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在现代消费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艺术在现代消费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家居装饰到形象设计,从影视娱乐到广告形象,人为化的视觉环境造就了新的视觉生态。较之于我们的前辈,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
目前, 文化大众、享乐主义、消费欲望和都市空间,这些使得视觉因素僭越其他因素成为文化的主因。物质性的消费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 商品拜物教转向了“形象拜物教”。更准确地说, 形象即商品。法国哲学家德波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霸权。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一种表征( representation) 。”在德波的理论中, 景象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十分复杂,“景象不是形象的聚合, 而是人们社会关系, 以及经由形象所中介的社会关系。”恰如马克思以商品概念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德波是通过景象的概念来透视社会。景象不等于形象, 却和形象密切相关。当他说生活呈现为景象的无穷积累时, 实际上是指出了当代社会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 乃至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均由形象作为中介。所以, 景象既指依照形象、商品和景象来组织的媒介社会和消费社会。
当商品以其显著的可视性入侵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 与其说是在消费商品, 不如说是在消费景象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其外观的符号价值或景象价值所取代。一些知名的商品品牌, 从可口可乐到好莱坞电影, 从麦当劳到耐克运动鞋, 这些世界性的商品其外观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
美国文化理论家杰姆逊说, 审美进入日常生活, 就是形象的大规模复制和生产, 就是形象从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圈层”中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就是我们在一种距离感消失的前提下所导致的“主体的消失”。在杰姆逊的文化“图绘”中,我们看到了视觉艺术素养的巨大文化意义,将素养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文化生活的要求。所以说,视觉文化生活乃是视觉艺术素养的温床,当这个温床让视觉艺术素养开花结果后,才能更好地延续视觉文化生活的蓬勃生机。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国家实力的上升,文化崛起亦作为一种软实力概念被提出,但中国目前尚无系统的文化战略,相关的智库研究几乎处在空白状态。
在全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国际关系是一个彼此渗透的综合体,不存在单一领域的战略,任何一个战略领域的不足,都会拖延其他领域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走出了意识形态的单一文化模式,但是国家崛起后的新文化,如何对外输出和表述价值观,如何建构一种扎根传统和面向普世性的新文化语言,都需要在文化战略
上有一个体系性认识。
20世纪各主要强国的文化崛起,以现代艺术为主体,建立了现代国家形象,使现代价值观获得了新的文化形式,并引领世界艺术和文化的潮流,同时借助现当代艺术体系输出
价值观。
如果将文化崛起看做思想、文字和图像三个层次,整个20世纪西方的文化崛起,从广泛的世界和社会影响看,以图像传播为主的现代艺术的崛起占居着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从1921年中共建党后以左翼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1949年建国后以延安文艺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看,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的重点是更重视思想和文字,而轻视视觉艺术在
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中的作用。
在80年代,视觉艺术脱离了宣传画为主的意识形态的单一职能,被赋予了美育的文化定义,文化部在1982年组织完成了由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从“形式美”的角度承认了视觉形式中纯艺术部分的价值。90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产生之后,视觉艺术在国家文化规划及发展战略中被视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艺术区的土地使用、文化创
意
从宣传艺术、形式美的纯艺术到消费文化,反映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政治到经济的重心转移。在21世纪,文化崛起将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视觉艺术在文化战略中的作用尚未被置于重要位置,其在20世纪各主要国家的崛起中的意义和历史
沿革,也未受到应有的理论研究和战略认识。
视觉艺术在现代国家的崛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今未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更未被列入文化战略的重心。在一个全球化以及文化图像化的时代,视觉艺术在对外文化战略、社会的精神变革以及国民教化等方面,其重要性实际上正在超过文学、文本和文字的作用,这是在上一世纪西方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崛起中得到了历史验证的。其作用表现如下:
一、社会的精神变革
从20世纪的社会变革看,中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80年代的思想解放,主要是以思想和文学为先导,文学实际上成为思想的一部分,文学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和历史影响超过了美术等视觉文化,现代美术对社会的精神变革产生直接的政治影响的是左翼木刻、漫画、海报、年画、连环画、主题性的写实油画等宣传艺术,作为纯艺术探索性质的中
国画则对社会变革没有直接的影响。
但从西方19世纪末工业社会的社会和文化变革看,视觉艺术的重要性事实上超过了文字艺术,纯艺术的前卫探索被看做一种高于其他文化门类的基础,它为其他艺术提供元观
念和元语言形式。
从西方早期的近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思想、文学和视觉艺术并不是如中国一样,文字和思想一直占居主导地位,视觉艺术处在从属地位。西方的20世纪现代文化的演变,一直是哲学、文学和视觉艺术交替扮演精神发动机的角色,;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前卫艺术
的观念和形式甚至影响了哲学和思想变革。
作为图像文化的视觉艺术,它在社会的精神变革中的优势作用主要在两方面:一,能够迅速地表达社会现实和内心的精神变化,而文字形式一般语言化的即时反应较迟缓,它需要较长周期的沉淀。二,即使像精神分析、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哲学在思想变革中先行一步,但这种前瞻性思想的社会化扩散及启蒙性影响,还有赖于转化为图像文化。即使西方社会也一样,大部分公众很难直接参与晦涩的哲学阅读,而内含现代哲学精神的视觉艺术,即使自身不是观念的源头,它至少扮演了对社会精神进行感性启蒙的职能。
从五四新文化到80年代,中国的视觉艺术一直被动地依附于思想史和文学史,这是由于中国的现代性进程长期以思想和文学为先导,国家的意识形态政策也主要支持文字文化作为价值观和新文化语言的创造源头。这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是符合现实的文化要求的。
但随着90年代后中国的全球化和商品文化的崛起,图像文化在社会生活至国家文化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图像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也日益超过文字文化。这表现在: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越来越注重图像文化的交流,因为图像文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其内在阅读障碍要远远小于文学和哲学等思想形式。目前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产生影响的国外文化,主要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和苹果电脑的电子屏幕产品、欧洲的名贵家具和皮包等设计艺术、日本的动漫和电子游戏、韩国的电视剧甚至整容术,基本上都是图像文化或视觉艺术的范畴。二、在一个高速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城市民众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阅读严肃的思想文本,图像文本和视觉艺术成为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三、中国的传统历来具有“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