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最新易中天品三国总结
开场白: 大江东去三国: 通常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曹丕称帝: 公元220年齐备称帝: 公元221年孙权称帝: 公元222年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第一部魏武挥鞭第一节真假曹操历史意见:《三国演义》定为国贼《资治通鉴》编撰过程中也删掉不少对曹有利的资料北宋大多数不喜欢曹操南宋就几乎公认曹操为贼乾隆一锤定音“篡逆”曹操性格的多面性:(聪明透顶,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坦率真诚,豁达大度,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大气:对于丁夫人、魏种、陈宫、小气:杀边让、许攸、桓邵、娄圭、孔融、第二集奸雄之谜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沛国僬县(今安徽省毫州巿)人。
父曹嵩是曹腾养子,曹腾是当时颇有名的大宦官,封费亭候,任大长秋(省部级)秩二千石。
出身不好,教育也不好自诗:“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评价:桥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评论家。
每月初一发表“月旦评”。
评曹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叫做“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第三集能臣之路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
孝:才子;廉:廉士。
郎:小伙子,侍卫。
(汉代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侍卫长:郎中令不久曹操被司马防(懿父,尚书右丞,宫廷副秘书长)推荐任阳北部尉(第一个官职)。
三国演义章回检测(简答题+填空题+辨析题)
《三国演义》1——20回测试一、填空题1、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告状。
曹操受不了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就()。
叔父信以为真,告之。
但当()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2、刘备平定黄巾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不久,督邮前来巡查。
刘备因()而遭督邮陷害。
消息传至()耳中,气得两眼圆睁,咬碎钢牙,冲进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到县衙前,绑在马桩上,用柳条使劲抽打,一连打断十几根柳条。
幸好为刘备及时制止,而后三兄弟弃官投奔刘恢。
3、()进京后宴请大臣,提出废帝想法。
荆州刺史丁原表示反对,并于次日,派()搦战,()大败而逃。
正当犯愁之际,部将李肃挺身而出,说只要愿让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他定能叫()背叛丁原,投降()。
4、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与()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庄买酒。
不料曹操听闻磨刀声竟怀疑吕伯奢家人要杀自己,遂将其一家八口杀害,随后在途中又逢买酒而归的吕伯奢,为绝后患,趁其不备,挥剑杀之灭口,并声()。
5、董卓听说华雄被杀便派吕布驻守虎牢关。
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却被吕布连杀数将。
情急之下,()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
()见不敌吕布前去助战,厮杀三十回合,仍不敌。
()见状飞马掣剑斜刺过来,三人轮流厮杀吕布,吕布难以招架,便虚晃一戟,拍马冲出包围圈,逃回虎牢关。
6、()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前往救援陶谦。
陶谦感恩欲将徐州牧之位让出,但辞谢不受。
劝退曹军后,陶谦又欲让徐州,亦不受,只答应屯军小沛。
/而后因陶谦病危,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与刘备,刘备方才接受。
7、()派大将纪灵进攻刘备住地,并送粮请()助战,()修书请求解围,两难之下,便在辕门设宴和解。
令左右树戟150步辕门外,若一箭中戟小枝,两家罢兵;不中,各自安排厮杀;不从其言者,并力拒之。
吕果中,双方罢兵。
8、宛城之战中,()用贾诩之计夜袭曹营,先让人将()灌醉,再命人短戟,致使他在掩护曹操出逃之时,身无片甲。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唯贤、招降纳叛,同时他又懂得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为袁绍效力,在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而徐晃原先则
年 (217 年) , 第三次颁布求贤令, 希望 “其各举所知, 遥津,大败东吴,差点活捉孙权。“智效一官,权分
见, 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命立功, 列为名将。 ” 还能见贤思齐,善听人言。汉献帝回洛阳,曹操听从
· 167 ·文艺Fra bibliotek究WEN YI TAN JIU
谋士毛玠之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在远征张绣时,烈日当空,四周无水,军队将士们口 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 名义号召天下,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迈开强盛的关键 一步。 官渡之战,听许攸之计,火烧乌巢,断袁绍之 粮草,使其不战自溃。以两万兵马硬是战败袁绍数 十万兵马,从此北方曹氏一家独大。曹操能接受能人 之荐,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曹操 还有刘晔、荀攸、许攸等谋士,他们献上计谋,有化 险为夷之功劳,一计敌万人。虚心纳谏是曹操能留住 大批人才、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使更多的人才 愿意投奔曹操,愿意为其出谋划策。 (三)严明法纪,论功行赏 曹操对军队的治理十分严格,曾经多次颁布各 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并且在军中以身作则,为将 领为表率。 建安八年 (203 年) , 曹操曾颁布命令: “自 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 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割发代首一事也是 曹操法纪严明的体现,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 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 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 罪,曹操为严明法纪,割发代首,他的做法使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 同时曹操还能赏罚得当,论功而行赏。奖励军 功是领导者鼓舞士气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奖励可以 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增强将士们对赢得战争胜利的 信念。在大战马超时,马超不敌曹操欲逃,曹操听闻 这个消息便下令:“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 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曹操 在奖赏时还注意到了明确奖励内容,使得众将各要争 功,迤逦追袭。 (四)善于激励,鼓舞士气 曹操在管理人才方面还懂得应当激励将士,鼓 舞士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靠乌巢取胜来实现战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成功突袭,扭转战局。在曹 操提出要亲自率兵时,谋臣大将都反对,但曹操力排 众议,率五千人马打败十万大军,并且击破援军,使 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使得士气大增。曹操手下 听之士气大涨,三军用命,最终击溃袁绍。又如曹操 渴难耐,于是曹操便言“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 以解渴”,军士们听后大为激动,加快了行军速度, 找到了水源地。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远征张绣,曹 操都表现出了统帅应有的风范,其言语有效地鼓舞了 士气,稳定了军心。 三、曹操用人中的不足之处 曹操虽然善于用人,对谋士十分重视,在他的 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人才,除了荀彧、荀攸、 郭嘉、 于禁外, 还有贾诩、 程昱、 司马懿、 蒋济、 毛玠、 崔琰等人,有人统计过,曹操的得力谋士超过一百人。 但是在一定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在用人方面,曹操虽能唯才是用,但并不能完 全容人,如曹操杀杨修一事。杨修在知道夜间口号为 鸡肋时便让随军将士准备归程, 军中诸将士都有归意。 