群体之一。
本文拟以清末民初苏籍报人为例,考察这一时期知识界的实业救国活动,揭橥其探索救国道路的不懈努力和历史功绩。
一实业思辨振兴实业、富民强国、抵制外来经济入侵是近代知识界发出的重要声音。
这股实业救国思潮萌发于鸦片战争后,面临日益严峻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与一些士大夫和官僚目光仅停留在西方“船坚炮利”上不同,冯桂芬、王韬、马建忠和郑观应等人已触及到背后较深层面的经济因素。
浅谈实业救国思潮
浅谈实业救国思潮浅谈实业救国思潮1840年中国南大门的一声炮响,打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使中国长期的积贫积弱与尖锐矛盾一并爆发。
从此,神州大地不再安宁。
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发起猛烈侵略,它们在争相瓜分中国的同时,对中国输出商品乃至资本。
然而,在此危急之下,转机也悄然萌生。
面对着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状况,愤怒着列强在中国牟取的巨额利润,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之思想。
纵使前路茫茫,他们却仍孜孜探索——实业救国思潮始于洋务运动,兴于民族资本主义浪潮。
它在每一次列强的猛烈打击下,仍曲折顽强地向前发展。
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对中国的近现代历程有着重要意义。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士大夫阶级为维持清朝封建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派遣第一批留学学生。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
就这样,一群蓄发留须,之乎者也的士大夫开始创办铁厂、船厂、军用器械厂。
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给民族工商业带来了契机。
它给民族工商业做了示范,带来技术和人才。
洋务运动30年时间,民族工商业也逐渐发展。
至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取得了初步发展,在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较大的民族实业。
而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进一步对中国输出资本。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张謇、荣氏兄弟等一批忧国忧民之士积极探索实业救国之路。
他们兴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实业。
“实业救国”在民族工商业者的推动下,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思潮。
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对比,他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斗争。
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
到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实业救国思潮愈演愈烈。
参与者从民主工商业者扩大到了普通民众。
国家的鼓励,民众的支持,实业家经验的积累,实业理论的逐渐丰富(如国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使实业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
2)军事工业而建立民用企业 李鸿章命浙江
漕运局总办海云委员朱其昂拟定轮船招商章程, 上海设局招商,集得私人资本73万多两,再由海 关拨款190多万两,购买外国轮船成立了轮船招
商局,属官督商办。李鸿章任命招商局总董(事)
唐廷枢,在直隶开平镇的唐山设“官督商办”开平
煤矿。
以张謇为代表主张以工业立国,建立 以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实业结构,并将其主 张概括为棉铁主义。
实业家
南 张 北 周 张 謇 ——
张謇,江苏南通人, 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 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 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 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 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 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 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 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 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 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 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 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 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
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
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 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 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 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 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 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 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在国内以张謇、 汤震等为代表,在国外以康有为、梁启超 等为代表。他们宣扬实业救国论,都具有 对抗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二、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时期
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 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
作者: 刘圣宜
出版物刊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98页
主题词: “实业救国”;张謇;发展实业;大生纱厂;清政府;振兴实业;君主立宪派;资本;民族资产阶级;通州
摘要: <正>张謇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资产阶级实业家、教育家、君主立宪派领袖而知名于世.在其一生的活动中,倡导并力行“实业救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近代思想史和经济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便通过张謇的思想和实践,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实业家探索救国之路
总说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划分时期原因实业救国思潮和实践发端于甲午战争之后
产生时期(19C中期~~19C末期)
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刺激。
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洋务运动进行。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
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等
王韬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
郑观应“商战”
马建忠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
局限性: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实业救国的思想倾向,提出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但较少实践。
且其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本质是为维护清政府统治。
此外,早期的的民族资本主义实业都带有很浓重的封建和官僚气息。
致使后期那些以实业家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不甘于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压迫,但也不得不依靠其生存发展,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举步维艰,无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发展时期(1895~~1918)
背景:
1.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4.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法令法规的保护。
③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感召。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代表人物:张謇荣氏兄弟周学熙张静江
经济
1.发展实业
1)创工厂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
弊端: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
改进措施:
积极发展轻工业,着眼于国计民生急需的加工业,如纺织、卷烟,榨油,制陶等。
注重原始资本的积累,为重工业发展提供经济条件。
(局限:洋货竞争激烈、战争不断)
以上海、广州、津京、重庆、武汉等工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为辐射源,积极向周边区域扩散(局限:封建主义压制,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层面,工业发展难以深入)
2)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资、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
不完善:忽视了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
措施: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实业家购买大面积土地,雇佣农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比如茶、桑蚕养殖)。
一方面经济作物可获取经济利益,尤其一战期间,茶、丝可贩卖到欧洲地区获取大量利润。
另一方面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开拓市场。
(局限:当时中国人民缺衣少食,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很难用大片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3)修水利(张静江疏导黄、淮、永定诸河;开发和兴办西北、湘鄂及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东方、北方大港以及创办模范灌溉区等。
)
4)发展交通(张静江杭江铁路、淮南铁路和江南铁路。
张謇大生轮船公司建设天生港及其码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
继续完善:在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时,兼顾到资源运输方面,即可减少运输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形成竞争优势。
(e.g.煤炭)
2.企业经营
(1)“大生模式”(以爱国爱民作为企业文化之灵魂,并在企业产权关系明晰、靠股份公司制兴办社会化大生产、建立公开严明而又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及劳动制度、重视市场营销的经营方针、实施重视人才开发与管理,重视新式教育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制度创新)
弊端:
经济教育社会事业“一揽子”推进(在实业这个“本”并没有完全牢固的时候,超越实业所能负担的限度发展教育和社会事业。
随意抽调大生企业的积累办他欲办的大量的事业,从而使大生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突进型”推进方式(无视经济原则,无视股东利益,导致股东的抵制,结果张謇只得以牺牲积累来保全继续实现激进主义的推进方式。
)
措施:
先着重发展实业,稳扎稳打,在不损害企业效益的情况下,创办教育
实事求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既立足于现实又考虑将来的建设(局限: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先进的思想宣传迫在眉睫、实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大批量专业人才,而当时中国劳动力市场极为匮乏更别说专业人才。
所以发展实业与开办教育之间的矛盾很难协调;三座大山压制;发展企业的时机--一战期间,失不再来。
)
(2)张静江强调办实业要自办,不借或少借外债,所需资金以发行公债、股票形式由民间筹集
(3)补充措施:
①实业家联合建立行业行规(加强行业间联系;统一同行经营标准;保护劳动者利益提出最低工资标准)(局限:公司制发展不完善;各企业发展程度不同,标准难以统一;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薪酬难以保证)
②日俄战争、一战期间,低价买进其先进技术、尽可能大规模出口(e.g荣氏企业面粉)
▼. 政治措施1:袁通过制定财政预算等政治措施促近代企业发展;起用出色企业家为官员;设立工艺总局,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收归国有企业
扶植关系亲密的实业家
支持周学熙发展实业——创建华新纺织公司的计划
任用同自己有前嫌的张謇担任农商总长,支持和批准张謇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
▼. 政治措施2:周利用袁世凯的政治关系发展近代企业
▼. 局限性1:内而专制独裁,压迫民主势力;外而依附帝国主义,丧权辱国;并连年进行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定;加上苛捐什税,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北洋政府这一上层建筑,同资本主义近代化根本不相适应
▼. 局限性3:过度依赖袁世凯,缺乏独立发展能力以至于袁世凯政府倒台后周氏企业迅速垮台。
帝制的受害者
1.兴办学校。
1)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模仿张謇建立专科学校,职工学校)
2)新式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新式学堂,综合性大学,张謇建立的南通大学)
3)军事教育,建立军事院校,培养新式军事人才
4)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张謇)
2.社会教育
1)扫盲,发展公益性群众教育,让普通群众掌握部分知识(张謇有建立聋哑学校)
2)职工教育培养,加强企业内部职工技术知识培养(荣氏兄弟)
3)爱国主义思想倡导使用国货
3.发展通俗文化
1)发展通俗的社会文化(报刊,杂志)
2)发展群众基础,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4.引进来和走出去
1)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技术(洋务运动)
2)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前往外国学习参观
3)引进西方生产机械,生产文化及生产技术,聘请西方人才回国指导生产或教育
5.劝业会博览会
例1:端方奏请举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各国和日本学习,“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
后经过端方等人的各方努力成功创办了“南洋第一次劝业会”。
评价:
“南洋第一次劝业会”的成功开办,使得甲午战争战败后饱受国殇民苦的当时中国莘莘学子们,再次激发出一股“科教救国”、“实业救国”的志向热潮
例2: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国实业团访美“国民外交”观念开放型经济思想表现
局限性
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的思想难以触动
2)科举制瓦解后难以调动广大人民学习的积极性,要吸引更多的群众主动学习
3)群众普遍识字比例小,不利于文化思想的传播
4)科举制瓦解,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但在办学校方面缺少经验,难以摸索教育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