曹操在得知缘由后大怒曰 : “汝怎敢造言, 乱我军心!” 喝刀斧首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原来杨修 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造花园时,在 门上写过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知晓曹操是 嫌门阔。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 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钟惺先生的《钟伯敬先生批评 〈三国志〉》中曾说过:“杨修好聪明,曹操忌而杀 之。操固媢嫉可恨,修亦骄吝自取也。”曹操虽用有 才能之人,但同时他也嫉妒他们的才华,并不能做到 完全容人。 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错杀 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出。曹操与陈宫一连杀死八口, 在明知是错杀后,还将吕伯奢杀死。曹操便说出“宁 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在赤壁之 战中,周瑜就是把握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使出了离 间计,才是曹操大败。曹军南下时,将士们不通水性, 在面对孙权以水为护的领土时,十分为难。蔡瑁和张 允的军队,深谙水性,被曹操委以重任,但他们原是 刘表的部下,投靠曹操后,曹操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 二人,也正因如此,导致水兵无良将,最终导致赤壁 之战大败。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 年)颁布《求贤令》,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 建安十九年 (214 年)
曹操的用人之道
结束语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打造团队凝 聚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 团结奋进的团队。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促 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曹操其人
• 曹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 曹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 变。
• 父黄门校尉,曹公幼时,纵横乡里,无恶 不作。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 • • • 1、尊重人 (1)与人同心同德 2、爱惜关羽 3、
(1)与人同心同德
• 许昌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大宴宾客。左 边张辽、徐晃、子禁典韦等名将穿绿袍, 右边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着红袍。 其一、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其二、视下属为社稷栋梁,与之同心同 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士)”
官渡胜利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 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长安太守,襄阳太守,洛阳令等
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二、鲜明的原则----唯才是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 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成其众。”
• 表奏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一、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 。 ”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 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 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 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 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的用人之道
笆三 个 桩 , 一 个 好 汉三 个 帮 , 要 成
,
。
就一 番 事 业 就必须 有 人 帮 忙 他
也知道
,
、
自 己的背 景
、
、
资历 地位
实力 都 不 如 别 人 。 他 不是 袁 绍 , 有
,
一 个庞 大 的 家族 他 不是 孙 权 有
一份 现 成 的基 业 、 他 甚 至不 如 刘
备 , 有一 张可 以炫 耀 的“ 名 片 ” 。 他
也 , 因 此 只能 讲 能干 不 能 干 , 不
能 吹毛求疵
,
。
讲究 太 多
如果一定
要 求 道 德 品 质 无 可 挑剔 , 方 方 面
面 十 全 十 美 , 那 么 齐 桓 公 又何 以
能够成就霸业 高皇帝又怎么能
、‘
一
够 创 立 大汉
,
所以
只 要是 人才 ,
有治 国用 兵 之 术 , 哪 怕 有 不 好 的
下 的 人 。 为 此 , 曹 操于 建 安 十 五年
公元
、
年 建 安 十 九年 公 元
年 和建安二十二年 公 元
年 先 后 次 颁布 《求 贤令 》, 明 确 提 出 唯 才 是 举 的 人 才 政策 。 曹 操说 “ 现在 天下 未 定 , 正 是 急需
人 才 的时 候 此 特 求 贤之 急 时
提 出唯 才是举 所谓 唯 才是举 就
,
是说
只要 有 才就行 ,
德可
以不 问 ,
。
甚至 不 仁不孝也不要紧
其 实 , 曹 操这 样 说 , 并 非 不要
。
德
但
曹操
绝不
是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
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
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
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
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
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
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
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
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
曹操是很有心计的。
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
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通用17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通用17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1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2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
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吴双江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锻炼了曹操,使其能发挥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和出类拔萃的英雄。
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
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
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
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英雄豪杰自身就是能人,他要投奔的人必定要比他高明。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慧眼识人。
只有这样的主才能为众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
继而部属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
如此一来,运用权术,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曹操用的五大谋士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荀彧(公元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yù)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易中天品三国说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曹
易中天《品三国》说:“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
曹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天地悠悠陈子昂陈子昂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
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
“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
《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
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
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
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0619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论文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统一北方、成就一番霸业,这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他的用人之道在当时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是出类拔萃的。
本文主要论述曹操用人的成功之道和失误之处,从曹操爱才、惜才、识才、用才、谅才等方面展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与关注,同时也谈及曹操在任用人才上的失误。
他的用人之道不但在当时,而且对于后人都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用人之道;成功之道;失误之处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激战。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
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军事较量,实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才是政治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曹操就是一位在求贤用人上有过人之处的政治家。
为了笼络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为自己政治理想服务。
他之所以能逐一击败对手,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番霸业,这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本文仅就曹操的用人之道作粗浅的探讨。
我认为曹操用人有成功之道,也有失误之处,现将我的看法陈述如下:一、成功之道:1、爱才:曹操生于乱世,有一份安定天下的政治思想,他深知人才对于他成就霸业的重要性,唯才是举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
所以他四处招募人才,礼贤下士,使许多有才之士投于他门下,如谋士中的郭嘉、贾诩,武将中的典韦、张颌等无一不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真可谓是人才济济,这些人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三国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中:曹操在收编了三十万青州军后,有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
有了部队还不行,还需要能够调度管理这些士兵的将领,这时曹操便在衮州招贤纳士,一日“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阴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绲之子也;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
用人之道与企业管理
浅谈用人之道与企业管理所谓治国齐家平天下,无论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企业。
其核心都在于治人。
任何权力的实现最终都将落在治人与治于人的制约关系之中。
易中天品三国,其中对曹操的用人之道的分析可分为两个层面,即如何选择人才与如何管理和运用人才。
关于选择人才,易中天归纳为: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如何管理和运用人才,易中天也有精到的总结: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参考,治国也好,管理公司也罢,核心是相同的。
具体如何实施,则根据不同公司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就以我们公司为例,简单谈谈我的心得。
从用人开始,你真的重视了么?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的用人方式,可以反映出一个公司深藏于本质的东西。
用人不是简单的人事安排。
多数公司的人事做的轻松自在,是因为他们做的只是执行工作,而没有思考人事变动背后深藏的原因和潜在的影响。
对如何用人的轻重权衡,可以说是管理者决策的表现之一。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忙于生产创造利益的同时,却对员工的想法漠不关心。
治国先治人,管理公司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学会驾驭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实现相应的价值。
以mediaman为例,一个20人规模的公司。
这样的规模对人才的依赖程度往往高于大型企业。
而对于员工的管理,却一直处于忽视的状态。
从2008年到2009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公司人员流动达近10人之多,其中辞职人数将近一半。
对于一个20人规模的公司,这样的人员流动率已经明显反映出公司管理的问题。
作为管理者,人才管理需要侧重几个方面:1.了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2.如何选择人才,如何知人善任?3.如何管理驾驭现有人才,哪些人才不可或缺,他们在想什么?你是否聆听他们的意见并付诸实践?先举一个例子,公司创意总监辞职,老板把人事经理叫过去,说明总监辞职的情况。
14.06 曹操的用人之道
14.6曹操的用人之道一、博大的胸怀,恢宠的气度“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箫琴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每读毛泽东同志的这诗,就仿佛看到了三国时代的曹操,扬鞭催战马,逐鹿在北南。
曹操的名字,对我国人民来说,那是太熟悉了。
一提起他,不少人就想起戏剧舞台上的那个白脸奸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蜞怀日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蜂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发了他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哀和由此产生的平定天下的愿望。
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称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称其为深,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
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19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谈曹操用人,当首先谈他的气度。
曹操这个人,政治抱负宏大,在用人上,气度很是不凡。
这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最想任想争的是刘备和孙权。
刘备是三国时蜀国的创立者,他在羽翼未丰时,曾一度与曹操合作。
那时的刘备,虽然势孤力单,但在曹操看来,这是个可与自己打天下,也可与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他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
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
曹操用人待人之道
曹操用人待人之道谈起三国,我们不得不谈起曹操,曹操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他在乱世中成就了自己辉煌的霸业,真一世之英雄。
而曹操霸业的成功,很关键的一方面取决于于他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正确用人待人的成功。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曹操的评论褒贬不一,这也难怪,曹操性格复杂,形象多样,极富个性和戏剧性,简直是个奇迹。
所以对于曹操的“庐山真面目”始终无法下个定论。
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曹操是个能人,是个用人之能人。
众所皆知,一番伟业的创立与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需要一支有实力、有发展力、有战斗力的队伍,这就涉及人才资源的利用,人才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没有它,汽车就无法奔驰。
这充分显示了人才的重要性。
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和具备善于利用人才的智慧,而曹操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
这也是他能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一同回顾曹操一统北方的历史,那时,曹操真可谓所向披靡、凯歌高唱,捷报频传,仅短短的11年曹操便成功统一了北方。
为什么?因为曹操有郭嘉,曹操重用郭嘉。
曹操曾感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可以看出,曹操已经找到了军师。
的确,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曹操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妨说,曹操扫平北方的成功,是曹操用郭嘉的成功。
让我们再把眼光转向官渡之战,当年袁绍军队数倍于曹操,从军队数量上看,曹操简直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但官渡之战却是曹操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曹操毫不犹豫重用从袁绍那叛逃的许攸,并采用其火烧鸟巢的计谋,这一把火,使形势顿时逆转。
可见,曹操过人的用人担识和用人之道。
当然,懂得用人还不够,得让他们长久性中心耿耿地为自己服务,这就关系到如何待人,在这一方面,曹操做得十分到位。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从袁绍处的一些书信中发现有一些是自己手下与袁绍私通的信,曹操二话不说,便把这些书信一把火烧了,有人问起时,曹操只说道:“当时绍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如此处理,没有大海般的胸怀岂能做到。
曹操的用人之道_易中天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
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
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
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用人之道领导艺术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
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
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
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
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
《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
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
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
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
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
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
曹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草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劳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一些东西,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
曹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
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曹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我们应该选哪个传统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传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曹操这个时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
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
所以曹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老好人一个,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种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毛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种可能,就是弄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因为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
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曹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
所以曹操在处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画话音]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
可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
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
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曹操委托他们去做什么呢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用。
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结果他干什么事呢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
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
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
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他要解释为,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操的人。
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处理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
曹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
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
曹操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个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
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
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
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么背叛自己的呢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毕谌,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扣留了,张邈和曹操原来也是一伙的,后来翻脸了,那么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手上,毕谌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
曹操就跟毕谌说,哎,令堂大人还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张邈那儿,我看你还是到张邈那儿去吧。
毕谌跪下来磕头说,毕谌决不背叛明公,曹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谁知道一转背毕谌就跑了。
跑了以后最后曹操和张邈作战把张邈打败了,毕谌做了俘虏,大家都说这毕谌肯定要倒霉了吧!曹操叹了一口气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他既然是一个孝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忠臣,毕谌不杀,派他去做官,做什么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去做个丞相,孝子嘛。